河南省漯河市第五高级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
2019-2020学年河南省漯河五中高一(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
2019-2020学年河南省漯河五中高一(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试题数:32,满分:1001.(单选题,2分)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A.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B.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C.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D.“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2.(单选题,2分)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中央集权制3.(单选题,2分)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4.(单选题,2分)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是()A.封建等级秩序森严B.中央集权尚未形成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政治与血缘相结合5.(单选题,2分)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D.礼乐制度的破坏6.(单选题,2分)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皇帝制D.世袭制和行省制7.(单选题,2分)下表文献史料,判断它们可以用来辅证哪个方面的研究的可能性最大()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郡县行政制度C.西周后期宗法制下的分封关系D.当时出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趋势8.(单选题,2分)刘邦因宠爱戚夫人而打算废太子,大臣叔孙通说:“秦以不早定扶苏(秦始皇长子),胡亥(秦始皇第18子)诈立,自使灭祀,此陛下亲见也……陛下必欲废嫡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
2019-2020最新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1)
11. 唐代尚书省对各类文书的签发与检核有明确的日程规定:“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发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狱案三十日,其急务者不予焉。”这一规定旨在
A. 分封关系的亲疏远近
B. 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
C. 礼乐制度的复杂繁琐
D. 见面的礼节决定血缘亲疏
【答案】B
【解析】
【详解】见面推手属于礼乐制的内容,推手位置的不同与宗法血缘关系的亲疏有密切关系,这属于宗法制的体现,材料反映了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故B选项正确;A选项只反映了血缘关系的问题,过于片面,故A选项错误;C选项只反映了礼乐制度的一面,故C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血缘亲疏决定了见面的礼节,故D选项错误。
5. 有学者统计,春秋时期鲁、晋、楚、宋、郑五国有史可稽的共85位主政者中,世族占92%,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共计81位宰相中,本人属于本国公子或本国宗室、王公室姻亲者26位,与其他国家王公有亲者8人,共计只占总数的42%。此现象说明
A. 王公数量大幅减少
B. 诸侯权力受到威胁
C. 宗法制度日趋衰落
12. 唐朝时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但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时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最后报皇帝审批。这说明唐朝
A. 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
B. 大理寺权力已经旁落
C. 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
D. 司法制度己经近代化
河南省三门峡市漯河五高2019年高三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
河南省三门峡市漯河五高2019年高三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1927年上海《东方杂志》以“农民状况调查”为题征文,要求应征者文章要“注意于农民疾苦实际情形之说明……当以报告事实为主,切勿流于空洞”,后推出了“农民状况调查”专号,集中刊载了16篇农村调查研究专文和23篇《各地农民调查》的“征文节录”(涉及区域及文章数量见下表)。
下列关于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 充分肯定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B. 国民大革命时期人们对“乡村问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C. 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下城乡“背离化”趋势更为凸显D. 反映当时以近代实证科学为导向的调查之风颇为流行参考答案:A2. 在世界历史上,首次出现“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
其描述的现象开始于(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 C.“光荣革命” D.工业革命参考答案:B3. 据《通典》载:“太后(武则天)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始以文章取士。
及永淳之后,太后君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
因循日久,寖以成风。
”这一措施的主要影响是A.打击了传统门阀贵族B.提高了儒学独尊地位C.选拔了经世致用人才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参考答案:A考查古代的选官制度。
分析材料,武则天“以文章取士”,以科举制延揽人才,打击了传统门阀贵族,故A项正确;“以文章取士”,有利于提高了儒学地位,但不是主要影响,故排除B项;“以文章取士”,科举考试的内容不一定符合社会需要,故排除C项;科举制有利于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但也不是主要影响,故D项错误。
所以应选A。
4.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以上材料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①东京是北宋时的一个大商业都会②东京的商品交易规模大③城市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上的限制④东京有热闹的娱乐场所A.①②③B.①②④C. ③④D.①②③④参考答案:D5. 史载,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
2020年河南省漯河市第五中学高一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
2020年河南省漯河市第五中学高一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清末洋务运动首领张之洞也是一位联语大家,其联语收入《联语存录》。
其中一对联为“经纶天下,衣被群生”。
题此对联的对象是A.汉阳铁厂 B.湖北织布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继昌隆缫丝厂参考答案:B略2. (2010·徐州高三二调)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参考答案:D本题考查科举制。
隋唐时期实行的科举制,使寒门子弟能够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也打击了豪门士族的势力。
3.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参考答案:B4. “有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
但是,‘冷战’也包含强大的稳定因素。
整个‘冷战’时期,也就是20世纪最长的一段和平时期。
”这说明:A.冷战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引起长期的动荡B.冷战只存在意识形态的斗争C.冷战期间,世界局部地区没有爆发战争D.冷战期间,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参考答案:D5. 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
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柳宗元的目的是肯定帝制的合理性B.黄宗羲对帝制的批判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C.二人所处时代不同,批判的内涵相同,都有其合理性D.两种观点恰好相反,所以其中应该有一个是错误的参考答案:B略6. 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中评价南北朝时期的门第时说:“门第之在当时,无论南北,不啻如乱流中岛屿散列,黑夜中灯炬闪耀。
河南省漯河市第五高级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化学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漯河五高2019-2020学年上期9月份月考高一化学试题(考试时间:7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32Cl-35.5 K-39 Cu-64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4分,共64分)1.某有机物叫苯酚,其试剂瓶上有如下两种标识,由此推测该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是()A. 腐蚀性、有毒 B. 自然物品、易燃C.爆炸性、腐蚀性D.氧化剂、有毒2.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这里所用的“法”是指()A. 萃取B. 蒸发C. 蒸馏D. 分液3.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蒸发操作时,应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B.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处C.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后,再将上层液体从下口放出到另一个烧杯中D.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4.下列溶液中Cl-浓度最大的是()A. 10 ml 1.0 mol/L AlCl3溶液B. 100ml 1mol/L KCl 溶液C. 50 ml 1.5mol/L NH4Cl 溶液D. 100 ml 1.0 mol/L MgCl2溶液5.从海带中提取碘应该包括灼烧、溶解、过滤、氧化、萃取、蒸馏等过程。
下列有关图示操作正确的是()甲乙丙丁A.用装置甲将海带灼烧成灰 B.用装置乙过滤得含I-的溶液C.用装置丙分离出碘的CCl4溶液 D.用装置丁蒸馏获得碘并回收CCl46.某溶液中存在Mg2+、Ag+、Ba2+三种金属离子,现有NaOH、Na2CO3、NaCl三种溶液使它们分别沉淀并分离出来,要求每次只加一种溶液,过滤出一种沉淀,所加溶液的顺序正确的是( )A.Na2CO3NaCl NaOH B.NaOH NaCl Na2CO3C.NaCl NaOH Na2CO3 D.NaCl Na2CO3NaOH7.设N 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1 mol·L-1的CaCl2溶液中含Cl-的数目为2N AB.分子数为N A的CO、C2H4混合气体体积约为22.4L,质量为28gC.常温常压下,1 mol 甲烷分子中所含质子数为10N AD.在标准状况下,11.2 L乙醇含有的分子数为0.5N A8.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1.0L 1.0 mol·L-1NaNO3溶液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3N AB. 等物质的量的N2和CO所含分子数均为N AC. 17 g OH−与19 g H3O+所含质子数相等D. 25 ℃,1.01×105 Pa,64 g S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3N A9.如图所示,①和②为两个体积相同的固定容器,图中“”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①中的H2为1 mol,则②中所含原子总数为3.01×1023个B.①和②中气体的质量之比为1∶8C.H2、O2均能发生化合反应,但不能发生置换反应D.两容器的温度和压强均相同10.某MgCl2溶液的密度为1.1 g·mL-1,其中Mg2+的质量分数为4.8%,100 mL该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约为 ( )A. 0.37 molB. 0.63 molC. 0.74 molD. 0.44mol11.用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 g·cm-3)配制80 mL 1 mol·L-1的稀硫酸。
河南省漯河市第五高级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河南省漯河市第五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无答案)一、单选题(2*35=70分)1.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民国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将教育部变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
由此可知梁启超认为孔子A.注重美育对道德教化的作用B.注重道德,维护天理C.注重发展私立教育,有教无类D.注重用仁爱之心调节社会关系2.西周分封制下等级森严,秩序井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对稳固。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兼并等事件频繁发生,促使老子“小国寡民”,孔子“克己复礼”思想产生。
先秦诸子的这种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A.社会变革符合历史潮流B.先秦诸子的思想落伍C.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D.社会进步与付出代价之间的矛盾3.约翰·霍布森认为,亚当·斯密自由市场理论的形成间接地受到了中国某一传统思想的影响。
这里的“中国某一传统思想"指的是A.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B.法家的中央集权思想C.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D.墨家的节俭苦行思想4.商代对神灵的敬畏是空前绝后的,周朝逐步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思想。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战国荀子主张“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种变化体现了A.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统治B.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C.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旨在教化百姓D.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5.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德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刑治”、墨家主张“贤治”。
其共同内涵A.思想自由B.重建秩序C.崇尚礼制D.回归周制6.“衣食者,人之生利也,然且犹尚有节”。
“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择举之”。
“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节丧之为政,而不可不察此者也。
”以上思想反映的诉求应属战国时期A.贵族阶层B.地主阶级C.游士阶层D.小生产者7.有一些古代帝王在在位期间,如果出现一些政令上的失误,特别是迭加灾害频繁发生的时候,便会起草了一份“罪己诏”诏告天下,用天人感应理论来告诫自己的过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漯河五高2019-2020学年上期9月份月考高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道题2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 B.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C.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 D.“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2、钱穆曾撰文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这说明封建制度()A.催生了中央集权制B.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C.形成了对“王权之上”的认同D.与宗法制互为表里3、“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4.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封建等级秩序森严 B.中央集权尚未形成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政治与血缘相结合5、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A. 宗法制度的瓦解B. 分封制度的崩溃C. 等级制度的颠覆D. 礼乐制度的破坏6、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宗法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郡县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7、下表文献史料,判断它们可以用来辅证那个方面的研究的可能性最大()A.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不断的战争 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郡县行政制度C.西周后期宗法制下的分封关系 D.当时出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趋势8、刘邦因宠爱戚夫人而打算废太子,大臣叔孙通说:“秦以不早定扶苏(秦始皇长子),胡亥(秦始皇第18子)诈立,自使灭祀,此陛下亲见也……陛下必欲废嫡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
”材料反映出()A.中央集权受到地方严重威胁B.秦朝灭亡在于没有设立太子C.长幼有序为当时社会所看重D.各派围绕太子展开利益争夺9、中国在汉代就建立了封驳制度。
所谓“封”,就是把皇帝的敕令退还回去拒不执行;所谓“驳”,就是指出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错讹失误。
汉代的丞相,在制度上享有封驳权。
例如汉哀帝时,丞相王嘉就退回了皇帝要加封董贤的诏书。
可见,封驳制( )A.避免了君主决策失误 B.保证了吏治清明C.易为当权者所利用 D.对皇权有一定制约10、汉高祖刘邦灭异姓王后,大封刘姓诸王,立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明初朱元璋将除太子之外的23个儿子和1个从孙都封为藩王,以“藩屏帝室”。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B.有利于中央集权和政权的长期稳定C.西周分封制度完备为后世普遍推崇 D.分封对象主要为同姓子弟11、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12、宋太祖“虑其因缘挟私”,决定废除唐代科举中的“公荐”旧制,将科举考试的试卷优劣作为选拔官员的唯一评判标准。
同时为防止考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遂使殿试成为定制。
可见,这些做法()A.有效遏制了宰相权力B.有利于缓和君臣关系C.有利于提升皇帝权威D.扩大了选官的途径13、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14、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与朝政。
其目的是()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15、吴晓波在其《游荡两千年》一书中评论某种制度:“造成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从这一制度确立之日起,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知识分子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完全的消失了。
”这一制度()A.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B.推动了古代科技的发展C.导致了知识阶层的消失 D.压制了古代教育的发展16、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17、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18、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
这从侧面反映出( )A.君主专制的加强B.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C.中央集权的加强D.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19、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20、雍正皇帝特许部分官员上奏密折,缮写时须亲自为之,一切听闻皆可上报。
奏折要直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
其主要目的是()A.加强君主专制制度B.保证政令的畅通与保密C.提高清朝行政效率D.加强对行政官员的监察21、“人是善变无常的、优柔寡断的、浅薄无知的、容易被操弄的,而政治是一种精细的艺术,需要智慧和良好判断,这不是每个公民都拥有的特质。
”这批判的是:()A隋唐的科举制 B.雅典的民主制C.罗马的法律制度 D.欧美的代议制度22、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
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
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C.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D.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23、历史留给历史无尽的讽刺:30僭主(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败于斯巴达,斯巴达扶植“30僭主”执政,其统治的暴虐导致后世把“僭主”直接译为“暴君”)恨苏格拉底入骨,但不敢杀他;雅典民主派却以绝对公平的陪审团,通过真正民主的程序,杀死了苏格拉底。
从苏格拉底之死可看出:( )A.雅典民主政治不及僭主政治开明公正B.过多的公民参与民主政治容易导致人民独裁C.雅典民主程序的公正体现了法律的公正D.直接民主容易导致公共权力的滥用24.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
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
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25、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
”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
这表明()A.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B.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C.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 D.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26.《十二铜表法》第8表第15条规定:凡以正式方式在窃贼家搜出赃物的,以现行盗窃罪论处。
这表明罗马法强调的原则是()A 判决以证据为准 B.人道主义 C.审判的程序严密 D.轻罪重罚27.“万民法吸收了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 B.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C.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D.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28.罗马法规定:“夜间行窃,如当场被杀,应视将其杀死为合法。
白日行窃,除用武器拒捕外,不得杀之。
”这项规定()A 推动了罗马法由成文法向习惯法转变B.确保了罗马境内所有居民权利的平等C.反映出罗马法的本质是阶级斗争工具D.说明了古罗马法重视案件的区别29.“事实证明,有关所有权的一切现代法制,无论是在实体或程序方面都未超出罗马法既定的基本范畴。
”由材料可以说明罗马法()A.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B.适用于各个国家C.符合现代人生活规律D.对后世影响深远30、下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
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A. 主要依据道德良知B. 侧重听取证人证言C. 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D. 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二、材料题(共40分)31、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
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
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
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
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