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近现代竹雕名人录
明清竹雕名家
明清集书法家、画家、竹雕收藏家于一身的名人(已有藏品传世)朱鹤:字子鸣,号松邻,明嘉靖、万历间(1522~1620)人。
先世本籍新安,宁时迁居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及至朱鹤,始定居嘉定。
朱鹤工诗文,善丹青,精篆刻。
朱缨:朱鹤的儿子,字清父,号小松。
“工小篆、善行草,善画山水”,继承其父刻竹之业,深得真传。
因此,雕作有巧思,意旨精妙,刀法细入毫末而神爽飞动,悦然有生气。
朱稚征:号三松,系朱鹤幼孙,朱缨次子,祖孙三代被誉为“嘉定三朱”。
朱稚征志趣高远,以号行世,主要艺术活动在明末崇祯年间。
朱稚美:号伯鲁,一号万松,明晚期嘉定竹刻名家,竹雕刻家朱鹤的长孙。
工诗文,善书法,受父祖籍艺术熏染,亦善刻竹。
虽刻竹名气不如其弟朱稚征那样之大,亦为当时竹刻名人之列,与徐允禄、张表、刘维潘合称“练川四隐”。
朱海三:清代嘉庆时雕刻名工,别号三仙。
江苏苏州人。
凡木、竹、石、骨、玉、象牙等雕刻工艺无不精通。
曾雕象牙塔一座,塔高十一层,连看塔人相互呼的表情都刻制出来。
朱文右:号筠斋,吴之潘之婿,清康熙年间嘉定著名笔雕刻家。
得其岳父吴之?指授,承传吴氏竹刻技法,其风格亦为吴氏一路。
朱宝骝:字又原,清浙江德清人,清晚期竹刻家。
工书画,精刻竹,多摹写金石文,刻法仿韩潮一派,字体古雅。
朱世家:字渔甫,自署味兰,清晚期出罗店适居嘉定,能写行革,工画花及工笔山水,性极聪慧。
中年始学竹刻。
奏刀全用平刀,曾师法马国珍雕刻竹臂搁,又仿封氏立体雕竹刻师子,无不神似。
平生作品以小件为多,都用刻印章之法来刻竹,又喜刻各式檀香小盒,上往往雕刻立体花一枝,精工致极,今传世品有《薄地阳文梅花折枝豆蓉盒》两件。
同锷:字剑堂,清清嘉定人,生年不详,善刻竹。
尤精刻扇骨边小字。
所刻多由同里著名书家浦熙作书,周锷奏刀,所镌精工细巧。
“细如蝇须,而分行布白,层次井然,见者诧为鬼工”。
小众的竹雕,总有人执著地去追求 竹刻展大师风采:张伟忠
小众的竹雕,总有人执著地去追求竹刻展大师风采:张伟忠竹刻家张伟忠座右铭艺无止境,不敢稍加倦怠,为发展竹刻艺术理当尽心尽力。
张伟忠,字安之,号乾笙,1967年5月生于嘉定。
是国家级“非遗”嘉定竹刻的传承人之一。
21岁进入嘉定博物馆竹刻工艺部拿起竹刀后,他就未曾罢手。
对陷地、浮雕、深雕、透雕和留青等竹雕技艺有独特见解,创作注重线与面的内在关系以及虚实空间相互渗透的应用是他研究的课题。
在吸收传统竹刻的基础上探索并形成了自己含蓄内敛的风格。
30'00'1985年7月,一直对故乡的竹刻艺术十分关心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胡厥文先生致函嘉定人民政府:“嘉定竹刻历史悠久,有独到之处,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宜予以扶持和发展。
”胡厥老为振兴嘉定竹刻,还出资6万元资助作嘉定博物馆办竹刻培训班。
1988年,嘉定博物馆成立竹刻工艺部,由年轻竹刻艺人王威与徒弟、培训班学员张伟忠、苏玉蓉、王乐平学习深刻透雕的竹刻技法。
培训班学员每个月工资60元,苦苦支撑至1991年,培训班已发不出工资,学员们各奔东西,惟有张伟忠等苦苦支撑着嘉定竹刻。
上世纪90年代,嘉定竹刻遭遇困境,几近失业的他还独自钻进山里研究竹材。
四十岁前后张伟忠遇到了创作中的瓶颈,作品极少。
出门与远行,从自然中寻找灵感,从其他的艺术形式中寻找适合竹刻的表现语言,他刀下的表现渐渐地丰富起来,并形成了清淡幽远的风格。
理解张伟忠的人这样评价他:“四十岁前,他的创作是戴着镣铐的舞蹈,步履艰难;现在的他依然戴着镣铐,但可以有随性地舞动了;终有一天,他会卸下束缚,自由舞蹈。
”一体两面亦文亦野Q:2005年嘉定竹刻申请非遗时表示要保护濒危的传统竹雕技术如立体雕、镂雕等,你如何看待这方面保护现状?A:嘉定竹刻是一体两面亦文亦野的。
存世量大、雕工繁复、视觉强烈而热闹的,大部分是作坊产品,而文人作品显现的是清静之气,含蓄内敛,两者审美取向截然不同。
但现在很多人将雕工繁复的一路技法视为嘉定竹刻的代表。
明代竹雕研究之朱缨
二、朱缨作品辨析朱缨(1520-1587)字清父,号小松,朱鹤之长子。
因其好友徐学漠为其作《朱隐君墓志铭》而使其生卒年得以明晰流传至今,也据此大概推算出了没有记载的其父生卒年和字叔子朱稚征的大概生卒年为可靠的依据。
他的传世真迹屈指可数,其代表作即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刘阮如天台竹雕香筒》,高16.5厘米,口径仅3.7厘米(见图)。
以浅、高浮雕、镂雕、阴刻等技法表现了一个神话故事。
此筒于1966年4月出土于上海宝山县顾村镇的一座明代墓葬,其墓主是明万历年间的朱守城夫妇(按:即使出土于明代墓葬,我们也不能武断的认为就是小松之真迹,不能忽略赝品入葬的可能性,经多方论证和对实物研究,这种可能性已经排除),其身份失考,但镌刻着阴文朱缨和阴刻方印篆文“小松”款识的竹雕香筒是其真迹无疑,为我们研究小松竹雕风格提供了宝贵的可信的、确凿的物证,令人欣慰。
通观此香筒,去掉上盖,底座和天地留白,其中实际画面近剩不足13厘米,其展开长度不足11.5厘米,在如此狭小的图形竹面上以刀代笔,雕刻出东汉明帝永平五年,浙江嵊县刘晨,阮肇二人入天台山游玩迷路,偶遇两美丽女子,直呼其名,似曾相识,并诚邀他俩到家中做客,以美酒款待,闲暇对弈于松下,纵情于山水间,如此十几日,二人求归,女子在劝止。
又半年后,刘、阮思家苦急,回到家乡后,见家乡面目全非,没有一个相识的人,几经查询,找到了他们的七世孙。
这些后人只知道前辈老人说过祖上有进山游玩未归。
此时已是东晋太元八年(383)。
随后,刘、阮二人不知所往。
明代杂剧中也有《刘晨、阮肇误入桃源一剧》,由王子一撰,万历年间曾刊行,并配有插图。
这些民间传说与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吴承恩通过民间传说创作的《西游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显示明代的审美倾向和思潮——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朱缨把这种愿望理念以竹雕形式表现出来,被同宗族人收藏珍爱,以至于死后都陪葬身边,永不分离,这与唐太宗李世民与兰亭同葬是如出一辙。
明清竹雕“四大金刚”神像经典
明清竹雕“四大金刚”神像经典创建图稿:贺宗训收藏分享:2013年4月16日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托”乃梵文译音。
穿甲胄,双手抱持琵琶,主持东方,据称他能护扶国土,故称东方持国天王。
“持国”解意慈悲为怀,保护众生。
他住须弥山黄金棰,是主乐神,故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门。
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乃梵文译音。
既意“增长”手杖宝剑,他住须弥山琉璃埠,据说他能率诸鸠般荼、薜荔等主守南方浮提州。
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
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乃梵文译音,解意广目。
穿甲胄,手中缠绕一龙,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佑百生。
他住须弥山白云量间,为群龙领袖,故手缠一龙,也称赤索,看有人不信佛教,便用赤索捉来,使其皈依佛门。
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乃梵文译音,解意“多闻”。
穿甲胄,双手持宝伞,又称宝幡。
“多闻”比喻福、得、闻、于四方。
他住须弥山水昌盛,手持宝伞用以降伏众魔,护卫众百姓财物。
顺20*11.5 雨20*10.5 调20*11 风20*10.5本组神像制作:从神态看作者心领神悟从造旨看作者伸手不凡从工艺看作者精益求精从心置看作者一丝不苟本组合竹雕“四大金刚”又称“四大天王”。
是佛家四方战将,护佑着人间香客善男信女“风调雨顺”。
在贡家几百年佛龛陈设相传中,各有左右前后分布的位置,招来“求雨求顺”拜者为多,并受之无数拜者的徒手抚摸,形成了混厚浅栗红竹面包浆。
而一旁的“风调”二尊战将,为略少求拜抚摸,受烟雾长期缭绕,形成了深栗红烟浆表面。
由于年过久远,积累的包浆浓厚油亮,加之竹面吸水特性(形成了做色造假难题)用湿布一抹即去油亮,用干布一擦又显油亮,可以反复验证。
再看竹的横面斜面,有密密点点竹筋,年代越久,竹点越黑越凸起(那是新竹做旧无法显现的)之所以四组神像,在不同的陈设位置,受不同的接触影响,神面养成了深浅不一原因自然所在。
望广大收藏者借以为鉴!20*9.5 20*8 20*8 20*8本组神像,视浓郁起伏的浆面,有专家鉴定“神们”是明朝的产物。
邵阳竹簧竹刻大师王民生
邵阳竹簧竹刻大师王民生一、作者介绍作者王民生,号白云山樵,湖南邵阳人,民国至解放初最著名的邵阳竹刻大师。
传邵阳竹簧竹刻乃其祖上创始。
其自幼受家庭熏陶,长于刻山水人物画,刻竹用刀流畅,技法娴熟,构思讲究,所刻山水无不自然,树木枝干曲直练就,人物花鸟刀痕爽利精到,神情俱佳,作品件件精致,件件奇巧。
王民生开创性地把国画和金石雕刻移植于竹刻艺术,其竹刻作品刻意追摹文人画意趣与界画的纤巧细腻笔致,题材多取山水楼阁,人物故事,画面清雅、恬静,且讲究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较好的融入了书法与绘画的笔墨特征。
我馆收藏其竹簧作品主要有扇、屏、茶叶盒、花瓶、帽筒、烟盒、文具盒、相架、书箱等,体现出作者高超的工艺水平。
潘妃图座屏乃其典型的代表作,较全面地向世人展示了其精湛的艺术风采。
二、邵阳竹簧溯源邵阳竹文化源远流长,明代编修的《宝庆府志》载:“宝庆府竹类楠竹即大竹,工匠积器为用”。
至明代中期,邵阳竹器走向艺术化,并形成独具一格的竹刻艺术,涌现了潘一龙、王尚贤等竹艺大师。
竹簧工艺首创者是明末竹刻大师王尚贤的堂弟王尚智,相传王尚智学艺于王尚贤,每天劈竹制胎的他,某一天心血来潮在竹内壁的黄皮上刻画,发现竹簧可压平且不易破裂,更适用于雕刻,遂创造发明了竹簧刻艺。
据史料记载,自竹簧工艺在邵阳产生后,从清初开始,邵阳竹刻进入全盛时期。
江浙一带的商人、学士来湖南经商、游玩,发现邵阳这种清雅、奇特的器物,便开始学做这项竹刻工艺,并融入当地的竹刻技法,形成了黄岩、嘉定竹簧,使“翻簧”工艺的声誉日渐提高。
到清代中叶,竹簧工艺流传到四川江安、福建上杭一带。
乾隆十六年(1751年)南巡时,对竹簧工艺品爱不释手,竹簧器也因此名声大噪,并成为地方呈进的贡品。
北京故宫博物馆现在还藏有不少清代乾隆时期的翻簧制品,如"竹簧天地同春寿字盒"、"芭蕉山石贴簧盒"等。
清乾隆竹簧浅刻人物山水诗文六角形笔筒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邵阳竹刻艺人朱莲舫运用高浮雕和透雕手法精心制作的一对雕有“龙腾云戏珠图”的笔海,获得了金奖。
清代竹刻艺术及名家、明清竹雕家
清代竹刻艺术及名家、明清竹雕家清·竹雕竹林七贤笔筒A BAMBOO BRUSH-POT WITH FIGURES DESIGN Qing dynasty径:11.2cm 高:13.5cmRMB:45,000-60,000竹雕婴戏图笔筒估价: RMB 40,000-40,000成交价: 46200.0 RMB尺寸: 高15.8cm竹刻起源历史悠久,依据考古发掘材料,我国用竹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
古代竹制品的大量使用,给竹刻艺术创造了物质条件。
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竹器很难保存,故明以前传世的竹刻器物和知名刻工较少,自明中叶正德、嘉靖以后到清代,竹刻成为独立的雕刻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名家辈出,从实用为主转变成为供人们鉴赏收藏的艺术品,从而使竹刻艺术成为专门的工艺美术门类。
明清两代竹刻的发展进程基本可以概括为由明代的质拙浑朴,发展为清前期的繁绮多姿,进而又嬗变为清后期的平浅单一。
本文就清代竹刻的艺术风格特征和代表人物作一简要介绍。
一清代前期自清初至乾隆为清前期,这是竹刻的黄金时期。
无论在装饰题材还是雕刻技巧方面,都比晚明更呈多元化,总的艺术风格仍承袭明代朱氏高浮雕、透雕的传统,也有在继承之余加深造诣,探索雕刻之奥妙,推陈出新的。
这时,文人画的勃兴,促进了竹刻与书画、雕塑艺术的结合,文人士大夫阶层的艺术审美意识与要求,也带动了竹雕在内的整个工艺领域的发展,提升了竹刻的文化含量。
艺术家们糅合了多种雕刻技法,创造出许多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作品,诸如“竹林七贤”、“对弈”、“赤壁图”等反映了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寓示“吉祥”、“万年如意”、“八仙祝寿”等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一反前人深厚朴实的风格,而以新奇见长,构图虽简单,造型却极佳,雕刻也十分精细,所有边棱部分都很圆滑,对器顶、器背以及底部均着意处理。
器型较明代丰富,多见有诗筒、笔筒、香筒、笔搁、墨床、笔洗、神仙人物、螃蟹、蟾蜍等等。
此外,这一时期复古思想盛行,竹刻艺术中的仿古制品也相继出现,如仿古竹鼎、竹瓶、竹壶等。
关于朱三松的介绍
关于朱三松的介绍朱三松,中国明代竹刻家。
名稚徵,号三松,以号行世。
生卒年不详,活跃于明末。
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
出身竹刻世家。
祖父朱松邻,工书善画,长于高浮雕、圆雕、竹刻,创嘉定派竹刻。
刻有笔筒、香筒、杯、簪钗等。
父朱缨,亦善书画,刻竹构思巧妙,刻技精湛,有刘阮入天台香筒传世。
朱三松刻竹克承家学,多以文学作品为题,所刻物象,神完情足,造诣颇深。
明朱三松款竹雕仕女笔筒【名称】明朱三松款竹雕仕女笔筒【类别】竹雕、笔筒【年代】明代【文物原属】故宫旧藏【文物现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简介】口径:14.0公分,底径:14.0公分,高:15.8 公分。
宽竹节一段雕成笔筒,以竹节处为底,顺竹壁刻成三短足。
竹壁厚,作深浮雕及镂雕装饰。
环壁而观,以巨石和松树分为两景,各作女子聚会景。
一为镂空月窗前站立的四女子,窗外松树镂空伸展,暗指所呈现的人物为室内情景﹔其中屏风後的女子似与捧琴女子一起品评屏风上的花鸟画﹔左立女子观赏开片瓷瓶的花卉,中立女子手抚如意也似在笑谈中。
另一面以松树区隔的户外景,是危崖古松畔的游憩情景,两女子坐而吹奏乐器,站立的女子悠闲的倚松袖扇。
全器室内户外七个女子的穿著打扮相似,并无主仆之分,似表现闺秀间文雅相尚的文会风气。
闺秀文会风气,在明晚期以後的中上家庭间甚为流行,不只是琴棋花茶的艺玩闲聚,也学习当时一般文人结立诗社的习惯,结社往游,以诗文书画相互酬赠。
这种才女自营文雅天地的形象,颇得时人赞赏,并成为仕女画的新题材。
本件作品的雕刻者朱三松,着重仕女们彼此顾盼呼应的神情举止,每个仕女深浮雕出将近四分之三的面庞与躯体,虽然里侧的刻划略为紧缩,未能完全呈现真实比例,但雕者蓄意突显每个仕女的个体,引导观者欣赏各个人物的容颜身姿,暗示其间的动态关联。
全幅器壁,无论浅刻的发丝、衣褶、松皮、蒲团、开片瓷、屏风画,或锐刀明快深雕的山壁、镂窗引松的构思,都能看出雕工技法的纯熟。
巨石下刻有「三松」二字,意指明代竹雕大师朱三松,虽然未必确为朱氏手笔,但巧思的构图以及浅\刻深雕的运用自如,亦必非一般俗手所能为明朱三松制竹雕和合二仙【类别】竹雕【年代】明代【文物原属】清宫旧藏【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简介】高:5.2cm。
中国明清竹雕名人录
谎言中有个英雄,英勇无比,只是最后他把自己给丢了,再也没有回来。学校的开学
吴延康、蒯增、严煜、程文在、蔡辛、陈春熙、 袁馨、赵学海、封品官、邓汾、方洁、马根仙、 朱宝骝、殷树柏、张开福、毛怀、姚汝琨、陶计 椿、谭松坡、陈筠、佛作舟、王纪堂、封三元官、 李宝函、韩潮、尚勋、文鼎、曹世楷、张辛、王 云(王石芹)、徐鹤、沈小石、陈恭卿、岳浩庆、 赵琪、王鸣盛、王一新、朱缨(小松)、朱稚征(三 松)、周锷、乔林、支慈庵、徐孝穆、王民生、 喻文、邹海山、王石香、沈少楼、柳玉堂、蒋苏
纪晓岚:清乾隆著名清官,书画家,鉴赏家, 传世收藏品为清代著名竹刻家江春波制的竹荼
壶作品一件。
谎言中有个英雄,英勇无比,只是最后他把自己给丢了,再也没有回来。学校的开学
近现代
吴昌硕、黄宾虹、李可染。
黄宾虹:近代著名书画家,竹雕收藏家,传 世收藏品有清代著名竹雕家张宏裕制竹根雕牛 作品一件。
三、明清竹刻名人介绍
谎言中有个英雄,英勇无比,只是最后他把自己给丢了,再也没有回来。学校的开学
子昌、朱淑红、子柔、朱之松、镜峰山人、康田、 王筠书、清溪山人、菘田、春泉、芷道人、卢葵 生、赵琪、黄学圮、张熊、云溪、高风翰、小山 款、玉山款、笏印款、程庭鹭、子松、石庄、何 研北、张克谋、宏谷山人、子祥款、少谷款、时 其祥款、宝谷道人款、殷介持、刘韩抒、秦川刻、 中隐半山、江春波、王松、陈祖章、贺恩、梁九 公、柯传钟、王毅、李石香、方古林、朱稚美、 李流芳、张应尧、梅江、来友仁、贡生、王原祁、
生、时汝鉴、邓士杰、吴嵩山(松山)、时天行、 张宏裕、王恒、周乃始、杨古林、刘起、封颖谷、 朱鹤、施天璋(焕文)、时大径、沈少溪、时珏、 沈全林(西池)、时以成、邓渭、杜书绅、马国珍、 庄绶纶、沈尔望、侯松音、赵得三、封鼎、周春 雨、吴玉田、朱雪松、沈正名、杨懈(杨海)、竹 堂、江潭、周之礼、吴福骥、曹皇池、王素川、 安峨源、顾玉(宗玉)、王幼青、张希第、封文官、 杨谦、韩小山、王乃恭、杨秉桂、孙三锡、张涛、
明清近现代竹雕名人录
(转)明清竹雕名人录:殷永清、沈兼、吴之璠(鲁珍、东海道人)、封锡爵、封始镐、周笠、李希乔、王之羽、蔡时敏、徐枢、周澄、王永芳(王若芳)、封锡璋、封始歧、王鉴、时其泰、时澄之、邓孚嘉(用吉)、贺其吉、守六、徐裕基、王屺、王易、陈立(雪立)、朱文右、封锡璋、周颖、竹友、浦灿、时学庭、潘西凤(老桐、老同、南羽)、王质、时大生、时汝鉴、邓士杰、吴嵩山(松山)、时天行、张宏裕、王恒、周乃始、杨古林、刘起、封颖谷、朱鹤、施天璋(焕文)、时大径、沈少溪、时珏、沈全林(西池)、时以成、邓渭、杜书绅、马国珍、庄绶纶、沈尔望、侯松音、赵得三、封鼎、周春雨、吴玉田、朱雪松、沈正名、杨懈(杨海)、竹堂、江潭、周之礼、吴福骥、曹皇池、王素川、安峨源、顾玉(宗玉)、王幼青、张希第、封文官、杨谦、韩小山、王乃恭、杨秉桂、孙三锡、张涛、吴延康、蒯增、严煜、程文在、蔡辛、陈春熙、袁馨、赵学海、封品官、邓汾、方洁、马根仙、朱宝骝、殷树柏、张开福、毛怀、姚汝琨、陶计椿、谭松坡、陈筠、佛作舟、王纪堂、封三元官、李宝函、韩潮、尚勋、文鼎、曹世楷、张辛、王云(王石芹)、徐鹤、沈小石、陈恭卿、岳浩庆、赵琪、王鸣盛、王一新、朱缨(小松)、朱稚征(三松)、周锷、乔林、支慈庵、徐孝穆、王民生、喻文、邹海山、王石香、沈少楼、柳玉堂、蒋苏台、蒋仁、奚冈、徐三庚、钱松、方洁、胡有声、胡镂、释达受、张克谋、吴之满、宏谷山人、金西厓(近代)、郭凤梁、友如、杏坪、友佩、朱海三(三仙)、沙神芝、封岐、张希黄、吴焕文、李效金、金林、徐素白(近代)、水泉、吴之、范遥青(当代)、溪堂、邓石如、唐文炳(尉如)、王勋(近代)、杜世绶(紫佩)、徐枢(字宗岐、号云樵)、谭维德、王杰人、傅少英、张志鱼、马风昌、龚玉璋、潘行庸、金绍堂、金绍坊、张步青、严煜、子昌、朱淑红、子柔、朱之松、镜峰山人、康田、王筠书、清溪山人、菘田、春泉、芷道人、卢葵生、赵琪、黄学圮、张熊、云溪、高风翰、小山款、玉山款、笏印款、程庭鹭、子松、石庄、何研北、张克谋、宏谷山人、子祥款、少谷款、时其祥款、宝谷道人款、殷介持、刘韩抒、秦川刻、中隐半山、江春波、王松、陈祖章、贺恩、梁九公、柯传钟、王毅、李石香、方古林、朱稚美、李流芳、张应尧、梅江、来友仁、贡生、王原祁、白药、黄勇、南山居士、李文、老桔、濮仲谦、吴林水制、巢鸣盛、何绍基、宋钰、柯世仁、赵之谦、杨守敬、邓石如、赵之琛、王时敏、吴林水、曹世模、邓方樵。
最新 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两岸故宫所藏明代竹雕珍品-精品
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两岸故宫所藏明代竹雕珍品明末清初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宋应星(1587—1666),在他的《天工开物》中曾写道“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
说的是明代工商业有了飞速的发展,那时江南工艺品的技巧和品种、数量,均超过了前代;尤其是经过了长期发展的中国竹雕,至明代中期已趋于成熟。
当时文人雅士将竹子作为赞颂的对象,赞美竹子的高洁品性,并通过诗文、绘画等形式抒发感情,从而使得明代竹雕艺术品数量繁多,精彩纷呈。
因竹雕是适合文人趣味的题材,故在明代是能够登上大雅之堂的工艺品。
当时的文人雅士十分钟情于书斋的装饰,作为文房用具或案头陈设,他们不仅除讲究笔砚精良,而且要求淡雅精致之竹雕佳品的使用。
所以为了满足时下的需求,明代的竹雕作品以文房四宝、饰物及日常用品为主要品种。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明代竹雕工艺的发展和成熟。
?众所周知,海峡两岸的故宫博物院,均珍藏了大量明清两代皇家收藏的竹雕作品,且仅北京故宫就收藏了万余件。
这些竹雕藏品虽然以清代的居多,但也不乏明代的珍品。
其中珍藏的明代竹雕器可分为实用器、陈设品两大类,工巧精微;品种则从各种文房用具以至清玩之物,可谓举不胜举。
它们是中国民族中的宝贵遗产,充分彰显了明朝的审美取向和时代风尚。
明代朱三松制竹雕仕女图笔筒(图1)高14.6厘米,口径7.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竹制笔筒棕红色,下承三矮足。
仕女、松、岩和兰草等图案,刻于筒壁。
且头戴风帽、手持兰花的仕女,依石壁而立。
而松枝伸展的古松穿岩而出,似蛟龙一般蟠曲弯转;有石台位于松下,并有杯、砚等器放在台上。
仕女身旁岩壁上,以阴文隶书刻乾隆丁酉年(即1777年的乾隆四十二年)新旾月的乾隆御制诗一首。
两方“□”、“隆”印刻于其后。
而笔筒另一侧,有“万历甲寅(即1614年的明万历四十二年)秋月,三松作”的款识,刻于外壁。
朱三松的竹雕作品,多以仕女题材为主。
其竹雕技法,又多以浮雕为主;而深雕、透雕、浅刻、留青等技巧,有时也兼融其中。
包浆美到令人窒息,带你欣赏明代的老竹雕,件件堪称艺术珍品
包浆美到令人窒息,带你欣赏明代的老竹雕,件件堪称艺术珍品无心捡漏 2020-01-07 17:28:01朱三松竹雕和合二仙竹雕和合二仙,明,朱三松制,高5.2厘米。
竹根圆雕二僧,乘于莲瓣舟上。
一僧坐船头,手捧蒲扇,一僧踞船尾,以帚为桨。
二僧满面笑容,憨态可掬。
莲舟外侧刻“三松”二字款。
依人物之装束、神态,可推知二僧乃唐贞观年间台州奇僧寒山、拾得二人。
据《宋高僧传》所载,二僧状若颠狂。
寒山常“布襦零落”,“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屐”,动辄“呼唤凌人”,“望空漫骂”;拾得曾以杖击伽蓝神像,有“呵佛骂祖”之风。
传说中还有很多关于二人神迹的轶闻。
民间造型艺术中,寒山常手捧一盒,拾得持一荷,以谐“和”、“合”二字音,寓同心和睦之意。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朝廷赐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以示官府对民间信仰的认可。
这件竹雕作品,作者寥寥数刀似不甚经意,但二仙不同凡俗之处却跃然于观者眼前,确非高手所不能为也。
竹雕荷花香筒竹雕荷花香筒,明代,通高23厘米,底径5.1厘米。
器圆筒式,上下缘镶牛角,并有花梨木顶托。
下端顶托有凸榫,与器身插接,上端顶托以蜡粘接。
香筒满雕荷花,于方寸间经营安排,煞费苦心。
花与叶的层次、位置、穿插、向背,繁而不乱,显示出高妙的匠意。
踞于荷叶上的小小河蟹成为构图的点睛之笔,刻划生动细腻,增添了画面的趣味。
筒身雕镂多至六重,与阴刻相配合,刀法圆熟,磨工精到,不露刀痕,具有明末竹刻的典型风格。
此香筒的制作精益求精,却不流于琐碎卖弄,实为难能可贵。
朱三松竹雕仕女图笔筒朱三松竹雕仕女图笔筒,高14.6厘米,口径7.8厘米。
笔筒竹制,棕红色,下承三矮足。
筒壁上刻松、岩、兰草及仕女等图案。
仕女头戴风帽,手持兰花,依石壁而立,古松穿岩而出,松枝伸展,蟠曲弯转如龙。
松下有石台,台上置杯、砚等器。
仕女身旁岩壁上以阴文刻隶书乾隆御制诗一首:不期精细期蒼古,以樸因之曆久存。
生面略殊倚修竹,岩蘭在手默無言。
明清时期的竹雕与流派
明清时期的竹雕与流派竹雕在明中期开始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在某些地区孕育出竹雕的流派,积累了深厚的传统,涌现出大批杰出的艺人,依据不完全的计算,明清时载名典籍的竹刻家达二、三百人之多。
明代的竹雕风格大多浑厚质朴、构图饱满。
刀工深峻,而且线条刚劲有力,图案纹饰布满器身。
清代前期的竹雕制品带有明代的遗风,但表现技法更为丰富多样,浅刻、浅浮雕的技法同时并用。
想要在竹雕的收藏领域入门,了解明清竹雕的流派就显得非常重要。
1、嘉定派竹雕嘉定(今属上海)是明清时期主要的竹雕中心。
其竹雕工艺的开拓者和代表者是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他们合称“嘉定三朱”,共同创造并完善了多层浮雕与镂雕的风格,开启了嘉定竹刻的传统。
在他们周围还有秦一爵、侯崤曾、沈大生等众多竹刻家。
大约在康熙至乾隆时期,嘉定竹雕迎来了全盛时期。
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大家和数代经营的世家,如创制了去地浅浮雕——“薄地阳文”法的吴之璠;善制圆雕人物并曾供职宫廷造办处的封锡禄,及其兄弟锡爵、锡璋,子侄始镐、始歧,弟子施天章;开创纯以阴刻表现笔墨皴点影响及于后世百多年的周灏;其余以浅刻芭蕉丛竹著称的周乃始、细巧近于微雕的顾珏、雕镂小像的好手蔡时敏和张宏裕、七代刻竹的时钰、时学庭等人,以及王易、邓孚嘉等,均各有所长;知名文人和画家李流芳、钱大晰和吴历等,也爱好竹雕,显示了当时竹雕的风行。
而竹雕的各种技法,如圆雕、浮雕、镂雕、留青、阴刻、文竹等,都已经非常成熟,有一整套工艺程序、技法口诀和制作工具,单是作为纹饰衬托的地子处理就有平地、砂地、麻地、蓑衣地等多种。
器型丰富多样,以文具居多,陈设、日用品次之,包括:笔筒、臂搁、笔洗、水丞、山子、如意、香筒、冠架、簪钗、扇骨、人物、动物、花果等。
纹饰内容多为历史典故、吉祥图案、山水人物、书法篆刻等。
构图深受版画艺术影响,善于变通名家墨迹。
道光以后,嘉定竹雕逐渐势微,虽然有程庭鹭、陈凝福等名家,但以阴刻及浅浮雕金石文字为主,技法与题材日益狭窄。
明清时期的几位竹雕大家,你认识几位?
明清时期的几位竹雕大家,你认识几位?研习君语竹雕艺术在唐宋史籍中都有很明确的记载,但能够看到的出土实物并不多。
明中叶以后,竹雕艺术迅速崛起。
我们已知的明代竹刻大家,都不仅限于竹雕,包括犀角、象牙和紫檀等材料也能雕刻,但为什么都称他们为竹雕大家呢?因为中国文人赋予竹子很高尚的品格。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几位竹雕大家及其代表作品。
朱氏三松历史上的竹刻,大家首推晚明朱氏祖孙三代。
朱氏祖孙是嘉定人,创立了竹刻的嘉定派。
第一是朱鹤(朱松邻),著名作品是竹雕松鹤笔筒,现藏南京博物院;朱鹤的儿子朱缨(朱小松),作品有竹雕人物香筒,现藏上海博物馆;孙子朱稚征(朱三松),他的竹雕残荷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竹刻松鹤笔筒南京博物院藏明朱缨透雕刘阮入天台竹香筒上海博物馆藏清宫旧藏朱三松制竹雕人物笔筒故宫博物院藏一般我们说,做什么都“不过三代”。
比如收藏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手艺也不过三代,都是这么说。
但朱松邻的孙子朱三松还是继承了他祖父和父亲的手艺,竹雕也非常有名。
他喜欢用竹根雕,不喜欢用竹节雕。
明朱三松款刻乾隆御题竹雕仕女图笔筒及局部故宫博物院藏朱三松雕的都是小件,比如残荷洗、寒山拾得像、渔翁像等。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朱三松是一个非常贪玩的人,他喜欢的都是能把玩的小件。
明朱三松竹雕渔翁故宫博物院藏活跃在晚明时期的竹刻艺人非常多,为什么朱氏三代能成为竹刻的代表呢?首先,作为艺术家得有个性,他的个性会传达到作品之中,从而与众不同。
朱氏三代中,记载比较完备的是朱小松,他的父亲和儿子都没有详细的记载。
这是因为朱小松的墓志铭出土了,上面记录了他的生平。
第一,朱小松能世其业,子承父业,继承了父亲的手艺,并且能够把这门手艺发扬光大。
第二,朱小松个性非常强,看重自己的手艺,轻易不给别人雕刻。
有人来买,他也不会轻易答应;即使答应了,也不会随便改变自己的风格来迎合市场。
明朱缨透雕刘阮入天台竹香筒上海博物馆藏明代晚期是一个活跃的商品社会,很多商业社会的特征都已经形成。
当代竹雕大师排名嘉定从文人竹刻到当代留青濒危绝技传人寥寥从文人竹刻到当代留青
当代竹雕大师排名嘉定从文人竹刻到当代留青濒危绝技传人寥寥从文人竹刻到当代留青常州,是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常州虽在明清竹刻艺术史上并无特别的影响,然而在20世纪的竹刻艺坛,却先后涌现了一批竹刻高手,走出了如徐素白、白士风、徐秉方、范遥青等留青竹刻名家。
常州竹刻的异军突起,给现当代的竹刻艺术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常州竹刻也因此成为了当代中国竹刻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从事嘉定竹刻历史研究的原嘉定博物馆副研究员陶继明回忆,在嘉定籍的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厥文的推动下,1980年嘉定县工艺品公司着手恢复竹刻艺术,建立竹刻社,吸收了丁黎良、张建忠、王威等学员。
1988年,嘉定博物馆成立竹刻工艺部,向社会招收了王乐平、张伟忠、苏玉蓉三位学员,在王威的带领下一起摸索、学习并继承嘉定竹刻艺术。
博物馆一度面临资金危机,胡厥文捐出6万元现金,资助学员每月60元的工资,令他们能安心学艺。
“1956年嘉定成立了手工艺竹刻生产小组,我是第一批被招进去的,当时这个小组一共有13人,其中8人是年轻的学徒,潘行庸就是我师傅。
那时候圆雕、深雕已经失传了,潘老师主要刻线刻和浅浮雕。
”张迎尧说,除了学习传统手艺,他们还做了不少竹制的线板、绒线针、拷酒用的工具,但无人购买囤积下很多产品。
1959年张迎尧和所有人被迫转行进入上海玉雕厂,竹刻小组关停。
上世纪60年代初,潘行庸因病从上海回到嘉定,不久后病逝,嘉定竹刻由此进入了一段冰封期。
张迎尧是解放以后第一批学习嘉定竹刻的老艺人。
几天前,《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在上海徐汇区的一间普通工房住宅里见到早已退休在家的他,年过七旬却仍然保持着工作习惯的张迎尧,在家中洗手间的台盆上用木板搭起一个极简易的工作台,就着自来水、钻粉工具和刀具摆弄玉石、象牙小件,他翻开一本册子,里面竟有数千方他篆刻的印章。
当代嘉定竹刻断而不绝疁城艺弦谁来续?在塔城路桥边不远处,记者走进罗一农设立的一间竹刻馆,主人罗一农是嘉定博物馆文保部工作人员,业余爱好书法,这几日创作未完的《孙子兵法》小楷正铺在几案上。
惊绝:中国竹根雕大师——王清梅,做竹根雕就是做人!
惊绝:中国竹根雕大师——王清梅,做竹根雕就是做人!王清梅,著名竹木雕刻艺术家,一九六四年生于福建,莆田、莆田仙游,斋号青竹居。
现为高级技师、福建省雕刻艺术大师、莆田市工艺美术大师、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雕塑家协会竹雕专业委员会高级会员、中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福建省竹行业协会工艺分会理事,莆田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
王清梅先生出生于福建莆田仙游县,这里文化源远流长,人杰地灵,是妈祖的故乡。
地处福建中部沿海,东临“兴化第一山”---过溪山,西枕九鲤湖、麦斜岩,北接菜溪岩,南连湄洲湾、枫亭港,既是中国传统木雕之都,全国的“戏剧之乡”、“武术之乡”,又是著名的“国画之乡”!仙游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名人,是蔡襄和“南李北齐”中的李耕的故里,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美誉。
王清梅先生为人热诚朴实,拙言少语,自幼家境贫寒,十六岁就开始学习木雕艺术,练就了扎实基本功。
近十几年来,他又专心于竹刻创作,构思大胆,风格粗犷豪迈,尤其擅长以圆雕透雕平雕技法,利用自然的竹根竹性表现罗汉,达摩禅教类作品。
其作品质朴雄浑,展现了其独特的视角和艺术感知!对竹当歌,投刀当笔,尽情挥抒其心中的宇宙,如秋水禅意一般的人生!王清梅在根据材料本身的自然属性进行创作的同时,也把漫画,泥塑等各类相通艺术涵养一起融入作品中,以达到一种和谐圆润的美!作品多次获金、银、铜奖,发表于《荣誉中国——庆建国六十周年百位艺术名家》《国家艺术杂志》《中国文化产业报》《中国工艺美术杂志》《雕塑杂志》《中国传统家具--仙作卷工艺篇》《2010天工奖作品集》《福建根雕》《上海根雕艺术》《木雕神仙百态》《木雕观音百态》《达摩造型》《文人雅士》《武将》《罗汉》《海峡工艺美术杂志》等多种专业艺术报刊杂志,并受到浙江电台《老手艺》栏目,北京电台《家有收藏》栏目的专题采访。
作品被广大的艺术爱好者和文化界人士喜爱和收藏。
中国历代竹刻大师
中国历代竹刻大师朱鹤字子鸣,号松邻,明隆庆、万历年间嘉定(今属上海)人,为明代竹雕著名流派嘉定派创始人。
能诗善画,艺术修养极高,他能在很小一的竹面上刻出美妙传神的山水人物、花鸟楼阁,由于雕刻精巧,世人极为珍爱,朱鹤本人文学艺术造诣很深,且有创造精神。
他性情孤僻,与俗寡合,但却时常与书画名家、文学家交往,因其善书画,通古篆,早年又得缪篆不传之密,所以在他的竹雕设计和制作中,经常以笔法运用于刀法之中,其所制作的笔筒、香筒、臂搁,佛像等,虽然有的朴茂质拙。
有的精妙绝伦,但又大多是以“洼隆浅深”,刻五六层的镂空深刻透雕进行制作的。
朱鹤认为:如果不进行透雕和深刻就不算雕刻。
因此,他将南宗画派揉合在北宗的雕刻之中,创造出深刻法,为唐代以来发展的竹刻艺术开辟了新的途径。
其作品深受当时士人的器重,人们争相求购,得到他器皿的人,不呼器名,而是直接以“朱松邻”称之。
甚至到了清代中期,乾隆帝看了他刻制的竹器,也题有“高枝必应托高土,传神莫若善传神”的诗句加以赞扬北京故官博物院藏有他的浮雕“海棠花”笔筒一只。
特别是南京江苏省博物馆所藏竹刻“松鹤”笔筒,是用竹筒表现一段松干,上面曲折生出小枝,校间站立一只仙鹤,构图和谐,西面雅静,刀法极熟炼'充分体现出朱氏竹刻的杰出技艺。
朱缨明代工艺家,字清父,号小松,嘉定(今属上海市)人。
朱松邻之子。
他能制作古朴而秀美的盆景。
因此,嘉定的盆景和竹刻一同名扬天下。
小松继承家法,工小篆、行草,擅画长卷小幅,精书善画。
不轻易出刀刻竹,所以其作品极为难得,甚为珍贵。
所刻竹木古仙佛像,鉴者谓“胜于吴道子所画”。
又有雕琢犀、象、香料、紫檀之图匣、香盒、扇坠、簪钮一类,奇巧夺人。
与父朱鹤、其子合称“嘉定三朱”。
1966年,上海宝山县明墓中出土一件朱缨阳刻镂雕“刘阮人天台图抒香筒一件,极为难得,现藏上海博物馆。
朱稚征号三松,小松的次子。
继承家法,并发扬光大。
朱氏竹刻,传到三松,己有三代,技艺也达到了高峰。
明清近现代竹雕名人录
明清近现代竹雕名人录(转)明清竹雕名人录:殷永清、沈兼、吴之璠(鲁珍、东海道人)、封锡爵、封始镐、周笠、李希乔、王之羽、蔡时敏、徐枢、周澄、王永芳(王若芳)、封锡璋、封始歧、王鉴、时其泰、时澄之、邓孚嘉(用吉)、贺其吉、守六、徐裕基、王屺、王易、陈立(雪立)、朱文右、封锡璋、周颖、竹友、浦灿、时学庭、潘西凤(老桐、老同、南羽)、王质、时大生、时汝鉴、邓士杰、吴嵩山(松山)、时天行、张宏裕、王恒、周乃始、杨古林、刘起、封颖谷、朱鹤、施天璋(焕文)、时大径、沈少溪、时珏、沈全林(西池)、时以成、邓渭、杜书绅、马国珍、庄绶纶、沈尔望、侯松音、赵得三、封鼎、周春雨、吴玉田、朱雪松、沈正名、杨懈(杨海)、竹堂、江潭、周之礼、吴福骥、曹皇池、王素川、安峨源、顾玉(宗玉)、王幼青、张希第、封文官、杨谦、韩小山、王乃恭、杨秉桂、孙三锡、张涛、吴延康、蒯增、严煜、程文在、蔡辛、陈春熙、袁馨、赵学海、封品官、邓汾、方洁、马根仙、朱宝骝、殷树柏、张开福、毛怀、姚汝琨、陶计椿、谭松坡、陈筠、佛作舟、王纪堂、封三元官、李宝函、韩潮、尚勋、文鼎、曹世楷、张辛、王云(王石芹)、徐鹤、沈小石、陈恭卿、岳浩庆、赵琪、王鸣盛、王一新、朱缨(小松)、朱稚征(三松)、周锷、乔林、支慈庵、徐孝穆、王民生、喻文、邹海山、王石香、沈少楼、柳玉堂、蒋苏台、蒋仁、奚冈、徐三庚、钱松、方洁、胡有声、胡镂、释达受、张克谋、吴之满、宏谷山人、金西厓(近代)、郭凤梁、友如、杏坪、友佩、朱海三(三仙)、沙神芝、封岐、张希黄、吴焕文、李效金、金林、徐素白(近代)、水泉、吴之、范遥青(当代)、溪堂、邓石如、唐文炳(尉如)、王勋(近代)、杜世绶(紫佩)、徐枢(字宗岐、号云樵)、谭维德、王杰人、傅少英、张志鱼、马风昌、龚玉璋、潘行庸、金绍堂、金绍坊、张步青、严煜、子昌、朱淑红、子柔、朱之松、镜峰山人、康田、王筠书、清溪山人、菘田、春泉、芷道人、卢葵生、赵琪、黄学圮、张熊、云溪、高风翰、小山款、玉山款、笏印款、程庭鹭、子松、石庄、何研北、张克谋、宏谷山人、子祥款、少谷款、时其祥款、宝谷道人款、殷介持、刘韩抒、秦川刻、中隐半山、江春波、王松、陈祖章、贺恩、梁九公、柯传钟、王毅、李石香、方古林、朱稚美、李流芳、张应尧、梅江、来友仁、贡生、王原祁、白药、黄勇、南山居士、李文、老桔、濮仲谦、吴林水制、巢鸣盛、何绍基、宋钰、柯世仁、赵之谦、杨守敬、邓石如、赵之琛、王时敏、吴林水、曹世模、邓方樵。
竹刻艺术欣赏之二
竹刻艺术欣赏之二秦一爵根雕“张果老”秦一爵,嘉定派重要传人,效法朱稚松,但能自创一格。
创作严谨,作品稀少,今只见他的作品“张果老”,成为最传神的张果老像。
在三朱影响下,嘉定派艺术家人才济济,如明末清初的侯崤曾、秦一爵、沈汉川、沈兼,清朝的吴之璠、封锡爵、封锡禄、封锡璋、周颢、施天章、顾珏、蔡时敏、周锷、张步青、乔林、李希乔、朱雪松等。
清初竹刻第一名家:沈兼沈兼,名参,字两之,号天净道人。
嘉定派重要传人,传世之作有竹槎、笔搁等。
吴之璠与“薄地阳纹”吴之璠笔筒吴之璠二乔读书笔筒筒吴之璠,字鲁珍,号东海道人。
为“三松”之后嘉定竹雕第一高手。
作品留存较多。
其深浮雕取法“三朱”,高凸处似圆雕,低凹处如透雕。
其最重要贡献,创造了浅浮雕,即“薄地阳纹”,即比浅浮雕还浅的“阳纹”雕刻。
其“牧牛”笔筒是清朝竹刻的代表作,该作品刀法多变,如以斜刃刻腹下之毛,以立锋刻尾巴之线,可见锋刃善变,技法多样。
著名的竹雕有《二乔并读图笔筒》、《老子骑牛图笔筒》、《荷杖僧笔筒》、《丁山射雁图笔筒》、《松荫迎鸿图笔筒》、《黄扬木雕东山报捷图笔筒》、《松溪浴马图笔筒》等,现分别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处。
“封氏三杰”与“竹雕鼎足”封锡禄罗汉像封锡禄(字义侯)、封锡爵(字晋侯)、封锡璋(字汉侯)兄弟三人皆是雕竹名家,时人并称之。
封氏三兄弟最善竹根雕,康熙时奉旨进京供职于养心殿,时占嘉定派之首。
封锡禄之造诣又高出许多,性情落拓不羁,尤其擅长竹根雕刻人物像,以及擅刻核桃、橄榄核等工艺品。
其根雕代表作“罗汉像”堪称清代竹雕的精品。
此作利用竹根的天然筋脉,淋漓尽致刻画出昏昏欲睡之态,用竹根筋脉来表现胸前的肋骨、手臂肌腱,十分精准传神。
以竹根来表达人物情态很难,艺术家却表现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确是圣手妙作。
此根雕为上海博物馆藏品。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其竹雕人物山水笔筒,有“壬寅三月”和“封锡禄”名款。
封锡爵,代表作竹雕“白菜”笔筒,造形非常别致,底有“封锡爵”三字篆阳文印款。
竹雕笔筒上的人物故事背景
竹雕笔筒上的故事背景明清时期,笔筒虽有玉雕、景泰蓝等工艺,但竹木雕刻的笔筒却是最为众多,而竹雕笔筒所具有的浓厚文人气息是其他材质笔筒所不能替代的。
明清时期的竹雕主要以金陵和嘉定两派各占半壁江山。
万历年间,嘉定派的竹雕创始人朱松邻首创竹艺高浮雕、圆雕与漏雕等技法,竹雕笔筒的题材则多为山水和人物,如“深山高士图”“松下弈棋”“窥简图”“深山狩猎图”“行舟图”等。
此后,竹雕笔筒的工艺技法以及题材、品类等便日趋多样,出现百花争鸣的局面。
明清时期的竹雕笔筒,在题材方面的创新,则要数嘉定派竹雕名家沈大生,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跳出前人选材模式,开创了“庭园派”竹雕。
沈大生其人是明末清初的嘉定人,字仲旭,又字禹川,曾经以行医为生,擅诗画,后拜师朱三松门下,工朱氏镂雕法,得其真传。
后人便将朱、沈两家竹雕合称为“朱沈”,有“朱沈风流续旧传”的美谈。
藏品出手本不易,渠道选择需警惕。
我司主要负责藏品甄选,藏品认可后对接国内各大一线拍卖行推荐参拍,成交后佣金较高。
这里不直接收购,也不会通过图片给您藏品估高价。
藏品价格根据市场综合而定!合作我们坦诚相待,不愿阿谀奉承!望广大收藏爱好者摆正心态。
明清时期竹雕笔筒的代表性人物及专长则有以下代表:朱氏家族的山水隐士、庭园人物深雕漏雕,周芷岩的花卉翎毛类浅刻,留青竹艺大师张希黄的留青山山水楼台、茅舍亭屋和花鸟鱼虫陷地深雕等。
笔筒雕刻除常见的山水人物和花鸟鱼虫类题材外,还有雕刻书法作品的笔筒,真草隶篆行一一跃然竹上。
雕的材质不及象牙犀角珍贵,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艺术和文化内涵上。
所以,对于竹雕的收藏,应该把握住几个要点:刀工、年代、艺术水准、与标准器和文献记载的对应关系、保存状况等。
竹刻的收藏在于工艺文化的收藏,要想练就一双慧眼,就必须热爱竹刻并深入研究,只有这样才可能发现好的作品。
也只有这样,才能像王世襄先生一样,从尘沙的掩埋中将珍珠采撷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近现代竹雕名人录(转)明清竹雕名人录:殷永清、沈兼、吴之璠(鲁珍、东海道人)、封锡爵、封始镐、周笠、李希乔、王之羽、蔡时敏、徐枢、周澄、王永芳(王若芳)、封锡璋、封始歧、王鉴、时其泰、时澄之、邓孚嘉(用吉)、贺其吉、守六、徐裕基、王屺、王易、陈立(雪立)、朱文右、封锡璋、周颖、竹友、浦灿、时学庭、潘西凤(老桐、老同、南羽)、王质、时大生、时汝鉴、邓士杰、吴嵩山(松山)、时天行、张宏裕、王恒、周乃始、杨古林、刘起、封颖谷、朱鹤、施天璋(焕文)、时大径、沈少溪、时珏、沈全林(西池)、时以成、邓渭、杜书绅、马国珍、庄绶纶、沈尔望、侯松音、赵得三、封鼎、周春雨、吴玉田、朱雪松、沈正名、杨懈(杨海)、竹堂、江潭、周之礼、吴福骥、曹皇池、王素川、安峨源、顾玉(宗玉)、王幼青、张希第、封文官、杨谦、韩小山、王乃恭、杨秉桂、孙三锡、张涛、吴延康、蒯增、严煜、程文在、蔡辛、陈春熙、袁馨、赵学海、封品官、邓汾、方洁、马根仙、朱宝骝、殷树柏、张开福、毛怀、姚汝琨、陶计椿、谭松坡、陈筠、佛作舟、王纪堂、封三元官、李宝函、韩潮、尚勋、文鼎、曹世楷、张辛、王云(王石芹)、徐鹤、沈小石、陈恭卿、岳浩庆、赵琪、王鸣盛、王一新、朱缨(小松)、朱稚征(三松)、周锷、乔林、支慈庵、徐孝穆、王民生、喻文、邹海山、王石香、沈少楼、柳玉堂、蒋苏台、蒋仁、奚冈、徐三庚、钱松、方洁、胡有声、胡镂、释达受、张克谋、吴之满、宏谷山人、金西厓(近代)、郭凤梁、友如、杏坪、友佩、朱海三(三仙)、沙神芝、封岐、张希黄、吴焕文、李效金、金林、徐素白(近代)、水泉、吴之、范遥青(当代)、溪堂、邓石如、唐文炳(尉如)、王勋(近代)、杜世绶(紫佩)、徐枢(字宗岐、号云樵)、谭维德、王杰人、傅少英、张志鱼、马风昌、龚玉璋、潘行庸、金绍堂、金绍坊、张步青、严煜、子昌、朱淑红、子柔、朱之松、镜峰山人、康田、王筠书、清溪山人、菘田、春泉、芷道人、卢葵生、赵琪、黄学圮、张熊、云溪、高风翰、小山款、玉山款、笏印款、程庭鹭、子松、石庄、何研北、张克谋、宏谷山人、子祥款、少谷款、时其祥款、宝谷道人款、殷介持、刘韩抒、秦川刻、中隐半山、江春波、王松、陈祖章、贺恩、梁九公、柯传钟、王毅、李石香、方古林、朱稚美、李流芳、张应尧、梅江、来友仁、贡生、王原祁、白药、黄勇、南山居士、李文、老桔、濮仲谦、吴林水制、巢鸣盛、何绍基、宋钰、柯世仁、赵之谦、杨守敬、邓石如、赵之琛、王时敏、吴林水、曹世模、邓方樵。
二、明清集书法家、画家、竹雕收藏家于一身的名人(已有藏品传世)2. 清代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钱大昕、高风翰、王晕、杨守敬、沙神芝、赵之琛、张开福、王文治、王时敏、沈铨、张燕昌、董邦达、翁方纲、徐三庚、张熊、程庭鹭、蒋廷锡、王原祁、周笠、王鉴、袁耀、任熊。
王文治:明清代著名书画家,收藏家,传世收藏品为明代竹雕家方古林制竹根雕神僧作品一件。
翁方刚:清代著名书画家,竹刻收藏家,传世收藏品为清初著名竹雕家封锡禄制竹根雕牛作品一件。
纪晓岚:清乾隆著名清官,书画家,鉴赏家,传世收藏品为清代著名竹刻家江春波制的竹荼壶作品一件。
3. 近现代吴昌硕、黄宾虹、李可染。
黄宾虹:近代著名书画家,竹雕收藏家,传世收藏品有清代著名竹雕家张宏裕制竹根雕牛作品一样。
三、明清竹刻名人介绍于士俊:号子安,清代江苏吴县人。
光绪年间到北京以刻竹为业,擅长书法,自书自刻,其竹刻作品以行楷为多,字迹娟秀,品种有扇骨、臂搁等。
今传世品有琴形竹剑等。
于硕:号啸轩或啸仙,以号啸仙行,江苏江都人,工书画,活动于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
马根仙:苏州人,绘画世家出身,以浅刻入画,线条流畅,图案清秀诱人。
马国珍:字鸣玉,号珂亭,居家定城南,清乾隆时人。
善刻竹,工刻山水花鸟,尤善深雕折枝花果。
曾刻竹扇骨边《西园雅集图》、《春夜宴桃李园图》,神采奕奕动人。
今传世名作有《竹根》一件,《石榴小笔筒》一件,均为叶玉甫收藏。
王毅:字叔远,明万历,天启年间虞山(今江苏常熟市)人。
擅长微雕,能在一寸大小的木上,雕刻精细的宫殿楼阁器皿以及人物鸟兽木石等,无不随势象形,各具情态。
明魏子敬《核舟记》中记载了他在长不盈寸的果核上,雕刻“东坡泛舟赤壁故事”。
此真迹今虽未见;但此事迹却在民间文为流传。
王石芹:名王云,善于摹刻金石文字,擅长扇骨雕刻,有“吴中名手”之誉。
王易:字又白,能书画,兼通音律,精通雕镂技艺。
有范姓孙制招其京师,几十岁方南归,侨寓吴中,又十余年方卒。
王永芳:又名王若芳,字玉斧,自署舜江,工镶字。
王永芳以大字深刻文字着称。
清初竹人。
王纪常:清康熙,乾隆年间人,好深刻笔筒,极工细。
名浚,清道光年间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
工书法,善刻印和刻竹,摹刻古金石文字于扇骨上,极为工致。
现上海博物馆收藏有其所刻竹扇骨一柄,上浅刻小行书《兰亭序》全文,极为精致。
王时敏:字逊之,号烟客,又号西虞老人,西田主人,江苏太仓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生,清康熙十九年(1680)卒。
明王锡爵孙,王衡子,为“四王”之首。
王铿:字元照,一字圆照,一作元照,自号湘碧,又号染香庵主,江苏太仓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生,清康熙十六年(1677)卒。
明王世贞(1526~1590)曾孙。
王翠:字石谷,号跃樵,耕烟散人,清晖主人,乌目山人,剑门樵客,江苏常熟人,明崇祯五年(1632)生,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卒。
王原祁:字茂京,号麓台,一号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
明崇祯十五年(1642),一作清顺治三年(1646年)生,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卒。
王时敏之孙。
王石香:清代刻竹“清客”高手,艺术创作主要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擅长运用篆刻技艺,在竹面深刻阴文颇有特色。
王圮:字席珍,号春江,清乾隆年间人,世居嘉定。
擅长竹刻,工刻花卉,尤善折枝兰花。
今传世品有“薄地阳文不离手”两件,为顾诵瑛所收藏。
王之羽家族:王氏一家最早是王之羽,字谓韶,自署逸民,其舅徐氏所居和吴之璠“仅隔一垣”,王之羽徒吴之璠游,尽得其奏刀运腕之法,名冠一时。
后来携妻归嘉定城西,开地艺菊植松,潇然绝谷。
王之羽将雕镂技艺传于兄子王铿(字镜千)和儿子王质(字存素)。
王质子王圮,字席珍,丰貌修髻,工刻花卉,尤擅长折枝兰花。
金元钰(竹人录)记载,王圮年七十余。
此书之序作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故而王之羽可能生于康熙中叶,活跃康熙末期,(或雍正初期)至乾隆初期,王质的活动时间当在乾隆中期前后。
王圮的侄子王梅邻,字茂林,工刻小楷。
因此,金元钰说“王氏至今不衰”。
王松:清,原名杭,字荫三,号子乔,江苏太仓人,精于音律,善写兰竹,弈棋乃游戏事耳。
兰竹由竺乡(徐云来)入门,深得宇杨(顾唐龙)媚秀之态。
著有寿竹居琴谱、曲谱、枕流居侍者吟稿、五琴双砚楼题画钞留、子乔随笔、今存吟稿、题画竺。
弟焕,字子文,琴画称颉颃。
《现代画史补遗》、《刘眉书画记》、《清朝书画家笔录》。
注:有竹刻笔筒传世。
王鉴:清代人,字镜千,嘉定(今属上海市)人。
之羽侄。
善刻竹,所制亦可传。
王梅邻:清代人,字茂林,嘉定(属上海市)人。
工刻小楷。
王鸣盛:清代嘉定(今属上海市)人(1722~1797),一作(1732~1797)字凤喈,号西庄,一作西沘,一号礼堂、鸣韶兄。
乾隆十九年(1754)榜眼,官至礼部侍郎,告归居苏州,三十年不与当道交接。
有尚书后案、十七史商榷、蛾术编等,与钱大昕齐名。
偶作画,亦秀逸可观。
工诗,宗盛唐,善书法,卒年七十六,一作六十六。
《练水画微录》。
王乃恭:字以庄,号石君,清代浙江嘉兴人。
喜刻竹尝刻一秘图,一渔翁蓑挟钓竿,作薄地阳文,可与方治庵抗手。
王树钱:清湖南邵阳县人,清晚期邵阳竹黄雕刻艺术创始人。
早年爱制作竹器,后以制作竹雕工艺品为生,在长沙开设“爱此君斋”,专门制作竹黄工艺品(即竹黄竹雕)。
由此,邵阳竹黄工艺闻名于世。
其子王民生继承父业,为新中国著名的竹雕刻艺人。
方古林:明代人,能雕琢犀象、香料、紫檀图匣、香盒、扇坠、簪纽之类,种种奇巧,迥迈前人。
取材工巧,别有精思。
如所制瘿瓢、竹拂、如意、几杖,其就物制作,妙用入神,亦称明朝妙技。
有竹雕器物传世。
方洁:字治庵,号矩平,又号石梦生,嘉庆道光年间人,原籍安微歙县,后寓居浙江黄岩。
他的竹雕出自濮澄之门,阴阳凹凸、勾勒皴擦,皆合金陵派法度,是潘西凤之后自成面目的金陵派竹刻名家,刻竹成果也粲然可观。
“方洁工诗”文,善书画,精于铁笔,尤擅刻竹。
他的深厚的文化修养,为竹雕增色不少。
所刻山水、花卉、人物和肖像,皆以自己的画作为蓝本,极富个性。
文鼎:浙江秀水的竹人,名文鼎,字学匡,号后山,也是一位诸生。
他工书画,善刻印、刻制竹扇骨与竹臂搁时,“皆自为书画”,刻饰山水纹饰时,“不下周芷岩”。
邓孚嘉:字用吉,清乾隆时人,原籍福建。
他擅长山水画,一丘一壑,多自得趣。
竹刻亦精,初始多仿嘉定派,后自成一格,以善刻折枝花卉著名。
邓孚嘉镌刻折枝花卉,刀法直起落,枝本比附又层次多变,故秀媚精雅,躁心人不能为也。
邓士杰:字贯伦,邓孚嘉之弟,但是雕刻风格与其兄不同,擅长用地下竹茎雕立雕人物。
邓渭:字得瑛,一作德璜,号云瞧山人,生于清乾隆元年(1736),逝于乾隆六十年(1795),享年五十九年。
竹刻家邓孚嘉之子,自幼师承家学,擅长刻竹和治印。
竹刻工薄地阳文,又善刻行楷,字迹秀丽,为乾隆嘉定刻字第一高手。
所镌笔筒拓本为《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中收入,今传世作品有“邓渭款白菜笔筒“。
孙郊泉:是周灏学生,擅长刻竹。
厉明火:安微歙县人,擅木雕,兼通书法,所摹刻的篆籀钟鼎文字和花鸟虫鱼等,都能不失毫发,所刻的字画神采飞动,并不如意。
名望很高,新安的祠享堂中的对联,均为他所雕刻。
偶尔亦刻竹杖和臂搁等铭题,并为时人所珍视。
申竹芗:生卒处不详,近代嘉定竹刻家,擅刻竹根雕人物,在嘉定开设瑞芝斋竹刻店,民国初,年八十余还能刻竹。
白士风:江苏常州人,现代著名竹雕刻家。
擅长多种刻法,以青法为最精,题材则真,草、篆、隶、山水、人物、花鸟、虫草无所不能。
代表作有“试银针”、“雏鹰展翅”等。
李希乔:清初著名的刻竹大师。
字宇于,号石鹿山人,歙县人,他的竹刻即有吴元满书法的风绪,又有新创,筒笔刻画如竹石,人物山水臂搁、笔筒,线条简洁、流畅、画面清丽而富有意韵。
朱鹤:字子鸣,号松邻,明嘉靖、万历间(1522~1620)人。
先世本籍新安,宁时迁居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及至朱鹤,始定居嘉定。
朱鹤工诗文,善丹青,精篆刻。
朱缨:朱鹤的儿子,字清父,号小松。
“工小篆、善行草,善画山水”,继承其父刻竹之业,深得真传。
因此,雕作有巧思,意旨精妙,刀法细入毫末而神爽飞动,悦然有生气。
朱稚征:号三松,系朱鹤幼孙,朱缨次子,祖孙三代被誉为“嘉定三朱”。
朱稚征志趣高远,以号行世,主要艺术活动在明末崇祯年间。
朱稚美:号伯鲁,一号万松,明晚期嘉定竹刻名家,竹雕刻家朱鹤的长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