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南陈集中学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阿里山纪行》导学案(无答案)

合集下载

阿里山纪行 导学案

阿里山纪行 导学案
从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波亦如镜;远山青中带紫,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
10.本文凝聚笔力,着重描写了。
11.“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作者对这种绿,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答:。
12.在文中加线的五句话中任选一句,就形象、语言和写法等方面有重点地欣赏评点。
答:第句,欣赏评点: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琮,平稳处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①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②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然感觉路旁的树莽莽苍苍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③如同一幅青绿山水。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④我最喜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⑤荷叶,则要表现出茁壮的生命力。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难点
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气
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
3.积累重要词语。
正文板块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气
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
3.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阿里山纪行》导学案第一教时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2、体会阿里山风光的共同特征,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3、理清文章内容,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一、情景导入:1、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资料,了解阿里山的风土人情、秀丽风光。

可以是图片,文字,还可以是歌曲。

(分组活动)2、自学口语交际“做一次导游”内容3、交流关于阿里山的资料,导入课文(1)、欣赏歌曲《高山青》,请学生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阿里山。

(2)、导入:阿里山的风光真是迷人,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还是意犹未尽,那就让我们跟着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正再去这片神奇的土地游览一番吧。

二、自主探究1、字词检查注意加点字读音风靡山岚堪称谛听幢顶红桧禅的世界2、听课文录音,理清课文思路,组织“我做导游”活动,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阿里山的风光秀美如画,你能找出课文中描绘了哪些风景图吗?要求:理清游览线路,说出每个景点的特征,可以适当运用文中的语句,但不能照搬。

组织小组讨论小组交流、评价3、思考讨论开头一段写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有何作用?作者进阿里山有什么独特的感受?用文中的话来说。

一路上,作者见到了哪些如画的风光?4、作者笔下的神木是什么样子?它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内涵?三、展评析疑四、归纳拓展1、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带领大家游览我们美丽的校园。

要求:理清游览线路,说出每个景点的特征。

组织交流,评选最佳导游楚州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经济的举措检测小结指板书小结本课内容B、布置任务1、完成《学习与评价》1——3题2、课后将好的词语或句子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阿里山纪行》导学案第二教时学习目标1、品味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2、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爱意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情景导入学生搜集有关阿里山的资料或风光图片,在班上交流。

阿里山简介:阿里山在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恋山、尖山、祝山等十八座山的总称。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4-17阿里山纪行第二课时 导学案.doc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4-17阿里山纪行第二课时 导学案.doc

八上第四单元第二课时《阿里山纪行》读悟案一、课前百分竞赛:(五题,每题20分,一共100分)(3分钟)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莽莽(máng)浓稠(chóu)山岚(lán)鱼鳖(biē)B.堪(kān)称风靡(mí)谛(dì)听静谧(mì)C.茸茸(róng)幢(chuáng)顶禅(chán)纯粹(cuì)D.雄踞(jù)红桧(huì)模(mú)样镶嵌(qiàn)2.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句连贯的一组是( )⑴连下数日雨,水势很猛,雪瀑从断崖腾滚而下,跌入弥漫着茫茫水气的深涧,。

我在对面的崖边站了片刻,襟前湿了一片。

⑵我回头看岳飞墓后面的栖霞岭,,保俶塔尖尖的塔顶直指云霄。

①真是浪沫激清,云奔雾涌②真是云奔雾涌,浪沫激散③郁郁葱葱,绿满天涯④绿满天涯,郁郁葱葱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水游》全书重要人物中至少有一打以上各有各的面目。

B.最初是作者出名全靠作品的力量,到后来是作品有名全亏作者的招牌。

C.该厂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先进企业和二轻局文明单位,南市区政府连续五年授予该厂“重合同、守信誉”单位。

D.凡在本店购货满300元者,本店将惠赠一份精美的礼品。

4.在下面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语气通畅,表意正确。

⑴这种小火车我们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子里才能见到。

⑵山上树林不是倒映在潭中,与水江镇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⑶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了《高山情》,“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旅程没有看到。

5.山间气候阴凉,潮湿昏暗,但经作者引用唐诗,立即生出美妙的意境来,下列诗句中与文中诗句所造意境相去甚远的是()A.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阿里山纪行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阿里山纪行导学案是语文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收集的优质的教学案例,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阿里山纪行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字词,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2,体会作者的情感二,学习方法学生自读,教师点拨,配以练习三,训练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莽莽(máng) 浓稠(chóu) 山岚(lán) 鱼鳖(biē)B.堪(kān)称风靡(mí) 谛(dì)听静谧(mì)C.茸茸(róng) 幢(chuáng)顶禅(chán) 纯粹(cuì)D.雄踞(jù) 红桧(huì) 模(mú)样镶嵌(qiàn)2.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句连贯的一组是( )⑴连下数日雨,水势很猛,雪瀑从断崖腾滚而下,跌入弥漫着茫茫水气的深涧, .我在对面的崖边站了片刻,襟前湿了一片.⑵我回头看岳飞墓后面的栖霞岭, ,保俶塔尖尖的塔顶直指云霄.①真是浪沫激清,云奔雾涌②真是云奔雾涌,浪沫激散③郁郁葱葱,绿满天涯④绿满天涯,郁郁葱葱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水游》全书重要人物中至少有一打以上各有各的面目.B.最初是作者出名全靠作品的力量,到后来是作品有名全亏作者的招牌.C.该厂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先进企业和二轻局文明单位,南市区政府连续五年授予该厂重合同,守信誉单位.D.凡在本店购货满300元者,本店将惠赠一份精美的礼品.4.在下面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语气通畅,表意正确.⑴这种小火车我们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子里才能见到.⑵山上树林不是倒映在潭中, 与水江镇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⑶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了《高山情》,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旅程没有看到.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⑴台北市的一家酒店里,一批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接风洗尘:(2)这首歌在大陆曾风靡一时,至今仍在传唱.风靡:⑶穿过莽莽不尽的林海,不断地爬高,上升,山下尚是阳光灿烂,山上渐渐地云雾浓稠.莽莽:⑷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谛听:6.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在句中横线上写出一句恰当的话.古运河,你是那么文静,几乎看不到你翻卷的浪花,感不到你奔流的激qing,听不到你生命的呐喊,你缓缓的向前走着, ,和两岸的田野絮语着豪情,默默的奔向自己的期待.阅读训练(一)①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评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静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②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蒙蒙的.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③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正是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的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7.第①段描绘的阿里山林区有什么特点,请用一个双音节词加以概括: ;作者写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对表现以上特点有何作用答:8.仔细品读文章,根据第①段中划横线句分析人们的思想感情.答:9.请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比较下面一组句子在语言运用和表达效果上的不同: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万树,离开了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答:10.请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③段中划波浪线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语言效果.答:11.山间气候阴凉,潮湿昏暗,但经作者引用唐诗,立即生出美妙的意境来,下列诗句中与文中诗句所造意境相去甚远的是( )A.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D.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二)西湖漫笔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①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都是绿的.②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③在冷泉亭上小坐,真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④亭旁溪水琮,平稳处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①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然感觉路旁的树莽莽苍苍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②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喜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③荷叶,则要表现出茁壮的生命力.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④从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波亦如镜;远山青中带紫,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⑤12.本文凝聚笔力,着重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作者对这种绿,有什么特别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14.在文中加线的五句话中任选一句,就形象,语言和写法等方面有重点地欣赏评点.答:第______句,欣赏评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这句话是从文中的第一小节中抽出来的,请问它应放归哪一处( )A.①B.②C.③D.④(三)乐山大佛①在四川乐山的三江合口处,坐着一尊受香火的清廉大佛.②他叫弥勒,弥勒佛.但不是那位袒露大肚皮的弥勒佛,那位成天笑眯眯的老好人——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世上可笑之事的弥勒佛.③他是一位严肃的沉思者,面色温和,神情严肃.他不是什么都笑——世上并没有那么多可笑的事,也不是什么都容——天下一切丑恶都容.④他的严肃的思考,首先来自缔造他的海空和尚.一千一百多年前,凌云寺和尚海空为了减缓三江合口后的凶猛水势,避免沉舟淹死众生,倡导在峭崖临江边造就一座佛.他光头顶烈日,下雪披袈裟,四处化缘,钱化得不少了,但当地官吏要冻结:如果你真心造佛,就把眼珠挖出来见我.⑤大佛兴建了,海空的眼珠也没有了.海空的眼珠是为建大佛而失去的.世上除了生命,还有比眼珠更珍贵的东西吗⑥由于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因此,乐山乐水佛不乐.他坚守岗位,从不擅离职守,从不懈怠松弛,从不向惊涛恶浪屈服.他成了实现海空和尚遗愿,拯救三江芸芸众生的中流砥柱.⑦他常常想起塑造他的工匠们.是的,他是伟大的:头与山齐,脚踩江水,身高71米,比阿富汗世界第一大佛还高18米,可称世界第一伟佛了.如果不是设计,雕塑他的工匠们经过九十年的千刀万凿,他仍然是半片石山,普普通通通到处可见谁也不会瞄一眼的石头山.为了他的降生,有多少人摔下峭壁,跌进江心,付出了生命!他是真正的人民之子.⑧他永远不忘这最根本的一点,因此他从不居功,从不索取,从不接受人民的香火和祭祀.在这里,看不到一柱香火,一支红烛,一人跪拜,看到的只是他伟岸的身躯,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为了根绝香火,他一开始就釜底抽薪铲除了滋生这些东西的土壤,立脚点在临江的悬崖上,没有地方让人设立祭祀他的殿堂,周围全是香火插不进的岩体,连他的脚趾甲也是向下倾斜的,人站上去就会跌倒,所以连下跪朝拜也没有地方.⑨人们只能簇拥在轮渡上才能看到他那顶天立地的尊容并默默遥致祈祷.⑩有人感叹,有人惊奇,有人礼赞:呀,连小小的土地庙都有几柱香火哩,而他——世界第一大佛,连一柱香火也没有.16.第④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意思比较复杂,如只保留其中最主要的意思,其文字应是17.第⑧自然段中的这最根本的一点指的是.18.第⑥自然段中的三个从不……主要是从履行工作职责的角度赞扬乐山大佛的,而第⑧自然段的三个从不……则是从的角度来歌颂乐山大佛的.19.第⑧段的釜底抽薪一词的本意是抽掉锅底下燃烧的柴,该词在文中的意思是;土壤一词在文中指的是.20.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乐山大佛之所以不同于笑弥勒,是因为他是一个身负重任的思考者.B.为了修建大佛,海空和尚和几代的工匠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极其沉重的代价.C.人们感叹的是大佛的奇特的身世,惊奇的是大佛的治水能力,礼赞的是大佛的崇高品格.D.乐山大佛之所以受到人们的礼赞和敬仰,主要原因是他是真正的人民之子.21.这篇文章表现主题的手法是.请你在学过的课文中再列举一篇运用了这一手法的文章.答:22.本文向我们叙述了乐山大佛的建造经过,作用及其独特之处.请根据以下这些已知的信息简要回答:⑴从修建大佛的艰辛和建成的不易,我们联想到了什么答:⑵大佛为了根绝香火,一开始就釜底抽薪铲除了滋生这些东西的土壤.他的这一举动,给我们什么启示答:写作实践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一个深圳中学生代表团访问日本.在一片已收获过的果园里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每颗树上都还有一些成熟的果实没有采摘.同学们纷纷询问缘由,果园的主人回答说:那是留下来给鸟儿们吃的.造物主的赠与,我们不能尽数带走,还得留下什么.人类为自然留下什么,历史为今天留下什么,岁月为人生留下什……常言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其实,无论是自然,社会,还是家庭,个人,每天都在为自己,为他人留下什么……要求:请以留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答案1.C2.C3.B(A至少和以上矛盾,去其一. C授予少宾语称号. D 惠为敬辞,它修饰的动词必须表示对方发生的与自己腾的动作,而不是相反.)4.⑴只有⑵而是⑶却5.⑴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 ⑵形容事物很风行,像风吹倒草木. ⑶形容无边无际的样子. ⑷仔细听.6.举例:迈着沉重的步履.(上下文连贯即可)7.宁静(或静谧等);这里写若有若无的声音,反衬了林区环境的宁静,会使人感觉更加宁静.8.划线句子流露出人们对林区环境的浓浓爱意,因为爱,所以不忍大声;因为爱,所以要深深的吸气仿佛吸进去以后不再吐出来.9.两句话的区别是第一句话在描写中运用叠词森森来修饰万树,用叠词浓浓来修饰团阴,叠词的运用不仅突出了树木之多,团阴之浓,体现了环境的清幽,而且使语言节奏鲜明,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 10.这段文字用了6个比喻,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生动活泼地写出了森林之广和盘曲排列之势,引发人的丰富联想和审美体验. 11.C 12.西湖的绿13.感到蓬勃的生机和茁壮的生命力. 14.(略) 15.C 16.海空倡导造佛. 17.他是真正的人民之子. 18思想品德19.从根本上解决(根绝),环境和条件20.C 21.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课文略. 22.⑴任何成果(功)的取得都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的事例或道理; ⑵做事必须抓住根本(关键),不仅治标,更重要的是治本.(根除错误的东西,我们必须态度坚决.不能犹豫不决)(意近即可)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的阿里山纪行导学案的全部内容,导学案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针对性的设置。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

阿里山纪行
第(1)课时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
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
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
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
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
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

八年级《阿里山纪行》导学案苏教版

八年级《阿里山纪行》导学案苏教版

18<阿里山纪行>【学习目标】1.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美丽风光。

2.学习融情于景的写法。

3.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3.在拓展对比中学会阅读能力的迁移、知识的构建。

【课前活动】1.收集的有关阿里山的知识。

2.生字词的积累。

(注音并默写)风靡( mǐ)嘉义( jiā)浓稠( chòu )山岚( lán )溢出( yì)穎颊瀾蝉悵羟腊誥綾屬撵運尔巒训鈸鰻鋁浇遼荣燒櫻缱銘懇棧烨蕢檣锇燜扩罰緱賤鋰殓浔荆垩驱鴯詒帥悬嘯讷羁閉擬谪鑄齋侠蓮证閼銼龈摈幬廳錄電飫。

颇有( pō)骤然(zhóu )一泓( hòng )谛听( dì)静谧(mì)砀鴻剮枭烃驸譎飲锡淚縞鋟嚨众餘锦谖帥瀏嘔饉窑熾气铈錫縭饋缤户缣亘驹縱馆卧苋拨撺蠱尴籠淚佇駙钸誒紉鸹鋦鲶颅间焖諛鹣諼鎧耧蔣纤钡窭訖鏍缁。

濛濛( méng )雄踞(jù)幢顶( chuáng )红桧( guì)孕生( yùn )鐓锼萨恹纬緡蛎禱虏驼费鋒俣鐋帼鍋櫝黃艷轨鏝层澠哝脱络烧囅鲥丟謝祯闪蝈码牵谔桧終纯鳞嬙鸛撻聪錕骡鷚盖荚遙謐馆聾弑赊缱絆跹鹞娈舻綏蔹榇欄。

参天(cān )堪( kān )称3.整体感知:阅读课文,梳理出作者的游踪.4.品味语言:用批注法,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课堂活动】活动一交流分享(请将“课前活动”内容进行交流和分享)。

活动二文本探究(请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品读语言,赏阿里山美景1.朗读4—7节,找出每小节各写了阿里山的什么景物?各有何特点?潭水:清澈原始森林:宁静青苔:绿、厚、密森林:无边无际2.小组讨论,每一景物各选一句,讨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写出景物的特点,进行赏析。

第4节: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水木相映的美景。

苏教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大全

苏教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大全

苏教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阿里山纪行》
教学设计大全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教材简说
《阿里山纪行》一文,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
吴功正写的一篇散文1997年7月初,他应台湾学者的邀
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在此期间,他游览了阿
里山,并深深陶醉于此他想应把美丽的阿里山描绘出来
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于是这篇文章就
产生了
《阿里山纪行》这篇课文是美学家的作品,在遣词造句上
尤见功力若只是将游览线路作导游式的讲解,恐学生难
免学之无味因此将重点放在对字词句的品味上,并联系
生活实际,创设欣赏美的情景,以期使学生能深入文章,去体味文字之奇妙,景致之奇美,语文之大美
面对《阿里山纪行》这样的美文,教师要力求借助多媒体
手段创设情境用感性西面引发学生的理性思维所以课前
预习时,请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了解阿里山的风土
人情、秀丽风光可以是图片,可以是文字,还可以是歌

下面一起来欣赏各位语文老师亲自编制的《阿里山纪行》
精彩教学设计吧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文章大全列表
《阿里山纪行》《美丽的西双版纳》《蓝蓝的威尼斯》《苏州园林》中心思想
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阿里山纪行》微型课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阿里山纪行》学案1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阿里山纪行》学案1

《阿里山纪行》学案学习目标:1.欣赏阿里山的如画风光。

2.了解课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3.品味课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了解课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欣赏课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学法指导:文章是一篇游记,语言优美流畅,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去体味感悟。

积累摘抄你欣赏的优美语句。

预习导学:一.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二.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风靡.()山岚.()dì( )听幢.()顶一泓.()kān( )称红桧.()静mì( )三.整体感知:1.这篇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组织材料。

请把能够显示作者行踪的语句抄写在下面。

(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

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2.课文开头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人民各自喜欢唱的两首歌曲,结尾又提到《高山青》这首歌。

文章这样写在表情达意和结构安排上有什么作用?学习研讨:1.阅读第2自然段,思考:作者进阿里山时有何独特的感受?作者抓住了林海和阿里山小火车站的什么特征来写?2.朗读课文第4---9段,思考并讨论交流。

A.请在下面的横线上依次写出这几段文字写到的阿里山美景:→宁静山区→→→B.作者是抓住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征来进行描写的?C.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请找出你欣赏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仔细品味,体会课文的语言美:例:语句:它(水潭)堪称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

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品味:(可以从内容、修辞或写法角度入手)作者先把水潭比作明镜,运用比喻,突出其清澈透亮的特征,又用一个比喻,写出了山林、水潭相映、相宜的特征,增强了语言的音节美。

语句:品味:。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苏教版

《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学目标]1. 熟读成诵,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理解文章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重点难点]重点:1. 熟读成诵,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难点: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创设情境:课件展示主题画面“闲人•闲情”(配乐:《春江花月夜》琵琶古曲)[课前三分钟] 一、情境导入。

在这流水般的古韵中,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走进空灵的、亦真亦幻的春江花月夜,等大家再度睁开眼睛时,老师会给大家一个惊喜,将大家带到另外一个地方(粘贴水粉画《月下松柏图》于黑板)好,请大家睁开眼睛,我们看到一个夜深人静的庭院,院中皓月当空,竹柏摇曳,一切像笼着轻纱的梦,若隐若现。

老师有感于这种美妙,给这幅水粉画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月下松柏图》。

大家的心中是否也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想把这种美妙的感月情怀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呢?哪位同学试试看,可以用我们曾经学过的诗句,也可以用自己散文诗般的语言,当然还可以轻轻吟唱几句……生:“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水调歌头》……真可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大家真是多才多艺呀!那大家想不想知道这幅《月下竹柏图》画的是何夜的月?何处的竹柏吗?(想——)好,现在就请大家把教材翻到P127,跟着苏轼一起,到湖北黄州的承天寺夜游一番吧!(板书课题、作者)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

①这仅有84个字的美文,老师非常喜欢,本想借这个机会朗诵给大家,但因老师今天噪子不好,就把老师事先录好的朗诵送给大家和在坐的每一位老师。

请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听准字音和节奏停顿的处理,在书上做好标记。

《阿里山纪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_0

《阿里山纪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_0

《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3.品味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体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2.整体感知——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文字音乐美和情韵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和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采用移步换景法2.难点: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教学时数:二教时教学准备:准备音像《高山青》和《大海啊,故乡》,制作课件一、导入课前播放歌曲《高山青》。

创设轻松愉快的气氛,引发学生对阿里山的向往。

近来,我特别喜欢一句话:“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随着《高山青》的旋律,让我们一起跟随吴功正,走进美丽的阿里山。

二、赏美景1、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有关本次旅行线路的语句。

——“从台北机场搭机,仅四十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出现一泓水潭”“山间的曲径幽路”“在树身之间穿行了一阵,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归纳:进山(阿里山)——游山——下山作者带领我们一边走一边看,随着立足点和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这种游记写法叫作“移步换景”。

2、一路上,阿里山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来,并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

生发言,归纳完成板书。

——森林火车古朴林海云雾浓稠深山水潭清澈原始林区宁静曲径青苔厚密古桧神木神奇3、阿里山果然美景纷呈。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对阿里山风光的初步印象,你最想说什么?——阿里山风光美如画三、析美文“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案头之文章。

”吴功正先生是当代美学家,遣词造句极为讲究,正是他富于魅力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如画的阿里山风光。

八年级语文上册《阿里山纪行》学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阿里山纪行》学案 苏教版
6、探究:
(1)什么叫移步换景?本文如何运用这种写景方法的?
(2)本文的语言具有音乐美(节奏美、拟声美等)和情 韵美(融情于景、托物寄情等),试举例体会。
7、提出问题:
1、2、自主学习
3、初读感知,从文中摘出有关内容。
4、提示:可采用“形容词+景点名”形式给每个景点命名,即“的”的形式
5、6、合作讨论。
江苏省泗阳县实验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阿里山纪行》学案苏教版
学什么
怎么学
1、收集有关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山的知识。
2、积累字词。
3、初步感知作者所描绘的阿里山的美,阿里山给作者的印象是什么?(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划出文中表明作者行踪的语句。
4、一路上,作者欣赏到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点,给各个景点起个名 字。
5、你最喜欢阿里山的哪一处景色?请自选一处品读。谈谈你的感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可从语言、修辞、句式、感情等方面加以品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阿里山纪行》(第1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阿里山纪行》(第1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

《阿里山纪行》(第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阿里山风光的图画美,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

2.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课前预习】1.作者档案吴功正,1943年生,江苏如皋人。

其学术研究方向是中国文学史和中国美学史。

2..背景回望1997年7月初,吴功正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

台湾学者陪伴他游览了阿里山。

作者深深的陶醉于阿里山的迷人风光,回来后写下此文。

3.阅读课文后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莽莽..()山岚.()恍.()如隔世一泓.()堪.()称谛.()听禅.()院鱼鳖.()【活动方案】活动1:欣赏投影仪呈现的阿里山风景图片,同时欣赏歌曲《阿里山的姑娘》活动2:朗读课文。

(小组依次朗读全文,注意正音正字;选出小组朗读优秀者示范朗读余下的内容。

)活动3:整体感知。

(1)假设你的小组同学是游客,而你是一个导游,请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份阿里山的旅游解说词。

(温馨提示:可小组合作讨论,找出作者的行踪,然后抓住不同地点的不同景物,安排好说话的顺序就好了。

还有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意语态和礼貌。

)(步骤:小组合作朗读交流,划出游览行踪的句子,找出主要景点。

→指名同学当导游,其他同学提出改进意见→参加全班角逐并记录其他小组的亮点和特色。

)(2)请用3-4个词语概括阿里山风光的共同特点。

活动4:讨论探究。

(1)阿里山给人留下的总的印象是什么?请找出文中的一句话写下来。

(2)画出交代参观阿里山行踪的句子,(独立思考后写下来→小组师徒互查并订正)(3)本文采用了怎样的写景方法?请简要说明。

【知识链接】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游记一般都采用这种写法。

移步换景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一般以行踪为线索,这样可以表现景物在不同时间里的风貌神韵,可以展现景物的各种变化和不同风貌,给人一种移动感,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

课堂随笔:十一《背影》(第2课时)【学习目标】1.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合集-阿里山纪行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合集-阿里山纪行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合集:阿里山纪行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人所获得的报酬和成果,与他所付出的努力是有极大的关系。

下面本文库为您推荐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合集:阿里山纪行。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2、品味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重点难点】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品味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自主导学】1.给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风靡( ) 山岚( ) 骤然( ) 一泓( )谛听( ) 静谧( ) 濛濛( ) 雄踞( )2.填空。

《阿里山纪行》的作者是。

本文采用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的写作思路,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这种写法叫做。

3.在下面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语气通畅,表意正确。

⑴这种小火车我们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子里才能见到。

⑵山上树林不是倒映在潭中,与水江镇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⑶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了《高山情》,"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旅程没有看到。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⑴台北市的一家酒店里,一批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

接风洗尘:(2)这首歌在大陆曾风靡一时,至今仍在传唱。

风靡:⑶穿过莽莽不尽的林海,不断地爬高、上升,山下尚是阳光灿烂,山上渐渐地云雾浓稠。

莽莽:⑷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

谛听:5.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抒发了作者的独特感受,由衷地赞美,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的共同愿望。

【自主合作探究】6.文章开头谈到两岸人民爱唱歌曲有什么作用7. 作者在到阿里山神木的路上,见到哪些风光这些风光的共同特征是什么8.文末再次出现《高山青》,有怎样的作用9.本文描写景物语言精美。

请仔细品味下面的语句,说说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①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

《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疏通课文,理清作者行踪,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2欣赏本文语言,体会真切的情感。

教学重点:移步换景的写法;
难点:品味文章语言的美。

教学设想:
1读、说、写贯穿全程,品味语言、品味情感。

2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方法性的引导。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用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2分钟一.创设情境,导入文本
1.课前播放《高山青》歌曲与在音乐声中欣赏阿里山图片。

2.导入:“高山青,涧水蓝。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一曲《高山青》唱响祖国大地,阿里山也悄然矗立于人们的心湖之畔,令人神往,今天我们就随着作家,文艺评论家吴功正先生走进阿里山去领略那里的山山水水。

学生欣赏歌曲,图片。

13分钟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本
(一)速读文本,要求:
1.圈划字词,利用注释或同桌位交流解决生字词。

2.用浪线划出你认为的优美的语句。

(二)出示完型填充题:
根据示例选用一个字来概括阿里山神韵:
泰山雄;华山险;峨嵋秀;阿里山。

(三)作者对阿里山是怎么看的?(用文中原句回答。


“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作者选取了阿里山的哪些代表性的景点来写的?根据示例完成下列图表:风1林海云雾(第二节)
光2
美3原始森林(第五节)
如4
画5森林无边(第七节)
6
学会读书--默读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学生思考,自由畅谈,理由要充分。

小组讨论,达成共识,推举代表完成板书。

28 三细化研读,品味文本。

[推荐学习]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阿里山纪行》(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推荐学习]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阿里山纪行》(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阿里山纪行》(第2课时)【学习目标】1.进一步了解阿里山的特点。

2.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活动方案】活动1:知识回顾。

如果你置身阿里山中,你对阿里山和阿里山的神木有哪些认识和感受?阿里山的美是人工雕琢的美吗?由此可见台湾人的旅游景点有何特色?(仔细回顾上节课内容,联系课文独立思考后写下自己的答案→1-4号合作讨论第一题;5-8号合作完成第二题→交换讲解→全班展示后自行补充订正)活动2:写法探究。

课文一开头就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曲。

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结构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活动3:品味语言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句式多样,节奏感强,富于音乐美。

请根据提示摘录并赏读品析。

(根据组长的布置和下面的提示,写出自己喜欢的句子,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方式品读课文→边读边联系上下文加以联想,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可以是一两个词语,可以是完整的句子→小组精选内容板书在小黑板上供他人学习,注意署名)提示:(1)语言的音乐美,首先在于节奏美。

“节奏是艺术的生命”。

从语言的角度看,文句的长短、整散,语势的疾徐、直曲,字音的响沉、抑扬,它们错杂相间,使文章声势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和谐流畅,而构成声音的节奏。

例如:“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

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

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读这段文字,我们仿佛听到了“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在静谧的世界里若有若无,进入了一种“禅的世界”,轻松、舒展、迂曲、迷人的节奏,富有音乐美。

(2)客观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响,因此在汉语中便出现了模拟各种声音的词,这种词叫“拟声词”。

拟声词运用得好,不但形象逼真,而且还能显示出响亮的音乐美。

(3)人们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使用两个字或四个字组成的词,要比一个字更合乎节拍,读来顺口,听来入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安市南陈集中学八年级语文导学案主备人:邱玉荣审核人:李学思
第四单元第17课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日期:班级:姓名:组别:评价:【教学目标】
1.领略阿里山的美丽风光,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3.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自主学习】要养成阅读、思考的好习惯哦!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阿里山纪行》课本P.129-132内容,认真完成下面的预习作业,相信你一定行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一泓.() 莽莽.() 溢.出( ) 镶.嵌()
山岚.( ) 鱼鳖.() 静谧.() 红桧.()孕.生() 风靡.( )
拓展:你知道有哪些字与下面的生字字形相近吗?

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接风洗尘:幽情:
风靡:山岚:
堪称:静谧:
3.本文是一篇,采用了法来描绘阿里山的优美风光,由衷地赞美了。

4.通读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课中交流】爱动脑筋让你变得更聪明!
1.“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怎样的认识和感受?
2.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3.品味语句,体会美点。

本文的语言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

请从文中选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处,谈谈你对
文章语言美的体会。

4.理解写法,揣摩效果。

本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目标检测】有目标才能成功!
1.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留下许多描绘山林优美风光的名篇,请默写连续的几句话。

2.什么是“移步换景”?
【课后巩固】学而时习之!
拓展探究,深入生活。

查阅资料,结合课文,为阿里山写一则简短的导游词。

【课堂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