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训练2014高一期末复习
2014年高中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答案
2014年高中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答案摘要高中如何复习一直都是学生们关注的话题,下面是的编辑为大家准备的2014年高中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题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1.(2分)C(A.磋/蹉,cuō;B.踱/度,duo;D.睽/揆,kui。
)2.(2分)C(长此以往:老是这样下去〈多就不好的情况而言〉。
A.津津乐道:形容很感兴趣地谈论。
其后不可带宾语。
B.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此处应改用“见缝插针”。
D.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情〉。
用在此处与全句感情色彩不合。
)3.(2分)A(B.成分残缺。
应在“针对近期矿难频发”后补上宾语中心词。
C.搭配不当。
“人气成为,营销对象”。
D.句式杂糅。
应删除“的目的是”或“旨在”。
)4.(4分)参考示例(每句2分):⑴屈原:冰冷的汨罗江水激荡出殉国明志的绝唱。
⑵莫言:火红的高梁地里渗透了民族尊严的血脉。
⑶袁隆平:金黄的稻穗上绽放着丰衣足食的希望。
⑷罗阳:光滑的甲板上放飞着海军强国的梦想。
⑸吴菊萍:柔弱的双臂托举出博大宽厚的母爱。
二、文言知识积累与阅读(24分)5.(3分)C(A.悲:思念,同情;督过:同义复词,责备。
B.胁息:屏住呼吸。
D.豫游:同义复词,巡游。
)6.(2分)C(④⑦⑨,古今同义。
)7.(2分)D(文中“间”作“至”的状语,“抄小路”的意思。
)8.(2分)D(②表现蔺相如的气愤,⑥表现蔺相如的英勇无畏。
)9.(3分)B(“想另寻办法巧取豪夺”,于文无据。
)10.⑴(3分)(任末)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四处求学)不怕路途艰难险阻。
评分建议:常,1分;负笈,1分;不远险阻,1分。
若整句译文不通畅,在正常踩点赋分基础上,扣1分。
⑵(3分)弟子(或:门生)敬佩他的勤学,另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
评分建议:悦,1分;更,1分;易,1分。
2013-2014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3-2014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长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无讼”概念源自孔子在《论语•颜渊》中的一句话:“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意思是我审判案件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我的目标在于使人们不争讼〉这体现了孔子对理想社会关系的追求。
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农业文明时代,“无讼”观念是调剂社会关系的美好愿景。
在当今中国,尤其在广大的乡村社会,这种观念依然普遍存在,即在发生纠纷时通常愿意用传统的伦理道德等观念来调节,而非直接诉诸法律。
在孔子看来,“仁”是社会的基础。
每个人都做到“克己复礼”,约束私利,天下就“归仁”了,个人也就成为“不忧不惧”的君子,从而构成“君子”社会。
君子“既明且远”,就可以从政来治理社会。
如何调解社会纠纷矛盾?诉讼必不可少,但诉讼的目的是止讼以至无讼,消除诉讼的社会根源。
孔子反对以力服人的强暴统治,强调道德模范的引领,认为这是实现无讼的关键。
以道德和榜样的力量来影响社会,“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从而实现“仁者”爱人、识人、容人而无诉讼纷争的理想社会境界。
虽然孔子的“无讼”理想没能成为当时现实的社会场景,但这种社会治理理念却贯穿于中华文明始终。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用“乡土社会”来概括中国社会的总体特征,称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
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
2014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测试1(含答案)
2014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测试1(含答案)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
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散文阅读(一)(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对应学生用书P399)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白发上津城梅洁小时候,就隐约听父亲说过湖北郧西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可少小离家,光阴荏苒,岁月沧桑,再没问津。
长大后才知人们已经把这个“古成语”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词。
接郧西邹龙权电话时,我就问,郧西是不是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邹龙权说:有呀,上津就是。
我说,我去上津看看好吗?邹龙权说当然可以,我老家就是上津的。
没去上津时,只知“朝秦暮楚”是个成语,去了上津,才发现这是一个秦楚千年相依的古地!这不,我们去上津的车子停在了秦人聚集的陕南古漫川,漫川镇的执政者们把我们领到一片开阔场地,那里并排矗立着二百多年前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
秦人的戏楼简约、雄浑,楚人的戏楼精巧、华丽。
真有点像一对秦楚相好,在这里牵手百年。
苍莽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秦楚两种不同文化的揖别地。
我们在漫川古镇穿街走巷。
我问郧西朋友,为什么在陕西地界停下?朋友说,这里离上津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
来上津参观的人,必领到漫川,去漫川参观的人必领来上津,这已成惯例。
啊,秦楚不再战争!啊,鄂陕息息相依!走进上津,才知上津这个有着1 800岁的古城是多么的老,老得白发千丈!老得只想让人跪地揖手仰凝。
走进上津,才知道蜗居在秦岭深处的楚塞秦关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地举足轻重!如果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丕在这里建平阳县算起,1 800年里,上津曾14次设县、6次设郡、2次设州,历史太垂顾汉江边这块弹丸之地了!上津北枕秦岭,南临汉水,金钱河穿城飘逸而过。
2014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
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适用班级:高一年段一、语言运用(20分。
前7题每题2分,第8题每空格1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脉.脉(mài)单簿.(bï)踱.步(duï)羞涩.(sâ)B.菜圃.(pǔ)参差.(cī)埋.怨(mán)鲜.为人知(xiǎn)C.啼.唱(tí)装模.作样(mï)破绽.(zhàn)婀娜.(nuï)D.裙褶.(zhã)背篓.(lîu)粲.然(càn)宁谧.(mì)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矫柔造作蓬荜生辉积毁消骨不肖子孙B.贻笑大方没精打彩万事具备旁征博引C.凭心而论黄梁一梦颂扬千古传诵D.生杀予夺垝垣诡计多端正襟危坐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_____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_____,严厉,_____的感触来的。
(2)秋蝉的_____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A.情致幽怨萧瑟衰落B.情趣幽远萧索衰弱C.情致幽远萧瑟衰落D.情致幽怨萧瑟衰弱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次竞选,他作了充分的准备,演讲那天,他一粉墨登场....,就受到工人们的欢迎。
B.老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置若罔闻....。
C.跟风、赶潮流,你吃到的很可能是剩下的残羹冷炙....。
D.怪了,我的文具盒怎么突然不见了呢?难道会不翼而飞....。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B.隔绝了空气,生命便飘然而逝,成为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讨论。
C.快餐厅放音乐该不该付钱?D.笔记本电脑充分显示了快捷,稳定,方便,而成为“十运会”各种赛事新闻报道的重要工具。
6、下列句子中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B.她穿得像一个穷苦的女人,胳膊上挎着篮子,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
2014散文阅读答案全解
明月清泉自在怀26.(2分)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指出王维的诗句即可)27.(1分)诗中有画28.(2分)示例:江南乘舟、溪边浣纱、湖中采莲、亭中赏雪等等。
(句式相同,意境贴切即可)29.(1分)第④段开头30.(2分)坦诚执著自识(错一词扣1分,扣完为止)31.(2分)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32.(2分)这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语言凝练,表达了王维的诗句对我灵魂的照耀和身心的洗涤。
(答出“对偶”1分,“赏析”1分)33.(3分)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分)事例示例:欧阳修被贬滁州,却与民同乐,造福一方。
苏轼多次遭贬,却豁达坦然,心忧民生。
……(2分,人物事件符合观点即可)【注】语文答案具有很强的即时性和情景性,很多字词的理解和文章的解读,离开了现有的问题和语境,可能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目,甚至同一问题同一语境,不同学生的解答,也可能呈现出不同的情态,所以,阅卷老师在评阅过程之中,务必认真通读原文,仔细揣摩题意,去芜取精,把握要旨,让每一份答卷做到对无一遗,错无一漏。
秋天的黄昏16. 本文写景以什么为序?请找出表明顺序的词或短语。
(3分)答案:以空间方位为序;河堤--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河堤上--村庄在田野尽头。
17.说说文章第1段中“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中“吞”字的含义。
(3分)17. 答案:“吞”写出了城市灯光亮的之早,灯光之亮,与下文写乡下的黄昏形成对比。
18.文章第7、8段插叙了童年时关于棉花的回忆,有什么作用?(3分)18.答案:用联想手法,回忆美好童年,赞美秋天带来的收获和对母亲的怀念。
19.文章很多句子富有诗意美。
请赏析第7段中“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这句话。
(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入手)(3分)19. 答案:修辞手法:比喻;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棉花的洁白与柔软,以及童年的欢愉。
第15讲 散文阅读(测试) -201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Word精析版)(原卷版)
④八月一天的黄昏,我又来到了灯市口,偶然间看到了一盘莫扎特《安魂曲》的激光唱片.我拿了起来,犹豫了一下,买还是不买?这是莫扎特一生最后一部未完成曲,拥有它是值得的.但是,我还是把它放下了,我实在不喜欢莫扎特,我一直觉得他短短一生写的乐曲太多太滥太流畅,缺少柴可夫斯基的忧郁、勃拉姆斯的挚情,更缺少贝多芬的深刻.我知道这是我的偏执,但在音乐面前喜欢与否,来不得半点虚伪.⑤这天黄昏,我空手而归,母亲还好好的,正坐在厨房里帮我择新买的小白菜和嫩葱.我问她:“今晚您想吃点儿什么?”⑥她像以往一样说:“你想吃什么就做什么吧!”几十年以来,她都是这样辛勤操劳,却从不为自己提一点点要求.我炒菜,她像以往一样站在我旁边帮我打下手.晚饭后我听音乐,她像以往一样坐在床头默默陪我一起听,一直听到很晚很晚……谁会想到,第二天她老人家竟会溘然长逝呢?母亲依然如平日一样默默坐在床头,突然头一歪倒在床上,无疾而终,突然得让我的心一时无法承受.⑦丧事过后,我想起那盘《安魂曲》,我无法不把它与母亲联系在一起,人生哪有这样的巧合?莫非莫扎特在启迪我母亲即将告别这个世界,灵魂需要安慰?而我却疏忽了,只咀嚼个人的滋味!我很后悔没有买.如果买下让母亲临别最后一夜听听也好啊!我甚至想,如果买下也许能保佑母亲不会那样突然而去呢!⑧我直感到对不住莫扎特,我直感到对不住母亲.⑨不要执意追求什么深刻,平凡、美好,本身不就是一种深刻吗?母亲太过平凡,但给予孩子最后一刻默默的爱,难道不也是一种深刻吗?我看到梅纽因写过的一段话,说莫扎特的音乐“像一座火山斜坡上的葡萄园,外面幽美宁静,里面却是火热的”!母亲难道不也是这样的吗?我没有理解莫扎特,也没有理解母亲.⑩鬼使神差,我又来到灯市口,可惜,那盘唱片没有了.1.品味第③段加点的词语,简析它们表达了母亲怎样的心理.(4分)①母亲只是悄悄..坐在床头看我摆弄.②她就是那么默默..地坐在床头,陪我听到很晚.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文本,简要说说文章通过几件事情来表现母亲的平凡而美好.(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全文,分条概述作者对母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主要写母亲,却以“母亲与莫扎特”为题,为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章倒数第二段是否可以删去?谈谈你的看法.(7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10题.(23分)⑤经过种种,皆如幻梦成空,直面的一切,许多冲动已是不慌不忙从容不迫.电话普及,拨几个烂熟于心的号码,千里之外友人的声音招之即来;或者上网,键盘一敲,电子邮件发出,回应之讯立马现于眼前,且字字工整句句珠玑.然而,那些字体清晰或狂舞、象征友人个性的来信呢?那些等待青鸟衔鸿飞来的盼望日子呢?那些读信如读一本书的亦喜亦悲的情感起伏呢?⑥人之成熟,总是从拥有了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淡然开始,这时,再去细细思想人生是什么呢?童年期,懵懂无知无觉,只盼快快长大;青春时,未来好梦无数,仿佛伸手可及.然后,立没立业只有自己晓得,家是成了一个,孩子也养了一个,便开始赶时间、磨时间、杀时间,将属于自己的一世时间折腾得一塌糊涂.再回首时,天还是那个蓝天,地还是那块绿地,月还是那轮明月,人却已不再是那个人,脸上每缕皱纹都填满深浅不一的沧桑.⑦人之老,不是从肢体开始老起,而是从心开始老去.心老的标志就是,前瞻的时候少了,回头的时候多了.一步三回头,身后可看可触可抚的有什么?范仲淹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其实,何止南来北往的大雁,一介凡人的人生本来就是去留无意的风.⑧因此,在急促的生命途中择机而歇,席地而坐,重新展读纸笺已经微微发脆的旧信,会有一种美好的情感在心中暗暗滋生.旧信能够一个一个细节提示你,你所经历的,刻骨铭心永生不忘的也好,微小如蚁稍纵即逝的也罢,所有清晰如昨.逝去的岁月不是空心的,逝去的岁月丰满得像一枝秋天的麦穗,你像一个守望金黄田野的农人,当你重读旧信的时候.6.作者为什么把保留下来的信件比作“一块拒绝融化的冰”?(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从全文结构看,第②段的作用是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通过第④段和第⑤段内容上的对比,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情感?(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及艺术效果.(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作者从重读旧信这样一件生活小事联想到人生,进而表明“在急促的生命途中择机而歇”的看法.生活中有许多不显眼的事物已经或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它们又能使你联想到什么呢?请撷取其一,说说你的看法.(60字左右)(6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重游缅湖(节选)E.B.怀特头一天上午,我们去钓鱼.我摸摸鱼饵盒子里覆盖鱼虫的潮湿苔藓,看见蜻蜓贴了水面翻飞,落在钓竿梢头.蜻蜓的飞临,让我确信,一切都不曾改变,岁月不过是幻影,时光并没有流逝.我们将船泊在湖面,开始垂钓,微细的涟漪轻抚船帮,还像旧日一样,船还是那样的船,同一种绿颜色,船肋在同一处破裂,船底还是活水中同样的一些残留物——死鱼蛉、缕缕水藻、锈迹斑斑的废旧鱼钩、昨日捕获遗下的血痕.我们默默盯牢钓竿的梢头,蜻蜓来而复去.我将竿梢缓缓沉入水里,老大不忍地赶走蜻蜓,它们疾飞出两英尺,悬停在空中,又疾飞回两英尺,落回竿梢的更远端.这只蜻蜓与另一只蜻蜓——那只成为记忆一部分的蜻蜓,二者的飘摇之间,不见岁月的跌宕.我望望儿子,他正默默地看那蜻蜓,是我的手握了他的钓竿,我的眼在观看.我一阵眩晕,不知自己是守在哪一根钓竿旁.…………记忆时时涌上心头,对我来说,那些时光,那些夏日,似乎无比宝贵,值得珍藏.其他人游泳,儿子吵着也要去.他扯下雨中一直晾在绳子上的游泳裤,用力拧干.我不想下水,懒洋洋地望着他,他的光裸的身躯瘦小而结实,穿上冰凉潮湿的短裤时,轻微地打起冷颤.等他扣上浸水的腰带,我的腹股沟突然生出死亡的寒意.11.作者重游缅湖,有些东西是不变的,请问,改变的东西有哪些?(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文中关于蜻蜓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文中三处画线的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什么共同点?(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缅湖宁静而美好的现实多次被打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试举一例加以说明.(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父亲”的形象在文中有多重意蕴,请根据文意进行合理的探究,写出形象的内涵.(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10题.(23分)⑤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⑥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⑦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⑧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第3期,有改动) 16.老哑巴的“春天”指的是什么?请分条概括.(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说说“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中“积雪”的含义.(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一句,表达了老哑巴什么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第②⑥⑦节各有一处描写了达子香花,请简要分析第三处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老哑巴与《祝福》中的祥林嫂有许多相似之处,请加以探究.(7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23分)岁月河流上的码头(节选)(8)继续泛舟漂流,渐渐木叶脱尽,霜雪时作,江天寥廓.然而尽管风景萧索,空气里却悄悄酝酿着一种欢欣,传递出一种暖意.腊八节,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驱逐瘟疫的祭祀仪式,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欢快登场.(9)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古老的民俗节日还有很多,它们的起源,都和土地、和农耕时代的生活、和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又渐次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内容,仿佛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向四周伸展出众多气根和分枝,独木成林,几乎遮蔽了数条街巷.(10)如果说,岁月的累积形成了历史,那么,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就是在参与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当它们千百年来,被这块土地上的一辈辈子民们,经由文字的或口头的方式代代传递,而逐渐累积成为一种公共记忆时,便也是在铸造某种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使人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这是一种不露声色的渗透,润物无声,在我们懵懂无知的童年,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血脉,左右了我们的思维、行动的方式和路径.21.分析第(2)段运用设问的表达效果.(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在众多的民俗节日中,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二月二、七夕节、重阳节和腊八节这四个节日来写?(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分析第(10)段画线句的含意.(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分析第(12)段写罗密欧、朱丽叶和张生、崔莺莺故事的意图.(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23分)如果你为四郎哭泣龙应台(1)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一百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2)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八十五岁的父亲去听.从小听他唱“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了沙滩……”,老人想必喜欢.(3)遥远的十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十五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4)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5)父亲十六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十六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七十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6)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7)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15)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历过“四郎”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16)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依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26.简析文中第(11)段“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四百年后仍让人感动”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作者从一场戏说起,阐述“文化为什么重要”,请分条概括作者所阐释的理由.(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赏析第(16)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9.文章标题“如果你为四郎哭泣”是一个假设复句的前半部分,请补出该句的后半部分,并简要阐明理由.(5分)如果你为四郎哭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0.龙应台在她的文章《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中谈到了文学的一种“功能”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你通过《如果你为四郎哭泣》一文能看见哪些感动?(7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复习之现代文阅读(教师版)
2014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复习之现代文阅读一、科普小品阅读训练读数时代(节选)南帆我们的祖先很少斤斤计较地把数字放在眼里。
《老子》说:‚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三以后可以慷慨地存而不论了。
这就是气魄。
‚举一反三‛的典故出自孔子的《论语》:‚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左传》之中的这句话也很有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他们都只想说到‚三‛为止。
士别三日,三寸之舌,三缄其口,三脚猫——古人数到三之后似乎就没什么耐心了。
如若要将他们的眼睛晃得花起来,把‚朝三暮四‛改为‚朝四暮三‛也就够了。
古代的诗人对于数字更是潇洒。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些数字无非是涉笔成趣,不必认真。
杜甫的《古柏行》极言树之高大:‚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后世一个呆头呆脑的读者数字主义脾气发作。
他算过‚四十围‛与‚二千尺‛形成的比例之后不禁惊呼起来:这棵树不是太细了吗?这当然只能在文学史上留下一阵哄笑。
我们的祖先活在诗意之中。
邀明月,悲落叶,仰看青峰依旧,长叹似水流年。
这时,78或者106这些单调的数字产生不了什么意趣。
睡于所当睡,醒于不可不醒,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知今夕何夕,这种日子之中有什么可数的?我们的祖先大约很少数到一千之外——他们的生活之中没有多少东西超得过一千。
不可胜数的时候,他们就用‚千军万马‛‚多如牛毛‛或者‚过江之鲫‛来打发——他们才不想为数字费神。
什么是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是携带一大批数字、图表、公式到来的。
现代社会的风格就是用数字说明问题。
猜测、想像、面壁构思、电光石火般的灵感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拿出数据来。
数字开始对社会的每一个局部精耕细作。
选举票数。
考试分数。
工资级别。
退休年龄。
雨量多少毫米。
时速多少公里。
导弹锁定了4号目标。
地球上每天消失20个物种。
2014届高考散散文阅读(写景状物哲理)
19.本文开头描写的沙漠有何特点?这 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1)单调(或荒凉、缺乏生机)、
辽阔(茫茫)(2分)。 (2)突出了“苇”生长环境的恶劣(1分), 为下文写荒漠中的“苇”给人带来的惊喜 (或写苇的坚韧和生命力强)作铺垫(1 分)。
20.作者在第⑧段结尾巧妙地运用了“苇”、 “萎”、“伟”三个同音词,请结合文章相 关内容说说后两个词的含义及其作用。(4分)
3、意:文章的主旨
写景、物是手段,是依托,抒发情感 才是目的,是归宿;散文的“情理”往 往体现在抒情议论的文字当中。
写景状物性散文特点
这类散文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 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 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的突出特征上进行 人生道理的隐喻。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 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 →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 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 志,升华主旨。
19.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 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4分) 答:以个人习惯类比人生,引发感悟,为下 文作铺垫。 【解析】此题从两方面作答,内容上是与下 文的人生做类比,结构上是为下文作铺垫。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 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时,需要把 握全文内容、行文思路和材料安排的目的。
2014年高三专题复习
高考散文阅读指导 ——写景状物
写景状物散文
一、概 念 :
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通过描
写特定的景或物的形态、色彩、神韵
等及其特点,来表现作者内心情感、
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的散文。
写景散文---借景抒情---分析意境
咏物散文---托物言志---析象征意义
(完整版)高一语文散文阅读练习题
高一语文散文阅读练习题【一】山野间童年的我,却常常被美丽而神幻的虹所迷惑。
我时常戴一顶大斗笠,仰着童稚的脸,长久地看、认真地读那静卧在山野上空被村人喊做天弓的虹。
故乡的虹,大都悬生在午后的天空,彩虹起兮云飞扬,天地间总是微雨细细,雨光氤氲,若有似无,我一低头,汪汪积水中,竟也见有虹影流转。
童年的我,以为虹都是从土地里拱起而飘然升空的。
大人说地上的蜈蚣,背不总是那么驼吗?在我童年的天空里,虹,仿佛和地上某种东西总有莫名的感应,神性充盈。
我甚至想,那虹,是地里蜈蚣*的么?及至青年,丰满的物事无止无息,人,总顾不上停歇脚步,仰头读虹。
重负的中年即便偶能读读虹,所读出的,恐也多是岁月的况味。
老年时至,夕阳在天。
人生舟楫,早早告别了土腴木秀的春夏,急急就滑入了水瘦山寒的秋冬,人与虹,早疏离焉。
虹的色彩,使人漫生想像啊。
诗人北岛就有一首诗叫《姑娘》,短得只有两句:“颤动的虹/采集飞鸟的花翎”。
姑娘与虹,大抵是皆有照人光彩,诗人才能当上月下老人,将她们红线联姻吧。
虹,也算得上是阳光和雨滴曲折而奇幻的“合作”。
与雨滴“合作”的、射在雨幕上的阳光,是齐刷平行的、集团无边的箭簇。
每一根阳光之箭,进入雨滴的位置和角度都不同,因而,每一根阳光之箭的折射以及反射角度相对应也不同。
你能否看见虹,取决于经雨滴反射过来的光波,能量是否集中,光色是否够强,最根本的,还在于能否如前所述,正好射入你的眼帘。
陆龟蒙在《和袭美咏臬桥》中咏虹:“横截春流架虹桥。
”毛润芝诗曰:“青山着意化为桥”。
这些诗词,当然皆是先观虹桥而后作。
虹何以常被喻作桥呢?抑或说,虹何以总是弧形的呢?这是因为,惟有此一弧段之上雨滴反射过来的各色色光,能量才最集中,光色才,更重要的,是只有这些斑斓色光,才能被人看到。
作为生命的虹,命运之路总是曲曲折折的。
有了光,有了雨幕,有了光在雨幕中的折射,方生虹。
虹的光明前途,只能是短暂的。
虹的生命多斑斓在夏日雨水的天空。
这是因为夏季才多有雷雨或阵雨天气,这类雨范围不大,容易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晴”的景象,利于虹生。
高中语文统编必修上册期末复习练习(六)散文阅读
秋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期末复习练习(六)散文阅读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 )。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去闻才能明了。
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雕刻洒落寂静设身处地B.雕琢平铺落寞身临其境C.雕琢洒落落寞设身处地D.雕刻平铺寂静身临其境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B.熨帖而微苦的味道播散在满园中,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C.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熨帖而微苦的味道播散在满园中D.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3.请写出选文中的两种修辞手法,并简要写出对应的语句。
答: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命运总是与人一同存在的。
不要惧怕命运的神秘,①;不要惧怕命运的无常,虽然有时它来去无踪。
因为②。
当你绝望的时候,别忘你手里有一半的命运;③,别忘了上帝手里还有另一半的命运。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用你手中拥有的去获取上帝掌握的。
2014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儿行千里
2014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儿行千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儿行千里我第一次骑单车穿越中国的途中母亲还不时将一封封家书提前寄到我将到达的地方好让我每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城镇都会收到家人的问候它温暖了我一程又一程每次风尘仆仆地归时我的背囊里总塞有一摞沉甸甸的家书在一座乡村一个农妇的儿子爱上了美丽的贵族少女备受单相思煎熬的他做出了离家到庄园主家当花匠的决定启程的那天细雨霏霏孤独的母亲坐在滴雨的屋檐下目送儿子欢天喜地地朝远方的庄园走去年轻的农夫欢快地走着他吹着欢快的口哨始终也没有回过头秋收的一天他自告奋勇爬上的草垛卖力地干活因为他心爱的少女正在楼的阳台上注视这里傲的少女或许也被这劳动的场面所感染顽皮地向草垛上的人们伸出了手臂年轻人踮起脚尖为了握一握少女的纤手不幸从的草垛上跌落摔死母亲闻讯赶了与儿子分别已久万万没有想到会在这种情况下重逢当儿子在村人的嬉笑中下葬的时候她紧紧地搂住冰冷的儿子没有一丝抱怨两行热泪从这位一生倔强从不落泪的农妇的脸庞上滑落她说“我的孩子!”从小到大看电影无数许多影片别说情节就连名字也记不大清楚了但少年时看过的这部外国影片至今记忆犹新我恰恰是影片中那样一个孩子疯狂地爱上了去远方的大路多少年行色匆匆地穿行于中国的地图拎起行囊道一声“我去西藏了!”“我去黑龙江了!”头也不回便出了家门一心直奔目的地直到有一天我离开院子走了很远忽然漫不经心地回了一下头发现年迈的姥姥、两鬓染霜的父母仍然伫立在阳台上望着我我每次出远门的时候家人都是这样久久地凝视着我的背影只是因为我从不回头所以从不知道我还不知道即便我度完周末离家去江对岸的报社上班的时候他们同样在阳台上目送着我的离去我回头的那一天第一次向他们扬起了手我永远记得家人的笑容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如今只剩下母亲以她不变的柔情站在那里1998年我得到去南极中国长城站采访的机会出发的时候身为画家一生拿惯了油画笔的母亲为我赶织了一双厚厚的羊毛袜子当时察队发的靴子没有女性的尺码是母亲织的那双厚毛袜才使我的一双脚在男式靴子里没有打晃在南极大陆的暴风雪中跋涉的时候冰雪毫不留情地灌进了靴子结成冰砣也多亏母亲给我的羊毛袜让我的双脚抵御了南极的冰寒四年前我受报社的派遣到海外追访郑和下西洋遗踪连续三年在印度洋沿线的亚非国家奔波每次出发的时候母亲都要帮我准备行囊她既担心携带的物品多累坏了我又担心哪一样物品没带上路上会有诸多不便于是放进行囊中的每件物品都要掂量再三将近七旬的老人了她甚至还吃力地将沉甸甸的行囊试着背到瘦弱的肩上体验我将承受的分量我想起了徒步穿越中国的途中倒在罗布泊的余纯顺他倒下的那年社会对他的赞颂对他的宣传达到沸点那年我恰好在上海他的家乡经人指点我找到了他的家上海一条弄堂里一间简陋的房子屋子虽小但因为只有他父亲一人而显得空空荡荡老人低着花白的脑袋正在凝视儿子背着行囊的照片而此刻市内举办的余纯顺徒步中国事迹展览正观者爆满当时正午已过听说老人还没有吃午饭我走进厨房发现只有一把青菜就帮老人煮了一碗清汤面老人端着碗仍吃不下他睁着昏花的双眼望着我说“人们夸倒下的是个英雄对我这个父亲讲死去的是一个儿子啊!”我永远记住了那句话正如我难忘阳台上亲人注视我远去的背影一样有一年的夏天我遇到一位长年穿行在中国大地的背包族和我一样被人们称为所谓的“行者”他拿出一个旅途留言簿希望我在上面写几句话我说就不用写了吧有件事你记住就行——在路上常给母亲打个报平安的电话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的主题可以理解为对母爱、对亲情的赞美呼吁大家要珍惜现在拥有的亲情有很强的现实意义B“多少年行色匆匆地穿行于中国的地图”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志在四方、热衷于工作的青年形象“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一句写出了作者对故去的亲人在情感上的愧疚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亲情的珍惜和眷恋D本文的细节描写非常成功例如写母亲吃力地试背沉甸甸的行囊这一细节就很好地2文章2~4段写了作者少年时看过的一部外国影片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答解析本题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综合能力本题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其作用一方面虑影片的内容与文章的主题的关系另一方面虑对文章结构的影响答案写出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3举例分析这篇散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要求答出两点)答解析本题查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评价能力鉴赏艺术特色要注意从散文的一般性特点和文本的独特个性两个方面虑可分别从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捕捉文本的主要艺术特色分析时要兼及特色和效果两个方面答案(1)本文选取的材料很多但是都紧紧围绕着母爱、亲情这一线索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2)本文的语言有很强的抒情性将抒情与叙事、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4《论语》中说“父母在不远游”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出门旅游外出打工异地上出国留??人们有太多的理由离开亲人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答解析本题查对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探究能力回答应有明确的观点能够自圆其说既要尊重文本对文本内容做适当的延伸又要注意深入理解“父母在不远游”的深层内涵同时注意联系现实答案可从下面几点展开论述(1)《论语》中的观点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2)我们要珍惜与亲人在一起的时间感受亲情的可贵享受亲情的美好(3)在与亲人分离的日子我们要从思想到行动上去关心、关爱自己的亲人多与亲人沟通刻画出既平凡又伟大的母爱让人觉得真切可感E作者直接引用了余纯顺父亲的话明确地表达了作者对余纯顺行为的不理解同时也呼吁社会不要盲目地去赞美那些忽略亲情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解析B项“运用比喻的手法”有误;E项作者直接引用余纯顺父亲的话既是为了表现作者对余纯顺的崇敬和赞美更是为了突出父亲对儿子的拳拳深情同时呼吁社会在关注英雄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从英雄父母身上体现出的亲情答案BE2014海南语文文学类阅读汇总2014高考语文文言实词复习汇总相关链接:。
2014年高一上学期 语文期末测试题(10-9)
2014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题(10-9)语文科 试题考生注意:本堂考试时量为150分钟,满分150分;请将所有答案填到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否则一律不计分。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从传统意义上看,艺术消费只存在于上层社会文化中,为少数精英阶层所独占,具有明显的阶层特点。
在现代背景下,艺术消费呈现一种大众文化趋向。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产生于工业革命以后,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后的欧美发达国家。
60年代后,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步入消费社会阶段,大众文化相应地发展到成熟阶段。
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信息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大众文化具有了标准化、商业化的特点。
这种文化形态也迅速蔓延到艺术消费中,并成为艺术消费的重要形式,现代电影、电视得到普及便是证明。
当今画廊业的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艺术消费的大众文化倾向。
画廊曾一度是贵族阶层赏玩绘画的沙龙,为上层社会所独享,而评价绘画艺术性的标准也反映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随着平民阶层地位的提高以及画家对于现实性的关怀,沙龙的形式已经跟不上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各种类型的画廊应运而生。
如今,画廊也成为一些城市人们日常文化消费的重要场所,对于他们来说,去画廊参观展览与去电影院一样平常,画廊已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在当今强大的大众文化形态影响下,画廊营造了更多层次的空间,让观众在互联网上就可以欣赏、购买到自己满意的作品,古老的艺术消费形式渐渐受到大众文化标准化、商业化的影响。
中国的艺术消费比西方发达国家相对滞后,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大众文化的迅速蔓延,艺术消费逐渐在商业化、世俗化浪潮中兴起,大众文化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内容。
当今中国大众文化取代了传统精英文化的支配地位和美学趣味,并在高科技与现代传媒的强力支持下占有了文化市场中的最大份额,从今天电影大片的热映以及年轻人对于偶像的狂热就可以看到大众文化对于艺术消费的影响有多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阅读训练(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总想为你唱支歌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
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
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
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
那是一株在狂虞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
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
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
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
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去民勤县拜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
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输沙漠所包围。
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是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
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
”一日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日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
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躜躜走着。
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
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
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
由于生存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
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
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瘟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
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
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
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
它体不盈握,状苦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湖。
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
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
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
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
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
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
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
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成的绿洲。
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
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1.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6分)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3.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4.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二)阅读下文,完成5~8题。
藕与莼菜叶圣陶①同朋友喝酒,嚼着薄雪藕,怀念起故乡来了。
②若在故乡,每当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使人起健康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虽然赤脚,却穿着短的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健康的美的风致;他们各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藕。
在藕的家乡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濯再濯,所以这样洁白了。
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体味的上品的东西,这是清晨的图画里的重要题材,假若满污泥,就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意先把它们濯得这样洁了,才进城里来。
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便站住了,红衫的小姑娘拣一节,头发银白的老公公买两支。
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了。
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要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③在这里,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
大概也是从我们的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大一点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
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便是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
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④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
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
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披着许多锈斑。
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顺爽,切成了片,送入口里嚼着,颇有点甘味,但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
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⑤因为想起藕,又联想起莼菜。
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
它本来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
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呢。
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
像这样就地取求很方便,当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⑥而在这里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
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
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几瓶装瓶的西湖莼菜,他送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了。
⑦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
⑧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便萦着系着,不能离舍了。
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
若无所牵,更何所恋?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⑨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选自《故乡的梦卜乡情卷》,5.第②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回想,从哪三个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故乡新秋图?请加以概括。
6.第⑦自然段中,“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一句中,“我”真的“向来不恋故乡”吗?又该如何理解这句话?7.第③自然段中,作者构思一个邻居送藕给我们吃的情节,这样写起什么作用?8.文章的结尾颇具特色,请加以赏析。
三、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徐迅那是一块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
冬天,父亲还坐在那里。
低矮的屋檐,背后是红砖土墙。
黑灰色的瓦片垂着耳朵,仿佛倾听着什么。
父亲通常一个人不会说什么,只是静静地沐浴着阳光,取暖,像温顺的臣民承受浩荡的皇恩。
我每次回家首先要打量的就是那个地方。
喊一声父亲,父亲脸上立刻阳光灿烂,笑容如绽放在枝叶里的花朵般颤动。
一个人是会老的。
皱纹宛如屋檐上生满绿锈的青苔,上面摇曳着荒草。
老人头发花白,牙齿脱落,身边斜靠着一根锃亮的竹拐杖。
那样子像是一部接近尾声的黑白电影里的旧镜头。
阳光不老,新鲜的光束里尽情跳跃着生命的尘埃。
但父亲不见了。
如今,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空落落的,如我空落落的心。
泪水爬出我的眼帘,阳光使它格外地晶莹,如针芒般的阳光深深刺伤着我。
阳光无影无踪地裹走了父亲,又依然照亮那里,如泻地的一摊水银,成为我面前不会消逝的最坚硬的事物之一。
“来!晒晒太阳!”在乡村,尤其是冬天,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窝聚的老人们也最多。
冬天里,阳光以一种最温暖、最明亮的姿态涂抹大地。
树上尚有没凋零的叶片,通体金黄,兴奋得直打哆嗦。
地上,一条狗蜷缩在阳光的被窝里,懒洋洋地,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或是让太阳烤干的牛粪。
老人们开始在阳光里打捞着明灭的往事,交头接耳:谁家的猪养得最肥,谁家今年的收成很好,谁家的闺女腊月里要出嫁,谁家的小子又有出息了……他们大口大口饱食着阳光的盛宴,咀嚼阳光,毕毕剥剥,满嘴流油。
通常,他们都以为这儿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人间的天堂。
他们的笑声、叹息声、诉说声像是无数把叮当当的小榔锤,把阳光敲成了金子般的碎片,然后乐呵呵地捂在怀里,俨然一个个财主佬。
我想父亲,包括一些老人们,在他们人生的暮年喜欢坐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倾诉,肯定隐藏着某种心灵的秘密:一定是额头皱纹里隐逸着的生命的苦涩需要在阳光下抚慰;内心经历太多,那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或许往事已经堆积得发霉,必须在阳光下曝晒一番;抑或身上流动缓慢的血液必须与阳光勾兑与打通,才会使他们更加舒展、坦荡、明媚。
也可能他们想得更远,无边无际的黑正在向他们拥来,他们得赶紧拾掇起一些太阳的金枝,燃烧生命……因为,不仅一颗晦涩的心需要阳光的照耀,一颗纯净的心,也同样需要阳光的映照。
最后,阳光收拾走了许多谜底,父亲肉体生命的消逝就正如阳光的消逝一样。
只是父亲永远不会知道,他的那块被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会成为他亲人们心中最大的疼痛——有几回,我发觉与我一道回家的儿子,眼睛朝那地方也怔怔地发愣,以前,他可是撒欢般地蹦跳着双脚扑向那里的。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
”这是一位俄罗斯诗人的诗句。
写这诗的巴尔蒙特这时仿佛就像一个婴儿,在春天里降生时一睁眼,就看到了温煦的阳光。
他身上泛着金黄的绒毛。
阳光照耀的日子,生活明净得一览无余,纤毫毕现;阳光进入土地所有事物的内部,使其发酵、膨胀、疯狂和生长。
这些人们都可以看到,因此也体会出阳光本身充满的慈祥、温暖、仁爱和平静。
果然,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又少了一张熟悉的面孔,又多了一副陌生而嘶哑的喉咙。
我想,一个阳光铺就的舞台,父亲和他的乡亲裁剪着一块阳光的绸缎,然后紧紧地包裹住自己,就幸福地睡去了。
但丁说:“我曾去过那阳光最多的地方,看到了回到人间的人无法也无力重述的事物。
”(《神曲·天堂》)仅仅默念着这一句,我的心绪在阳光下就显得一派苍茫。
9、从文章看,老人们在人生的暮年为什么喜欢坐在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10.按要求阐释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他们的笑声、叹息声、诉说声像是无数把叮当当的小榔锤,把阳光敲成了金子般的碎片,然后乐呵呵地捂在怀里,俨然一个个财主佬。
”怎样理解这个比喻?(2)“我想,一个阳光铺就的舞台,父亲和他的乡亲裁剪着一块阳光的绸缎,然后紧紧地包裹住自己,就幸福地睡去了。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意?11.文章中说:“他的那块被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会成为他亲人们心中最大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