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女学的终结与近代女子教育的兴起_戊戌变法时期女学思想探析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论文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论文

浅析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女性地位极其低下。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延续,使得这种的伦理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直接导致了中国历史上正规女子教育的空白。

女性文盲状态的普遍性,与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文明史极不协调的尴尬局面,终于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变迁,受到了世人的关注与重视,在缓慢中成长与进步。

【关键词】中国;近代;女子;教育一、女子教育发展的原因在长期的封建桎梏下的女子教育,为何在近代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其中不乏各种原因的参杂,试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经济的推动。

从哲学的角度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属于上层建筑。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缫丝厂、纺织厂招收女工,使一些妇女走出家门,参加了大工业的生产劳动,改变了有史以来女子仅仅局限于家庭的生活方式。

妇女为了从家庭走向社会并参加生产劳动,也为了摆脱对男子的依附,就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近代工业的发展对于知识女工的需求,客观上促进了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2.政治的影响。

教会在中国办学的目的是征服中国,使她们皈依上帝,成为上帝手中捍卫和促进“真理”事业的有效力量。

教会兴办女学实质是把中国妇女从中国封建传统的束缚里转移到西方宗教的控制中。

晚清女子教育的产生是清政府迫于外界压力的产物,对女子教育做了诸多限制,其教育目的是培养“贤妻良母”,巩固传统的政治秩序。

资产阶级倡办女子教育是为了培养革命的女性,激发女子的政治热情,主张把女校造成一个女子革命的制造厂和女子革命的速成所。

因此,资产阶级提倡女子教育不仅带有社会革命的色彩,而且也打上了政治革命的烙印。

3.女性意识的觉醒。

中国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关于女性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女性缺乏自我意识,不愿或不敢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对外部世界的一味顺从和在内部心灵桎梏中,心甘情愿地成为社会和家庭男性的驯服工具。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
严格说来,中国近代的女子教育,应发端于戊戌变法时期。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
中国社会由传统的农业宗法社会向现代工商业社会全面转型的开始,整个社会都在发生着急
剧的变化。近代中国的女子教育,正是伴随着这一社会转型而产生、发展的,它既是社会转型
的产物,又是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本文试图以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为背景,对近代女子
这样,中国女学堂从开办之初就遭到了顽固官绅们的反对,有人上书弹劾,有人制造舆论,大加
攻击。一些原本赞成办女学的人“一闻朝士不以为然,市中有虎,即相率仰承意旨,噤若寒蝉,
避如黠鼠”。[6](P278)原盛宣怀资助女学堂的捐款也因朝中有人反对而拒绝供给,使经费发生
困难。加之当地的地痞流氓,围攻女学生起哄,往校内抛掷砖头石块,致使上海知县不得不出
王美秀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100871)
摘 要: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为女子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近代女子教育,最
早始于教会女学,戊戌变法运动促进了中国人自办女学的产生,留学教育推动了女子学校教育的
进一步发展与普及,中学男女同校、大学开放女禁使女子教育趋于完善。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产
2001年第3期
第38卷
(总205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o.3, 2001
General No.205
Vol.38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
最初女学堂的办学宗旨仍是贤妻良母型的教育,这就是“以彝伦为本,所以启其智慧,养其
德性,健其身体,以造就将来为贤母、为贤妇之始基”。其课程设置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点。中国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女子教育经历了长足的发展。

自19世纪末开始,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现代文明,并从中学习到了许多新的思想和理念,这对于传统的封建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冲击。

特别是对于女子教育来说,这是一次重大的觉醒。

在这篇文章中,将探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对女子教育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变化与挑战。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时期是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了深刻的改变。

在这一过程中,女子教育作为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封建社会中,女子教育一直受到很多限制。

儿童时期的中国女子通常被束缚在家庭和封建伦理的桎梏中,很少有机会接受正式的教育。

然而,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于女子教育的需求开始逐渐增加。

尤其是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一些先进的思想逐渐传入中国,呼吁女子应当接受教育,并且享有平等的权益。

这些思想不仅来自于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也来自于中国自身的现代化思潮。

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许多著名的女性教育家和改革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严复根据西方的教育理念创办了新式女子学堂,提倡女子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女性的独立思考和自主能力。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思想家也纷纷提倡妇女解放和女子教育的重要性。

同时,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政府也开始重视女子教育,积极推动女子教育的普及。

然而,女子教育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还面临着很多挑战。

首先,女子教育的推广依然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

一些保守的封建家庭并不赞成女子接受教育,认为女子的主要职责是相夫教子。

其次,由于社会的落后和贫困现象广泛存在,许多女子并没有机会接受教育。

再者,女子教育的质量也存在问题,教学资源不足、教师素质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女子教育的发展。

然而,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对女子教育的影响是积极的。

女子教育的发展为女性提供了接触更广阔知识领域的机会,拓宽了她们的人生选择。

慈禧太后——她是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先驱

慈禧太后——她是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先驱

慈禧太后——她是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先驱今年是北京世界妇女大会召开25周年。

妇女是人类文明的开创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在各行各业书写着不平凡的成就。

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紧要的时刻,成千上万的中国女性,以勇气和辛劳诠释了医者仁心,用担当和奉献换来了山河无恙。

如今,中国女性已然是社会的“半边天”,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家庭,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女性,尤其是城市女性,绝大部分都可以接受和男性同等的教育。

然而回望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大部分中国女性没能获得良好的教育。

像班昭、上官婉儿、李清照这样的大才女们,不过只是中国漫长封建史中凤毛麟角的人物。

直到近代,中国女学才逐渐受到了社会的关注。

而在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历程中,有一个人的名字是绕不开的。

她就是曾经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之所以支持发展近代女子教育,和她本人的经历息息相关。

慈禧太后闺名杏贞。

曾祖父吉郎阿嘉庆朝官至户部员外郎。

曾祖母为皇族爱新觉罗氏。

杏贞于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生于北京西四辟才胡同,满洲镶蓝旗人。

和其他女子一样,自幼养于深闺。

她出生的时候,其父叶赫那拉惠征为吏部笔帖式,正八品官员。

道光二十六年,惠征升任吏部文选司主事,正六品。

道光二十九年,惠征升任山西归绥道,正四品。

当时杏贞十五岁,惠征带着家眷来到归绥道驻地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

咸丰元年,刚刚即位的咸丰帝下诏选秀,十六岁的杏贞幸运地被皇帝选中。

咸丰二年,杏贞入宫,赐号兰贵人。

惠征调任安徽徽宁池太广道道员,驻地更加富庶。

和兰贵人同时入宫的还有丽贵人他他拉氏、婉贵人索绰络氏。

在新入宫的三位贵人中,丽贵人最漂亮,婉贵人出身最为高贵,而兰贵人最有才华。

中国古代妇女教育主要来自家庭。

像西汉班婕妤、东汉班昭和三国蔡文姬,都是受益于家学。

中国古代妇女并不能像男性那样在学校接受系统而全面的教育。

所以祝英台才需要假扮男装,混入学堂。

直到清光绪十年,中国才出现了第一所女子学校。

由一名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在宁波创办。

从“兴女学”看晚清女子教育

从“兴女学”看晚清女子教育

从“兴女学”看晚清女子教育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变革的历史时期,女子地位和教育问题也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这一时期,兴女学运动成为了引领晚清女子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对于传统社会中的女性地位和教育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兴女学”运动出发,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晚清女子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以及对社会风气和女性地位产生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兴女学”运动的起源和发展来了解晚清女子教育的变革。

兴女学运动最早起源于晚清洋务运动的兴办学堂思潮,提倡兴办女学,让女子接受教育。

兴女学的核心理念在于赋予女性受教育的权利,使她们获得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走向独立自主的生活。

这一运动的兴起,标志着晚清女子教育迈入了新的阶段,对传统的女性地位和教育习俗进行了颠覆和挑战。

“兴女学”对晚清女子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兴女学运动,越来越多的女子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他们能够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拓宽自己的视野,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由于女子教育的兴起,也催生了一大批女性教育家的出现,她们致力于推动女子教育的发展,为女性争取应有的权利和地位。

兴女学运动的开展,不仅仅是赋予了女性学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整个社会认识到了女性教育对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性,为晚清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兴女学”运动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在当时的传统社会观念中,女性地位与教育水平的提高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不少人持怀疑态度,甚至反对女子接受教育,认为女子应该守家、从养家和家务劳动中得到满足,而不应涉足文化教育。

“兴女学”在推动女子教育的过程中,也遭受着来自社会传统文化观念的阻碍,这种观念的改变需要更长时间的积淀和推动。

在“兴女学”运动中,晚清的女子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兴女学”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女子教育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在社会观念和制度体系的改变方面,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今天,我们可以从“兴女学”中学到的启示是,积极推动女子教育事业,需要不断地宣传和引导,形成社会共识,促进整个社会观念的改变。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考察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考察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考察张素玲(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201204)摘要: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肇端、形成和发展成熟三个阶段。

从戊戌时期强国保种的时代需求中萌生的倡兴女学的思想,到辛亥革命时期对培养女子国民教育理想的追求,再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女性独立人格的思考和如何真正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权的探索。

纵观其发展脉络,可以发现,女子教育思想的演变总是与时代的主题紧密相联,是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近代;女子教育;思想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0964(2008)02-0064-05中国进入近代以后,伴随着救亡图存的时代召唤与迅猛而来的西方文化的冲击,兴起了女子教育。

近代女子教育从萌芽、产生、发展到最终纳入学制系统是与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宣传倡导密不可分的。

在此过程中他们对女子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追求,提出了种种精辟独到的见解。

尽管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使某些观点失之片面,但总体看来,这些思想的形成不仅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使女子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正式纳入了学校教育的轨道,同时也为妇女自身的解放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肇端、形成与发展成熟三个阶段。

本文试图通过对其进行历史考察,以期探讨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而对现代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启迪和借鉴。

一、近代女子教育思想的肇端探讨近代女子教育的演变,其视野应从太平天国的女子教育开始。

太平天国吸取了西方基督教的某些教义和中国传统的平等平均思想,主张男女在政治、经济、教育上的平等,“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1]92。

在此基础上给予了女子教育以前所未有的关注。

太平天国规定女子也可参加考试并享有和男子一样的教育权,在当时的南京就可以看到妇女随便游行或乘马于通衢大道,彻底改变了从前卑弱的姿态。

然而太平天国女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还不具备近代教育的性质,没有也不可能成为近代女子教育的真正发端。

中国近现代妇女运动史常识

中国近现代妇女运动史常识

中国近现代妇女运动史常识中国近现代妇女运动史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晚清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一系列妇女解放运动。

这一时期,中国妇女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巨大转变,妇女运动也成为了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从晚清时期的妇女教育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等方面,对中国近现代妇女运动史进行详细介绍。

晚清时期,中国妇女的地位非常低下,受到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压迫。

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近代教育的兴起,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开始关注妇女的权益问题。

在这一时期,妇女教育运动成为了中国妇女解放的第一步。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倡妇女教育,倡导妇女独立自主的精神,为中国妇女争取了一定的权益。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妇女运动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一时期,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妇女的地位和权益,提出了“男女平等”的口号。

胡适、陈独秀等人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妇女解放的文章,呼吁妇女参与社会运动,争取平等的权益。

这一时期,妇女开始参与到社会运动中,积极争取自己的权益。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妇女运动的高潮之一。

在这一时期,妇女解放运动与民主革命运动相结合,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陈独秀、胡适等人提出了“妇女解放即国家解放”的口号,呼吁妇女参与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

在这一时期,妇女开始组织起来,成立了各种妇女团体,积极争取妇女的平等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高度重视妇女解放问题,将妇女解放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

毛泽东提出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呼吁妇女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

在这一时期,中国妇女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妇女的权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总结起来,中国近现代妇女运动史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晚清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一系列妇女解放运动。

这一时期,中国妇女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巨大转变,妇女运动也成为了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及对男女平权的思考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及对男女平权的思考

教学篇•教学反思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及对男女平权的思考汪杰(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高级中学)一、封建社会女子教育中国在古代社会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女性教育的,女性一直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

当然我们要看到,女子沦落到社会最底层还是明清时期,在隋唐时期,女子相对开放。

可即使这样,仍然有人作“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的叹息。

可以说,自《论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起,孔子将女子与小人并列,注定了女子在封建社会长期处于教育的边缘化。

中国古代的妇女,接受的教育大部分来自家庭,而贫苦人家的女子更是连这种家庭教育的机会都没有。

然而,随着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女子学校,情况逐渐好转。

二、女子教会学校在鸦片战争之前,西方传教士就进入中国,鸦片战争后更甚。

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进社”的阿尔德赛女士在宁波设立了一所学校,这是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开始。

至1860年,在上海等地共创办了12所女子教会学校。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些教会组织掀起了兴办女子教会学校的高潮。

据统计:1878-1879年仅在江南一带就有教会女学213所,学生2791人。

早期教会学校曾经面临招生困难。

中国女子受儒家理学思想影响,难以迈出家门。

加之列强用枪炮打开中国大门,给中国人民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

教会学校免学费,还发给学生一些补贴,“尽管如此,学生仍寥寥无几,有限的几个学生几乎全部来自社会底层”。

尽管早期教会的教育客观上对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起过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教会学校的创办带有鲜明的基督教色彩,我们仍不可抹杀教会学校开近代女子教育之先河的作用。

三、维新派女子教育早期维新派人士开始关注到西方女学的发达。

王滔于1867-1869年游历英法等国时注意到英法等国家的人“女子与男子同,幼而习诵,凡书画、历算、象纬、舆图、山经、海志、靡不切究穷研,得其精理”。

早期维新派为我国重视女子教育起到了引领作用。

严复将《天演论》引入中国后,中国知识分子受生物进化论的影响,逐步认为女子教育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教育。

近代社会妇女地位的变化

近代社会妇女地位的变化
三寸金莲民国初年时髦的高跟鞋
思考探究
1.清末民初妇女地位得到大幅度提高,从哪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并试着探究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
2.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⑤意义:
教案
导言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所说:“某一历史时代的发展总是可以由妇女走向自的
程度来确定,因为在女子和男子、女性和男性的关系中,最鲜明不过地表现出人性对兽性的胜利。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标准。”今天我们就学一下在晚清民初这一阶段女性地位的变迁情况。
一、婚姻家庭
①离婚率增高,女性主动提出者居多,可再嫁。
女子走出家庭,谋求经济独立,减弱了女子对于男子的依赖心,改变了女子被封锁于家庭,事事服从于男子的不平等状况,扩大了女子的眼界,发展了女子的个性,提高了女子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三.女子教育
封建时代信奉“妇女识字多诲淫”,担心女子一旦掌握知识,便不愿受男子的摆布,直到戊戌维新时期,近代女子教育才掀开新的篇章,为妇女解放事业立了一功。
②自主婚姻普遍,结婚自由。(湖南)
③意义:
方式:阅读正文及表格内容,进行小组讨论,指出表格反应的内容。
二、女性革命
①兴办《女学报》
②女子参政运动。
③女子实业运动。
④意义:
三、女子教育
①1898年第一所女子学校——上海经正女学堂。
②意义:
四、禁缠足运动
①太平天国
②传教士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过程简析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过程简析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过程简析作者:杨威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23期摘要中国是一个经历了漫长封建社会的国家,“女子无才便是德”作为千百年的古训束缚着女子教育的发展,直接导致了直至19世纪末我泱泱大国内还没有一所适合女性学习的校园。

女性文盲的普遍存在,终于在欧风美雨东渐的晚清时期受到世人的关注,使中国女子教育告别了蒙昧的教育时代,开启了文明教育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近代中国女子教育妇女解放运动中图分类号:G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8-230-01一、中国女子教育的启蒙阶段(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失败)中国女子学校是在晚清之际兴起、伴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掠夺、欺凌而展开的。

鸦片战争结束以后,大批传教士入华,在五口通商之处纷纷建立各种传教团体和教会学校,以便于“用基督教的文化来战胜中国的固有文化”。

由于新教徒中有很多人信奉男女平等的原则,也纷纷投入到这场十字军运动当中,以宣扬男女平等的权利,女子学校也就是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我国第一所女子学校是宁波女校,由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进社”派遣的爱尔德赛女士于1844年在宁波创办,它成为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教会女子学校,也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所女子学校。

此后,福州女书院、清心女书院等教会女校也在福州、南京等地的通商口岸创立,仅1847~1860年这13年中,外国传教士在五口通商口岸就相继创立了12所教会女子学校。

此后,女子教会学校更迅速发展,到1876年已达到121所,学生2100余名。

这期间,教会学校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西方的宗教知识、宗教信仰以及外语,此外,还涉及中国传统的女子教育项目如园艺、缝纫等女红内容。

其中,《圣经》和外语被列为主课。

教会女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程中却有着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客观上打破了中国女子长期没有专门教育的传统局面,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使中国的女性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近代中国女性问题的历史探究

近代中国女性问题的历史探究

近代中国女性问题的历史探究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进,女性面临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成为当时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

自维新运动以来,中国女性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挑战,也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曲折,她们的地位和权利在长期的斗争中逐渐得到了提升和保障。

一、传统男尊女卑思想下的女性困境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思想长期地束缚着中国女性的生存和发展,她们失去了自主性和独立性,只能被动地生存和依附于男性。

女性在封建社会的地位是极为低下的,她们要面临的不仅是各种禁锢和歧视,还有生育、照顾家庭、服从婚姻等方面的巨大压力。

女性没有受过教育,缺少知识和技能,无法自给自足,只能靠男性的供养生活。

二、女性解放的兴起和历史背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新思想和新文化的兴起,为女性争取平等和独立的权利提供了机会。

维新运动、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都对女性解放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些女性知识分子开始要求平等的教育、平等的就业、平等的选举权和政治参与权等。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推出了诸如《大同宪法》、《新妇女二十一条》等新法律,正式授予女性以平等的法律地位和权利,女性开始逐渐走向公共领域和社会各个层面。

三、女性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改革开放以来,女性教育和职业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进步。

女性开始接受优质的教育和培训,成为社会各个领域中的重要力量。

在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女性开始与男性同等地参与教育,以及同样地获得学位和职业发展机会。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女性开始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建筑师、企业家等,她们的出现彰显了女性的力量和地位。

四、女性在职场中的困境和挑战尽管女性在教育和就业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她们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在男性主导的职场中,女性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她们需要比男性更高的素质和能力才能获得同样的机会和待遇。

女性在升职、加薪等方面也经常受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

此外,女性还需要在职业发展和家庭责任之间做出更多的抉择和平衡,对她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更大的压力和负担。

近代女子教育的开拓者——蔡元培

近代女子教育的开拓者——蔡元培

近代女子教育的开拓者——蔡元培作者:孙荣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08年第05期摘要:蔡元培是提倡女子解放的资产阶级先觉者之一。

他主张男女平权,大力提倡女子教育,创办爱国女校,并在北大率先实行男女同校。

本文主要探讨蔡元培思想中所蕴含的女子教育内容。

关键词:女子教育;教育救国;女子自立曾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是提倡女子解放的资产阶级的先觉者之一。

他主张男女平权,大力提倡女子教育。

他创办的爱国女学是我国近代第一所革命女校。

他大胆提倡男女平等的教育思想,大力提倡女子教育。

1920年,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在北大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大学男女同校之先例,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提倡并实施男女同校的先行者。

一、蔡元培女子教育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任何教育思想的提出都要受到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影响,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倡男女有差别的教育。

是与当时法国妇女所处的社会地位有关的。

蔡元培的女子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自然也受到所处的时代环境的影响。

封建时代,传统礼教的“男尊女卑”思想和男子经济上的权威,把女子置于社会的最底层。

她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长期遭到压抑,在社会和家庭中处于无权的人身依附地位,千百年来尊崇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既没有身体自由。

也没有受教育及精神的自由权利。

到了清末,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提供了先进的生产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但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文化保守。

这时一方面反封建斗争兴起,另一方面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权利意识产生,一些进步人士逐步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女子教育的思想的提出可以说是当时时代发展的结果。

客观上:“甲午受创,渐知兴学”,一些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兵战不如学战,教育救国,可以壮大民族救亡的革命队伍,更能达到国强的目的。

女子教育对于挽救危亡的重要作用被更多人所认识。

他们认为要实现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女子受教育是先决条件;另一方面,西方在华教会兴办女学,大量地招收女生,有利地挑战了中国传统“女子无才便是德”思想,在中国封建制度中打开了一个缺口,并直接刺激了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清末女学教育-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清末女学教育-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清末女学教育-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清末女学教育是指清朝末年,女性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重视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社会逐渐认识到女性教育的重要性,开始积极推动和支持女性接受教育。

清末女学教育的兴起标志着中国传统封建观念的改变和女性地位的提升。

在清末社会,传统的封建思想严重束缚着女性的发展。

女性大多被限制在家庭角色中,缺乏受教育的机会。

然而,随着外国文化的传入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开始呼吁妇女的平等教育权利,并逐渐形成了女学家的群体。

清末女学的兴起源于洋务运动以及西方国家近代化的影响。

清政府为了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也开始支持女性接受教育。

一些先进思想家和改革者开始创办女子学校,并提供教育资源给女性学习。

这些女子学校的兴办为女性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得清末女性教育有了一个相对较好的发展环境。

清末女学教育的内容和特点主要表现在对妇女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关注,使得女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男性教育有所区别。

女学注重培养妇女的家务技能和品德修养,同时也注重对妇女知识的传授,使得女学毕业生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总结起来,清末女学教育是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标志着中国女性教育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变革。

清末女学教育的兴起为女性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得女性的地位逐渐提高。

然而,清末女学教育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如教育机会不够普及等问题。

通过研究清末女学教育,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女性教育的历史进程和特点。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1.1 概述在引言部分,首先给出对清末女学教育的整体描述,指出清末女学教育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清末女性教育的背景,包括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为读者提供了解清末女学教育的大环境。

接着,将详细探讨清末女学的兴起,包括女学逐渐走向公众视野的原因和过程。

最后,将对清末女学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阐述,包括女学的科目设置、教学方法和教材等方面。

关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

关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

关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李佳(国际教育学院2014级信息工程二班学号:541412250210)摘要:近代是中国女子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时期,是中国女子教育现代化的启蒙阶段。

虽然只有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但这一时期中西文化思想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斗争和较量,使这一时期的女子教育相对来说较有特色,对当代女子教育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妇女问题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始终处于被遗忘的状态。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延续,使得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直接导致了时至19世纪末叶的中华帝国尚无一所可供广大女性读书学习的校园。

女性文盲状态的普遍性,与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文明史极不协调的尴尬局面,终于晚清时期受到了世人的关注,并且被提到了事关国家存亡的高度。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西方新思潮大量涌入,“天赋人权”“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的思想理论也输入中国。

这个时期,随着先进思想的涌入中国人开始觉醒,也带来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同时带来了中国女性的觉醒。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由此起步,新型的反封建,反迷信,追求科学、真理、独立、平等、自由的女子教育逐步打开局面。

一、女子教育的发展需要经济的发展作基础从哲学的角度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属于上层建筑。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与近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的萌芽和近代工业的发展是相关的。

例如:近代工业的发展对于知识女工的需求,客观上促进了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在当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经济发展的支持,无论是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还是在经费的支持等方面都是如此。

二、女子教育的发展需要政策给予保障和支持1907年,清政府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对女子小学堂及女子师范在办学宗旨、入学年龄、课程设置、修业年限、培养目标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正式将女子教育纳入教育体制。

浅谈中国近代女性社会地位变迁

浅谈中国近代女性社会地位变迁

浅谈近代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变迁摘要:近代以来,中国的女性逐步摆脱了男性附庸的角色,随着不断的社会改良运动及变法革命,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承认,在近代历史上,也闪耀着女性坚韧而美丽的光芒。

关键词:近代女性社会地位姓名:李鹏超学号:3110104849邮箱:****************前面的话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当时生产力发展阶段及社会架构组成有密切关系。

母系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极端低下,部落的生存与延续与人的数量息息相关,作为孕育者的女性是部落的核心。

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生存能力增强,女性作为生产者的生理劣势逐渐明显,男性的力量获得支配权,女性也逐渐沦为男性的附庸,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尤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女性更是受到了十分严苛甚而残酷的待遇。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女性道德给广大女性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女性的权力被残酷而无情地剥夺。

但近代到来,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了古老的关口,中国社会陷入了长期动荡时期,同时西方的伦理、道德观念也传入中国,“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些观念如夏日里的飓风暴雨,冲击着传统中国的君权父权至上的观念;中国女性也开始争取自己的权利,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在近代各次社会改良、革命中,女性的社会地位也逐渐得到了承认。

近代历史中,也闪耀着女性坚韧而美丽的身影,秋瑾、谢婉莹、舒婷、宋氏三姐妹,不论是政治还是文化领域,都活跃着女性的身影。

在此谨以各次运动为纲,浅析近代女性社会地位逐渐变化及原因。

第一节太平天国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这是太平天国首领对平等理解的集中表达,糅合了中国农民传统朴素的平等思想和西方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其中也表达了男女平等的意愿。

中国古代有“男称丁,女称口”之说,封建时代主要是以一家“丁”的数目分配土地和担负赋税,女性享受不到平等的土地权益。

这从根本上显示出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女性只是作为男性附庸而生存。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历程及意义-精品文档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历程及意义-精品文档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历程及意义一、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一)太平天国时期的女子教育实践太平天国时期颁布了行政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凡礼拜日,伍长各率男妇至礼拜堂,分别男行女行,听讲道理。

”以钦定法律的形式确定了男女平等的思想,主张男女应平等受教育,明确提出了一种包括男女平等在内的普遍性与平等性的教育计划。

1852年颁布实行的《幼学诗》主张男女平等受教育,规定男女均有同等的应试和被录用的权利,考试也分男女两榜分别举行,当时出现了女状元,女教师等。

当时女子教育主要有女军营教育、妇女家庭教育、女子社会教育,内容涉及革命思想教育、军事作战思想教育、临时性宣传教育,学习”女道、母道、媳道、妹道、妻道、嫂道以及婶道等。

提倡解放娟妓、禁止缠足、改良婚姻、讲究卫生,并设立专门女子教育场所。

可以说,太平天国的教育实践是我国妇女受学校教育的最早萌芽,向女子学校教育迈出了第一步。

然而,当时的教育很缺乏系统化和规范化,其女子教育理论与实践还不具备近代教育性质,没有也不可能成为近代女子教育的真正发端。

(二)教会女校首开女子受教育之先河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纷纷侵略中国,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大量地攫取特权,其中包括在中国传教和办学。

随着香港被割让给英国,五口开埠通商,大批外国传教士来华成立了各种传教团体,创办了各种教会学校。

教会女学便随之出现,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妇女干部和中国教士的“贤妻良母”,教学内容是以《圣经》为中心科目,兼开设四书、女儿经、地理、历史、科学初步、生理学等课程。

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进社”的爱尔德赛女士在浙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女子学校宁波女塾。

然而长期受封建伦理思想的影响以及对外国侵略者的敌视与仇恨,当时的中国妇女本能地拒绝了这个受教育的机会。

虽然宁波女塾采取了施衣施食、施医施药等方法来资助愿意上学的学生,但到开学时只招到几名女学生,次年招到15名,七年后才有40名。

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明清时期的封建教育、近代的民主教育运动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改革等不同阶段。

以下将详细介绍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代封建社会中,中国女子教育受到封建礼教的限制,妇女地位低下,几乎没有正规的教育机会。

女子的社会地位主要以嫁娶为主,其受教育的机会也仅限于家庭教育。

封建教育主要以男子的经世致用为目标,女子的教育被认为是无用功,更多地强调家庭责任和孝道。

明清时期,封建教育逐渐走向衰落,但女子教育依旧受到很大的限制。

明代朱柏庐在《春蠶集》中提出“女不出户,男不入内”的观念,认为女子应该守纯,守家为主。

然而,在明朝末年,随着民间教育的发展,一些富家女子得到了一定的教育机会。

康熙年间设立的女真书院也为女子教育提供了相对开放的环境。

近代以来,中国开始从封建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女子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自19世纪末开始,中国爆发了一系列的民主革命和教育改革运动,其中包括了对女子教育的争取和改善。

清末民初,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开始主张平等教育,并积极倡导女子教育的发展。

1907年,中国首所女子高等教育机构——北京女子师范学堂创立。

此后,各地陆续设立了许多女子师范学校、女子中学和女子高等学校,女子教育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1920年,上海成立了中国首家女子大学——女子南洋大学(后改为女子复旦大学),为中国女子教育开辟了新的天地。

然而,女子教育的进展在中国社会中仍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

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封建思想对女子教育的发展构成了很大的阻力。

此外,战乱和社会动荡也给女子教育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女子教育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改革使女子教育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发展。

1950年,中国政府通过《妇女解放宣言》,废除了旧时代剥夺妇女平等受教育权利的法律和条文,确立了男女平等受教育的政策。

女子教育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潮浅析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潮浅析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潮浅析作者:王晓轩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19期摘要: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妇女的教育一直局限于以家庭为主的女学中。

晚清时期,在西学东渐的各种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冲击下,爱国的知识分子在探求救国救民道路时,关注到妇女的受教育权的问题,提出各自的见解,形成不同的女子教育思想。

本文对晚清时期女子教育思潮进行探讨,分析了解中国女子教育各时期的思潮观点、贡献及局限性。

关键词:晚清女子教育教育思潮一、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产生背景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2年的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近代社会时期。

中国的女子教育问题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女子所受的教育是以家庭为主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尊女卑”、“重男轻女”、“夫唱妇随”的传统女学。

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一次次入侵,许多有识之士在寻找拯救中国的方法和途径时,把目光投向了发达的西方国家,向他们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不仅看到了他们先进的政治和经济管理制度,而且注意到了西方列国的重视男女平等,重视教育的状况,开始对我国的教育制度及男女平等的现状进行反思,对西方的女子与男子一样享有政治社会地位、受教育权等进行了广泛社会宣传,带来了西方社会新思潮和我国传统文化革新的新局面。

他们纷纷主张要学习西方男女平等的理论,女子同男子一样都应对国家前途和命运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在明清之际萌芽的民主主义思想是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思潮形成的思想文化背景。

晚明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早期启蒙思想家对封建礼教的抨击,社会上萌动着一股要求男女平等的思想潮流,这为后来的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李贽宣称“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赞扬汉代的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他在讲学过程中还招收女弟子。

这些都反映了他关注民生、追求个性自由、个人幸福和男女平等的权利。

在关注女性教育、保存女性文化方面,清代中期的袁枚更是功不可没。

试论中美近现代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

试论中美近现代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

试论中美近现代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思想力量的召唤,这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突破,标志着中国先进文化被传播与接纳。

在美国,随着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女子高等教育产生了。

在美国的历史背景下,政府、社会文化以及女子积极斗争等是促使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

一、萌芽时期(一)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萌芽时期1.女子高等教育的提出具有几千年传统的旧中国,女子教育一直未被提及,直到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开始于西方人在华以传教士为目的所创办的教会学校。

最早是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会会员阿尔特塞于1844年在宁波设立的阿尔特塞女子学校。

在19世纪末,开辟女子高等教育道路的另一个路径也开始被探索出来——女子留学教育。

由此,女子高等教育又增加了新的途径。

1897年10月,由经元善同康广仁等人请求开班的经正女学堂,1898年,中国人创办第一所女学堂正式开班。

女子高等学校的最早创立是一所私立教会学校,由华北协和女子大学(1905年)(1920年改为燕京大学)和福建华南女子文理学院(1908年)。

在1912年,女子高等教育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在教育界被首次明确提出。

1913年的民国政府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其中确立了女子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阶段,首次以文法的形式提出了女子高等教育,这在法律和制度上明确了男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2.女子高等教育的孕育虽然中国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在法律上得到了认可,但是实际情况却收效甚微。

1915年8月,教育部在北平主持召开了全国师范学校校长会议,其中针对女子高等教育的问题,再次被提上来。

一直到1916年第二届全国教育会联合大会上又有女子教育的一番提议,但都是悬而未决。

3.女子高等教育的实现五四运动打破了传统思想和传统礼教的束缚,女性要求解放、要求男女平等的呼声更加迫切。

1919年5月中旬,有位邓春兰的甘肃女生上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明确提出北京大学应设置女生席位,以示要让自己开女学先例。

畅谈中国近代女权运动的发展

畅谈中国近代女权运动的发展

畅谈中国近代女权运动的发展中国近代女权运动是指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女性通过集体组织和个人行动,争取平等权益和解放的社会运动。

它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女性的解放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近代女权运动的起步时间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洋务运动。

当时的中国正面临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封建落后的体制制约,国家和社会的变革成为了中国人的共同愿望。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进步的女性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困境,积极参与到社会革命的行动中。

其中著名的女性领袖如珍史和洋务运动时期的女学堂创办者谢外史,都为中国女性的解放发起了奠基。

20世纪初,中国孕育着继续发展女权运动的种子。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社会运动的兴起,为中国女性争取平等权益和解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在这一时期,有许多女性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农村、民族复兴等社会运动,提倡妇女解放,倡导男女平等,推动了中国的女权思潮的兴起。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女权运动的重要里程碑。

这场运动爆发在1919年,由于《凡尔赛条约》中将德国在中国的特权转交给日本,并且未兑现对中国的赔偿,中国上千名学生走上街头进行抗议。

运动的目标是反对封建文化,倡导现代化,其中对妇女权益的争取成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场运动中,女学生积极参与示威活动,发表言论,写作宣传文章,组织妇女团体等,为中国女性争取平等权益奠定了基础。

1920年代,中国女性运动经历了一段高潮时期。

这些年间,中国女性开始表达自我,赋予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的新角色。

女性杂志、报纸和文学作品的兴起提供了女性发声的平台。

有些知名女性如梁漱溟和胡秀红等开始专门从事女权运动的组织工作,逐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女性解放力量。

其中,梁漱溟于1924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女性解放组织,中国妇女联合会,为中国女性争取了诸多权益。

然而,女权运动在20世纪的中国历经了艰难的历程。

国共内战、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给予了妇女运动以不同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醒、社会地位提高与社会变革和教育发展的
关系,以阐明教育在解放妇女,改变妇女生
存方式,提高妇女生活质量中的独特意义。
一、中国传统女学的终结
中国传统女学的终结,发生在戊戌变法
时期。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们提
出的女学思想及其实践,清晰地反映出中国
传统女学终结的社会厉史原因,揭示出生产
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基本脱离学校教育的轨
道。而对男性来说,则在多种形式的教育中,
强化“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尊女卑”、“重
男轻女”、“夫唱妇随”的传统偏见。
在封建社会女学的熏陶与渲染下,中国
女性突出的特征是人格依附性,寻求人身依
附成为女性生存选择的主要方式。因此其对
女性的教育更多地是一种束缚,而不是一种
学利弊说)))梁启超也说:“圣人之教,男女
平等,施教劝学,匪有歧矣。”(《创设女学
堂启)))他们一致认为中国传统学说中男女
平等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这种思想
在封建社会的长期栓桔下,被扭曲、被淹没
者朝野上下间拘于无才便是德的俗谚,女子
独不就学,妇工亦无专师,其贤者而稍讲求
女红中债之间而已。”(《女教》)揭示出封
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女学观,把女
才与女德严格对立起来,是女子不就学的主
要原因之一。
在封建社会中,所谓女才往往被局限于
闲情致意,风流邪僻方面,因此女才被视为
恶魔,与女德对立起来。“古之号称才女者,
完整的女学体系,而社会上的女子学校教育
却荡然无存呢?
陈炽在《妇学》中指出:“三代以上所
由大化翔洽,而贤哲笃生也。后世妇学失传,
其秀预知文者,或转为女德累,遂因喧度食,
禁不令读书识字,至骄佚偏僻,任性妄为。”
(《庸书》外篇卷下)指出封建社会强化
“女德”,反而阻碍了女子受教育。郑观应明
确指出传统偏见对女子教育的制约:“所惜
不同女性人格特征;是专制社会与民主社会
在人格层次上的本质区别。
(二)男女平等的女学内容。
男女平等是近代民主思想的重要组成
部份,作为改变女性人格依附性的有力思想
武器,成为近代女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与
传统女学思想中重男轻女、男薄女卑的思想
是尖锐对立的。
男女平等的思想究竟源于何处?戊戌时
(二)以德为本的封建女学体系构成及
其异化。
何为中国传统女学?郑观应在《女教》
一文中概括:“中古女学诸书,失传已久。自
片语散见六经诸子外,以班昭《女诫》为最
先,刘向《列女传》,郑氏《女孝经》、《女
训》、《间范》、《女范》各有发明,近世蓝鹿
洲采辑经史子集为妇人法式者,谓之《女
学》,颇称详赌。”这些历代女学著述,又成
材。”(《万国公报》第125册IRgg年6
月)
二、戊戌变法时期女学思想体系的构建
在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风雨双摇
之中,中国传统女学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小
生产的没落与工业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方
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必然要求人的素质发
生相应的变化,与之相应的教育也不可能不
发生变化。以德为本的传统女学,受到了近
因与其社会地位相关,女子与教育“绝缘”
的历史便一直可以追溯到远古。“三代女学
之盛,宁必逊于美日哉。”三代之后,特别
是秦以后中国女子教育走向了低谷,造成了
越演越烈的悲剧性的女性人生命运。那么,
封建社会是如何把中国女子里身于这样一
种悲惨境地的呢?传统女学的形成发展,与
女子同教育绝缘的怪圈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而首曰‘后王命家宰,降每于众兆民’,谓
之此乃王后世子所躬心得,而可为民法者,
故不言布教,而言降德也。”可见,以德为
本是统治阶级推行女学的终极目的,而这种
“德”是以是否能维系封建等级秩序为准绳
的。因此它的前题是三从,“未嫁从父,既
嫁从夫,夫死从子。”为什么封建社会如此
推崇以三从四德为核心的女学,形成了较为
无不知书,秦后频遭惨劫,劫余之族,日以
昏愚。”“愚民之主皆以绝女学为要义,故秦
一统,汉继之,而赤县女学遂绝。”
1899年,经元善在《劝女子读书说》一
文中也说:“上古无不读书之女子也,三百
篇,间巷妇人之作居半也。是以中垒列传,
有取于静女,兰台续史,特进乎大家。前徽
不沫。可按而稽。自后世以文章取士,仍谓
中国传统女学的终结
与j丘代女子教育的兴起
—戊戌变法时期女学思想探析
口杨晓
一“女学”本身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的历史范畴。在历史上,学者们运用这一概念的内涵不尽相同。《礼记·内则》中说:“女学事以共衣食”。说明社会分工决定女子教育的内容与方式,由此产生了最原始的女学概念。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演变,当代学者们运用的女学概念,多为“女性学”,即研究女性行为的学说,包括女性个体行为和女性群体行为。本文意在通过对戊戌变法时期启蒙思想家们女学思想的分析,揭示中国传统女学的终结与近代女子教育兴起的历史原因及其社会价值;探讨中国妇女自我意识觉
计,近代女学首先要打破“女子无才便是
德”的传统女学观。其二,妇女无知无识,
才是败坏道德,家庭内外不和睦的真正原
因。只有使妇女受到相应的教育,了解天下
大事,才能形成崇高的精神境界,才能与德
相辅相成,相得益彭。
启蒙思想家们,从理论上揭示了“女子
无才便是德”这种女学观的谬误所在,并指
出其结果必然导致中国女子无知无识,不学
发展。时至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远远落后的
状况已成为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严重侄
桔。当外国资本主义挟着军舰和大炮,披着
宗教的外衣涌入中国之时,中国女性的愚昧
与虔诚,面临着更大的危险。“西人在我通
商之地,分割之境,皆设学校教堂,以教我
女子。我有民焉,而侠教于人,彼所以示辱
我也,无志甚矣。”(《女学利弊说》)中国
为历代的女子教科书。梁启超说:“宫中宗
室,古经厘其规纲;德言容工,昏义程其课
目。”即:妇德(指妇女应具备的德行)、妇
言(指妇女的言语)、妇容(指妇女的服饰
打扮、举止仪态)、妇工(指妇女所作纺织、
缝纫等事),构成以德为本的女学体系。这
种女学体系在清代发展到了高峰,出现了从
通俗的《女儿经》,到权威的《内则衍义》等
代工业化思想的极大冲击而赋予了新的内
容。
(一)自养、自知、自强的女学宗旨。
当资本主义大工业在中国大地勃兴之
时,“以妇学为治天下所学事”的启蒙思想
家作为政治群体已开始影响着一代人。“自
张其军,以提倡同类”的女中豪杰,也一马
当先奋力冲决着封建网罗。历史的发展,时
代的呼唤,使妇女应该自养、自知成为人们
则批风抹月,拈花弄草,能为伤春惜别之语,
成诗词集数卷,斯为至矣。若等事,本不能
目之为学,其为男子,苟无他所学,而专欲
以此鸣者,则亦可能指之浮浪之子,靡论妇
人。”历史上对“才女”这种不恰当的规范,
强化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偏见。
康同截认为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空疏
腐化,造成女性追求的也必然是虚华邪僻的
无女状元科,遂至沈瘤之疾,无以贬蔑,迄
于今日,民志日愚,国势日盛。”
女学是在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中产生
的。但是在封建社会日趋完善之时,专制主
义的愚民政策,空疏无用的文风,以及排除
女性的科举制度等封建文化,又成为制约女
子受教育的主要因素。传统女学本身就是性别歧视,男权统治的产物。女子的教育状况,
确提出“自养、自知、自强”为提倡女学的
宗旨,与今天人们提倡妇女应“自立、自尊、
自强”是一致的。换言之,近百年前,人们
对女性人格独立的特征已经产生了基本共
识。这种以否定女性人格依附性为目标的人
格独立,是对男权文化的一种自觉挑战。人
格依附与人格独立是传统女学与近代女学
的分水岭;是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所形成的
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这一点在西方资本主
义国家已经实现。他说:“泰西妇女皆能远
涉重洋,自去自来,故能与男子平权。我国
则苦于政教不明,虽有天资,无能为役。盖
妇人之不见天日者久矣。~故使中国之妇女
自强,为国政至深之根本,而妇人之所以能
自强者,必宜与可强之权,与不得不强之
势。”(严复《论沪上创兴女学》)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们,首先明
78/尹才穿才了夕只犷产声丈汾
渐转换为一种社会差别时,女学的产生就如
同男权社会的建立一样不可避免了。
“在野蛮时代,女权特别优越;未开化
时代,女子地位仍然极高。”(《杨贤江教育
文集》第439页)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畜牧
与农业的生产劳动中,男子胜于女子,形成
了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别,同时也就形成了男
学观、女学内容、女子教育的一种相互矛盾
的混合体。是一种建立在相对停滞的农业经
济基础上的封建意识形态。
其二,女学沦为封建宗法制度的附庸。
女性服从男性,作为封建社会人伦关系君
臣、父子、夫妇三大部分之一,成为维系封
建宗法关系的纽带,女学以三从四德为核
心,成为宗法制度的文化根基。
其三,女学的传播,对女性而言,主要
女子教育的弱势,已成为西方列强从精神上

80/尹才穿君Z只只犷产声丈汾
奴役中华民族的可乘之杉认所以,当近代工
业社会改革即将到来之际,这种以束缚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