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中求发展——中国近代女子义务教育的定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4
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年第 2 期
二 、性别比较 ,彰显女子义务教育的差距
女子教育的纵向比较展示了女子教育逐渐发 展的历史轨迹 。但是 ,从与男子教育相比的横向角 度考察 ,得出的结论就不那么令人乐观了 。
其一 ,量的差距 :在这里 ,以我国义务教育倡导 最力 、实行较好的 1918 年 2 月至 1919 年 12 月的 统计为例 ,当时全国共有国民高小半日学校的学生 484 ,2638 人 。其中 ,男生共有 463 ,4501 人 ,占总 数的 95. 5 % ;而女生却只有 21 ,7137 人 ,占总数的 4. 5 % ,男生 21 倍于女生 。按照当时我国人口比例 计算 ,全国当有学龄女子 2 千万人 ,所以 ,只有 21 万多女生的中国现实也就意味着平均 100 个女子 中有 99 人不能受教育 。又据 1920 年推行义务教 育成绩显著的山西的统计 ,全省共有学生 64 ,5148 人 ,其中女生数是 8 ,0583 人 ,只占总数 12. 5 %。 再看向称是教育发达的地区江苏 1924 年的调查 , 全省共有学生 51 ,0506 人 ,其中女生数有 6 ,7266 人 ,只占总数 13 %。λϖ 山西 、江苏的情况如此 ,其余 省份不言自明 。
1999 年 6 月 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un. 1999 第 24 卷第 2 期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 Philosop hy and Social Science) Vol. 24 No. 2
女学的兴起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已深入到社会 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胜枚举 。女子教育权的获 得使女子在精神上加入了一个超越时空局限的层 次 ,她们能够借书 、刊 、报为媒介在思想上贴近时 代 ,成为反封建礼教的先觉者 ,构成近代中国女性 争取自身解放的前奏 。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三 ,对开通社会风气 、改良社会陋俗的功用 甚巨 。20 世纪初年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时 期 ,封建的传统习俗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对此有 人提出改良风俗是中国致强的重要途径 ,而女子教 育尤为变俗的关键 “, 据此进化机关实在好 ,盖女子 者 ,教育之起点 ,社会之元素 ,风俗之主人也 。”⑦如 女学堂初兴时 ,一些女学堂十分热衷于开办各种各 样的游艺会 、纪念会 、助赈会等 ,往往引起社会各界 的瞩目 ,表现了崭新的风貌 。这既是社会风气变革 的反映 ,同时又将其影响扩展到整个社会 ,推动社 会风俗的进一步更新 。
Ξ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世纪之理想 ———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的历史轨迹》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阎广芬 夹缝中求发展
93
自主之人格 。叶绍钧说 “: 人格是个人在大群里头 应具的一种精神 。”“为要独立 ,所以要使本能充分 发展 ;为要健全 ,所以不肯盲从 ,爱好真理”。④人的 存在是其自然性 、社会性与精神性的统一 。一个人 的人格是否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素质 。 女子教育目标在近代中国文明演进过程中所呈现 的变化趋向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 。女 学生的概念涵盖了近代历史的进步 ,它代表了一个 在某种程度上不同于传统女性而具有某些近代特 征的独特群体 。
417 ,820 人 ,女生百分比突增为 8. 37 ,比民国初年 增长了 2 倍多 ,但同期学生总数仅增长 1 倍多 。① 这两个时期正是中国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年份 。 前者是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颁布了初等教育 可以男女同学的《壬子 ·癸丑学制》; 后者是“五四” 运动后所进行的教育改革 ,颁布了性别单轨制的 《壬戌学制》。可见 ,在中国 ,社会改革为女子教育 所带来的重要影响 。
关键词 近代 女子 义务教育 进步 差距 出路
女子义务教育 ,从明清之际朦胧的女子教育意 识的产生到“五四”时期男女平等教育思想的发展 与成熟 ;从 1897 年第一所国人自办女学的创办到 1922 年男女平等教育体制的形成 ,女子义务教育 实现了思想 、制度层面的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型 。然 而 ,如何给之以恰当的定位则众说纷纭 。为较全面 客观地总结 、评析近代女子义务教育的成败得失 , 本文选取 、设计了三大参照系 ,即自身的历史发展 、 男子义务教育 、西方女子义务教育 ,分别加以论述 。
其次 ,从宏观方面来看女子教育的意义 ,它实 现了传统女子教育单一的教育功能向多元的教育 功能的转变 。这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
第一 ,与几千年来女子不能从政的训诫俨然有 别 ,充满着浓厚的政治色彩 。在戊戌时期“国家兴 亡 ,匹妇也有责焉”的时代感召下 ,一部分接受新式 教育的女学生在新思想的熏陶下 ,对国家的责任感 和政治参与意识大大增强 。辛亥革命时期 ,一些女 子学校成为滋生革命思想的温床 ,有的还是同盟会 进行革命的通讯联络中心 ,如广州的壶德女校 、香 港的实践女子学校 、贵州的达德女学校 、上海的爱 国女学等 。到“五四”时期 ,有觉悟的妇女无不以爱 国为己任 ,满腔热血汇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巨流 ,勇 敢地冲出校园 、家门 ,投身到爱国民主运动的洪流 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总之 ,女学生在近代的政治浪潮中 ,成为勇 敢的弄潮儿 ,近代女子学校的政治色彩十分浓厚 。
其二 ,在教育目标上 ,初步完成了女性从女人 到人的转变 。中国第一所自办女学的办学宗旨是 : “以彝伦为本 ,所以启其智慧 ,养其德性 ,健其身体 , 以造就其将来为贤母为贤妇之始基 。”②这种蕴涵 着浓厚封建思想的教育宗旨 ,虽然在中国女子学校 破土萌芽之际 ,相对窒息女子灵魂的封建的女子教 育 ,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归根到底它是对女性作 为女人的自然性的强化 。到辛亥革命时期 ,资产阶 级革命派鞭挞了这种贤妻良母教育思想 ,指出 ,女 子教育的宗旨 ,不在于养成贤妻良母 ,而在于养成 比贤妻良母更广大 、更重要的“社会的人”。苏英在 《苏苏女校开学演说》中号召广大女性“要撇脱贤母 良妻的依赖性 ,靠自己一个人去做那惊天动地的事 业 ,把身儿跳入政治世界中 ,轰轰烈烈 ,光复旧主 权 ,建设新政府 。”③经过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 的洗礼 ,人们深刻地认识到 :女子教育的目的首先 在于使女性认识到自己作为人的存在 ,即恢复独立
废缠足最具革命意义 。近代女学从官办到私 立 ,从进步的到保守的几乎都严格规定不收缠足女 学生 。女学的兴起 、新知识的传播 ,使传统的宗教 信仰与愚昧的迷信习俗逐渐式微 ,受过教育的女学 生觉醒过来 ,并推动社会陋俗的改变 。例如 ,务本 女塾的女学生王爱珍发表演说 ,劝戒妇女不要涂脂 抹粉 ,烧香诵佛 “, 须省无益之钱 ,以便积供女子学 习之费”。⑧女子接受教育后 ,尤其在婚姻问题上有 了自己的追求 。以往“为女子者 ,每逢论婚 ,辄羞缩 不言 ,一任父母所命 。”⑨而接受教育后“其论婚也 , 选择则归之父母 ,而可否决于一己 ,男女相悦 ,即可 请命于父母以成其事 。日后如何治家营业 ,如何教 育儿女 ,和衷共济 ,不相牵制 。”⑩
一 、纵向考察 ,显见女子义务教育的进步性
如果我们对女子义务教育的发展进行纵向的 历史考察 ,就可看出其进步是十分显著的 。首先从 狭义的教育内部诸因素来讲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其一 ,在数量上 ,取近代教育发展中具有代表 意义的年份作一纵向的比较 。1907 年是女学章程 颁布的一年 ,全国有学生总数 468 ,220 人 ,其中女 学生数 306 人 , 女 生 百 分 比 为 0. 07 。到 1912 ~ 1913 年 ,全国学生总数为 2 ,933 ,387 人 ,其中女学 生数 141 ,130 人 ,女生百分比为 4. 81 。比 1910~ 1911 年增长了 11. 6 倍 ,而同期学生总数只增长了 1. 9 倍 ,可见女子教育发展之迅猛 。民国以来女生 百分比一直保持在 4 %以上 ,而到了 1921~1922 年 ,全国有学生总数 4 , 987 , 647 人 , 其中女 生 数
第二 “, 摆脱依赖心 ,养成独立性”作为近代女 子学校的基本标识之一 ,是对以“三从”为核心的传 统女子教育的否定 。女子由坐食之人转变为生利 之人 ,不仅是女子获得独立的必由之路 ,而且也是 一个国家业盛富强之根本 。女学创办之初 ,人们在 不遗余力地提倡兴女学是救亡图存的重要手段的
同时 ,也初步认识到 :女子不学无业 ,仰食于男人 , “几使通国男子皆受妻孥耗食之累”“, 国安得而不 贫 !”因此 “, 使妇女人人有学有业 ,非特通国之学艺 兴作 ,倍增其盛 ,而男子亦无家累失学之苦 。”⑤这 就赋予了女学一定的经济功能 。在这里 ,从兴女学 的初衷分析 ,人们宣传女子求学谋业的直接目的是 不要成为男子的拖累 ,可见 ,夫权思想还在某种程 度上延续着 。伴随着西方女权思想的传入与中国 革命形势的发展 ,人们开始从人权 、女权的角度来 论说这一问题 ,突显女子教育的经济功能 。“天生 男女 ,各有义务 ,即各有应享之权 。”因此 ,身为女性 就必须断其劣根性 ,复其固有性 ;跳出旧风气 ,接近 新风气 ;排除依赖心 ,养成独立心 。⑥
其三 ,在教育制度上 ,告别了几千年来“女子十 年不出 ,姆教婉娩听从”的历史 。1904 年我国实施 的第一个学制《癸卯学制》对女子义务教育的态度 是“中国此时情形 ,若设女学 ,其间流弊甚多 ,断不 相宜”,仅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学”。1907 年《奏定 女子小学堂章程》颁布 ,承认女子有部分的受教育 权 。1912 年辛亥革命后颁布了第一个改革封建教 育的法令《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明确宣布女子享有 同男子一样的受教育权利 ,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 校 。1922 年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草案》(壬戌学 制) ,确认了不分性别的教育制度 。至此 ,女子教育 终于实现了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的转变 。
其二 ,两种阻力 :造成男女义务教育差别的重 要原因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原因 ,更是文化上的原 因 。因为经济上的贫困加强了文化上扭曲的女子 教育意识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 。 出于增加劳动力和传宗接代的目的 ,自古就存在着 男尊女卑的思想 。这一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 , 影响深远 ,根深蒂固 。几千年来的封建积习在近代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条件下仍然顽固地存续着 。 在女子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 形式 ,成为女子教育发展的深层障碍 。
第一 ,禁女学 。兴女学 ,让妇女走出闺门去学 堂读书 ,这是几千年所没有过的 ,因此 ,遭到来自各 个方面的极力阻挠 。不仅有来自政府方面的干预 反对 ;而且也有来自旧营垒里的顽固抵抗 ;更有几 千年来根深蒂固 、陈陈相因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等 社会文化心理的深闭固拒 。在政府方面 ,清政府通 过颁布《癸卯学制》,划定女子教育发展的圈子 。地 方政府循规蹈矩 ,不敢越雷池一步 。广东地方长官 俨然以“维持学界 ,纲纪社会”为己任 ,对女学堂辄 以“妄语自由 ,败乱礼教”的罪名 ,查察严禁 。λω常州 粹化女校仅因聘请男教员 ,被认为“显与宪谕违背 , 碍难立案 ,”λξ就此夭折 。湖北提学司强调女学堂 招生“务须慎重”。1911 年江苏省新设教育馆 、商 品陈列所 ,均定周五为女宾参观日 ,为此江苏提学
夹 缝 中 求 发 展Ξ ———中国近代女子义务教育的定位
阎广芬
摘要 中国近代女子义务教育因其起点低 、进程艰难成为近代义务教育发展的一把刻度分 明的标尺 。如何给以较为恰当的定位 ? 文章设计了三大参照系 ,采用比较的方法 ,纵向地展示了 女子义务教育的发展轨迹 ,揭示出女子义务教育与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 ;从与男子义务教育相比 的横向角度考察了女子义务教育的差距 ,并剖析了造成这一差距的两种阻力 ;将中国女子义务教 育的发展纳入西方女子义务教育发展的洪流中去洞悉问题 ,明确出路 ,可以说 ,近代女子义务教 育的发展是中国教育近代化乃至整个社会近代化历程的折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