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5节泥石流教案(新版)浙教版
《第三章第5节泥石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上册
《泥石流》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泥石流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危害,理解预防和应对泥石流的重要性。
具体来说,期望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能够:1. 了解泥石流的概念、形成条件和主要特征。
2. 掌握泥石流发生的地理环境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学会识别泥石流预警信号,并能采取适当的避险措施。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时的重难点包括:重点:1. 泥石流的成因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预防和应对泥石流的措施及重要性。
难点:1. 学生对泥石流危害的深刻理解。
2. 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预防和应对泥石流。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课时的教学顺利进行,需要做好以下准备:1. 收集有关泥石流的图片、视频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2. 准备地图或地理图表,展示泥石流易发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
3. 准备相关书籍和资料,供学生课后拓展阅读。
4. 准备应急避险演练的模拟场景和道具,帮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演练。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阶段本阶段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泥石流》的学习情境中。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首先播放一段泥石流发生的视频,同时询问学生们对泥石流的第一印象。
随后,引导学生思考:泥石流是怎么形成的?它的危害有哪些?2. 引入主题通过简短的讲解,介绍泥石流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危害。
强调学习本课的重要性,帮助学生理解泥石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知识讲解阶段本阶段主要介绍泥石流的基本知识,包括其成因、分类、危害等。
1. 成因分析详细讲解泥石流的成因,包括地质因素、气候因素、人为因素等。
通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泥石流的成因。
2. 泥石流的分类与特点介绍不同类型的泥石流及其特点,如暴雨型泥石流、冰川型泥石流等。
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泥石流的差异和共同点。
3. 危害介绍讲述泥石流的危害,包括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威胁、对房屋和农田的破坏等。
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深刻理解泥石流的危害性。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5泥石流教学设计
《泥石流》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泥石流》。
首先,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一、学习任务分析:《泥石流》是浙教版新教材根据近年来屡屡发生的泥石流案例而新加入的内容。
它出自浙教版初中科学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的第五节。
《泥石流》一节,介绍泥石流的定义和发生条件,同时展示了泥石流作为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对于我们生产生活的危害。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一定的泥石流防御措施。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完第三章的关于地球及地壳变动的基础内容后,对我们地球上存在的地质灾害的学习;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更多更复杂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板块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科学课程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习者分析:本节课学习者是七年级学生,由于学生对泥石流不是特别了解,因此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应注重知识结构的掌握;学生对于类比这种学习方法的掌握可能有点困难,因此在将模拟泥石流实验与相关的泥石流的知识点类比时,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
新时代的初中生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比较快,对采取新颖的教学方式的课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针对以上情况,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在课堂上应加于适当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上述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泥石流的发生条件;知道泥石流的危害;了解减少泥石流危害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王凯(第一个在微博上实时发布舟曲泥石流的人)的微博及其图片的展示,介绍舟曲泥石流的发展过程,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当时的舟曲特大泥石流,了解泥石流的概况和危害;通过模拟实验和课件展示,使学生知道泥石流的概念和发生条件;通过舟曲泥石流灾后视频的展示,让学生了解泥石流的危害;通过阅读书本及教师介绍,了解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相关泥石流视频及课件的介绍,学生能增强防灾和抗灾意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第五节 泥石流(教案)
拓展延伸:防治泥石流的工程措施
治水工程:修建水库、水塘和引水、排水工程,调蓄和引导地表水流。
防护工程:修建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抵御泥石流的冲击。
拦挡工程:修建拦挡坝等,拦截泥石流,消弱泥石流强度。
排导工程:修建排导沟、导流堤、顺水坝等,规范泥石流流径,消弱泥石流强度。
3.在模型的坡面上覆盖植物,再洒较大的水流,观察在A处沉积的泥沙和没有植被覆盖相比有什么变化?
(沉积的泥沙变少)
探究2:泥石流形成的人为原因
展示“中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图”,读图,说一说我国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区?这些地区有什么特点?
二、泥石流的危害
提问:说一说泥石流爆发具有哪些特点?
提问:参考图片和收集的资料,说一说泥石流有哪些危害?
学生阅读,进一步了解我国泥石流的主要工程措施。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思考能力。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获得结论。
通过探究,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进一步加强动手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讨论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通过读图了解我国是泥石流多发的国家之一。
了解泥石流的危害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源自提问: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探究1:泥石流形成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模拟实验:
1.在土质山谷模型的B处堆入一些沙子,再向坡面洒较大的水流。观察在A处沉积的泥沙和前面活动中相比有什么变化?(沉积的泥沙变多)
2.有哪些人类活动可以起到类似堆沙子的效果?
(毁林开荒、乱砍乱伐,破坏地表植被;开矿采石不合理堆放矿渣和弃土,形成大量松散堆积土层;修建道路和其他建筑活动中,破坏了山体表面等。)
《第5节__泥石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泥石流》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泥石流的基本观点和特点。
2. 学习泥石流的成因、影响因素和风险。
3. 掌握预防泥石流的方法和措施。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泥石流的成因和影响因素,掌握预防泥石流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泥石流的风险和预防措施,培养学生的安全认识。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泥石流图片、成因示意图等。
2. 准备相关视频或音频素材,用于教学演示。
3. 准备模拟泥石流实验器械,以便学生亲身体验。
4. 安置学生预习任务,包括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泥石流案例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泥石流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泥石流是怎样形成的?它对人类有哪些风险?我们应该如何预防泥石流的发生?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1. 泥石流的定义和形成原因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泥石流的定义和形成原因,重点讲解地质条件、降水、植被等因素对泥石流的影响。
2. 泥石流对人类的风险通过图片和案例,展示泥石流对人类的风险,如房屋、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破坏,以及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泥石流的发生。
3. 预防泥石流的措施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介绍预防泥石流的措施,如加强地质监测、植树造林、修筑防护堤坝等,增强学生的安全认识和自我珍爱能力。
(三)教室互动1. 提问与回答: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加深学生对泥石流形成、风险和预防措施的理解。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在平时生活中如何预防泥石流的经验和方法,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泥石流发生的原因、风险和预防措施,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作业1. 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泥石流的风险和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2. 作业:安置与泥石流相关的思考题和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钻研。
《第三章 第5节 泥石流》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上册
《泥石流》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学习主题为“泥石流”。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泥石流的基本概念、成因、发生条件及其危害,掌握泥石流的防范和应急处理措施。
本课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增强地质灾害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泥石流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及危害;了解泥石流发生的基本条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了解泥石流的形态特征和发生过程;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泥石流发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培养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自救与互救能力;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泥石流基本概念、成因及危害的理解程度。
2. 过程参与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发言的逻辑性。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泥石流发生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泥石流的概念和危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学习:(1)泥石流的基本概念:通过讲解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泥石流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泥石流的成因及发生条件:结合地质资料和实例,讲解泥石流的成因和发生条件,让学生了解地质环境和气候变化对泥石流的影响。
(3)泥石流的危害: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泥石流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危害。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防范泥石流的发生,以及在泥石流发生时应采取的应急措施。
4. 课堂总结: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强调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性。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泥石流相关知识的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如何防范泥石流”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学后反思1. 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5节 泥石流导学案(无答案)-word文档
第5节 泥石流 教材 解读泥石流是我国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没有亲身经历过泥石流的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
为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教师可结合课本模拟演示实验或结合影像资料进行教学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1. 初步了解泥石流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通过案例理解人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作用的 2. 运用资料形象生动地展示舟曲特大泥石流灾情,全面认识自然灾害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运用资料分析问题法2.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科学地应对自然灾害的观念重点 难点重点: 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难点: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重难点处理策略 通过具体实例、实验体验科学实验室的各种规章制度及基本的实验操作探究点一 泥石流的形成[情景展示][问题探究] 结合图片内容,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有:①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③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 泥石流的危害[情景展示][问题探究] 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水电站等设施,摧毁矿山,掩埋良田,堵塞河流,毁坏房屋建筑等。
《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地球与宇宙) 第5节 泥石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
《泥石流》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掌握泥石流的主要特征和风险。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探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树立环保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掌握泥石流的主要特征和风险。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探究泥石流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相关图片和视频。
2. 准备泥石流形成过程的模拟实验材料。
3. 准备一些常见易引发泥石流的环境因素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4.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泥石流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5. 准备一些常见易引发泥石流的环境因素的文字资料,供学生参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观看泥石流视频,请学生总结泥石流的观点和特点。
2. 提问:你在观看视频时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说出泥石流破坏力强的特点。
3. 引出课题:了解泥石流,认识其风险。
(二)新课教学1. 探究泥石流的成因(1)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地形、地质条件。
(2)讨论气候条件对泥石流的影响。
(3)总结泥石流的成因。
2. 了解泥石流的过程(1)展示泥石流过程图片,引导学生分析。
(2)请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泥石流的过程。
(3)教师进行总结。
3. 讨论防范措施(1)讨论在遇到泥石流时应该采取的措施。
(2)教师总结并补充一些实用的防范措施。
4. 教室互动(1)提问:你了解哪些地方的泥石流?请说出一些实例。
(2)请学生思考:如何预防泥石流的发生?(3)请学生为当地政府提出一些防治泥石流的建议。
(三)小结作业1.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泥石流的重要性和风险。
2. 安置作业:请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宣传泥石流的风险和防范措施,并在班级群里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泥石流的基本观点和特点,探究了其成因、过程,并学习了防范措施。
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3.5 泥石流
整合方法·提升练
(1)据图分析发生泥石流的三个必要条件是___地__形______、 ____物__源______和_____水__源_________。
整合方法·提升练
(2)简要分析该地发生泥石流灾害的原因。
自然原因:突降特大暴雨;山区地形陡峭;山区植 被覆盖率低,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 屑物。人为原因: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破坏植被; 在开矿、采石时不合理堆放矿渣、弃土,形成大量 的松散堆积土层;在建筑活动中破坏了山坡表面。
12.泥石流的勘察宜采取( C ) A.航空照片解译及地面调查 B.钻探、平洞及洞内实验 C.地质测绘,居民调查,钻探、物探、井探、现场 实验等综合方法 D.物探及室内实验
整合方法·提升练
13.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随着山区经济的发展,对泥 石流减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表中参数推测,发 生泥石流可能性较大的沟谷是( )
夯实基础·巩固练
【点拨】打草稿时充分利用纸张的正反面,节约了资源, 行为恰当,故A不符合题意;就餐时使用的一次性筷子和 纸杯来源于木材,砍伐森林、毁林开荒会破坏地表植被, 加速泥石流的形成,是不恰当的,故B符合题意;旅行时 爱护树木,不践踏草坪,是保护环境的正确做法,行为恰 当,故C不符合题意;将废报纸送到回收站,节约了资源, 行为恰当,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B
整合方法·提升练
(3)泥石流发生时逃生: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 跑到___开__阔___地带,并迅速转移到____高____处。不要 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__两__边__的__山__坡__上面 逃生。千万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
【点拨】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 并迅速转移到高处,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 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千万不可பைடு நூலகம்泥石流中横渡。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 3.5《泥石流》教案1
《第5节泥石流》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能够说出泥石流的基本特点,知道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2、知道泥石流的危害,了解减少泥石流危害及逃生的方法。
3、通过对地质灾害(前已学过火山地震)资料的进一步收集、整理与学习,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
4、通过模型分析,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及动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东川泥石流的相关材料,概括出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和发生前兆。
2、通过土质山谷模型的演示,化抽象为形象,并让小组进行合作讨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参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泥石流进一步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地质灾害种类多,危害大,增强忧患意识和灾害意识。
2、通过对泥石流形成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用模型联系的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养成求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阅读“泥石流王国”里的绿色耕耘,看到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和重建家园的重大成果,体会到科学知识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重大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防灾、抗灾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增强学生对泥石流这样的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以及应对能力。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调查法等。
五、教学过程:一、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泥石流资料;教师准备关于泥石流的多媒体资料。
二、教学实施1、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
问:(1)资料是从哪些渠道收集到的?(2)有没有亲身经历过泥石流?你认识的人当中,有没有亲身经历过泥石流?(3)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哪些地方曾经发生过比较大的泥石流?发生泥石流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4)泥石流有哪些危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危害?泥石流还有哪些潜在的危害,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表现出来?(5)面对泥石流应该如何应对?2、新闻故事:浙江一个商人,发明了一种诺亚方舟,据说可以在世界末日的时候使用,保全人的生命安全。
你觉得可以发明一种器具,在泥石流中使用吗?3、俗话说,祸不单行。
比如在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由于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会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
《第三章第5节泥石流》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上册
《泥石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泥石流》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泥石流的基本概念、成因、危害及预防措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环境认知水平。
二、作业内容1. 预习准备:学生需提前预习《泥石流》课程内容,了解泥石流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危害,并思考如何预防和应对泥石流灾害。
2. 课堂笔记整理: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记录教师讲解的泥石流相关知识点,包括但不限于泥石流的定义、形成条件、发生规律等。
3.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泥石流的成因、危害及预防措施进行讨论,并形成小组观点,记录在作业纸上。
4. 实践操作:学生需完成一次简单的泥石流模拟实验,通过实验了解泥石流的流动过程及危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5. 反思总结: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小组讨论及实践操作,完成一篇关于《泥石流》课程的反思总结,内容包括对知识点的理解、小组讨论的收获、实践操作的体验等。
三、作业要求1. 笔记整理:笔记要求字迹清晰,内容全面,重点突出。
2.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要积极发言,形成观点明确、条理清晰的记录。
3. 实践操作:实验过程要认真细致,观察记录要详细准确。
4. 反思总结:反思总结要结合课程内容、小组讨论及实践操作,内容详实,条理清晰,体现个人见解和体会。
四、作业评价1.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从内容、态度、过程等方面进行评价,给出相应的等级和评语。
2. 小组互评:小组内成员互相评价彼此的作业,从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合作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3. 自我评价:学生需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本次作业中的表现和收获。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反馈: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并提供改进建议。
2. 小组反馈:小组内成员互相交流作业心得,分享经验和方法。
3. 个人反馈:学生根据教师评价和自我评价,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参考。
泥石流 教案
②地震过后,坡面上的碎屑物受震动而变松动,容易形成泥石流。(可以结合汶川地震后引发泥石流事件说明)——改变了坡面物质的性质。
(此处是对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的进一步透视)
【过渡】除了上述自然原因外,还有哪些影响因素?
预设:人类活动
说明:制作此模型时需注意:使用的土壤质地要比较细,质地粗的土壤渗水比较快,坡面水流比较小,因此沙土也不适宜使用。土壤堆成山谷后不要压紧,可以先用水试验后确定的压实的程度,以水能冲走土壤为宜。坡面的坡度应大于45°,坡面也要有适当的长度,以80cm左右为宜。
【展示】模型的Flash<求助电脑老师>或相应的视频材料,增加教学直观性。
【互动】云南东川的形成原因——泥石流。引出课题
【板书】第5节 泥石流
【设问】关于泥石流,同学们已经有了哪些了解?(预设:①无人知②生只知是地质灾害③生全知 师需灵活应变)你们还想知道哪些有关泥石流的知识?
【自由发表】1、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2、泥石流的危害 课件设置链接
3、泥石流的预防措施
(二)讨论学习,探求新知
【追问】人类的哪些活动可能引发泥石流?
【活动】①在土质山谷模型的B处堆入一些沙子,再向坡面洒较大的水流。观察在A处趁机的泥沙和前面的活动相比有什么变化?
—— 冲刷力增强
②有哪些人类活动可以起类似“堆沙子”的效果?
——开矿堆积放的矿渣,采石弃土、修建铁路、公路和水渠等不合理开发。
③在土质山谷模型的坡面上覆盖植物(草皮),再向坡面洒较大的水流,观察在A处沉积的泥沙和没有植被覆盖相比有什么变化?(可由学生上台演示验证)
【过渡】准备好了吗?我们一起来揭开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第5节 泥石流
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5节泥石流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能够说出泥石流的基本特点,知道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2.知道泥石流的危害,了解减少泥石流危害及逃生的方法。
3.通过对地质灾害(前面已学过火山、地震)资料的进一步收集、整理与学习,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
4.通过分析模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动手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看舟曲泥石流的相关材料,概括出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和发生前兆。
2.通过土质山谷模型的演示,化抽象为形象,并让小组合作讨论,促使每一个学生参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泥石流的进一步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地质灾害种类多,危害大,增强忧患意识和灾害意识。
2.通过对泥石流形成原因的分析,启发学生用模型的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观看灾后重建的视频,看到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和重建家园的重大成果,体会到科学知识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重大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防灾、抗灾意识。
重点:知道泥石流的形成原因;了解减少泥石流的危害及逃生方法。
难点:认识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土质山谷模型、草皮、多媒体课设问:泥石流是什么?泥石流的特征是什么?泥石流形成的原因有哪些?泥石流带来了哪些危害?视频:带着问题看新闻视频《甘肃舟曲泥石流(堰塞湖)》过渡:看了视频我们发现,泥石流的确是我国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会给受灾地区人民的人身安全和经济财产带来巨大危害。
那么泥石流到底是什么呢?讲解:泥石流的定义和特点。
过渡:受灾之前的舟曲非常美,但经过泥石流的侵蚀后,变成了这样。
展示舟曲泥石流发生前后的巨大变化图片。
设问:泥石流如此可怕,那么泥石流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呢?过渡:虽然我们不能亲临现场观察,但我们一样可以认识泥石流的形成原因——模型。
实验:泥石流形成的原因模拟实验:土质山谷模型说明:制作此模型时需注意,使用的土壤的质地要比较细,质地粗的土壤渗水比较快,坡面水流比较小,因此沙土也不适宜。
《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地球与宇宙) 第5节 泥石流》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泥石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学生对泥石流的形成、特征有更深入的理解;2. 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作业内容1. 观察与记录:学生分组,在山区或地质灾害易发地区进行实地观察,记录下泥石流发生时的情景,包括声音、光线、地面变化等。
观察结束后,对观察记录进行分析和讨论,总结泥石流的特点。
2. 查阅资料:学生通过查阅相关书籍、网站或视频,了解泥石流的成因、危害及预防措施。
鼓励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讨论,提高批判性思维。
3. 制作PPT: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泥石流的PPT。
内容包括泥石流的形成、特征、危害及预防措施等。
要求PPT结构清晰,语言准确,能够生动地传达泥石流的相关知识。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内容需结合泥石流相关知识,避免与课程无关的内容;2. 观察与记录需真实、客观,并进行分析和讨论;3. 查阅资料时,鼓励学生多角度获取信息,培养批判性思维;4. 制作PPT时,要求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观察与记录的准确性、资料的全面性、PPT的制作水平;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小组互评相结合,以鼓励为主,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五、作业反馈教师收集学生的作业成果后,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对于观察记录和分析讨论的结果,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不足之处,给予具体的指导建议。
对于PPT的制作,教师可以从结构、内容、语言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作品。
同时,教师可以将优秀作品在班级或学校范围内展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和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经验和成果,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这样的交流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总之,通过本次作业,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泥石流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第5节 泥石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泥石流》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泥石流的基本观点和形成原因。
2. 掌握泥石流的主要特征和风险。
3. 学习预防泥石流的方法和应对措施。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泥石流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认识到泥石流的严重性和危险性,以及如何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预防和应对方法。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视频和图片,用于展示泥石流的场景和风险。
2. 准备教学PPT,包括泥石流的基本观点、形成原因、主要特征和风险等内容。
3. 准备相关案例和资料,用于诠释预防和应对泥石流的方法。
4. 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了解基本观点和形成原因。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观看泥石流视频,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泥石流?(2)泥石流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引发泥石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 引导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山区沟谷中常常暴发泥石流,不但会毁损道路、桥梁和房屋等设施,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还可能影响周边地区交通的正常运行。
因此,了解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和主要特征,对于防范和减少其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课讲授1. 介绍泥石流的主要特征:(1)流动性质:泥石流是一种流体运动,具有黏度和一定的速度。
(2)物质组成:泥石流由泥沙、碎石、石块等固体物质和水分组成。
(3)规模和形态:泥石流的规模可大可小,形态可以是线状的也可以是块状的,具有很强的破坏力。
(4)发生频率和周期:泥石流的发生频率和周期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地形、气候、人类活动等。
2. 了解引发泥石流的主要原因:(1)地形陡峭:泥石流常常发生在地形陡峭的山区,这里的地形条件有利于泥石流的产生和流动。
(2)植被破坏:过度砍伐森林、开垦荒地等人类活动会破坏地表植被,降低地表抵抗力和稳定性,从而增加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配套教案 3-5 泥石流
3.5 泥石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看舟曲泥石流视频,知道泥石流的危害;2、通过实验探究泥石流形成原因,得出泥石流的发生条件;3、根据泥石流的发生条件,了解减少泥石流危害的方法。
4、通过对图片,材料分析,增强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5、分析模拟泥石流情景,结合泥石流发生的特点,掌握正确的逃生方法;6、结合舟曲灾后重建,增强学生的防灾、抗灾意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舟曲泥石流视频,认识泥石流的危害2、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泥石流发生的原因3、通过灾后重建,了解泥石流的防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舟曲泥石流灾难,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2、在课堂中进行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3、通过学生课堂辩论,明白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重点:泥石流的发生条件,防灾、抗灾意识,分析、推理能力培养2、难点:石流的发生条件,分析、推理能力培养【新课教学过程】一、泥石流的危害1、引入灾情通报:介绍舟曲泥石流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2、活动:观看舟曲泥石流视频师:此次泥石流给舟曲带来哪些危害?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观看视频,找出泥石流的危害生:公路、铁路毁坏,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生若讲不出,可先思考讨论再回答)小结:除了舟曲外,我国的四川、云南、西藏、甘肃等省区常发生泥石流,世界上还有50多个国家也深受泥石流的危害二、泥石流发生的原因(一)自然原因1、过渡:泥石流的危害如此之大,那它是怎样发生的呢?舟曲当地成立了调查组,深入调查,并获得了大量材料2、活动:生思考分析材料师展示材料思考:请你分析讨论材料,猜想泥石流的发生与什么有关?并说明你的依据生讨论分析,教师下去指导,参与学生讨论,了解学生生汇报:降水量依据:…..地形陡峭依据:…...土质松散依据:…..地震依据:…..3、实验探究1 降水量与泥石流形成的关系?(1)过渡:这些都只是我们的假设,为了获取更有效的证据,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生:实验师说明:由于到自然界中做这个实验危害大,难度大,而且非常危险,我们可以用模拟实验来完成(2)器材介绍土质山谷模型---山谷地形水壶---降水问:水壶模拟降水,那降水量的大小如何模拟?生:水壶的倾斜角度、拿下喷头、喷水时间…..(3)演示实验提示学生观察:山谷、谷底1.降水量少现象:水流量小,土壤变湿2.降水量多现象:水流量大,冲刷下来的泥沙多思考:比较实验1、2,说明泥石流的形成与什么有关?生:说明泥石流的形成与降水量有关,降水量越大,越容易发生泥石流(4)泥石流的定义过渡:自然界中的泥石流与我们看到的实验现象是否相似呢?生观看视频生:相似师:请你结合视频与实验现象,说说怎样的洪流是泥石流?生: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就是泥石流(这里学生讲的可能很零碎,教师应引导总结)4、泥石流形成的其他原因(1)过渡:调查组对其他几个原因也进行了模拟实验,发现了大量的证据师出示材料证据(2)思考与讨论:根据这些证据,确定哪些因素也会影响泥石流的形成?生:地形陡峭、土质松散、地震(二)人类活动1、过渡:这些原因都属于自然原因,那人类活动会不会影响泥石流的形成?生:会师:请举例说明生举例:乱砍滥伐为什么?采石、开矿为什么?……..师:接下来,我们就用实验验证下,同学们说的是否正确2、实验探究2 人类活动与泥石流形成的关系?1.放上草皮洒水现象:2.拿下草皮洒水现象:生得出结论:人类活动也会加剧泥石流的形成师小结:泥石流的形成通常是由这些因素共同决定的三、泥石流的防御1、过渡:泥石流与这些因素有关,因此我们应该爱护大自然,多去了解大自然,如果我们去山区欣赏自然美景时,突遇泥石流,那该怎样正确逃生?师出示图片,生选择逃生路线2、防御工程(1)过渡:泥石流危害如此之大,我们除了掌握正确的逃生方法外,还应了解防御泥石流的方法(2)灾后重建思考与讨论:请你根据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说说在减少泥石流发生的措施生:治水工程、防护工程、拦挡工程、排导工程、….四、辩论正方:全面开发土地反方:禁止开发土地板书作业布置。
《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地球与宇宙) 第5节 泥石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
《泥石流》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泥石流的基本概念,掌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学会识别泥石流发生的可能地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培养环保意识,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学会识别泥石流发生的可能地区。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形地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视频和图片,用于展示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和可能地区。
2. 准备一些常见地形地貌的图片或模型,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3. 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
4. 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主要通过引导、小组讨论和实地观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1. 导入新课:首先,通过展示一些泥石流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泥石流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探究主题,如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影响因素、防治措施等。
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相互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 分享与交流:在小组讨论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
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本组的探究成果,其他小组可以提出疑问或补充意见。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总结和点评。
4. 实地观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泥石流的发生过程和影响因素,可以在适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到泥石流多发地区进行实地观察。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当地泥石流的特点和防治措施,并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5. 总结与评价:在本节课结束前,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等核心知识点。
【精品讲义】浙教版 科学 7年级上册 3.5 泥石流(教师版含解析)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同步学习精讲精练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3.5泥石流目录 (1) (2) (3) (4) (8)一、泥石流的形成1.泥石流: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太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2.泥石流形成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速度较大,冲刷力强;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如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③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
(2)人为原因:乱砍滥伐,不合理地开挖和堆积,破坏了地表形态和土层结构。
3.泥石流的分布(1)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存在泥石流的潜在威胁,其中比较严重的有哥伦比亚、秘鲁、中国和日本。
(2)我国泥石流的特点①时间分布特点: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爆发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
②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如太行山、黄土高原、秦岭、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雅鲁藏布江谷地),我国以四川、云南、甘肃和西藏等省区尤为严重。
4.我国多滑坡泥石流的原因:我国山区面积广太,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流水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等。
二、泥石流的危害1.爆发特点:突发性和历时短。
2.危害:(1)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2)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3)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三、泥石流的防御措施1.泥石流发生的前兆:(1)河流、沟谷中的小溪突然发生断流;(2)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3)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并有轻微震动感等。
2.应急措施: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如图所示的逃生路线),千万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
3.防御措施:(1)建立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2)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等应及时搬迁和疏散;(3)植树造林;(4)修建工程设施阻挡、调整和疏导泥石流。
第三章第五节《泥石流》 教案-2021—2022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泥石流》优秀教案【内容来源】七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三章【主题】泥石流【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泥石流发生的条件。
(2)了解泥石流的危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泥石流的防治方法,提高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泥石流的成因以及危害的过程,增强防灾、抗灾意识,提高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发生时逃生线路的选择教学难点:认识泥石流现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三、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的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的第五节。
本节课需花1个课时进行落实。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我们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泥石流。
教材安排了一个模拟实验,帮助学生探究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此外,教材还介绍了泥石流的危害以及防御措施。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级中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大都在14岁左右,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基础。
由于目前处在形式运算阶段初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总体较薄弱,需要教师加以耐心的辅导和帮助。
14岁左右的他们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有意注意和责任感意识有所增强,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积极思考,主动寻找答案。
经历过泥石流的学生很少,因此缺乏感性认识。
在呈现知识的时候,应借助影像资料、模拟实验等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教师】同学们,我国有过哪些自然灾害?【学生】洪水、台风、泥石流【教师】你们能描述泥石流吗?【学生】……2.新知呈现【教师】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它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请观看影像资料。
【学生】观看短视频【教师】同学们看了视频之后,觉得泥石流有何特点?【学生】猛烈、快速……【教师】归纳:突发性、历时短,经常与山体滑坡和崩塌相伴发生,破坏力巨大。
【教师】泥石流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何我们的周围没有发生泥石流?【学生】小组讨论:可能与地形坡度有关可能与降水量大小有关可能……【教师】有了假设之后,应该做什么?【学生】设计方案进行验证【教师】请同学们讨论可行的方案【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坡度大小、水流量的影响,汇报结果与结论【教师】汇总:泥石流的成因是暴雨或持续性降水、陡峭的地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5节泥石流教案(新
版)浙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能够说出泥石流的基本特点,知道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2.知道泥石流的危害,了解减少泥石流危害及逃生的方法。
3.通过对地质灾害(前面已学过火山、地震)资料的进一步收集、整理与学习,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
4.通过分析模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动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舟曲泥石流的相关材料,概括出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和发生前兆。
2.通过土质山谷模型的演示,化抽象为形象,并让小组合作讨论,促使每一个学生参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泥石流的进一步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地质灾害种类多,危害大,增强忧患意识和灾害意识。
2.通过对泥石流形成原因的分析,启发学生用模型的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观看灾后重建的视频,看到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和重建家园的重大成果,体会到科学知识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重大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防灾、抗灾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泥石流的形成原因;了解减少泥石流的危害及逃生方法。
难点:认识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教具准备:
土质山谷模型、草皮、多媒体课
教学过程:
一、课件展示,激趣导入
设问:泥石流是什么?泥石流的特征是什么?泥石流形成的原因有哪些?泥石流带来了哪
些危害?
视频:带着问题看新闻视频《甘肃舟曲泥石流(堰塞湖)》
过渡:看了视频我们发现,泥石流的确是我国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会给受灾地区人民的人身安全和经济财产带来巨大危害。
那么泥石流到底是什么呢?
二、讲授新课
讲解:泥石流的定义和特点。
过渡:受灾之前的舟曲非常美,但经过泥石流的侵蚀后,变成了这样。
展示舟曲泥石流发生前后的巨大变化图片。
设问:泥石流如此可怕,那么泥石流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呢?
过渡:虽然我们不能亲临现场观察,但我们一样可以认识泥石流的形成原因——模型。
实验: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模拟实验:土质山谷模型
说明:制作此模型时需注意,使用的土壤的质地要比较细,质地粗的土壤渗水比较快,坡面水流比较小,因此沙土也不适宜。
土壤堆成山谷后不要压紧,可以先用水试验后确定压实的程度,以水能冲走土壤为宜。
坡面的坡度应大于45°,坡面也要有适当的长度,以80 cm左右为宜。
小结:泥石流产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以及其危害。
展示泥石流的分布
设问:泥石流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危害,那么我们要怎么防御泥石流呢?(学生讨论并回答)
小结:讲解发生前兆、逃生方法,并展示图片。
(提问逃跑方法,学生回答并说明原因)。
设问:根据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有哪些方法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
视频:后重建视频
小结:同学们,泥石流虽然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损失,但泥石流并不可怕,其实只要我们在灾后做好重建工作,在灾前建立好预测预报工作,植树造林、建设阻挡设施等都能有效地减少泥石流的发生或是降低危害程度。
三、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