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论文)

合集下载

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与“糟粕”

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与“糟粕”

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与“糟粕”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与“糟粕”罗国杰2012-11-17 22:23 来源: 《道德与文明》2012年1期罗国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一、对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继承的基本原则在大力提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的今天,如何对待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中国传统道德,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在今天的时代意义和价值,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问题。

这就是说,要不要区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和“糟粕”?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就应当而且必须明确区分传统道德的“精华”和“糟粕”的标准,只有确定了这个区分的“标准”,才能清楚我们所应当继承和弘扬的“精华”是什么,才能明确我们应当否定和抛弃哪些“糟粕”。

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正确态度,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有明确的说明。

他说:“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评地兼收并蓄。

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

”[1]正像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1](708)。

我们对历史的“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

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1](708)。

毛泽东同志的这些话,在今天看来,不但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有着很强的针对性。

我们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目的和指归,不是要人们停留在钻研“古代典籍”和赞赏古代文化的“复古”境遇之中,而是要力求使我们的提倡和研究有利于当前的新经济、新政治、新文化和新道德的建设与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文1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曾说过,文化是不能随便拿来的,也就是说文化在其传承融合过程,是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随便“拿来”。

面对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全球正逐渐走向地球村时,各国文化也在不断交流碰撞融合,其中不乏文化的优质基因,亦不乏因时代和地域制约的文化局限性基因,因此,我们无论在继承传统文化还是在接受容纳学习西方文化之时,都应该要取文化之精华,去其糟粕,给我们中国文化注入一股新力量,让其更博大精深。

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中,各种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涵义。

如积极入世的儒学倡导“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人生信条;潇洒自由的道学倡导“无为而治”“天下大事比作于细”等人生哲理;爱好和平朴素的墨学倡导“兼爱”“非攻”等人生思想……这些文化在历史天空中灿烂发光,它们是我国文化中的精髓,我们今天要继承的就是这些精华,而不是那些文化糟粕。

文化中的精华可以开智,修德,养心,励志,是张扬正义,布达真理,激励人生,繁昌社会的载体,而文化的糟粕只会让我们形容枯槁,精神萎靡。

因此无论面对着异质文化还是传统文化,我们更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取文化精华,去其糟粕是一种传播文化精华的明智之作文举。

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我们只取其精华,让受众领略文化精华的曼妙,感受其精华之灵性,让他们受益匪浅。

西南财经科技大学副教授张亚宁将课堂延伸到社区,用唐诗宋词等文化之精华化如春雨“润人细无声”,让受众如坐春风,受益匪浅。

正是因张亚宁只取文化之精华给草根们授课。

让百姓感受到我国文化博大精深,甘愿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生命。

取文化之精华,去其糟粕,让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入人心,这也是一种智慧。

取文化精华,去其糟粕,汲其所长,为我所用。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取到文化之精华,去之糟粕了,为达到为我所用的境界,还需懂得融合。

将文化之精华融合为一体,铸造的是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第一篇: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这就说明礼仪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如今,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提高全民族礼仪文化修养,越发的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儒家把能够遵循礼仪,拥有道德修养的人称为“君子”。

君子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这样的人是优良社会风气的引领者,也是中华文明礼仪的化身。

那么,如何成为生活中人人敬爱的“君子”呢,这就需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下面我就用《弟子规》中的原文和大家谈谈传统礼仪吧。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孔夫子教导我们,学习文明礼仪首先要做的孝道。

父母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人,孝敬父母,的确是天经地义的事。

那么,孝从何做起呢?我想,应该从听父母的话开始。

首先我们应当理解到,父母对我们的教导,无论对错与否,其出发点都是为我们着想。

天下没有父母希望子女不学好,都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期待子女实现自己未能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

所以我们身为子女,应当负起这个责任,应该有担当。

其次,即使父母的教导错了,出现了原则上的错误,那我们就应该和颜悦色地与他们协商,达成统一的意见,千万不要当面顶撞父母,让他们伤心。

试想,朋友之间相处尚且需要相互体谅,互相关切,没有人会对自己的朋友恶语相向,何况是供养我们十多年的父母呢?除了孝敬父母,我们在礼仪修养方面还应注意哪些内容?那就是诚信,仁爱和学习文化知识。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学生们从大学毕业,踏入社会以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求职,也即找工作。

在这样的一个商业社会中,最重要的就是诚信二字!人无信不立,丧失诚信的人,是会被全社会所厌弃的。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

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可爱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的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较新3篇),仅供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一1、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切东西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应当吸收,而坏的一面则应抛弃。

但是由于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都有这种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差不多既是好的,又是坏的。

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精华与糟粕两重性的特点,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

(2)中国传统文化既然是一种传统,它就须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实现现代化,否则,它就不能得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根据传统文化本身固有的精神,使那些可以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部分,能够更好地发展,并尽量吸取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来弥补传统文化中不足的一部分,使其发展得更加完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存在两重性,致使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既有丰富发展,又有消解异化。

所以,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既肯定又否定,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它;另一方面,马克思理论也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

只有在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才能促进自身的完善,实现马克思的创新与发展,成为适合中国的马克思。

2、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崛起。

这种崛起,也必然要求让我们中国特色的文化给多样化的世界文明注入活力。

文化的崛起,不仅仅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推进马克思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并吸收和借鉴其他一切文化的优秀成果,以构建出中国特色社会文化。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姓名:袁骏翼专业:木材科学与工程学号:2011118 指导老师:杨志钢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

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

但一个事物往往有其两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糟粕所谓传统,是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之所以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也是开创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与新道德的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

然而根据时代的推移与变迁,在21世纪现代观念下衡量的传统文化与道德,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动力,还是一种阻力?它的哪些精华值得我们传扬,而哪些糟粕又值得我们摒弃呢?这是一个纠缠了近百年的老问题了。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1、中华文明的核心元素易经:可以说是百家思想之源:天行道,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乃阴阳五行辩证思想的源头,具有超越古今的大智慧!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世界客观规律本质的科学观,也是追求自然和谐的生命观!儒家:人之初,性本善!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以人性本善为出发点,追求博爱与大同世界,追求和谐完美的人文主义,讲究人文伦理,是人文思想的集中表现。

法家:人之初,性本恶!洞悉人性中恶的部分,以严明的法律约束一切,短短几百年,成就了秦国一统天下的霸业!!兵家:智慧超越古今的兵家---孙子兵法,这些先人高度的战争智慧的结晶,可是当今最发达的美国也在学习的瑰宝!也是确保华夏民族5000年长盛不衰的强大的军事思想保障!医家:中医,博大精深,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超越时空的科学性实用性与高效性!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2、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①包容博大的精神。

小议中华文化之精髓与糟粕_高三作文

小议中华文化之精髓与糟粕_高三作文

小议中华文化之精髓与糟粕导读:本文是关于高三作文小议中华文化之精髓与糟粕,感谢您的阅读.朗朗乾坤,得万古之灵气,孕千年文化之精髓,成千古旷世之奇书,《三字经》横空出世!小子对此奇书甚有感触,即书一文,此亦个人之意,又亦儿戏之言,不可当真也!何谓此书奇之?其一奇,以三言韵句成句,自成一体,易读易记,通俗易懂;其二奇,孕千年中华文化之精髓,这部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书,竟融“历史、地理、人物、天文气象、诗书礼乐、教育、哲学”于一体。

可谓学一书而通万卷也!但是,我们要把《三字经》与当时的历史条件联系起来思考,正确地认识,主动汲其精华,剔其糟粕。

亲情、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孔融四岁就知道让大梨给长兄;黄香九岁便主动孝顺父亲而无怨无悔。

重视子女教育和历史教育亦是优秀的文化传统。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玉不琢,不成器”。

这体现我国对教育的重视。

《三字经》还将整个中国历史浓缩在一起,易学易记,并且专门谈到学习历史的方法。

总之,这一切都表现了古代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

但是,我不得不再重申一遍,由于当时的历史与政治原因,造成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使《三字经》多了几分糟粕:三纲五常。

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这说明当时的人们愚昧地认为有了“三纲”,就会形成君顺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妇顺的社会安定局面;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这是人人都必须遵守这些基本道德底线,不容打破。

只是可怜当时的人啊!一心认为三纲五常可以维护家族、国家秩序,所以大肆宣言三纲五常并亲身践行,实际上这不过是富有的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在伦理道德和法律上施加的紧箍咒而已。

总而言之,《三字经》这本奇书,其精华就在于对亲情、孝顺的张扬,对后天教育和历史教育的重视。

小议中华文化之精髓与糟粕

小议中华文化之精髓与糟粕

小议中华文化之精髓与糟粕朗朗乾坤,得万古之灵气,孕千年文化之精髓,成千古旷世之奇书,《三字经》横空出世!小子对此奇书甚有感触,即书一文,此亦个人之意,又亦儿戏之言,不可当真也!何谓此书奇之?其一奇,以三言韵句成句,自成一体,易读易记,通俗易懂;其二奇,孕千年中华文化之精髓,这部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书,竟融“历史、地理、人物、天文气象、诗书礼乐、教育、哲学”于一体。

可谓学一书而通万卷也!但是,我们要把《三字经》与当时的历史条件联系起来思考,正确地认识,主动汲其精华,剔其糟粕。

亲情、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孔融四岁就知道让大梨给长兄;黄香九岁便主动孝顺父亲而无怨无悔。

重视子女教育和历史教育亦是优秀的文化传统。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玉不琢,不成器”。

这体现我国对教育的重视。

《三字经》还将整个中国历史浓缩在一起,易学易记,并且专门谈到学习历史的方法。

总之,这一切都表现了古代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

但是,我不得不再重申一遍,由于当时的历史与政治原因,造成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使《三字经》多了几分糟粕:三纲五常。

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这说明当时的人们愚昧地认为有了“三纲”,就会形成君顺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妇顺的社会安定局面;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这是人人都必须遵守这些基本道德底线,不容打破。

只是可怜当时的人啊!一心认为三纲五常可以维护家族、国家秩序,所以大肆宣言三纲五常并亲身践行,实际上这不过是富有的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在伦理道德和法律上施加的紧箍咒而已。

总而言之,《三字经》这本奇书,其精华就在于对亲情、孝顺的张扬,对后天教育和历史教育的重视。

其糟粕亦昭然若揭: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道德,两千年来一直是束缚中国人思想和行为的绳索。

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中华传统文化是整个人类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的标准,也对现在我们的生活有着根本的影响。

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一些糟粕,对待中华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当代中国人的共识,因此我们就必须要认清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才能对其有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中华文化中的包容宽容。

中华文化倡导“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和“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包容,同时中华文化本身所固有的包容性则是其能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的前提,现如今中国作为一个由各族人民结合而成的多民族国家能够凝聚各族人民一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努力的的根本也在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精神和民本思想。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表现的都是中华民族重视天下的和谐和相互友爱而非相互对抗、欺负弱小。

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国主之有民也,尤城之有基,木之有根”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体现。

对待人生,司马迁有逆境奋发的精神,苏轼有豪放达观的胸怀,孟子有“浩然之气”这都是健康的精神境界;对待个人得失,传统文化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利国家,而不为身谋”而谴责“见义忘利,见危授命”的小人行径。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识时务者为俊杰”、“随遇而安”的颓废的做事心态,这与中国长期的农耕思想有关态满足人们的需要,管理就是改变人和物的原来状态,达到我们设想的目标。

改变事物的原来状态就要面临很多困难,这就是工作的意义所在,也是我们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受中庸理念的影响很多人达不到这个境界,往往把工作看成是遭罪,是维持生计的手段,所以遇到困难时更多采取逃避和掩盖的颓废做法,困难解决不了,目标就不可能达成。

要达成目标就要解决现实中出现的困难,而解决困难是非常辛苦的,所以多数人的做法是降低目标要求,妥协于现实困难,这就是所谓的“识事务者为俊杰”。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摘要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创造,传承,发展的总和。

它涵括智慧群族从过去到未来的历史,是群族基于自然的基础上所有活动内容,是群族所有物质表象与精神内在的整体。

具体的人类文化是指:群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工具,附属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规范,律法,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图腾等等具体人类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哲学思想(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化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

然而在,人无完人,中国传统文化也一样,有其精华,好的内容,也有它自己不好的方面。

关键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糟粕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仁"仁"的思想可谓是孔家思想的核心,贯穿论语始终。

子曰:"仁者,爱人也"。

所以简单来讲,仁就是爱人,真心爱人。

从《论语》及孔子的言行,孔子的"仁"是有丰富的内涵的,概括来说,有四种意识:人格意识、人类意识、人为贵意识及人和意识。

孔子的"仁"包含的第二层面的意识是"人类意识"。

在当时的环境中,提出这样的意识是很伟大的。

子曰:四海之内皆兄弟子,正是这种意识的一个体现。

孔子的人类意识,突破了家族思想的局限,突破了血缘群体意识的局限,更为难得的是突破了人与我的局限。

如"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就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想法,是人类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 仁"的另一个内涵是"人为贵"意识。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论文)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论文)

中国历史文化课论文题目: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姓名:***学号:********班级:10东导游1班完成时间:2011年12月15日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

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

但一个事物往往有其两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糟粕所谓传统,是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之所以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也是开创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与新道德的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

然而根据时代的推移与变迁,在21世纪现代观念下衡量的传统文化与道德,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动力,还是一种阻力?它的哪些精华值得我们传扬,而哪些糟粕又值得我们摒弃呢?这是一个纠缠了近百年的老问题了。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1、中华文明的核心元素易经:可以说是百家思想之源:天行道,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乃阴阳五行辩证思想的源头,具有超越古今的大智慧!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世界客观规律本质的科学观,也是追求自然和谐的生命观!儒家:人之初,性本善!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以人性本善为出发点,追求博爱与大同世界,追求和谐完美的人文主义,讲究人文伦理,是人文思想的集中表现。

法家:人之初,性本恶!洞悉人性中恶的部分,以严明的法律约束一切,短短几百年,成就了秦国一统天下的霸业!!兵家:智慧超越古今的兵家---孙子兵法,这些先人高度的战争智慧的结晶,可是当今最发达的美国也在学习的瑰宝!也是确保华夏民族5000年长盛不衰的强大的军事思想保障!医家:中医,博大精深,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超越时空的科学性实用性与高效性!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2、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①包容博大的精神。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doc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doc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传统文化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传统文化?搜集了两篇文章,看看他们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浅论现代眼光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提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

对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当代中国人的共识,但传统文化精华多,还是糟粕多,及何为精华何为糟粕个人理解又各不相同。

我们要很好的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跟糟粕,并且吸收其中的精华,去除糟粕,这样才能在很好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文化,丰富传统文化。

怎样区分精华与糟粕?1 、从评判权上考虑。

从时间上说,涉及前代人的评判权,当代人的评判权,后代人的评判权。

从空间上说,涉及到政府(官方)评判权,民众(民间)评判权,学者评判权,以及当事人评判权。

在这里,最终评判权的缺位是可以接受的。

2 、评判的依据。

某种文化或文化现象是精华还是糟粕抑或灰色中性,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评判依据。

我觉得使用的依据包括:一、这种文化对当事人的生存与发展是否有利?二、这种文化对当事人是否带来生存乐趣?三、这种文化对当事人的心灵是导致堕落还是促成升华?四、这种文化是否伤害了其他人的生存与乐趣?3、文化效应的多样性。

文化不仅存在着使用者追求的功能,而且也对使用者和其它人产生着广泛的效应。

这些效应既有好的,也有坏的;或者说,既可以成为好的,也可以变成坏的。

这里的问题是,对某种文化的识别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应对的心态,都可能导致不同的效应。

与此同时,当事人的生存状态的变化,也可能导致对同一文化的不同评判。

如果人们普遍具有较高的教育程度和良好的修养,那么就可以更宽容地对待不同的文化形态,而且也可能更多地吸收某种文化的有益的一面。

4、文化形态实际上是与生存条件、生存方式密切相关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摘要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创造,传承,发展的总和。

它涵括智慧群族从过去到未来的历史,是群族基于自然的基础上所有活动内容,是群族所有物质表象与精神内在的整体。

具体的人类文化是指:群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工具,附属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规范,律法,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图腾等等具体人类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哲学思想(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化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

然而在,人无完人,中国传统文化也一样,有其精华,好的内容,也有它自己不好的方面。

关键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糟粕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仁“仁”的思想可谓是孔家思想的核心,贯穿论语始终。

子曰:“仁者,爱人也”。

所以简单来讲,仁就是爱人,真心爱人。

从《论语》及孔子的言行,孔子的“仁”是有丰富的内涵的,概括来说,有四种意识:人格意识、人类意识、人为贵意识及人和意识。

孔子的“仁”包含的第二层面的意识是“人类意识”。

在当时的环境中,提出这样的意识是很伟大的。

子曰:四海之内皆兄弟子,正是这种意识的一个体现。

孔子的人类意识,突破了家族思想的局限,突破了血缘群体意识的局限,更为难得的是突破了人与我的局限。

如“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就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想法,是人类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 仁”的另一个内涵是“人为贵”意识。

孔子讲天地之间人为贵。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马棚失火了,孔子退朝后,有人向他禀报,孔子急问“伤人乎”,而不问马。

中华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中华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中华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姓名:班级:学号:内容提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当代中国人的共识,但传统文化精华多还是糟粕多及何为精华何为糟粕个人理解又各不相同。

那么在我们现代人的眼中,什么是精华和糟粕呢?对于这些精华和糟粕又该怎么做我们呢?关键词:中华文化精华糟粕一、中华文化的概念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不得益于炎黄子孙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那么,我们就以中华的儒家文化作为研究对象。

二、儒家文化的精华与糟粕1、儒家文化的精华(1)修身立德、培养高尚情操、成就理想人格儒家最讲求修身做人之道。

修身的目的在于以德润身、“以美其身”,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成就理想人格。

个人的修身需要反求诸己,“吾日三省吾身”,“深造之以道而自得”,所以儒家的修身立德之学,也就是所谓的“为己之学”。

如孔子讲“修己以敬”、涵养智仁勇“三达德”,孟子讲存心养性、善养浩然之气,《大学》讲“正心诚意”,《中庸》讲“至诚尽性”,荀子讲“以诚养心、以礼正身”等等,都体现了儒家反求诸己、以德润身的修身为己之学的精义。

儒家要求“士志于道”、“居仁由义”,具有博施济众、仁民爱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历史使命感,以经世济民为职志,以担当道义为己任;具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和坚强意志,以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大智大勇,为实现社会、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

历代志士仁人包括一些近现代革命家都深受儒家人生哲学的影响,吸取并践行了其中的思想精华,为国家、民族以至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也借鉴了儒家“慎独”、“吾日三省吾身”等修养方法,说明这些方法运用于个人德性修养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

中华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中华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中华文化的糟粕
3. 过于强调权威和传统
中华文化中存在过于强调权威和 传统的现象。在一些人眼中,传 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是不可侵 犯的,这种态度往往导致人们忽 视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此 外,一些人过于追求权威和名利 ,这种行为也会导致一些不良后 果
中华文化的糟粕
4. 过于强调面子和形式主义
中华文化中存在过于强调面子和形式主义的现象。在一些人眼中,面子和形式主义比实质 和内容更为重要。这种态度导致了人们过于注重表面的东西,而忽视了实质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这种行为也会导致人们追求虚荣和浮华的东西,从而影响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Part 3
对于我们的影响 和启示
对于我们的影响和启示
中华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对于我们都有着重 要的影响和启示。首先,我们应该继承和 发扬中华文化的精华部分,如哲学思想、 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同时,我们也应 该批判性地看待中华文化的糟粕部分,如 封建迷信、性别歧视、权威传统等。我们 应该以科学和理性的态度看待传统文化, 去除其中的糟粕,发扬其中的精华
除了以上提到的精华和糟粕,中华 文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影响和启 示
对于我们的影响和启示
1. 社会和谐
中华文化中强调的"和为贵"、"以和为美" 等价值观念,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 的作用。这些观念鼓励人们以和谐、合作 、团结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 ,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对于我们的影响和启示
中华文化的精华
4. 科技成就
中华文化中的科技成就也是其精 华之一。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 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 于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 贡献。此外,中国的传统医学、 天文学、数学等也有着独特的成 就和发展

高中生议论文范文:小议中华文化之精髓与糟粕

高中生议论文范文:小议中华文化之精髓与糟粕

小议中华文化之精髓与糟粕朗朗乾坤,得万古之灵气,孕千年文化之精髓,成千古旷世之奇书,《三字经》横空出世!小子对此奇书甚有感触,即书一文,此亦个人之意,又亦儿戏之言,不可当真也!何谓此书奇之?其一奇,以三言韵句成句,自成一体,易读易记,通俗易懂;其二奇,孕千年中华文化之精髓,这部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书,竟融“历史、地理、人物、天文气象、诗书礼乐、教育、哲学”于一体。

可谓学一书而通万卷也!但是,我们要把《三字经》与当时的历史条件联系起来思考,正确地认识,主动汲其精华,剔其糟粕。

亲情、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孔融四岁就知道让大梨给长兄;黄香九岁便主动孝顺父亲而无怨无悔。

重视子女教育和历史教育亦是优秀的文化传统。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玉不琢,不成器”。

这体现我国对教育的重视。

《三字经》还将整个中国历史浓缩在一起,易学易记,并且专门谈到学习历史的方法。

总之,这一切都表现了古代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

但是,我不得不再重申一遍,由于当时的历史与政治原因,造成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使《三字经》多了几分糟粕:三纲五常。

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这说明当时的人们愚昧地认为有了“三纲”,就会形成君顺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妇顺的社会安定局面;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这是人人都必须遵守这些基本道德底线,不容打破。

只是可怜当时的人啊!一心认为三纲五常可以维护家族、国家秩序,所以大肆宣言三纲五常并亲身践行,实际上这不过是富有的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在伦理道德和法律上施加的紧箍咒而已。

总而言之,《三字经》这本奇书,其精华就在于对亲情、孝顺的张扬,对后天教育和历史教育的重视。

其糟粕亦昭然若揭: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道德,两千年来一直是束缚中国人思想和行为的绳索。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浅谈传统文化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某人对某人说,你真是个文化人。

往往说者一说而过,反倒让我这个旁听者陷入思考,文化人?什么是文化,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作是个文化人?近些年,随着孔子学院在各地的盛行开办,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拜佛求经”,研习中国的文化,而传统文化一词也俨然成为国人热衷讨论的话题。

那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也就是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一脉相承,经过历史的涤荡与沉积,也铸就了博大精深的文化。

在这种丰厚的文化滋养环境中,孕育了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潜移默化的穿插或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文化是我国的民族之魂,而文化对人的直接作用则体现在对人的教育上,教育影响着人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因此,什么样的文化,或者说什么样的精神正影响着我们教育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进步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我觉得客观来说还是有利有弊的吧。

有积极的影响,但也还是有消极的影响。

我们读《弟子规》有讲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

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

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

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

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浅论中国传统纹样的精华与糟粕

浅论中国传统纹样的精华与糟粕

学年论文题目:浅论中国传统纹样的精华与糟粕姓名所在学院专业学号指导教师日期2012年12月17日浅论中国传统纹样的精华与糟粕摘要:中国传统纹样背后的内涵,是人们研究它学习它并且理解它的主要部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美好的事物,人们同样是向往,因而传统纹样的还包含吉祥之意也适用于现代的设计,很适合来表现现代设计理念。

当然,也有很多糟粕,继承并不意味着完全的遵从,坚持原有的设计,没有新的,会导致民族传统艺术的发展停滞,最后还可以使我们的设计成为了众多没有时代精神的复制品。

目前很多质量低劣的设计师在设计时常常设计另人看不出来是美的作品,而且,还不能很好的选择对的方向。

所以,要彻底的认清中国传统纹样中可以进行提取深化的精华和糟粕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的设计作品。

关键字:中国传统纹样现代观念精华与糟粕吉祥纹样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这个对传统文化的整体判断,是共识。

但关于传统文化能不能产生现代民主,则存在不少争论。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学术问题。

同样的,中国传统纹样也有很多精华和糟粕。

北京2008年申办奥运的标志没有对传统造型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艺术特有的“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标志不仅体现了中国特有的风采,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还有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原企业标志均采用了吉祥纹样“回纹”。

视觉传达艺术、环境艺术等设计领域处处可见表达吉祥的元素。

近些年服装业“中国风”的回归也反映了这种趋势,比如,范冰冰在戛纳电影节等走红地毯时,穿着的都是具有中国风的晚礼服。

这些都体现了现代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通过传统的艺术史的延承,我们可以看到,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并不断通过新的技术和意识的影响和更新发展,它内涵和精神是国家历史积淀的结果,是我们所特有的,但也民族形式的灵魂的地方。

中国吉祥文化是东方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和宝贵的财富,它广泛的主题,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源远流长,它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在世界文化之中,同样散发着它特有的魅力。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与糟粕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与糟粕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传统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称 , 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元点。

中国传统文化纷繁多样,本文从现代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寻出其精华与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的出路提出:要继承精华,同时也要创造新文化,让其成为祖国发展的新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观念精华与糟粕出路血缘,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形成;文化,使一个民族拥有了延续发展的内在精神源泉;相同的精神又使无数不同的民族融会在一起,相互渗透着、展现着各自的精彩,和谐相处——无论是伏羲的东夷部族,还是神农的南蛮部族,或者是黄帝的西戎部族,这就是今天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文化。

更实际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应当说是以“道释儒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

中国语言文字文化。

汉字是人类的历史上最古老最神奇的文字之一,汉语是世界主要语言之一,中国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第五大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名篇。

《山海经》里的奇文传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魏晋时期的文人风骨;回荡千载、扬名海内外的唐诗、宋词、元曲;在这支滚滚东去的中国文学浪涛之中,沉淀出了无数篇美妙醉人的诗词文赋;遗落出了一篇篇沁人心脾的哲理铭文、寓言典故……中国文史典籍。

古人云:春读诸集;夏读史;秋读诸子,冬读经。

经,万学之源,铸成华夏文明基本肌骨,博大精深;史,钩沉上下三千年文明线索,一以贯之;子,海纳百川,融哲人智慧,百家争鸣;集,汇聚宇宙灵秀,孕育蓬勃昂扬生机,汪洋恣肆。

中国宗教文化。

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以及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文化,林林总总,构成了中国多姿多彩宗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元素之一。

国国学思想。

封建糟粕

封建糟粕

封建糟粕篇一:中华文明的精华与糟粕辨析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从远古到清晚期以前,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古典文化。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它所依赖的经济和政治土壤。

在五千多年的漫长古代史中,中国社会主要的生产、交换方式始终是农业生产和自然经济。

这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工商业发达的海洋民族都有明显区别。

这期间,宗法制在中国长盛不衰,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封建专制制度则延续了两千多年,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

与这种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相联系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价值观的作用,强烈地左右着古代中国人的行为取向,而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它至今仍然影响和制约着当代的中国人。

在个人和集体之间,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是重视群体,轻视个人。

家族是通过血缘关系组成的群体,古代中国人一直以家族为本位,耕读传家、尊老尚古、追求稳定是他们的治家之道。

“国”是“家族”的延伸,是社会成员共同的家,所以个人对国家也负有重要责任。

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传统文化表现为重道轻器,重人伦轻自然。

它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但忽视自然科学知识,甚至不把自然当作人的认识客体,而是赋予自然界以人的情感,通过体验自然的情感实现“天人合一”。

传统文化造就了古代中国人勤劳、勇敢、节俭、朴实、热爱祖国的传统美德。

但是,也使他们养成散漫、迟缓、乐土重迁、轻视智力、目光短浅、不思进取、重古薄今、竞争意识薄弱、家族观念浓厚等习惯。

在古代社会里,这样的文化一方面体现了农民阶级的行为方式、心理状态和世界观,另一方面也符合统治者反对革命、抵制改革、强化统治、要求人民当顺民的愿望。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中国的建筑也同文化一样古老。

所有的资料都表明,中国人一直都在建造着一种土生土长的文明体系和建筑体系。

从史前一直到西方文明传入中国之前,从北国到南疆,从西域到东方,都流传着同样的一种文化体系和建筑体系。

建筑本身是文明的一部分,文明的发展也充实着建筑的设计理念,使它变得精致而具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文化课论文
题目: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姓名:***
学号:********
班级:10东导游1班
完成时间:2011年12月15日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

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

但一个事物往往有其两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糟粕
所谓传统,是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之所以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也是开创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与新道德的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

然而根据时代的推移与变迁,在21世纪现代观念下衡量的传统文化与道德,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动力,还是一种阻力?它的哪些精华值得我们传扬,而哪些糟粕又值得我们摒弃呢?这是一个纠缠了近百年的老问题了。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1、中华文明的核心元素
易经:可以说是百家思想之源:天行道,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乃阴阳五行辩证思想的源头,具有超越古今的大智慧!
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世界客观规律本质的科学观,也是追求自然和谐的生命观!
儒家:人之初,性本善!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以人性本善为出发点,追求博爱与大同世界,追求和谐完美的人文主义,讲究人文伦理,是人文思想的集中表现。

法家:人之初,性本恶!洞悉人性中恶的部分,以严明的法律约束一切,短短几百年,成就了秦国一统天下的霸业!!
兵家:智慧超越古今的兵家---孙子兵法,这些先人高度的战争智慧的结晶,可是当今最发达的美国也在学习的瑰宝!也是确保华夏民族5000年长盛不衰的强大的军事思想保障!
医家:中医,博大精深,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超越时空的科学性实用性与高效性!
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
2、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①包容博大的精神。

中国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是海纳百川的文化。

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在不断地包容并融合外来文化。

今天的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融合,也是中国文化开放兼容的一个具体体现。

②天下大同的精神。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表现的都是中华民族重视天下的和谐和相互友爱而非互相的对抗或欺凌弱小。

今天中国提出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也是大同精神的体现。

③中庸的精神。

中庸不是当好好先生,而是一种为人处事上的恰到好处,是一种“黄金分割”的大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智、仁、
勇”的结合才是完善的人格,而非强调一端,就是中庸精神的表现。


④时新的精神。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都是时新的精神体现。

⑤以民为本的精神。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

进入现代的中国,“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宣示,也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思想一脉相承的。

⑥爱护他人和担当社会的精神。

“仁者爱人”、“兼相爱,交相利”,都是强调对他人的关爱。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真正的个人幸福,必然是与他人及社会整体的福祉相连。

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倡导,都是强调把个人的能量和才智运用到对整个社会幸福的追求之中。

⑦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每当民族危亡的时候,无数仁人志士总是义无反顾站起来,不怕牺牲自己,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三大弊端:缺乏平等性、科学精神和法治观念。

1、缺乏平等性。

“平等”具有双重涵义。

一是人际关系的平等,也就是人格上的平等;二是社会关系的平等,也就是法律(权利义务)上的平等。

“平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现代世界三大价值观——民主、人
权和法治——的基础。

没有人际和社会关系的平等性,就没有个人的独立性;没有个人的独立性,就没有个人权利可言。

在我国古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首先应承担义务,而不是享受权利。

个人受到礼教和宗法、国家和家族机器的强力压制,几乎无丝毫自由可言。

皇帝随意杀死臣民,父母可打骂甚至杀死孩子。

至于父母棒打鸳鸯、干涉婚姻,在古人眼中那是正常现象!儒家的伦理道德严重摧残了人性。

古代等级森严,百姓见了官员要磕头,官员见了皇帝要自称奴才。

虽然也有人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但是更普遍的是“刑不上大夫”。

孟子讲“浩然之气”,限于人格独立;庄子推崇“逍遥游”,限于精神自由。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这是法律上的平等。

另外,我们每个人,无论职业、年龄、职务有多大区别,人格方面都是平等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拜官主义”和“拜金主义”严重,人们很难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

成熟的民主国家可以通过“理智辩论”进行沟通,做到“宽容异见”。

2、缺乏科学精神。

首先,我国古代关心的是人伦和社会而不是自然界。

“四书五经”不谈科学,科举考试也不考科学知识。

被李约瑟称为“最具科学精神”的道家,产生的一些科学成果不过是追求长生术的副产品。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古代不可能出现系统的科学理论。

四大发明只是技术成果。

其次,我国古代不重视工商业。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经商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在我国古代,商品经
济处于萌芽状态,极不发达。

而近代科学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工业革命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近代科学的产生又推动了工业革命。

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具有相互推动的关系。

最后,我国古代缺乏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是数学的基础,而数学是科学之母。

在诸子百家中,名家讲形式逻辑。

可惜名家只破不立,其本质是诡辩论,对我国形式逻辑的建立没有任何好处。

《易经》和《道德经》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但是,辩证逻辑必须建立在形式逻辑之上,是形式逻辑的补充和发展,它本身不能取代形式逻辑。

在没有建立形式逻辑的我国古代,《易经》和《道德经》恰恰破坏了科学的推理和实验精神,起了反科学的作用。

形式逻辑不仅对科学影响重大,还对政治和法律辩论有重要影响。

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就是这三点。

3、缺乏法治观念。

在诸子百家中,法家讲法治,儒家讲德治。

法家一度取得优势,但是因为过于刻薄寡恩,法家随着秦朝的灭亡而失势。

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封建社会施行的是“德主刑辅”的治国思想。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调整最基本、最重要的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从概念和性质上分析,道德是一般行为规范,而法律是高级行为规范。

因此,法律是最大的道德。

提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水准,最重要的是国家机关首先要严格守法、执法。

法律和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相辅相成,不能相互替代。

而我国古代以儒家的“礼”作为事实上的“法”,抹杀了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区别。

法律规范具有严格的逻辑结构,即使是圣人制订的“礼”,也不具备法律的严密性。

因此,“以德治国”本质上还是“以人治国”。

“出礼入刑”混淆了民法和刑法的区别,“原心定罪”败坏了刑罚的原则。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评判传统文化哪些是精华,或者哪些是糟粕,而是探讨哪些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或不合时宜了。

对于不合时宜的传统文化,重要的也不是对其进行批判,而是将其封存(留而不用)或改造。

改造传统文化,包括从心态上的改造和实际上的改造;所谓心态上的改造,即降低对该文化的笃信程度及其价值认同;所谓实际上的改造,即改造其不合时宜的成分,增加新的文化成分。

例如,舞龙,在当初是一种笃信的求雨仪式,在今天则演变成了娱乐活动。

又如,多子多福的文化观念,在今天则被优生优育的文化观念所取代。

如果我们要想以德治国,那么就应当首先对不合时宜的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扬弃。

与此同时,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不仅仅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也要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文化来。

中国人创造出来的新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因为中国人的血液中和心灵里都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和成分。

参考的文献资料有:《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