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版检测:“实用类、论述类文本(含非连续性文本)”仿真综合练+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演练20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课件新人教版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演练20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课件新人教版

粗犷的北—西北方文化平添了许多温润之气。它们甚至传承到更晚的二里头文 化(晚期夏文化),以至于商、周文化。
(摘编自韩建业《如何看待良渚文化的重要地位》, 《人民日报》2019年8月10日)
材料三: 目前来看,良渚文明是所能确证的中国最早文明,在这之后的1 000多年,陶 寺、石峁、二里头的相继繁荣,使得区域文明的重心不断地发生变化。除了文 字和青铜器,良渚文化在各个方面均已达到国家文明的要求。青铜器在文明社 会中承载的礼制规范的意义,在良渚文化中是体现在玉器上的。这些玉器以玉 琮为代表,并与钺、璜、璧、冠状饰、三叉形器、牌饰、锥形器、管等组成了 玉礼器系统,或象征身份,或象征权力,或象征财富。礼玉上常见刻绘有“神徽” 形象,用以表达良渚人的统一信仰。文字是记录语言、传承思想文化的工具,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良渚古城遗址作为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有力地将中国的文明推到了5 000年前,这一发现和研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B.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神人兽面纹为代表的纹饰,既代表了原始信仰,也 体现了良渚先民“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 C.因地势低洼而催生的大规模土木水利工程,及因大量人口涌入而迅速发展的 灌溉稻作农业,是良渚文化形成的重要动力。 D.良渚文明的因素随着玉器等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影响直至商周,这表明了区域 性文明的动态过程以及中华文明的统一过程。
良渚文化中,虽然尚未发现文字系统,但这些镌刻在玉礼器上的标识,也极大程 度地统一着人们的思想,而大型建筑工事所反映出的良渚社会超强的组织管理 能力,也透露出当时一定存在着某种与文字相当的信息传递方式。
(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华五千年文明》)
1.下列对材料中“良渚文化”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和手工业已相当进步,城池规模大,又开展了大型的土 木水利工程,这些都标志了其进入文明时代。 B.良渚文化的形成基于区域文化融合互动的背景,是长江下流地区持续文明化 进程的结果,也离不开周边地区的推动及与中原的互动。 C.晚期良渚文化对中原和北方等地的文明进程产生了影响,在玉石器、城池等 物质层面和等级观念管理模式等精神层面都有所表现。 D.良渚文化中的玉器和陶器上出现了不少形体上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它们是 当时社会记录语言、传承思想文化的工具。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课案2分析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如何做好选择题学案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课案2分析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如何做好选择题学案

课案2 分析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如何做好选择题关注设题陷阱浙江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前两道题均是单项选择题。

第1题重点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侧重于对文中局部内容的理解;第2题重点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整合,侧重于对全文内容的理解。

这两道选择题设误点较小,但只要把握住了命题人设置陷阱的规律,选择题还是比较容易回答的。

那么,命题人经常会设置哪些陷阱呢?1.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

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

[选项表述] (2018·北京卷T5-D)在任何情况下,机器都应该服从人的一切命令。

[原文信息]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

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

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

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

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比对分析][判定技巧] 要判断“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面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句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上的差异,如:①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几个、部分、大多数等);②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概括等);③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无法等)。

二是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特称还是全称,如①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几个、部分、大多数等);②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答案:以偏概全。

由原文“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可知“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是有条件的。

浙江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

浙江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

浙江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现代文阅读I材料一张艺谋曾经拍过一个电影《英雄》,讲的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那年我坐在电影院,看到陈道明演的秦始皇嘴里蹦出“天下”两个字的时候,就忍不住笑了。

秦始皇信奉的是法家,而“天下”呢,是儒家的理想。

迷信法家的秦始皇只知道富国强兵、实现霸业,哪里会有“天下”这个观念!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列文森在他的书里说,“天下”在中国人观念当中,既是一个价值体,又是一个权力体。

我觉得很有道理。

先来看作为价值体的“天下”。

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说,“亡国”和“亡天下”不一样:亡国,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意味着文明不存在,大家都不讲仁义道德,变成了弱肉强食的世界。

这就告诉我们,可以没有王朝,但万万不能没有道德伦理秩序。

顾炎武还说过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他说的“天下”,就是作为价值体的“天下”,是值得追求的普世文明秩序。

这是中华文明一开始就定下的基调。

儒家也好,道家、墨家也好,先秦的孔子、老庄和墨子都不是从国家或民族的角度思考问题。

他们都是从普遍的人性出发,提出中国文明乃至天下普世文明的大问题。

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是人类主义的,它的基因不是民族主义的,而是世界主义的。

那么,一套抽象的价值体“天下”,如何在现实中实现呢?这就需要把理想的“天下”秩序,落实到一个制度的肉身,这就是作为权力体的“天下”。

所谓权力体的“天下”,就是以中原为中心的、等级化的“天下”秩序,也就是我在政治结构里讲过的大一统的秩序。

中国的大一统架构,就是要建立一套适用于“天下”的普遍文明制度。

作为权力体的“天下”,是古代中国人对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空间的想象。

古代中国的边界之所以模糊,是因为我们以中华文明照耀到的地方来定义中国的边界。

古人并没有疆域明确的“中国”这个概念,只有“王朝”和“天下”。

“天下”就是以中原为中心的普世文明,是一种理想的普遍秩序。

而“中国”呢?从时间角度来说,就是贯穿于历朝历代背后的一条文明的线。

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备考策略

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备考策略

阅读方法
• 第一步,读文本,知大概——了解主题和文体。 • 通过浏览文本,大致了解材料的内容,如几个材料共同表现什么主题(反映什么问题),分别 属于什么文体。阅读时不必在细节上花太多的时间,一时不理解的就跳过去。 • 第二步,读题干,明指令——明方向,节省时间。 • 准确审清题干,明确问题指令,找准勾画筛选的方向。可以把几个题的题干、选项全部 读一遍,大致了解试题考查的内容。 • 第三步,边浏览,边勾画——把握文本内容。 • 迅速浏览各个材料,勾画标注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点。如新闻的陈述主体、陈述的侧重点、 新闻的价值信息点等,在勾画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6. 杂交水稻培育的成功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 ①使很多两性花植物的杂种优势能广泛应用于生产;②找到了我 国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③促使全国出现与杂交水稻 种植相配套的新型种植模式,提高了土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④提高了中低产稻田的产量,大大缩小了与高产稻田产量的差距。
【6题详解】
•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重点考查考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 能力、评价能力、活用能力及阅读技巧。“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要求: “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非连续性文本主要考查内容有 “提取有效信息,概括主要内容”、“整合多种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 论”“分析、比较文本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写出探究结果”等。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 B C D
【4题详解】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 C.“突破”“亲本亲缘关系过远的难关”错。材料二说的是“袁
隆平终于认识到,后代不育性状的不理想是亲本的亲缘关系太近 造成的”,可见“野败的发现”突破的是亲本的亲缘关系过近的 难关。故选C。

2023浙江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素养综合训练11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 课件

2023浙江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素养综合训练11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 课件
语文
学科知识
植物分类 植株的生
长 应用文
写作
“学科+劳动”实践 可解决的种植实践问题
活动
了解作物的基本特征 选择适宜种植的作物品种
观察、记录作物的生 制作植物标识牌授粉、剪
长变化
枝、间苗、除草
撰写种植日志 编辑种植园宣传稿
总结种植经验 宣传种植 知识
材 料 三 : 2022 年 4 月 , 教 育 部 颁 布 了 《 义 务 教 育 劳 动 课 程 标 准 (2022年版)》,规定从2022年9月起,学校应开设独立的劳动必修课 程。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 服务性劳动三大类。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 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 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服 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开设 独立的劳动必修课程将成为推动劳动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⑨五是两地政府捐赠林业碳汇。北京市政府和张家口市政府分别完 成71万亩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和50万亩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 工程。两市政府总共无偿捐赠给北京冬奥组委11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⑩六是企业赞助核证碳减排量。中国石油、国家电网、三峡集团等 三家北京冬奥会官方合作伙伴积极支持北京冬奥会碳中和工作,以赞助 核证碳减排量的形式,分别向北京冬奥组委赞助2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 碳汇量。
⑪通过北京冬奥组委的发布,我们得知,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北 京冬奥会碳排放将全部中和,“举办一届碳中和的冬奥会”目标将如期 实现。
⑫“绿色奥运”从理念到实现的全过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绿 色发展的成就,让全球感受到中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的责 任与担当。

浙江省宁波市 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学期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宁波市 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学期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学期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3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对于中国动画电影而言,民族风格既是起点,也是高峰,同时还是整个行业的一大执念,各个时期价动画电影的标准都离不开民族风格这一标尺。

尤其是21 世纪之交,面对好莱坞“狼来了”的生死冲击中国动画电影在《宝莲灯》之后就陷入了长期的低迷。

直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前,中国动画电影甚至没有一部可以达到这一基本考核标准的作品。

对于出品方追光动画而言,在《长安三万里》之前也创作了《白蛇: 缘起》《新神榜:杨》等作品,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

在其小切口实践创意表达、技术实现等第一阶段,《小门神》《阿唐奇遇》《猫与桃花源》等相对中小成本影片,就呈现出了非常清晰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融会贯通的尝试,并且在现代动画技术上完成了多维度的经验积累。

在完成创意表达、技术实现等初步积累进入到第二阶段之后,《白蛇: 缘起》《新神榜:哪重生》等影片呈现出了“重工业化”的样貌,除了动画视效上接近世界主流动画电影的水平,在类型上也非常大胆地尝试了赛博朋克、蒸汽朋克和废土朋克等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北美的通俗流行文化类型。

这种整体性“突进”的尝试,在中国动画电影史上还是首次。

所以在经过第二阶段类型、风格等“极限”式探索之后,到了第三阶段,《白蛇2:青蛇劫起》《新神榜: 杨》等影片尽管作为各自系列影片前作的延续,但在题材和类型上都已经呈现出相对“回撤”的艺术上的均衡性,更注重整体的协调度和完成度,特别是《新神榜: 杨》在动画的视觉特效上又默默将行业标尺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白蛇》系列、《新神榜》系列,不仅有着稳定的票房表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着不错的口碑,并且登陆奈飞等知名流媒体平台。

据此,我们再回看《长安三万里》,其意义就不仅仅是合家欢、全年龄向等所能简单概括的。

浙江省2020版高考语文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单文精练五城市文脉(非连续性文本)(含解析)

浙江省2020版高考语文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单文精练五城市文脉(非连续性文本)(含解析)

单文精练五城市文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美国城市学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指出:“人类用了5000多年的时间,才对城市的本质和演变过程获得了一个局部的认识,也许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弄清它那些尚未被认识的潜在特性。

”人类对于城市的认识还十分有限,目前为止,要给城市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仍然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城市既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和空间的概念,又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方方面面的综合的概念,因而对城市及其历史发展的研究就涉及了多种学科,因此要对城市作出较为科学的定义,就必须超越已有的各种学科对城市的定义的局限,抽象出城市所具有的最为一般的特征。

(摘编自毛曦《试论城市的起源和形成》) 材料二:城市功能的生命力很大程度地体现在城市的文脉上。

所谓“城市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文化及文化传统——不仅仅是指当时存在的文化,还包括过去的文化。

因此与城市的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这两者是延续的,那就形成了一种传统;如果两者是不同的,或者以往有过这样的不同,这种传统就中断了,难以形成文脉。

一座城市,尽管现在的文化很发达,如果过去的文化已不复存在,或者从来没有这样的文化,要形成文化传统必定要假以时日,形成自己的文脉则更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绵延。

另一方面,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

文脉不仅是城市的基本设施、名胜古迹、文物遗址的积累,更是一代代城市人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足以保持城市的记忆,提供调节人地关系和适应变化发展的经验。

(摘编自葛剑雄《城市应该有延续文脉的自觉性》) 材料三: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能保持不变的功能,特别是在变革的时代,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一些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城市被破坏殆尽,延续数百上千年的文脉就此中断,幸而不绝如线,也已岌岌可危。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城市功能的同化、泛化,都要具有经济功能,要以生产为主;都要破旧立新,将传统当垃圾清除,立新却缺乏创新。

2022语文板块1论述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2读文指导读懂文本才能准确教案

2022语文板块1论述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2读文指导读懂文本才能准确教案

读懂文本才能准确答题实用类文本阅读要以求知求真的态度阅读文本,从而不断拓宽知识面、增强认知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阅读该类文本,既要准确把握文体特征,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又要能够筛选整合相关信息,把握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把握实用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实用类文本阅读包括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和连续性文本阅读两类。

非连续性文本的材料多以文字、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这些材料从不同角度呈现同一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

其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实用性特征明显。

传记是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要文体,选文既体现时代特色,又注重文本所具有的实用价值.传主的事迹,构成了传记材料的主体,直接对表现人物形象特点、品质以及思想风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阅读一篇传记,首先应围绕传主的事迹来进行梳理。

从近年的试卷看,非连续性文本的材料主要节选自消息、通讯、时评、综述、访谈、报告等。

现就这些体裁的特点概括说明如下:(一)消息消息又称简讯、短讯或快讯。

它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体裁。

消息的特点是真、短、快,它一般具备新闻六要素,一条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五部分组成.(二)通讯通讯是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

从内容上看,通讯侧重于写人,突出人物在事件中的能动作用,对新闻事实做较为详细而完整的报道;从表达方式看,通讯可以采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从时效看,通讯的采访较为费时费力,写稿的时间要比消息长。

通讯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三)时评时评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或者问题,发表见解,归纳、整理出新结论、新观点的评论性文章.准确性是时评生命力的关键.其不仅包括真实性,还包括科学性。

它要求观点明确,选材准确,分寸把握适度,分析能够使人信服。

时评中多用摆事实、作对比、讲道理等手法,让读者信之服之。

(四)综述综述是指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同步练习检测题(含答案)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同步练习检测题(含答案)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检测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人类长期生活,聚居、繁衍的聚落空间和社会单元,村落并非伴随人类的起源而出现,它是人类进化和人类文明起源时期的产物。

人类进化史表明,人类是从灵长类古猿进化来的,属于群居型动物。

这一进化过程,提供了早期村落产生的两条线索:一是群居作为动物性本能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特别是到了智人阶段,人类为了有效降低单个个体的生存难度,形成了共同防御、共同发展的族群观念,因而基于血缘的聚众而居开始出现。

只是由于完全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为了获取食物,需要频繁迁徙,所以并未形成长期的、固定的、规模化的居住点。

二是由于生存的驱动,人类开始积极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创造出大量与生产生活有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包括工具、器皿、衣物、建筑和制作它们的经验、技术,以及语言、制度、道德和原始信仰等。

由此,动物性聚众本能开始向社会性聚居意识转变,具有村落内涵的聚落随之产生。

距今一万年前后,农业的出现和发展,使人类从迁徙流动生活逐步走向定居生活。

定居把人类固定在土地上,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而农业的发展,又稳定了定居生活,于是有了早期村落的形成与发展。

原始社会后期,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使早期社会从氏族进化为部落,部落又发展到部落联盟,并形成以城郭为中心的地缘一体化政体。

由此,国家应运而生。

国家的出现,意味着跨地域、跨血缘、跨部落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建立。

国家要维系和巩固这种关系,其前提和基础是对土地和人口的全面掌控。

因此,村落就具有了国家层面的意义。

先秦的“井田制”“授田制”,秦汉的“郡县制”“乡亭里制”都充分表明这一点。

秦汉时期国家对于村落的管控有所加强,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地形图》中名为“某某里”的有43处,均分散在山川地区,既说明村落的广泛存在,也表明其受到国家的行政管辖。

不少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皇权不下县”,但从秦汉国家与村落的关系来看,国家权力显然下渗到了县以下的地方社会。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1年以来,伴随4G技术的发展和上网资费的下调,人类社会迈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智能手机作为人体感官的延伸,愈发紧密地嵌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它一方面具有传统纸质媒体难以比拟的信息存储密度,其自身重量并不会因信息量的增长而增加;另一方面,媒介技术的进步促使手机向智能化、小型化的方向发展——两厢耦合的结果是手机贴身性和便携性优势的获取。

不仅如此,借助移动客户端,手机摆脱了单一的通讯工具的定位,已转型为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于一体的复合型媒介。

这些传播类型并非一成不变、相互孤立,相反,它们相互交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视频由此成为一种类似文字的言说方式。

人们不仅能够随时随地拍摄,还能即时分享——互联网传播跨过WEB1.0时代的聚合传播和WEB2.0时代的社交传播,进入场景传播的新时代,这一嬗变的背后蕴含的是城乡间“知沟”弥合的可能。

“知沟”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蒂诺奇提出的,依据该理论,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在接收信息速度方面比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慢,大众传播媒介输送的信息越多,两者间的知识差距越大。

蒂诺奇分析了造成“知沟”扩大的五个变量:传播技能上的差异,已有知识存储量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如若对五个变量做进一步抽象提炼,“知沟”在相当程度上是下述两大因素合力的结果:人们能否快速获取信息(包括传播技能上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三个变量)以及能否理解信息(包括已有知识存储量的差异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两个变量)。

在以印刷媒介为主的大众传播时代,由于媒介使用门槛较高(使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读写能力)和不同圈层间信息交流的相对固化,存在于不同社会阶层间的“知沟”的弥合难度颇高。

伴随短视频的出现,影响“知沟”的变量值开始发生变化。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单选、双选、主观题)答题技巧及模板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单选、双选、主观题)答题技巧及模板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单选、双选、主观题)答题技巧及模板现代文阅读(35分,用时40分钟)(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题型单选+双选+主观)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3小题,选择题型】,文本更倾向于议论,如学术论文等。

(12分钟,阅读6分钟,做题6分钟)1.读懂文章认真通读文章1-2遍,整体把握。

理清如下要点:文章的话题(或观点)是什么;该观点是从那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或者有那几个分论点)?文章各个段落讲什么,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各段落的观点和论据分别是什么?2.科学答题(1)认真勾画题干关键词,如加引号引用原文中的词句和“原因”“结果”“具体表现”等,还有否定词“不”。

如果题干上有关于引用的原文词句的问题,如“关于‘XX’的说明”“不能表明‘XXXXXX’的原因”等,首先需要从四个选项中做“答非所问”的筛选和排除。

(2)对题干上表示问题性质的词语“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分析和推测(推断)”要区分。

“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最简单的题目,需要的就是对照理解,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点。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较难的题目,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段落或者几个点,除了对照理解,还要概括分析。

“分析和推测(推断)”:主要考查逻辑关系,注意无中生有和因果适当。

(3)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将选项逐一在文中锁定对应的信息源区域。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题目会出现一个选项在文中有多个对应的信息源区域。

注意文字表述上区别越细微越要小心。

(4)勾画找到的对应文字,尤其注意文中对应文字至少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然后作比对,圈点相异处,然后仔细辨析。

(勾画圈点的文字要在旁边标上题号和选项番号)(5)注意如下词语和说法:A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全部、都、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每个、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B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已经、将要、正在、完成、结束、成功……C表示指代的词语:之、其、这、那、这些、那些、此、哪……D表示肯定、否定的词语: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防止、肯定……E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词语: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

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附答案解析(浙江专版)[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附答案解析(浙江专版)[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浙江专版)9A课时作业(九)A[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一][时间:45分钟分值:1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画同源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术语,意为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

对于书画同源这一中国艺术史的基本理论,其关注焦点在于书画同源的“源”字作何理解。

从文明产生之日起,人们便不可避免的产生对事物记载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从最初的结绳记事,逐步发展为以图记事,并最终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作为最古老的文字种类,甲骨文无疑是从最原始的图画发展成的一种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记事符号,而这些字除包括象形与指事两种功能,更具有一定的绘画因素,这些图画文字随着人们对自身和客观事物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发展,逐渐由图案化的形象符号演变为由线条构成的文字,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神奇瑰丽的书法艺术。

而作为文字先祖的图画自是毫无疑问地成为兴起于书法艺术之后的独具东方气韵的中国绘画艺术的基石了。

对书画同源的“源”字,除最初的起源一解外,还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

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从而,中国画本身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处处都透露出抽象之美,流露出其独立的审美价值。

中国书法与绘画艺术的追求,不仅在于其形式的美,更在于其蕴含的抒情的艺术意境,也就是说,书画同源之“源”不是仅停留于表面的表现形式、笔墨运用上的同源性,而是深入到书法与绘画艺术的神髓之中,具有相同的神髓、意境之源。

传统中国画从“以形写神”“遗貌取神”而成为表现“意象”的造型艺术,其追求重点并不在形、在貌,而在神韵之上,苏东坡就曾诗云:“论画贵形似,见与儿童邻。

”故而绘画艺术中最具东方含蕴表现特色的写意画,无论写意山水也好,还是写意花鸟也罢,就是以贵在得其神髓而为世人所推崇;若画不能现其神韵,那就只不过是一纸水墨、淡彩而已,不能称之为画了。

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训练(,Word版,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训练(,Word版,含答案解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规定了四类实用类文本:传记、新闻、报告和科普文章,但2007~2016年的课标卷,只考查了传记一种文体。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使用了时代感和实用性更强的新闻和报告, 文本形式由连续性文本变为包含图表的非连续性文本,考查技能转移到筛选并整合信息。

以全国Ⅲ卷为例, 文本由三个材料构成。

材料一来源于《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 (2014) 》,是文字材料,属于调查报告;材料二来源于《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 (2015~2016) 》,是文字图表混合材料,属于调查报告;材料三来源于《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一文,是文字材料,属于新闻报道。

材料一着重阐释了博物馆在教育、科研以及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三个方面的作用;材料二通过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分析了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材料三介绍了博物馆的间接经济贡献,即它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

这种文本组织形式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碎片化”。

那么, 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文本, 是否是对当下碎片化阅读的一种认可呢?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 三组材料的选择并非随机的,而是紧密围绕“博物馆的贡献”这一主题, 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互补的关系。

其次,碎片化的呈现方式是对当下碎片化阅读大环境的模拟和再现,但考查的却并非碎片化的思维,而是考生能否快速完成对碎片化信息的筛选,能否用连贯的逻辑思维把握其内在关联,能否用批判性思维去审视和判断来源不同的信息。

(一)2017年课标卷ⅠⅡⅢ实用类文本阅读, 选文是几则有关中外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的材料。

材料一摘编自《真实聚焦:2010—2011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记录》, 该文发表于《影视制作》杂志2011年第10期, 作者杨玉洁、田霖。

材料二资料来源于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所作的关于“2011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的调研。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实用类文本阅读ppt课件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实用类文本阅读ppt课件

3.新闻的基本特征
新闻的文体特征包括真实性、准确性、新鲜性和及时性。而新 闻的真实性是考查的重点内容。
(1)真实性。这是新闻最基本的要求。报道的内容要真实准确, 有根有据,讲究用事实说话。
(2)准确性。新闻语言多客观叙述,很少主观评论。 (3)新鲜性。报道内容一般是新人新事,讲究从新角度说话。 (4)及时性。报道要迅速及时,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及时
专题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学案一 整体阅读指导 学案二 理解、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选择题) 学案三 归纳、比较与评价探究文本内容(简答题)
学案一 整体阅读指导
考情分析 • 切高考之脉搏
在新高考山东、海南样卷中,将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整合, 仍以论述类文本阅读为主,未考查实用类文本阅读。从近年 高考卷命题来看,实用类文本阅读呈现以下特点:
2018、2019高考全国卷以及2020山东、海南新高考样卷考查
20情况卷如别下:
山东样卷
海南样卷
20 考查情况
×
×
卷别
全国卷Ⅰ(12 分) 全国卷Ⅱ(12 分)
全国卷Ⅲ(12 分)
关键词语
文化遗产修复
中国桥梁
志愿服务
选文类型
非连续性文本
20 19 选
择 题
下列不属于可移动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 下列对“志愿服务”相 第 4 题 文化遗产“修复” 内容的梳理,不正 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一)新闻的文体特征
1.新闻的一般概念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 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2.新闻的基本类型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 新闻等;狭义的专指消息。高考主要考查消息文本阅读。消 息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 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非连续性文本选择题常见错误类型课件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非连续性文本选择题常见错误类型课件

(3分)
A、它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人和事增多,阅历自然而然
地就会丰富。
4
(15·安徽卷) MTV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
向碎片,这一切正好契合了视觉快感的要求。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 D.为了商业利益,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生产必须平面 化、碎片化,才能契合视觉快感要求。
⑤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 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 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 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 上的完善。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B. 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也强调精神自由的 快乐,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庄 子认为与天地精神往来快乐无限。
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 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至上”的孟子 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 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3
(15·安徽卷)
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
5
(12·四川卷) 公司和政府对水俣病的认定只考虑直接接触甲基
汞所导致的症状,而这种症状与甲基汞通过食物 链进入人体所导致的症状不完全相同。因此,只 有部分水俣病患者获得认定。 5.下列关于“水俣病”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 的一项是(D)
D.所有的水俣病患者都具有直接接触甲基汞所导 致的典型症状。
14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 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 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 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 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 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高考非连续性文本(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高考非连续性文本(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层进式 对照式 总分式 并列式
论述内容由此及彼、由浅入深 使用对比的手法论证 一般有“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形式 用几个分论点来论述中心论点
考生阅读论述类文本时,要确定“论”的具体内容,把握每个分论点的具体 内容以及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等,从篇章结构出发,分析文本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2020高考模厚情感和美好理想而显得富有诗意,可以称之为
诗化的人物。
孙犁抒情绝少像五四时期郁达夫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间接传达的
方式,将情感充分客观化,融感情于景物和人物描写之中,移情入景, 物我交融,因而他的小说生成了一个又一个别有韵致的意境。小说与诗 毕竟是两种不同文体,在营造意境方面二者是有差别的:诗是抒情文体 ,在一首诗中,意境是统一的、自足的;而小说是叙事文体,人事过程 的展现必须以场面的递进为背景,小说的意境是通过场面来显示的。叶 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意境不仅指一种深善的情旨,同时还要配合一 个活生生的场面,使那情旨化为可以感觉的。”孙犁的许多小说往往就 是由几个场景连缀而成,而意境就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刻意创造的。正是 内在于小说深层的诗情诗境,将缺少时间规定性的生活片段连缀贯穿起 来,使得孙犁小说呈现出形散而神聚的散文之美。
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 论证方法。
(二)论述类文本的结构 论证过程实质是论述类文本的结构安排。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结构一般由“引论、本 论、结论”三部分组成。常见的形式有: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同样需要对文本有一个整体把握,进而快速准确捕捉 住新闻事件关键要素(指人物,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以及表达出来的 观点态度等)。因为原因探究、事件概括、异同比较等各种题型,基本上都需 要涉及有关事件关键要素的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虽然在其形式上表现为事 件之间的“断”,但是不同材料之间的不同事件之间却是存在着必然的 “联”。事件之间的“联”来自于事件内部要素间的“沟通”。阅读时需要 把事件中隐藏着的各个关键要素找出来,进而能居高临下,更好地结合关键 要素解决问题。

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第一讲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点概述(解析版)

2022届新高考一轮语文复习第一讲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点概述(解析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第一讲考点概述【考情分析】1.选材上:凸显核心素养,强化思辨能力选文贴近时代,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2020年新高考Ⅰ卷,所选的两则材料从历史地理学发展的角度,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

2.命题上:落实“四层四翼”,考查关键能力①新高考试题以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整合了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减少了阅读总量,增加了题目数量。

②新高考试题主要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理解重要的概念”“分析行文思路与技巧”“归纳概括内容要点”“评价探究有关问题”等命题点来设置题目。

【备考建议】1.把握试题导向新高考试题突破了全国卷原有的命题模式在材料的选取和试题的命制上均有所突破,要认真研读命题导向,看考查点有何新的变化,再按照新题型强化训练,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积累逻辑知识针对新高考试卷中分析题、推理题考查逻辑思维能力的需要,考生应掌握一定的逻辑知识,这将有助于找到命题的关键点,快速解题。

3.明确解题步骤要以压缩语段的方法梳理出文本的思路,先读懂文章,再快速浏览题干,根据题干定位信息区间,然后筛选、分析、整合信息,最后组织答案。

【阅读要领】一、知论述文文体知识——读文之基础(一)论述类文本的种类1.政论文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

它主要包括社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国际时事评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而广义上的政论文,也指一般人书写的关于重大事件、社会问题的评论文章。

政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用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和事理以及逻辑推理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或看法。

2.学术论文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理性文章。

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探讨的书面成果,一般有自己的中心议题,有自己的论证角度、论证体系和研究成果,它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的文体特点。

2024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仿真模拟试卷01

2024年7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仿真模拟试卷01

绝密★考试结束前2024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统编教材版)语文仿真模拟试卷01(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_________,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

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

”的确,倘若没有________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zhēn/zhēng)于至善、超今冠.(guān/guàn)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粹)、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__________。

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1. 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臻(zhēn)冠(guàn)萃B. 臻(zhēng)冠(guān)萃C. 臻(zhēn)冠(guān)粹D. 臻(zhēng)冠(guàn)粹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滚瓜烂熟发自笃定B. 炉火纯青发自笃实C. 滚瓜烂熟发至笃实D. 炉火纯青发至笃定【答案】1. A 2.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和字形的能力。

第一处,“臻于至善”中“臻”应读作“zhēn”;第二处,“超今冠古”中“冠”应读“guàn”;第三处,应为“出类拔萃”。

故选A。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滚瓜烂熟”,形容朗读和背诵非常流利纯熟。

“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艺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此处讲的是“技术”,所以选用“炉火纯青”。

第二处,“发自”,即出于。

“发至”,即发到。

本处要表达“从肺腑出”的意思,故用“发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含非连续性文本)”仿真综合练仿真综合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0分)材料一: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制定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其中提到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

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

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摘编自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 材料二:2018年6月8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在回答“《行动计划》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何举措”的问题时,相关负责人说: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

支持高校自主设置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

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

鼓励高校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

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推动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编写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

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

此外,还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

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不断优化完善专业学科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鼓励、支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摘编自中国政府网) 材料三:6月10日,在江汉大学举行的高校招生咨询会上,人工智能成了家长和考生最关注的专业之一,多数家长看好它的就业和薪资前景。

长江日报记者发现,大数据、机器人工程成高校爆款专业,教育部在汉高校在设置此类专业时非常积极主动。

在湖北今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高校里,除了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双一流高校全部“集体上线”。

省属高校中,湖北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轻工大学今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

作为市属高校的江汉大学围绕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双一流高校建设需要,增加了大数据、智能制造专业方向;武汉商学院去年成立了湖北省首个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

部分民办高校也十分敏感,武昌理工学院、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武昌首义学院、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

那么,如何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院长张虎认为,人工智能人才一定是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时一定要打牢基础。

江汉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执行院长程辉也持同一观点。

他认为低年级的大学生首先要学好数学、计算机这些基础学科知识,到高年级再进行大数据挖掘分析实践。

湖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杨维明认为,人工智能人才可以结合项目进行培养。

(摘编自2018年6月12号《长江日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2020年时,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基本完成,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B.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成效显著,并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C.2030年,中国要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高校在技术和人才方面,要发挥核心力量作用。

D.该目标从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提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凸显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景。

解析:选A原文是“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选项“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未然变已然,混淆时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计划得以顺利实施,那么,2030年,高校将成为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我国也因此而走在了创新型国家的前列。

B.高校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开放人工智能教学、科研资源,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科普工作。

C.大数据、机器人工程成高校爆款专业,与人工智能本身的发展前景有关,同时,跟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有关。

D.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一定要打牢基础,所以,专家们并不建议在大学低年级就学习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

解析:选C A项,原文是“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未然变已然。

B项,不是“高校”努力构建,构建的主体是“教育部”。

D项,“不建议”于文无据。

3.教育部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举措?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4分)答:解析:题干已明确是“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那就先划分材料二的结构层次。

材料可分为三个层次,每层内容对应某一方面的具体措施,简明扼要予以概括归纳要点即可。

参考答案:①学科建设方面:支持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建设,研究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

②教材建设方面:推动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的转化。

③人才培养力度方面: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

(意思概括对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0分)材料一: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新闻机器人用时25秒写了一条速报,这条新闻通过中国地震台网官方微信平台推送,实现了最快速度的全球首发。

这让人们想起了9年前的汶川地震和4年前的雅安地震。

同样是地震,同样是媒体全天候关注,短短几年间,新闻的模样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获取新闻的方式,微博发布、微信互动、客户端即时更新、视频直播随时在现场……多端口呈现已成为每一场“新闻战役”的标配。

“当下爆款新闻产品,多是社交媒体与移动传播相结合,最接近面对面交流的效果,人民日报社的H5产品就是很好的证明。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崔士鑫认为,如果不是通过社交平台传播,很难出现类似天文数字的浏览量。

崔士鑫提到的“天文数字浏览量”,是这些产品实现内容影响力提升最形象的描述。

在2014~2016年间,国内83.7%的报刊出版单位,制定了未来3至5年融合发展战略规划文本;90.12%的报刊出版单位出台了媒体融合的具体措施和工作安排;超过三分之一的单位进行了项目实施。

融合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报刊业融合发展已经从加和式转型进入质效并重时期。

(摘编自中国记协网《喜迎十九大之融合发展:开启媒体报道新时代》) 材料二:《艾瑞咨询:2016年中国网络新媒体用户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已近6.9亿,其中手机网民数量近6.2亿。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2016年1~3月网络新媒体调研数据)材料三:纵观传媒业的发展进程,技术一直是驱动其变革的重要力量。

在技术“喜新厌旧”本性的作用下,整个传媒行业在残酷的“破”与“立”之间寻找着动态的平衡。

如果说web1.0和web2.0的关键词分别是“网络化”和“数字化”,那么web3.0的关键词就是“智能化”。

它与传媒业的耦合,催生了机器新闻写作,并将内容生产范式从媒体精英式的内容产出和用户生产内容转换到算法生成内容。

在西方传媒界,机器新闻写作自2006年首次被引入以来,已经在体育报道、财经报道、气象报道等诸多领域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

美联社更是在机器写作之外,启动编辑机器人对机器自动生成的稿件进行审查,成为第一家全面引入机器新闻人的传媒机构。

在中国,机器新闻写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其也已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双平台发力”。

从腾讯财经的Dreamwriter到新华社的“快笔小新”再到今日头条的“张小明”,这些写稿机器人的不断涌现以及升级换代,无不暗示着传媒业深层次的改变。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全面渗透是近年来的一个现象级的发展,其中,机器新闻写作是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的具体应用之一。

有研究表明,未来传媒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将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关联在一起。

(摘编自喻国明等《新闻人的价值位移与人机协同的未来趋势》)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2016年1~3月,在用户常用的媒体形态中,用户使用比率最高的是视频类网站/APP,最低的是杂志。

B.对比两年前,除纸质传媒、电视(不联网)和广播电台外,其他媒体形态的用户使用比率在最近3个月都呈上升趋势。

C.电视(不联网)的用户使用比率不断减少与互联网电视的用户使用比率不断增长的对比,显示出新兴媒体形态具有强劲生命力。

D.从图表可知,五年以来,新兴媒体形态的用户使用比率增长强劲,传统媒体形态的用户使用比率下降明显。

解析:选B B项,根据图表,可知户外媒体的用户使用比率在最近3个月也有所减少。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材料一可知,多端口呈现已经成了媒体报道的标配,融合发展已经成了时代潮流;根据材料二可知,这种新潮流形成的用户背景原因。

B.在技术“喜新厌旧”本性的作用下,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必然将实现新媒体形态对传统新闻方式的彻底淘汰,九寨沟地震新闻报道即是例证之一。

C.在2014~2016年间,国内三分之二以上的报刊出版单位针对未来一段时间,制定了融合发展战略规划文本,出台了具体措施与工作安排,并付诸实施。

D.“智能化”催生了机器新闻写作,这些写稿机器人的不断涌现以及升级换代,已带来传媒业的彻底变革,机器人的全面参与、主导是未来传媒业发展趋势。

解析:选A B项,“必然将实现……彻底淘汰”夸大其词。

C项,根据材料一可知,只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单位进行了项目实施。

D项,根据材料三中的“无不暗示着传媒业深层次的改变”可知,选项中的“已带来传媒业的彻底变革”言过其实;且“智能化”机器人只能是被“引入”和“应用”,绝非主动的“参与、主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