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摭论文
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摭谈摘要问题学习是当今教育改革研究的一个热点,并且越来越热,“不仅在于其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新思潮,更重要的是,它确实能够有助于促进学生打下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解决实际问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对我们当前以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意义重大。
关键词培养历史教学问题意识孔子云:“学贵有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疑即问题。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中有一种不良倾向:教师讲得多,对问题讨论少;老师提问多,学生问题少甚至没有,这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缺陷。
针对这一教学现象,在大力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任何时候都显得尤为迫切。
那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呢?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找到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匮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目标障碍。
当前我们衡量教学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全部都懂了”,教学目标是追求标准答案、满足考试、使学生思维公式化,不敢越雷池半步,积极主动探究的意识淡薄,久而久之,问题意识被摒弃于教与学过程之外。
2.态度障碍。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态度对积极思维、问题意识的产生尤为重要。
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没有积极思维活动的开展,没有对学习内容注意力的高度集中,问题的产生是不可能的。
一些学生对历史的厌学和怕学,就连一般的学习任务都成负担,更不用说积极学习、产生问题意识了。
3.观念障碍。
认为课堂中提问是老师的“专利”,回答问题是学生的“本分”,所以教师一般不太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也认为提问与己无关,与其惹老师生气(对有些人而言),不如安分守纪听讲为妙。
4.方法障碍。
传统的讲授法有其优点,但易形成“满堂讲”“满堂灌”,有的抑或演变成“满堂问”,导致学生被动学习,追求知识的记忆效果,抑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中 共 伊 犁 州 委 党 校 n l s t
m u
I n s i f t u t e
N。 ‘ …. 3 一 … 2 0 l 3 。
专 业 论 坛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学生“ 问题意识’ ’ 的培养
意识 ” , 激发学生学 习历史 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 要。
【 关键词历 史 问题意识 教学策略
【 D0 I 编码] d o i : 1 0 . 3 9 6 9 0 . i s s n . 1 6 7 4 - 6 2 8 7 . 2 0 1 3 . 0 3 . 3 5
【 中图分类号] G 6 3 3 【 文献标识码1 A 【 文章编 号] 1 6 7 4 - 6 2 8 7 ( 2 0 1 3 ) 0 3 - 0 1 0 4 - 0 2
发问, 任凭疑难 问题泛 滥。究其心理 实质 , 是 怕提不 出“ 好问题 ” 而被 老师看轻 或被学生取笑 , 久而久 之 , 就
产生 了 自卑 和紧张心 理。这是造成学生不敢提 问 的心理 障碍 。要培养学生 的“ 问题意识 ” , 就必须消除学生
【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5 - 0 5
【 作者简介】 蔡 新平 ( 1 9 6 0一) , 男, 新疆 生产建设 兵团第 一师 中学高级教师, 研究 方向 : 中学历史教学 。
・ 1 04 ・
No . 3 2 O1 3
的的这种心理障碍。因此 , 教师变“ 师道尊严” 的师生关系为“ 教学相长” 的朋友关系, 平等待人 , 努力营造宽
松、 民主的学 习氛 围 。此外 , 教 师还要 鼓励学生不 圃于现 成答案 , 独立思考 , 大胆质疑 。 ( 三) 成 功体验 。 发展 兴趣 。教师要努力创造 条件 . 帮助学生获得更 多的成功 , 让学生 亲身体 验到成功的 欢乐 , 萌发一种 成功 的愉 悦感 , 从而使 学生越 问越想问 , 越问越敢 问。教师要根 据不同学生 的实 际 , 为各类 学生 创造 提问成功 的机 会和条件 , 对 于优等生尽量 鼓励他们 自己创造 条件 , 使之善问 ; 对 于中等生适 当提供 条件 , 或者创造一定 的问题情景 , 鼓 励他们敢 问 ; 对于后进 生 , 尽 量给他们创造 比较好 的条件 , 激励他们 敢于 提 出问题 。让 每个学 生在学 习 中提 问 , 不断体 验提 问与答问 的思 维快乐【 4 】 。教 师要积极 创设提 问 的时 间和 空间, 激发学生 问的兴趣 , 教 给学生 问的方法 , 培养学生 问的意识 。 开发学生问 的潜 能 , 多给学生鼓励 、 支持 、 表扬 。使学 生体验 到提 出问题的喜悦 感 , 研究 问题 的快乐感 , 解决 问题 的成 就感 , 从 而敢于多 想多 问 , 以强
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历史问题意识的培养
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历史问题意识的培养摘要: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通常采用机械训练、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方法学习历史,长此以往便很容易会丧失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不到应用的提升。
所以,中学教师应当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问题意识,从而有效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兴趣;问题意识前言历史问题意识是一种学科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是伴随着历史思维和历史心理的各种不同表现特征,它既是一种心理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思维发展过程。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历史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意义。
一、中学生培养历史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培养与提髙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历史教学大纲中的要求。
培养中学生学习历史的“问题意识”,这与历史学科的特点密不可分。
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在于以史料为载体, 从复杂斑驳的历史知识之中获取大量的有用信息,在已知中发现未知,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历史现象和问题进行探索,从而完善自身的情感和人格,找到正确的价值取向。
由于历史具备“不可再现性”的,因而,教师和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就需要通过大量的历史材料,对历史进行理解、分析、辨别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历史的真相。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重视史实,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掌握思维锻炼的知识和方法,并且在该过程中不断地意识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的矛盾,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问题意识的几个重要问题1、培养历史问题意识的基础是转变教学观念在过去的教学目标上,教师更多的是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历史结论的获得,这种教师“以知识为本”的教学观念严重影响到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学科能力应是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教学任务。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培养问题意识的理念。
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论文
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摘要: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学生通常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其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就是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式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现今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不再是机械的传授知识,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技巧和能力,让每一个学生会都能自觉、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
关键词:历史;问题意识;培养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204-01我个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前提,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情感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按照情感认知的心理过程去设计教学,从而形成学生正确的历史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师生情感交融,让问题意识成为学生成功学习的推动力当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后,历史教师要用强烈的角色意识,通过移情,烘托强烈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基础上,既要深入历史,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又要站在理智的更高层面,对历史事物做出价值评判,促成情感体验的升华,确立为鲜明的情感态度。
久而久之学生的的问题意识将成为学生进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动力。
因此,历史教师必须有目标、有计划、有意识、有步骤地在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上,长期坚持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和情理统一,将教学过程视为认知、情感、意志统一的过程。
强调师生互动、进入角色,激发情感,进而思索,达到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以发挥历史教育增长才智、陶冶情操、坚定信念,追求进取的社会功能。
二、在“设疑(质疑)”中培养问题意识设疑、质疑的过程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是创造的起跑线。
教师在课前,针对本课的内容设计若干问题,在授课中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问题意识,使学生树立明确的问题概念,引导学生在教科书中发现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课程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论文
浅谈新课程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摘要】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煅炼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新课程下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新课程确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为根本,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难点,而要突破这一难点关键在于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成为新课程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的原因1 问题生成是学生是否具备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前提和源泉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构建过程,学习者在这一过程中,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辅助条件,去构建新的思想和概念,而当学生已有知识不足以生成和构建新的知识和概念时,新旧知识之间将有一段距离,这个距离就表现为问题。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科学之门的钥匙,学生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的火花,没有问题,何谈学生积极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呢?2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基础心理学研究成也表明,教育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双方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构建价值观的教育全过程。
而注意问题意识的培养,可较好地形成学生的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和构建价值观,这与学生是否形成良好品德、健全人格有着极其重要的密切关系。
所以,问题的生成和解决,是新课程学习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要环节,是学生知识积累、能力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发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3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必然要求在传统历史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由教师操纵,学生的求异思维受压制长期得不到发展。
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缺失。
因此,在新课程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培养。
二、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1 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疑问是思维的火花——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综 合 性 的 , : 国古 代 北方 人 口的南迁 对 我 国经 济 格局 产 如 中
怀疑传统, 质疑书本 , 挑战权威 。 任何学科都是人类认识的
结果 , 都要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而发展 ; 科学史上的每个伟 大发现, 都是 向权威挑战的产物。日心说代替地心说 , 进化 论代替物种不变论,都是如此。掌握知识的根本 目的在于
生什么影响;中国古代文 明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起过什 么作用。问题还可 以是单纯 的历史问题 , 怎样看待辛亥 如: 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近代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形成的特点
更新知识,掌握规则的最终 目 是为了突破规则。批判地 标
对待人类 的认识成果, 形成面向未来的态度 , 这正是创新思
是什么。问题也可是与当前社会 紧密联系的, 当代青年 如:
地思考 ,作为教师要给予热情 的鼓励 。教师不能总是充当
权威、 仲裁者, 固定的标尺去衡量学生。对学生的一些想 拿
8 3
N
熊
竟
作文教学之我见
金丽华
朝 阳市建平 县 第四 小学 ,辽 宁
当前 , 很多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教师不能从学生 的实际
建 平 120 24 0
詈 出发 引 导学 生如 何 写好 作文 , 是脱 离 生活 空讲 理 论 , 学 { 而 把 总一
、
创设问题情境
在历史教学过程 中, 教师要注意通过 问题情境的设置, 激 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兴趣 。问题的呈现方式是
多种多样的, 它既可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 也可以
由学生的 自主探究获得 。 问题可 以是历史学科 内部的问题 , 如: 为什么既要肯定文天祥 的抗元斗争, 又要肯定元朝的大 统; 近代洋务运动对 中国近代社会 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也 可 以是其他学科的有关 问题 , : 如 从中国历代都城的迁移中, 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0 2 世纪 3 年代美 国罗斯福的改革对 0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和原则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和原则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
纵观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在传统的“填鸭式”或者“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也就丧失了思维独立性,只能机械模仿、循规蹈矩,盲目屈从于权威,也就无法真正走进历史,无法从历史学科中汲取知识,获得营养。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也要求:“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历史教育观念陈旧落后。
从传统来看,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习惯于采用“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以接受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样的历史教学,除了应付考试之外,没有任何用处,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源头”。
加上课堂上讲究“师道尊严”和“上下尊卑”,学生的个性被压抑,潜能得不到开发,历史的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2.历史教学手段简单枯燥。
旧的历史教学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上,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因而调动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者,历史课本的内容与数、理、化、英等各科比较,毕竟不是那么深奥难懂,对学科重要性的收益也无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而这不仅造成了众人对历史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且对它的教学困难性同样缺乏足够的认识。
3.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
长期以来,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主要标准是分数的高低,这使得中考、高考成为学校教学的指挥棒,片面追求升学率、及格率成为各学校重视的指标。
同时也使得各学科有了主科和副科之分,使得学生认为历史、地理、生物等科是可有可无的。
这样,作为社会学科的历史科就被搁置于一旁,导致很多历史教师因为肩无多大重任,从而缺少了奋斗的动力,这些都令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感到极为困惑与失落。
二、问题式教学法的积极作用首先,问题式教学法真正地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
促 使 学 生 自主 思 维 . 断 提 出问 题 、 析 问 题 和 解 决 问 题 。 不 分
培 养 学 生 的 问 题 意 识 的 教 学 实 践 是 让 学 生 参 与 课 堂
教 学 , 学 生 不 再 是 学 习 的 “ 动 客 体 ” 而 真 正 成 为 学 习 使 被 ,
的 “ 人 ” 实 现 由 “ 我 学 ” “ 要 学 ” 转 变 。教 师 的鼓 主 . 要 到 我 的
索 和 丰 富 的 想 象 力 , 同 时 培 养 学 生 的 表 达 能 力 、概 括 能
积极 举 手 , 跃 发 言 了 。 如在 20 年第 9 《 史 教 学 》 踊 例 04 期 历
中 有 这 样 一 个 案 例 , 师 在 上 到 “ 四 运 动 ” , 到 : 老 五 时 谈 5 月 4日 , 北 京 大 学 等 高 校 三 千 多 名 学 生 ,在 天 安 门 前 集
讲 明 原 因 , 供 解 决 问 题 的 有 用 资 源 ; 有 思 考 性 的 问 提 富
题 , 根 据 情 况 因 势 利 导 , 集 体 思 考 或 小 组 讨 论 的 形 可 以 式 加 以 解 决 。 样 , 生 就 没 有 思 想 负 担 了 , 课 自然 会 这 学 上
励 , 仅 能 使 学 生 认 真 听 课 , 且 能 使 其 参 与 讨 论 , 与 不 而 参
设 计 问 题 情 景 , 成 问 题 意 识 , 出 个 人 看 法 , 而 激 发 形 提 从 起 学 生 学 习 历 史 的 兴 趣 。 仅 如 此 , 养 问 题 意 识 的 教 学 不 培 实 践 给 了 学 生 一 条 新 的 “ 路 ” 把 学 习 的 主 动 权 交 给 学 学 , 生 , 养 学 生 的 创 新 精 神 , 发 学 生 的 联 想 思 考 、 极 思 培 激 积
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应竭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善于提出和发现问题,发展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创造型人才。
本文从科学阅读教材、预设问题环境、质疑教材结论、创造民主安全课堂四个方面来讲述教学中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做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培养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人们在实践和认知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怀疑、探索的心理状态。
哈佛校训引用了主教曼德尔克雷顿的话:“教育的真正目的之一:使人常惑常问。
”即教育要追求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因为“疑问是思维的火花”,发现问题往往是创新的先声,是科学发明创造的台阶之一,其意义绝不亚于解决问题。
然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过早、过于直接地把问题呈现给学生,欠缺了一个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不能让学生体会到问题的产生过程。
这一误区,往往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很好的培养,使其感知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十分低下,甚至把没有问题等同于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历史课标中要求学生:“对课文的表述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据此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怎样让学生积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呢?笔者认为:一、让学生树立信心,敢问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创设宽容、亲切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质疑问难、发散求异思维、别出新裁,启发学生一事多想,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好问”是孩子们的天性,正是这种好问的精神才使人类具有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同时它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
因此,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良好的情绪,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也要给予鼓励,让学生大胆地问,鼓励他们标新立异,讲出他们的独特见解,让学生在讲述中不断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东西以发展思维的求异性、灵活性,让学生自信的风帆高高扬起,提高学生提问的热情。
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论 高 中 历 史 教 学 中 学 生 问 题 意 识 的 培 养
芦斌 息
( 都市龙泉中学校 , 成 四川 成都 摘 要 : 题 意 识 , 指 人 们 在 认 知 过 程 中 , 常 意 识 到 问 是 经 些 难 以 解 决 的 、 惑 的 实 际 问题 及 理 论 问题 , 产 生 一 种 怀 疑 并 疑 、 惑 、 虑 、 索的 心 理 状 态 。 在 高 中历 史课 堂教 学 中 , 困 焦 探 要 培养 学生的问题意识 , 需做 到 以下 几 点 : 新 评 价 机 制 , 学 创 使 生“ 问 ” “ 问 ” 激 发 问题 意 识 ; 设 问题 该 情 境 , 学 生 敢 、愿 , 创 使 “ 问 ” “ 问 ” 培 养 问题 意 识 ; 导 问题 探 究 , 学 生 “ 想 、爱 , 引 使 善
一
600 )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
问” “ 问” 强 化 问题 意识 。 、会 .
关 键词 :高 中历 史 教 学 问题 意识
培 养
所 谓 问题 意 识 , 指 人 们 在 认 知 过程 中 , 常 意 识 到一 些 是 经 难 以 解 决 的 、 惑 的 实 际 问题 及 理 论 问 题 , 产 生 一 种 怀 疑 、 疑 并 困 惑 、 虑 、 索 的 心 理 状 态 , 种 心 理 又驱 使 个 体 积极 思 维 , 焦 探 这 不 断提 出 问题 和 解 决 问题 。 维 的这 种 问题 性 心 理 品质 , 为 思 称 问题 意 识 。 以历 史 教 学 实 践 为切 入 点 , 我 探讨 高 中 历史 教 学 中 对 学 生 问题 意 识 的培 养 。 创新 评 价 机 制 。 学生 “ 问 ” “ 问 ” 激 发 问题 意 识 使 敢 、愿 , 高 中历 史新 课 程 强 调 与 社 会 生 活 的 密 切 联 系 。注 重 学 生 的 主动 学 习 , 倡 探 究 、 与 、 作 、 论 、 查 、 会 实 践 等 多 提 参 合 讨 调 社 种 学 习 方 式 . 导 学 生 积 极 地 参 与 课 堂 学 习 , 进 学 生 社 会 实 引 促 践 能 力 的 发 展 。 就 目前 高 中历 史 课 堂 教 学 而 言 . 生 参 与 课 但 学 堂 教学 , 动 提 问 的 现 象 并 不 多 见 , 而 言 之 , 因 有 : 一 , 主 概 原 其 长 期 以来 。老 师 讲 , 生 听 ” 学 习 习 惯 和 思 维 模 式 的 约 束 ; “ 学 的 其 二 , 的学 生 胆 小 , 敢 大 胆 发 问 ; 三 , 的 学 生 怕 出丑 , 有 不 其 有 不 好 意 思 问 ; 四 , 的学 生 盲 目崇 拜 书本 , 信 老 师 , 学 习 其 有 迷 在 中不 善 于 提 出 自己不 同 的 意见 或 对 问题 发 表新 看 法 、 见 解 。 新 因此 , 养 学 生 的 问 题 意 识 , 师要 敢 于 摒弃 传 统 的 是 非 判 断 培 教 式 的 标 准答 案 型 的评 价 方 式 , 设 一 个 宽 松 和 谐 的 教 学 环 境 , 创 引 导 学 生 大 胆思 考 , 培养 学生 敢 想 、 敢说 、 问 的 鲜 明个 性 。 敢 培 养学 生 的 问题 意 识 . 师 要 善 待 学 生 提 出的 一 切 问 题 , 教 简 单 、 稚 的 问 题 , 以引 导 学 生 通 过 看 书 , 幼 可 自行 鳃 决 ; 过 学 超 生 现 有 知识 范 围或 教 师 一 时难 以 回答 的 问题 ,要 给学 生讲 明 原 因 , 供 解 决 的 可 用 资源 ; 于思 考 性 的 问题 , 以 根 据 情 提 富 可 况 因 势利 导 , 集 体 思 考 或 小 组 讨 论 的 方 式 加 以 解 决 。这 样 , 以 学 生上 课 就 不 会 有 思 想 负 担 , 自然 会 积 极举 手 , 跃 发 言 。 踊 如 在讲 五 四运 动 时 , 到5 4 ,E 大 学 等 校 三 千名 学 说 月 日 j京 生 。 天 安门集合 , 行示威游行 . 呼“ 争 主权” “ 在 举 高 外 、 内除 国 贼 ” “ 除 二 十 一条 ” “ 绝 在 合 约 上 签 字 ” 口号 .. ・ 了 、废 、拒 等 . 烧 … 曹 汝 霖 的 住 宅 :月 5日,E 学 生 实行 总 罢 课 , 国 各 地 学 生 5 j京 全 纷 纷 响应 。突 然 ,有 一 学 生 喊 道 : 学 生 烧 人 家 的房 子 是 违 法 “ 的 ! 顿 时 , 惊 四 座 , 生 一 片 哗然 。我 意 识 到 该 学 生 提 出 了 ” 语 学 个 很 有 价 值 的 问 题 , 意 他 继 续 说下 去 。 生 接 着说 :学 生 示 该 “ 运 动是 爱 国运 动 。 确 实 起 到先 锋 作 用 , 是 我 认 为 火 烧 曹 宅 也 但 是错 误 的 ! “ 烧 曹 宅 是 否 合 法 ? 老 实说 , 也 一 时无 法 准 确 ”火 ” 我 回答 这 一 问 题 ,于 是 我 组 织 学 生 围 绕 这 一 问 题 阐述 了 自己 的 观点 , 发 了学 生 的 问题 意 识 , 化 了学 生 的 学 习 动 机 。 激 强 二 、 设 问题 情 境 , 学 生 “ 问 ” “ 问 ” 培 养 问题 意识 创 使 想 、爱 , 我 国传 统 的 教 育 是 一 种 “ 一 受 ” 的 教 育 , 知 识 的 灌 授 式 以 输 为 主要 方 式 , 特 征 表 现 为 “ 师 教 , 生 被 教 ” “ 师 讲 , 其 教 学 ,教 学生听 , 而且 温 顺 地 听 ” “ 师 制定 纪律 , 生 遵 守 纪 律 ” “ ,教 学 ,教 师 选 择 学 习 内容 , 生 适 应 学 习 内 容 ” 与 之 相 适 应 , 国 的传 学 。 我 统 教 学 是 以 教 师 的讲 授 为 主 , 师 很 少 创 设 问题 情 境 , 乎 没 教 几 有 给 学 生 任何 提 问 的机 会 。 久而 久之 , 生好 问 的本 能 就 被 教 学 师 一 点 点地 扼 杀 了 。要 培 养 学 生 的 问题 意识 , 学 生 想 问 、 使 爱
中学历史教学问题意识
中学历史教学问题意识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历史的镜头,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思考过去和现在的联系,预测未来的发展走向。
历史并非静止不变的,而是充满着变异与多面性,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完善。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培养他们对历史问题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历史问题的多元性。
历史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很多历史事件都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对同一个历史事件的理解也可能因人的不同立场和角度而有所差异。
我们需要让学生看到历史问题的多维性,了解不同观点的历史解释,培养学生的历史问题辨析能力和多元思维能力。
只有通过多角度的历史研究和学习,学生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不会被片面和扭曲的历史观点所左右。
中学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问题意识。
历史问题意识是指对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的敏感性和认识能力。
这包括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的思考、对历史中的突破性事件和变革性人物的认识、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把握等方面。
只有培养学生具备敏感的历史问题意识,他们才能在历史学科中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水平,从而真正领会历史的意义和深刻内涵。
中学历史教学应该贯穿历史问题的讨论和争议。
历史是一个不断争论和探讨的学科,很多历史问题都是存在争议的,这种争议性正是历史学科的魅力所在。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历史事件的争议性问题来进行探讨和讨论。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安排一些有争议性的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并通过讨论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使他们能够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领会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提高他们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水平。
中学历史教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涉及到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也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携手,全方位地进行培养。
学校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历史教学资源,支持和鼓励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来进行历史教学,创造多元化的历史学习环境。
中考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问题意识
中考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问题意识历史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对于历史事件、人物、背景等存在问题的敏感程度和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历史问题意识,在中考历史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中考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问题意识,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1. 创设情境引发兴趣和思考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等方式,引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兴趣和思考。
例如,在讲解具体的历史事件时,可以根据事件的背景和人物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事件的原因、结果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进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2. 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搜集和分析学生在培养历史问题意识过程中,需要具备收集和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资源进行信息搜集,包括教科书、纪录片、互联网等,同时培养学生对历史信息的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问题,形成独立的判断和观点。
3.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进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提出历史问题,并引导他们进行探究。
通过小组讨论、问题导向的研究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提问、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历史知识。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历史问题意识需要学生具备辨别历史观点和信息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对不同历史观点进行比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同时,也可以通过讨论历史事件的多元解读,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让他们了解到历史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5.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问题意识还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思维方式,提出自己的历史问题,并探索创新的解决方法。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探究项目,让他们自主选择研究的主题,并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相关历史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
总之,在中考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问题意识需要教师以激发兴趣和思考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搜集和分析,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进行探究的能力,同时注重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意识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山东省潍坊市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峡山中学刘晓玲崔希明摘要:问题意识就是对客观存在的矛盾的敏锐感知和认识。
具体说,就是有“主动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分析问题”的自觉意识,进而也才会为解决问题提供更多、更准的途径与策略。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老师需要具备问题意识,同样学生也需要具备问题意识。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
学会怀疑,学会提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理解课本的学习内容;更能提高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学相长。
关键词:问题意识以问引导以问促学教学相长有人说: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在我国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提高学历史学科的学科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
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的时候,想方设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可见探究发端于问题。
是否具有问题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课改的成败。
一、何为“问题意识”毛泽东说:“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
”一个人、一个团队在生活、工作中总是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
人们的能动意识,就是去发现矛盾、发现问题;人们的积极行为,就是去解决矛盾、解决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生过程中也会遇到疑问,把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纳入到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促进教学相长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所谓的问题意识,实际上就是对客观存在的矛盾的敏锐感知和认识。
具体说,就是有“主动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分析问题”的自觉意识,进而也才会为解决问题提供更多、更准的途径与策略。
我们常说的“防范于未然”或者要具有“危机意识”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去强化“问题意识”的表现,“问题意识”是促进解决矛盾的思想前提。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_3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发布时间:2021-05-20T09:16:30.682Z 来源:《素质教育》2021年5月总第378期作者:杨爱芹王学花[导读]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促进学生良好历史知识体系以及创新能力形成的有效方法。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第二实验中学257500摘要:历史学科既可以让学生铭记历史,也可以让学生展望未来,抓住时代的命脉。
初中阶段的历史课本,涵盖了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历史,既可以让初中生了解民族历史,激发他们探究历史足迹的兴趣,也可以借助世界历史,培养学生高瞻远瞩的眼光,树立责任和使命意识。
初中历史教学并不是简单地识记历史史实,而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开展历史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对历史事件进行综合评述,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关键词:初中历史问题意识现状与对策培养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促进学生良好历史知识体系以及创新能力形成的有效方法。
问题意识指的是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当他们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产生的疑问和探究的心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通过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能力的提升,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对相关科目学习的积极性,在有效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存在的问题1.教学理念落后,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够重视。
历史作为初中阶段的重点教学科目,要求学生在掌握相关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历史学科素养,促进学生文化意识、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综合提升,落后的教学理念将直接影响到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不够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过分看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学生考试的分数,忽视对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教学效率【摘要】步入科学殿堂的台阶是研究和解决问题,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新课标明确指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因此,中学历史教学活动有一项基本任务是:利用或创设问题情境,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促使他们主动参与,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提高中学历史的教学效率。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切入点,对提高历史教学效率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启发式问题意识教学效率一、中学历史的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教学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中学校园里,历史教师的处境颇为尴尬。
一方面,历史作为中考、高考学科,我们不能轻视它;另一方面,历史的中考、高考分值要低于其他学科,学生、家长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
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与语数外等学科不同的难题是:领导抓得紧,要求提升教学质量;学生放得开,认为历史学而无用。
所以,中学历史教师在工作中承担着很大的压力。
《历史教学》刊登过庞卓恒教授的文章《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科学的历史观》,庞教授在文章中惋惜地指出,“中学生对历史课的满意度在各科中倒数第二”。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对此感到震惊,也感到惭愧,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中学历史的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教学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庞教授建议通过对历史教材进行“一番大改革”来改变这一局面。
他指出,历史教材的编写标准要紧扣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凡与这一标准相违背的内容就应“大刀阔斧地砍掉”,符合的“就应当不惜课时和篇幅尽可能生动详细地讲述”。
事实上,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有关部门也确实在教材编写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但收效不大。
因为这里“不惜课时和篇幅尽可能生动详细地讲述”的仍然是“系统知识”,而且在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时期里也不可能取消考试,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提高教学效率,仅仅通过教材的改革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着手,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效率。
中学历史教学问题意识
中学历史教学问题意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历史教学在中学教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历史教学不仅是教授学生历史知识和相关技能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审美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理解历史的过程。
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和关注。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三个方面,探讨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意识。
一、教学内容问题意识中学历史教学内容应该既有纵向的系统性,又有横向的多元性。
在现实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教材过分厚重、历史知识零散等问题。
一些历史教材内容冗长繁杂,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和消化。
一些历史课程设置过于注重重大事件和人物,忽略了地方历史、民族历史等多元文化的传承。
一些历史知识解释主要以文字材料呈现,缺乏多样化的呈现方式,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和关注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质量和多样性。
一方面,应该精简教学内容,将历史知识进行分类整合,并引入优秀历史文化作品。
通过历史文学作品的引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应该注重地方历史和民族历史的教学,让学生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同。
应该引入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如图片、影像、实物展示等,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方式去感知历史。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应该是多元化和学生主体的。
在现实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低、教学形式呆板等问题。
一些历史教学方法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师讲授和学生听讲的阶段,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特点。
一些历史教学形式呆板,教学过程缺乏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一些历史教学演示方式单一,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和关注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多元性和个性化。
一方面,应该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增加学生参与度和主体性。
应该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引入多种资源和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VR虚拟实境等,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随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张玮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普遍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让问题走进初中历史课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关键词:意识;初中;教学;问题;历史初中历史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且为学生解答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比较偏向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没有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对于学生而言,总体的学习过程就好像将整本书背诵下来一样,当考试结束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并不深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一、引导与发现,帮助学生形成好奇心要想在初中历史中培养出学生的问题意识,就需要让学生发现问题。
而发现问题的根本动机在于学生要对历史知识产生好奇心,从而提出不同的见解。
只有让学生发现问题,才有可能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比如在教学“秋收起义”相关知识点时,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基于课本内容的情境,进而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其中的主人公进行独立思考。
为了做好这一点,笔者在课堂中给学生展现了大量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的历史图片,一边进行讲解,一边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与选择。
接下来,笔者提出了几个问题:在秋收起义时,中国当时的情况如何?秋收起义暴露了中国当时哪些问题?秋收起义的形式代表着我们党当时选择了怎样一条道路?不同于传统历史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点,帮助学生进入当时的历史情境,才能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当时国情下的历史选择。
学生了解越深入,学生的观察也就越细致,好奇心提升,发现问题更为快速,问题意识也就得到了培养。
二、指导与强调,提升学生的问题质量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学生的问题质量是提升重点。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和知识素养上水平较低,提出的问题多是常识性问题。
特别是对于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来说,可能听一节课下来,提出的问题甚至是书本上早已有答案的问题。
历史教师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教学心得,共同探讨历史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在此,我想以“传承历史,启迪未来”为主题,与大家交流一些我的想法。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源泉。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要肩负起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从中汲取智慧,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1. 精选教学内容。
我们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选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
2. 深入浅出。
在讲解历史知识时,我们要注重深入浅出,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3. 融入现实。
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1.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不盲目崇拜,不盲目否定。
3.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理解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
三、提高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1. 组织参观历史遗迹。
通过实地参观,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2. 开展历史知识竞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知识水平。
3. 鼓励学生参与历史研究。
鼓励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
四、加强教师自身修养1. 深入学习历史专业知识。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2. 关注教育动态。
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
3. 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了解学生的需求,关心学生的成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总之,历史教学是一项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工作。
我们要坚定信念,勇担重任,传承历史,启迪未来。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我国历史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
如何提高历史教学方法
如何提高历史教学方法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精简准确——培养历史解释素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探索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历史认识的过程。
这些研究性学习问题从哪里生成呢?第一,教材。
如教材的导读框、课文、插图、小资料、地图、名人名言等;第二,课外的历史材料。
如音像、实物、口述史、文字资料等;第三,社会生活。
如日常生活、社会热点、时事政治等。
提出问题之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然后再引导学生用心思考、踊跃发言。
问题的解决,不仅仅能够丰富学生对具体历史现象的认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用具体的历史事实来印证历史结论,甚至修正历史结论,从而树立起科学的历史观。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理解“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我认为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不必一本正经地以注重传统知识内在联系为主教学,而应结合新课改理念,把新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和重难点知识进行深入剖析,尽量深入浅出地讲解,主要突出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注意不要把简单内容复杂化,增加学生学习难度、学习兴趣,力求用最精简的线索串联最有价值的内容,使学生能一听就懂。
比如:在《秦朝的统一》一课中,讲到秦朝中央政权设立的三种官职——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老师就可告诉学生它们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哪种等级职务,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地了解秦朝官员的职权范围和作用,并记住这三种官职的名称,进而理解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二、潜移默化——树立家国情怀意识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教师在讲授中可以通过广泛的阅读增加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逸闻趣事或稗官野史,用学生比较熟悉的课外知识来诠释课程内容,这样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尤其是在文化史部分,可尽量多使用这种方法。
通过补充对中国古代先进文化和著名人物的介绍,使学生油然而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优秀品质的敬佩之情,从而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发现学习的基本条件,是新的学习方式的核心。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形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转变观念,使学生敢问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实践正确的“三观”,为学生生疑创设宽松和谐的情境氛围。
一是正确的师生观。
教师要正确定位师生之间的关系,要准确把握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的关系,创造轻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顾虑,使他们敢问。
二是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要尊重所有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对每个学生的问题都要从正面予以积极的评价,要遵循延迟判断的原则,允许“百家争鸣”,鼓励不同的见解。
切实保护好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是正确的课堂观。
教师要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要认识到问题意识不仅有助于克服教师的满堂问,避免繁琐的分析,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深思善问的能力和习惯。
其次,也要教育学生转变观念。
一是自卑、怕受嘲笑的观念。
对自己缺乏信心,对自己的问题意识持怀疑态度,怕老师和同学的嘲笑。
二是依赖、事不关己的观念。
对于学生诸如此类的观念,教师要凭借具体的教材,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去引导、去改变,鼓励他们走出自我,大胆提问。
二、激发兴趣,使学生爱问
好问是人的天性,但在“教师问问题,学生答问题”的传统“去问题化”教育模式影响下,学生的问题意识日趋退化,甚至丧失,想象力也越来越少。
这就造成了当今不少学校越到高年级举手提问的人数越少的尴尬局面。
因而教师一方面要顺应形势,积极改革,主动进行“问”和“答”角色的转换,大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要切实保护好学生好问的天性,教学过程中,保持相当的宽容,对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及时肯定鼓励,对于学生提出的没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应予宽容,不必求全,更不可责备。
其次,要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明白问题意识的作用,让他们知道古今中外名人对问题意识的看法,激发他们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主观能动性。
此外,我们还可以开展一些活动,通过一定的形式或载体直接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爱问。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
1.先预习,让学生有备而发自主“问”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
自学。
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
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2.班组讨论,让学生生生互动质疑而“问”
所谓生生互动,就是通过学生个体的问题意识,在小组、大班内互相沟通、互相碰撞,在感受集体温暖的同时获取集体智慧中的营养,以丰富个体的思维领域。
通过生生互动,一些低层次的,甚至与学习无关的问题在小组内就被筛除了,避免了一些老师担心的“乱问”,而引发课堂活跃气氛的有价值的问题就出现了。
3.建立适合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敢一问再“问”
自主学习的结果,即学生学习成果的评定,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准确完整的考评方式在“双主”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议从以下三方面考察对学生的评价:(1)数量上做记录,鼓励学生多发问、勤发问;(2)质量上提要求,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能提别人所没有提的,能问书上所没有问的;(3)小组内要探讨,鼓励小组互动,能谈出看法,言之有理。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或遗漏了有价值的问题怎么办?教师抛,学生探;切不可认为,一堂课只要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就算了事。
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在实施“问题性”教学中,笔者深深体会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必先让其拥有问题;要让我们
的教学活动具有创新意义,就要让“问题”走进课堂成为课堂前进的动力;要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苗,只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作者单位河北省三河第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