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就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以科技创新工程为主要抓手,全面推进技术、体制、管理等各方面创新,以科技竞争力提升综合竞争力,以科技现代化促进基本现代化。
一要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
坚持把研发机构建在企业,将人才工作重心转向企业,将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到企业,将创新资源集聚到企业,将科技服务覆盖到企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企业主导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加大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全球眼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家。
二要以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为主攻方向,着力推进产业高端升级。
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高端发展,根据产业创新需求部署创新链,着眼技术瓶颈组织重大技术攻关,立足产业升级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和规划组织,协调关键技术的研究攻关和成果转化,加大对新兴产业项目的集成支持,力争在若干前沿领域取得突破。
突出前瞻培育,围绕3D打印、智能机器人、高温超导、未来网络、高效储能等10大前沿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三要以优化创新布局为重点,着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统筹规划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布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增强科技创业载体服务功能,提升创新整体效能。
中特整理的完整答案.doc
1.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而不是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二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驱动发展,而不是为了发表高水平论文。
因此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一、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部署创新链,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关键技术。
二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
三是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
四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完善科技促进农业发展机制,不断健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
五是大力发展关系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技术,加快推进涉及人口健康、食品安全、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社会管理领域的科技支撑体系,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六是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
第二、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一是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培育和壮大创新型企业。
鼓励产学研开展深度合作,真正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
二是着力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骨干和引领作用,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引导和鼓励民办科研机构发展,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提高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影响
科技创新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影响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了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必须把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置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
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关键词科技创新,含义,重要性,国力,影响一、科技创新的含义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
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从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构成的技术创新双螺旋结构出发,进一步拓展视野,技术创新的力量是来自于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来自专家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科技创新正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演进下的一种复杂涌现,是这个三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
信息技术引领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推动了管理创新,这既包括宏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制度创新,也包括微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
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无疑是我们所在这个时代创新的主旋律,也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之间的协同互动共同演化形成了科技创新。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是相辅相成的。
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文化基础,没有新的理论学说和公理体系,不可能有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反过来又为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管理创新则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微观与宏观环境。
技术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硬件”,而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则是社会进步的“软件”,它们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
二、科技创新的作用与重要性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及其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发轫于上个世纪中叶。
考研政治复习:科技创新
考研政治复习:科技创新考研政治:重要命题点之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这作为重要的时政值得引起考生的注意,下面都教授带各位考生来一起学习。
一、相关时政热点1.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习近平8月18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研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习近平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2.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从发展上看,主导国家发展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成产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大纲考点链接1.《毛中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毛中特第八章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战略措施,其必要性和紧迫性表现为科学技术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本期我们刊登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并刊发赏析文章,旨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积极投身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中来。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王达阳2019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在“经济制度”板块里单独列出“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这个条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等重要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决定》起草组在研究和吸纳各方面意见后,“对完善科技制度加以突出强调,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决定》还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板块中增加了“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的内容。
《决定》关于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内容,反映了新时代党领导科技工作的新认识,体现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等党中央关于科技的重要判断,为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重视科技的作用,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的思想,更是我国在科技领域不断跨越发展的根本原因。
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邓小平对科技工作有独到的见解和贡献。
早在1975年领导科技战线的整顿时,邓小平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研人员是劳动者”的判断。
第三次复出后,邓小平主动请缨主管科技和教育,多次呼吁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以人为本,科技创新
坚持以人为本方针建设科技创新大国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新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的思维、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及质量,同时,其呈几何级数更迭的个更新速度也令人不寒而栗,认为技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力量。
因此,新技术的发展要以满足人的需求为目标,不应盲目地更新换代,所以,我们要建设科技创新大国,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
建设科技创新大国需要“梦”。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与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在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大学生们放飞科技梦想、贴近生活实际、挖掘市场潜力、设计新颖作品,正是当代青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生动体现。
当前,全国各族人民也在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着!建设科技创新大国需要“稳”。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然而,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就是没道理。
“网络新一代”有着自由探索的思维方式和自主观察的能力方式,但由于其价值体系及道德观念的扭曲、善于使用过激言论与污言秽语进行讽刺与调侃等原因,给社会滋生了诸多弊端。
因此,我们应将其稳下来,通过引导其培养科学、中庸的态度及使用规范言语来正确对待它。
当前,党中央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始终保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建设科技创新大国需要“人”。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建设科技创新大国的主体始终是人,也离不开人,并且要以人为核心。
如果发展着的物质科技生产力忽略、脱离了民众精神的话,就会丧失他应受人控制并为人服务的真正本质,而变成与人对应的异化力量。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核心,最大限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大限度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逐步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提供强大的保障与支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建设科技创新大国,离不开“以人为本”的方针。
创新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创新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改革发展全局,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形成从思想、到战略再到行动的完整体系,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科技界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科技创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坚定创新自信,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
一、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科技创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上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以历史纵深和全球视野,从时代发展前沿和国家战略高度,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每年都作出标志性的重大部署。
2012年,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13年,中央政治局到中关村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做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
2014年,经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
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
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2016年,又连续出台重大部署。
1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4月,党中央通过“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建议。
5月,“科技三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李克强总理对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提出明确要求。
8月,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9月,G20杭州峰会首次把“创新增长方式”作为重要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创新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构想,中国的创新发展理念正在走向世界、引领世界。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启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必将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一、创新驱动发展是关系全局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对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出了更加全面、更加紧迫的需求。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抉择。
201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将这一战略明确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充分表明了我们党依靠创新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
(一)创新驱动是适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新时期我国面临的一个宏大而深刻的历史背景,就是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
全球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新科技革命的巨大能量正在不断蓄积。
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交汇融合、交织影响,国际创新要素流动空前活跃、重组不断加快,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呈现加速态势,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态。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深刻地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密切地关系着民生改善和群众福祉。
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成为当代世界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周期性危机的特征,更多地表现出结构性危机的特点,加快催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各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必须塑造更加均衡协调、具有强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经济结构。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意见》要求,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发挥市场竞争激励创新的根本性作用,营造公平、开放、透 明的市场环境,强化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创新的引导,促进优胜劣汰,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动力。实行严格的知 识产权保护制度,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健全产业技 术政策和管理制度,形成要素价格倒逼创新机制。
含义
含义
2012年底召开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 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 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就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快形成经济 发展新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首先,进一步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让企 业成为技术需求选择、技术项目确定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体。其次,高校、研发机 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金融机构等应与企业一起构建分工协作、有机结合的创新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协同创 新体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很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消耗大、利润低,受制于人。只有拥有强大的 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要瞄准国际创新趋势、 特点进行自主创新,使我国的自主创新站在国际技术发展前沿;二是要将优势资源整合聚集到战略目标上,力求 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进行多种模式的创新,既可以在优势领域进行原始创新,也可以对 现有技术进行集成创新,还应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启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必将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一、创新驱动发展是关系全局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对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出了更加全面、更加紧迫的需求。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抉择。
201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将这一战略明确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充分表明了我们党依靠创新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
(一)创新驱动是适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新时期我国面临的一个宏大而深刻的历史背景,就是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
全球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新科技革命的巨大能量正在不断蓄积。
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交汇融合、交织影响,国际创新要素流动空前活跃、重组不断加快,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呈现加速态势,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态。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深刻地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密切地关系着民生改善和群众福祉。
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成为当代世界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周期性危机的特征,更多地表现出结构性危机的特点,加快催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各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必须塑造更加均衡协调、具有强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经济结构。
2013中国公众知识产权知识竞赛试题
2013中国公众知识产权知识竞赛试题1.党的十八大工作报告中指出:实施()战略。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A.产学研结合科技体制改革B.创新驱动发展知识产权战略C.人才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年6月5号,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知识产权战略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
A.2005B.2008C.20113.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推动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为国家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A.国家知识产权战略B.人才发展战略C.科教兴国战略4.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量提高到3.3件的量化指标首次列入了“十二五”规划目标,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A.申请B.有效C.拥有5.《2012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首次把提升知识产权()列入其中。
A.质量B.申请C.数量6.《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的16字方针是“()”。
A.激励创造、有效使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B.激励创新、有效管理、科学使用、依法保护C.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7.我国专利法于()年3月12日通过,()年9月4日第一次修订,()年8月25日第二次修订,()年12月27日第三次修订。
A.1983 19931999 2009 B.1984 1992 2000 2008 C.1984 1993 2000 20088.2012年,我国受理三种专利申请()件,授权()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为()件,发明专利授权()件。
A.204.9万128.0万65.2万22.2万B.209万129.0万60.2万20.2万C.209.4万125.0万60.2万21.2万9.2012年,我国受理通过《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的PCT国际专利申请达()件,同比增长()%。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什么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什么我国的创新驱动战略是什么?如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而不是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二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驱动发展,而不是为了发表高水平论文。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
当前,应抓住以下重点着力推进。
首先,要细化战略目标。
应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进行分解和细化,建立完成目标的组织架构和任务体系,让各部门、各层面、各单位按照明确的目标任务推进。
其次,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部署创新链,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我国很多传统产业消耗大、利润低,所以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很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集成创新,提升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
此外,还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完善科技促进农业发展机制,不断健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
第三,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建立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让市场充分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政府充分发挥引导、调控、支持等作用;建立科技创新的协同机制,以解决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封闭低效、研发和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建立科学的创新评价机制,使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
最后,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一是注重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加大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力度,加强技术引进和合作。
十八大科技热点
1、科技创新战略注重民生“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要求我们大力发展与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与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科学技术,大力发展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科学技术,大力发展信息网络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大力发展健康科学技术,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空间和海洋技术,大力发展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科学技术,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不断强化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环境、保障民生安全。
2、自主创新驱动科技跨越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关键的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要推动创新成果尽快工程化产业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包含了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国防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其中核心是要建设好技术创新体系。
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各个部门的协同创新,要加快培育一大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知名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坚实的基础。
3、PM2.5两会前,人们对全国多地大范围持续的雾霾天气记忆犹新;两会上,“细颗粒物PM2.5”遂成为显示度最高的热词之一。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人士透露,提交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的报告曾历经143处修改,其中特意加入“增加PM2.5等监测指标”的内容,还专门附有“PM2.5”的名词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于1989年制定并颁布实施,2000年作了修订。
然而迄今为止,也没有对当前以细颗粒物PM2.5、臭氧等为代表的区域性污染有所涉及。
关于创新的高中政治语句
关于创新的高中政治语句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由此可见,创新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式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4.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必须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6.要制定正确的经营策略。
一家企业,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作者:暂无来源:《华东科技》 2016年第7期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这是中央在新的发展阶段确立的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为加快实施这一战略,特制定本纲要。
◎战略背景创新驱动就是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推动发展方式向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促进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战略目标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为建成经济强国和共同富裕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
◎战略部署(一)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创造发展新优势(二)强化原始创新,增强源头供给(三)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四)深化军民融合,促进创新互动(五)壮大创新主体,引领创新发展(六)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实现重点跨越(七)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筑牢创新根基(八)推动创新创业,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战略保障(一)改革创新治理体系(二)多渠道增加创新投入(三)全方位推进开放创新(四)完善突出创新导向的评价制度(五)实施知识产权、标准、质量和品牌战略(六)培育创新友好的社会环境◎组织实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重大历史使命。
全党全国必须统一思想,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统筹谋划,系统部署,精心组织,扎实推进。
教资作文科技发展的分论点
教资作文科技发展的分论点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从紧迫形势看。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水平更加深刻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各种全球性问题相互交织,影响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
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都在对自身经济发展进行战略筹划,纷纷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加大投入,着力推进。
二是我国已经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科技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完全有条件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跟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目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和借鉴
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和借鉴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加快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
坚持科技创新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从发展上看,主导国家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科技创新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和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
坚持科技创新,就是要为生产力发展扫清技术障碍、创造科学条件,凝聚全社会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充分调动科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这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坚持科技创新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方位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科技对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贡献更加凸显。
中国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就。
”这为以坚持科技创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社会经济循环过程中,可以说,生产处于“四大环节”之首,是保证经济运行和经济再生产的首要条件,只有不断提高生产力,才能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展生产力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坚持科技创新有助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推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革发展,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主导和超前作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体现了新时代发展生产力的方位导向。
坚持科技创新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实践要求。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仅可以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支撑,而且可以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创新供给支持。
要看到,坚持科技创新,就是要从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等入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就是要全面深化科技创新人才体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主体活力;就是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全方位、多领域、宽角度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就是要建设一流的创新生态系统;等等。
加快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论文
加快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论文加快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论文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近些年,我国坚持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较大进展,但科技发展的水平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距现代化建设要求都相对滞后。
因此,要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努力使科技创新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内生动力。
一、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现状1.培育壮大了一批科技创新主体近几年,我国不断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企业研发中心的建设,不断提高企业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重点围绕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对接企业技术需求,全力突破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加快培育创新型骨干企业,促进骨干企业在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功能。
提高中小企业的协作创新能力,积极以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等形式,加强中小企业与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协作创新,提高龙头企业的生产配套率。
积极开展科技招商,根据产业链条缺失之处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引进国际大企业、大集团研发中心,带动我国相关科技创新主体的发展壮大。
2.加强了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科技人员是宝贵的智力财富,也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
近年来,我国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面向关键领域,依托重大项目,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物。
在科技人才培养、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扶持等方面实现重大的政策性突破。
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引才与引智结合,加快推动高层次人才向我国聚集,在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聚集一批高端人才,初步形成了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人才队伍,为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1.强化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各地加强了科技产业园区建设,以高新区为龙头,引导和协调特色产业园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创新体制,构建平台,完善功能,落实政策,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力争在新信息、新能源、新村料、新医药和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科技引领未来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引领未来创新驱动发展【热点追踪】1.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需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世界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
2.2013年1月1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国家主席胡锦涛向取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郑哲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小谟颁发奖励证书。
3.2012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独立发展、自主运行,并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互用的全世界卫星导航系统。
4.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
“辽宁舰”交接入列后,海军官兵顺利进行了歼一l5飞机起降飞行训练。
歼一15飞机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首型舰载多用途战斗机,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可遂行(军事术语:成功实行)制空、制海等作战任务,飞行性能良好,配挂多型精准制导武器,具有远程冲击和日夜间作战能力。
5.2012年6月16日18时56分,执行我国第一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顺利将3名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送上太空。
在进行了多次空间实验以后,“神九”飞船于29日上午返回地面,我国第一次手动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胜利结束。
“神九”任务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美国和俄罗斯以后第三个掌握载人空间对接技术的国家。
【知识链接】角度一建设创新型国家1.现今世界,科技日趋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加倍深刻的影响。
2.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我国已经成立起坚实的基础。
在一些重要领域已走活着界前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2012年12月18日04:27 手机看新闻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分享到...分享到人人分享到QQ空间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启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必将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一、创新驱动发展是关系全局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对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出了更加全面、更加紧迫的需求。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抉择。
201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将这一战略明确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充分表明了我们党依靠创新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
(一)创新驱动是适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新时期我国面临的一个宏大而深刻的历史背景,就是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
全球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新科技革命的巨大能量正在不断蓄积。
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交汇融合、交织影响,国际创新要素流动空前活跃、重组不断加快,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呈现加速态势,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态。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深刻地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密切地关系着民生改善和群众福祉。
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成为当代世界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周期性危机的特征,更多地表现出结构性危机的特点,加快催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各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必须塑造更加均衡协调、具有强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经济结构。
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掌握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
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许多国家都将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层面,作为重点发展和着力投入的焦点领域。
全球进入了空前的创新密集时代,各国围绕科技创新的竞争与合作不断加强。
这既为我们带来了重大机遇,也给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
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更加主动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的新成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社会生产力开辟新的空间,以科技改革发展的新突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跃升。
(二)创新驱动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通过多年来的艰苦努力,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但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结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十分迫切。
经济的结构问题与科技创新的能力和结构、人才队伍的水平和结构密切相关。
我国以较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压力,面临着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严峻挑战。
发达国家曾经拥有的资源环境等有利条件,是目前我国所不具备的。
我们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品牌创新。
而科技创新处于核心地位,负有自身发展和带动其他方面创新的使命。
如果没有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就难以真正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并突出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这“两个最”成为我国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之路的核心要求,成为我国科技改革发展的重大责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依存度必须大幅加强。
当前,受国内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实践表明,越是在经济复杂困难的条件下,我们越应重视科技在稳增长、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科技改革发展步伐,依靠科技培育新产业、创造新需求、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赋予了前所未有的责任。
我们“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一以贯之、长期坚持”。
(三)创新驱动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最新实践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
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战略”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党领导我国科技事业在探索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这条道路,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昭示了我国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光明前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为指导新时期科技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党的十六大以来,沿着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面向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和国家安全重大战略需求,科技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
科技开放合作不断扩大,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我国整体科技实力与主要发达国家不断接近,一些方面开始从跟踪者逐步变为并行者,甚至成为领跑者,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大国和创新大国。
与形势的发展变化相比,一些突出问题仍然制约着科技创新。
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牵引还不足,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不强,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也还不够牢,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新时期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迫切需要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进一步迈出实质性步伐。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同步走、同向行的关系,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效直接影响到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成效。
当前,距离我国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目标的时间还剩下不到10年,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我们必须在创新驱动发展上有新的重大作为和重大突破。
二、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发挥好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实力提升是基本前提,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是关键环节,促进经济实力提升是首要任务,促进综合国力提升是根本目的。
当前,经济竞争、国力竞争已前移到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的竞争。
要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实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推动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实现新的重大跨越。
同时,在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进程中,社会各界应切实将科技创新作为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推动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一)坚持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2006年我国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此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阶段。
党的十七大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此后,又陆续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这三个纲要作为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确立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科技、教育、人才三个“优先发展”的战略,构成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顶层设计。
我们应坚持科技优先发展,进一步统筹落实好科技、教育、人才三个规划纲要,把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树立长远眼光,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超前部署,下大力气解决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奠定我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
(二)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实力和社会生产力2008年我国把科技支撑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四大措施之一,以此为标志,科技在克服当前困难、创造未来繁荣中的支撑引领地位进一步强化。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两个最”,以此为标志,依靠科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导向进一步形成。
我们应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把科学技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三)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整个进程中,不断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日益多元化,改善民生、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对科技创新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要求,科技工作的领域越来越宽、责任越来越大,在推动科学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和社会生产力中的战略作用更加突出。
2012年7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面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进行了部署。
以此为标志,开启了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
我们要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进程和各个方面,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让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繁荣,保障国家战略安全,服务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三、扎扎实实抓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推动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发挥科技创新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中的战略支撑作用。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完善市场导向的创新格局。
积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增强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创新和服务能力。
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全面推进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的有机衔接,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强统筹协调和协同创新,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