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三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的:理解旧中国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的深深毒害
教学重点:紧扣对比描写的手法理解,尤其是对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后两节关于“希望”的深含哲理的议论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字词、作者、朗读,把握结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部好小说如同一面好的明镜,映照着一个时代的世态和人生;一部好的小说还像常鸣的警钟,
震憾着每个读者的思想和心灵,今天,让我们从鲁迅先
生所著的《故乡》这面明镜中去了解旧时代人们的生活,
去探究旧时代人们的命运吧!
二、解题:
“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母亲家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的好
友与乡邻同“我”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
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
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一年后,以此次经历为素质,写下
这篇小说。
题目,既交代了事情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又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播放录音带
要求:⑴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文中不懂的
生字词;⑵本文的顺序和线索是什么?
2、明确:本人按时间顺序以“我”回故乡的见
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况。
3、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5):写“我”回故乡,“我”
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
象以及“我”悲凉的心
情;
第二部分(6—77):写“我”在故乡、主体、
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给中国农村带
来的灾难,给中国农民
带来的心灵创伤。
第三部分(78—88):写“我”离开故乡的心
情和感受。
四、讲析第一部分
1、朗读1—3段,划出关于描写故乡景物和“我”
心情的句子,
明确:回故乡是在深冬时节,目的是搬家到异
地去,此去也许是对故乡的永别,“我”
的心情是惆怅的,尤其渐近故乡看到
的景象,更加重了“我”的这种心情。
景象作用
天气阴晦
冷风呜呜的响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
苍黄的天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萧索的荒村
2、第4段,所描写的故乡,只是少年时代的“我”
眼中的故乡,“时时记起的”也只是少年眼中
故乡的局部的“神异的图画”,没有也不可能
要求一个少年对故乡的全貌进行整体的深刻
的概述。
五、分析第二部分闰土的形象:采用对比
1、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
⑴外貌⑵语言⑶对“我”的态度⑷对生活的
态度⑸性格特点
2、为什么闰土变成“木偶人”了?
反动统治压迫和剥削的结果“多子,饥荒,苛税,
兵、匪、绅,都苦得它像一个木偶人了”
六、布置作业
1、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杨二嫂及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一、继续分析第二部分
闰土的形象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一般农民的形象,他勤劳,朴实、善良,生活中过多的痛苦和
折磨,使他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钝,但忠厚善良、朴素勤劳的本质未变,另一个物是杨二嫂。
杨二嫂是作为陪衬人物出现的,她的尖刻、自私衬托了闰土的憨厚朴实,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农村日趋衰败的景现。
二、分析第三部分
1、提问:“我”和宏儿的几句对话,作用是什么?
反映出宏儿的天真和对水生友情的留意,童年“我”为出外谋生不得不离开闰土,离开家乡,而今天是卖掉老屋永远离开故乡了,因此,宏儿“回来”的想法不是很天真吗?这次回故乡,已经感到与闰土的隔膜,那么宏儿与水生的将来会怎样,这使我心情加思绪万千,从而引出下文“我”对新生活的议论和企盼。
2、齐读后三段,这三段是以议论为主的议论段,
各段的议题是什么?有什么关系?
4、末段的理解:
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希望“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三、总结
小说通过描写故乡和闰土以及杨二嫂的前后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同时深刻提示出封建传统观念对人民大众精神的束
缚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膜,深切地抒发了作
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
四、作业
1、目标;
2、课后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抓住小说反映社会现实这一特点,让学生充分了解
小说的三要素及文中作者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对
刻画人物的方法进行了反复的训练。
教案说明:
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