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 第一章 第一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坐
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1)试分析一、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心雕龙》中说:“人亲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请结合本诗对“梧桐”这一形象的描写,分析作者的情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紧扣诗题,写了明月、寒霜,营造了秋夜萧瑟清寒的氛围;为写梧桐做了铺垫,同时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2)梧桐面对风霜,不甘凋零,依然飒飒有声;作者借此赞美了刚强不屈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内心孤傲倔强的个性特点。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中秋
米芾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

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

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①,倍觉不胜幽。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

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②。

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欹③枕卧江流。

注:①醽醁(línɡlù),古代的一种美酒。

②瓯(ōu),杯子。

③欹(qī),斜倚,斜靠。

(1)此词写中秋之夜,作者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意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认为米芾这首中秋词不因袭前人,有创新。

你认为“新”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作者选取的代表性意象有:砧声、秋风、蟋蟀、美酒、明月、玉笛、江流等。

(2)①米芾一反宋玉之悲秋,显示出旷达:“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

”②赏月不写月华,除上阕末尾点出“明月挂南楼”外,字面上再没有“月”字出现。

③写“对景”之感,清景之中见出清趣。

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荆溪即事①
乔吉
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

庙不灵狐狸漾瓦②,官无事乌鼠③当衙。

白水黄沙,倚遍阑干,数尽啼鸦。

注:①这首小令是作者由杭州西湖来游宜兴荆溪途中所见,有感而作。

②狐狸漾瓦:狐狸摔瓦罐,指做事胡来。

③乌鼠:乌鸦和老鼠。

(1)“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三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元曲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枯树支撑着门屋,荒凉的菖蒲围绕着溪岸,寒苦的竹子围成了篱笆。

这三句话描绘了荆溪两岸的荒凉和溪上人家的贫困景象,表达出作者对百姓贫苦生活的同情,对为官者不治的愤慨。

(2)①设问。

“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表达了作者对官府不为而百姓贫苦现象的愤懑之情,为全曲定下悲凉深沉的基调,同时也引发读者的思考。

②托物言志。

用“梅花”寄寓作者高洁脱俗的向往与追求。

③比喻。

用神庙不灵验,狐狸摔瓦胡来,比喻长官不问事,使得吏役当权作恶。

形象生动地解释吏治腐败的丑恶现实,也揭示百姓生活贫困的直接原因。

④对偶。

“庙不灵”对“官无事”、“狐狸”对“乌鼠”、“漾瓦”对“当衙”,语言整齐,有韵味。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咏檐前竹
沈约
萌开箨①已垂,结叶始成枝。

繁荫上蓊茸,促节下离离②。

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

得生君户牖,不愿夹华池。

注:①箨:笋壳。

②离离:竹节历历分明之貌。

(1)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檐前竹”怎样的生长过程?请结合诗句作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檐前竹”怎样的品格?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歌一、二句写“檐前竹”拔节抽枝,当竹茎拔节而出时,笋壳就垂脱了;
随着细长竹叶的抽生,慢慢就长出了嫩枝;三、四句接着写竹子挺拔直上,转眼间,已变得枝叶繁茂、亭亭如盖了,而且低处竹节间距离较近,呈现出历历分明之貌。

总之,前四句诗描写了“檐前竹”无声无息地拔节而出,由矮而高,终于英挺地站立“檐前”的生长过程。

(2)第一问:通过想象将“檐前竹”拟人化,让“檐前竹”自己倾诉心声:“我所仰慕的是君子的风仪,而不是花前月下的池畔风光;能够生长在您的门窗前,正是我的心愿啊!”这其实也是诗人对“檐前竹”的赞美。

第二问:表现了“檐前竹”不慕风华、清心自守的品格。

【解析】诗中只把竹子作为客观审美对象来观照,形象地勾勒出它的清姿,反衬出它的品格,别无政治上的寓意或个人身世的感慨。

前四句描绘“檐前竹”的生长态势,带有强烈的动感。

“风动”两句,不直接写竹,只从露珠滴阶、竹影参差中烘托出它的风韵。

结尾两句,采用“檐前竹”自己倾诉的方式,既情意动人,又含蕴不露,较之于直赞之语,似乎有更多的情韵。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燕子矶注
施闰章
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

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

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

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

注:燕子矶:在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观音山上,濒临长江,三面凌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

(1)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钓者的形象及其寄寓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比喻(或象征),以流水喻时代更替,以白鸥喻心志之悠闲,使单纯的画面有了深邃的意蕴。

②对比,如“流水急”与“白鸥闲”形成鲜明对比,为暗喻世事、抒发感慨奠定了基础。

③对偶,如“六朝”对“终古”,“流水”对“白鸥”,“急”对“闲”,使语句整齐,节奏鲜明,表意更为凝练生动。

(2)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悠闲垂钓的隐士形象:他孤身独坐燕子矶头,仿佛已经许久了;夕阳落山,暮霭渐渐笼罩大地,他却浑然不知。

诗人借钓者的形象,抒发了对朝代更替、世事浮沉的沧桑之感,表达了对恬淡、宁静、高洁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这是一首“咏古诗”。

首联将陡峭的岩壁、缥缈的阴云、孤亭一一呈现,衬托出燕子矶的奇绝,但因有阳光的照射便在凛冽中给人带来一丝暖意。

颔联和颈联分别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描写景物,尾联是“点睛”之笔,也是本诗诗眼所在,“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悠闲的垂钓老者的形象一出,整首诗变得灵动、鲜活起来,生机盎然,老者为何垂钓也留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

6.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试比较这两首诗意境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比较赏析这两首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相同:都写到人物独自面对自然的独特体验,都表现出一种隐逸意味。

不同:王诗借清幽绝俗之境表现宁静安闲、独得其乐、天人和谐的隐逸之趣。

柳诗借幽洁寒寂之境表现清高孤傲、摆脱世俗、凛然无惧的不屈品格。

(2)相同:都运用了衬托(以景衬人)、借景抒情、借事抒情的表现手法,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不同:王诗先叙写人事,后以景结情;以明衬暗,以声衬寂。

柳诗先写景作铺垫,后叙写人事;正侧结合。

【解析】《竹里馆》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确是匠心独运的大手笔。

《江雪》写的是江野雪景,一个“绝”字和一个“灭”字,把一切活动着的事物都从视野中排除了,余下的便是一望无际的皑皑白雪。

在这辽阔、幽冷的画面中心,一只孤零零的小船上有一穿蓑衣戴笠帽的渔翁在寒江边独钓。

诗人开篇渲染凄清冷寂的氛围,目的是烘托那雪中寒江孤舟之上披蓑戴笠垂钓老翁的孤独。

诗人采用暗写的手法,题为“江雪”,前三句却始终不着“雪”字,只是在结尾处才点出“雪”,与诗题相呼应。

全诗都是写景,景中寓情,意境空灵,意蕴悠远。

7.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温台
[唐] 朱放
眇眇天涯君去时,浮云流水自相随。

人生一世长如客,何必今朝是别离。

雨夜
[宋] 张咏
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1)《送温台》中“眇眇天涯”“浮云流水”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首诗的结尾两句抒情方式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眇眇天涯”表现了担忧之情;“浮云流水”表现了不舍之情。

(2)描绘了一幅萧瑟凄怆的秋夜孤吟图。

庭院幽深,秋风瑟瑟,翠竹摇动,帘幕晃动,客居者唯有与孤灯相对,自吟自怜。

(3)同: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第一首,“何必”表达了面对别离的豁达和对朋友的宽慰;第二首,“无端”表现幽怨之情,“思乡万里心”表现思乡之情。

异:第二首还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一夜空阶雨”烘托思乡之情。

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钱塘①逢康元龙②
[明] 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

②康元龙:诗人的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

(1)第一、二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作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具体分析诗人在“马上相逢须尽醉”一句中表现出来的复杂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春末夏初的江南,正是细雨纷飞的黄梅时节,烟雨笼罩下的江关越发显得暗淡凄迷。

作者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给全诗蒙上了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或为全诗定下了伤感的情调)。

(2)①表达了诗人于异乡邂逅同乡好友的喜出望外的心情;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③表达了诗人刚与朋友见面又须分手的离情别绪;④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人生不得意的劝慰。

9.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 碧玉箫
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

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

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1)这首小调的前四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前四句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娇的秋山图:金风玉露的秋季,漫山遍野的枫叶通红似火,泉水清澈,苍松荫道,金菊绕园盛开。

②这四句描绘的美丽画面不仅表达了作
者对美丽景色的赞美之情,也为后面抒发作者超脱、隐逸的情志作了有力的支撑。

(2)①用典。

②最后一句借用陶渊明隐居山林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告别仕途、归隐山林、借酒浇愁的激愤之情。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赏析。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词的上片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环境的?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词的上片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了环境。

渲染了环境的孤寂冷清,为下片的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

(2)刻画了一个头发花白,容颜苍老,却念念不忘恢复中原、统一祖国万里河山的坚贞不渝的爱国英雄的形象。

【解析】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风雨交加,破裂的窗纸也在鸣响。

这些都表明这个“王氏庵”是久已无人居住的破屋,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一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

“秋宵梦觉”分明指出了时令,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难以入睡。

半夜醒来,眼前不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而是祖国的“万里江山”。

很显然,他“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醒后犹自流连梦境,故云“眼前万里江山”。

这一句与“平生塞北江南”相呼应。

平生经历使他心怀祖国河山,形诸梦寐;眼前现实使他逆境益思奋勉,不坠壮志。

全词因有这一句,思想境界顿然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