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与语文教育改革

合集下载

社会学学科教育部第一至第六届优秀人文社科成果奖

社会学学科教育部第一至第六届优秀人文社科成果奖

社会学一等奖(共9项第一届1995一等奖(5项)《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中国人口发展态势及对策探讨》《社会运行导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探索》《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及其出路》《对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五点建议》二等奖(11项)《中国人口丛书》《中国人口地理》《企业社会学新论》《人口结构学》《人口承载力与人口迁移》《社会改革控制论》《贫困与发展道路选择》《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当代西方人口学说》《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马克思社会研究方法论》第二届1998一等奖(2项)《中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著作《西藏的人口与社会》著作二等奖(4项)《人地关系论——中国人口与土地关系问著作《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著作《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著作《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论文三等奖(9项)《三峡工程移民与库区发展研究》著作《科学价值系统论》著作《马库色:批判与重建》著作《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口.环境与发著作《“中国经济奇迹”的未来与政策选择—著作《开发扶贫与环境移民》著作《历史原脉与现实走向--历史社会学研著作《转变中的中国人口与发展总报告》著作《21世纪辽宁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如研究咨询报告第三届(2003)一等奖(1项)《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著作二等奖(4项)《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著作《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研究》系列论文《转型社会中的私营企业主:社会来源及著作三等奖(9项)《从济贫到社会保险:英国现代社会保障著作论文《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论文《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从一元到多元》论文《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一项著作《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著作著作《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第四届(2006)一等奖(1项)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著作二等奖(1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目标人群研究咨询报告三等奖(10项)心灵的集体化—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论文新乡土中国著作再生产的延续:制度转型于城市社会分层著作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论文企业职工的权威意识及其对管理行为的影论文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救助著作不灌而治--山西四社五村水利文献与民俗著作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时间分配分析论文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著作中国大陆村委会选举的制度实施著作第五届(2009)一等奖(0项)缺二等奖(5项) A New Perspective in Guiding Ethnic Rel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中国社会学的发端与扩展 著作类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6月 刘市场转型过程中的国家与市场--一项基于劳动力退休年龄的考察 论文类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 著作类 生活•读书•新知三新二元社会与中国社会转型研究 论文类 《中国社会科学》 2007年第1期人口学学科体系研究 著作类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11月 邬三等奖(11项)“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研究 论文类 《社会学研究》 2007年第6期 蔡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 著作类 牛津大学出版社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报告 研究报告类 中国残疾人联合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 著作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2月 卜长伪满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移民研究 著作类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的流失 论文类 《社会学研究》 2007年第3期 胡 社会研究中的因果分析 论文类 《社会学研究》 2006年第4期 王天夫三峡外迁移民社会融合与稳定调查研究 研究报告类 国务院三峡办,四选择:国企变革与工人生存行动 著作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福利三角中的社会排斥:对中国城市新贫穷社群的一个实证研究 著作类 迁移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 著作类 科学出版社 2005年第六届(2012)共9项)费孝通宁夏出版社曾毅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杜克大学中华人口与社郑杭生、李强 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宋林飞《中国社会科学》刘铮、邬沧萍、林富德新华社《内部参考》1979中国人民大学孙敬之 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胡焕庸、张善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刘祖云 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中国人口出版社刘长茂主编 张纯元 副主张志良主编甘肃科技出版社童星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何承金、赵学董 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风笑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李竞能、吴国存 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李路路浙江人民出版社瞿铁鹏上海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查瑞传 曾毅 郭志刚 主马 戎 著同心出版社朱国宏 著复旦大学出版社郑杭生 等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李强 著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孙立平 王汉生 王思斌 朱 农 主编 王冰 副主武汉大学出版社张 彦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刘少杰 著唐山出版社(台湾)林富德 翟振武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宋林飞 著南京大学出版社张志良 主编 原华荣 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吴忠民 著河南大学出版社邬沧萍 主编 郝虹生 副高等教育出版社尹文耀辽宁省计划委员会采用李强 著鹭江出版社2000年9月关信平 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郭志刚《人口研究》2000年1期李路路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丁建定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风笑天《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6期刘少杰《社会学研究》1999年4期丘海雄 陈建民 任焰《社会学研究》1998年4期王桂新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张静 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周晓虹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12月李强著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2月郭志刚等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采纳,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年3月郭于华《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贺雪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李路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卜长莉《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蔡禾《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洪大用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董晓萍、[法]蓝克利著中华书局2003年10月王琪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1年第4期刘少杰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4月胡荣著中华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4月ns in the 21st Century:“De-politicization”of Ethnicity in China 论文类 Asian Ethnicity Vol.8,No.3(Oct 2大学出版社 2007年6月 刘少杰力退休年龄的考察 论文类 《中国社会科学》 2007年第5期 梁玉成著作类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年10月 吴 毅国社会科学》 2007年第1期 刘 平出版社 2006年11月 邬沧萍主编学研究》 2007年第6期 蔡 禾、 王 进作类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6年6月 周 怡报告类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2007年11月 郑晓瑛、 陈 功、 宋新明、 张 蕾、 刘 岚出版社 2005年2月 卜长莉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10月 王胜今研究》 2007年第3期 胡 荣》 2006年第4期 王天夫告类 国务院三峡办,四川省人民政府移民办 2007年1月 宋子然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4月 刘爱玉的一个实证研究 著作类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1月 彭华民类 科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 王桂新等20202020202020克大学中华人口与社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l.8,No.3(Oct 2007) 马 戎。

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

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

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语言作为人类社会交流的基本工具,对于文学的发展与变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语言变革与文学现代转型的关系尤为密切。

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语言和文学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调整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语言变革如何促进中国文学现代转型,并分析两者间的互动关系。

语言变革是指语言随着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而发生的改变。

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引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新思想、新文化和新语言不断涌现,促使传统语言向现代语言转变。

这种转变不仅表现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上,更表现在语言的思想和观念上。

新的语言变革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语言层面的基础。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始于20世纪初,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作品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束缚,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主题。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20世纪中叶,中国文学在现代化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现代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形式逐渐成熟,并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深入探讨了人性和社会问题,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语言变革与文学现代转型紧密相连。

一方面,语言变革为文学现代转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思想观念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作家能够更加生动地表现现代生活和人物形象。

另一方面,文学现代转型也促进了语言变革的深入发展。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新思想、新文化和新价值观念不断丰富和拓展了语言的表达范畴,使得语言变革更加丰富和深刻。

在具体作品上,我们可以看到语言变革与文学现代转型的相互促进。

例如,在鲁迅的作品中,他运用西方现代小说的叙述方式和语言表达技巧,对中国传统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的作品不仅突破了传统小说的束缚,也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与此同时,老舍则以浓郁的京味语言和讽刺幽默的笔触,描绘了北京人民的生活和社会风貌,展示了现代文学多样化的风格。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不断进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育模式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推动小学语文教育的更好发展。

一、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传统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许多学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无法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同时,传统的教学模式也缺乏对个体差异的,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二、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的重要性针对以上问题,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模式的改革至关重要。

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同时,改革还应注重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

三、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1、增加实践环节。

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过程中,应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参与到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2、实行个性化教学。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都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个性化教学。

通过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3、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

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4、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

要实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改革目标,必须加强教师培训。

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要求。

5、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

因此,应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平时表现、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多方面因素纳入评价范围,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一)定义和解释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联系社会各种因素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功能及其使用的一般规律。

概括来说对语言的研究大致有四个角度:内部研究、外部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

社会语言学属于对语言的外部研究,但并不是纯粹的外部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1.布莱特(美国)1964(1)说话人的身份;(2)听话人的身份;(3)言语事件的社会环境;(4)社会方言的分析;(5)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6)语言变异的程度;(7)社会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2.韩礼德(英国)(1)语言宏观社会学、语言人口统计学;(2)双语、多语、多方言研究;(3)语言规范、语言发展和规范化;(4)语言混合;(5)社会方言;(6)社会语言学和教学;(7)言语的人种史、语言环境;(8)语域和言语能力;(9)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10)语言和社会化及其传播;(11)社会语言学的方法;(12)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13)语言相对性;(14)话语理论;(15)人种方法论的语言学。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2)各类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3)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4)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2004)(1)社会因素(阶级、阶层、职业等)对语言结构的影响;(2)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等)对语言的影响;(3)语言政策、双语等;(4)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5)语言对社会的影响。

5.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2004)(1)语言变体:社会方言、地域方言;(2)语言交际:言语社区、语码转换、会话分析、社会网络、语言态度、礼貌语言、语言互懂度等;(3)双语现象、双言现象;(4)语言接触:方言接触、混合语、混合方言、外来词;(5)语言转移:语言忠诚、语言转用、移民与语言、语言竞争;(6)言语民俗学:社会和文化背景不同的言语社区使用语言的差异;(7)语言、文化和思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思想的关系、语言禁忌、不同语言在语义上的关联;(8)语言与社会的种种关系;(9)语言规划和语言教学;(10)语言习得;(11)其他。

社会化语言:语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化语言:语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中图分类号 - D6 6 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O 0 卜0 4 7 5 ( 2 0 1 5 ) 0 4 一 ( ) ( 】 5 9 一 O 2
语言社会学产生 的理论背景 及研 究现状 ( 一) 理论 背景 : 现代 性批判 背景 下的社会 化语 言


义 的语言社会学概念 。这 种观点 强调语 言社会 学是社 会语言学 的宏观部分 , 把“ 语 言规 划 、 语 言接触 、 语 言演
语言社会学从社会整体出发将语言的性质当作社会问题来对待是社会学中的一高教研究59由此这种观点立足于广义的语言社会学概念强调当代社会学研究中正在发生语言学转向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与哲学领域的语言学转向交相呼应哈贝马斯布迪厄和福柯都可以看成这种转向的推动者他们分别从普遍语用学语言符号理论和知识考古学的不同视角来推动这一趋势的发展
பைடு நூலகம்
策的制定 、 语言的价值与规范、 二语问题研究以及语言 中反 映 出来 的社会 现 象 等等 。 代 表人 物 为郝 德 森
( 1 9 8 0 ) 。第 三 , 将语 言研 究置 于社 会学 的理论框架 之 内, 对其进 行学术层 面 的阐释 。持此类 观点 的学 者坚 持语 言社会 学是 和文 化社会 学 、 教育社 会学等 比肩 而 立 的 当代社 会学 流派 , 标 志着社会学 的 当代转 向。代 表人 物为哈贝马斯 、 布迪厄和福柯 。 上个世 纪八 、 九十年代 , “ 语言社会学” 概念开始 出 现在一些期 刊 中 , 国 内学 界对 于 “ 语 言社会学 ” 的研 究 主要集 中在 四个方 面 。第一 , 通过概 念分析 , 将“ 语 言 社会 学” 作为社会学研究 中一 门独立 的分支学科 , 并强 调其独特 的问题域 。根据笔 者所掌握 的文献 , 目前来 看最早提 出此观点 的是张 宗超( 1 9 9 1 ) , 《 语言社会学初 探》 一文立足于 国外对于 “ 语言社会学 ” 的研究历程 , 概 括 出了关于语 言社 会学 的 四种 观点 : 1 . 语 言社会 学不 仅仅是一个流派 , 也是一 门独立 的学科 , 它有着 自己的 独立研究对 象 , 即“ 语言社会 学” 。2 . 语 言社 会学 , 作为 门独 立学科 , 涉及到 的主要 问题 是语言和社 会的相 互作 用和相 互关 系 。3 . 语 言社会学 从社会 整体 出发 , 将 语言 的性质 当作 社会 问题 来对待 , 是社会学 中的一

语言学与语文教育前沿问题研究

语言学与语文教育前沿问题研究

语言学与语文教育前沿问题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语言学与语文教育前沿问题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

介绍了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随后,分析了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接着,探讨了语言学与语文教育的结合方式,以及新技术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探讨了学科交叉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关于语言学与语文教育前沿问题研究的启示和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旨在为今后的语言学与语文教育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语言学、语文教育、前沿问题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结合方式、新技术、应用、学科交叉、启示、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语言学与语文教育前沿问题研究的意义语言学与语文教育前沿问题研究的意义在于推动语言学和语文教育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语言和文字的运用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来满足这一需求。

通过研究语言学与语文教育的前沿问题,可以促进语言学理论的更新和完善,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语言学与语文教育的前沿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给语言学和语文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利用新技术辅助语文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科交叉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不仅可以促进语文教育的创新发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语言学与语文教育前沿问题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推动学科理论的进步和实践的创新,更在于为构建现代化、高效化的语文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只有不断深化研究、拓展创新路径,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语言学和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现状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现状涵盖了许多重要议题,其中包括语言的结构和功能、语言习得和语言变化等方面。

在语言学的研究中,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是一项重要任务。

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新发展

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新发展

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新发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更新。

中国社会语言学,作为研究社会变迁与语言发展关系的学科,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新发展。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新发展,包括其研究领域的拓展、理论框架的完善、研究方法的创新以及实践应用的深化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新发展的探讨,本文旨在揭示中国社会语言学在应对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历程,梳理了学科建立以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理论贡献。

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近年来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新发展,包括研究领域的拓展,如网络语言、跨文化交流等;理论框架的完善,如语言与社会互动理论、语言变异与变化理论等;研究方法的创新,如语料库建设、大数据分析等;以及实践应用的深化,如语言政策与规划、语言教育等。

通过对中国社会语言学新发展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中国社会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公众对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关注和重视,共同推动语言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共进。

二、中国社会语言学的起源与发展中国社会语言学的起源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语言学界开始逐渐认识到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随着社会语言学理论的引进和本土化,中国社会语言学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初期,中国社会语言学主要关注语言在社会交流中的应用和变化,特别是语言与身份、权力、性别等社会因素的互动关系。

学者们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揭示了语言在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使用差异和演变规律。

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社会语言学逐渐扩展了其研究领域,涵盖了语言政策、语言规划、语言接触、语言变迁等多个方面。

特别是在语言政策与规划方面,中国社会语言学紧密结合国家语言政策,探讨了普通话推广、方言保护、语言教育等问题,为语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外语教学,语言学,视角]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外语教学探析

[外语教学,语言学,视角]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外语教学探析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外语教学探析一、引言社会语言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边缘性学科。

社会语言学是运用社会学和语言学等几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角度来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及差异的学科。

社会语言学主要是注重语言的社会性,表现在:首先注重跨学科的实际应用的动态性,其次,侧重于语言的社会功能的表现。

它着重从语言与社会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来探讨和研究语言及其运用的规律,为更好地进行语言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更广阔的崭新领域。

同时,给外语教学也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二、社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社会语言学主要是研究语言社会现象的一门学科。

它关注的不是语言的核心结构体系,而是语言的边缘部分,也就是说,它主要关注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表现。

研究的是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同时,考查社会语境中语言使用的现象,并且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描述和解释语言使用的各种变化。

那么,根据研究的对象不同,社会语言学大致可以被分为宏观社会语言学和微观社会语言学两大类。

宏观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与全局相关的整体性问题,比如,语言规划的制定、语言政策、语言规范化问题、文字改革等等。

而微观社会语言学是研究各种社会条件下的语言变异,比如,民族或种族、阶级、性别、年龄等等社会因素对语言使用所产生的影响、人们对各种变体的态度及评价、各种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和社会功能等等。

三、我国的外语教学现状一直以来,我国外语教学重视的是语言教学,而忽视文化教学。

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习者而言,他们都会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和大部分注意力用在学习和讲解词汇及语法上,却不注重语言应用功能在文化特征方面和社会实践方面的探究。

因此,使得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整体都不合格,主要表现在不能用外语进行有效而流利的跨文化交际,不能将我国的传统文化真正传播出去。

目前,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看,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首先,外语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即重视语言教学而忽视文化教学。

语言学转向对西方文论的影响

语言学转向对西方文论的影响

语言学转向对西方文论的影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逐渐在西方文论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语言学的转向对于西方文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西方文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

本文将探讨语言学转向对西方文论的影响,并与此同时考察西方文论的变革与发展。

语言学转向对西方文论的影响使我们不再将文学作品与歧义的主观解读放在首位,而是关注文本本身所蕴含的语言结构和语义。

这一转变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客观地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同时也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方法。

语言学的转向使我们不再满足于以往的主观评价,而是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和解构来揭示文本的内在规律与意义。

在西方文论的发展中,语言学的转向也为各个流派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例如结构主义流派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达到了巅峰,通过对语言结构的分析,揭示了文本的纷繁复杂背后的规律和秩序。

而后的后结构主义时期,又通过对语音学、语义学、语用学等语言学分支的整合和应用,使得西方文论更加全面和多元化。

语言学转向对西方文论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理论层面,还对文论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启示。

通过对语言学的研究和运用,西方文论逐渐意识到文本与语境之间的紧密联系,文本的意义也在不同的语境中发生着变化。

这一认识使得文论研究不再局限于对文本本身的狭隘解读,而是考虑到了文本所处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综上所述,语言学转向对西方文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它为西方文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

然而,我们也需要意识到结论的局限性,毕竟语言学只是一门学科,它并不能解释和涵盖所有的文学现象。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态度,继续探索和发展更多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的魅力。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以下思路组织: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框架和主要内容安排。

探析语言学转向的发展演变

探析语言学转向的发展演变

探析语言学转向的发展演变语言学是一个关注语言的科学学科,它包括了语音学、语义学、语用学、句法学、历史语言学等多个分支领域。

传统上,语言学主要关注的是自然语言的结构和演化,而对于语言的使用和社会语言学等方面关注较少。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语言学经历了一个重大的转向,关注的重心逐渐从语言的结构转向了语言的使用和社会语言学等领域。

语言学转向的发展演变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当时,随着对于语言学研究范式的批评和反思,学界开始倡导从传统语言结构的角度出发,转向从语言的使用与交际的实际情境出发进行研究。

这一转变的根源在于~语言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属于人类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在此背景下,语言学家们开始关注语言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如何从语言的使用中理解社会和文化问题,以及如何将语言学和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联系起来。

这一领域即为社会语言学。

随着语言学转向的发展,社会语言学成为了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

社会语言学将语言置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语境中进行研究,关注语言使用者之间的交互和舞台上的语言作品,同时将语言视为一种能够反映、表达和塑造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方式。

因此,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和开放,包括方言、语言变异、语言政策、语言认同、语篇分析等问题。

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中,学者们使用许多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例如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语篇分析等,这些方法和理论使得社会语言学得以成为一个非常繁荣和多元的研究领域。

语言学的另一个重要转向是对语用学的关注。

语用学是一门关注语言使用的学科,它研究语言的意义、目的和效果,以及语言使用中的情境和文化背景。

语用学转变的背景是,语言不仅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更是一种交流工具,人们的语言使用不仅仅是表明某些事实,也包括了言行、文化背景和语境。

随着语言学家们对语言结构的理解加深,对语言使用和交互的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重心之一,而语用学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语言学转向

语言学转向

语言学转向的影响
从传统语言观到“符号任意性”和“词物 分裂论”转换,在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最直 接的后果,就是引发了关注文学作品语言的 一种广义的“形式主义文学观”和“语言 学诗学”的产生,促使了“词与词”的关系 取代“词与物”的关系成为文学研究的重 心。
语言学转向的影响
在此种语言观的影响下产生了当代文化诗 学研究的向内转趋势.导致“诗学”与“语 言学”的结合.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采用词源 学分析的语言分析方法, 以语言的清晰性、 逻辑性、确定性来澄清哲学语言的“虚假 性”、“荒谬性”.
海德格尔不仅将哲学的方法归结为语言分 析,而且语言本身在海氏哲学中也占有重要 位置
海氏的词源学分析一开始就突破了传统语 言观,力图回到原始的、非逻辑化的语言,海 氏十分崇拜希腊语,认为西方哲学的无根状 态源于哲学由希腊文向拉丁文的翻译.
语言学转向
语言学转向的由来
哲学在20世纪初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转向, 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这就是哲学史上所谓的“语言学转向”(the linguistic turn)。
语言本身的一种理性知识提升到哲学基本 问题的地位,哲学关注的主要对象由主客体 关系或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转向语言与世界 的关系,语言问题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语言学转向的影响
结构主义者和形式主义者的观点:语言是一个 独立自足的符号系统,它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是 任意的,没有确定的一对一的固定关系,也不是 再现和表达对象世界的工具。
语言学转向的影响
由于语言符号系统是独立自足的,所谓的 “意义”则产生于符号系统的规则,与对象 世界没有什么关系。因此,对结构主义者和 形式主义者来说,语言学关注的焦点只能是 符号系统本身,语言学的任务就是揭示语言 符号系统的构成和规则,而语言能否表达对 象世界和如何表达对象世界的问题,则被它 们放逐出了语言学的领域。

翻译学“语用学转向”:“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的终结

翻译学“语用学转向”:“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的终结
维普资讯
2 0 年 9月 06
社 会科 学 家
S OCI S AL C皿 NTI T S
S p ,0 6 e .2 0
( 5期 , 第 总第 11 ) 2期
【 语言与文化研究 】
( ., n rl o11 No Ge ea . ) 5 N 2
翻译学“ 语用学转 向’“ ’ 语言学转 向’ : ’ 与 “ 文化转向" 的终结
曾文雄
( 广东商学院 外语学院 ,广东 广州 5 0 2 ) 1 30
关键词 : 翻译 学的语 用学转向 ; 言学转向 ; 语 文化 转向 ; 终结

要 : 学与语言 学、 译学的发展 息息相 关。 语 言学转向” “ 用学转 向” 哲 翻 “ 、语 与译 学的“ 文化转 向” 其发 展 有
的哲 学思想, 考察 了翻译 学的“ 言学转向” 文化 转向” 语 与“ 的不足 , 文章试 图以整合 的视野 , 平衡语 言学转 向与文化
转向的张力 , 探讨翻译 学的本质 , 出翻译 学“ 用学转向” 以语言为 中介的合理 的人 际交往活动 , 提 语 是 以意义为 归宿 , 以关联为准绳 , 以顺应 为手段 , 重点放在主体和客体 交往的主体 间性上 , 究动 态交际中语 言使 用的本质 , 研 是归结 两 大翻译研究范式走向极端的现 象, 翻译研 究走 向建构、 使 理性 。 中图分类号 : 0 9 H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2 34 ( 06)5 O 9 — 5 10 — 2 0 2 0 0 - 13 0

作者简 介 : 曾文雄 (9 7 , 16 一)广东商学 院剐教授 , 坩麦 ;本哈根 据大学在读 博士研究生 , 讦 研究方 向 : 翻译学 、 语言 学 与语 言哲

语文教育研究综述语文课程诸学习领域研究

语文教育研究综述语文课程诸学习领域研究

语文教育研究综述语文课程诸学习领域研究一、本文概述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教育领域,语文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文化理解和思维能力的核心学科,其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关于语文教育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语文课程中各个学习领域的研究进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深入分析和综合评述,本文将探讨语文教育在理论、方法和实践层面的新动态,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文首先对语文教育的概念进行界定,阐述其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将详细梳理语文课程诸学习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文学鉴赏等方面。

文章不仅关注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涵盖数字化、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本文还将探讨语文教育与社会文化、个体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更有效地评估语文教学的效果。

通过这些内容的综述,本文旨在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视角,以促进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融合,推动语文教育领域的创新发展。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历史回顾与现状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从最初的甲骨文、金文教育,到后来的《诗经》、《尚书》等经典的学习,语文教育一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

私塾、书院等形式的教育场所,为语文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语文教育开始发生变革。

新文化运动期间,白话文的推广使得语文教育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普及性。

同时,语文教育也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和课程标准,推动了语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语文教育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强调价值观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

当前,语文教育正处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语文课堂,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社会学视角下的语言学

社会学视角下的语言学

社会学视角下的语言学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语言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主要方式,也是重要的文化元素。

语言的使用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和观念,也反映了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历史背景。

社会学通过对语言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和文化的变化以及人类的思维模式。

语言的本质首先,我们来谈谈语言的本质。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它有很多特点。

首先,语言是符号系统,它用单词、语法等规则来表达思想。

其次,语言是可学习的,并且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在社会学中,语言被认为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了文化的特征,并且也承载了文化的传承。

此外,语言也是社会的产物。

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与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密切相关。

语言的社会化过程在社会学中,语言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化过程。

孩子们从幼儿时期开始学习语言,并通过社会化过程逐渐掌握语言。

社会化过程中,人们通过社会交往和交流,塑造自己的语言能力。

这个过程中,人们习得了语言的发音、结构和用法。

这表明语言的使用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彼此相互关联。

语言既是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承者。

在不同的文化中,语言的使用也不同。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表达个人意见和观点非常重要,因此我们经常听到"我认为"这种说法。

而在东方文化中,尊重长辈和权威更加重要,因此会出现一些表达尊重和谦虚的语言用法。

这表明不同文化对于语言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我们必须了解并尊重其他文化的语言使用习惯。

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的社会功能非常重要,它具有许多作用。

首先,语言可以用来交流信息。

人们可以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并获取来自他人的信息。

其次,语言也可以用来塑造社会关系。

人们通过语言的使用建立自己的社会角色,如"老师","医生"等。

在交往中,我们通常会使用不同的语言风格,以适应对方的角色和身份。

第三,语言还可以用来塑造个人形象。

社会学与语言学的交叉研究

社会学与语言学的交叉研究

社会学与语言学的交叉研究社会学和语言学是两个独立的领域,但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交叉点。

在交叉研究领域中,社会学和语言学可谓是双方都为对方所需要的学科,因为人类无论在何时何地,都需要语言来传递信息,而人类社会也是由一系列特定的话语所构成。

因此,将社会学和语言学结合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社会学的研究和语言学的研究都聚焦于人类的行为模式。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们的语言使用和语音咬合会反映人们的社会类别,例如性别、种族和社会阶层等等。

再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各个社会类别的语言是不同的,而这种语言差异反映了个体作为社会成员所在的文化背景。

这样,就把两种研究相结合起来,使得人们更好地了解到社会和语言如何相互作用,如何通过语言反映和塑造我们的社会世界。

例如,社会学和语言学的研究可以揭示出家庭和社会的差异。

就算是在同一个国家中,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千差万别,这就是因为文化和社会观念会反映在语言中。

儒家文化中的“为人处世”对话语的表达就不同于西方文化对话语的表达,而在不同种族和阶层之间也有这样的差异。

此外,社会学和语言学也可以应用到法律和公共政策的研究中。

在法庭上,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往往会对诉讼产生影响,因为法庭上的语言表述很重要,而且往往牵涉到法律证据和审判的结果。

熟知法院语言和社交规则的律师往往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案件的利益。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也会考虑到公众的语言使用。

譬如,一个国家由于历史原因会有多种语言,如此时政府政策制定者就需要了解本国语言的多样性,以便做出适当的政策和规定,使得不同语言组成的社会居民可以和谐相处,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和谐稳定的水平。

而言归正传,社会学和语言学的交叉研究不仅仅可以揭示出我们的社会是如何运作的,还可以更好地促进人们对文化与语言的理解和欣赏。

通过了解不同社会类别的语言和公共话语如何塑造和反映我们的社会,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结构和构造,以及我们如何在其中运作。

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社会学和语言学的交叉研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论语言变革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论语言变革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论语言变革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语言是人类的一种交流工具,起源于远古时代,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语言也不断变迁。

语言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对不同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现代文学领域。

本文将探讨语言变革对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首先,语言变革拓展了文学的视野和表达方式。

在古代社会,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比较单一,审美观念也较为单一,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也受限于此。

随着语言的变革,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表达方式不断地改变和拓宽,例如现代诗歌中出现了自由诗、长诗等新的文体,这些新的文体和表达方式为文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其次,语言变革推动了文学内容的多样化。

在古代社会,文学作品的内容主要是道德规范、历史传说等,而随着现代文学的发展,文学作品的内容不断地多元化。

例如,现代小说中涵盖了各个方面的话题和情感,同时也探讨了现代社会的众多问题,这些内容的丰富使得文学更加具有普遍性和生命力。

第三,语言变革促进了文学作品的韵律和音乐性。

在古代社会,人们对声音的审美主要体现在音乐和诗歌中,然而现代文学作品中也借鉴了音乐的特点,表现一种新的美感。

例如,现代诗歌中的韵律、节奏、押韵等,都展现了文学作品中音乐美感的表述,它既丰富了文学作品,在美感上也为人们带来了新的享受。

最后,语言变革善于表现现代生活的语言风格。

现代社会发展快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涌现新的词汇和用语,文学也跟随着变革而变革。

现代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现代口语和流行语表现人物的生动、幽默和真实,这样的表现方式既符合当下社会现实,同时也拓展了文学的表达方式。

总之,变革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语言变革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并对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语言变革拓展了文学的视野和表达方式,推动了文学内容的多样化,促进了文学作品的韵律和音乐性,同时还善于表现现代生活的语言风格。

可以说,没有语言变革就没有现代文学的发展。

浅谈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与语文教育改革

浅谈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与语文教育改革

浅谈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与语文教育改革浅谈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与语文教育改革论文关键词:社会学语言学转向教育改革论文摘要: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表明,认识社会、直面经验事实需要认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认识人们的日常生活又需要认识语言。

语言与日常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语文教育若能处理好语言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推动语文教育的生活化,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

一、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社会学是以直接面对经验事实的面貌出现的,而经验事实是人们通过日常交往行动展开的,借助语言沟通的交往行动是经验事实的基本内容。

从这个角度说,社会学产生之初就内在注定无法回避语言学问题。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主观与客观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早期的社会学虽然极力强调直面经验现实,但这里的现实是非经验的、抽象的,现实中的主观因素被净化了,相应的作为主观因素重要体现的日常语言也被忽视了。

社会学真正的语言学转向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语言学问题进入社会学的主流视野。

当代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认为,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

在生活中,语言不仅展开了自我,而且也把自我带入了社会。

语言同现实世界不是主观同客观的对立关系,而是统一的过程,因此研究现实世界应当关注语言。

活生生的语言在行动之中,同时现实的行动一定是言谈着的行动,解释学的语言学研究同社会学的社会行动研究直接统一。

因此,研究语言应当面向社会行动,而研究社会行动又必须面对语言。

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有其全面展开的现实基础,即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人类社会经历了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发展历程。

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与自然的直接关系,后工业社会来临使问题发生了实质的变化,人类社会的主要任务不是从自然中获取生活资料,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的基本矛盾也由人与自然的直接关系转变为人际关系。

基于此,从人际关系出发,在人与人、人与社团、社团与社团关系中认识人类社会,成为越来越多社会学家的共识。

语言的转向名词解释

语言的转向名词解释

语言的转向名词解释语言的转向:拥抱多元化的沟通方式引言: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不同的时期都会发生转变。

语言的转向是指语言使用的方向性发生了变化,常见的形式包括语言的类型转向、语言的使用领域转向以及语言风格的转向。

本文将对语言的转向进行解析,并探讨其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语言类型转向:语言类型转向是指社会在时间进程中对不同语言形式的偏好发生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逐渐得到确认,这使得英语成为全球范围内最为广泛使用的第二语言。

语言类型转向也可以是指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过程,这通常是由于政治、经济或文化的因素引起的。

例如,历史上一些国家曾经使用法语作为其官方语言,但随着政治制度和国际地位的变化,这些国家逐渐转向使用本土语言,以增强国家认同感。

语言使用领域转向:语言使用领域转向是指语言的应用范围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语言的使用方式和风格发生转变。

在当代社会中,科技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

因此,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转向了面向网络和社交媒体的语言模式。

这种转向对于语言表达的简洁性和即时性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短小精悍的网络语言风格,例如简化的拼写、缩略词和表情符号等。

语言风格转向:语言风格转向是指人们在语言表达上的态度、方式和风格发生转变。

传统上,语言表达往往倾向于正式、严肃和庄重,这种风格常常体现在书面语和正式场合中。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语言风格转向了更加自由和随性的态度。

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平台鼓励个人发表真实的声音和情感,人们更加倾向于使用轻松、幽默和直接的语言风格,与其他人建立更加真实和亲近的连接。

语言转向对社会的影响:语言的转向对社会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

首先,语言转向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反映。

通过观察和分析语言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的价值观、文化特点和时代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人们 的 日常生活 , 而认识 人们 的 日常生活又需要认识 语言 。语言
与 H常生 活之间有着紧密 的内在 联系 , 语文教育若 能处 理好语言与 日 常生活 之间的关 系 , 推动语文 教育 的生 活化 , 助于学 生认识社 会和 有
人生。
生活 , 而认识人们 的 日常生活又需要认识语言 。 所以说 , 这里存

己要说 的话写 出来 。” 总之 , 文章内容源于生活 , 文章才有生命
力, 生活的质量决定着文章的质量 。当然 , 活是 广阔的 , 非 生 并 生 活中的一切都 可拿到语文课 堂上或者干脆 将课 堂搬 到生 活
中去。
3生 活 是 教 育 的 本 源 性 的 决 定 力 量 。人 的 生 活 是人 类 社 会 .
用一个 “ 字来 概括 。 你 看, 牵” “ 你看 , 满树盛开的小 花, 那是我们 的笑脸 , 感谢你 时时把我们牵挂 。 夜深了 , 星困得眨眼 , 星 老师 , 快放下手 中的教案吧 , 让花香飘进你 的梦里 。 这种将老师形象 ” 定型化 的文字 , 以及其他极富意识形 态色彩的“ 金水桥 ”大典 ” “ “ 阅” 神州” 腾飞” 检 “ “ 等词 汇与学生心理脱节太远。 “ 言一 日常生活~社 会” 语 这一认识链是社 会学 的语 言学

切活动 的根基 , 教育 以人为对象 , 就意 味着 要 以人 的生活 为
根基 , 满足个体发展和社会 发展 的需要 。教育不可 能在 真空中
建构人 的可 能生 活, 生活的空间即教育的空间 。教育只有 注重
向学生生活实际 的回归 , 才有可 能建构起理想 的人生生活 。
三 、 当 前 语 文 教 育 的 反 思 对
的过程 , 交往 中我们不能把对方语言单 纯看 作客观现象去把
握, 而是要进入交流 、 沟通 , 设身处地去体 验和领悟 。由此获致
在最普遍 的意义上 , 生活先 在性 地规定 了语文教育 。我 们

9 5・
新校 吲理 沦
Xn iY】 [L i a lnim X o a t
关 注语文教育 , 努力实施语文教育 , 如果无视 生活 的要求 和变 化, 其效果将令人怀疑 。 但令人遗憾 的是 , 现实 中语文教育确实 不同程度地存在脱 离生活的弊端 , 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给人 以 在 空洞 、 突兀 、 生硬之感。在谈 N ̄I J练儿童说话能力时 , I 叶圣陶认 为最好 的途径是“ 与儿 童一起生活” “ ,这里所谓一起生活 , 并不 只是住在一处地方 的意思 , 是要接触他们 的内心 , 正 而且 完全 了解 , 而且他 自己差不 多融 和在里头 。” 也就是前文所说 的, 交 往中我们 不能把对方语言单纯看作客观现象去把握 , 而是要进
入交流 、 沟通 , 设身处地去体验和领悟 , 最终实现主观和客观 的
统一 。
在这方面 , 民国时期的语 文教材 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 的启
示 。民国时期的三种教材 《 商务 国语教科书》 开明 国语 课本》 《
《 世界书局 国语课本》 ,几年前 由上海 出版界重新影印出版 , 在 教育 界以至更大 的社会层 面引起了强烈 的反 响 ,刮起 了一 阵 “ 怀旧风 ” 。民国时期教育家 、 文学家重视对基本教材尤其是对 初级学 生课本的编写 ,语文教 育家王森然 曾说 : 国文教得不 “ 好, 学得不好 , 学校教育 , 怎样还说得 改进 ? 这些 民国大家愿 意 ” 在“ 花开 , 红 白花开 , 花 白花朵 朵开 ” 太 阳 , 阳 , 红 “ 太 你起来 得 早。 昨天晚上 , 你在什么地方睡觉 ” 这样 浅白的课文编写中倾注 才华 , 下水磨功夫 。 如此 白话 诗般 的语言 , 让长期生活在单调的 教科 书语言和新爆 的网络语 言环境 中的人们感到 陌生 、新奇 、
语 文与生活的关 系是一个历久弥新 的话题 。 国教育家华 美
特指出 :语 文的外延 与生 活的外延相等 。 语文从生命开始 , “ ” 与 生活同行 ,联系生活” “ 已成为语文教材编写 的指导 思想 。在语 文教育与生活的关 系上 , 叶圣陶先生有着独到而深 刻的见解 。 1 . 语文教育是应 生活的需要产生的。叶圣陶先生说 :咱们 “ 为了生活上的需 要 , 从小就学习语言。 “ ”尽量运用语言文字 , 并
化了, 相应的作为主观因素重要体现的 日常语 言也被忽视了。
社会学真正 的语言学转 向开始于 2 0世纪 6 O年代以后 , 语 言学 问题进入社会学 的主流视野 。 当代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认 为, 语言 是人类最基本 的存在 。在 生活 中, 言不仅 展开 了 自 语
我 , 且 也 把 自我 带人 了社 会 。语 言 同现 实 世 界 不 是 主 观 同 客 而
对老课本 的怀 旧在一定程度上 出于对现行语文教 材的不 满。现行语文教材承载 了过多的道德 责任 , 其结果往往道彰而
【 叶圣陶. 陶语文教育论集[ 京 : 2 ] 叶圣 c E 教育科 学出版社 ,90 18
[ 罗时进 . 3 ] 作为一面镜子的民国教材 『. J 】 社会科学报 , 1, 2 1. 0 1
据学科 、 年龄 、 能力等通 过举 办讲座 、 学习班 、 派进修等 方式 外 加强对教师 的培训 ,使教 师在教学实践 中能科 学合理地 运用
C I其次 , A。 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来鼓励 和督促教师 自学 , 如在 “ 优 质课 ” 示范课” 教学新 秀” “ “ 等教学评 比中 , C I 将 A 的运用 情况


社会学的语言学转 向
社会 学是以直接面对经 验事 实的面貌 出现 的, 而经验事实
是人们通 过 H常交往行 动展 开的 , 借助语 言沟通 的交往行动是
经验事实 的基本 内容 。从这个角度说 , 社会学产生 之初 就内在 注定无法 回避语 言学问题 。然 而 , 由于长期 以来受 主观与客观 二元对立思维 的影 响, 早期的社会学虽然极力强调 直面经验现 实, 但这里的现实是非经验的 、 抽象 的 , 现实 中的主观因素被净
观 的对 立关系 , 而是统一 的过程 , 因此研究 现实世界应 当关 注 语言 。活生生 的语言在行动之 中, 同时现实的行动一定是言谈 着 的行动 , 释学的语 言学研究 同社 会学 的社会行动研究直 接 解
诉 我们 :平 常说 的语 言往往是任意 的 ,不免 有粗疏的弊病 ; “ 有
这 弊病 , 便算不得能够尽量 运用语 言 ; 必须去 掉粗 疏的弊病 , 走 到精粹 的境界 , 才能算 得尽 量运 用语 言。” 2语 文教 育的 内容源 于生 活。贴近 生活的语文教 育“ 什 . 教 么” 以写作 为例 , , 叶圣 陶先 生对此有 生动的阐述 : 咱们每天认 “
在一个认识链 : 言一 日常生活一社会 。 语 这也表 明 , 语言与 日常
关键词 : 社会学 ; 语言学转 向; 教育改革
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 语文教育若 能处理好语言与 H
常生活之 间的关系 , 推动语文 教育 的生活化 , 有助 于学生认 识
社会和人生。
二 、 文教 育 与生 活 语
统一 。 因此 , 研究语言应 当面 向社会行动 , 而研究社会行 动又必
须面对语言 。
社会学 的语言学转 向有其全面展开 的现实基础 , 即后工 业
社会 的来临 。人类社会经历 了前工业社会 、 工业社会和后工业
社会的发展历程。前工业社会 、 工业社会 的基本矛盾是人与 自
然 的直接关系 ,后工业社会来临使问题发生 了实质 的变化 , 人 类社会的主要任务不是从 自然中获取生活资料 , 而是处理人 与
识些事物 , 究些问题 , 研 习惯地完成一串 串的思想过程 。 写作不
过是把 它写 到纸上去罢 了, 并不 是什 么特别稀 罕的事儿 。 生活 ” 是 写作的基础 , 并不神 秘 , 它只是作者在生 活 中形成 的经验 思 想情感的文字表述。 写作就是说话 , 了生活的种种需要 , 自 “ 为 把
2 1 9月 0 2年
总第 27 5 期
教 改 教研
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与语文教育改革
郭 俊 松
( 台市唐洋镇 中学 , 东 江苏
摘 要: 社会学的语言学转 向表 明, 认识社会 、 直面经验事实的不 是客观事物 的本质与规律 ,而是人与人 之间 的理 解和共 识, 捕获到的是创造着 的意 义。 由上 可见 , 认识社会 、 面经 验事实需要认 识人们 的 H常 直
人之间的关系 , 社会 的基本矛盾也 由人 与 自然的直接关 系转变
为人际关系 。 基于此 , 从人际关系 出发 , 在人与人、 人与社 团、 社 团与社 团关系 中认识人 类社会 ,成为越来越 多社会学 家 的共 识。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形式是语言沟通 , 最核心的 内容是通过 语言 沟通 而达到理解 、 形成 共识 , 当代一些重 要 的社会 学流 派 纷纷把语言学问题作为 自己的研究主题。 语言学转 向把社会学 引入 了一个 交往世 界或对话 沟通世 界, 一个 区别 于科学世界 和生产世界 的 日常生活世界 。进入 生 活世界 , 从本 真的 日常生 活中人的交往 行动来理解 社会 , 是转 向语言学后各个 流派社会 学的共同趋向。 语言是主观和客观统
不 是一 种奢侈的要求 , 实在是现代公 民必须具有 的一种生 活能
力 。 每一 个社会成员都需要进行广泛 的人 际交往 , 言文字 的 ” 语 应 用是 最基本 的工具 , 否则就缺乏必要的生活能力 。学语文 是 为了更好地 生活。 从根本上说 , 人一生下来 , 就存在着学习语 言 的环境 。在长期 的耳濡 目染和长期 的语用实践 中 , 逐步学会用 语 言与人交往 , 满足不同范围的交往需要 。 然而 , 叶圣陶先生告
3 合 课 程 特 点 , 作 科 学 适 用 的教 学课 件 黠 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