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国有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与监督-123
完善国有企业内控制度的关键措施和方法
完善国有企业内控制度的关键措施和方法2023年,随着国有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完善国有企业内控制度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实施内控制度可以保障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合法性和规范性,从而提高企业的治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本文将围绕“完善国有企业内控制度的关键措施和方法”展开讨论。
一、制定内控制度的必要性完善国有企业内控制度,是推进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竞争的加剧,企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大,而内控制度就是企业规避风险、保障稳定的基础。
内控制度能有效地保障企业的利益,避免经济损失和财务造假,防范违法违规行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形象。
二、关键措施和方法(一)确立内控制度的管理体系完善国有企业内控制度,首先要制定明确的内控制度管理体系。
企业要制定内控制度管理制度,规定内控制度的制定审批程序、执行制度和监控体系。
企业内控部门应向高层管理层汇报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和监督检查。
此外,企业要加强内部培训,提高全员内控意识,确保大家遵守内控制度的规定。
(二)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内控制度,需要建立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流程、内部控制信息和内部控制监督等方面。
内部控制制度应基于风险评估和控制要求,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和控制措施,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完善国有企业内控制度,需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识别风险、发现问题和改进控制的重要手段。
能够及时发现违规违法行为和管理漏洞,并帮助企业改进管理、提高效益。
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内审工作质量和效率。
(四)加强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建设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加强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建设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信息化技术能够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益,可以实现对公司财务、采购等流程的精细化管理和监控,在众多信息中快速发现异常现象。
国有公司内控管理制度
国有公司内控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国有公司的内部管理行为,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有效利用,提高国有公司的综合竞争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资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国有公司内控管理制度是国有公司内部自我管理的基础性文件,旨在规范公司各项经营活动的内部控制体系,明确管理权限和责任。
第三条国有公司内控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国有公司的经营活动,包括国有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
第四条国有公司内控管理制度包括制度的制定、实施、监督等内容,确保公司运营活动合法、公平、透明。
第五条国有公司内控管理制度应当与公司的法律法规、章程等规章相协调,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
第六条公司董事会对公司内控管理制度的制定、修订和实施负有最终责任,并对内控工作进行全面监督。
第七条公司管理层应当认真学习和贯彻国有公司内控管理制度,确保内控制度的全面实施。
第八条公司各部门、各级别职员应当按照国有公司内控管理制度的规定,认真执行管理程序,履行管理职责。
第二章内控管理体系第九条国有公司内控管理制度应当包括内控管理体系建设、内控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内部审计等内容。
第十条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内控管理体系,确保公司各项业务活动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规章的规范要求。
第十一条公司应当建立内控风险管理体系,对公司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管控,预防和化解经营风险。
第十二条公司应当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明确管理部门和人员的职责权限,规范公司的内部决策和管理行为。
第十三条公司应当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对公司的运营活动进行审核和评估,监督公司内部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第三章内控管理程序第十四条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内控管理程序,明确流程和操作规范,规范员工的行为。
第十五条公司应当确定内部审批程序,对公司的经营决策、人员任免等事项进行审批和监督。
第十六条公司应当建立内部报告制度,对公司的经营情况、风险情况等进行定期报告和内部沟通。
第十七条公司应当建立内部控制程序,对公司的各项业务活动进行日常监督和检查,确保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作。
国有公司内控管理制度
国有公司内控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国有公司的内部管理,加强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管理,保护国有资产,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国有公司内控管理制度(以下简称“本制度”)是国有公司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要求,依据公司的经营特点和管理需要,科学、规范地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加强内部控制、内部监督,保障国有公司的经济效益和财产安全,促进公司长期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规范。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国有公司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和内部监督等工作的各项规范。
第四条全公司组织、员工应遵守本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加强自律,营造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企业文化。
第五条各级公司领导应当严格遵守本制度,履行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和内部监督职责,维护公司经营管理的正常秩序,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
第二章内部控制第六条内部控制是指国有公司为了达到经济效益目标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对其经济活动进行内部规划、组织、实施、监督和审计的过程。
第七条国有公司内部控制包括:(一)管理控制:即对公司整体经营管理目标的规划和对经营活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控制。
(二)风险管理控制:即对公司风险事项的识别、评价、应对和监控等内部控制的全过程。
(三)信息反馈:即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各方面信息的及时、准确、完整、合规的收集、加工、传递、报告等信息流程的管理和控制。
(四)监督:即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靠性的检查、评价、监视和自我调整。
第八条公司须加强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风险管控机制,将内部控制全面融入管理实践,增加公司管理的预见性,强化风险承受意识和预防能力。
第九条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标准制度,明确控制目标、控制具体措施和控制的职责分工。
第十条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内部财务控制、合规控制、风险管理控制、信息技术应用控制等方面的制度。
第十一条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执行部门,进行内部控制的操作性执行,持续改进内部控制。
第十二条公司应当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
关于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措施的探讨
关于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措施的探讨国有企业是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措施的完善,不仅是保障国有资产安全的需要,也是促进国有企业高效运作、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
探讨如何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措施,成为当前国有企业管理领域中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从控制措施的内涵、存在问题以及改善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内部控制措施的概念及要素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资产,防范风险,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制度。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措施的完善是指针对国有企业管理特点和面临的风险,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以有效管理和控制企业的核心业务和关键风险,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措施需要包括以下要素:1.控制环境:包括组织结构、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和风险意识、人员素质和能力等,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和前提。
2.风险评估:对各种可能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关键风险点和控制重点。
3.控制活动:包括制定和执行政策和程序、设立适当的经营和财务控制、进行信息传递和沟通等,以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4.信息与沟通:确保及时、准确地收集、处理和传递信息,以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监督。
5.监督活动:包括内部审计和监督部门的监督和评价,以及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反馈,以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连续改进。
值得指出的是,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需要注重政策的引导和法规的强化,也需要注重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和文化的不断优化和改善。
国有企业还需加强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发挥市场的监督作用,加快企业内部改革的步伐,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创造更好的条件。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对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注。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央企业资金内部控制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央企业资金内部控制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03.02•【文号】国资发监督〔2021〕19号•【施行日期】2021.03.0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国有资产监管综合规定正文关于加强中央企业资金内部控制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发监督〔2021〕19号各中央企业: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决策部署,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要求,加强中央企业资金内部控制(以下简称内控)管理,进一步提升防范重大资金损失风险能力,根据《关于印发<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国资发监督规〔2019〕101号)等规定,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建立健全资金内控管理体制机制近年来,一些中央企业集中出现资金管理体系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到位、支付管理不规范、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个别基层单位甚至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暴露出资金内控管理严重缺失。
各中央企业要高度重视资金内控管理工作,以提升资金内控有效性为目标,以强化资金内控监督为抓手,以健全资金内控制度体系为保障,落实内控部门的资金内控监管责任、工作职责与权限,明确监管工作程序、标准和方式方法,构建事前有规范、事中有控制、事后有评价的工作机制,形成内控部门与业务、财务(资金)、审计等部门运转顺畅、有效监督、相互制衡的工作体系。
二、切实加强资金内控制度建设各中央企业内控部门要在推动完善财务资金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行业特点、业务模式和经营规模,抓紧建立资金内控监管制度,明确资金内控监管工作原则和任务、职责权限和控制程序,细化资金内控在资金支出、审批联签、收支结算、银行账户、网银支付、票据管理、不相容岗位设置、上岗资质、定期轮岗、后续教育等关键环节的控制触发条件和控制标准、缺陷认定标准,确保内控要求嵌入到资金活动全流程。
《2024年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问题及对策》范文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问题及对策》篇一一、引言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与稳定。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有企业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与挑战。
因此,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对于提升企业治理水平、防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已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
大多数企业已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企业自身情况,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在资金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严格的规范和控制。
此外,一些企业还引进了先进的内部控制管理理念和手段,如信息化管理、风险评估等,使内部控制更加科学、高效。
三、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尽管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
其次,一些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存在漏洞,难以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
此外,部分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不佳。
四、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文化建设不足,缺乏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和认同;二是制度设计不够科学,未能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经营环境的变化;三是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专业的审计人员;四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如经济周期、政策调整等,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五、对策与建议针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和认同。
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方式,增强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使内部控制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2.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优化和调整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同时,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确保各项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3.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国有平台公司内部控制管理问题与对策
国有平台公司内部控制管理问题与对策国有平台公司是指由国家所有或控股的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国有平台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问题是公司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对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和稳定经营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国有平台公司内部控制管理问题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国有平台公司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由于国有平台公司规模庞大、业务复杂,以及政府管控等因素,其内部控制管理问题也相对突出。
1. 内部控制法规标准不统一国有平台公司内部控制管理的法规标准各异,导致了国有平台公司在内部控制管理方面缺乏一套统一的自律标准。
这就导致了在内部控制管理的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标准和依据,从而影响了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2.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目前,一些国有平台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还没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的规程、机制、制度等还没有建立起来,管理体系不完善,导致了内部控制管理的失灵以及内部控制失效的问题。
3. 内部控制管理意识不够在国有平台公司内部,对于内部控制管理的意识还不够,导致了相关管理人员对于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视和认识,从而导致了内部控制管理的疏漏和失误。
在以上对国有平台公司内部控制管理问题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国有平台公司内部控制管理问题存在一些主要问题:内部控制管理的法规标准不统一,导致了内部控制管理的失灵和失效。
内部控制管理责任不明确,导致了对于内部控制管理的责任落实不到位。
国有平台公司应明确相关管理人员对于内部控制管理的主体责任和相应的落实措施,提高内部控制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四、结语国有平台公司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控制管理问题关乎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国有平台公司需要从统一内部控制管理的法规标准、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增强内部控制管理意识、明确内部控制管理责任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从而提高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性和规范性,推动国有平台公司的健康发展和稳定经营。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问题及对策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问题及对策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所有或国家控股的企业,它们在国家经济体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然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面临了许多内部控制方面的现状和问题。
本文将分析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控制环境薄弱: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组织结构不完善、管理层职责不清晰、决策权力过于集中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内部控制环境薄弱,容易出现权力滥用、腐败和其他不正当行为。
2. 内控意识淡薄: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内控意识淡薄的情况。
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对风险的敏感性和预防性思维。
这使得企业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能力有限。
3. 信息披露不透明:国有企业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信息和决策信息等方面披露不透明。
这种信息不对称严重阻碍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4. 利益冲突严重:国有企业中存在着各种利益冲突,尤其是在权力和利益分配方面。
这些利益冲突容易导致不正当的决策和行为,威胁企业的内部控制。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问题基于以上现状,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面临以下问题:1. 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国有企业中普遍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规范。
缺乏内部控制制度的约束使得企业容易出现权力滥用、违规操作等问题。
2. 控制环境不健全:国有企业中的控制环境通常较为薄弱,管理层职责不清晰,决策权力过于集中。
这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面临较大的风险。
3. 内控意识淡薄:国有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的意识和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对风险的敏感性和预防性思维。
这使得企业难以及时发现和应对风险。
4. 信息披露不透明:国有企业中的信息披露问题较为突出,财务报告和决策信息的公开度不高,导致信息不对称,阻碍了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5. 利益冲突严重:国有企业内部常存在各类利益冲突,尤其是在权力和利益分配方面。
《国有企业内控管理及风险防范措施》
《国有企业内控管理及风险防范措施》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所有或控股的企业,是国家重要的经济组织和经济管理主体。
为了保证国有企业的正常运营,提高效益和降低风险,必须加强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措施的建设。
国有企业内控管理方面,首先要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和流程。
内控制度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基本规范和准则,包括保持财务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规范人员行为的行为准则和禁止事项,以及监督和检查程序等。
内控流程是指通过各个环节的控制措施,保证企业运作的高效性和透明度。
其次,要建立适应企业发展和变化的内部管理机制。
内部管理机制包括组织架构、权责制度、职责划分和业务流程等,其目的是明确各级管理层的职责和权限,保证内部管理的顺畅和高效。
国有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结合市场环境和企业战略,不断优化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此外,国有企业还应加强内部控制监督和评估。
内部控制监督是指通过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和监督机构的建立和运作,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保证内控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内部控制评估是指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和改进,以促进内部控制的不断优化和完善。
在风险防范方面,国有企业首先要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和防范措施等,旨在识别和评估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国有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特点和行业特点,确定适合的风险管理体系,从而降低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其次,国有企业还应加强内部控制培训和教育。
内部控制培训是指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等方式,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和能力。
教育是指通过宣传和教育等方式,强化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守则,加强员工的诚信和责任意识,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能力。
最后,国有企业还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技术支持。
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系统集成,提高企业的数据管理和决策水平。
技术支持是指借助高科技手段,保障企业信息系统的稳定和安全运行,提高风险防范的效果和效率。
国有企业资产监督管理办法
国有企业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出资设立或国家控股的企业。
作为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国有企业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维护国家利益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和规模,国有企业管理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确保国有企业资产的安全和有效管理,国家出台了国有企业资产监督管理办法。
国有企业资产监督管理办法旨在加强对国有企业资产的监督、管理和保护,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发展。
该办法规定了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从法律层面上为国有企业的资产监督管理提供了依据。
首先,资产监督管理办法要求国有企业建立健全资产监督管理机制。
国有企业应当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资产监督管理体系,明确资产管理的权限和责任。
这样可以确保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工作有序进行,避免因管理权责不清而导致的资产流失或浪费。
其次,资产监督管理办法要求国有企业加强资产监督和内部控制。
国有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资产核算制度,健全资产清查、盘点和评估的手段和方法,确保资产登记、交接等环节的准确无误。
同时,国有企业还应当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对资产流转、使用和处置过程的监督和审计,以及风险控制和内部控制的落实。
另外,资产监督管理办法还要求国有企业加强对资产处置的管理。
国有企业在资产处置过程中,必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公信的原则,加强对资产评估、拍卖、交易等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同时,国有企业还应当建立严格的决策程序和风险评估机制,确保资产处置的决策合理、程序合法,并防止擅自处置、低价处置等违规行为的发生。
此外,资产监督管理办法还要求国有企业加强对关联方交易的管理。
关联方交易是指国有企业与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之间进行的交易。
由于国有企业与关联方之间存在利益关系,关联方交易易导致国有企业资产流失、伪造交易等不当行为。
为此,国有企业应当建立关联方交易监督机制,明确关联交易的范围和限制,通过严格的审批程序、披露要求和监督机制,防止关联方交易对国有企业资产产生不正当的侵害。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日期】2019.10.19•【文号】国资发监督规〔2019〕101号•【施行日期】2019.10.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国有资产监管综合规定正文关于印发《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国资发监督规〔2019〕101号各中央企业:《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经国资委第14次委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国资委2019年10月19日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以下简称内控)体系对中央企业强基固本作用,进一步提升中央企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方案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建立健全内控体系,进一步提升管控效能(一)优化内控体系。
建立健全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合规管理监督为重点,严格、规范、全面、有效的内控体系。
进一步树立和强化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的内控理念,通过“强监管、严问责”和加强信息化管理,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将风险管理和合规管理要求嵌入业务流程,促使企业依法合规开展各项经营活动,实现“强内控、防风险、促合规”的管控目标,形成全面、全员、全过程、全体系的风险防控机制,切实全面提升内控体系有效性,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集团管控。
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管控体制机制,中央企业主要领导人员是内控体系监管工作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覆盖各业务领域、部门、岗位,涵盖各级子企业全面有效的内控体系。
国有企业改制加强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
国有企业改制加强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效率,加强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已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国有企业改制背景下如何加强企业治理与内部控制,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国有企业改制与治理国有企业改制的目的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营效益。
改制后的国有企业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理体系,确保企业权责清晰、决策科学、监督有效。
在国有企业改制的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应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企业的产权关系、组织结构、决策权和利润分配等。
通过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提高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2. 强化董事会治理。
董事会是国有企业决策的重要机构,其职责是监督管理层、制定经营战略和决策重大事项。
在国有企业改制中,应明确董事会的职权范围和责任,保证董事会成员的独立性和专业性,防止董事会成为虚设。
3. 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国有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风险管理、审计监督、内部审计等。
通过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稳定性。
二、加强企业治理的重要性加强企业治理是国有企业改制的核心目标之一。
优秀的企业治理可以保证企业各方利益的平衡,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具体而言,加强企业治理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通过加强企业治理,可以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2.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优秀的企业治理可以激励企业管理层更好地履行职责,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 保护各方利益。
企业治理的优化可以保护各方利益,包括股东、员工、债权人等,维护全体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4. 增强企业形象和信誉。
国资内部控制操作规程
国资内部控制操作规程为了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国资出入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国资内部控制操作规程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将从制定内部控制政策、明确责任分工、设立审计机构、加强资产管理、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制定内部控制政策国资管理部门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制定明确的国资内部控制政策。
该政策应包括国资出入库的审批程序、授权要求、记录保管规定等内容,确保资产流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二、明确责任分工国资管理部门应明确各个责任主体的任务和权限,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责任制,确保各个部门和个人履行内部控制职责。
同时,国资管理部门还应对各个业务环节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责任的履行情况。
三、设立审计机构国资管理部门应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负责对国资出入库业务进行审计,发现并纠正内部控制问题。
审计机构应与国资管理部门保持独立性,对国资出入库过程进行全面、客观的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提出改进意见。
四、加强资产管理国资管理部门应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包括资产登记、盘点、调拨、处置等流程,确保国资出入库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同时,国资管理部门还应加强对资产的日常管理,定期检查资产的状态和使用情况,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或损坏。
五、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国资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明确国资出入库过程中的风险点和风险防控措施。
在资产出入库过程中,应对相关风险进行评估,采取措施减少风险的发生,并备案相关风险防范措施。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资管理部门的领导重视,加强对内部控制操作规程的制定和执行。
只有建立科学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的实施,才能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有效管理。
以上即是国资内部控制操作规程的一些建议,通过规范国资出入库的流程和管理,可保证国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国有资产的价值和利用效率。
只有通过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有效管理。
加强控股公司管理的措施
加强控股公司管理的措施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控股公司在企业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控股公司拥有多个子公司,其管理难度也相应增加。
为了确保控股公司能够有效地管理其子公司并最大化利益,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控股公司的管理。
控股公司应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
组织结构应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并建立健全的沟通机制,以确保信息的畅通和及时传递。
此外,控股公司还应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控股公司应加强对子公司的监督和管理。
这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来实现。
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帮助控股公司识别和防止潜在的风险,并确保公司的运营符合法律法规和内部规定。
风险管理机制则可以帮助控股公司及时应对各种风险,减少损失并保护公司的利益。
控股公司还应加强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和监督。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对于控股公司来说尤为重要。
控股公司应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同时,控股公司还应对子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定期审计,以确保子公司的财务运作符合规范并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
控股公司还应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控股公司来说尤为重要。
控股公司应加强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培养和吸引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此外,控股公司还应注重团队建设,建立和谐的工作氛围和合作机制,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控股公司应加强与子公司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控股公司应与子公司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同时,控股公司还应加强对子公司的战略规划和业务拓展的指导和支持,确保子公司的发展与控股公司的整体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加强控股公司管理的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加强对子公司的监督和管理、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以及加强与子公司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只有通过采取这些措施,控股公司才能够有效地管理其子公司,并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
国企国有资产内控制度的内容
国企国有资产内控制度的内容
国企国有资产内控制度是指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为了
保护国有资产安全,提高经营效率,防范经营风险,制定的一系列
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
国有资产是国家的重要财富,国企国有资产
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对于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提高国有企业经营
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国企国有资产内控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内部控制制度,国企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包括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
权限,规范各项业务流程,确保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符合法律法规
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
2. 资产管理制度,国有资产是国家的重要财富,国企应建立健
全资产管理制度,包括资产登记、盘点、处置等规定,确保国有资
产的安全和有效利用。
3. 风险管理制度,国企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加强风险防范和控制,
保障企业经营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
4. 内部审计制度,国企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对企业
各项经营活动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和管理漏洞,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5. 信息披露制度,国企应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准确
地向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披露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信息,增强企
业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国企国有资产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对于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
效率、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国企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
和经营需求,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内控制度,加强内控管理,提高
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内控 监督措施
内控监督措施
内控监督措施是确保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内控监督措施:
1. 建立独立的内控监督机构:企业应设立独立的内控监督机构,如内部审计部门或内控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和评估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情况。
2. 制定内控监督计划:内控监督机构应制定详细的监督计划,明确监督的对象、范围、频率和方法,确保监督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3. 实施定期的内控评估:内控监督机构应定期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估,识别存在的缺陷和风险,提出改进建议,并跟踪整改情况。
4. 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培训:企业应定期对员工进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内控意识,确保员工能够正确理解和执行内部控制要求。
5. 建立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企业应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确保内控监督机构能够及时获取和传递相关信息,及时发现和解决内部控制问题。
6. 强化对关键业务和流程的监督:内控监督机构应重点关注企业的关键业务和流程,加强对这些业务和流程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内部控制体系在这些领域的有效运行。
7. 加强对子公司的内控监督:对于拥有子公司的企业,内控监督机构应加强对子公司的内控监督,确保子公司遵循母公司的内部控制要求,防范和控制风险。
8. 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企业可以定期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进行内部控制审计,评估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合规性,提高内控监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总之,内控监督措施应综合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内部控制要求,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体系,确保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
国有企业强化监督促进管理水平提升的对策
国有企业强化监督促进管理水平提升的对策国有企业是国家所有或国家控股的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绩效,必须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和管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国有企业强化监督促进管理水平提升的对策。
一、健全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是企业自身内部形成的一种监督机制,主要通过企业内部的制度和流程来实现对管理水平的监督。
国有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健全内部监督机制:1. 建立健全的决策程序:国有企业的决策程序应当具有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特点,确保决策程序的合法性和科学性。
2. 加强内部监督部门建设:国有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部门,明确监督职责,建立监督制度,加强对企业各个环节的监督。
3. 完善内控制度:国有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规范运作,防范和减少管理风险。
4. 提高人员素质:国有企业应当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国有企业的外部监督是指政府、社会组织、媒体和公众对国有企业进行的监督。
外部监督是国有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保障。
国有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加强对国有企业的外部监督:1. 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的信息公开制度:国有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企业经营状况、财务资料、重大决策等信息,接受社会的监督。
2. 维护公平竞争环境:国有企业应当遵守市场规则,维护公平竞争环境,不得利用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妨碍其他企业的正常经营。
3. 加强政府监管:政府需要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力度,明确监管职责,加强对国有企业的日常监督和检查。
4. 鼓励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监督:国有企业应当鼓励社会组织和公众对企业进行监督,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评价,推动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
三、激励机制的建立和改革建立和改革激励机制是提高国有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国有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建立和改革激励机制:1. 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国有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制度,以绩效为导向,对优秀员工给予奖励,对表现不佳的员工进行惩罚或调整。
国有控股公司管理制度
国有控股公司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国有控股公司的管理行为,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增值,提高国有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根据《公司法》、《国有资产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国有控股公司是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或国家出资的法人单位,对所控制的企业实行国有资产监督和管理的公司。
第三条国有控股公司应当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方针,加强对所控制企业的监督和管理,推动国有资产有效运营和增值。
第四条国有控股公司应当建立健全董事会、监事会等决策机构,明确权责,保障公司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
第五条国有控股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建立稽查、审计等制度,加强对公司运作的监督和检查。
第六条国有控股公司应当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加强财务监督,确保公司的财务安全和稳定。
第七条国有控股公司应当建立健全人员管理制度,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管理,保障公司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第八条国有控股公司应当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和沟通机制,及时向社会和相关方公开公司信息,维护公司形象和声誉。
第二章董事会第九条国有控股公司应当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设立董事会,形成决策、管理、监督的机构。
第十条董事会由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等组成,董事会成员应当具有合格的资格和条件,独立性强,不受他人影响。
第十一条董事会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业务发展方向、财务预算和年度计划,确保公司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实现。
第十二条董事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制定内部监督制度,加强对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监督。
第十三条董事会应当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和沟通机制,及时向股东和社会公开公司的财务信息、公司业务、公司治理情况等。
第十四条董事会应当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公司经营风险的评估和控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
第十五条董事会应当建立健全薪酬和激励机制,激励公司管理层积极工作、提高绩效水平,确保公司的长期发展和稳定。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国有企业为了规范、管理和监督企业运营活动而制定的一套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
它旨在确保企业的资产安全、运营效率和合规性,以保护国有资产的权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组织结构和职责划分:明确企业各级职能部门和岗位责任,建立健全的组织架构。
2. 内部控制目标和策略:制定明确的内部控制目标和策略,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规范。
3. 流程和流程控制:规定各个业务流程的规范操作方法和标准,以确保流程的顺畅和高效。
4. 风险评估和管理: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5. 内部控制监督和审计:建立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审核。
通过实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国有企业能够增强企业管理和运营效率,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降低经营风险,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我国,国有控股公司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形式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
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密不可分的三个内容,从近几年来的实践经验看,在对国有控股公司的管理过程中由丁•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弱化,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状况屡有发生,不仅对投资方的国有单位(包括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国有独资或控股公司等)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而且最终也给国有财产造成流失。
现就如何加强对国有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与监督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加强内部控制与监督的必要性
在国有控股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国有单位作为控股公司的主要出资者(所有者),其主要职能是通过公司股东会和董事会进行决策、激励和监督,以间接管理为主。
而作为经营者的以总经理为首的经理层,其主要职能则是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直接管理为主。
在对国有控股公司的管理过程中往往存在一种倾向,就是认为所有者应尽量少地干预经营者,尽量扩大经营者的权利。
这实际上是一个极大的思想误区,事实上在市场经济很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为一个资本家,他可以把企业的日常经营权交给所聘用的经营者,但他绝对不会放弃对企业重大问题的控制权,更为重要的是他也不会放弃对企业经营者的日常经营状况的监督权。
在这种日常监督之下,一旦发现问题就会及时采取措施,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另一方面,由于在经营管理中存在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则公司的决策机制和激励机制也会形同虚设,法人治理结构从根本上讲不可能有效,公司长远的健康发展也会失去基础。
从近几年来国有单位对其控股公司的管理实践来看,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把控股公司作为下属单位来对待,董事长、总经理以及公司经营班子等全部由国有单位任命,控制过死。
造成总经理权力过弱,公司缺乏活力;二是对控股公司流于管理,没有进行控制与监督,使总经理权力过大,董事会形同虚设,权力失衡。
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公司的发展。
二、内部控制与监督的内容
1.作为国有控股公司控股方的国有单位对公司进行内部控制与监督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公司章程》、股东会和董事会的有关决议、公司内控制度以及国家有关法规等。
根据公司法,公司的组织机构和职能为:
股东会。
公司法第38条规定了股东会所行使的职权。
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因此作为国有控股公司的控股方,国有单位是通过股东会的形式,采取制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委派和更换公司董事长、董事、监事人选等方法,通过控制董事会和监事来完成对公司的控制和监督的,使公司按照控股股东方的经营思想和方向去发展,这是公司法赋予控股方的权利,而控股方在享有上述权利的同时,它所承担的义务就是除采取上述方式外,不得直接干预公司的经营活动,否则就是违法行为,要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
董事会。
公司法第46条规定了董事会的职权。
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由于公司董事会中董事的人数是按股权比例设置的,因此董事会实际上也是由控股方控
制的。
同时董事会通过对公司经营者人事权的控制即聘任和解聘公司总经理。
副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对经营权的控制即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对财务的控制即制定公司的年度财务预、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等来实现对
公司的控制。
董事长一般由控股方委派。
总经理。
公司法第50条规定了总经理的职权。
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组织实施
董事会决议,全面主持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
通过拟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和基本管理制度、制定公司的具体规章、提请聘任或解聘公司副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等来实现对公司的管理。
如果说董事会的决策主耍是关于控股公司的整体战略部署的话,则总经理的决策内容主要是有关战略实施的决策,并更多地与公司直接有关。
2.对国有控股公司来说,其最终目的和动力是追求最大利润。
控制的目的是为了权利制衡,使决策机制更加科学,监督的目的是使控制机制更加有效,同时也必须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比如说年薪制、期股等。
对公司进行内部控制与监督的内容与公司的组织机构和职能密切相关。
首先,这种内部监督是单向分层次的,即只能是股东会对董事会进行监督、董事会对总经理进行监督。
国有控股公司控股方的国有单位对公司董事会的监督内容有:(1)公司经营方
针和投资计划的执行情况;(2)年度财务预、决算;(3)其他股东会审议批
准事项的执行情况。
其监督形式有三种,一是通过股东大会;二是通过公司监
事履行对公司的监督职责;三是有权决定对公司董事长的任期审计以及通过董
事会对公司进行审计。
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公司控股方的国有单位负
责人往往在日常工作中干预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的正常工作的行为是错误的。
对于控股方的战略意图,应由委派到公司的股东代表通过股东会的方式去体现,这不仅是公司法的要求,而且也是对其他小股东的尊重。
否则国有控股公司和
国有独资公司在决策形式上就没有区别,不仅有体市场经济规律,而且当公司
由此而遭受经济损失时,其他股东有向控股方股东提出赔偿损失的权利。
董事会对总经理的监督内容有:(1)公司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的执行情况;(2) 年度财务预、决算的执行情况;(3)目标责任制考核情况;(4)其他董
事会制定的有关方案执行情况。
其监督形式有:一是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公司
进行审计;二是委托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对财务部门进行审计监督。
在实际管理
过程中,董事长直接干预总经理的正常管理工作的做法是错误的。
其次,控股方国有单位负责人、公司董事长(一般是控股方股权代表)和总经理之间不是上下级关系。
依据公司法,控股方国有单位负责人和公司董事长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即委托公司董事长代表国有单位在股东大会上和公司董事会上行使表决权;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之间应当说没有直接关系。
董事长的职责是召集和主持公司董事会,但董事长并不能代表董事会,总经理是向董事会负责,而不是向董事长负责。
公司董事会和总经理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
在进
行内部监督过程中,弄清上述关系,有利于正确行使监督权利,分清经济责任。
三、对国有控股公司的日常监督
由于作为委托人的国有控股单位与作为受托人的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信息的获取
方面处r不对称的状态,为防止经营者操纵会计行为以提供虚假信息,委托人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对公司经营管理信息的监督是非常必要的。
这种监督是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的一种权利制衡。
公司董事长应由国有控股单位委派,是公司法定代表人。
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试想,如果对公司没有有效的日常监督措施,负责就没有基础。
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国有控股单位对公司的日常监督方式有:(1)委派财务总监。
其主要职责是对公司董事会所做出的各项重大经营管理决策、财务决策的合理、合法性进行监督,对总经理执行董事会决议的情况进行监督,并有权对董事会、总经理做出的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予以纠正。
这种监督方法具有直接、及时和与公司经营管理措施同步,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的优点,缺点是加大了监督成本;(2)充分发挥公司监事或监事会的作用。
根据公司法第54条的规定,监事或监事会有权检查公司财务,并对董事、总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的违法、违规、违反公司章程的行为以及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纠正。
这种监督方式的优点是节约监督成本,缺点是监督具有滞后性。
四、对国有控股公司的内部审计监督
控股方的国有单位对公司的内部审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监督方法,与对公司的日常监督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是检查公司决策机制的有效性和执行激励机制的重要措施。
其主要形式有年度审计、专题审计和任期审计:(1)年度审计的主要内容是针对股东会、董事会有关决议的执行情况。
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完成情况、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等,以检查股东战略方针的最终执行情况。
审计的对象不仅包括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还应包括总经理、董事会的决策行为等;
(2)专题审计的内容是针对某一重大经济事项和股东会某一重大决议的执行情况等所进行的专门审计;(3)任期审计是对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任期届满或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其任职期间公司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等应负有的责任(包括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进行的审计。
在任期审计中应注意两个方而:一是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根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以及相关的股东决议各自履行其职责情况;二是公司经济效益状况和发展潜力,这是出资方追求的最终目标。
总之,作为控股方的国有单位对公司的内部控制与监督是多方位的。
作为国有单位形成正确的投资、控制、激励和监督理念,建立有效的公司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是保证决策机制和激励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从而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国有控股公司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