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与实践

合集下载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和创新变得日益重要。

通过实施一系列具体措施,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具体措施及其实施效果。

1.实施学科交叉培养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综合素质的人才,可以实施学科交叉培养。

具体措施包括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和项目,鼓励学生参与不同学科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跨学科研究的场所和资源等。

通过学科交叉培养,可以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他们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实施学科交叉培养的效果很明显。

首先,可以培养出跨学科的专门人才,适应多学科的实际需求。

其次,学科交叉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更具竞争力。

此外,开展学科交叉培养还可以促进不同学科的融合与创新,推动学术研究和实践的进步。

2.推行项目化人才培养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以课程为单位,而随着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传统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推行项目化人才培养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开设真实且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让学生在项目中进行实践和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行项目化人才培养的效果很显著。

一方面,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容易适应实际工作中的挑战和问题。

另一方面,项目化人才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更能胜任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

3.加强与实际需求的对接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因此,加强与实际需求的对接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措施。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开展调研和需求分析,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变化,调整培养目标和内容。

此外,还可以与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等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联合培养计划等,培养出更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

加强与实际需求的对接有着显著的效果。

一方面,它可以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培养出的人才更符合社会的需求和期望。

科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创业型工科人才的改革与实践

科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创业型工科人才的改革与实践

科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创业型工科人才的改革与实践科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创业型工科人才的改革与实践一、引言科产教融合是指科学研究、产业发展和高等教育之间的紧密结合与互动。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工科人才对于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科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创业型工科人才的改革与实践。

二、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创新和创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然而,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与产业发展之间还存在较大的脱节。

工科人才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差距,这使得他们缺乏创新和创业意识。

科产教融合成为了培养创新创业型工科人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三、科产教融合的意义与目标科产教融合的意义在于加强工科教育与实际需求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

通过科学研究、产业实践和高等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促进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完善。

政府作为引导和推动科产教融合的力量,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支持和资源,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搭建平台,促进教育、科技和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应该通过改革教育体系、完善课程设置、引入实践环节等措施,加强与产业的合作,实现教育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高校还需要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设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

企业作为科产教融合的主要参与方,应该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实习实训机会,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和资源支持。

与此企业还应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四、改革与实践的探索与实施为了推动科产教融合的改革与实践,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施。

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评价,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

还应该鼓励教师参与产业实践和创新创业项目,培养他们与产业之间的联系。

要加强实践教育的力度。

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一、前言随着科技进步的飞速发展,人才的培养愈发重要,创新型人才成为时代的宠儿。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一,创新型人才的概念;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成;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二、创新型人才的概念创新型人才,顾名思义,就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具体地说,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良好的素质;二,广泛的知识面;三,强大的学习能力;四,卓越的创新能力。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成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方案:教学方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

教学方案应涵盖学科与应用、研究方法与实践、教学内容与范围、教学机构与师资等方面,必须充分体现创新性、开放性、综合性、实用性等特征。

2.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教学方案的具体体现。

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学科交叉的能力。

因此,应着重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发展个性化、实践性、交叉性的课程体系。

3. 师资力量:针对专门性强的学科,将招聘具有博士以上学位、同时具有国际视野和丰富的全球化经验的教授;在实践性的课程中,建议招聘有着坚实的实践经验和具有专业才能的讲师。

4. 学生评价: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除了需要拥有体系化的教学结构和系统知识体系的协作外,还需要评价手段的协助,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上真正做到高效、专业。

5.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学生应当通过实践教学,深入了解实际应用场景,感性研究学科内部的实质性问题,同时也了解“技术驱动”和“市场驱动”背后的根本原因。

6. 环境建设:教学环境对学生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必须提供有关图书馆、网络、实验室、项目基地等资源,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资源,更好地学习与实践,锻炼各种技能。

四、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为落实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实施:1. 课程改革:建议制定针对实际需要的课程,注重教学方式的改良以及课程与实践的结合。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践 教学 及加 大 其改 革 力度 , 能 推进 和实 现 创新 型 人 才培 养 目标 。 才

定 实 验 室 、 训 基 地 建 设 管 理 办 法 等 各 项 管 理 制 度 , 证 实 验 实 实 保
新 人才 , 已经 成 为 目前高 等 教育 研究 的重 点任 务 之一 。只有 依托 实 训 基 地 的 良好 运 行 和 实践 教学 质 量 的 提 高 。 1 强 实 践 教学 队伍 建 设 . 力 提 升实 践 教 学 水平 。 师 出 高 . 加 着 名

定 位 人 才培 养 方 案 . 实 创 新培 养 基 础 夯
徒 . 践 教 学 内涵 建 设 的 核 心 是 实践 教 学 队伍 建 设 。有 条件 引入 实 高 水 平 教 师 , 高 实 践 教 师 队伍 教 学 水 平 是 一 条 路 ; 有 条 件 走 提 没
革 新 挖 潜 也 是 一 条 路 , 就 需 要 制 订 相 关 政 策 , 励 青 年 教 师 到 这 鼓
生 动 手 操 作 的机 会 很 小 , 致学 生 动 手 能 力 差 , 乏 创 新 意 识 和 创 能 力 培 养 目标 。 导 缺 造 能 力, 养 出来 的学 生无 法满 足 社 会需 要 。因此 , 培 只有 进 行 改 革 , 3改 革 教 学 内 容 。 为 了体 现课 程 的综 合 性 、 验性 , 根 据 情 . 实 应
二、 改革 实 践 教 学模 式 . 建立 分 层 实 践教 学 体 系
充分 发挥 各 类 实 习 和 社 会 实 践 活 动在 增 强 学 生 感 性 和 创 业 意识 , 步 采 取 分 层 次 教 学 ,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与 创 新 型 人 践 教 学 体 系 , 逐 使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一、措施:1.产学研结合: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设立实践基地并与企业进行产业对接。

教育机构可以邀请企业人员来学校进行授课,也可以派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

科研机构可以与学校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开展科研项目。

2.课程:更新课程内容,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

课程可以增加实践环节,引入案例分析和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综合实践项目:通过开展综合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

学生可以参与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社会服务等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4.团队合作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提高沟通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

可以通过分组作业、团队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

5.个性化培养: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进行深入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专业认证。

二、实施效果:1.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所需的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实施个性化培养,能够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2.科研水平提升:与科研机构合作,能够提供更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平台,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提升。

通过课程和综合实践项目,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3.教育质量提高:通过措施的实施,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教育质量得到提高。

学生的满意度和就业率也相对提高。

4.教学质量提升:团队合作教学和个性化培养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通过与企业合作和开展综合实践项目,教师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5.教育机构影响力提升:通过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教育机构的影响力得到提升。

教育机构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能够得到更多教育机构的关注和认可。

综上所述,通过产学研结合、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团队合作教学和个性化培养等具体措施的实施,能够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和效果。

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自动化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探讨和总结了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目标、特点及实践经验。

一、理念与目标自动化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立足于人才需求,在坚持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学科交叉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培养目标应以提高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重点,让学生成为具有一定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二、特点1. 课程多元化。

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包含有创新教育必要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在专业课教学中引入跨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实践教学突出。

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加强实验教学和工程实践,开展专业实训、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3. 学科交叉深化。

突破传统学科边界,加强与相关学科的交流合作,提高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

4. 科技创新强化。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发明和实践,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三、实践经验1. 课程设置方面,开展跨学科课程和竞赛课程,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

2. 实践教学方面,开展专业实训、工程实践等实践课程,注重工学结合。

3. 学科交叉方面,举办学术讲座、交流会等活动,增强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

4. 科技创新方面,开展创新项目和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成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总之,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努力,不断与时俱进,为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变革,计算机专业已成为高校中最受欢迎的专业之一。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计算机专业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以期为相关高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 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审视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需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使其具备面向未来的综合素质,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信息社会。

2. 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拓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需要更新教学内容,拓展涉及的领域,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具备未来发展的竞争力。

3.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多样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实践环节。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引入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学生评价体系的建立与优化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还需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突破传统的分数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包括学术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以激励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1. 课程设置的调整通过调查分析学生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根据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前沿技术和新兴方向的课程内容,例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产业需求相适应。

2. 教学资源的优化优化教学资源,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软件工具,提高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构建完善的教学平台,以支持学生进行各类实践活动和项目实践。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是指在当今社会,学校要努力发掘、培养出拥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力,不断创新。

一是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育模式侧重于实践思维,很少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学校应该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是推进教学改革。

大学教学应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实践能力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把创新精神融入到教学中来。

三是建立创新实践平台。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应该建立创新实践平台,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创新实验、设计创新、创新竞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创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是开展创新实践课程。

学校应该开设相关的创新实践课程,用实践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课程中学习创新的知识,并在课程中练习创新的技能,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是引进创新实践教材。

学校应该引进创新实践教材,将创新实践紧密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获得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掘自己的创新能力。

六是开展创新实践辅导。

学校可以针对不同学科开展学生创新实践辅导,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潜心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以上就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的内容,通过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进教学改革,建立创新实践平台,开展创新实践课程,引进创新实践教材,开展创新实践辅导等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目的。

大学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大学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大学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

在大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评价体系和创新文化六个方面,探讨大学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教育理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树立正确、先进的教育理念。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尝试新事物,勇于挑战传统观念。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

最后,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使学生具备全面的发展潜力。

二、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

首先,要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创新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征的课程,如创新创业课程、跨学科课程等。

其次,要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和优化,使课程内容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满足社会需求。

最后,要注重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建立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展示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首先,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

最后,要注重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科研项目、创新创业比赛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实习、设计、实践等环节,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其次,要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提高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最后,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学校应该提供充足的实践场地和设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五、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过程评价、结果评价、能力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于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

因此,探索和实践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前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构建具有强烈实践导向的教学体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

因此,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实验课程、实践项目、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其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立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课程体系。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需要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

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了解产业发展趋势,调整课程设置,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企业导师制度、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提供实践机会,增加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强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应加强对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平台和资源支持。

同时,高校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科研项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完善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机制。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往往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高校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估。

同时,高校还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并对成果进行肯定和奖励。

总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任务。

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加强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完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对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我国正处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愈发成为各大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此,我国不断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建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在这个背景下,笔者对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进行了一些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思考背景1.当前我国面临的挑战当前,我国正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科技创新的难题、人才培养的压力等。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而当前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还存在不足,亟待改革和完善。

2.国际化趋势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也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国际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需要更加贴合国际标准,以培养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二、改革方向1.强化实践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上,更需要进行实践性的培养。

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需要强化实践性,给予学生更多的实际动手操作和实践项目,以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2.跨学科融合创新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而是需要跨学科的融合。

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需要打破学科壁垒,进行跨学科的融合,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视野。

3.开放性教学模式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和资源。

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需要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

三、课程建设1.基础课程的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因此基础课程的完善至关重要。

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需要加强对基础课程的重视,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基础知识支持。

2.新兴科技课程的补充新兴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需要及时补充新兴科技课程,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

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引言在当代社会中,创新能力成为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标志。

随着科技的快速变迁和全球经济的竞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关键目标之一。

而在中国,高中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介绍中国在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并分享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一、改革探索1. 培养体系的构建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开始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传统的知识灌输。

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为出发点,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的改革,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培养体系。

2. 项目制学习项目制学习是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式。

学生在项目中主动探索、合作学习,通过实践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的能力。

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

3. 开放性实践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改革中广泛开展了开放性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参加科研训练、科技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等活动,接触到真实的科学问题和创新实践,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实践案例1. 某高中“科创班”的建设某高中为了培养创新人才,开设了特殊的科创班。

该班以选拔出的拔尖学生为主体,采用项目制学习和导师指导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设立专门的科创实验室和资源优化配置,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一流科研设备和导师。

这样的改革措施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 中外合作项目的探索为了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视野,有些学校开始尝试中外合作项目。

通过与国外知名学校合作,学生能够接触到国际前沿科技和创新文化,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这种探索不仅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也促进了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改革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兼顾深度和广度。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例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例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例摘要:结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实践教学在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括目前人才培养方案中影响实践教学的三个“不协调”因素,提出实践教学改革要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基础上开展。

培养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改革思路:重视学生数学建模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与IT企业合作,探索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实习一体化;精选课程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做中学”的能力。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改革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以信息领域为背景,数学与信息科学、计算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

在加强基础和专业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数学及计算机理论基础,又具有一定的数学建模和计算机编程能力,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软件解决信息技术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一方面它为我国培养信息与计算科学人才提供了新的平台,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另一方面该专业开设的时间较短,毕业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很多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之尴尬,多数学校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以至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的实现方法和手段上还存在诸多不足。

因此,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改革,发挥实践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重视实践教学,注重人才能力培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数学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与数学专业差别较大。

多数学校,前3个学期主要学习数学理论,后5个学期是专业课程的学习,涉及到计算科学和信息科学等专业知识,而这些工科特色的课程很注重实验等实践教学环节。

所以,不管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较宽阔的平台,毕业生可以继续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学习与科研工作,或者从事相关专业的教学工作,从目前就业形势来看毕业生进入IT企业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等工作。

由于信息产业进入以“应用”为主流的时代,高水平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技能,还要具备将实际问题提炼为计算问题以及求解该问题的能力,然而,要如何培养这些基本“技能”和“能力”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教育界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以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1、实施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设置跨学科的课程,学生可以拓宽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识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2、推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验、实习、项目合作等方式,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实践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需求,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3、开展合作教育合作教育是将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通过合作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资源,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实施通识教育、推行实践教学和开展合作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学生不仅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备了广阔的视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些改革措施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推动了学校的课程改革为了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学校需要不断进行课程改革。

通过实施通识教育、推行实践教学和开展合作教育,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从而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课程更加符合社会实际需求。

3、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通过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学校可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这些改革措施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报考该校,进一步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和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对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如何有效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成为当前教育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中国,随着经济结构不断升级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应用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够快速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和科技发展趋势。

研究和实践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探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并通过案例分析和评价改进,为培养具有应用创新能力的人才提供有益的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优化,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支撑。

1.2 研究意义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意义: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其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符合时代需求: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市场对于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通过研究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提升教育质量: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可以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研究如何有效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可以为高校提供改进教育教学模式的思路和方法。

3. 推动学科发展: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可以有效推动学科领域的发展。

通过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推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4. 增强国际竞争力: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可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吸引更多国际学生和学者来华学习和研究。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可以更好地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需求。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高校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精英人才的摇篮,高校教育在推动国家创新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升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那么,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到底是什么?如何进行研究和实践?这就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概念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新时期的人才需求和国家发展的需要,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使学生能够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

这种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在终身学习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1.教育理念的转变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首先需要进行教育理念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

教育理念的转变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一环,也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基础。

2. 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3. 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对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着手。

1. 促进课程改革,注重实践应用高校可以通过促进课程改革,注重实践应用,来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可以设置创新创业类课程,注重实践操作和项目实践,提供一系列创新型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高校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实践实习机会,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和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摘要】现今教育界普遍存在着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为了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接着探讨了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以及具体实施方法。

随后重点强调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培养方法。

在结论中总结了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这些措施,相信未来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学模式问题,实施方法,创新人才培养,重要性,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演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特别是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当前知识爆炸的时代,仅仅靠死记硬背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需要具备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只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更多的实践元素,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教育改革和社会进步的关键之举。

1.2 问题提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

如何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二是教师主导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和实践的机会;三是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不够贴近,导致学生在实践中无法应用所学知识;四是教育评价方式单一,偏重于笔试考试,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人才培养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更是当前教育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养。

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具创造力和竞争力的人才。

因此,探索和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和核心要素,介绍相关的实践案例,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评价与展望,旨在为未来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探索和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阐述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和核心要素,介绍实践案例,评价并展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前景。

具体目的如下:1. 分析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为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2. 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阐释其与传统模式的区别和优势,探讨其应对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

3. 揭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分析其构建和实施的关键因素,为搭建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参考。

4. 介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案例,探讨该模式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效果,为实际操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以上是本文关于研究目的的内容。

1.3 研究意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供理论指导。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与实践——《分子生物学进展》课程开设十年回顾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与实践——《分子生物学进展》课程开设十年回顾
继续 深造 的 同学提 供 了以后研 究 的兴 趣 。 通 过这个 课程 学 习, 学 生 找 到相 关 的老 师进 一 步交 流 , 甚至 加 入 到他 们 的 研究 组 中进行 实 习 , 或 者报 考他 们 的研究 生 。在与 企业 家
的接触 中, 学生们感受到了社会需求 , 缩短 了学校与社会 的距离 , 学生直面社会 , 实践演练 , 锻炼人际交往能力 、 组 织协 调 能力 、 与 社会适 应 能力 。 学 生 到企业 实 习 , 完成 了学 生毕业前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过程 , 这一过程建立在学 生与用人单位相互了解 、 相互适应的基础上 , 对学生踏入 社会合理择业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几年来 , 学生就业率均
【 教改创新】
创新型 人才培 养的课程改革与实践
— —
《 分 子 生物 学进 展 》 课 程 开 设 十 年 回顾
牛莉莉 , 文铁桥
( 上海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上海 2 0 0 4 4 4 )
摘要 : 本文通过《 分子生物学进展》 课程长达十余年的教 学改革探 索, 围绕本科生和年轻教 师创新能力、 综合素质培 养进行 了总结 , 也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队伍的成长与建设做 了有益探 索。
学生 深造 、 就 业提 供 了平 台 。来 授课 的老师 大 多来 自知 名 院校和研究所 , 有 中国科学院一流研究员 , 也有复旦大学 、
设了“ 分子生物学进展” 课程 , 利用上海地区生命科学人才 较为集中的优势 , 聘请中科院院士、 长江学者、 国家杰出青 年、 百人计划等为我院本科生上课 , 同时安排我院年轻教 师 当助教 ,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 , 也培养了青年教 师, 为教师队伍稳定 、 长效 的建设做 了有价值的探索 , 一举 两得 ,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VS
加强实践环节,提升创新能力
详细描述
在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学校加强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结词
强化实践操作,培养创新思维
在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学校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加强实验课程建设,开展科研实践活动,以及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往往过于注重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是必要的,应该从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
创新实践项目实施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过程,通过团队协作、自主探究等方式完成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创新实践平台构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适合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实验室、实践基地、校企合作等。
创新实践平台运用
利用实践教学平台,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涵盖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成果、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客观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创新实践评价体系建立
根据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反馈,不断调整和完善评价体系,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创新实践评价体系完善
04
CHAPTE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要:本文通过《分子生物学进展》课程长达十余年的教学改革探索,围绕本科生和年轻教师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培养进行了总结,也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队伍的成长与建设做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进展;创新型人才;教师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040-02
十多年前,进入21世纪后的生命科学成为备受关注的学科,冠之以“生命科学世纪”,推动生命科学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动力之一是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不断成熟,为了使学生及时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新进展、新成就,我院开设了“分子生物学进展”课程,利用上海地区生命科学人才较为集中的优势,聘请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百人计划等为我院本科生上课,同时安排我院年轻教师当助教,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青年教师,为教师队伍稳定、长效的建设做了有价值的探索,一举两得,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从学生培养角度考虑课程设置
设置“分子生物学进展”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内容要“新”,层次要“高”。

“分子生物学进展”课程每年总学时60学时,每位聘请教师讲3学时,因此,每年聘请的讲课专家人数为20人。

从2002年至今,在长达十年的教学过程中聘请包括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在内的教授共约200人次。

课程内容是
以分子生物学发展动态为主线,讲授生命科学研究与发展的新成就,以具体的科学研究案例,启发学生思维。

授课的专家均来自科研一线,在讲授方式上,教师与学生互动,每个讲座主题最后都会预留10~15分钟的时间鼓励学生提问,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提问内容既可以是本堂课所讲内容,可以是对前沿课题的探讨,也可以是对专家科研的体会和人生的认知等。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变为活跃状态,产生出较强的学习自主性和思维的积极性,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以锻炼与提高。

二、从学生的成长角度考虑课堂的延伸
这门课程的特色就是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学生由书本走向实际。

每次讲座,专家们释放了大量的信息,由于课堂时间相当有限,学生必须在课外做大量的功课,延伸了课堂。

课外主要包括查阅文献资料,整理表达科研思路,了解学术的前沿动态,完成对问题的思考。

多年的实践证明,老师课堂讲授一杯水,学生课下可以变成一桶水,这种高水平导向性的课堂延伸,给予了学生无限的时空,使他们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全方位锻炼与提高,对于人才的成长显得尤为珍贵。

受到本课程学习的启发,学生参与科研兴趣大增,申报创新项目激情高涨,呈现出崇尚科学研究的良好学风。

近年,我院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三等奖2项,上汽教育杯上海市优胜奖1项,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
大学生创新项目(市级、国家级)资助40余项。

三、从学生的使用角度架起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分子生物学进展》课程开设十年来,学生零距离接触到许多生命科学一流专家、企业家,除了感受学识之外,为学生深造、就业提供了平台。

来授课的老师大多来自知名院校和研究所,有中国科学院一流研究员,也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一流院校的著名学者教授。

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均有突出的科研成就,并且乐于跟学生分享自己所在研究团队正在进行的前沿性科研项目,这就给一些想继续深造的同学提供了以后研究的兴趣。

通过这个课程学习,学生找到相关的老师进一步交流,甚至加入到他们的研究组中进行实习,或者报考他们的研究生。

在与企业家的接触中,学生们感受到了社会需求,缩短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学生直面社会,实践演练,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到企业实习,完成了学生毕业前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过程,这一过程建立在学生与用人单位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的基础上,对学生踏入社会合理择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近几年来,学生就业率均在97%以上,今年达到100%。

四、课程对年轻教师成长的积极作用
随着博士研究生直接加入高校教师队伍,我国惯行的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体制发生了变化,很多高校取消了助教岗位,有些则以研究生替代。

助教岗位的设置从教师成长的角度有着积极作用,一名教师走向讲台需要教学经验的积累,尤其是直面学生各种提
问,需要不断提高回答和表述问题的能力,不是高学历所能替代的。

我们在长达十年的《分子生物学进展》课程中,安排了约学院80%的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讲师、副教授做助教,收到显著成效。

1.提高年轻教师的授课水平。

邀请来讲课的专家教授不但在自己的科研领域做出突出的贡献,而且很多都是活跃在高校或科研院所的讲台上,为本科生、研究生或博士生讲授基础生命科学或生物专业知识的教授。

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精湛的授课技巧和严谨的教学作风。

在为学生开设这门课的同时,请年轻教师担任助教,学会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回答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弥补了没有助教经历的缺陷。

通过课程观摩学习,提高了教学能力、技巧,提升了综合素质。

2.培养年轻教师的科研能力。

长久以来,教学科研往往被视为矛盾的两个方面,许多年轻老师顾此失彼,如何做到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聘请来讲课的专家大多来自科研一线,有的是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有的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教授,有的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们在各自的科研领域均有突出的成就,或者在国际一流的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在基础理论研究有独到科学探索;或者在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应用方面做出突出的贡献。

青年教师通过听课,可以面对面的与本学科的著名专家进行交流,得到直接的指导;拓宽了视野,扩展了科学研究思路,增强了科研能力,使青年教师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

在这门课的开设中,有多名年轻教师担任辅导工作,
其中有的青年讲师已经成长为副教授、教授,有的获得了“上海大学教学名师奖”。

《分子生物学进展》这门课开设了十年,以孜孜不倦的追求培养创新型人才为长期目标,在教学改革方面探索了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还培养了青年教师,实践证明,《分子生物学进展》教学改革的探索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在生命科学高速发展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参考文献:
[1]谈家桢.迎接生命科学世纪的到来[j].群言,2000,(6):1.
[2]陈孟勤.迎接生命科学世纪的新挑战——致读者[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5,(25):f002.
[3]顾海良.大学教师不再是体面悠闲的职业[j].高校发展动态,2011,(7):8-10.
[4]鲁雷.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状况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2,(130):42-44.
基金项目:上海市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创新性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牛莉莉,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

通讯作者:文铁桥,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