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病的中医药治疗体会
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眩晕的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
一、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眩晕首先要进行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采用针灸、中药等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阴虚火旺型的眩晕患者,可以采用滋阴清热的中药进行治疗;对于肝阳上亢型的眩晕患者,可以采用平肝降火的方法进行治疗。
二、中西医结合。
在眩晕的治疗中,中医和西医可以进行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中医可以通过针灸、中药等方法调理患者的体质,改善眩晕症状;西医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治疗效果。
三、调理生活。
中医治疗眩晕不仅仅局限于药物治疗,还包括对患者生活方式的调理。
中医强调“起居有常”,建议患者规律作息,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不要过度饮酒,不要熬夜等。
这些生活调理对于眩晕的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强调了辨证施治、中西医结合和调理生活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工作,可以更好地治疗眩晕患者,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希望中医在眩晕治疗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福祉。
国医大师张琪应用风药治疗眩晕经验
•临证经验•国医大师张琪应用风药治疗眩晕经验刘丹\张斯文2r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150040 ;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 )摘要:文章总结国医大师张琪教授在治疗眩晕中应用风药的临床经验张琪教授认为眩晕病机复杂,临床多见夹有风邪致病,无论是肝阳化风所致内风,亦或是虚邪贼风所致外风,皆会导致清窍被蒙、被扰、失养,故而发为眩晕。
文章结合风药特性及分类,总结张琪教授用药特点,善于在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疲血阻窍、痰浊上蒙、肾精不足型眩晕中酌加风药,以期为治疗本病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关键词:眩晕;张琪;风药;内风;外风基金资助: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基础)优秀人才研修项目(Nn.国中医药人教发〔2017] 24号)Experience of TCM master ZHANG qi in the application of wind medicine in thetreatment of vertigoLIU Dan丨,ZHANG Si-wen2('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150040, China;"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150040, China )A b s t r a c t!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of professor ZHANG Qi, a mast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ing vertigo with wind medicine. According to professor ZHANG Qi, the pathogenesis of vertigo is complex, andwind pathogen is common in clinic. Whether it is the internal wind caused by the wind of liver yang transformation, or the externalwind caused by the wind of deficiency and evil, it will cause the brain to be covered, disturbed and deprived of nourishment,so it will become dizzy.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 of wind medicine,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or ZHANG Qi's medication, and is good at adding wind medicine to the vertigo of hyperactivity of liver- yang, deficiency of qi and blood, obstruction of orifices by blood stasis, stagnating-up of phlegm and deficiency of kidney essence,in order to provide a broader idea for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K e y W O rdS! Vertigo; ZHANG Qi; Wind medicine; Internal wind; External windFunding:The Fourth Batch of Na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Discipline, Basic Discipline) Talents Training Project (No.〔 2017〕24)眩晕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病证。
眩晕病中医名家经验
眩晕病中医名家经验
眩晕病,即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中医名家在治疗眩晕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1. 针灸疗法:中医认为,眩晕病多与脑、耳、眼等器官功能失调有关,针灸疗法可以通过调节人体气血运行,促进经络畅通,改善器官功能,达到治疗眩晕的效果。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百会穴、风池穴、印堂穴等。
2. 中药治疗:中医药物治疗眩晕病主要通过调理肝风、疏肝气以及补益脾胃等方式来改善病症。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天麻钩藤饮、四逆散等,在具体应用中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调整。
3. 饮食调节:中医认为,眩晕病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有关,因此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调节。
推荐患者多吃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山药、红豆、黑米等,同时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4. 调节生活习惯:中医认为,眩晕病与情志不宁、过劳等因素有关,因此患者需要注意调节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疲劳;规律生活,注意充足的睡眠。
以上是中医名家治疗眩晕病的一些经验,但仍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具体的诊断和治疗。
建议患者在就医前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针药并用治疗眩晕体会
晕 。选用 2 8号 1 . 毫 针 , 规 消 毒 。针 刺 风 池 、 骨 、 5寸 常 完 四神 聪 、
内关 、 池 、 谷 、 阳 、 间 、 冲 , 曲 合 太 行 太 留针 3 mn 每 日 1 ,0次 0 i, 次 1
为 1疗 程 , 再用 三棱 针 点 刺 太 阳 拔罐 放血 , 日 1次 。耳 穴取 耳 隔
能 , 治 颅 脑 疾 病 的第 1要 穴 。 骨 、 为 完 四神 聪 有 宁 心 安 神 、 瘀 通 化
【 关键 词 】 眩晕
针刺
耳 穴
经络 、 血 化瘀 的 目的 活 3 痰 浊 中 阻 . 蒙 清 窍 上 黄 某 . 性 , 3岁 ,0 0年 9月 就 诊 。 诉 : 男 4 21 主 头晕 3个 月 。症 见 胸 闷作 恶 、 慌 、 重 如 裹 , 物 旋 转 , 心 头 视 阵发 性 发 作 , 白腻 , 苔 脉 弦 滑 。中医 诊 断 为 眩晕 。 用 2 选 8号 1 寸 毫 针 , . 5 常规 消 毒 。针 刺
施 灸 。 此 灸 法 操 作 时 需 快 速 、 准 , 机 把 握 要 恰 到 好 处 , 要 且 稳 时 不 烫 伤 头皮 和 毛 发 。
穴 施 灸 。3壮 后 即感 胃腹 发 热 , 排 气 , 欲 7壮 后感 觉双 下 肢 发 热 .
一
直 灸 至 1 全 身 微 出 汗 而 停止 。第 2 日风 疹 即见 消退 , 后 5壮 此
伏 , 痒难 忍 , 肤 科诊 断为 荨 麻 疹 , 予 抗 敏 药 物 效 果 不 显 。 瘙 皮 给 查
舌淡苔 白, 浮 紧, 脉 根据 舌 脉 辨 证 为 风 邪 侵 袭 , 阳受 阻 。 卫 用补 阳
还五汤加荆芥 、 防风 研 磨 成 粉 , 汁 调 成 糊 状 制成 药 饼 置 于神 阙 姜
中医治疗眩晕60例临床体会
中医治疗眩晕60例临床体会标签:眩晕;中医药疗法;体会1临床资料本组60例,年龄在20~35岁,以35~60岁患者居多,中年者女多于男,病程短,多属内耳眩晕;老年者男多于女,病程长,多为高血压所致的眩晕。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临床分型2.1肝阳上亢症见眩晕,耳鸣,头胀痛,易怒,失眠多梦,脉弦。
或兼见口苦目赤,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2.2气血亏虚症见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神疲懒言,气短声低,面白少华,心悸失眠,纳差体倦,舌色淡,质胖嫩,边有齿印,脉细,或兼食后腹胀,大便溏薄。
2.3肾精不足症见眩晕,精神萎靡,腰膝酸软,或遗精,滑泄,耳鸣,发落,齿摇,舌红少苔,脉细弦。
或兼见头痛颧红,咽干,形瘦,五心烦热,舌质嫩红苔少,脉细数。
2.4痰浊内蕴症见眩晕,倦怠或头重如蒙,胸闷或时吐痰涎,少食多寐,舌胖,苔浊腻,脉弦滑,或兼见心下痞满,头目胀痛,口苦尿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或兼见头痛耳鸣,面赤易怒,胁痛,脉弦滑。
2.5瘀血阻络症见眩晕,头痛,或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面色晦黯,舌有瘀斑,瘀点,脉弦涩或细涩。
3治疗方法3.1肝阳上亢型治以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药用:天麻30g,钩藤20g,石决明20g,牛膝15g,益母草20g,黄芩15g,栀子15g,杜仲20g,桑寄生15g,夜交藤20g,茯神20g,煅龙骨25g,煅牡蛎25g,夏枯草30g,炙首乌30g。
若肝阳偏亢,实热便秘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若肝阳亢偏阴虚者,加滋养肝肾之药如龟板、鳖甲、生地之属。
针灸处方:合谷、曲池、悬钟、侠溪、太冲、气海、关元。
口苦者加阳陵泉、太溪;便秘者加大横或天枢.用泻法。
3.2气血亏虚型治以补益气血,健运脾肾,方用八珍汤或人参养营汤加减。
方药:党参20g,白术20g,茯芩20g,川芎20g.当归15g,白芍30g,熟地20g。
偏于脾虚气陷者加黄芪、升麻、柴胡、心悸失眠健忘者加远志、柏子仁、枣仁、夜交藤之属以养血安神;气虚甚者重用黄芪,如气不摄血者.可加黄芪、阿胶、三七之属以益气摄血。
《眩晕》症治疗经验小结
《眩晕》症治疗经验小结《眩晕》症治疗经验小结内容提要:运用自拟“舒心消头汤”为主临症加减治疗《眩晕》证,疗效满意。
收集的36病例中痊愈17例,好转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88.9%。
关键词:眩晕症,舒心汤,治验。
“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内科疾患。
祖国医学对于本病早有描述,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有“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的记载。
它在现代医学中,包括内耳性眩晕、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以及某些脑部疾患等。
笔者从事眩晕症的中医治疗已20余年,积累了一定经验,现将采用自拟舒心清头汤治疗经验小结,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6例中,男性12例,女性24例,年龄20-69岁,以50岁左右居多。
本组病例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及CT检查为诊断依据,其中内耳内耳性眩晕7例,脑动脉硬化5例,高血压8例,贫血4例,神经衰弱9例,脑部疾患3例。
2、治疗方法:舒心清头汤:柴胡10g,党参15g,法夏15 g,陈皮15 g ,茯苓15 g,竹茹10 g,枳实10 g,紫丹参15 g,郁金冲15 g,甘草5 g。
加减:分五个证型进加减。
(1)肝阳上亢型:症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增剧,两颊潮红,急燥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薄黄,脉眩数。
舒心清头汤加钩藤15 g,石决明15 g,淮牛夕15 g,杜仲15 g,便秘加槐角30 g,便溏则加炒谷芽30 g。
(2)痰湿中阴型:症见眩晕,头重,胸脘痞闷,泛泛欲呕,少食多寐,舌白腻,脉濡滑。
舒心清头汤去柴胡、黄芩、党参,加香附15 g,黄连10 g,砂仁5 g,石菖蒲12 g。
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者,如代赭石以镇逆;若见头目胀痛,心烦而悸,口苦,尿赤,舌苔黄腻,脉弦滑者为“痰浊化火”,舒心清头汤去黄芩加百部15 g,黄连10 g。
(3)肾虚型:症见眩晕,神疲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或带下腰酸),失眠多梦。
从医数十年,这位老中医治疗眩晕总结出这样的经验
从医数十年,这位老中医治疗眩晕总结出这样的经验眩晕是指以头晕目眩为主证的一种疾病。
目眩是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头晕是自觉景物旋转,站立不稳。
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与现代医学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病、梅尼埃病等疾病相似。
重视无形之痰针对无形之痰,洪老喜用竹茹、天竺黄等清化热痰药及橘红、僵蚕等较平和的化痰药,化痰而不伤阴,祛邪而不伤正。
洪老治疗眩晕慎用燥湿化痰药,如半夏、南星等。
眩晕发病多与肝阴不足、肝郁化火、肝阳上亢、痰火内扰等病理因素有关,燥湿化痰药性多温燥,有伤阴之弊。
阴伤则难以制约肝阳,阴虚则火旺,导致眩晕病情加重。
魏某,男,57岁。
初诊:头晕、头胀、右手麻木、耳鸣、面部烘热,颈部发硬感,睡眠差,舌淡、苔白,脉弦滑。
高血压病史5年,最高160/90 mmHg。
中医诊断:眩晕(肝阳上亢)。
方药:当归15g,川芎15g,白芍20g,生地15g,葛根20g,僵蚕10g,桑叶15g,夏枯草10g,麦冬10g,川贝10g,远志15g,炒枣仁15g,菊花15g,茯神10g,橘红10g,竹茹10g,蔓荆子15g,怀牛膝15g,瓜蒌仁15g。
5剂,水煎服。
服上方后,头晕缓解。
按:本病为眩晕之肝阳上亢证。
主因肝肾阴虚,不能制阳,肝阳偏亢。
气有余便是火,气盛导致火盛,火盛伤阴,耗津烁液成痰,于是肝风挟痰浊,痰火邪鼓动气血,上乘脑络,导致眩晕。
肝体阴而用阳,主藏血。
洪老以生四物汤补肝血,兼清血分之热;夏枯草、菊花平肝潜阳;僵蚕、橘红、竹茹、瓜蒌仁以化无形之痰邪;桑叶、蔓荆子清利头目;远志、炒枣仁、茯神养心安神。
共奏平肝潜阳、清利头目、化无形痰、养心安神之功效。
滋肾柔肝、育阴潜阳之法洪老治疗眩晕习用滋肾柔肝、育阴潜阳之法,常用枸杞子、白芍、菊花、桑叶、石决明、珍珠母等药物。
用生四物汤补血、凉血,药用:生地黄、白芍、川芎、当归。
伴肝郁者,洪老常用柴胡、郁金、香附、香橼等药物,忌用刚燥伐肝之品,以防助热伤阴。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效果体会报告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管翔(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脑病科 266500)一、基本情况2013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眩晕”确定的首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自2013年7月至12月,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在脑病科实施“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共46例,其中纳入中医临床路径的46 例,患者平均住院日为12.04天。
全部病例均符合“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的辩证分型,统计如下:肝火亢盛证28例,肾气亏虚证12例,痰淤互结证11例,阴虚阳亢证4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体位护理、血压监测护理、情志护理、辨证饮食指导、活动指导、排便指导等。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1.穴位贴敷2耳穴贴压。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耳穴贴压,其次是穴位贴敷。
分析其原因:1.耳穴贴压主要是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主动与主管医生沟通并实施,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
2.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
3.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贴压、穴位按摩。
分析其原因:1.操作方法简单,无创伤、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
2.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上述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贴压。
分析其原因:它能减轻眩晕患者眩晕加重等不适症状,配合其他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2.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患者对健康指导的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①满意:43人(93%);②一般:3人(7%);不满意:0人。
分析其原因:1.《方案》中健康指导内容清晰明确,便于护理人员掌握及临床应用。
2.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加强了护患沟通,观察病情更加及时、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统一,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从而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伤寒杂病论》论治眩晕探微
《伤寒杂病论》论治眩晕探微《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该书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主要讲述了伤寒等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及治疗方法。
在该书中,对于眩晕这一病症,也有详细的论述。
下面就以1000字左右的篇幅,进一步探讨《伤寒杂病论》中有关眩晕的治疗方法和心得体会。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指人在静止状态下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旋转、晃动或不稳定的感觉。
眩晕按病因可分为外因性和内因性两类,其中内因性眩晕又分为高血压性眩晕、颈性眩晕等多种类型。
《伤寒杂病论》中主要论述的是外因性眩晕。
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到了几种与眩晕相关的病症,如伤寒、太阳病等,对于这些病症的治疗方法同样适用于眩晕的治疗。
张仲景主张根据不同的证候来辨证施治。
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可分为实证、虚证、寒证、热证等。
在治疗方法中,重视调理阴阳平衡,调和脾胃气血,以使病情得以平稳。
在针对眩晕的治疗方法中,张仲景主张辨证施治,对不同的眩晕病症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于阳明风病引起的眩晕,采用升阳散;对于太阳风病引起的眩晕,采用抵当散;对于阴虚所引起的眩晕,采用参苓白术散;对于气滞所引起的眩晕,采用瞿麦汤;对于血虚所引起的眩晕,采用当归地黄汤;对于痰湿所引起的眩晕,采用开窍汤。
这些方剂均是通过扶正祛邪,调和人体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
在治疗眩晕中,张仲景注重从整体出发,从病因、病机入手,辨证施治,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他还强调了饮食、起居、调理的重要性。
他认为,饮食上要注意清淡、健脾化痰,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起居上要避免剧烈运动、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等;调理上要根据病情调整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从《伤寒杂病论》中关于眩晕的治疗方法可以看出,张仲景主张辨证施治,重视整体调理。
他通过以草木之实,治四时之邪,以腐草之气,通玄黄之劳,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苦寒之泻,辟尘埃之侈,使之不伤精气,从而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
对于现代医学,可以借鉴其中的理念,从整体出发,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辨证施治,结合药物治疗和生活调理,以提高治疗的效果。
中医眩晕疗效分析总结
眩晕疗效分析总结一、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二、治疗(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制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生姜、橘红、大枣。
2.阴虚阳亢证治法: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推荐方药:镇肝息风汤加减。
怀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白芍、元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3.肝火上炎证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黄苓、桅子、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
4.痰瘀阻窍证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胆南星、半夏、枳实、茯苓、陈皮、石菖蒲、竹茹、麝香(冲服,或白芷代)、丹参、赤芍、桃仁、川萼、红花、牛膝、葱白、生姜、大枣。
5.气血亏虚证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
人参(或党参)、黄茂、当归、炒白术、茯苓、川萼、熟地黄、生白芍、肉桂、枸杞子、怀牛膝、炙甘草。
6.肾精不足证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推荐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
紫河车、龟甲、黄柏、杜仲、怀牛膝、天冬、生地、麦冬、党参、茯苓。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可选用黄茜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三七总皂昔注射液(血塞通或血栓通)等。
(三)针刺治疗体针:百会、四神聪、风池(双)、三阴交。
耳穴:肾区、脑干、神门。
辨证取穴:风痰上扰加丰隆、内关;阴虚阳亢加太溪、肝俞;肝火上炎加行间、太冲;气血亏虚加足三里、血海;肾精不足加太溪、关元;痰瘀阻窍加膈俞、脾俞。
(四)其他疗法1.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
2.可选用以下设备辅助治疗:多功能艾灸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法针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
中医治疗眩晕的临床体会
中医治疗眩晕的临床体会发布时间:2021-09-23T03:05:50.21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9期作者:王发晓[导读] 分析中医治疗眩晕的疗效。
方法:将我院接收的72例眩晕患者设为研究对象,王发晓大理州弥渡县人民医院云南弥渡675600摘要:目的:分析中医治疗眩晕的疗效。
方法:将我院接收的72例眩晕患者设为研究对象,入选病例均来自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根据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研究组(36例)与对照组(36例),分别采取中医疗法和常规西医治疗,就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4%)明显高于对照组(75.0%),停药1个月内眩晕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眩晕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差异明显。
结论:对眩晕患者应用中医疗法治疗可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较之常规西医治疗更具优势。
关键词:眩晕;中医;眩晕程度评分眩晕属临床常见疾病,患者会出现空间定位障碍,会对其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且病程长,很难治愈,临床中多采取西药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其疗效一般,且会出现一定的副作用。
本次试验中我院应用中药汤剂对部分患者进行治疗,现就其疗效进行分析和阐述。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接收的72例眩晕患者设为研究对象,入选病例均来自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根据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研究组(36例)与对照组(36例)。
研究组中男性和女性分别有22例、14例;年龄在18—75岁,平均为(48.8±4.5)岁。
对照组中男性和女性分别有19例、17例;年龄在20—73岁,平均为(48.1±4.2)岁。
研究组、对照组患者上述基础资料对比P>0.05,差异不显著,本次研究具有可行性。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眩晕,患者对试验知情,排除对试验用药过敏、合并精神类疾病和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的要求。
中医综合治疗眩晕46例临床体会
中医综合治疗眩晕46例临床体会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药综合治疗眩晕证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平肝潜阳、化痰熄风、滋补肝肾之剂,配合针灸治疗肝火内动、风痰上扰所致的眩晕证。
结果病程短,疗效好,患者易接受,治愈率95.65%。
结论中医综合治疗以取得镇静、降压、止呕、改善微循环、抗血栓、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调节机体免疫等功效。
【关键词】中药针灸辩证施治眩晕眩晕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青年人亦可见。
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严重者可发展成中风、厥症或脱症而危及生命。
西医的高血压、低血糖、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神经衰弱等疾病,皆属本病范畴。
笔者采取中医药综合治疗眩晕46例,疗效好,病程短,患者容易接受,在临床中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系我科2009年4月-2011年10月的门诊和住院病例,其中男18例,女28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29岁,病程最长6年,最短3天。
1.2 诊断标准:(1)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为主症。
(2)可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腹泻;或面色潮红,急躁易怒等。
(3)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4)检查血压、血常规、心电图,或进行颈椎X线摄片、脑血流图、经颅多普勒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1.3 临床表现:患者均以头晕目眩为主症,如坐舟车,视物旋转不定,不敢睁眼,否则感天旋地动,伴有恶心呕吐,甚则腹泻,食欲不振,或少气懒言,面色晃白,或急躁易怒,面色潮红,或腰膝酸软,耳鸣,失眠健忘,舌红苔黄,或苔白腻,或舌质淡,脉弦细数,或濡滑,或沉迟。
2.治疗方法2.1 以燥湿化痰,健脾和胃,平肝熄风为治则,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化裁治疗:半夏12g,天麻15g,白术15g,茯苓15 g,竹茹15g,陈皮15g,胆南星10g,丹参15g,白芍15 g,甘草6 g,水煎服,2日1剂,每日3次,10天为一疗程。
中医辨证施护眩晕症的体会
中医辨证施护眩晕症的体会目的通过对眩晕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后实施辩证护理,探讨中医辨证护理对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的影响,从而提高治愈率,提升服务满意度的。
方法对115例眩晕患者施行辨证施护,肝阳上亢患者平肝潜阳;痰湿中阻的患者化痰祛湿;气血亏虚的患者补益气血;肾精不足的患者补肾益精,瘀血阻窍的患者活血化瘀。
结果115例患者,治愈率达31%,有效率达64%。
结论根据眩晕患者的辩证分型施护,可以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眩晕发作的次数,缓解眩晕发作时的症状,可有效的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标签:眩晕;辨证分型;辩证施护;同病异护眩晕因风阳上扰、痰瘀内阻使脑窍失养,脑髓不充所致。
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肝、肾、脾。
眩晕大多数发生于中年以上人群。
本病区自2011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115例患者,按照其症状和舌苔脉象四合参诊,进行辩证分型后进行辨证施护,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病区自2011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115例患者,其中男72例,年龄30~84岁;女43例,年龄32~78岁;病程3~68 d,肝阳上亢22例,痰湿中阻56例,气血亏虚11例,瘀血阻窍15例;肾精不足11例。
1.2方法辩证施护前实施护理评估,主要评估内容有①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观察患者是否伴有恶心、呕吐、心动过缓、耳鸣、耳聋、眼球震颤等。
观察患者的面色、脉搏、血压,眩晕发作与患者体位变化有无关系,饮食与眩晕症状有无关系等,并注意听取患者主诉。
②生活自理能力。
③心理社会状况,有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2结果本病区115例患者通过施行辨证施护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治愈率达31%,有效率达64%。
3护理3.1一般护理①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声、光刺激,轻症闭目养神、急性期和重症患者需卧床休息。
②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弯腰等动作,眩晕严重者的坐椅、床铺避免晃动③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随症状等变化。
眩晕的中医治疗经验探讨(精)
中医治疗眩晕的心得体会眩晕是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不清,自觉旋转,站立不稳为主症的一种脑系疾病。
西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梅里埃综合症的都可参照本病辩证。
本人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近 10年,的临床实践,总结验证,笔者自拟定眩汤治疗眩晕证疗效显著,现将临证心得体会介绍如下:定眩汤的药物组成:天麻 15g , 钩藤 15g , 葛根 15g , 川芎 15g , 鸡血藤 30g , 白术 10g , 泽泻 20g , 半夏 10g , 山萸肉 15g , 黄芪 20g , 枸杞 15g ,何首乌 15g 。
功能:扶正通络,化痰熄风。
主治: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用法:每日 1剂, 水煎后分 2次饭后半小时服用, 1月为 1疗程。
方解: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导致发作性眩晕,亦可表现为持续性头昏、头重、行走不稳等症, 并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属中医“眩晕病”范畴。
本病以风、痰、瘀、虚共依共存为其基本病机,临床表现以虚实挟杂最为常见。
方中黄芪益气升清,清阳得升,浊阴自降;山萸肉、枸杞、首乌平补肝肾,不燥不烈,补肝而无动风碍痰之虞,益肾无损阳助瘀之弊;天麻、钩藤为平肝熄风之要药,故李东垣强调“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本草纲目》记载钩藤主“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 钩藤通心气与肝木,风静火息,则诸症自除”;半夏化痰祛湿,降逆和胃, 白术健脾燥湿,治痰之本而绝生痰之源,与半夏、天麻相伍则有半夏白术天麻汤之义,为治疗痰湿眩晕的代表方; 泽泻渗湿行痰饮,《日华子本草》谓:“主头旋,耳虚鸣”,与白术相伍为泽泻汤,即《金匮要略》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 泽泻汤主之。
”方中鸡血藤补血行血,疏通经脉;川芎活血,行气,解郁; 葛根解肌而利项背,现代研究发现葛根含黄酮甙,能扩张脑血管及心血管,增加大脑及冠状动脉的血流量。
三药合用能活血通脉,解除经脉阻滞,使血行畅通。
以上诸药共奏熄风化痰、扶正通脉定眩之功, 体现了虚实并用、调补兼施的原则。
简述眩晕证之中医临床治疗经验
简述眩晕证之中医临床治疗经验眩晕是指旋转性的头晕感和晕厥的感觉,以及伴随的恶心和呕吐。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它可能是由许多因素引起的,如晕车、头部受伤、中耳疾病等。
中医认为,眩晕证是因为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畅,经络不通等导致的。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人体五脏失调、气血不畅以及阴阳失衡等因素引起的。
具体来说,病因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脾肾阳虚- 饮食习惯不当,过度运动,精神紧张等病因不但耗损了脾肾阳气,还导致了气血不足和经络不畅。
2.精神因素- 精神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波动是造成眩晕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3.中耳疾病- 感冒、耳部感染、鼓室积液、耵聍栓塞等引起的中耳疾病也是导致眩晕的原因之一。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眩晕证是由阴阳失调,气血不畅,经络不通等导致的。
因此,治疗眩晕,首先需要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畅通。
采用中医方法治疗,可以很好地缓解眩晕的症状。
1. 药物治疗对于轻度的眩晕,可以使用一些中药来调理身体。
最常用的中药有三七、川芎、黄连、红花、细辛、陈皮等。
这些中药可以促进气血畅通,调理身体阴阳平衡,缓解眩晕的症状。
2. 食疗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食疗来预防和治疗眩晕。
具体建议如下:1.多吃蔬菜和水果,特别是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草莓和西红柿等。
2.吃些鱼和瘦肉,这些食物富含优质蛋白质,有助于补充体内蛋白质的损失,同时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
3.避免过度食用甜食和油腻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消化系统,油腻的食物还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
4.喝些益智茶,这种茶能够舒缓神经,缓解头晕的症状。
3. 针灸治疗针灸疗法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增加机体免疫能力,使眩晕症状得到缓解。
常见的治疗穴位有百会穴、太阳穴、耳部穴位等。
4. 推拿按摩治疗推拿按摩可以刺激身体的气血运行,通过揉捏、按摩、叩击等手法,加速病因部位的气血循环,从而缓解眩晕的症状。
5. 运动治疗适当的运动可以改善人体阴阳失衡,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免疫力。
王渊主任医师应用温胆汤治疗眩晕症的经验体会
王渊主任医师应用温胆汤治疗眩晕症的经验体会眩晕症是指以头晕目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临床上将其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真性主要是由于视觉系统或前厅系统引发,假性主要是由系统性疾病引起,该病发生时间不定,多在情绪激动和剧烈运动后发病,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
基于此,本次就温胆汤治疗眩晕症的经验体会进行总结。
标签:王渊;温胆汤;眩晕症;治疗体会王渊主任医师是鄂尔多斯市名中医。
从医40余年来,医术精湛,经验丰富,医者无数。
余有幸拜入门下,获益匪浅,现整理应用温胆汤治疗眩晕症经验如下。
1 基本概念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称为眩晕。
患者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无法站立,并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甚至昏倒,眩晕最早出现的在殷商甲骨文中,通过历代中医学家对该疾病的研究,从辩证方面将其分为肝风致眩、水饮致眩、因火而眩、因虚而眩、瘀血致眩五种。
治疗应遵循阴阳气血的调整。
2 方剂源流温胆汤最早出现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方剂组成:生姜35 g、半夏20 g、橘皮30 g、竹茹20 g、枳实5 g、灸甘草15 g[1]。
《三因方》和《千金》中记载的温胆汤药剂差异不大,《千金》中记载的温胆汤只是在各药物的剂量上有所调整,患者在其基础上增加了大枣和茯苓两种药材,其中大枣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用于治疗‘脾虚弱、食少便溏、气血亏虚’等疾病,茯苓药性平和,利湿而不伤正气,主治多为西医所谓的“神经官能症”,使用其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也有一定的效果[2]。
3 方剂加减变化温胆汤中含有大量的生姜、半夏等,从理论上分析,眩晕症患者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在临床的应用中也因症状不同会出现不同的药物加减,结合临床经验,该方剂在临床治疗中多与其他方剂合用来进行治疗,较少单独使用[3]。
常见的合用方剂有:葛根汤、小柴胡汤、茱萸汤、四物汤等。
针对于气郁痰热症状的患者,其临床症状主要有眩晕、恶心、口干、胸闷等症状,對症应予化痰兼清热,加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夏枯草(清肝胆之热)、黄芩(清热燥湿)进行清肝泻火;胸闷头晕为肝气瘀滞,属于不升之象,加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可疏导胸胁气机,其与小柴胡汤合用,治疗效果较好。
中医辩证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中医在治疗眩晕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疗法,近年来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
本文将通过观察患者的疗效来评估中医辩证治疗眩晕的效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眩晕虽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但是却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症状。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人体失去平衡的状态造成的,其原因可能是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经络堵塞等。
根据中医的辩证论治原则,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
对于气血不足引起的眩晕,中医常采用补益气血的方法进行治疗。
临床观察发现,通过调理气血,可以有效缓解眩晕症状。
例如,一位患者因长期久病导致气血亏虚引发的眩晕,经过中医辨证施治后,患者的眩晕明显减轻,精神状态也有所改善。
这一观察结果表明,中医辩证治疗对于气血不足引起的眩晕具有一定的疗效。
除了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也是导致眩晕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眩晕与肝、心、肾等脏腑有关。
中医认为,肝阳上亢、心神不宁、肾精不足等脏腑失调会导致眩晕发生。
因此,针对这些脏腑失调的情况,中医辩证治疗可以调理脏腑功能,从而减轻眩晕症状。
临床观察发现,通过中医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眩晕,提高生活质量。
例如,一位患者因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在接受中医辨证施治后,患者的眩晕症状明显减轻,同时情绪也有所稳定。
中医辩证治疗眩晕的另一个重点是调理经络。
根据中医的理论,眩晕可能是由于经络堵塞导致的。
因此,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舒缓经络,可以改善眩晕症状。
临床观察发现,通过中医辨证施治调理经络,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眩晕。
例如,一位患者因经络堵塞引起的眩晕,在接受中医治疗后,患者的眩晕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这一观察结果表明,中医辩证治疗对于调理经络引起的眩晕有一定的疗效。
综上所述,中医辩证治疗眩晕的效果在临床观察中得到了初步验证。
通过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眩晕症状。
中医治疗眩晕60 例临床体会
中医治疗眩晕60 例临床体会摘要】目的:探析中医治疗在眩晕病症方面的应用效果。
方法:择取本院于2015 年3 月-2016 年1 月期间收治的眩晕患者60 例,对其行中医治疗,观察并记录60 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经过60d 的治疗后,60 例患者中,有40 例临床表现为治愈,16 例临床表现为好转,4 例临床表现为无效,总治疗有效率约为90.00%。
结论:对眩晕患者行中医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中医治疗;眩晕;临床体会【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212-01眩晕属于神经内科综合性表现,其症状的主要特征为头晕目眩,临床表现多为患者感觉身体不自主晃动、周边景物旋转,且存在视物模糊以及眼花缭乱等情况。
就中医角度而言,眩晕症存在病程短以及发病急的特点,主要原因为患者机体精气缺失。
中医治疗缓解期眩晕病症时,多依靠对人体正气的陪护,基于以虚为本原则的指导进行规范性治疗[1]。
本院为了进一步探析中医治疗在眩晕方面的应用效果,对60 例眩晕患者进行如下实验: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择取本院于2015 年3 月-2016 年1 月期间收治的眩晕患者60例,其中,有34 例为女性患者,26 例为男性患者,年龄介于28 岁-77岁之间,平均为(51.2±2.3)岁;患者的病程介于5d-5 年,平均为(2.2±0.3)年。
对患者进行全面观察,确保患者症状均符合中医药管局规定的眩晕疾病临床诊断标准,即视物旋转、视物不清、呕吐、恶心以及眼花等。
1.2 治疗方法患者存在耳鸣脉弦、焦躁易怒、头部胀痛、眩晕明显,或是尿赤便秘、目赤口苦、舌红苔黄等情况,归为肝阳上亢。
以10g 的天麻、川牛膝、杜仲、黄芩、钩藤、山栀、益母草;12g 的茯神、桑寄生以及30g 的石决明、代赭石、生牡蛎治疗。
屠金城主任医师浅谈眩晕的治疗体会
屠金城主任医师浅谈眩晕的治疗体会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以眩晕为主证者常见于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耳源性眩晕症、贫血、神经官能症等。
本病的发生原因及其治疗,历代医籍论述颇多。
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即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指出眩晕可因肝风内动而发生。
《河间六书》主风火,认为“风木胜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转,则为之旋转”。
朱丹溪主痰,提出“无痰则不作眩”。
张景岳主虚,强调“无虚不能作眩”。
尤在泾则倡综合立论,主张“水亏于下,风动于上,饮居于中,病非一端。
”这些理论从各个不同角度阐述了眩晕的病因病机。
一、病因病机(一)肝阳上亢:如平素阳盛之体,肝阳上亢,发为眩晕;或因情志不舒,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窍,遂发眩晕;或因肾阴素亏,不能养肝,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易致眩晕。
(二)痰浊中阻:恣食肥甘,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交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遂发眩晕。
(三)肾精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或房室过度,或久病伤肾,致使肾精亏耗,髓海空虚,而发为眩晕。
(四)气血亏虚:久病不愈,耗损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以生化气血,以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遂发眩晕。
眩晕的病因虽如上述,但往往彼此影响,互相转化,如肾精亏虚本属阴虚,若因阴损及阳,亦可转为阳虚之症。
又如痰浊中阻,初起多为湿痰偏盛,若日久痰郁化火,又能形成痰火为患。
若失血过多,每使气随血脱,因此,严重的气血亏耗,亦可能出现阳气暴脱的危证。
二、辨证施治(一)肝阳上亢主证;眩晕耳鸣,头痛目胀,面潮红,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口苦,脉弦有力,舌红苔黄。
分析:肝主风、又主木,为厥阴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风鼓木荣,性喜条达。
国医大师颜正华治疗眩晕经验
国医大师颜正华治疗眩晕经验眩晕系指因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其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仆倒。
颜正华认为,眩晕虽病在清窍,但与肝、肾、脾三脏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三者中又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
肝五行属木,木性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气机,调畅情志,在经属厥阴,与少阳相表里,内居相火,一经诱发则易于升腾;肝体阴而用阳,全赖阴血涵润,而阴血易耗,故肝风易动。
若肝失疏泄,则升降失度,出入无节,病及清窍,则致眩晕发作。
若肝之疏泄功能失常,横克脾土,则脾健运失司;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足,不能上养清窍而为眩晕。
同时也可产生“痰饮”等病理产物,停留于清窍而致眩晕。
此外,肝肾同源,若患者年老体衰,先天之本渐衰,日久而致水不涵木,肝失所养,肝阳上亢,上扰清窍而作眩晕。
病因病机颜正华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精神因素因长期精神紧张,或恼怒忧思,使肝气内郁,郁久化火,肝火上升则发为眩晕、头痛、面红目赤、烦躁善怒等症,或肝火内扰,耗损肝肾之阴,以致肝肾阴虚,肝阳偏亢,亢阳上扰头目,而发眩晕、头痛、心烦、失眠等症。
饮食不节由于过食肥甘或饮酒过度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而致痰湿内生,痰浊中阻,土壅木郁,肝失调达,清阳不升,而眩晕、头重、胸脘痞闷。
如湿痰化热生风,则眩晕头重或胀痛、心烦、惊悸、失眠。
内伤虚损劳伤过度,或老年肾亏,肾阴不足,肝失所养,内风易动,症见眩晕头痛,时作时止,五心烦热。
如阴损及阳,肾阳亏损,除见眩晕头痛外,更见畏寒肢冷、夜尿增多。
亦有阴阳两虚者,症见肝阳上扰,同时又见肾阴、肾阳两虚之证。
冲任失调冲脉为血海,任脉主一身之阴,冲任二脉与肝肾有密切的关系,冲任失调也能引起肝肾阴亏、肝阳上亢,甚至肾阳亦衰成为阴阳两虚之证。
上述种种因素都能引起眩晕。
其根本原因,无非是肝肾阴阳失调,肾阴亏损,肝阳偏亢,上扰清窍,形成下虚上实、本虚标实之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病的中医药治疗体会
作者:尤桂英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年第04期
【摘要】眩晕病是心血管、脑血管科的常见病症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增加,无论是高血压病、脑缺血发作、高脂血症,还是梅尼埃病、脑梗塞后遗症、颈椎病、低血压等,往往以头晕为主要症状,且比较顽固,反复发作为其特点,不同程度影响着患者健康与生活质量。
当前有效的缓解眩晕症状在临床治疗中尤为重要,而中医药治疗为其做出了突出贡献,有效的缓解了眩晕症状。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临床经验,获得了满意度疗效,些许中医药治疗体会,与同仁分享。
【关键词】眩晕病;中医药;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04..02
眩晕最早记载于《内经》,认为其发生与肝脏关系密切,素体先天不足,肾阴亏虚,或年老肝肾亏虚,或体虚多病,耗伤肝肾之阴,或情志内伤,化火伤阴,肾阴耗伤,或温热病久,阴液被劫,导致肝肾阴虚。
阴虚不能制阳,肝阳上亢,上扰清窍,发生眩晕[1]。
而晋唐时期巢氏病源提出“风头眩候”,并注重臨床验方的诊治;刘完素提出: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的理论,强调风火眩晕的相关性;朱丹溪“无痰则不作眩”的理论,主张眩晕以治痰为先的原则。
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研究较为透彻,定义眩晕是指自身或周围物体的旋转、倾斜的平衡失稳的感觉,是一种运动错觉[2],但其治疗上依然未有大的进展[3]。
眩晕的病机主要是由于肝肾亏损、气血虚弱致清窍失养或痰浊瘀血上扰清窍所致,故在治疗本病时整体调节是必不可少的[4]。
在10余年的治疗中发现,眩晕病多以痰瘀阻窍和肝阳上亢多见,故调理脾脏、肝脏在眩晕治疗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统血,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以濡养,故有后天之本之称。
脾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一、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
实际上,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二、运化水湿:运化水湿又称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和转输,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即脾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调节、维持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
脾主运化水湿是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关键环节。
三、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再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并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
这种运化功能的特点是以上升为主,故说“脾气主升”。
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使得膏粱厚味摄入过量,营养过剩;不规律的作息习惯,身体运动的不足,导致代谢不畅,凡此种种加重脾的负担,运化失衡而致病[5]。
结合数10年临床经验,将眩晕治疗概括为痰瘀阻窍及肝阳上亢法。
1 涤痰祛瘀法
本法适用于因痰瘀引起眩晕者,痰性黏滞而重浊,可蒙蔽清窍、扰及心神,导致眩晕。
瘀血停留,络脉不通,气血不能上荣于头目,脑失所养,致眩晕时作。
王清任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医林改错》),故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钩藤、川芎、薄荷、珍珠母、泽泻、鸡血藤、白芷、藁本。
以半夏白术健脾除痰饮,天麻熄肝风,用钩藤既能平肝火、熄肝风,又能化气行水,通滞气;鸡血藤、川芎活血、通络,薄荷、白芷、藁本散风除湿、清头目,通窍止痛;泽泻利水,渗湿治痰饮,如舌苔厚腻,口气重者,加藿香、佩兰;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懒言者,加党参、黄芪。
病案1:马某,女,67岁,2018年3
月13日就诊,高血压病10余年,1周前突发眩晕,以活动后较明显,卧床、起床时眩晕发作较重,伴心悸、气短、乏力,两次急诊就诊于市人民医院,急诊治疗后,症状略缓解。
眩晕反复发作,头晕、头胀、上肢麻木,乏力,颈部发硬,睡眠差,舌质暗、苔白腻,脉弦滑。
诊断:眩晕-痰瘀阻窍证。
方药:半夏9 g,白术20 g,天麻10 g,钩藤10 g,茯苓15 g,泽泻10 g,川芎15 g,葛根20 g,薄荷30 g、珍珠母30 g、泽泻10 g、鸡血藤15 g、白芷12 g、藁本12 g,党参15 g,厚朴10 g。
7剂,水煎服,日1剂。
药后症状缓解,服药半月后头目清宁,无突发眩晕发作。
随访半年眩晕未再发。
二、平肝潜阳法本法适用于肝血不足,肝阳上亢之眩晕,药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刘完素曰:“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肝阳亢盛,化火上炎,或阴血亏虚,阳气亢逆,皆可致眩晕。
故方用石决明、煅龙骨、煅牡蛎、珍珠母、当归、白芍、石斛、枸杞子、桑叶、川芎、藁本、薄荷、鸡血藤。
方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石斛柔润熄风,石决明、珍珠母龙骨、牡蛎平肝潜阳,使阴平阳秘,眩晕乃愈。
病案2:魏某,男,53岁。
2018年7月10日来诊。
患者发病2月余,自觉头晕目眩,耳鸣,心烦、急躁,多梦,腰膝酸软,舌质红,脉弦细数。
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
中医诊断:眩晕-肝阳上亢。
方药:天麻10 g,钩藤10 g,石决明30 g,茯苓15 g,泽泻10 g,川芎15 g,薄荷25 g、珍珠母30 g、龙骨30,牡蛎30,怀牛膝15,杜仲12 g,白芍12 g,郁金12 g,泽泻10 g、鸡血藤15 g、白芷12 g、藁本12 g,当归15 g,菊花12 g,桑叶15 g。
服上方5剂后,眩晕症状明显减轻。
自觉睡眠欠佳,梦多,易醒,上方去泽泻,藁本,加紫石英20 g、合欢花15 g,继续服用7剂,诸症皆消。
参考文献
[1] 鲍晨汝,邵义泽.眩晕中医证候分型文献分析[J].河北中医,2015,3,37(3):433.
[2] 马烈,孙斌.眩晕的诊断与处理[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1):64.
[3] 李广浩,张再良.中医药治疗眩晕研究近况[J].中国中医急症,2004,13(3):177.
[4] 李勇,陈华德.眩晕病的中医治疗思路[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1):59.
[5] 眩晕的中医治疗探讨[J].中医临床研究,2013,5(9):69.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