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嫉妒心理探析
嫉妒的心理学研究概述
嫉妒的心理学研究概述论文导读:嫉妒是一种消极的、负面的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它对人类社会生活和个人心理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具有相当高的普遍性,一直是研究者十分关注的心理现象。
以上就是这六种主要的嫉妒理论在理论趋向上的分歧,我们可以在今后的研究中用更加综合的观点去寻找各个理论对嫉妒心理及行为的实际研究与治疗过程中的契合点,使其更具实际意义。
现在在美国和西欧研究并广泛使用的嫉妒评估量表有七种,它们分别是Mathes人际嫉妒量表、Bringle自我报告量表、Bringle投射嫉妒量表、Hupka爱情嫉妒量表、White习惯性和关系嫉妒量表、Rosmarin人际嫉妒反应量表、Bunnk嫉妒量表。
关键词:嫉妒,嫉妒理论,嫉妒评估量表嫉妒是一种消极的、负面的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它对人类社会生活和个人心理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具有相当高的普遍性,一直是研究者十分关注的心理现象。
1 基本概念嫉妒(Jealousy)一词源于希腊语“zelos”,意为争胜、热情和强烈的情感。
嫉妒是指个体和另一个人(指伙伴)之间已有的某种重要关系面临丧失,而被第三者(通常是人)得到时,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种情绪(Mathes,1985)。
这种关系的丧失,如果不涉及其伙伴与第三者建立类似关系时,个体就不会产生嫉妒。
最为常见的嫉妒现象往往出现在恋情关系中,但其它类型的关系中也会有嫉妒发生。
总的来说,嫉妒常常涉及一种三角关系,三角关系的一边代表着两者之间的关系,嫉妒者和伙伴;另一边代表着伙伴和竞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边代表着嫉妒者对第三者的态度。
英文中的嫉妒和妒忌(Envy)常常让人混用,对于嫉妒的研究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明确了嫉妒与妒忌的区别。
嫉妒必须发生在人际关系情景中,嫉妒这个术语涉及到第三者,即便是这个第三者也许只是存在于嫉妒者的想象之中。
而妒忌发生在一个人缺乏另一个人所拥有的高人一等的能力、成就或者某件物品时的情绪体验,妒忌者既羡慕别人,又希望别人也和自己一样缺乏那些东西。
嫉妒心理学
理解并应对人性的阴暗面
作者:xx 汇报时间: 2024/02/03
目录
01 嫉妒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03 嫉妒心理的表现形式 05 如何正确处理嫉妒心理
02 嫉妒心理的产生原因 04 嫉妒心理对个人的影响 06 嫉妒心理的研究前景
01 嫉妒心理学的基本概 念
嫉妒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1 嫉妒心理的定义
嫉妒心理的外在表现
嫉妒心理的外在表现多种多 样,如过度关注他人的动态 ,频繁比较自己与他人,甚 至可能出现攻击性的行为, 这些都是嫉妒心理在无意识 中寻求平衡的表现。
嫉妒心理的影响和应 对
嫉妒心理如果处理不当,可 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 负面影响,如焦虑、抑郁等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理解 和接纳自己的嫉妒情绪,通 过积极的方式去应对和调整 ,如提升自我价值感,增强 自信心等。
嫉妒心理会对个体的心理健 康和社交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 理问题,同时也会影响人际 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面对嫉妒心理,个体可以采 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如增强 自我认知、培养感恩心态、 寻求专业帮助等,以减轻嫉 妒情绪对自身的负面影响。
谢谢大家
04 嫉妒心理对个人的影 响期处于嫉妒心理状态下,可能导致焦虑、抑郁
嫉妒心理对个人社交关系的影响 2 等心理问题,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
嫉妒心理可能让人产生偏见和误解,影响人与人
之间的沟通和理解,破坏社交关系。 3 嫉妒心理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
需要引起重视并妥善处理。
02 嫉妒心理的产生原因
嫉妒心理的产生原因
自我价值感的缺失
社会比较的压力
不公平感的产生
当个体对自身的价值和能力 缺乏足够的认同,他们可能 会通过比较自己与他人来寻 找自我价值,从而产生嫉妒 心理。
嫉妒心理对身体健康的危害
嫉妒心理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嫉妒心理是一种自卑、忧虑、不安和烦恼的负面情绪,也是一种涉及社交、心理健康和个体心理发展方面的复杂现象。
当一个人感受到别人得到的东西比自己更好或者比自己更成功时,很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然而,嫉妒心理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在日益显著,下文将详细分析。
首先,嫉妒心理会增加心理压力。
一个人过度嫉妒别人的成功,会让他们感到愤怒、沮丧和羞耻等情绪,从而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让他们备受压力。
于此同时,嫉妒也会让人变得不满足和焦虑,让他们时刻在担心自己的社交地位和成功程度,这些都会导致心理压力的增加。
其次,嫉妒心理会影响睡眠质量。
一位产生了嫉妒行为的人,经常会产生失眠、梦魇等问题。
由于嫉妒情绪的产生,人们会持续在无意识的夜晚想着自己的不足之处,而这些眼泪扰乱了正常睡眠,导致疲乏和健康问题的加重。
第三,嫉妒心理对人体免疫系统也会造成损害。
压力长期存在,往往会削弱人体的免疫系统,让人更易受到疾病和健康问题的侵害。
嫉妒情绪长时间存在,会导致激活大脑中与压力和焦虑有关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会释放大量的压力激素,损害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态。
第四,嫉妒有着长期的心理影响。
嫉妒的产生不仅是暂时的,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当一个人的嫉妒转变成了日常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外在的举止和表现,还可能改变内在的想法和信仰,塑造消极的个性。
如果这种情绪得不到适当调节,它甚至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更加深层次的伤害。
在总结上述所述问题后,我们不难发现,嫉妒心理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长期存在,因此,留意嫉妒行为并控制这种念头至关重要。
建议采取以下方法帮助摆脱嫉妒:1.培养自信心:多关注自己的优点、成功、贡献,并为自己的努力点赞。
2.接受不完美:没有人是完美的,接受自己的短处和不足,寻找自己的长处和优点。
3.欣赏他人的成功:学会从他人的成功中获得进步的灵感,并帮助别人获得成功。
4.保持积极:保持乐观的心态,笑口常开,在困难环境中保持冷静和乐观。
青少年嫉妒心理的产生原因和干预措施
青少年嫉妒心理的产生原因和干预措施摘要:嫉妒心理普遍存在于青少年人群中,不当的处理方式给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
因此本文在界定了嫉妒心理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嫉妒心理的特征、产生原因和嫉妒心理的危害,并进一步提出了对于嫉妒心理的干预措施。
关键字:嫉妒心理青少年特征成因危害干预措施嫉妒心理是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状态,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正处于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都处于高速发展期,面对生活中的事物不宜做出正确合适的判断以及应对方式,这就为嫉妒心理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对于每一个积极向上,有追求的人来说都会有或隐或显的嫉妒心理,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看到他人的成就,对于他人所获得的地位和荣誉,面对他人优越的自身条件和才华等等难免会有不舒适和不服输的感觉,这种心理感受是正常的,但是在这种心理感受出现以后个人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宣泄和消除这种不舒适、不快、不服输的心理感受就大不一样了,不同的方式会有不一样的结果,会对他人和自身产生不同的影响。
简单地说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会产生积极向上,双赢的效果;然而采取消极的处理方式就会产生消极的不良影响。
对于青少年来说嫉妒心理普遍存在,而且会对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影响,适度的嫉妒心理是学习进取、奋发向上、不断努力的动力,过度的嫉妒则会严重的影响自己的正常学习生活。
但是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相对于成年人来说有很大的可塑性,在产生嫉妒心理前和产生嫉妒心理时进行适时、适度、得发的引导和疏导便可将嫉妒这一心理状态进行科学的转化,使之成为前进道路上的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
因此很有必要对青少年的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可行的对策,使青少年的嫉妒心理实现科学的转化,最大限度的减小其对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一、对嫉妒进行概念的界定。
嫉妒的概念对于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此处用的是我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主编《心理学大词典》的对嫉妒的定义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学生嫉妒心强的原因
学生嫉妒心强的原因目前很多家庭里面都是属于独生子女,意味着学生从出生开始,全家人都是围着孩子转,中认为自己才是最好的。
如果其他人把自己身上的宠爱剥夺之后,很容易就会产生嫉妒的心理。
1、爱慕虚荣的学生爱表现自己,过分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别人取代自己的位置成为大家关注的中心时,就会产生嫉妒心理。
2、独占欲较强的学生恨不得将所有的荣誉、成绩、表扬等都揽在自己身上,一旦被别人得到,心里就不舒服。
3、耽于幻想的学生发现别人比自己强时,不是努力去赶上别人,而是在幻想中安慰自己,当现实无情地击破他们的幻想时,便会产生嫉妒心理。
4、幼稚、不成熟的学生学生虽然已到了高年级,但他们的心理年龄还小,不能全面地看问题,经常走极端,又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当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时,就会产生嫉妒心理。
学生嫉妒心理的对策1、树立标尺,防患未然每接手一个新班,我都会在开学初期利用班会时间,或在课堂上结合教材中某个内容,适当穿插一些培养人生态度的素材,引导学生做心胸开阔、豁达大度的少年。
我经常会用一些充满正能量的事例,如《三尺巷的故事》《负荆请罪》等做正面熏陶,有时也会用一些负面事例让学生引以为戒,如“既生瑜,何生亮”的典故、庞涓孙膑斗智的故事等。
这些例子有的故事性强,有的寓意深刻,学生都爱听,效果良好。
2、满足需要,平衡心态学生的嫉妒心较强,往往是由于自身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导致心态不“平衡”。
因此,面对嫉妒心较强的学生,我常常想方设法去“平衡”学生的心态。
首先了解学生较低层次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在生活上、学习上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尤其要特别关注特殊家庭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给他们以爱和温暖。
接着帮助学生分析嫉妒心对自己、对他人的危害,给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最后逐步引导嫉妒心较强的学生从其他方面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满足“尊重的需要”。
3、增强自信,消除嫉妒积极心理学认为,缺乏自信的学生往往更容易产生嫉妒心。
心理学揭秘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嫉妒感
心理学揭秘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嫉妒感嫉妒是一种常见而复杂的情绪,它通常出现在我们觉得别人比自己更幸运、更成功或更受欢迎时。
嫉妒感的产生不仅与个人的心态和价值观有关,也与心理学中的一些原理和机制密切相关。
本文将揭示嫉妒感产生的心理学原因,并探讨如何应对嫉妒情绪。
一、社会比较理论社会比较理论是解释嫉妒感产生原因的一个重要理论。
根据社会比较理论,人们评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时,常常依据与他人的比较。
当我们感受到他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更出色时,就容易产生嫉妒情绪。
这是因为嫉妒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我们害怕自己被抛在别人之后,感受到自身的不足和无力。
二、偏见和认知失衡人类的大脑在处理信息时存在偏见和认知失衡的倾向,这也是嫉妒感产生的原因之一。
我们往往更倾向于关注他人的成功和优点,而忽视他人的失败和缺点。
这种认知失衡导致我们对他人的不公平成功给予过度关注,从而产生嫉妒情绪。
三、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在嫉妒感的产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我们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缺乏自信时,容易对他人的成功产生嫉妒。
因为他人的成功暗示着我们自身的不足,进而损害了我们的自尊心。
因此,提升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是应对嫉妒情绪的一种重要方法。
四、社会文化影响社会文化因素也对嫉妒感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
在一些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个体之间的竞争压力较大,人们更容易产生嫉妒情绪。
此外,社会文化也可通过塑造我们对成功和幸福的定义,影响我们的嫉妒感程度。
如果一个社会文化将财富和地位视为成功和幸福的唯一标准,那么人们会更容易对那些拥有财富和地位的个体产生嫉妒。
五、嫉妒情绪的应对方法面对嫉妒情绪,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应对方法,以平息心中的嫉妒情绪。
首先,我们可以从正面看待他人的成功,将其视为自己的榜样和动力。
其次,我们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关注并发展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通过提升自身的能力和价值感,我们可以减少对他人成功的嫉妒。
此外,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共赢的态度,也有助于缓解嫉妒情绪。
嫉妒心很强是一种什么心理
嫉妒心很强是一种什么心理?
嫉妒心很强通常是指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表现为对某些人或事物的羡慕和不满,以及对他人的成功和幸福感到嫉妒。
这种心理通常是由于自我价值感的不足,以及对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比较产生的焦虑和不安所致。
人类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们往往会对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产生焦虑。
这种焦虑会导致人们对他人的成功和幸福感到嫉妒,认为他人的成功和幸福是自己所没有的,从而产生一种负面的情绪反应。
嫉妒心很强的人通常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心理特征。
他们可能会经常与他人比较,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上,他们可能会经常关注他人的生活,并对他人的成功和幸福感到嫉妒。
同时,他们也可能会表现出攻击性和敌意,试图贬低他人的成功和幸福。
要缓解嫉妒心很强的情绪,可以尝试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来提升自己的自尊和自信,从而减少对他人的比较和嫉妒心理。
此外,也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干预和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等,来缓解嫉妒心很强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反应。
总之,嫉妒心很强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通常由自我价值感的不足和对他人比较所产生的焦虑和不安所致。
对于嫉妒心很强的人来说,需要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以及积极的心理干预和治疗来缓解这种情绪反应,从而获得更加健康和积极的生活状态。
嫉妒——心灵的毒瘤
嫉妒——心灵的毒瘤古往今来,嫉妒制造了无数的人间悲剧。
孙膑致残、屈原放逐等无不与嫉妒有关。
其实,嫉妒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对自己造成了伤害。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和谋略,终于在“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叹中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当然,在生活中,类似因嫉妒而丧生的事例并不多,但是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大部分嫉妒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一些身心疾病。
所以,嫉妒既害人,也害己。
我国诗人艾青把它称为“心灵上的毒瘤”。
嫉妒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属于道德情感范畴。
嫉妒是在自己不如别人优越而有了失落感时才会产生的,嫉妒心是对某些方面超越自己的人的一种忌恨,是对无意或有意竞争者的仇恨心,社会上称它为“红眼病”。
一般来说,一个人并不是对所有的人产生嫉妒,只是嫉妒比自己强的人,尤其是经常和自己在一起,年龄、性别、学历、地位等条件相似,过去同自己平起平坐,甚至还不如自己,可现在却超越了自己的那些人,每当与这些比自己强的人在一起时,嫉妒就会产生,内心就会产生一种痛苦和刺激,从而造成情绪上的抵触和对立,最后把这种变态情绪发泄到对方身上。
青少年学生,作为未成年人,面对紧张的学业和升学的压力,嫉妒心往往表现的突出、强烈。
嫉妒心过强或不善于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
作为教师,有责任认真研究分析青少年嫉妒心理的特点,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青少年嫉妒心理的主要表现1.嫉妒别人的主观努力。
学习成绩优秀、人际交往能力强的人往往成为嫉妒的对象。
嫉妒心强的学生不承认或者贬低别人的成绩和进步,常常把别人的成绩和进步说成是偶然的,靠投机取巧得的,比如说某位同学“死读书”、“靠死记硬背才得到的高分数”,或者说他“运气好,猜中了题目”等,严重的甚至对成绩和进步比自己大的同学的所有行为都产生怨言。
2. 嫉妒别人的优越条件。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期,对自己的外表渐渐开始关注,当发现别人的长相比自己漂亮,或者衣着比自己时髦,甚至其他同学的家庭条件、父母的职业都有可能成为学生们羡慕的对象。
嫉妒别人是不是心理疾病_人会有嫉妒心理的原因
嫉妒别人是不是心理疾病_人会有嫉妒心理的原因每个人都有嫉妒心,适当的嫉妒心会促进我们进步,但是如果嫉妒心太强就不好了,那么有些人问了嫉妒别人是心理疾病么?下面是小编带你一一了解,希望对你有帮助!嫉妒别人的心理分析1、嫉妒别人是一种心理疾病嫉妒心人人都有,但是嫉妒心太重,就成为了一种心理疾病。
2、嫉妒心的心理学解释嫉妒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是敌视的心理状态。
3、嫉妒心的来源有两种嫉妒是让我们感觉到很无力的,也是最常见的:一是爱我的人欣赏夸奖别人;二是某个人总是比我好。
嫉妒的核心,其实就是一句话:我不够好或我不如别人好。
有了这样的核心价值感,那嫉妒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生。
人和人就是互为镜子,在一面“好”的镜子中,照出了自己的“不够好”,那样的痛苦会直接激发“被抛弃,被忽略”的恐惧感。
在我们幼年的记忆里,总会有着一些“你不够好,妈妈不要你了”这样的画面存在,这些记忆,直接就成了潜意识里我们对自己的价值判断,我们不够好,是会被抛弃的或者冷落对待的。
人会有嫉妒心理的原因1、嫉妒心理的表现嫉妒心理一般表现为以下两种:理性的嫉妒如果你希望和某个人维持一个长久的联系,可是由于你的爱人对旁人付出了关心,你因此就担心自己和他之间的关系,则你就会发出一种合乎理性的嫉妒。
比如,你所爱的人有可能移情别恋,而与你疏远,你会失去他,由此,你很轻易地就可以证明,对方会离你而去。
会让你在各个方面蒙受损失,因此,你绝不会喜欢这种感受,于是你就有严重的挫折感,这就是理性的嫉妒。
非理性的嫉妒有一些人对感情产生某种不安的感觉后,就会采用非常极端的手法,或者窃听对方的电话,或者偷看对方的短信,甚至去派人跟踪对方。
这些极端的手法源于“非理性的嫉妒”。
产生非理性嫉妒的思维模式通常有以下几种:1、“我在婚姻方面,一定保证对方只对我动心,并且用无尽的爱来对我。
”2、“如果我不是爱人惟一的心动对象,我就糟糕透顶,这种事情我是绝对无法忍受的。
嫉妒心理的结构与克服
嫉妒心理的结构与克服一、嫉妒心态的顽固性在于它的潜意识性嫉妒是不明智的,它害人而必不利已,这是谁都明白的。
但是,在应用心理学新的技术干预之前,嫉妒是让人无奈的。
世界上有哪个人愿意做嫉妒的人?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够轻意地克服掉嫉妒呢?即使你发现自己是一个嫉妒的人,即使你下定了决心,作好了一切准备,用了最大的努力……结果却常常令人失望。
这是因为嫉妒是一种潜意识心理状态。
所以,它的顽固性和其它心理障碍是相似的。
当然,在我们提出新的潜意识原理以后,嫉妒已经变得很好解决了。
临床经验表明,只要本人有意识解决,它的临床干预有效率是百分之百。
从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在掌握新技术的咨询员们的帮助下成功地克服嫉妒问题的大学生大有人在。
但是,他们都是再三强调要对此事绝对保密。
因此,长期以来,我们没有人就嫉妒问题进行任何深入的个案研究。
在主要当事人在校学习和毕业离校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一直对嫉妒现象保持沉默。
在此,我们只能把嫉妒现象作一种普遍的,甚至有点抽象的心理现象来探讨,而不是像其它心理现象那样,写成临床研究报告。
因为嫉妒心理往往带给他人伤害,所以当事人对自己解决了嫉妒问题的保密程度的担心,可远远不像对待焦虑症、强迫症和学习障碍那样轻松。
通过我们对一些早已时过境迁的当事人的回顾和随访来看,成功地解决嫉妒问题的人在人格上都能够明显地立即升华一筹。
于是,有时又情不自禁地想,既然许多人主动承认普遍存在嫉妒心理,既然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它,我们为什么不把问题大大方方地提出来,帮助这些青年人超越自己,突破自己的成长局限呢?现在已经有人开始接受我们的观点:他们敢于把嫉妒问题提出来,运用心理学技术加以解决,他们是文明的人,是高尚的人,是自觉的人。
只有非常优秀的人才肯如此自我革新,自觉解决嫉妒问题。
谁也不会认为没有主动解决嫉妒问题的人,就没有嫉妒;假如有一名同学一旦知道了哪位同学曾经解决过嫉妒问题而说三道四,大家会在内心深处如何评价这位主动解决嫉妒的人和这位不解决嫉妒而对他人说三道四的人,答案应该是清楚明白的。
羡慕与嫉妒 妒忌,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
羡慕与嫉妒妒忌,一种带有敌意的社会情绪羡慕与嫉妒:深层心理分析嫉妒,与妒忌意思相同,因别人比自己好而憎恨。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对别人的幸福多多少少会怀抱着一点恶意,就是我们常说的嫉妒。
再亲密的关系,当你的内心产生了比较机制之后就很容易出现这种情绪。
嫉妒,在心理学上的定义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或者是敌视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极想排除或破坏别人的优越地位的心理倾向。
1、当情绪发生无法解释的骤变时,就有可能是收到抑制的羡慕情绪在作祟。
2、羡慕的功能是使出色的东西能够为人所关注,并使人因此而关注自己。
3、竞争也被成为积极主动的羡慕。
“竞争”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rivalis”,指的是生活在同一条河边的人,他们划界而居,而又不得不相互妥协。
4、凡是我们觉得有价值的,能激起我们的渴望的,而我们事实上货载想象中又暂时无法拥有的东西,都会引发羡慕,这清楚地表明了羡慕与悲伤是多么接近。
5、羡慕者的四种类型:钦佩型矛盾型攻击型(恶意的、有复仇欲望的)抑制攻击破坏型6、嫉妒是一种升级为强烈愤恨的令人痛苦的恐惧,是由于害怕失去或害怕不得不与他人分享一个所爱的人的好感或自己对某种价值和财富的占有而产生。
7、嫉妒包含着双重的怀疑:既怀疑自己也怀疑别人。
8、羡慕和嫉妒的共同之处在于,我们的自我价值感越糟糕,它们就越猖狂,并且我们得通过功业理念对它们做出补偿。
那么,哪些人更容易嫉妒别人呢?尽管嫉妒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每个人都难以避免的,但有一些人却比其他人更容易感受嫉妒,并饱受嫉妒的折磨:女人比男人更容易嫉妒同性的相貌【自尊心低下者】自尊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所作出的评价,自尊心低下者便是这些对自我价值缺乏肯定的人。
他们常常借由与他人的比较来证明自己,经常得出“我在这方面很糟糕”这样的结论。
也就是说,他们的自我意象在这种比较后落了下风,自尊心受到了打击,那么,在比自己“高”的人面前,便会感到内心的不安,进而产生嫉妒。
青春期孩子常见的心理问题
青春期孩子常见的心理问题青春期孩子常见的心理问题对于不少青少年而言,唯一的任务就是读书。
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常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因为学习压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屡见不鲜。
青少年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时期,是一个开始由家庭更多地迈进社会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变化巨大,面临多种危机的时期。
据专家估计我国目前初中生心理不健康的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
嫉妒心理嫉妒是对他人的优越地位而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伴有焦虑、悲哀、猜疑、故意怨恨报复等不愉快情绪。
具有嫉妒心理的学生,可能因学业成绩、爱情、才貌、荣誉地位等产生嫉妒。
如果你是被嫉妒者,你可能很烦恼,但你要看到被别人嫉妒那证明“你比别人强”,同时要戒骄戒躁;如果你是嫉妒者,千万要注意到经常有这种心理能导致害人又害已的结果。
有句名言说得好“如果你战胜不了他,那就同他合作吧”。
所以要正确对待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优势,心胸开阔一些,不要斤斤计较得失,学会各得其所地看问题,才能从嫉妒的情绪中走出来。
自卑心理自卑心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
高中生是自卑感多发期,这种心理使他们常常不敢交际、害怕失败、多愁善感、瞻前顾后。
其实,所有的担心都是多余的,只要拿出勇气正确地面对,积极地尝试,很多事实证明了,多一次失败,就多一次转机。
消除自卑的方法是建立自信,设立适度的奋斗目标做自己能达到的事情,不断给自己肯定,学会正确的对自己作出评价。
孤独心理由于高中生独立意识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发展,易使他们产生一种与世隔绝的心态,觉得百无聊赖、孤单寂寞。
如何打破这种心理闭锁、消除孤独感呢?①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培养良好的个性。
②结交朋友无友则孤陋寡闻”③善于沟通、“交换思想优于交换苹果”(罗素语)④辫证地看待自己,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给自己的孤独找一个适当的坐标。
恋爱心理早恋。
早恋是指过早出现恋情的现象。
父母和老师发现这个问题时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打骂,要能正确认识到由性生理成熟引发的性意识觉醒提前的趋势。
浅谈中学生群体常见的嫉妒心理及化解措施
浅谈中学生群体常见的嫉妒心理及化解措施【摘要】在中学生群体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嫉妒这种不良的心理现象。
中学生产生嫉妒心理,主要原因是担心别人超过自己从而威胁到自己在老师、同学心目中的地位。
嫉妒心理无论是对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还是对班集体的建设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所以,如何在德育工作中消除学生的嫉妒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本文将着重分析中学生群体嫉妒心理常见的六种表现形式,并力求对如何化解中学生的嫉妒心理作出理论性的探讨。
一、引言嫉妒作为一种心理现象,简而言之就是又羞又恨,是指因为别人在某方面超过了自己,而自己又不甘心向别人的这种优越性屈服从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怨恨等情绪组合而成的复合情绪状态。
可以说,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嫉妒心理。
有嫉妒心理并非完全是坏事。
假如我们能正确对待嫉妒心理,只留羞愧,不留怨恨,学会化嫉妒为动力,就能促使我们加倍努力,取他人之长补己身之短,从而帮助我们迎头赶上自己所艳羡的对象;但假如我们不能正确对待它,总想着设计陷害他人,通过不正当竞争来把我们所嫉妒的对象拉下马,那就会害人害己,贻害不浅。
中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人格还不健全,在面对优于自己的同伴时常常不善于调节和克制自己的嫉妒心理,这不但容易影响自身的情绪,从而连带地影响学习,而且还会给自身带来极大的心理困扰,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
再往大了说,还会影响班集体的团结,削弱班集体的凝聚力。
作为教师,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责任想方设法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控制与调节,消除嫉妒心理,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中学生群体嫉妒心理的常见表现中学生群体常见的嫉妒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类:(一)嫉妒别人出众的仪表。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仪表出众的人往往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关注,得到别人的喜爱。
因此,一些嫉妒心较重的学生在面对仪表出众的同伴时,往往心态失衡,总是一味地抱怨自己的长相和仪态,而没有认真发掘自身的其他闪光点,因而感到自己处处不如人,对仪表出众的同伴产生嫉妒心理,严重者甚至会为了打击仪表出众者而做出毁坏其容貌或散布谣言,恶意中伤他人的极端行为。
初中生异常心理初探
长 的 自我概念 ,建立起较强 的学 习 自信心 。
在 小 学 教 学 中 ,正 确 开 展 学 生 自我 认 识 ,有 助
于他们建 立 良好 的心 态 ,使 他们 以积极 的态度 、满 腔 的热情 投入到学 习 中。例 如 ,让 学生把 自我认识 和家长及 老师 的认识 结合起 来 ,使 自己对 自己有 一 个 客 观 的认 识 ,然后 再制 定 一个 短期 的提 高 目标 ,
《 《 《 《
表 现 自己的 “ 富有 ”和 “ 量 ” 力 , 甚 至上课也趁机 夸耀 : “ 我今 天吃 了X ” “ 们 家 有 X X” “ X 、 我 X 、 我 比× × 钱 ”等 ,这就 是典 型 的虚 ×有
荣 心 。 虚 荣 心 过 强 的 学 生 缺 乏 正 确 对 待 自己 、对 待 荣 誉 的 态 度 ,并 比心理 敌对心理 消极模 仿心理
中学 阶段 是 县 朱 戈 一 成 徐 传 仁 形 ◇山 东 沂水 学 生 初 步 中 人 生
在摇篮之 中。认真剖析 初 中生异 常 心理 ,研究其成 因,对于 培养他们 良好 的道 德 品质 和健 康 的心 理 素 质 ,全面实施 素质教育具 有着重要 的现实意 义。联系实 际 ,目前初 中 生主要 有以下几种异 常心理 。 1 . 炫耀攀 比心理 。 这是一种 自尊心发生 异化所产 生的异常 心理。 目前初 中生 中,具 有 此种心理 的不 在少数 ,其 主要表 现为 :过分 爱 面子 ,喜 欢讲 排 场 ,
观 和世界观 的重要 阶段 不 可等 闲
视 之 。 初 中生 正 处 于 全 面 发 展 的 关
键 期 ,身心 尚不 成熟 ,对 自然和社 会 的适应性 还不强 。一方 面 。他们 头脑灵 活 ,往往 能够及 时地 调整角
嫉妒在心里学上的名词解释
嫉妒在心里学上的名词解释嫉妒在心理学上的名词解释嫉妒,这个看似简单的词汇却蕴含着复杂的情感和心理动力。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嫉妒的情绪。
然而,对于嫉妒这一情感的深入理解和心理学上的具体解释,也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和处理这种情绪。
嫉妒是一种心理状况,指的是对于别人拥有的成功、美好的事物或优势产生的不满和渴望。
嫉妒的主要成因是对比,在我们自身与他人之间进行的不断比较。
当我们发现他人拥有的东西比我们自己更具有价值或优越性时,便会引发嫉妒的情绪。
嫉妒通常伴随着一种焦虑和不安的感觉,以及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质疑。
嫉妒情绪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对于自己的不满足感,在这种情况下,嫉妒可能成为一种激励,推动我们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然而,当嫉妒情绪无法得到调控和正面应对时,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可能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嫉妒情绪可能导致一系列负面行为,如恶意的比较、诋毁、散布谣言等,以此来贬低他人的成就和优势,从而将自己置于更高的位置上。
这种行为表明了嫉妒情绪的不成熟和消极性质。
嫉妒的消极影响不仅限于个人层面,它也可能对整个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面对嫉妒情绪,如何应对和处理呢?一个有效的方法是转变对比的角度,将别人的成功视为激励和启发。
嫉妒的对立情绪是欣赏和赞美,当我们学会理解他人的努力和付出,并从中获取启示时,嫉妒情绪自然而然地减少。
此外,要培养自己的自信和自尊,通过增强自我认同感和内在的满足感来减轻嫉妒情绪对我们的负面影响。
心理学上,嫉妒也被视为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只要我们可以适当地应对它,它也可以成为一种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力量。
嫉妒通过激发我们的渴望和动机,推动我们不断向前。
当我们能够以积极的方式利用嫉妒,转化为自我成长和努力的动力时,它也可以成为一个有益的能量来源。
然而,要注意的是,过度的嫉妒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产生消极情绪并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
因此,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被嫉妒情绪所困扰时,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调节和处理。
嫉妒心理怎么产生的
嫉妒心理怎么产生的嫉妒心理怎么产生的导读:如何走出嫉妒心理?嫉妒心理是青少年很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当他们产生了这种嫉妒的心理之后,会有很多不良的影响!青少年如何走出嫉妒心理,还心灵一个纯净的天空呢?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成长最为关键的时期,但也是心理问题凸显的时期,青少年往往会因为别人占有比自己较为优越的条件或者喜欢的东西被别人获得,从而心生嫉妒,却又不知道该如何走出此时的嫉妒心理。
一、嫉妒心理嫉妒心理是指自己以外的人获得了比自己更为优越的地位、荣誉,或是自己宝贵的物,钟情的人被别人掠取或将被掠取时而产生的情感。
由于这种情感深藏于心中,经过内心的加热,发酵或膨胀,最后会以歪曲的形态爆发出来。
嫉妒是一种包含抱怨、憎恨成份的激烈情感,是一种想保住自己的优势地位而极力排斥、贬低别人的心理倾向。
二、嫉妒心理的特征(1)明显的对抗性古希腊斯葛多派的哲学家认为:“嫉妒是对别人幸运的一种烦恼。
”嫉妒心理的对抗特征具有明显的攻击性,其攻击目的在于颠倒被攻击者的形象。
甚至本关关系密切,由于嫉妒使道德天平倾倒。
往往不看别人的优点、长处,而总是挑剔别人的毛病,甚至不惜颠倒黑白,弄虚作假。
(2)明确的指向性嫉妒心理的指向性往往产生于同一时代、同一部门的同一水平的人中间,主要是因为嫉妒心理是一种以极端自私为核心的绝对平均主义者。
因为曾经“平起平坐”过,或是曾经“不如自己”过,如今成了“能干”者,使嫉妒者抵触和对抗。
(3)不断发展的.发泄性一般说来,除了轻微的嫉妒仅表现为内心的怨恨而不付诸行为外,极大多数的嫉妒心理都伴随着发泄性行为。
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言语上的冷嘲热讽,一种是行为上的冷淡,疏远被嫉妒者,一是具体行为,或是攻击性强的行为。
(4)不易察觉的伪装性由于社会道德的威力,嫉妒心理被大多数人所不齿,使嫉妒心理一般都不愿直接地表露出来,千方百计的伪装,企图使人不易察觉。
如本来是嫉妒某人的某一方面,却不敢直言,故意拐弯抹角地从另一方面进行指责或攻击。
嫉妒心理有什么特点
嫉妒心理有什么特点
嫉妒心理特点可以从多方面理解,首先看下定义,嫉妒,又叫妒忌,是对才能、成就、地位或境遇不如别人所产生的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嫉妒是一种异常心理,是一种消极有害的心理,它给人带来心理不平衡,压抑着人善良的情感,影响人的判断力、自我控制力,使人变得自私和丑恶,破坏美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会导致一系列的生理疾病,甚至出现伤人和自损。
有这种心理状态的人由于长期精神负担的压抑,胸中烦闷,整日忧心忡忡,使得食欲减退、夜不能寐、易怒、疲劳无力,机体防御机能下降,免疫力减退。
嫉妒心理并不是个体所固有的,它是在后天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
一个人较强的自尊心发展不当或对自尊心的认识偏离,自尊心便成为产生嫉妒的内在因素。
看到别的同学在某方面超过了自己并取得了成绩,或者自己想得到的东西而没有得到,而在心理上也承认自己比别人弱,但由于自尊心的因素,在面子上表现不认输,再加上缺乏修养,自制力不够,便产生嫉妒心理。
轻者表现为小动作,造谣中伤;严重的则导致犯罪。
有的大学生由于性格上的缺陷产生嫉妒心理,其实这是嫉妒变成了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一旦在人格上稳定下来,成为个体心理发展和行为活动的内在动力,就会形成惯于通过践踏别人来抬高自己的卑劣灵魂。
羡慕嫉妒恨的心理学分析
羡慕嫉妒恨的心理学分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羡慕嫉妒恨”这一情感组合常常被提及。
它似乎是一种复杂而又常见的心理状态,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情感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又有着怎样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呢?首先,我们来谈谈“羡慕”。
羡慕往往是当我们看到他人拥有我们渴望但目前尚未拥有的东西时所产生的情感。
这可能是物质财富,如一辆豪华汽车、一座大房子;也可能是某种品质或能力,比如出色的沟通技巧、卓越的艺术天赋。
羡慕的产生通常是基于对自身不足的认知和对他人优势的欣赏。
当我们处于羡慕的状态时,内心更多的是一种向往和渴望,希望自己也能拥有类似的东西。
这种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我们努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从而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然而,如果羡慕没有得到恰当的处理,就可能会升级为“嫉妒”。
嫉妒是一种更具负面性的情感,它包含了不满、怨恨和敌意。
当我们嫉妒他人时,不再仅仅是渴望拥有他们所拥有的,而是开始对他们的拥有感到不满,甚至希望他们失去这些东西。
嫉妒的产生通常与比较和竞争的心理有关。
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如果觉得自己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而且认为这种差距是不公平的或者是自己无法通过努力来弥补的,就容易产生嫉妒的情绪。
嫉妒心强的人往往会感到痛苦和焦虑,因为他们总是关注着别人的成就和幸福,而忽略了自己所拥有的。
而“恨”则是这一情感组合中最为极端和危险的部分。
当嫉妒发展到极致,就可能演变成恨。
恨是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包含了愤怒、仇视和报复的欲望。
产生恨的人往往会失去理智,可能会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来伤害他人或者破坏他人所拥有的。
这种情感不仅对他人造成伤害,也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后果。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产生“羡慕嫉妒恨”的情感呢?从个体心理的角度来看,自我认知和自尊心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认知不够清晰,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缺乏准确的评估,就容易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产生不平衡的心理。
嫉妒心理学
嫉妒心理学嫉妒是一种普遍的情绪,它是一种对他人成就、财富、地位、外貌或其他形式的优势所产生的负面情感。
嫉妒通常源于自我认同的缺乏或受损,当看到他人拥有自己渴望的东西时,人们就会感到嫉妒。
嫉妒可能会引发各种负面情绪,如愤怒、仇恨、焦虑和自我怀疑等,它还会影响人际关系,破坏个人和职业发展。
一、嫉妒的形成嫉妒是人类情绪中的一种基本形式,它在儿童期就开始出现。
研究表明,嫉妒的主要来源是自尊心和比较心理。
当一个人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或受到他人的威胁时,他就会产生嫉妒情绪。
此外,比较也是嫉妒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们常常会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当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时,就会产生嫉妒情绪。
二、嫉妒的表现形式嫉妒通常表现为对他人成就的敌意、不满、仇恨和怀疑。
嫉妒者可能会采取各种手段来削弱他人的地位,如散布谣言、恶意中伤、挑拨离间等。
此外,嫉妒者还可能会感到自卑、焦虑和自我怀疑,他们常常会觉得自己不如他人,觉得自己失去了一切。
三、如何应对嫉妒应对嫉妒的关键在于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嫉妒是一种普遍的情绪,它并不意味着我们自身存在问题。
其次,我们需要学会正确地比较自己和他人的成就和优势,不要盲目地与他人进行比较。
此外,我们还需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四、嫉妒的负面影响嫉妒会对个体和社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嫉妒可能会导致自我否定和自卑感,使个体难以发展自己的潜能和优势。
其次,嫉妒会影响人际关系,破坏个人与他人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最后,过度的嫉妒可能会导致恶性竞争和敌意,影响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五、克服嫉妒的方法克服嫉妒的方法包括改变思维方式、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寻找支持系统等。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方式是扭曲的,不要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建立在他人的成就之上。
其次,我们需要努力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潜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寻找支持系统,如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士等,他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探讨初中生嫉妒心理的特点,有助于帮助我们认识初中生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对初中生嫉妒心理的危害进行分析,认识初中生嫉妒心理的危害,有助于正确引导初中生的嫉妒心理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
初中生;嫉妒心理;引导作者简介:张耀庭(1981-)男,山东定陶人,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情绪心理学。
2011年第2期学术前沿《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初中生作为未成年人,面对紧张的学业和升学压力,加上自身认识存在的片面性,其嫉妒心理往往表现得更突出、更偏激,若得不到妥善转化和自我调节,将会给初中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目前,专门研究初中生嫉妒心理的学者很少,因此本文将从初中生嫉妒心理的特点、危害以及疏导等方面谈谈在初中生身上存在的嫉妒心理。
一、初中生嫉妒心理的特点1.认识的片面性。
初中生处于自我意识高涨期,有着强烈的反抗意识,其反抗心理的表现之一就是反抗的迁移性,[1]即一旦对一个人的某些方面的能力产生嫉妒,引起对他的反感时,容易发展为对整个人的方方面面的排斥,甚至将此人全部否定。
所以初中生往往不能正视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的优、缺点,更看不到自身的差距,还不懂得自我反省。
初中生认识的片面性使得他们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而初中生认识的片面性也是他们嫉妒心理表现之一。
2.层次的相同性。
初中生嫉妒的对象往往是与自己条件大体相当的人。
在年龄、学识、受教育条件等大体相当的情况下,当一个人处于优势而另一个人处于劣势时,内心就很容易不平衡,嫉妒心理也就随之产生。
所以,在初中生群体中,后进生很少嫉妒优等生,优等生也很少嫉妒后进生,只有两者的可比性比较大时,才易产生嫉妒心理。
3.言行的对抗性。
初中生情绪不稳定,易采用“狂风暴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说话不管分寸,只有冷嘲热讽、公开诋毁嫉妒对象后才能平息心中的怒火。
初中生的神经生理上的特点是神经兴奋度较高,但却仍不平衡,所以他们控制想法和行为的能力仍比较低,性格仍比较单纯、直率。
初中生嫉妒心理的这种特点也易被人们发现,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时刻洞察初中生的心理变化,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来帮助初中生调控、疏导。
4.存在的长期性。
初中生的嫉妒心理具有顽固性的一面,它一旦产生,就会长期占据着初中生的心灵,正如培根所说“嫉妒是不知休息的”,因此初中生的嫉妒心理具有长期性。
若这种嫉妒心理在初中生迅速成长的阶段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则很容易导致在其成年后仍然经常会被这种心理困扰。
二、初中生嫉妒心理的危害嫉妒心理若得不到妥善引导或疏导,会给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正如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所说:“嫉妒者所受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都大,因为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会使他痛苦万分!”嫉妒心理对初中生的具体危害主要有以下四点:1.影响人际关系。
荀子曾说过“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妨臣,则贤臣不至”。
嫉妒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的心理障碍,它会扭曲初中生的心灵,导致初中生人际交往的兴趣低下,不利于初中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存在嫉妒心理的初中生看不惯别人的成就,且十分吝啬对别人的称赞,偶尔会称赞别人也往往不是出于真心。
有的初中生总觉得自己才是最棒的,对于他人的成就则采用贬低、斥责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不平衡感。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初中生看到一位同班同学成绩优异且轻松自得的样子,心理就不平衡,于是下定决心刻苦学习,超过她,但每次考试下来,成绩却初中生嫉妒心理探析张耀庭(信阳师范学院教科院课改所,河南信阳464000)【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2-0053-0353总不如她,十分苦恼,便经常说她的坏话,让其他同学疏远她,但后来他的“小计谋”却被同学知晓,其结果是周围的同学开始慢慢地疏远他。
在这个案例中,他嫉妒她的优秀,内心不服,便拉拢同学不和她交往,想破坏她的人际关系,结果却适得其反,使自己失去许多朋友。
无法接受他人的成就,将无法把自己的位置和他人的位置放得一样重要,因此这些初中生很少会有知心的朋友,很难建立一种健康的人际关系。
2.影响人的情绪。
嫉妒心十分强烈的初中生经常会感到情绪压抑,内心十分痛苦。
看到别人的成绩就会感到生气、不满,给自己很大的压力,想努力的超过对方,但有时所采用的方法则不可取。
如有一初中生,平时与班上同学关系都不错,可一到有竞赛或考试时候,头几天就开始心慌意乱,没心思复习,就怕自己会考不好,总想去干扰他人学习,可是内心却又很胆小不敢去,因此内心十分矛盾,无法安心学习,最后很难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而成绩的不理想会加剧他的消极情绪,由此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使他长期处于一种消极状态。
3.容易引起偏见。
初中生看待人或事物时,易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若嫉妒心再占据心头,则看问题时会产生偏见。
嫉妒,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与偏见相伴而生、相伴而长的。
[2]嫉妒程度有多大,偏见也会有多大。
偏见不仅仅出自于一种无知,还出自于某种程度的嫉妒心理,这种偏见如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以后可能会发展为固执或偏执性人格障碍。
4.影响身心健康。
嫉妒心理得不到适当宣泄时,内心便经常处于一种紧张、气愤的状态,这样内分泌系统就会功能失调,身体的内脏经常处于不协调状态,最后导致心血管或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而影响身心健康。
[3]三国时期周瑜与诸葛亮同为军事人才,但是周瑜心胸狭窄,容不得人,嫉妒心极强,在“赔了夫人又折兵”后,哀叹“既生瑜何生亮”,吐血而死。
这可以说是嫉妒心理对身心健康影响的最好例证了。
三、初中生嫉妒心理的引导措施初中阶段是人生的转折时期,这个时期发展不顺利的话,将会给初中生今后的生活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对初中生嫉妒心理进行必要的引导,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引导:1.帮助初中生认识嫉妒心理。
要引导初中生的嫉妒心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首先有必要向初中生讲清楚嫉妒心理的客观存在及其科学的转化方法。
应使初中生了解人是社会性的,人与人之间存在差距和竞争,自然会产生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的存在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一个毫无嫉妒心的人是缺乏活力的,嫉妒心的拥有和科学的转化,是人生前进的动力,将会激发人的潜力和创造性。
所以,当我们面对他人的成功时,以他人的成功来激励自己前进,把嫉妒变为赶超的行动,才是正确、科学的解决方法。
同时,可以通过对身边一些事例或历史人物事例的分析,使初中生认识到,过度的嫉妒心理同时也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如任其发展,轻则会出现心情烦闷、神经衰弱、失眠等症状,重则会产生消极的、破坏性的影响,使人的心理失衡,产生变态或暴力行为。
2.教给初中生化解嫉妒心理的方法。
既然嫉妒心理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就有必要教给初中生一些化解嫉妒心理的方法。
如自我暗示法、角色互换法、转移回避法、合理宣泄法、自我鼓励法等。
[4]自我暗示法可简单的理解为自己对自己说话,初中生可以暗示自己:“别人比我强,我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这样做,可以帮助初中生切断嫉妒心理产生的源泉。
角色互换练习是指采用一些游戏的方式让嫉妒者扮演对方的角色,来体验一下对方的感受。
通过这种练习使初中生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想事事超过别人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善于自我评估与分析,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
保持一颗平常、宽容的心,将嫉妒心转化为虚心地向别人学习的动力。
转移回避的方法,如遇到令自己不满、愤怒的人或事时,可以离开那个场景或自己主动去干一些令自己舒服的事情。
这种方法可以与合理宣泄的方法相结合使用。
合理宣泄指采用一些合适的方法来宣泄内心的怒火,比如:听音乐、运动、与朋友聊天等方式。
这些方式可以转移初中生的注意力,将由嫉妒心理引起的不良情绪发泄出来。
而自我鼓励的方法就是指当看到他人有所成就,而自己却与他人有差距时,可自我鼓励“我同样也可以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消极的力量转化为积极的力量,激励自己加倍努力。
3.通过集体活动减少嫉妒心理发生的概率。
作为教师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一些小活动,让全班同学共同参与,以增强集体荣誉感,创造一个轻松、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同时,教师也可以举办一些像“我是谁”的小游戏,让同学们将自己眼中的自己写下来,然后教师向全班宣读,让同学们猜一猜刚才念的是谁,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初中生提供更多的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让同学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同时每个人也都有优点。
另外,学校尽量不要以初中生的成绩排名次、排座位、颁发荣誉等,否则只能加剧初中生间互相攀比、眼中只有成绩的风气,既不利于良好班级氛围的形成,也不利于初中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4.让家长了解初中生的嫉妒心理并进行必要的教育。
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的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嫉妒心理对初中生的危害,也没能及时地察(下转155页)54(上接54页)觉孩子的嫉妒心理。
甚至有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某些表现不满意,总是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比较优秀的孩子相比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一样的优秀。
孰不知适得其反,不但没起到激励的作用,反而导致了嫉妒心理的产生。
这需要学校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学校可利用开家长会、做家访等方式,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接触,向家长渗透有关初中生嫉妒心理的特点、危害,以及相关的调节、转化措施,同时也应向家长灌输“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是最重要”的观念,使家长能够做到在家庭氛围中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轻松的环境,不向孩子施加太大的压力。
另外要激励家长与学校配合,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时,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才能对初中生的嫉妒心理做出正确的引导,促进初中生的健康成长。
注释:[1]余双仁.嫉妒心理学[M].北京:华岭出版社,1997.[2]郑洪利,寇平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3]张成扬.善待嫉妒[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4]解文富,解利春.中学生心理调适与解惑[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过多接触,进行教学的时候就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可以通过访问微软官方网站来获取最新的操作系统Windows7的相关资料,利用微软官方提供的《看漫画,学功能》来进行相关的操作系统教学,从而教会学生们Windows7操作系统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应用,如:通过“步步为营,保卫账号”这个章节,使得学生切身明白如何保护好自己的个人网上账号信息的基本流程,同时介绍了操作系统安全漏洞的危害性,如何进行系统安全漏洞的补丁更新,怎样利用Windows7自身的多重保护功能保护操作系统,如何利用杀毒软件进行系统的日常保护;通过《Windows7新功能》展示了最新的Windows7操作系统的最新性能,向学生很好的展示了最新的个人操作系统的功能,如:功过演示32位操作系统和64位操作系统的区别,为什么系统会分32位的还是64位的,怎样查找系统是32位的还是64位的;对于高中生理解不了的相关知识留以悬念,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进行操作系统的相关教学,介绍其中的知识点的时候结合相关的功能演示,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这部分课程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