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学的角度浅析舞蹈编创中需要突出的审美形式——以原创舞剧《孟姜女》为例
浅谈《孟姜女》
一、历经演变:反抗暴政成核心“孟姜女传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哭倒长城”这一情节。
据顾颉刚介绍,第一个叙述崩城之事的人,是汉代的刘向。
而据刘向《烈女传》所载,杞梁妻哭夫于城,十日而城为之崩,崩城之后,杞梁妻“遂赴淄水而死”。
此时,孟姜女的故事已不仅仅是一场可歌可泣的爱情悲剧,更融入了反对暴政的抗争色彩。
长城是孟姜女传说的最核心因素。
历史上,孟姜女传说的几次大范围传播和演绎,都与修筑长城有关,而秦始皇也因此与孟姜女“穿越时空”见面了。
其实,根据《左传》的记载,秦始皇同孟姜女的原型‘杞梁妻’相隔数百年,是决无可能产生瓜葛的。
目前流传最广的孟姜女传说版本是明清时代形成的,而明代正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后一次大修长城的时期,劳动人民把现实中因长城带来的苦难同”秦始皇”这个暴君的代表联系在一起,通过文学艺术来曲折发泄内心的不满。
而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修筑长城正是发生在“孟姜女”原型”杞梁妻”的故乡—春秋时期的齐国。
据考证,齐长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修建的长城。
同秦长城一样,齐长城的修建也是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
据调查,在齐长城蜿蜒通过的100多公里地区,都有孟姜女的传说的分布传播。
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在起源之时,所哭的应为“齐长城”。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故事才随着齐地居民的迁徙而传播到各地。
尤其是随着秦始皇修筑长城,人民苦难不断加深,这一故事的传播力不断放大,最终形成了全国性的传说。
从最初的杞梁妻故事到最后的孟姜女传说,其演变历经两千余年。
一个故事能长时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并不断的被改造、加工,并非偶然。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个故事代表了整个人类的共同愿望,抒发了劳动人民最真实的心声。
那就是:向往和平,追求稳定,渴望家庭生活精品文档的幸福和安宁。
二、情节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
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
艺术歌曲《孟姜女》演唱处理之我见
艺术歌曲《孟姜女》演唱处理之我见在历史的长河中,民族艺术歌曲作为反映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学习声乐期间,我接触过诸多作品,也跟其作者感受过作品中不同的欣喜与感伤,而《孟姜女》一曲,不仅凄美的爱情故事屡屡流传,曲风和曲调也让我极为喜爱。
王志信又将其进行进一步的改编,让整曲充实而饱满,歌词凄惨而曲调却很紧凑,有起有伏,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我国民族声乐魅力。
一、作品分析及演唱处理(一)春第一段落基本是民歌调,叙述了孟姜女夫妻分离的情景。
此段演唱时要求演唱者不要过于追求忧、伤的表现处理,而偏离了哀、怨的感情主线,这样既不符合人物形象塑造的要求,也违背了音乐表现情感的主旨。
”演唱第一句时,利用前奏调整好情绪和气息,前三个字“正月里”要把气息沉下去,吐字清晰平稳,用讲话的语气自然的吐出,给正曲开个好头。
“里”字较婉转,要抓住重心,自然甩出不要唱散。
“是新春”中的“是”字,音乐跨度略大,要运用头腔把字唱通,否则气息很容易上浮。
唱到这时,才可以换气,再进行一句,“家家啊那个户户,喜盈盈”音调起伏不大,“家”字和“户”字,分别要用a和u来替代,使得声音圆润而饱满。
最后一个“户”字谱面上有一个停顿,不要偷气,要做到声断气不断,让曲调婉转耐人寻味,注意演唱时装饰音的衔接带有羡慕的失落。
从谱例上看,曲作者在多处运用了16分音符、装饰音和连音线来表达主人公的心情,所以在演唱时应用稍暗的音色,中速委婉,如行云流水般的对孟姜女此时的表现加以修饰。
此段钢琴伴奏,特别是左手很有特色地在低音区的八度和高音区的和弦交叉奏鸣,使整个乐段曲调柔和深情,含而不露,深刻动人,把孟姜女独在闺中思念丈夫的深情淋漓尽致地衬托出来。
(二)夏民歌《孟姜女》的第二个段落,是原民歌的加工发展,极力表现孟姜女盼望与丈夫相见的心情,与第一段曲调相象,“夏夜里银河飞流星”中的“夏”字,用a字母归韵,在a的字头上带出“夜”这个字,词句中的“飞”字归韵到韵母上,要饱满,否则容易唱扁,不统一。
浅谈新民歌《孟姜女》及艺术处理
文 \ 李艳
捕 ■:新墒 《 孟姜士》是作曲家王志信、词作家刘麟 8 o年代发表的民族声乐作品, 根据江苏
《 孟
姜 士 》 愿 曲调 葭 璃 创作 而 成 . 一 首流 侍 最 广 ,影 响 最 大的 一 首侍 统 民 歌 演绎 T一个 家畸 户 晓的 民间 垃 是 事. 是 一首 民族地 域 风 格枉 浓 的 作品 。 本 文对 谊 作 品历 史 背案 、音 乐风 格 作 品蛄 构 和歌 曲 的 艺 术表 现进 行 7阐 述 分析 . 作 品 中女 主 人 套孟 姜 士 的 内・ 感进 行 7分 析 与棵 究 , 此 T拜这 首 感人 的 民歌 对 情 藉
史
做 了最 为淋 漓 尽 致地 诉 述 。 在最
复 推敲 原 始 情感 从 而达 到 对 作 品 的 认 知 + 表 现 出所 要表 现 的 人 物 形 象 . 内 心 世 界及 情 节 所 在 。
2 夏
后 一个 音 山 字 的 5音 前 加前 倚音 加 强并 渲 染 悲愤 激 怒 的气 氛 整个 乐 曲起 伏跌 宕 快 慢 . 高低 i 结语 盂 姜 女 的故 事 和音 乐 它体 现 了
悲 惨 、愤 懑 . 哭天 呼 地 的音 乐 表现 手 法 通 过 孟 姜女 的 悲惨 命 运 + 对千 百
段 用 稍 慢 的 速 度 以 缠 绵 平 缓 的 节 奏 委 婉 哀 怨 地 诉 说 了 孟 姜 女 的 情
思 演 唱 者 需 要 认 真 的 仔 细 琢 磨 反
不断 的 表现 方 法 这种 艺 术 处理 方 法
耐人寻味
哀
处
=.《 孟羹女》音乐的演童 由 于 流 传 较 广 民 间 的 流 行 由 于 没 有 传 播 媒 体 的 依
灼灼桃花 流芳千里——从原创舞剧《孟姜女》的编创看舞蹈创作思维
130赵晓婕:灼灼桃花 流芳千里灼灼桃花 流芳千里——从原创舞剧《孟姜女》的编创看舞蹈创作思维赵晓婕(陕西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作者简介:赵晓婕(1995-),女,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舞蹈文化史研究。
【摘 要】本文以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创作的具有陕西本土元素的原创舞剧《孟姜女》为个案,以舞蹈创作思维作为理论支撑,将文章分为三部分:将创作选材作为切入点,对舞剧的创作编排和舞蹈创作思维进行剖析;在创作编排方面,进一步探讨独、双、群的编创手法,并结合舞剧中秦腔、皮影、锅盔、花馍等一系列道具的运用,强调舞剧的创作要依附于肥沃的民俗文化土壤,并且阐述了舞蹈创作思维对于舞剧编创的的重要性。
【关键词】《孟姜女》;选材;动作编排;创作思维中图分类号:J8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2-0130-02一、《孟姜女》的创作选材舞剧的选择首先来源于选材,选材的意义对舞剧的主题至关重要。
舞剧的选材来源,通常出自人们所熟悉的历史故事或文学作品。
选材是物质层面,它为主题服务。
一个好的舞剧作品要想脱颖而出,必须有好的立意,而好的立意需要以素材为支撑,二者缺一不可。
舞剧《孟姜女》以历史题材作为切入点,修筑长城是历代封建王朝各种劳役中最为残酷、最具代表性的一项,从春秋至明朝,近两千年漫长的岁月中,长城屡修屡补,强征了无数的民夫,而与孟姜女遭遇相同的人,不计其数。
因此,孟姜女和范喜良是劳动人民在承受无限度的劳役中塑造出来的两个典型人物,集中表现了千百万下层百姓被劳役逼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历史事实,两个故事都是当时历史的缩影。
舒巧老师至今创作了三十余部舞剧,其中既有重大题材的展现,又不乏众多小人物的塑造。
说到底其实就是这些人和事,每每都会触动她的内心,使她有所思考,更让她有创作的欲望。
而舞剧《孟姜女》作为陕西师范大学建系二十周年首个原创舞剧,想必也是编创者沉淀已久的成果。
浅析歌曲《孟姜女》的艺术表现形式
3 . 秋
腕谢 幕 , 将 孟姜女 的怨妇情 结全 曲高扬 , 令人 深感其 血泪 之 悲 之怨 , 其情 其理无不使然 。
2 . 作品的风格
1 . 作 品 的 创 作 特 点
王 志信创作 的作 品选题独特 , 风格立 意。歌 曲也能充分 发挥民族唱法 的演唱技 巧 , 如《 孟 姜女》 整首 曲调流利 、 柔丽、 激情深 切 、 默 示细 腻 、 结构 严谨 , 整个 乐段 运用 典 型的启 承
转合式 的方整性 乐段 。作 曲者在 原有 的 民歌 中加入现 代 的
孟 姜 女 思 念 丈 夫 而 为 丈 夫 缝 制 御 寒 衣 的 情 景 .深 情 切 意 地
娓 娓道来 , 语 气缠绵却不少凄 凉感。而 曲调 中的小停顿好似
喉头 哽了一下 , 将对丈夫 的思念 之情 表现得淋 漓尽 致 。随着 急促 的伴 奏 , 结合 戏 曲 的“ 紧拉慢 唱 ” 手法“ 大雪 纷 飞 ……” 进 入 了被转 成降B 调 的第 四段 ,独特 的一 字多音 增添 了 紧 张, 悲痛之情 。最后一 句反复吟 唱“ 哭倒长城八 百里 , 只见 白 骨漫青 山” 。节奏 由一字一 顿到 逐渐紧凑 再到充 分地 铺开 ,
鏊 美 育 美学研 究 j i
ll
善 “ 薹 誊 蓦 警 羞 薹 薅 曩 黧 嚣 ≤ 蠢 鼍 羞 誊 善 瘩 囊 鍪 辫 孽 j 一 譬 誊 曩 … 曩 … ¨ 蓦
浅 析 歌 曲 《 孟 姜 女 》的 艺 术 表 现 形 式
肖 虹
( 宝鸡文理 学院 音乐系 , 陕 西 宝 鸡 7 2 1 0 1 3 )
结合舞蹈艺术概论写出你观赏舞蹈作品中的三个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感
结合舞蹈艺术概论写出你观赏舞蹈作品中的三个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感一、舞蹈艺术创作的特点舞蹈是从日常生活中选择、提炼、加工、改造、演化而成的一种具有程式化、形象化的语言,以人体流动美的动态为语言来塑造舞蹈形象,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
古今中外优秀的舞蹈作品,无不是由于动作新颖、具有特色、塑造了艺术形象而取得成功的。
它起源于劳动,与文学、音乐、美术相伴而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其作品中的语言,就是能表现一定思想感情内容的舞蹈动作和舞蹈动作组合。
舞蹈动作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二、舞蹈的创作思想(一)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舞蹈来源于生活,它是人民大众的艺术,舞蹈编导只有热爱生活,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认真细致地观察生活,积极发现身边有特点的事物并且赋予艺术的审美,逐步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地分析、理解和熟悉,从中筛选出典型的、具备象征意义的事物,并对它们有了真正的切身体会和实践感受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
以舞蹈表演家杨丽萍为例,她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对舞蹈进行了创作与改编,其作品《雀之灵》《两棵树》等经典剧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云南印象》也是她在云南文化中挖掘的舞蹈,是在传统艺术上进行创作和改编的,通过这些舞蹈让大家了解了云南文化,她同样成为了云南文化的传播者。
(二)舞蹈创作中的灵感和想象“艺术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活动是艺术想象。
艺术想象是在情感的动力作用下,由理智潜在地支配形象分解、综合以创作新形象的过程。
”因此在创作过程中,舞蹈编导不但要有灵感,还要有丰富的想象能力。
灵感是来自于舞蹈编导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生活的积累,是经过长期对生活的积累和探索,又遇到某种机缘和启示之后进发出的创作灵感。
例如张继刚创作的舞蹈作品《千手观音》,该舞蹈作品是借助于佛教故事中“千手观音”形象,塑造出以群舞的方式展现的“千手观音”美妙绝伦的动态形象,其创作的灵感也是不同寻常的。
浅谈浙江民歌的艺术特点与传承发展——以《孟姜女》为例
2021-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间奇葩。
,浅谈浙江民歌的艺术特点与传承发展———以《孟姜女》为例冯莉云(安庆师范大学,安徽安庆246000)摘要:随着生活背景和环境的改变,处于浙江的传统民族音乐衍生出了属于她自己的音乐文化。
由这些音乐文化组成了浙江民族音乐文化,深深的烙印在了浙江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是浙江人民心中最美好的记忆。
通过对浙江民歌进行创新式的发展与继承,有助于促进浙江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加强多元化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在促进传统音乐源远流长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孟姜女》的故事是中国最著名的神话故事之一。
本文以浙江民歌《孟姜女》为研究对象,结合浙江地区的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通过研究浙江民歌《孟姜女》的歌词,音乐,演唱,来研究浙江民歌的基本特征。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对研究对象孟姜女及相关情况进行了说明。
第二章介绍浙江民歌的起源和历史。
第三章以浙江淳安民歌《孟姜女》为载体,通过研究浙江民歌《孟姜女》来对浙江民歌的艺术特色进行研究性介绍。
第四章是对浙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关键词:浙江民歌;《孟姜女》;多元化传承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7-0157-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7.075一、前言本章首先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介绍了中国神话故事《孟姜女》和浙江民歌《孟姜女》的故事。
然后介绍了本文的总体安排。
孟姜女的故事在中国是最广为流传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
从古至今,它一直以歌曲,舞蹈,戏剧的形式广为流传,在中国的各个省份,各个民族影响极大。
孟姜女的故事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而且故事也从最初的记载到后来慢慢的对其内容进行了部分神话,使得在人们心中有成为信仰。
故事最早记载在春秋时期由左丘明编写的《左传》。
故事介绍的部分的内容为:齐国侯要攻打莒国,杞梁被杀。
浅谈舞蹈道具在舞蹈艺术中的重要性——以《扇舞丹青》为例-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舞蹈是通过肢体来进行艺术的表达,现在舞蹈作品是通过舞蹈动作展现出来的,高超的技巧、唯美的动作等都能在舞蹈作品当中展现出来,演员与道具他们之间进行深度的融合,然后在舞蹈作品当中进行反应,舞蹈编导的内心世界可以在舞蹈作品当中展现出来,也真实的社会现象也能够进行反应。
在舞蹈作品当中的表现的时候,仅依靠舞蹈演员的的艺术表达是无法全面真实的将要表达的情感完全的展现出来,道具在舞蹈作品中能够将起到辅助的作用,对舞台视觉效果也是一种增加。
本文根据《扇舞丹青》作为主要的例子,就舞蹈道具在舞蹈艺术中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并提出如何在舞蹈表演中有效运用舞蹈道具的建议,希望本文研究结果能对舞蹈道具在舞蹈艺术中的重要性方面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舞蹈道具;舞蹈艺术;重要作用On the importance of dance props in dance art——Take the painting of fan dance as an exampleAbstract: Dance uses limbs to shape art. Dance works connect dance movements in series. In dance works, we can see superb skills and aesthetic movements, and the clever combination of actors and props. Through dance works, we can also see the inner world of choreographers and real social phenomena in dance works. In the performance of dance works, sometimes only relying on the performance and technical skills of dancers may not fully express the emotion in the dance works. The use of props in the dance works can not only express the content of the dance works, but also add the stage visual effect. This paper takes dance fan painting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dance props in dance art,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how to effectively use dance props in dance performance, hoping that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can provide some help to the importance of dance props in dance art.Key words: Dance props; dance art; important role前言舞蹈是演员凭借自身肢体的动作技巧对作品内涵和情感进行表达的一种行为艺术。
论经典新民歌作品《孟姜女》的创作特色
论经典新民歌作品《孟姜女》的创作特色摘要:本文通过对刘麟、王志信改编创作的新民歌《孟姜女》进行探析,认为其歌词写作手法、音乐创作技法丰富多彩,在传承我国古代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吸收借鉴西方音乐技法,用音乐擦出凄美的爱情故事。
关键词:孟姜女;新民歌;创作特色前言:刘麟、王志信是一对创作的黄金拍档,合作过多部作品如:《牛郎织女》《昭君出塞》《遍插茱萸少一人》《渔舟唱晚》《母亲河》等。
其中,2007年由刘麟作词、王志信作曲的新民歌[1]作品《孟姜女》,情绪饱满、音乐层次丰富。
一、《孟姜女》创作背景取材于孟姜女的民间传说,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在民间广为流传。
最早孟姜女原型是齐国大夫杞梁(名殖)之妻。
故事最早记载在信史《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后经过多次流变于明代形成“孟姜女哭长城”的爱情传说。
此曲便讲述了“孟姜女哭长城”的凄美爱情故事。
《孟姜女》在流传过程中被编创成多种艺术形式、多种版本,其中歌唱类有民歌、黄梅戏等,在全国各地广为传唱,如:《孟姜女调》《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十二月调》等。
刘麟、王志信的《孟姜女》是在这些版本的基础上改编创作的,既表达了原来的乐思和歌词内容,又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二、歌词创作特色新民歌《孟姜女》的歌词由原来的写十二个月的歌词改编为写“春、夏、秋、冬”四季的歌词,分“起—承—转—合”四个阶段,采用顺叙(按时间顺序叙事)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的。
首先,其歌词句式长短不一,共四段每段偶数句押韵。
“春” 段二四句押“ing” “eng” 韵[2],夏段押“ong” “eng” [3]韵;“秋” 段前六句押“ang” 韵,后四局句押“ing” “eng”;“冬” 段前四句押“i” 韵,后四句押“an” 韵。
虽句式有长有短,但押韵形成了段落内部的内在统一。
其次,歌词创作富有戏剧性,相较于其他版本歌词,其将孟姜女的情绪转折刻画的更加生动形象。
如黄梅戏版本《孟姜女》中第三段歌词“七月里来七月七,牛郎织女会佳期,银河不见我郎面,泪流河水溅三尺”,这段词是描写七月七牛郎织女银河相聚的场景,对应为刘麟、王志信的《孟姜女》中第二段“夏” 的歌词:①夏夜里银河飞流星②那是牛郎汇织女点燃的红灯笼③孟姜女望长空泪眼雾蒙蒙④我与杞良哥何日能重逢原来只是简单描述牛郎会织女的故事,经过刘麟改编加工后,不仅表达了牛郎和织女的相思之情,又通过“泪眼雾蒙蒙”,“何日能重逢”等句子的反衬写作手法将孟姜女的人物心理深入展现,听者同身的受。
《孟姜女》:从民歌演唱到艺术歌曲典范的传承创新及当代启示
丝路视野《孟姜女》:从民歌演唱到艺术歌曲典范的传承创新及当代启示罗壹馨(兰州城市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摘要】《孟姜女》从民间故事到艺术歌曲是一次极具时代特色的华丽转身,这是民间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的内在需要。
本文从《孟姜女》的传说故事分析了民歌演唱到艺术歌曲的传承创新及价值。
【关键词】民歌;演唱;传承一、《孟姜女》故事从传说到有据可依的规整之路《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
据传,秦始皇时期,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杞良与孟姜女新婚三天就被迫去边疆修筑长城,因为疾病和寒冷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
忠贞贤惠的孟姜女身背寒衣,跋山涉水,历经千难万阻,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去逝的噩耗。
她痛哭长城下,三日三夜不止,长城为之崩裂,露出范杞良的尸骸。
后来,由于人们对孟姜女千里寻夫忠贞不渝的爱情所感动,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以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形式在中华大地广泛流传。
由于《孟姜女》的故事传说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故事本身的传播范围和效应。
鉴于此,20世纪20年代,以考据见长的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秉持“考镜源流,辨彰学术”学术精神,通过卷帙浩繁的历史文献的整理对《孟姜女哭长城》进行了学理上的梳理。
顾先生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于1924年11月《歌谣》周刊第69号上发表了《孟姜女故事的转变》。
这篇文章在学界引起了广泛反响,成为孟姜女故事历史依据的证身之作,孟姜女故事终于从只言片语的断简残编之中跃升为有据可依的再创作标本。
顾颉刚先生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发现了关于杞梁和杞梁妻子的一段记载开始:齐侯……遂袭莒,……杞殖、华还载甲,……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
莒人行成。
齐侯归,遇杞梁之妻子于郊,使吊之。
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君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车,下妾不得与郊吊。
”齐侯吊诸其室。
顾颉刚先生认为这就是孟姜女故事的最早的梗概,是难得的一篇文献记载,这也是民间孟姜女故事以各种形式流传的直接基础。
古典舞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理念
古典舞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理念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审美理念的传达。
古典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理念。
本文将探讨古典舞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理念,分析其在传统艺术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古典舞的文化内涵古典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古典舞以神话、历史、文学等为创作素材,通过舞蹈语言表达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思想理念。
例如,经典古典舞剧《红楼梦》通过舞蹈的方式表达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家族命运的悲剧,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其次,古典舞在形式与意义上注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力求将传统文化的美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
这种独特的结合方式使得古典舞具有了更为广泛的文化影响力。
二、古典舞的审美理念古典舞不仅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还展现了独特的审美理念。
首先,古典舞注重通过舞蹈的形态美和动作美传达审美情感。
在古典舞的表演中,舞者通过优美的身姿、卓越的身体控制以及精湛的技巧,展现出了一种高度优雅、纯粹的美感。
其次,古典舞在审美理念上强调整体的和谐与统一。
舞蹈动作的连接、衔接和转换都要求自然流畅,力求每一个动作都能融入整个舞蹈的延续与发展,形成一种前后呼应、紧密结合的审美效果。
三、古典舞的传统艺术地位与作用古典舞作为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在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与作用。
首先,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通过其表演形式与内涵传承了千百年的文化智慧。
其次,古典舞在现代舞台艺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丰富了舞台艺术形式,为观众呈现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享受。
再者,古典舞的发展与创新对于培养舞蹈人才和提高整个舞蹈行业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充分挖掘古典舞的艺术潜力,扬长补短,推动其与现代舞蹈形式的融合,将为中国舞蹈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结起来,古典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仅具备深刻的文化内涵,还展现了独特的审美理念。
舞剧《孟姜女》舞评
《戏剧之家》2018年第18期 总第282期35戏剧研讨一、《孟姜女》的剧本创作舞剧《孟姜女》是一部四幕的大型舞剧,舞剧的创作是以现实为依据,根据神话传说故事来进行改编与创作,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传统道德和爱情价值观。
舞剧中的两位主人公分别是孟姜女美丽善良,忠贞于爱情,新婚一夜之情可以担当终身,千里送寒衣,哭倒长城,把丈夫尸骨背回故里,惨烈殉情;范喜良忠厚朴实,勇于承担公民服役义务,保家卫国,北上修筑长城,满腔家国情怀。
围绕着孟范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独舞、双人舞为纲,组舞、群舞为目,运用肢体语言的艺术形式加以演绎,注重人物命运与情感的审美。
舞剧中对于舞台服装的设计,根据秦代人们的穿着打扮进行设计加工并加以舞台上的装饰效果,例如:一幕中踏春和集市设定服饰为较鲜艳的桃红色调,烘托出热闹、喧嚣的生活场景;四幕中“灵魂”舞段将演员的的服饰设定为大红色,两人天人永隔,在孟姜女找到范喜良的尸骨背回家乡,大红色意味着是用丈夫的鲜血染红的衣服,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
舞剧中音乐的创作,选取了秦腔、碗碗腔为主要音乐素材,分别在二幕和四幕中具体展现,注入了陕西当地特有的文化血液。
二、舞剧形式中的陕西文化符号舞剧《孟姜女》在主题、音乐表现、舞美设计及舞蹈道具等方面,紧密围绕着叙事主线,创作素材通过秦腔、碗碗腔、皮影、锅盔、花馍都是通过一系列具体形象生动描绘了秦人、秦风,表达陕西特色的文化内涵,凸显浓厚的陕西民族文化与人文精神。
(一)舞剧主题。
舞剧《孟姜女》是以孟姜女与范喜良的凄美爱情为主题。
刻画了两位主人公之间互相的情感,并以此为基础,通过种种情节的设置,将这些针对于个人的情感逐渐地升格为针对群体的关怀。
这部舞剧也体现了对于陕西文化、中华传统道德和爱情价值观方面的思考,这种理念和思想的融入使得整个作品的思想性变得更加深刻,将整个作品带入了一个更深的层次。
(二)舞剧音乐特征。
在舞剧中音乐创作选取以秦腔、碗碗腔为主要音乐素材,吼秦腔是秦人最直接的表现,舞剧中既要根据剧中的主题、人物、情节进行创作,还要凸显秦人秦地的风格风貌。
论舞剧《孟姜女》的艺术性
128曹蓓贝:论舞剧《孟姜女》的艺术性一、创作背景原创舞剧《孟姜女》以秦朝统一六国为历史背景,以孟姜女与范喜良凄美的爱情为线索,描写军民保家卫国的情怀,体现亲情与乡情,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该舞剧的内容主线和叙事情节是以爱情为脉络展开剧情,再结合舞美灯光营造的特定情感氛围,具有写实与写意的艺术特色,运用现代科技的表现手法传达出历史题材的文化精神,时空穿梭渲染忠贞爱情。
该舞剧通过具象将陕西特色的民族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生动充分地展现在舞台上,凸显出浓厚的地域风貌色彩。
舞蹈作品与其他一切艺术作品相同,都肩负着服务社会、反映时代主旋律、弘扬民族文化与国家情怀的历史使命。
对于我们当下时代有着彰显传统文化魅力与发扬传统道德风范的社会价值意义,是一种弘扬时代精神和启迪人们积极向善、鼓舞斗志、百折不屈的向往美好生活的中国精神。
二、作品分析(一)选用历史题材两千多年来,孟姜女传说广为流传,堪称中华文化传统道德和爱情价值观的典范,是我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传奇之一。
据历史记载,孟姜女是陕西省同官县(今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孟姜原人。
她温柔善良、聪明伶俐,与丈夫范喜良新婚第三天,丈夫就被迫北上修筑长城,因过度思念丈夫,她千里迢迢孤身踏上寻夫之路,身背寒衣,历尽艰辛。
闻知丈夫尸骨埋于长城下,悲痛欲绝竟在城下痛哭,城为之崩。
凭借丈夫手中的红手帕认得尸骨,背负残骸回归故里,殉情而死,幻化为永开不败的灼灼桃花。
舞剧以孟姜女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开故事叙述,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
(二)舞剧的结构形式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不只表现在思想方面,而且在情感方面也有重要的表现,一部优秀的作品,创作者一定要从生活实践和经验中发掘艺术思想,从而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该舞剧运用了写实与写意、戏剧内容与矛盾冲突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以古代爱情传说为题材,以悲情为主线来刻画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编导们巧妙地利用生活中的实物,马车、苞谷、辣椒等,凸显了陕西地域的风格特色。
“舞”之两面,“融”为一体
千丝万缕情意绵,桃灼纷飞泪满襟——原创舞剧《孟姜女》观后感
为主)
2.B乐段(以琵琶独奏为主旋律,细腻有弹性,为人们带来古
B乐段为弱起小节,开头两个音是A乐部第12小节的最后一拍,即“mi-sol”。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C乐段的开头两个音也是B 乐部最后一小节的最后一拍,即“sol-la”。
可以说这几个乐部之间的衔接都是靠弱起来完成的。
3.C乐段谱例
4.D乐段
5.A1乐段
接下来又出现了女生的哼唱,笔者称之为A1乐段,它是开头合唱的再现,与A乐段不同的是,A1乐段中的音变更加丰富,但A 乐段主要强调了羽音、徵音和角音,偶用变宫音当作经过音,A1乐段则拉宽了节奏,出现角音到宫音的六度大跳,最后以变宫音为尾音,具有不稳定性。
笔者认为,此乐段可以起到推进音乐及情节发展的作用。
6.B1乐段
紧接着又出现了B1乐段,这是B乐段琵琶独奏的再现,配以人声俏皮的“yi-yao”,更加有节奏感,袒露出主人公对于美好生活的喜爱、向往与追求。
当男女主人公再次出现时,配乐变成了管弦乐演。
灼灼桃花永开不败——陕西文化视野下的舞剧《孟姜女》
national music 民族音乐灼灼桃花永开不败——陕西文化视野下的舞剧《孟姜女》杨文佳(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2)【摘要】舞剧《孟姜女》主要以爱情为线索展开叙事情节,根据舞剧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艺术特征,运用声、光、电等舞台科技手段以传统题材的现代表达,穿越时空烘托忠贞的爱情。
创作素材通过秦腔、碗碗腔、皮影、锅盔、花馍等一系列具体形象生动描绘了秦人、秦风,表达陕西特色文化内涵,凸显浓厚的陕西地域文化与人文精神。
本舞评从舞剧的音乐、道具、舞蹈的动律动态三个方面分析阐述舞剧《孟姜女》中所体现的陕西文化。
【关键词】舞剧;陕西文化;多维度;舞评【中图分类号】J618 【文献标识码】A孟姜女历史传说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传奇之一,两千多年来广为流传,堪称中华文化传统道德和爱情价值观典范。
舞剧《孟姜女》主要描写了美丽善良的孟姜女在与范喜良结为夫妻后,日夜思念北上修筑长城的丈夫,缝制寒衣孤身踏上千里寻夫之路,九死一生,受尽磨难。
却闻知丈夫被夯入长城泥土中悲痛欲绝,孟姜女与范喜良凄美的爱情幻化为灼灼桃花永开不败。
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陕西省艺术节展演原创舞剧《孟姜女》,由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青年舞团倾力出演。
舞剧《孟姜女》由刘姬娜担任总编导,孟姜女饰演者为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李婧,范喜良饰演者为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李宣霖。
原创舞剧《孟姜女》以爱情为线索展开叙事情节,舞剧由序幕到尾声分为六个部分。
自今年6月起,陕西师范大学舞蹈系教师及学生开始着手编排舞剧《孟姜女》,时至9月,在各方共同的努力和支持下原创舞剧《孟姜女》全面合成,最终于2017年9月25日在陕西师范大学终南音乐厅首次公演。
本舞评从舞剧《孟姜女》的音乐、服装道具、舞蹈的动律动态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阐述舞剧《孟姜女》中所体现的陕西文化。
一、舞剧《孟姜女》在音乐中所体现的陕西文化舞剧《孟姜女》在音乐中充分运用陕北民间音乐、碗碗腔及陕西秦腔音乐特色、以剧情为线索,在剧情的喜悦与哀伤中贯穿始终。
浅析舞蹈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以舞剧《立夏》为例
2020-1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析舞蹈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以舞剧《立夏》为例沈荣峰刘浩瀚(合肥演艺股份有限公司歌舞团,安徽合肥230001)摘要:舞剧主要是通过舞蹈、舞美以及音乐来表现特定戏剧内容和人物形象的一种艺术形式,人物形象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尤其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能使舞蹈内涵展现的更充分,更具有说服力。
包括演员在演出中分清角色的存在感,以及段落的更好衔接。
当一个特定人物的出现,必然会出现相互照应的本体性格的再造,并且会出现矛盾体的另一部分的人物碰撞,致使人物相互的转化和不断碰撞,使整部剧的人物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好的增加观众对人物的辨识度,以及对人物的准确判断。
同时也能进一步的提升舞蹈观赏性,从而引起观赏者的共鸣,本文以舞剧《立夏》中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例就舞蹈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进行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舞蹈;人物形象;塑造;《立夏》中图分类号:J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3-0113-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3.051一、引言《立夏》这部舞剧主要塑造了进步青年林映山,财主女儿苏嫣红和洪府少爷洪旭光三个主要角色,以及洪父身为军阀,对百姓有着绝对的处置权,促使洪府上下的团丁们欺行霸市,无恶不作,从而使得角色之间的矛盾体让整部剧充斥着邪恶与正能量的激烈碰撞,也充分体现了革命者一致向前的革命情怀和坚贞不屈、勇敢顽强的人物特征。
其中男主角洪旭光思想进步,向往革命,其父却不认可他的进步思想,并为他与苏嫣红定下婚事,然而他们两个人在成亲当晚逃跑。
农民们选择在立夏的这天晚上起义,洪旭光与他的父亲变成了敌人,最后洪旭光英勇就义。
洪旭光这一人物身上出现过坚强和忤逆的两种不同表现,是个性格丰富、情感矛盾的人物,笔者想通过思考其人物性格,探索其人物形象塑造的特征,为刻画出更鲜明的人物特点,也为舞剧人物更好地塑造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浅谈《孟姜女》演唱的艺术处理
浅谈《孟姜女》演唱的艺术处理摘要:歌曲《孟姜女》是一首优秀的新编民歌,已成为声乐教学和演唱的必选曲目。
本文将从作品的分析、声音与情感的完美结合、舞台表演的真与美三个方面简要阐述《孟姜女》演唱的艺术处理。
关键词:孟姜女;演唱;艺术处理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106-02《孟姜女》是一个千百年来流传在中国老百姓中的传奇故事,作为民间时调小曲的《孟姜女》约形成于宋元以后,是我国流传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传统民歌之一。
九十年代,由刘麟编词、王志信编曲的《孟姜女》,融入现代人的思维方法和创作手法改编的这首歌曲在保留原曲主题的基础上,通过多次变奏,突出了孟姜女内心的悲怨之情。
一、《孟姜女》的作品分析《孟姜女》是作曲家王志信在河北民歌的基础上,巧妙运用变奏及戏曲板腔体手法,使得音乐的词、曲、节奏、速度、力度变化以及旋律等更加丰富、饱满富有色彩,使音乐表现的情感更加委婉、生动、深沉,从而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孟姜女》是以四句体的曲调为基础,共分“春、夏、秋、冬”四个场景,四种情思来加以描述和展开。
从春天时分的“人家夫妻团圆聚,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长城”到夏天时分的“夏夜里银河飞流星,牛郎会织女点燃红灯笼”,又到秋天“九月里来九重阳,菊花煮酒空相望”,再到冬天“大雪纷飞北风急,孟姜女千里送寒衣”,曲式结构为:起、承、转、合,全曲大致分为四段。
中国影视第一段从歌词内容来看,是全曲的呈示部分,是一个叙述性的主题。
旋律起伏不大,速度稍慢,好像在向人诉说着主人公的不幸。
紧接着间奏第3小节出现了密集型的顿音记号,使音乐有了动感,似乎有种拨击心弦的演奏效果,并为下段音乐做好铺垫。
第二段一开始就是切分音的连续使用,结合十六分音符和符点音符较强的律动性,使旋律流动起来,表现出孟姜女对往日美好生活的留恋及与丈夫盼望重逢的激动心情。
从歌词内容看,作者有意把孟姜女与范杞良和牛郎与织女相对照,更衬托出其间的伤感情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
以美学的角度浅析舞蹈编创中需要突出的审美形式
——以原创舞剧《孟姜女》为例
成雨恩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摘要】美学作为一个哲学层面的概念,影响着人们的审美体验和价值观念。
舞蹈作为一种舞台艺术,是一种美的表达,是观众可以获得美的舞台艺术。
面对舞蹈与美的关系,编导应该思考如何编创出更加符合美学要求的作品。
本文以原创舞剧《孟姜女》为例,对舞蹈编创中需要注意的审美形式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舞蹈美学;舞蹈编创;意境
【中图分类号】J623 【文献标识码】A
一、舞蹈语言的意象美
意象是传达编导寓意的艺术形象,是实有的存在,是营造氛围,传情达意的材料和手段。
古有《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今有“大浪淘沙”,这样连续意象的叠加仿佛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画卷,身临其境的体验便不言而喻了。
动作语汇。
吕艺生曾在《舞蹈学导论》一书中提到“舞蹈是经过艺术家组织的、注入情感与观念的、具有一定运动规律的肢体动作”。
以肢体动作对舞蹈进行定位,更突出了舞蹈的本体性。
楚王爱细腰,舞剧《孟姜女》作为秦汉时期的历史再现,突出秦汉继承楚舞长袖柔情,细腰欲折的传统,在踏春舞段中以女子群舞的形式为观众展现了柔美俏皮的秦代女子形象。
或扬起长袖,或长袖拂面,或长袖翘起缠绕,无不展现出秦代女子的风韵神情。
舞蹈道具。
舞蹈道具作为塑造舞蹈形象的重要因素,在分析舞剧美学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演员借助道具表达感情,使观众直观做出视觉上的反应,加以延伸和体验,达到更好的审美效果。
第一幕集市舞段中,锅盔花馍为增添了不少喜剧的色彩,演员运用道具生动形象地塑造了陕北人热情好爽的人物性格,也营造了热闹的集市场面。
舞台环境。
舞台布景也是营造环境的重要渠道,想要观众收获更多与编导在视觉及情感上的一致,氛围的渲染是关键。
一幕洞房场景中,一轮圆月从空中缓缓降落,“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温馨暧昧的气息不言而喻,观众也从浅浅的月光中获得更深刻的体验。
二、艺术手段的独特美
传统艺术的融入。
当今社会专家学者不断呼吁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这就是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之中所说的“不忘根本”。
在编创中结合传统技艺和地方元素能为作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个过程中不只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是对整个作品的提亮,使舞蹈贴近观众,贴近生活。
作为三秦大地出品的舞蹈作品,将非遗艺术秦腔融合进来,符合当地特色,秦腔吼出的同时,“大男人,生死壮烈”的陕北人豪迈无所畏惧的性格也体现出来。
现代技术的运用。
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也越高,加入现代技术是必然趋势。
孟剧中对纱幕投影的运用是舞剧突出的看点,两道纱幕似乎将期盼夫君的孟姜女、浴血奋战的范喜亮、保家卫国的战士框入到同一画面。
桃花漫天散尽,长城一望无边,布景无法做到的视觉效果,投影做出了完美展现,使舞剧立体感得以扩大,对观众形成了视觉上强有力的冲击与震撼。
三、情感表达的意境美
虚实相生。
“虚”与“实”本是哲学的一对范畴,也是美学意义上的表达。
在舞蹈编创中,把实在的视觉构图和虚化的意向空间结合起来才使作品完整。
舞剧第四幕灵魂舞舞段中,男演员饰战死杀场的战士和劳累而死的劳工,女演员表现的则是盼望国家安定,夫君早日归乡女子。
男性是“虚”,女子为“实”,舞段在设计中有几次流动男女擦肩而过,最后双双相拥,这到底是因为爱牵动内心与灵魂的碰撞,还是夫君凯旋而归的美好相遇。
观众在内心情感上获得的境界美,也就从这死亡与生存,灵魂与肉体之中产生了。
情景交融。
“情”是人所为。
“景”是客观事物的存在,不管是演员用情的表演,还是布景道具对情绪的衬托,都是为了更多的引起观众与演员编导之间的共鸣。
《孟姜女》舞剧中,桃花的运用贯穿全剧始终。
桃花在古代被人称作“短命花”,正如唐寅所说“貌娇命薄两难全,莺老花残谢世缘”,黛玉葬花的悲伤大概也是说的如此了吧。
全剧尾声双人舞舞段中,桃花散落飞满天,象征着孟姜女与范喜亮的爱情也随之落幕,花开花落不由人,也向观众传达了生命和爱情的无奈。
在这情景交融的美妙的画面中,编导对意境美的营造可以说是十分成功了。
总的来说,不管是对意象的把握还是艺术手段的选择,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情感表达,也就是对意境的营造,中国人喜欢感同身受,在舞蹈编创过程中如果能基本实现意境美,让观众置身于剧情感情当中,这就可以算得上比较成功的作品了。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美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09).
8 Northern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