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海岳名言》原文及译文

合集下载

历代书论精粹-米芾

历代书论精粹-米芾

米芾《海岳名言》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或遣词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故吾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辞。

吾书小字行书,有如大字。

唯家藏真迹跋尾,间或有之,不以与求书者。

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

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总而成之。

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江南吴山完、登州王子韶大隶题榜有古意,吾儿友仁大隶题榜与之等。

又幼儿友知代吾名书碑及手大字更无辨。

门下钓忖其小楷,:“每小简可使令嗣书。

”谓友知也。

老杜作《薛稷慧普寺诗》:“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

”今有石本得视之,乃是勾勒倒收笔锋,笔笔如蒸饼,“普”字如人握两拳,伸臂而立,丑怪难状。

由是论之,古无真大字明矣。

葛洪《天之观》飞白,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

欧阳询《道林之寺》,寒俭无精神。

柳公权《国清寺》,大小不相称,费尽筋骨。

裴休率意写牌,乃有真趣,不陷丑怪。

真字甚易,唯有体势难,谓不如画算,勾,其势活也。

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见之,大小各自有分。

智永有八面,已少锺法。

丁道护、欧、虞笔始匀,古法亡矣。

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

自柳,世始有俗书。

唐官诰在世为褚、陆、徐峤之体,殊有不俗者。

开元以来,缘明皇字体肥俗,始有徐浩,以合时君所好,经生字亦自此肥。

开元以前古气无复有矣。

唐人以徐浩比僧虔,甚失当。

浩大小一伦,犹使楷也。

僧虔、萧子云传锺法,与子敬无异,大小各有分,不一伦。

徐浩为颜真卿辟客,书韵自张颠血脉来,教颜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非古也。

石刻不可学,便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如颜真卿,每使家僮刻字,故会主人意,修改波撇,致大失真。

唯吉州庐山题名,题讫而去,後人刻之,故皆得其真,无做作凡俗之差,乃知颜出於褚也。

又真迹皆无蚕头燕尾之笔,与郭知运《争坐位帖》,有篆籀气,颜杰思也。

柳与欧为丑怪恶札祖,其弟公绰乃不俗於兄。

筋骨之说出於柳,世人但以怒张为筋骨,不知不怒张,自有筋骨焉。

米芾《海岳名言》原文及译文

米芾《海岳名言》原文及译文

米芾《海岳名言》原文及译文米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吴人,祖籍;书法家、画家、画理论家;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癫,书画自成一家,精于鉴别;曾任北宋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草楷行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米芾自谓作书“刷字”,意指其作书行笔方法与前人不同。

米芾文集早佚,《海岳名言》是其友人嘉父录于一纸,由南宋邦基《墨庄漫录》保存下来。

米芾书论核心在用笔天真自然。

他把用笔之法讲得非常生动、形象、易懂。

米芾的评书标准在尊晋卑唐,这和唐人重楷法而米芾不善楷书有关,所以他的书论主要讲翰札行书之法,包括用笔轻重、行间字的大小错落有致等。

《海岳名言》皆米芾平时论书之语,反映其书学美学思想。

米芾重视、晋书迹的古雅自然,主以情作书,指斥“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或遣辞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公然向“遣词求工”的历代评书弊端提出宣战。

对于用笔、布白、筋骨、体势等法,米芾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如“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布置。

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

变态贵形不贵苦,苦生怒怒生怪;贵形不贵作,入画,画入俗;皆字病也。

”评洪“天台之观”飞白,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

自称:“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

既老始而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从而道出了由学习传统到自成一家过程中的甘苦。

其次,曰:“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

褚遂良小字如大字,其后经生祖述,间有造妙者。

大字如小字,未之见也。

”“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笑。

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

分析了石刻与真迹、大字与小字之间的关系和学习方法,强调“字有八面”和“八面具备”。

米芾《海岳名言》原文及译文

米芾《海岳名言》原文及译文

米芾《海岳名言》原文及译文米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吴人,祖籍太原;书法家、画家、画理论家;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癫,书画自成一家,精于鉴别;曾任北宋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草楷行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米芾自谓作书“刷字”,意指其作书行笔方法与前人不同。

米芾文集早佚,《海岳名言》是其友人张嘉父录于一纸,由南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保存下来。

米芾书论核心在用笔天真自然。

他把用笔之法讲得非常生动、形象、易懂。

米芾的评书标准在尊晋卑唐,这和唐人重楷法而米芾不善楷书有关,所以他的书论主要讲翰札行书之法,包括用笔轻重、行间字的大小错落有致等。

《海岳名言》皆米芾平时论书之语,反映其书学美学思想。

米芾重视魏、晋书迹的古雅自然,主张以情作书,指斥“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或遣辞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公然向“遣词求工”的历代评书弊端提出宣战。

对于用笔、布白、筋骨、体势等法,米芾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如“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布置。

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

变态贵形不贵苦,苦生怒怒生怪;贵形不贵作,入画,画入俗;皆字病也。

”评葛洪“天台之观”飞白,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

自称:“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

既老始而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从而道出了由学习传统到自成一家过程中的甘苦。

其次,曰:“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

褚遂良小字如大字,其后经生祖述,间有造妙者。

大字如小字,未之见也。

”“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笑。

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

分析了石刻与真迹、大字与小字之间的关系和学习方法,强调“字有八面”和“八面具备”。

米芾《海岳名言》原文及译文

米芾《海岳名言》原文及译文

米芾《海岳名言》原文及译文米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吴人,祖籍太原;书法家、画家、画理论家;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癫,书画自成一家,精于鉴别;曾任北宋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草楷行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米芾自谓作书“刷字”意指其作书行笔方法与前人不同。

米芾文集早佚,《海岳名言》是其友人张嘉父录于一纸,由南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保存下来。

米芾书论核心在用笔天真自然。

他把用笔之法讲得非常生动、形象、易懂。

米芾的评书标准在尊晋卑唐,这和唐人重楷法而米芾不善楷书有关,所以他的书论主要讲翰札行书之法,包括用笔轻重、行间字的大小错落有致等。

《海岳名言》皆米芾平时论书之语,反映其书学美学思想。

米芾重视魏、晋书迹的古雅自然,主张以情作书,指斥“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或遣辞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公然向“遣词求工”的历代评书弊端提出宣战。

对于用笔、布白、筋骨、体势等法,米芾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如“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布置。

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

变态贵形不贵苦,苦生怒怒生怪;贵形不贵作,入画,画入俗;皆字病也。

”评葛洪“天台之观”飞白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

自称:“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

既老始而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从而道出了由学习传统到自成一家过程中的甘苦。

其次,曰:“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

褚遂良小字如大字,其后经生祖述,间有造妙者。

大字如小字,未之见也。

”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笑。

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

分析了石刻与真迹、大字与小字之间的关系和学习方法,强调“字有八面” 和“八面具备”这些见解,均为后世学者所珍重。

米芾海岳名言原文及译文

米芾海岳名言原文及译文

米芾海岳名言原文及译文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米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吴人,祖籍太原;书法家、画家、画理论家;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癫,书画自成一家,精于鉴别;曾任北宋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草楷行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米芾自谓作书“刷字”,意指其作书行笔方法与前人不同。

米芾文集早佚,《海岳名言》是其友人张嘉父录于一纸,由南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保存下来。

米芾书论核心在用笔天真自然。

他把用笔之法讲得非常生动、形象、易懂。

米芾的评书标准在尊晋卑唐,这和唐人重楷法而米芾不善楷书有关,所以他的书论主要讲翰札行书之法,包括用笔轻重、行间字的大小错落有致等。

《海岳名言》皆米芾平时论书之语,反映其书学美学思想。

米芾重视魏、晋书迹的古雅自然,主张以情作书,指斥“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或遣辞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公然向“遣词求工”的历代评书弊端提出宣战。

对于用笔、布白、筋骨、体势等法,米芾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如“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布置。

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

变态贵形不贵苦,苦生怒怒生怪;贵形不贵作,入画,画入俗;皆字病也。

”评葛洪“天台之观”飞白,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

自称:“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

既老始而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从而道出了由学习传统到自成一家过程中的甘苦。

其次,曰:“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

褚遂良小字如大字,其后经生祖述,间有造妙者。

大字如小字,未之见也。

”“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笑。

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

海岳名言

海岳名言
金陵幕山楼隶榜石,关蔚宗二十一年前书。想六朝宫殿榜皆如是。
薛稷书慧普寺,老杜以为“蛟龙岌相缠”。今见其本,乃如柰重儿,握蒸饼势,信老杜不能书也。
学书须得趣,他好但为乃入妙。别为一好萦之,便不工也。
海岳以书学博士召对。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
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褚遂良小字如大字,其后经生祖述,间有造妙者。大字如小字未之见也。
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笑。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自古及今,余不敏,实得之榜字,固已满世自有识者知之。
石曼卿作佛号,都无回互转折之势,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是颠教颜真卿谬论。盖字自有大小相称,且如写太一之殿,作四窠分,岂可将一字肥满一窠,以对殿字乎?盖自有相称大小,不展促也。余尝书天庆之观,天、之字皆四笔,庆、观字多画在下,各随其相称写之,挂起气势自带过,皆如大小一般,虽真有飞动之势也。
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如颜真卿,每使家僮刻字,故会主人意,修改披撇,致大失真。唯吉州庐山题名,题讫而去,后人刻之,故皆得其真,无做作凡差,乃知颜出于褚也。又真迹皆无蚕头燕尾之笔,《与郭知运争坐位帖》有篆籀气,颜杰思也。柳与欧为丑怪恶札祖,其弟公绰乃不俗于兄,筋骨之说出于柳。世人但以怒张为筋骨,不知不怒张,自有筋骨焉。
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
尹仁等古人书,不知此学吾书多。小儿作草书,大假有意思。
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若穿透,始到钟、索也。可永勉之。
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因思苏之才《恒公至洛帖》字明意,殊有工,为天下法书第一。

米芾《海岳名言》原文及其译文

米芾《海岳名言》原文及其译文

米芾《海岳名言》原文及译文米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吴人,祖籍太原;书法家、画家、画理论家;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癫,书画自成一家,精于鉴别;曾任北宋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草楷行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米芾自谓作书“刷字” ,意指其作书行笔方法与前人不同。

米芾文集早佚,《海岳名言》是其友人张嘉父录于一纸,由南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保存下来。

米芾书论核心在用笔天真自然。

他把用笔之法讲得非常生动、形象、易懂。

米芾的评书标准在尊晋卑唐,这和唐人重楷法而米芾不善楷书有关,所以他的书论主要讲翰札行书之法,包括用笔轻重、行间字的大小错落有致等。

《海岳名言》皆米芾平时论书之语,反映其书学美学思想。

米芾重视魏、晋书迹的古雅自然,主张以情作书,指斥“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或遣辞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公然向“遣词求工” 的历代评书弊端提出宣战。

对于用笔、布白、筋骨、体势等法,米芾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如“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布置。

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

变态贵形不贵苦,苦生怒怒生怪;贵形不贵作,入画,画入俗;皆字病也。

”评葛洪“天台之观”飞白,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

自称:“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

既老始而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从而道出了由学习传统到自成一家过程中的甘苦。

其次,曰:“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

褚遂良小字如大字,其后经生祖述,间有造妙者。

大字如小字,未之见也。

”“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笑。

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 。

分析了石刻与真迹、大字与小字之间的关系和学习方法,强调“字有八面”和“八面具备” 。

(完整版)米芾重点

(完整版)米芾重点

米芾《海岳名言》2007-09-13 16:21:03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或遣辞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

故吾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辞。

吾书小字行书,有如大字。

唯家藏真迹跋尾,间或有之,不以与求书者。

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

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

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江南吴皖、登州王子韶大隶题榜古意盎然,我儿尹仁大隶题榜与之等。

又幼儿尹知代我名书碑及手大字更无辨。

门下许侍郎尤爱其小楷,云:“每小简可使令嗣书。

”谓尹知也。

老杜作《薛程慧普寺》诗云:“郁郁三大字,蛟龙发相缠。

”今有石本得视之,乃是横勒倒收笔锋,笔笔如蒸饼,“普”字如人握两拳,伸臂而立,丑怪难状。

由是论之,古无真大字明矣。

葛洪“天台之观”飞白,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

欧阳询“道林之寺”,寒俭无精神。

柳公权“国清寺”,大小不相称,费尽筋骨。

裴休率意写牌,乃有真趣,不陷丑怪。

真字甚易,唯有体势难,谓不如画算,匀,其势活也。

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见之,大小各自有分。

智永有八面,已少钟法。

丁道护、欧、虞笔始匀,古法亡矣。

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

自柳世始有俗书。

唐官诰在世为褚、陆、徐峤之体,殊有不俗者。

开元以来,缘明皇字体肥俗,始有徐浩,以合时君所好,经生字亦自此肥。

开元以前古气,无复有矣。

唐人以徐浩比僧虔,甚失当。

浩大小一伦,犹吏楷也。

僧虔、萧子云传钟法,与子敬无异,大小各有分,不一伦。

徐浩为颜真卿辟客,书韵自张颠血脉来,教颜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非古也。

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如颜真卿,每使家僮刻字,故会主人意,修改波撇,致大失真。

唯吉州庐山题名,题讫而去,后人刻之,故皆得其真,无做作凡俗之差,乃知颜出于褚也。

又真迹皆无蚕头燕尾之笔,与郭知运《争坐位帖》,有篆箍气,颜杰思也。

柳与欧为丑怪恶札祖,其弟公绰乃不俗于兄。

米芾《海岳名言》原文及译文

米芾《海岳名言》原文及译文

米芾《海岳名言》原文及译文卷首说明:宋代米带《海岳名言》一卷,为我国宋代书法论著的重要篇章之一,也是研究我国书法理论的必读名篇之一。

原书系语录体,虽只短短的二十六条,却言简意,饶有深趣。

从本卷的书名“名言”来看,也有认为不是米芾自撰的。

如近人余绍宋氏在《书画书录解题》中说:“书名“名言,当为后人所辑。

米老虽狂,应不至此。

”此外,他还认为:“《四岸提要》谓其讥贬古人太过,“不免放言矜肆之习,然此真是米老真面目,毫无客气处。

若冯钝吟谓其抑扬太过”,则平心之论也。

此老论书,真有独到语,却又甚入人,题以“名言”,当之无愧。

”但是,话又得说回来,虽然此老论书能“脱落蹊径,独单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但“惜其工于诋河,未免有矜己陵人之意”(《郑堂读书记》),因此,“舍其短而取其长”,对它作一深入的、恰如其份的评述以奉献给广大的书法爱好者,相信是会有益的。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要真正做到“深入的、恰如其份”的评述,恐怕就难免有名不副实之虞了,但是如若读者把它当作一家之言来看的话,则知我罪我,笔者也就有了借口了。

人物介绍:米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吴人,祖籍太原;书法家、画家、画理论家;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癫,书画自成一家,精于鉴别;曾任北宋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草楷行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米芾自谓作书“刷字”,意指其作书行笔方法与前人不同。

米芾文集早佚,《海岳名言》是其友人张嘉父录于一纸,由南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保存下来。

米芾书论核心在用笔天真自然。

他把用笔之法讲得非常生动、形象、易懂。

米芾的评书标准在尊晋卑唐,这和唐人重楷法而米芾不善楷书有关,所以他的书论主要讲翰札行书之法,包括用笔轻重、行间字的大小错落有致等。

《海岳名言》皆米芾平时论书之语,反映其书学美学思想。

米芾重视魏、晋书迹的古雅自然,主张以情作书,指斥“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或遣辞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公然向“遣词求工”的历代评书弊端提出宣战。

从《海岳名言》中窥探米芾书学思想

从《海岳名言》中窥探米芾书学思想

从《海岳名言》中窥探米芾书学思想
米芾《海岳名言》原文及译文
米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吴人,祖籍太原;书法家、画家、画理论家;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癫,书画自成一家,精于鉴别;曾任北宋校书郎、书画博士、
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草楷行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
达到乱真程度。

米芾自谓作书“刷字”,意指其作书行笔方法与前人不同。

米芾文集早佚,《海岳名言》是其友人张嘉父录于一纸,由南宋张邦
基《墨庄漫录》保存下来。

米芾书论核心在用笔天真自然。

他把用笔之法讲得非常生动、形象、
易懂。

米芾的评书标准在尊晋卑唐,这和唐人重楷法而米芾不善楷书有关,
所以他的书论主要讲翰札行书之法,包括用笔轻重、行间字的大小错落有
致等。

刷——不等于快!。

米芾《砚史》《书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

米芾《砚史》《书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

米芾《砚史》《书史》《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提要】臣等谨案:《砚史》,宋米芾撰。

首冠以《用品》一条,论石之当以发墨为上。

后附《性品》一条,论石质之坚软。

《样品》一条,则备列晋砚、唐砚以迄宋代形制之不同;中纪诸砚,自玉砚至蔡州白砚,凡二十六种。

而于端、歙二石,辨之尤详。

自谓皆曾目击经用者,非此则不录,其用意殊为矜慎。

末纪所收青翠叠石一、正紫石一,皆指为历代之瑰宝,而独不及所谓南唐砚山者,或当时尚未归宝晋斋中,或已为薛绍彭所易,均未可知也。

芾本工书法,凡石之良楛,皆出亲试,故所论具得砚理,视他家之耳食者不同。

其论历代制作之变,考据尤极精确,有足为文房鉴古之助者焉。

乾隆四十六年正月恭校上。

《砚史》人好万殊,而以甚同为公,甚不同为惑。

喻之而移,非真得之,更而得之,则必信其守。

夫博奕犹贤乎已,则吾是文必不见嗤于赏鉴之士。

【凤麟按:此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略为断句。

】○用品器以用为功。

玉不为鼎,陶不为柱。

文锦之美,方暑则不先于表出之绤;楮叶虽工,而无补于宋人之用。

夫如是,则石理发墨为上,色次之,形制工拙,又其次。

文藻缘饰虽天然,失砚之用。

○玉砚玉出光,为砚,着墨不渗,甚发墨,有光。

其云磨墨处不出光者,非也。

余自制成苍玉砚。

○唐州方城县葛仙公岩石石理向日视之,如玉莹,如鉴光,而着墨如澄泥不滑。

稍磨之,墨已下而不热生泡;生泡者,胶也。

古墨无泡,胶力尽也。

若石滑,磨久,墨下迟,则两刚生热,故胶生泡也。

此石既不热,良久墨发,生光,如漆如油,有艳不渗也。

岁久不乏,常如新成,有君子一德之操。

色紫可爱,声平而有韵。

亦有澹青白色,如月如星而无晕。

此石近出,始见十余枚矣。

○温州华严尼寺岩石石理向日视之,如方城石,磨墨不热,无泡,发墨生光,如漆如油,有艳不渗,色赤而多有白沙点,为砚,则避磨墨处。

比方城差慢,难崭而易磨。

亦有白点,点处有玉性,扣之,声平无韵。

校理石扬休所购王羲之砚者,乃此石。

【凤麟按:宋无名氏《砚谱》:“会稽有老叟云:右军之后持一风字砚,大尺余,色正赤,用之不减端石,云右军所用者。

米芾《海岳名言》原文及译文

米芾《海岳名言》原文及译文

米芾《海岳名言》原文及译文1. 米芾《海岳名言》米芾《海岳名言》1.刷字具有什么特点宋米芾《海岳名言》云:“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

’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

’”近人沈尹默《书法论》云:“米元章说,沈辽排字,蔡襄勒字,苏轼画字,黄庭坚描字,他自己刷字,这都是就各人短处而言。

写字结体必须匀整,但只顾匀整,就少变化,这是讲结体。

用涩笔写便是勒字,用快笔写便是刷,用笔重按着写便是画,用笔轻提着写便是描,这是讲用笔。

涩、快、重、轻等笔的用法,写字的人一般都是要相适应地配合着运用的。

若果偏重了一面,便成毛病。

米芾的话,是针对各人偏向讲的,不可理解为写字不应当端详排比,不应当有勒、有刷、有画、有描的笔致。

”。

2.为什么米芾自称“刷字”《海岳名言》有这样记载:“米芾以书学博士召对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曰:“刷字”是就用笔来说的,指中锋行笔,运笔迅捷、劲健、沉着。

苏东坡说他“风稿阵马,沉着痛快。

”(《东坡集》),黄山谷说他“快剑研阵,强弩射万里,书家笔势亦穷于此。

”《山谷题跋》苏黄虽非专谈其用笔,但也可作对“刷字”的最好理解,米芾认为古人书法大都是“一笔书”,而他自己则锋出“八面”。

来源书法屋,书法屋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

这正是对传说用笔的一种改革、一种创造。

米芾自称“刷字”,一方面是对自己用笔的总结,另一方面,也是深人浅出地总结书法特点,借以金针度人。

他曾说:“历观与贤论书,征引迁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胭’,是何等语?或遣辞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

”(《海岳名言》)“刷字”形象而又具体,没有半点故弄玄虚之处。

3.为什么说黄庭坚是描字”黄庭坚描字“出自米芾言论:渊源是:自蔡京从杭州召回并且当上了宰相,蔡京与米芾之间的关系也开始从平等的翰墨之交,逐渐地变成了依附势利之交。

米芾书论海岳名言

米芾书论海岳名言

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或遣辞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

故吾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辞。

吾书小字行书,有如大字。

唯家藏真迹跋尾,间或有之,不以与求书者。

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

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

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江南吴皖、登州王子韶大隶题榜古意盎然,我儿尹仁大隶题榜与之等。

又幼儿尹知代我名书碑及手大字更无辨。

门下许侍郎尤爱其小楷,云:“每小简可使令嗣书。

”谓尹知也。

老杜作《薛程慧普寺》诗云:“郁郁三大字,蛟龙发相缠。

”今有石本得视之,乃是横勒倒收笔锋,笔笔如蒸饼,“普”字如人握两拳,伸臂而立,丑怪难状。

由是论之,古无真大字明矣。

葛洪“天台之观”飞白,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

欧阳询“道林之寺”,寒俭无精神。

柳公权“国清寺”,大小不相称,费尽筋骨。

裴休率意写牌,乃有真趣,不陷丑怪。

真字甚易,唯有体势难,谓不如画算,匀,其势活也。

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见之,大小各自有分。

智永有八面,已少钟法。

丁道护、欧、虞笔始匀,古法亡矣。

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

自柳世始有俗书。

唐官诰在世为褚、陆、徐峤之体,殊有不俗者。

开元以来,缘明皇字体肥俗,始有徐浩,以合时君所好,经生字亦自此肥。

开元以前古气,无复有矣。

唐人以徐浩比僧虔,甚失当。

浩大小一伦,犹吏楷也。

僧虔、萧子云传钟法,与子敬无异,大小各有分,不一伦。

徐浩为颜真卿辟客,书韵自张颠血脉来,教颜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非古也。

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如颜真卿,每使家僮刻字,故会主人意,修改波撇,致大失真。

唯吉州庐山题名,题讫而去,后人刻之,故皆得其真,无做作凡俗之差,乃知颜出于褚也。

又真迹皆无蚕头燕尾之笔,与郭知运《争坐位帖》,有篆箍气,颜杰思也。

柳与欧为丑怪恶札祖,其弟公绰乃不俗于兄。

筋骨之说出于柳,世人但以怒张为筋骨,不知不怒张自有筋骨焉。

米芾《海岳名言》原文与译文(节录)

米芾《海岳名言》原文与译文(节录)

米芾《海岳名言》原文与译文(节录)米芾简介和解题:米芾(一零五一年—一一零七年),北宋书画家。

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

世居太原(今属山西),迁襄阳(今属河北),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曾任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

又因狂放,并有洁癖,也叫他“米颠”。

能诗文,擅书画,精于鉴别,好收藏名迹。

行草书能取前人所长,尤得力于王献之,用笔俊迈,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评,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存世法书有《苕溪诗》、《蜀素帖》、《虹县诗》、《向太后挽词》等,著有《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

《海岳名言》一卷,皆其平日论书之语,常有独到处。

于古人多所讥贬,其中有过刻处,后人已有批评。

其心得既深,所言运笔布格之法,实能脱落蹊径,为书家之圭皋,信临池者所宜探索者。

米芾《海岳名言》原文与译文(节录)(2)原文: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或遣辞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

故吾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辞。

吾书小字行书,有如大字。

唯家藏真迹跋尾,间或有之,不以与求书者。

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

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

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江南吴皖、登州王子韶大隶题榜有古意,吾儿友仁大隶题榜与之等。

又幼儿友知代吾名书碑及手大字更辨。

门下许侍郎尤爱其小楷,云:“每小简可使令嗣书。

”谓友知也。

老杜作《薛稷慧普寺诗》云:“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

”今有石本得视之,乃是勾勒倒收笔锋,笔笔如蒸饼,“普”字如人握两拳,伸臂而立,丑怪难状。

由是论之,古无真大字明矣。

葛洪“天台之观”飞白,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

欧阳询“道林之寺”,寒俭无精神。

柳公权“国清寺”,大小不相称,费尽筋骨。

裴休率意写碑,乃有真趣,不陷丑怪。

真字甚易,唯有体势难,谓不如画算,勾,其势活也。

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见之,大小各自有分。

从海岳名言看米芾的书法思想

从海岳名言看米芾的书法思想

从《海岳名言》看米芾的书学思想冯亚君米芾的书法思想散见于散见于《书史》、《宝章待放录》、《评纸帖》、《砚史》、《画史》、《海岳名言》等,姜澄清先生曾说“宋人论书,更多的是题跋笔札,风气所在,几乎到了无文人不言书的地步,简直成了时髦,即使只言片语,往往也足以道破天机。

”①在米芾的书学散论中,《海岳名言》辑录了他平日论书语,全篇二十六则,虽每则寥寥数语,然微言精义,颇含深趣。

米芾癫狂成性,当然性情所至,所论亦不免时有过于偏激。

本文拟从其积极的方面来展开分析探讨米芾的书学思想。

一、“要在入人,不为溢词”的书法批评观受汉代以来骈体诗赋风尚的影响,文人论书多为追求文法,音韵和意象的完美,征引迂远,比况奇巧,而于书理多是隔靴搔痒,难得其旨。

其次魏晋南北以来,玄学兴起,士大夫言谈多以诡谲为时尚,华丽浮靡之风益盛,书法评论不例外。

有些书论只求遣辞华美,结果往往是去法逾远,不着边际让人费解。

这种论书文风在唐朝时就已为人所注意。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诸家势评,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

今之所撰,亦无取焉”②。

二程理学以“格物致知”、“穷理尽性”③为追求,主张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本体轮的研究上。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在《海岳名言》开篇米芾就说:“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或遣辞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

故吾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辞。

”米芾所责问“是何等语”的,正是那些在他看来远离书法艺术本体的书论。

对于好的艺术作品,欣赏者悦之于目,得之于心,若过于比拟奇巧言辞夸张,则给别人以高深莫测,玄而又玄之感。

基于此,米芾面对前贤书法做了一针见血地提出自己的批评意见,虽然不免过激,但这种敢于质疑艺术权威的务实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在《海岳名言》中他评道:欧阳询“道林之寺”,寒俭无精神。

柳公权“国清寺”,大小不相称,费尽筋骨。

薛稷书慧普寺,老杜以为“蛟龙岌相缠”今见其本,乃知柰重儿握蒸饼势,信老杜不能书也。

海岳名言米芾

海岳名言米芾

海岳名言米芾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或遣辞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故吾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辞。

吾书小字行书,有如大字。

唯家藏真迹跋尾,间或有之,不以与求书者。

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

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总而成之。

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江南吴□<山完>、登州王子韶大隶题榜有古意,吾儿友仁大隶题榜与之等。

又幼儿友知代吾名书碑及手大字更无辨。

门下钓忖R其小楷,:“每小简可使令嗣书。

”谓友知也。

老杜作《薛稷慧普寺诗》:“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

”今有石本得视之,乃是勾画倒收笔锋,笔笔如蒸饼,“普”字如人握两拳,伸臂而立,丑怪难状。

由是论之,古无真大字明矣。

葛洪《天之观》飞白,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

欧阳询《道林之寺》,寒俭无精神。

柳公权《国清寺》,大小不相称,费尽筋骨。

裴休率意写牌,乃有真趣,不陷丑怪。

真字甚易,唯有体势难,谓不如画算,勾,其势活也。

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见之,大小各自有分。

智永有八面,已少锺法。

丁道护、欧、虞笔始匀,古法亡矣。

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

自柳,世始有俗书。

唐官诰活着为褚、陆、徐峤之体,殊有不俗者。

开元以来,缘明皇字体肥俗,始有徐浩,以合时君所好,经生字亦自此肥。

开元以前古气无复有矣。

唐人以徐浩比僧虔,甚失当。

浩大小一伦,犹使楷也。

僧虔、萧子云传锺法,与子敬无异,大小各有分,不一伦。

徐浩为颜真卿辟客,书韵自张颠血脉来,教颜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非古也。

石刻不可学,便自书令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需真迹观之,乃得趣。

如颜真卿,每使家僮刻字,故会主人意,修改波撇,致大失真。

唯吉州庐山落款,题讫而去,後人刻之,故皆得其真,无做作凡俗之差,乃知颜出於褚也。

又真迹皆无蚕头燕尾之笔,与郭知运《争坐位帖》,有篆籀气,颜杰思也。

柳与欧为丑怪恶札祖,其弟公绰乃不俗於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芾《海岳名言》原文及译文米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吴人,祖籍太原;书法家、画家、画理论家;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癫,书画自成一家,精于鉴别;曾任北宋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草楷行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米芾自谓作书“刷字”意指其作书行笔方法与前人不同。

米芾文集早佚,《海岳名言》是其友人张嘉父录于一纸,由南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保存下来。

米芾书论核心在用笔天真自然。

他把用笔之法讲得非常生动、形象、易懂。

米芾的评书标准在尊晋卑唐,这和唐人重楷法而米芾不善楷书有关,所以他的书论主要讲翰札行书之法,包括用笔轻重、行间字的大小错落有致等。

《海岳名言》皆米芾平时论书之语,反映其书学美学思想。

米芾重视魏、晋书迹的古雅自然,主张以情作书,指斥“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或遣辞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公然向“遣词求工”的历代评书弊端提出宣战。

对于用笔、布白、筋骨、体势等法,米芾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如“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布置。

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

变态贵形不贵苦,苦生怒怒生怪;贵形不贵作,入画,画入俗;皆字病也。

”评葛洪“天台之观”飞白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

自称:“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

既老始而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从而道出了由学习传统到自成一家过程中的甘苦。

其次,曰:“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

褚遂良小字如大字,其后经生祖述,间有造妙者。

大字如小字,未之见也。

”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笑。

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

分析了石刻与真迹、大字与小字之间的关系和学习方法,强调“字有八面” 和“八面具备”这些见解,均为后世学者所珍重。

但是,作者论及前代书家及作品,有时亦有讥贬过甚之言,如评欧阳询“道林之寺”四字,“寒俭无精神”,析柳公权“国清寺”三字,“大小不相称,费尽筋骨”,评“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

自柳世始有俗书”,不免放言矜肆,难以为训。

然而,其论人论书,直言快语,直抒胸臆,无拘无束,不蹈陈规,为历来书家所传颂。

其苛求前人之处虽多,但总比专以遣造溢美谀词者为好。

作品关于笔法、笔势、笔意,和字病、字忌等审美标准,及其书法艺术等本质问题的独立见解,尤其是所言运笔布格之法,实能脱离前人蹊径。

刷一一不等于快!《海岳名言》原文: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是何等语?或遣辞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

故吾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辞。

【遍观前代名家关于书法的评论,引证之事,全都曲折而抽象,就好比“龙跃天门,虎臣凤阁”之类,这是什么语言呢?要不就是追求华丽的辞藻,这样其实离具体的笔法更远了,对学书者没什么益处。

所以我这里所说的,只想人易理解,不用那些浮夸之辞。

】吾书小字行书,有如大字。

唯家藏真迹跋尾,间或有之,不以与求书者。

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

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

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我写的小字行书,有如大字;但我只在家藏的真迹题跋后,偶尔这么写,不给求字的人。

写这种字,关键是要胸有成竹,心中有底就可以随意下笔,写起来很自然,而字迹也古朴雅致。

我成年时书法还未能自成一家,别人都说我的字是“集古字”。

其实我这是吸取各家之长,将其综合起来。

等到年老的时候,就开始独成一家,别人见了,竟然不知道我是学哪一家的字呢。

】江南吴、登州王子韶,大隶题榜有古意,吾儿友仁大隶题榜与之等。

又幼儿友知代吾名书碑及手大字更无辨。

门下许侍郎尤爱其小楷,云每小简可使令嗣书,谓友知也。

【江南的吴,登州的王子韶,用大字隶书题榜很有古意;我儿子友仁,大字隶书跟他们一样。

再者,我小儿子友知,代我写碑及手书大字,别人都分不出来;门下省的许侍郎尤其喜欢他的小楷,曾对我说过:“若有给我的短简,可让你儿子代写。

”他说的就是我小儿友知。

】老杜作《薛稷慧普寺》诗云:“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

”今有石本得视之,乃是勾勒倒收笔锋,笔笔如蒸饼,“普”字如人握两拳,伸臂而立,丑怪难状。

由是论之,古无真大字明矣。

【杜甫写了首题为《薛稷慧普寺》的诗,其中有两句说:“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

现在见到了原石的拓本,一看,原来是用回锋色勒的,每一笔都显得跟蒸饼似的。

其中的“普”字就像一人握紧两拳,伸直了双臂杵在那儿,是在是怪异不美。

由此说来,古人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大字。

】葛洪“天台之观”飞白,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

欧阳询“道林之寺;寒俭无精神。

柳公权国清寺,大小不相称,费尽筋骨。

裴休率意写牌,乃有真趣,不陷丑怪。

真字甚易,唯有体势难,谓不如画算,勾,其势活也。

【葛洪所书“天台之观”四字飞白书,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

欧阳询写的“道林之寺”,单薄寒酸,没有精神。

柳公权所书“国清寺”,字体大小不相称,还费尽气力。

裴休随心书写牌匾,倒很有味道,不至于丑怪。

楷书很容易写,只是写出气势来难。

应该说,只有不像画算筹似地那么刻板,笔势就活了。

】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见之,大小各自有分。

智永有八面已少钟法。

丁道护,欧、虞笔始勾,古法亡矣。

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

自柳世始有俗书。

【字有八面,只有在正楷中能全部表现出来,大字小字各具其妙。

智永的字有八面,可是已经缺少钟繇笔法。

丁道护,欧阳询,虞世南等人,笔法开始变得整齐匀称,此时已是古法殆尽了。

柳公权字学欧阳询,但远不如欧,反成丑陋怪诞之祖。

自柳公权开始,世上便有了俗书。

】唐官告在世,为褚、陆、徐、峤之体,殊有不俗者。

开元已来,缘明皇字体肥俗,始有徐浩以合时君所好,经生字亦自此肥,开元已前古气无复有矣。

【当初唐朝的委任文书都用褚遂良、陆柬之及徐峤之的字体,其中颇有不俗之作。

开元以来,只因唐明皇的字体属肥俗一路,开始有徐浩之流,写丰肥之字以取悦皇上,抄经者的字体也开始变肥了。

开元之前的古气就不再有了。

】唐人以徐浩比僧虔,甚失当。

浩大小一伦,犹吏楷也。

僧虔,萧子云传钟法,与子敬无异,大小各有分,不一伦。

徐浩为颜真卿辟客书韵,自张颠血脉来,教颜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非古也。

【唐朝人把徐浩比作王僧虔,是很不恰当的。

徐浩的字,大小一致,跟下层文吏的楷书差不多。

王僧虔、萧子云传承钟繇笔法,和王献之的字一样,大小各得其所,不会强求一致。

徐浩是颜真卿的门客,书体源自张旭一派;张旭教颜真卿大字缩小,小字扩大,这却非古法。

】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如颜真卿,每使家僮刻字,故会主人意,修改披撇,致大失真。

唯吉州庐山题名,题讫而去,后人刻之,故皆得其真,无做作凡差,乃知颜出于褚也。

又真迹皆无蚕头燕尾之笔,《与郭知运争坐位帖》有篆籀气,颜杰思也。

柳与欧为丑怪恶札祖,其弟公绰乃不俗于兄,筋骨之说出于柳。

世人但以怒张为筋骨,不知不怒张,自有筋骨焉。

【不能学石刻上的字。

因为自己写的字拿去让别人刻,刻出来就变了样了。

所以说,还须拿真迹来观赏研究,才能得其真谛。

比如,颜真卿就常让家仆去把他的字上石,家仆猜度主人心思,刻字时就将撇捺等笔画作了修改,于是颜氏书迹大为失真。

只有在吉州庐山的题名,是当时题完就走了,后人根据原迹刻石,所以保存了颜书的本来面目,没有做作庸俗的的缺点。

看了这个才知道颜书是出于褚体的。

况且,颜字真迹中也没有蚕头雁尾的笔画。

颜真卿写给郭英乂的《争座位帖》,有篆书籀字的味道,是颜书中的杰作。

柳公权与欧阳询的字是丑怪俗烂之祖,不过其弟枊公绰却不和兄长一般俗气。

字贵筋骨之说出于柳。

世人只知字怒张者有筋骨,却不知不故作怒张者,也自有筋骨在的。

】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

褚遂良小字如大字,其后经生祖述,间有造妙者。

大字如小字未之见也【都说大字要当小字写,小字要当大字写。

褚遂良小字写得如同大字般有气势开张,以后的抄生者学他,偶尔也有字写得好的。

大字写得跟小字一样细致入微,一丝不苟,还没见过别人有这样的字。

】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笑。

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

自古及今,余不敏,实得之榜字,固已满世自有识者知之。

【世人写大字时大多用力抓笔,这样反而更没有筋骨精神,写出的圆笔末尾就和蒸饼似的,实在鄙陋可笑。

大字要写得跟小字一样细微,笔锋气势一应俱全,必须无半点刻意造作才算佳品。

自古以来,还没有写大字如小字的,在下不才,幸而掌握了其中的诀窍。

现如今的大字随处可见,这些人中总会有人明白我的。

】石曼卿作佛号,都无回互转折之势,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是颠教颜真卿谬论。

盖字自有大小相称,且如写太一之殿,作四窠分,岂可将一字肥满一窠,以对殿字乎?盖自有相称大小,不展促也。

余尝书天庆之观,天、之字皆四笔,庆、观字多画在下,各随其相称写之,挂起气势自带过,皆如大小一般,虽真有飞动之势也。

【石延年(字曼卿)所写的佛祖名号,全无回环转折的体势;小字扩大,大字缩小,那是随性癫狂的张教给颜真卿的谬论。

事实上,字本身有大有小,比如说写“太一之殿”四个字,分四格写,难道要把“一” 字写得肥大,占满一整格,以和“殿”字保持大小一致吗?其实大小适宜即可不必特意扩大或缩小。

我曾经写过“天庆之观”四个大字,“天”字和“之”字都只有四笔,“庆(庆)”字和“观(观)”字下面笔画多,我根据其自然的形态来写,写完挂起来一看,气势连贯,大小适宜,确乎有飞动之势。

】书至隶兴,大篆古法大坏矣。

篆籀各随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隶乃始有展促之势,而三代法亡矣。

【到隶书产生,大篆古法就被破坏殆尽了。

篆文籀字都是各随其字形大小而写的,正如世间万物,生动完美,各具其态。

隶书开始有了大者缩小,小者扩大的写法,从此古文,篆,籀的书写古法就不复存在了。

】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

安排费工,岂能垂世。

李邕脱子敬,体乏纤浓。

徐浩晚年力过,更无气骨,皆不如作郎官时婺州碑也。

董孝子不空皆晚年恶札,全无妍媚,此自有识者知之;沈传师变格,自有超世真趣,徐不及也;御史萧诚书太原题名,唐人无出其右,为《司马系南岳真君观碑》,极有钟王趣,余皆不及矣。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诸人,都只有一种笔法,写起来刻意造作,苦心经营,这样的书法怎能流传后世?李邕书法出自王献之,但失去了纤细与丰腴的适宜调节。

徐浩晚年笔力衰退,写的字就更没了气骨,还不如作郎官时的《婺州碑》写得好。

他的《董孝子碑》《不空和尚碑》都是晚年所书,完全是败笔,毫无美感,凡是有欣赏眼光的人都会明白这一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