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 宋代 米芾 将之苕溪诗帖

合集下载

《苕溪诗帖》,读米芾行书,高清到这样才叫爽!

《苕溪诗帖》,读米芾行书,高清到这样才叫爽!

《苕溪诗帖》,读米芾行书,高清到这样才叫爽!故宫博物院的高清数码文件,细至纸纹肌理。

来源: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太原,后迁襄阳(今湖北襄樊),晚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曾任地方官,宋徽宗时任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

精书画,绘画擅长水墨山水,作泼墨云山,自云:“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

”(米芾《画史》)创“米家山”。

他善用墨法,董其昌评:“老米画难于浑厚,但用淡墨、浓墨、泼墨、积墨、焦墨,尽得之矣。

”(《容台别集》)所创“米点山水”意过于形,极富笔墨情趣,使山水之格为之一变。

书法初宗二王、颜真卿,后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用笔变化多端,有“八面出锋”之誉,结体欹侧多姿,具真率自然之趣,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书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北宋四大家”。

原文: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

襄阳漫仕黻。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

缕会(此字误书旁注卜乃点去符号)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

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

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

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

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

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

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

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

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

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

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

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旅食缘交驻,浮家为兴来。

句留荆水话,襟向卞峰开。

过剡如寻戴,游梁定赋枚。

渔歌堪画处,又有鲁公陪。

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

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

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

却怜皎皎月,依旧满舡行。

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

米芾 苕溪诗(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卷)

米芾  苕溪诗(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卷)

米芾苕溪诗(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卷)
佚名
【期刊名称】《紫禁城》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苕溪诗》是米芾游苕溪(今属浙江湖州)所作诗,共六首,时年38岁,书时
较他的另一代表作《蜀素帖》仅早四十余天,是他风格日趋成熟时期的杰作,也是书
法史上极为著名的珍品。

此卷是米芾经意之作,用笔遒劲,浓纤兼出,笔丝连贯,纵横恣逸。

从中尚能看到二王、褚遂良等人的影响,尤其与褚遂良《哀册》用笔、间架有
许多共同点或是相似之处;但已自成家数,意境、风格、神韵已完全不同了。

此帖有
二王书法的神韵而更奇逸潇洒,猛厉的笔法中奔涌出情感的节奏,一洗晋唐以来平和、简远的书风。

【总页数】6页(P120-1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2.25
【相关文献】
1.浅析苏珊·朗格的生命形式理论r——以米芾作品《苕溪诗帖》为例 [J], 张琪
2.北宋米芾书法情感和笔法走势的阐释研究——以《苕溪诗帖》为例 [J], 鞠晓彤
3.米芾"苕溪诗卷"的临摹解析 [J], 廉文娜
4.从《苕溪诗帖》看米芾的书法美学思想 [J], 程月圆
5.米芾的审美体现——以《苕溪诗帖》为例 [J], 全美菁;潘柳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苕溪诗帖》字字析(三)

《苕溪诗帖》字字析(三)

《苕溪诗帖》字字析(三)米芾《苕溪诗帖》解析字:阳、漫、仕、松、竹《米芾笔法》米字单字示范,造型分析,笔划分析,结构分析,逐个击破米芾行书结体,多取左低右高状,欹侧现象很普遍。

但就整体观之,未见一字孤立无援。

伏地而泣。

用笔上也是非常丰富,笔锋或露或藏,中侧锋并用,使转提按翻转交替运用。

阳字笔划笔法分解“阳”字属左右结构,第一笔露锋疾入,用笔要快干净利落。

“竖”侧锋直切,形粗壮,“日”中的空白要留意不能写满了,细节决定成败。

“阳”字中的最难点是“易”下部是用手腕带动手指向右划半弧形,要多练几遍。

漫字笔划笔法分解“漫”中的一波三折状三点水有难度,它是按,提,再按提的一个动作,中间还加了转的用笔。

右边的“日”和“罒”上小下大形成了对比,艺术就是时时制造矛盾再统一矛盾。

(如图)注意书写时的转折提按,“漫”最牛的一笔就是最后的反“捺”写的有力痛快笔划又很长,把向左上倾斜的整体一下子拉了过来,这就是险中求胜。

“仕”是米字中常见的形势,左低右高,首笔又是侧锋切入,用笔要有杀纸的感谢,杀进去方通力透纸背,写“丿”直接绞转写“丨”稍顿即提上行。

“士”第一横紧连着左边,两横长短不一,书写时一气呵成,流畅才是书法之美。

“松”左右结体,属方形,藏锋写“一”顺序绞转写“丨”“松”字中有大小四个“点”点点不同,注意观察,尤其是“公”字左点,笔压下去重顿再向左横收笔,点点饱满,这是米字中的亮点,中间有留白。

“竹”取扁势,首笔接上一字,空中划弧形动作微妙写出“丿”的小尖。

大家书写时要仔细读帖,正所谓“尽精微”就是这个道理。

右边横折有个翻转的动作,再写竖稍蓄势写钩。

(如图)书法中的“势”和“气”无处不在,不可断掉。

要用心去感悟。

来源:中国书法作者简介楠亭,女,湖北襄阳人,号枕砚楼主。

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系,受教于何加林,张伟平导师。

书法师从李国盛,夏碧波老师,2016.5月参加张旭光北兰亭(受业于张旭光,王厚祥,刘京闻,李明)行草书研修班。

米芾书法 苕溪诗卷(可直接打印)

米芾书法 苕溪诗卷(可直接打印)

○苕○溪○诗○卷□米□芾《苕溪诗卷》,米芾书,纸本,行书,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全卷35行,共394字,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时米芾38岁。

开首有句“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

知所书为自撰诗,共6首。

此卷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

尤其运锋,正、侧、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

其结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心的平衡。

同时长画纵横,舒展自如,富抑扬起伏变化。

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攲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

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的典型面貌。

吴其贞《书画记》评此帖曰:“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教颜鲁公化公者。

”道出了此书宗法颜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艺术特色。

此卷末有其子米友仁跋:“右呈诸友等诗,先臣芾真足迹,臣米友仁鉴定恭跋。

”后纸另有明李东阳跋。

据鉴藏印记,知此帖曾藏入南宋绍兴内府,明杨士奇、陆水村、项元汴诸家,后入清乾隆内府,并刻入《三希堂法帖》。

释文:苕溪诗帖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

襄阳漫仕黻。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

缕会(此字误书旁注卜乃点去符号)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

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

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

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

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

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

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

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

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

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

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

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旅食缘交驻,浮家为兴来。

句留荆水话,襟向卞峰开。

过剡如寻戴,游梁定赋枚。

渔歌堪画处,又有鲁公陪。

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

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

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

米芾神作《苕溪诗》鉴赏

米芾神作《苕溪诗》鉴赏

米芾神作《苕溪诗》鉴赏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

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主要作品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拜中岳命帖》等。

藏研网分享一则米芾《苕溪诗》高清大图请您赏析点击下方或搜索藏研直达高清大图赏鉴▼米芾《苕溪诗》清代董浩楷书题:此米芾蜀素真迹卷为大学士傅恒旧藏,壬寅冬其子额附福隆安家不戒於火,而是卷适以付装获全,因进入内府,即提什纪其事。

今春其孙丰伸济伦家复遭祝融之厄,传是卷不早入石渠焉,知不为丁甲下取洵乎。

翰墨因缘,流传有数,艺林名迹,当有神物护持,不可思议耳。

戊申孟夏御识。

臣董浩奉敕敬书。

米芾《苕溪诗》局部图米芾《苕溪诗》局部图米芾《苕溪诗》局部图米芾《苕溪诗》局部图米芾《苕溪诗》局部图米芾《苕溪诗》局部图米芾《苕溪诗》局部图《蜀素帖》内容包括他自作的各体诗八首,故此帖又名《书诸体诗卷或》或《拟古诗帖》。

全卷依序为五言古诗《拟古》二首、七言绝名《吴江垂虹亭作》二首、七言律诗《入境寄集贤舍人》与《重九会郡楼》各一首、五言古诗《和林公岘山之作》一首与七言古诗《送王涣之彦舟》一首。

《蜀素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不衫不履。

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

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

总之,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

米芾《苕溪诗》。

宋米芾蜀素与苕溪帖

宋米芾蜀素与苕溪帖

宋⽶芾蜀素与苕溪帖⽶芾字元章,号襄阳漫⼠、海岳外史。

祖籍⼭西,迁居襄阳,有“⽶襄阳”之称。

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称“兄”,膜拜不已,因⽽⼈称”⽶颠”。

他六岁熟读诗百⾸,七岁学书,⼗岁写碑,⼆⼗⼀岁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

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黄、蔡)之⼀,⼜⾸屈⼀指。

其书体潇散奔放,⼜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他⼜独创⼭⽔画中的“⽶家云⼭”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头,世称“⽶点”。

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

他的⼉⼦⽶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画风”上⼀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

⽶芾究竟以书为尚,还是以画为尚,史家各有侧重。

⽶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收藏宏富,涉猎甚⼴,加之眼界宽⼴,鉴定精良,所著遂为后⼈研究画史的必备⽤书。

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海岳题跋>等。

《宝章待访录)成书于元佑元年(1086)⼋⽉,分为“⽬睹”“的闻”两⼤部分,所录⼋⼗四件晋唐品,开后世著录之先河,影响颇⼤,甚⾄有专门模仿此书体例的论著,如明张丑撰《张⽒四表》。

《书史》则更为详实,为后世鉴定家的依据之⼀。

《海岳》⼀书主要叙述⾃⼰的经验⼼得,⼗分中肯。

该书⼀般认为是后⼈辑录⽶论⽽在成。

⽶芾平⽣于书法⽤功最深,成就以⾏书为最⼤。

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

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书家”中,实可⾸屈⼀指。

康有为曾说:“唐⾔结构,宋尚意趣。

”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芾在这⽅⾯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家的杰出代表。

⽶芾习书,⾃称“集古字”,虽有⼈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家”(王⽂治)。

这从⼀定程度上说明了⽶⽒书法成功的来由。

米芾《苕溪诗卷》的欣赏与临摹技法解析

米芾《苕溪诗卷》的欣赏与临摹技法解析

米芾《苕溪诗卷》的欣赏与临摹技法解析【一】米芾《苕溪诗卷》赏析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宋四家之一,篆、隶、楷、行、草五体皆善。

史传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所以人称“米颠”。

米芾学习书法取法不主故常,转益多师,他学过柳公权、欧阳询等唐人书法,并由此上二王堂奥。

更为可贵的是米芾非常善于学古善化,集众家之长,融会贯通成一家之书。

苏东坡以“沉着痛快”四字来概括其书法特点,最为精要。

米芾则自称“刷字”,一个“刷”字,可谓自其书法道天机。

《苕溪诗卷》,行书,为米芾38岁书,自撰诗,共6首。

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全卷35行,共394字。

米芾兼善内掖和外拓之法,《苕溪诗卷》以外拓笔法为主书写,故其点画形质厚重豪爽,洒脱放达,似乎漫不经心而内涵筋力,牵丝与点画轻重悬殊。

点画之内,用笔中锋直下而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

尤其运锋,正、侧、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

又以侧锋补之,故笔法灵活多变,情感天真放纵,纯任自然,“情”重于“法”。

如“皎”字的捺画,以外拓直笔左长柳叶形状,中见几乎看不出有顿挫用笔之痕迹。

米芾用笔强烈善变,变幻莫测,往往在行笔过程中变换运笔线路和或方向,使波折增多,形成字在气势上的奇崛丰满,应特别提出的是,其行笔波折虽然多而速度并不降低,故线条依然劲挺有力。

在结体是米芾敢于打破常规,交叉取势,其结体舒畅,中宫微敛,在保持了重心的平衡的同时,使字形结构欹侧险峻的艺术效果。

并与结构整体非常重视作品的气韵之美,同时注意整体与部分的完善,这就造就了其字形结构都能左右顾盼,前后呼应。

在章法行气上有正有侧有掩有仰,行气连贯,气脉畅达而呆板,颇具蜿蜒溪流自然前行之妙有。

吴其贞《书画记》评此帖:“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教颜鲁公化公者。

”道出了此书宗法颜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艺术特色。

(图为《苕溪诗卷》局部)【二】怎样临写《苕溪诗卷》学习《苕溪诗卷》时,应统观全帖,把握其精髓、风貌、神采。

米芾笔法《苕溪诗帖》字字析(四)

米芾笔法《苕溪诗帖》字字析(四)

米芾笔法《苕溪诗帖》字字析(四)
米芾《苕溪诗帖》解析字:留、因、夏、溪、山
《米芾笔法》米字单字示范,造型分析,笔划分析,结构分析,逐个击破
米芾行书结体,多取左低右高状,欹侧现象很普遍。

但就整体观之,未见一字孤立无援。

伏地而泣。

用笔上也是非常丰富,笔锋或露或藏,中侧锋并用,使转提按翻转交替运用。

留字笔划笔法分解
“留”字属方形,上面的四点露锋入用笔流畅连惯,后面的一点顿笔顺势写田字的一“丨”再叠起横折,折处手腕有个轻转的动作,上大下小横折处圆润无提按,注意“田”中的留白。

因字笔划笔法分解
“因”字首笔的左竖顿笔直入略带弧形写出稍蓄势拎起横折竖弯钩,右边竖长于左边,观察要仔细,中间的“大”字紧靠近左边横画是侧锋写出,整个字厚圆凝重。

夏字笔划笔法分解
“夏”字取纵势,首笔藏起“横”画很夸张写得长且右上斜后折笔写中下部,几乎都是一分笔轻松轻快连绵写出,注意书写时空中动作也要完成,以免失去气韵。

溪字笔划笔法分解
“溪”字三点水依然是一波三折状,难就在这里,多练习几遍,右边的“奚”是草法每个转折处都是圆折裏锋写出,不见圭角。

字形左边短于右边。

山字笔划笔法分解
“山”取扁势,首笔写中间的“丨”露锋入向右后调锋向下弧形写出,左边短竖是露右边是藏锋,一露一藏艺术之美彰显,注意左右不同的空间。

作者简介。

高清米芾苕溪诗加注释

高清米芾苕溪诗加注释

米芾《苕溪诗》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

襄阳漫仕黻。

我将要前往苕溪(位于浙江省北部),戏作苕溪诗呈给各位朋友。

襄阳漫仕(米芾自称,祖籍太原,因其祖父徙居湖北襄阳,曾在襄阳居住)米黻。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

缕会(此字误书旁注卜乃点去符号)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

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因为夏天的美好松竹我留在这里,如今为了领略秋天的美景,我要前往苕溪去看那儿的溪山。

平日总是歌咏白雪,现在我要到那里创作采菱的歌谣。

鲈鱼摆在饭桌上好像一缕缕的玉一样,橘子开满洲头绽放团团的金光。

在这水宫的无限美景中,让我追随着前人谢灵运(旅圣)的足迹在这里尽情地游玩一番吧。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

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

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

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半年的时光可以依傍在修竹林里歇憩,三个时节能够欣赏美丽的花朵。

慵懒地倾倒惠泉酒小酌,每每点杯壑源茶细细品尝。

主人贤友良多,摆席开筵,环看四周的群峰,它们也被宴会的哗闹声打破了沉静。

早起去朋友家归还书简,便不由得因思念家乡而嗟叹不已。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

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我在这里居住半年,接连与诸位胜友共饮。

可是我因为身体有恙,每次相约自己只是制备菜饭漫谈而已,时常还向刘、李、周三位朋友借书。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

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

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

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喜好慵懒闲适的生活却无法推却朋友的盛情,自知穷困哪里希冀通达。

贫穷并非道理的拙劣,得病才发觉养心的功效。

农家小院可以留客,青冥的天空任凭鸿雁们自由飞翔。

乘着秋帆追寻贺怀智的足迹,载着美酒乘船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

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

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

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厌倦从仕的生活到处流落,不断地驱车四处游玩。

热的时候随便找个地方住下。

快凉的季节就顺着河流往东边飘去。

到了新的地方亲近或是陌生的人聚在一块,身处异乡感觉也像在家乡一样。

米芾苕溪诗帖章法特点

米芾苕溪诗帖章法特点

米芾苕溪诗帖章法特点
米芾的《苕溪诗帖》在章法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总体上,该作品体现了米芾的意趣和个性,用墨燥润相间,用笔多元,痛快淋漓,妙趣横生。

结构方面,整体上险峻奇崛,婀娜多姿。

具体来说,米芾在《苕溪诗帖》中通过不同的笔法、结构、布局等展现了自己的风格与古人的风格融会贯通的特色。

通篇体现出了字与字之间的顾盼呼应,产生“相称”的整体效果。

在结构上,结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心的平衡。

同时长画纵横,舒展自如,通篇字体微向左倾,于险劲中求平夷。

另外,《苕溪诗帖》在章法上的一大特点是米芾善于运用“集古字”的方法进行创作。

尽管米芾并非只是照搬古人,而是将自己的风格与古人的风格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风格。

总的来说,《苕溪诗帖》的章法特点主要体现在米芾个人的书法风格与古人书法的融合上,通过其独特的用笔、结构、布局等展现出一种天真活泼、激越昂扬的意境。

米芾书法《苕溪诗》

米芾书法《苕溪诗》

米芾书法米芾书法《《苕溪诗苕溪诗》》米芾是今江苏镇江人,只活了短短五十七年。

宋徽宗时曾官至“书画学博士”,官位不是太高。

官虽然作的不大,在书画上却是位盖世高手,其影响一直延伸到了现代。

文人体米芾的书体很见文人的间适、优雅的通病。

笔画粗细的变化,构成了米芾书体的美妙之处,因此字字皆有新法。

笔画虽然相同,但到了米芾的笔下,同一字却有旷世之美,通篇的构筑,布局的安排,皆有让人惊叹之处。

颇见文人内心独立,以高雅为己任的追求。

中年天真之作《苕溪诗》是米芾中年的作品。

书于元丰三年(1080年),当时已三十八岁。

那时他在游历苏州、无锡,此卷是他出发造访无锡之前的手笔。

虽中年已到,但字中却不乏天真之气,以胸中之美,贯注全篇,整个书风令人惊叹不已。

皇家的藏品此卷原为清代的内府藏品,溥仪出宫时带到了长春,后失散流落民间。

卷中“念养心功厌”六字残失,“载酒”二字缺损。

1963年故宫收得此卷,郑竹友先生倾力根据未损前的照片将以上所缺之字补全,给了我们一个窥见其全貌的机会。

书法欣赏苕溪诗 》原文《苕溪诗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

襄阳漫仕黻。

书法欣赏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

缕会(此字误书旁注卜乃点去符号)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

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

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

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

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

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

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

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

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

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

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

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旅食缘交驻,浮家为兴来。

句留荆水话,襟向卞峰开。

过剡如寻戴,游梁定赋枚。

渔歌堪画处,又有鲁公陪。

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

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

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

却怜皎皎月,依旧满舡行。

米芾《苕溪诗》逐字分析,用笔结构一目了然!

米芾《苕溪诗》逐字分析,用笔结构一目了然!

米芾《苕溪诗》逐字分析,用笔结构一目了然!行书的点画变化很大,在楷书的基础上用笔增加了动势和牵丝变化,结构更加多姿。

现以宋· 米芾《苕溪诗》为例,来体会行书的点画特点和结构特点。

▲ 北宋· 米芾《苕溪诗卷》全卷《苕溪诗》为墨迹纸本,纵30厘米,宽190厘米,35行,是北宋元祐三年(1088)八月米芾38岁时所书,与另一件传世名作《蜀素帖》仅相隔一月。

此卷是米芾即将前往苕溪(湖洲)时所写的六首五言律诗,米芾此时虽属壮年,但书法上已卓然成家。

《苕溪诗》和《蜀素帖》字数较多,用笔结体多富变化,通幅舒卷自如,是行书入门的最佳范本。

*《苕溪诗》局部《苕溪诗》点画分析:一、点点在行草书中有提神、贯势的作用,所以行书中,点比楷书多变化。

作点之法,其势要重,如高峰坠石。

落笔速度要快,落点后,迅速将毫铺开并取势,乘机稍作顿挫,然后反折而疾收,自然劲健。

行书的点分为:独立点、横两点、竖两点、三点水、横三点和四点等。

(一) 独立点以下五字,不算以点代画的点,共有八个点,这些点虽都不完全相同,然而用笔方法相近。

“交”——上点与右点起笔笔势一致,不过上点收笔时,顿笔后迅速从腹中出锋,而右点收笔则为藏锋,戛然而止。

“主”——其点起笔处多一个小钩,此为承上一字笔势,这种点多了一层曲折。

以收笔出锋来看,“交”字的首点靠近起笔处,“讴”字稍后,“主”字在中后段,收笔均有启下之意。

“宫”——左点粗重有力,“字”的“^”均变化不同。

“病”——上点起笔藏锋,收笔微出笔锋,故圆浑。

(二) 横两点横行两点都强调呼应,在形状上又要注意变化。

“八”、“花”——点为“S”形用笔,但前者跳跃大,点不相连,后者两点以游丝相连。

“茶”——上面的两点与下面的两点均相对,然后一横一竖以求其变化。

米芾的“艹”基本上分四笔书写,这是他的特征,可从此处辨别米书真伪,如《离骚经》中的“苗”、“芷”等字皆露出马脚。

“兴”——下面两点相对,左点饱满而稳定,右点瘦健而流畅,形成对比。

高清碑帖米芾《苕溪诗》内有分析!

高清碑帖米芾《苕溪诗》内有分析!

高清碑帖米芾《苕溪诗》内有分析!米芾《苕溪诗》全称《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卷》,创作于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苕溪诗》的内容是米芾从无锡去往苕溪时所作的六首诗,是他的经意之作。

《苕溪诗》通篇八面生锋,笔力雄浑老辣,潇洒自然,创造了一种天真活泼、激越昂扬的意境。

观《苕溪诗》,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法的典型风貌,与《蜀素帖》并称米书“双璧”。

全文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

缕会(此字用“卜”点去)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

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

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

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

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

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

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

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

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

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

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

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旅食缘交驻,浮家为兴来。

句留荆水话,襟向卞峰开。

过剡如寻戴,游梁定赋枚。

渔歌堪画处,又有鲁公陪。

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

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

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

却怜皎皎月,依旧满舡行。

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米芾《苕溪诗》291个高清单字高清单字加载较慢,请耐心等候;可单字对照临摹米芾《苕溪诗》赏析《苕溪诗》是米芾元祐戊辰(1088年)八月八日从无锡去往苕溪(今属浙江湖州)时所作的六首诗,是米芾的经意之作。

诗题称“将至苕溪戏作呈诸友”,其中包括五律六首。

从诗中的内容可知,这时侯米芾是在无锡,已经从春天住过夏天,到这八月(秋中)间才预备离开无锡到湖州去,此卷正是其将要离无锡时写的。

米芾自撰《头陀寺碑》里说道:“元祐戊辰,集贤林舍人,招为苕吾之游九月二日道吴门,以王维画古帝王易于龙图阁待制俞献可字昌言之孙彦文。

翁同龢行书临米芾《将之苕溪诗帖》

翁同龢行书临米芾《将之苕溪诗帖》

翁同龢行书临米芾《将之苕溪诗帖》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

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第三子,咸丰六年(1856年)状元,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

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

缕玉鲈堆案金。

团金橘满洲。

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

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襄阳漫仕,翁同龢。

钤印:翁同龢印、尗平。

苕溪诗帖6首诗

苕溪诗帖6首诗

《苕溪诗帖》是北宋书法家米芾创作的书法作品,不是诗。

该作品共 35 行,294 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苕溪诗帖》是米芾中年时期的作品,那时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此帖书风跌宕起伏,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如果你想问的是《苕溪诗》,它是北宋文学家米芾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共六首,分别为:
1. 本自江湖客,来操云梦舟。

2. 山光围一郡,江月照千家。

3. 风卷云林外,坐听钟磬音。

4. 水石相搏处,风涛怒若奔。

5. 故人今已远,谁与共登临。

6. 野渡舟横岸,山人自在居。

这些诗描述了苕溪的美丽景色和米芾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中国书法家墨宝赏析——米芾《将之苕溪诗帖》

中国书法家墨宝赏析——米芾《将之苕溪诗帖》

中国书法家墨宝赏析——米芾《将之苕溪诗帖》
《将苕溪诗帖》,北宋米芾书纸本行书,尺寸为纵30.3cm,横189.5cm。

全卷35行,共294字,末署年款'元佑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佑三年戊辰(1088年),时米芾38岁。

开首有句'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仁黻'。

知所书为自撰诗,共6首。

此卷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

尤其运锋,正、侧、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

其结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心的平衡。

同时长画纵横,舒展自如,富抑扬起伏变化。

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攲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

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的典型面貌。

纵横恣肆——米芾《苕溪诗卷》

纵横恣肆——米芾《苕溪诗卷》

纵横恣肆——米芾《苕溪诗卷》松阳会努力把更高端真实的文化艺术盛宴带给大家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祖居太原,后迁湖北襄阳,谪居润州,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

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

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主要作品有《张季明帖》《李太师帖》《紫金研帖》《淡墨秋山诗帖》等。

米芾所书《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是天下第八行书,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

米芾《苕溪诗卷》,作于宋哲宗元佑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时米芾38岁。

开首有句“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

知所书为自撰诗,共6首。

作品纸本行书,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卷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

尤其运锋,正、侧、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

其结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心的平衡。

同时长画纵横,舒展自如,富抑扬起伏变化。

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攲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

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的典型面貌。

吴其贞《书画记》评此帖曰:“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教颜鲁公化公者。

”道出了此书宗法颜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艺术特色。

此卷末有其子米友仁跋:“右呈诸友等诗,先臣芾真足迹,臣米友仁鉴定恭跋。

”后纸另有明李东阳跋。

据鉴藏印记,知此帖曾藏入南宋绍兴内府,明杨士奇、陆水村、项元汴诸家,后入清乾隆内府,并刻入《三希堂法帖》。

高清大图赏析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

襄阳漫仕黻。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

缕会(此字误书,旁注卜,乃点去符号)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

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