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在山的那边》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课《在山的那边》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课《在山的那边》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题,感悟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理解。

2.分析诗歌的写作特色,体会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提高学生的朗读、感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分析诗歌的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诗歌中意象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请同学们谈谈对山的印象,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山相关的素材。

2.邀请一位同学分享自己爬山的经历,引出诗歌主题。

二、诗歌朗读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三、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发现诗歌的节奏美。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大海、山、小溪等,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3.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大海”象征理想,“山”象征困难等。

四、诗歌感悟1.邀请同学们谈谈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引导学生认识到追求理想的过程是曲折的。

2.分享自己追求理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共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邀请同学分享自己的感悟。

二、诗歌写作特色分析1.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简洁、明快、富有音乐性等。

2.分析诗歌的句式特点,如排比、对仗等。

三、诗歌仿写1.请同学们模仿诗歌的写作特色,创作一首关于追求理想的诗歌。

2.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学习。

2.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追求理想的诗歌。

五、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诗歌。

2.写一篇关于自己追求理想的作文。

六、课后反思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学会分析诗歌的写作特色,激发对文学的热爱,培养追求理想的勇气和毅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追求理想的坚定与执着。

2.分析诗歌中的写作特色——象征手法的运用和富有节奏感的句式。

教学过程补充:第一课时二、诗歌朗读1.(教师):“请大家先自己试着朗读这首诗,注意感受诗中的情感。

《在山的那边》语文课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语文课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语文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自然美景,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2)激发学生勇于探索、追求梦想的精神。

(3)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困难,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

(2)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美景。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

3.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4.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

2.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3. 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美妙。

(2)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 学习生字词(1)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

(2)集体交流,讲解生字词的意思。

3. 理解课文内容(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4. 欣赏课文美景(1)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美景。

(2)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向往的山的那一边是什么样子。

(2)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困难,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6. 小结与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在山的那边》课后题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在山的那边》课后题

《在山的那边》课后题及答案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的愿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山色是青的,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才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种子比喻一个信念,是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7.“用信念凝成的海”这句话中的“海”具有什么含义? 这里的“信念”指得是妈妈给我的信心,而这里的“海”指的是作者在不断追求的目标.扩展资料 一、基础部分 1.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伏在窗口(fú) 痴想(chī)B.隐秘(bì) 凝成(nínɡ)C.诱惑(xiù) 漫湿(màn)D.枯干(ɡū) 一瞬间(shùn) 2.下边四组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幻想 凝成 诱惑 宣腾 B.海潮 攀登 朦胧 痴想 C.隐秘 清澈 依然 枯干 D.漫湿 一瞬间 飘来 深根 3.填空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_________,即对__________________和自信。

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19《在山的那边》课件(新版)新人教版课件PPT

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19《在山的那边》课件(新版)新人教版课件PPT

❖下(下雨)(下去)(下来) ❖雨(小雨)(雨水)(雨衣) ❖们(我们)(人们)(你们) ❖问(不问)(学问)(好问) ❖ 有(有用)(有水 (有心) ❖半(半天)(半个)(一半) ❖从(从来)(从小)(不从) ❖你(你们)(你好)(你的)
好句积累
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 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没有花 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红的花, 长出了绿的草。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总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早晨起右面是南。
3.古朗月行
(节选)[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 标点符号
❖ 逗号(,) 句号(。) 省略号(……)
❖ 反义词 ❖ 前——后 左——右 ❖ 长——短 大——小 ❖ 东——西 南——北 ❖ 近义词 ❖ 常常——经常 好看——漂亮
第六单元复习
影前后黑狗左右它 好朋友比尾巴谁长 短反伞兔最公写诗 点要过给当串们以 成数彩半空问到方 没更绿出长
在(正在)(不在)(好在) 后(后来)(后头) (耳后) 我(我们)(自我)(我的) 好(不好)(你好)(好学) 长(长大)(厂长)(长尺)(长出) 比(好比)(正比)(比一比) 巴(下巴)(中巴) (大巴) 把(把手)(一把) (火把)
七年级语文上册19《在山的那 边》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山那边是什么呢 ?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2024年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2024年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2024年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说课稿在山的那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文化中心于2024年出版的少儿文学作品,该作品旨在通过讲述一个小男孩的成长故事,向读者传递勇敢、坚强和乐观的正能量。

本文将围绕本书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说课。

一、说教材《在山的那边》是一本以小男孩小明为主角的成长故事。

小明生活在边境的一个小村庄,经常看到对岸有一座美丽的白色小屋,他迫切想要过河去看看。

于是,小明想尽办法寻找过河的方法,最终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故事中,小明敢于挑战困难,勇敢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利条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克服了困难,最终实现了心愿。

通过本故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小明身上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同时,本书还融入了一些地理知识、生活常识,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增长知识,开拓眼界。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故事的大意和主题,体会主人公小明的成长过程;2.品味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意义,领悟故事的深层含义;3.通过阅读和分析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4.了解地理知识、生活常识,并能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旨;2.分析主人公的行动、思考以及成长变化;3.学习并应用地理知识、生活常识。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与学生共同回忆自己曾经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分析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和含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中涉及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4.对比法:将故事中的情节与学生自身经历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故事。

五、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10分钟)1.用一段短小精悍的故事或问题导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与学生共同回忆自己曾经遇到的困难,并一起讨论如何解决困难。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通用7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通用7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通用7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通用7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1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憧憬和痴想2.学习作者追求理想时的锲而不舍的精神3.了解海与山的内在涵义学情分析:课前准备: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对于我们来说,童年刚刚过去并不陌生,你还能回忆起童年的一些趣事吗?(唤起童年的回忆)你还记得童年时你的那个最大的梦想吗?(同学们争先回答)的确,几乎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些幻想和心愿,可能就是这些幻想和心愿吸引着我们,带我们走进另一个世界,哪怕为之付出代价,也不放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童年时代追求梦想得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童年梦想吧!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检查预习情况(投影)1、给画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隐秘痴想铁青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明确:隐秘:隐蔽不外露诱惑:愿意是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

在本诗中是吸引的意思。

喧腾:喧闹沸腾。

2、《在山的那边》选自,作者。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配乐朗诵此诗(2 遍)第一遍:了解本诗的内容第二遍:把握作者的感情2.朗读此诗(自己练习)3.找同学起来朗读4.针对中朗读存在的问题加以点评①读准字音②普通话标准③自然流畅,不读破句④有感情的朗读5.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再练习朗读6.再找学生起来朗读小结:经过教师的教读,学生们的朗诵水平明显提高。

(给予鼓励和表扬)课下可以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巩固朗读能力。

四、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诗中的我的童年幻想是什么?(明确:我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

我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不怕困难,并为之锲而不舍的少年。

人教版《在山的那边》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及教案

人教版《在山的那边》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及教案

人教版《在山的那边》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及教案教案:课文:《在山的那边》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了解儿童间相互欺凌的现象,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互助合作的精神。

2. 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学会运用“在……上/下面”、“跑起来/走起来”等相关词汇进行句子拓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互助合作的精神。

难点:运用相关词汇进行句子拓展。

教学准备:课文《在山的那边》及相关教辅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标题《在山的那边》,提问:你们听过这个故事吗?你们有类似的经历吗?Step 2:阅读课文1. 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识别出不理不睬、虚张声势等词语。

2. 分组讨论:请学生就课文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为什么阿东一会在山的这边,一会在山的那边?”“怎样才能解决他们之间的纠纷呢?”3.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并逐段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Step 3:语言运用1.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句子结构和语言运用,例如:使用“在……上/下面”、“跑起来/走起来”等进行句子拓展。

2. 教师提供相关例句,引导学生运用相关词汇进行句子拓展。

Step 4:情感教育1.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如果你们是课文中的小明,你们会怎么做?2. 分组讨论:请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并记录下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3.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并进行总结。

Step 5:小结与拓展1.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

2. 提问学生:你们还能想到其他与课文相似的故事吗?请用词语和句子描述这个故事。

课后作业:1. 思考:你们能够想象出阿东和小明后来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吗?请写一篇小短文描写他们之间的友谊。

2. 阅读课外书籍或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关爱他人、互助合作的故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在山的那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在山的那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在山的那边》妈妈,那个海呢?二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今天啊,我竟没想到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人们啊,请相信一一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篇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铁青、凝成、*、喧腾、一瞬间”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诗歌的常识,领悟诗中“山”与“海”的意义。

能力目标1.提高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悟诗歌内容与思想,学会初步欣赏诗歌。

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目标感悟诗中蕴涵的哲理,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会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2.品读揣摩语句,准确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

突破方法:通过教师指导朗读、范读,学生诵读、品读等环节,体味诗歌所蕴涵的哲理。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把握词句,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教学方法1.诵读法:朗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把握“山”与“海”的内涵,领悟诗歌表达的人生哲理。

2.合作探究法:组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研读诗歌,品味诗歌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每个人的童年都有美好而朦胧的梦,或者充满新奇的幻想,或者有美妙的希望。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你童年最美的梦。

现在你的理想是否实现?如果实现,你是靠怎样的努力实现的?如果没有,我们一起走进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看看有哪些收获。

二、探究学诗方法1.诗歌常识诗歌,与散文、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偏重于抒情言志。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课文原文及赏析《在山的那边》课文原文一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一一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妈妈,那个海呢?二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今天啊,我竟没想到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人们啊,请相信一一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在山的那边》课文赏析《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描述自己攀登山峰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是充满坎坷和挫折的,但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整首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述了作者小时候对山的另一边充满好奇和向往,但在攀登山顶后却发现依然是山,感到失望和沮丧。

这一部分表达了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

第二部分则是作者长大后对山的另一边的思考和领悟,他明白了山的另一边并不是海,而是需要用信念和勇气去凝成的全新世界。

这一部分表达了作者在经历人生的挫折和困难后,逐渐领悟了人生的真谛,鼓励读者也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在诗歌的语言方面,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和感受。

同时,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也把握得很好,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感。

总之,《在山的那边》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启示性的诗歌,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鼓励读者也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七年级上册语文《14》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14》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笔记课题:《在山的那边》
一、重点字词
注音:痴想(chī) 隐秘(yǐn) 铁青(tiě) 凝成(níng) 诱惑(yòu huò) 喧腾(xuān téng)
解释:隐秘——隐蔽,不外露。

凝成——凝聚而成。

诱惑——引诱迷惑。

攀谈——本文指和他人交谈。

痴想——发呆地想。

铁青——青黑色,常形容人不安或惊讶的神色。

喧腾——喧闹沸腾。

二、重点句子
1.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
2.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3. 从此,我天天都在寻觅我的理想/不在大山的引诱下,向着远方,迈进。

三、整体感知
1. 作者小时候有一个怎样的梦想?
小时候作者最渴望看见大海,可是在追寻过程中几经受挫,因此作者童年时期的梦想是见到大海。

2. “山”和“海”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山”是指重重艰难险阻,“海”是理想的境界,“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海”比喻理想的境界。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不怕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理想的主题思想。

3. 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写作者童年时期对海的向往、追求。

第二部分:写作者成年后对奋斗并将取得成功的感悟。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在山的那边》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在山的那边》课件
原产于我国中部。性喜光, 耐寒、耐旱, 适应性强;繁殖用 播种、扦插、分株、压条均可。 紫藤枝叶茂密, 花大且香, 是棚架、门廊绿化的优良树种。 紫藤的花和种子可供食用;树皮纤维可织物;根和种子可杀 虫;果实入药, 治食物中毒, 驱除蛲虫。
检查项目 1.课本: 包书皮 2.红蓝钢笔或水笔 3.小纸片 4.小字本: 抄写《静夜思》 5.笔记本: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今天我学到了…” 2)复习《在山的那边》 ①朗读 2 遍,家长签字 ②字词注音、解释 ③课后第一题作业: 1、第二题(语文本) 2、第三题(笔记本) 3、预习《短文两篇》(笔记本)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凝结而成。 使用手段, 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 吸引, 招引。
喧闹, 沸腾。 一眨眼之间。 检查预习 讨论品味词语: 痴想: 铁青着脸: 诱惑: 枯干: 童年的幻想
困难的艰巨性 成功的喜悦 理想破灭后的失望与痛苦 认读生字 整体感 知 探究词义 品味词语 小时侯,我常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3、要不怕困难,坚持奋斗,才能实现 人生理想。
从时间上说, 第一诗节写我童年的时候;第二诗节写我长大 以后。
从内容上说, 第一诗节写我想望和困惑;第二诗节写我长大 以后的拼搏和奋斗。
从象征意义上说, 第一诗节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 “海”, 第二诗节中的”山“象征了困难, ”海“象征了信念。 研读赏析
1)标段序
2)字词: 注音,解释,造句 3)朗读: 签字
4)第一题 下课啦! 放飞理想展翅翱翔 紫藤萝瀑布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在山的那边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在山的那边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在山的那边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的内容和主题。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之心。

教学重点:1. 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2. 能够运用重点词汇和句型进行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之心。

教具准备:1. 课本《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2. 大自然的图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看图说话:出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喜爱之处。

2. 引入课文《在山的那边》:与学生共同探讨课文的主题和内容。

Step 2: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听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并注意语音语调。

3. 课文理解检测:提问学生有关课文的基本问题,如主要人物、发生的地点和情节等。

Step 3:词汇学习(10分钟)1. 分析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词汇,如“山巅”、“羌笛”等。

解释词义,并给出例句进行理解。

2. 学生跟读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并进行词汇拓展。

Step 4:语言表达(10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型进行表达,如“在山的那边有一片绿色的森林。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运用所学句型进行口头表达。

Step 5:情感教育(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对人类的意义和作用。

2. 鼓励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并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之心。

3. 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提倡绿色出行和环保行为。

Step 6: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2.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和课文内容。

3. 进行简短的问答活动,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1. 在作业本上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2. 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观,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七年级语文教案在山的那边

七年级语文教案在山的那边

《山的那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山的美景,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2)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勇于追求梦想。

(3)学会珍惜亲情,感恩父母。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课文结构的分析,作者写作手法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准确理解与运用。

2. 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

3. 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山的美景视频,引导学生欣赏。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山的认识和感受。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辅导。

(2)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教师点评。

5. 深入探讨:(1)学生合作探讨课文中的美点和寓意。

(2)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山”的作文。

8. 板书设计:课题:《山的那边》作者:主要内容:寓意: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教师还应考虑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如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水平,教学语言是否清晰等,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在山的那边》语文课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语文课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语文课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

2. 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词汇进行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和对话,感受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3.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增强自己的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2. 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自然景观,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在山的那边》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词汇进行写作。

2.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运用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词汇进行写作。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材准备准备《在山的那边》的课文文本,以及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写作素材。

3.2 教学设施准备准备投影仪、白板、教学卡片等教学设施,以便进行多媒体教学和互动教学。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山景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4.2 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语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3 理解课文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和精神内涵。

4.4 分析课文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

4.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词汇,进行写作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写作等,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2 理解与欣赏能力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对课文文学价值的欣赏能力。

《在山的那边》七年级语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七年级语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七年级语文教案一、教材分析《在山的那边》是教材中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伟大的毛泽东时代的故事。

小说情节紧凑、环环相扣、线路严谨力度适中,既传达了历史的教训,又有趣味性,适合初中生阅读并加深对革命时期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毛泽东时代的农村改革。

2.理解内战年代形势与人物命运的关系。

3.能够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4.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解小说中的批判精神及深层次思考。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1.1.教师先将小说整体浏览一遍,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中的“百折不挠”精神。

1.2.教师请学生阅读小说,师生进行讨论并整理故事情节,逐步挖掘人物性格及心理描写;1.3.教师将人物性格及心理描进行研究并对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故事主旨。

2.教学方法2.1.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讨论,逐步提升他们的阅读与思考能力。

2.2.教师以展示PPT的方式进行故事情节分析,让学生印象深刻。

2.3.采用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多种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以激发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四、课堂操作4.1 前期准备在教学前,教师需要对小说进行详细阅读及复习,对于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需要有所准备,如控制学生课堂活跃状态,防止学生闲聊,提高课堂效率等。

4.2教学展示1)PPT展示通过PPT向学生呈现小说情节,使学生一目了然,减少对情节理解的重复性阅读。

2)人物造型展示将小说中各个人物的形象用PPT进行呈现,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物性格及相关心理描写。

4.3 课堂练习1)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并整理故事情节,带领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故事主旨。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将学生进行分组活动,自主思考相关问题,并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3)学生撰写作文,将思考记录下来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并交到教师手中,教师通过评分,给予学生一定的表扬和奖励。

五、评判方式通过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采用文字或语言的方式来进行评分,阶段性给予学生一定的分数或评价,以鼓励他们在学习中更加努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原文及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原文及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原文及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原文及教案所谓教案,简单地说,就是老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原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原文一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妈妈,那个海呢?二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今天啊,我竟没想到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教学目标:①朗读诗歌,品味语言②联系生活,感悟人生重点难点: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直接揭题,板书课题、作者。

2、师:你们在刚看到这个题目时,有没有猜想过山的那边是什么?为什么?猜一猜老师希望山的那边是什么,为什么?山的那边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希望,这是因为大家所讲的城市、大海、草原等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已经成为了一种理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王家新,看看在这个从湖北的大山中走出来的诗人的笔下,山的那边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读前要求学生讲讲朗读的几点要求,然后尽量读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2、组织各种形式的朗读,点评、指导。

3、教师配乐范读,师生有感情地配乐齐读。

《在山的那边》初中语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初中语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在山的那边》。

(2)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理想的热爱和追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情感变化。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理想的热爱和追求,引导他们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2)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理想的理解和追求的经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2)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吸收所学内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吸收,以及对相关作业的完成情况。

3. 朗读和背诵评价: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检验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在山的那边》。

2. 相关背景资料和作者介绍。

3. 课文注释和译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正字正音:
痴想 chī
ng 凝成 ní
隐秘 yǐn 诱惑 yòu
铁青 tiě 喧腾 xuān
扎下 zhā
漫湿 mànshī瞬间 shùn
痴想: chī 发呆地想。 隐秘:mì 隐藏,不外现。 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惧、盛怒或 铁青:
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ní ng 凝结而成。 凝成: xuān 喧闹,沸腾。 喧腾: 一瞬间: shùn 一眨眼之间。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 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 现在才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 说幻想全然落Leabharlann 。“我”找到那 片海了吗?
“我”放弃 那片海了吗?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
种子比喻一个信念,是妈妈不经意给 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
飘来的种子 小时候小小的希望
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 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 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 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 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 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
命运就这样造就了我们这样一代。我们这一 代,生于五六十年代,从小受的是理想主义教 育,经历过“文革”和上山下乡,在“文革” 结束后又来到大学校园,有人称我们为理想主 义的一代,又有人称我们为幻灭的一代。理想 主义培养了我们的幻想和精神气质,但我们也 是为“理想”的虚妄付出过最惨重的代价的一 代。在我的同代人中,有许多人历尽磨难而依 然保持着理想主义的精神,但也有许多人到后 来心如死灰,变得非常迷惘。
听读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既然说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那么作者为了实现看到这个“全新的世 界”的海,沿途是不是一帆风顺?
山!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是什么意 思?在这里有什么意义?
“ 痴想”原意是发 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 总是神往大山外面的世 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 于狭小的天地,而向往 外面的世界。
悬崖上凿出的上学路
扛着课桌去上学
学习目标
1.朗诵课文,读音准确、停顿恰
当,读出语气;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山”和 “海”的象征意义; 3.领会诗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王家新,当代诗 人,出生于湖北均县。 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 文系读书。现在北京 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 教学工作。出版的诗 集主要有《纪念》、 《游动悬崖》等。
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 见大海,而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 说“隐秘的想望”。
“我”为什么要“哭”? “哭”蕴含怎样的情 感?
满怀希望,结果大失所望,因此哭;艰苦 付出,却无所回报,伤心而哭;上了当,被 妈妈骗了,因委屈而哭……
这是拟人手法, 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既写出山色是青的, 铁青着脸” ? 又写出“我”爬上 山顶,望见的却依 然是山,没有看见 大海了,非常失望、 沮丧的心情,所以 望见那边的山,好 像山也铁青着脸在 那里怪我痴心妄想, 笑“我”幼稚。
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呢?
要不怕困难,坚持奋斗,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总结:
• 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的、 一帆风顺的,在前进的路上会 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有坚定 的信念,不向困难低头弯腰, 终必将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 人生理想,谱写出灿烂的人生
扎下
对未来深深的影响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 了我枯干的心灵 (“枯干”在这里是什么 意思?)
“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 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 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瞬间照 亮你的眼睛”这节诗的含义? 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一帆风顺 的,在前进的路上回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 要有坚定的信念,不向困难低头和弯腰,最 终就必将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谱写出灿烂的人生来。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初读感知 诗歌共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在讲什么? 共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小时候自己对大山外面世界的痴 心向往。 第二部分写今天的我不断奋斗最终实现了理 想,并且把这个人生感悟告诉他人。

标题是“在山的那边”,那么山的 那边究竟是什么呢?
正是基于对同代人的这种了解,我在这首诗 的后来这样写道:“朋友啊,请相信──”。 这是对我的同代人讲话,但同时也是对我自身 的激励: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相 信在翻过无数座山后终会攀上这样一个峰顶, 相信在历尽磨难后那“最终的海”终会照亮我 们的眼睛和生命……
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你遇到过这样的“山” 吗?你又是怎么做的呢?
山的那边仅仅是一片海吗?是什么 样的海?
那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是 “全新的世界”! 寓指着人生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 或奋斗目标。
探究诗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追求与实现理想的过程 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难 重重的艰难险阻
山:
海:
用信念凝成的海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是我们的理想
《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