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练带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练(带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 )

A.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D.社会动荡,无法经商

2.苏轼认为:“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商鞅变法重刑罚,轻教化②商鞅重视农业,轻视商业

③苏轼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④商鞅重视利益,轻视道德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

3.梭伦“按财产估价把人民分成四个等级。……指定以相应的官职……至于列在日佣等级的人,他只允许他们充当民众会和法庭的成员”,“与四个等级的划分相适应,分配不同的兵役义务:第一二等级充当骑兵……”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对梭伦改革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雅典人可以按照财产的多寡享受一定的民主权利

B.按照财产划分等级,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参政

C.体现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思想

D.这项改革对氏族贵族是一个打击

4.古代雅典陶瓶中有一幅画,画面真实地记录了梭伦改革后雅典的少年积极学习手工技艺的场面。梭伦积极提倡这些少年学习手工技艺,主要是为了( )

A.提高平民的政治地位B.打击工商业奴隶主的势力

C.促进雅典工商业的发展D.改变雅典社会的产业结构

5.“梭伦的改革很受欢迎,但没有完全解决雅典的问题。”改革后,雅典的现状是( ) ①取消债务奴隶制②公民按照财产分为四个等级

③设立五百人会议④部分公民获得“观剧津贴”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6.下列有关商鞅变法内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严厉禁止私斗,凡擅自私斗者,视情节轻重,处以不同的刑罚

B.贵族没有立军功者,要剥夺其贵族身份

C.分全国为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以加强中央集权

D.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三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7.雅典梭伦改革、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①都加强了中央集权②都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

③都打破了世袭特权④都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A.①②B.②③C.③④ D.①④

8.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年),“徙二万余家于大宁(今河北张家口一带),计口授田”。这实际上是 ( )

A.废除土地私有制B.均田制的雏形C.实行方田均税法D.均田制已大规模推行9.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主要是因为( )

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B.授田农民要承担徭役杂税

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

10.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11.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

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C.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D.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12.王安石说:“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由此可见他( )

A.主张儒佛合一B.抨击当朝统治C.抨击科举制度D.注重经义策论

13.王安石的某项变法措施达到了“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的目的,相关的措施应是( )

A.青苗法B.免役法C.市易法D.均输法

14.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募役法D.免役法、更戍法

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共72分)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保护民和六一汉,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

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的时候才改变。——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名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材料一反映出梭伦改革前怎样的社会状况?梭伦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的?按梭伦之法,材料二中跻身于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到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8分)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不同程度上都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4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

——编自《“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材料二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摘编自《秦国是怎么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

(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三个“低下”、一个“落后”的。(6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实现“愚民、辱民和穷民”。(3分)

(3)上述材料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是什么?(3分)

17.改革既是引领社会进步的主要途径,也是引导社会风气的一种主要方式。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引者注:“袍”和“泽”均为古代衣服,后以此称军队中的同事)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摘自《诗经•秦风•无衣》

材料二“中国”一词在传统中有三种主要涵义:第一是地理意义的中国,中国即“中原”……二是政治意义的中国……第三是文化意义的中国,中国是文明世界……在古代,能称为中国的政权,必需占据中原和践行华夏文化,所谓“居中国则中国之主”,“能行中国之道,则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