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保障机制研究

合集下载

少数民族发展政策的制度化

少数民族发展政策的制度化

少数民族发展政策的制度化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各国纷纷出台了少数民族发展政策。

本文主要探讨少数民族发展政策的制度化,即将这些政策纳入法律法规体系中,以确保其长期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文章将从政策制定背景、制度化的意义以及实施中的挑战等方面进行分析。

1. 引言少数民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具有较少人数的民族群体,他们通常在文化、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与主流民族存在差异。

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差异,少数民族的发展比主流民族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为了保障他们的权益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各国都出台了相应的少数民族发展政策。

2. 政策制定背景2.1 社会多元性的背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社会多元性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各种不同的民族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内,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少数民族发展政策的制定成为必然选择。

2.2 人权保障的需求作为公民,少数民族享有与其他民族相同的权利和机会。

然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和社会经济差距,少数民族的权益往往受到侵害。

因此,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人权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制定少数民族发展政策势在必行。

3. 制度化的意义3.1 保障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将少数民族发展政策制度化,可以确保这些政策的长期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旦这些政策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就无法真正实现其初衷。

通过将政策制度化,可以使这些政策得到长期的保障,确保少数民族的权益得到持续的关注和保护。

3.2 提升政策的操作性制度化的政策通常会对政策的内容进行具体化、操作化的规定,从而提高政策的操作性。

这些具体化的规定可以为政府、社会机构和少数民族提供明确的操作指导,减少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性。

同时,制度化的政策还可以便于监督和评估,确保政策能够按照既定目标和标准进行有效实施。

中国濒危语言研究及保护策略

中国濒危语言研究及保护策略
1、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提高濒危民族语言文字保护和研究的整体 水平。
2、推动社会各界对濒危民族语言文字的和认知,提高公众对保护工作重要性 的认识。
3、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为濒危民族语言文 字的保护和研究提供支持。
4、重视濒危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承与创新,努力推动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发 展。
1、商业智能:通过数据挖掘,企业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市场趋势、客户行为、 销售情况等,从而做出更有效的商业决策。
2、金融行业:金融机构可以利用数据挖掘进行风险管理、投资策略制定和市 场预测等。
3、医疗健康:医疗领域的数据挖掘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预测病情发展趋 势、制定更有可以帮助科学家发现新的科学规律、寻找 新的研究方法等。
针对语言濒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我提出以下观点:
首先,政府应加强对语言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在教育、公共传媒和社会政策 等方面,更多地和保护本土语言的发展,为语言的传承提供良好的环境。
其次,鼓励跨文化交流和合作。通过举办各种跨文化活动,增强不同民族之间 的了解和友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保护提供平台。
为了保护中国濒危的民族语言文字,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多种措施。首先, 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保障了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其次,开展了一系列抢救性保护工作,如调 查、记录、整理和民族语言文字资料等。此外,加强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 推动双语教学,培养本土人才。
首先,濒危民族语言文字是研究人类语言多样性的重要资源。它们展示了不同 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语言交流和相互影响,为人类语言学、社会学和历史 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其次,濒危民族语言文字对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承载着各民族丰富 的历史文化信息,为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同时,濒危民族语言文 字也是民族认同和团结的重要符号,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政策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政策研究

3、参加学术会议:参加关于少数民族语言传承与保护的学术会议,听取专家 学者的报告与观点。
4、采访专家: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中国少数民族语 言传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情况。
四、撰写全文
在撰写全文时,需要注意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每个段落都应该有明确的中心 思想和论点,且各段之间要有合理的过渡句子,使文章具有连贯性和可读性。 以下为文章的大致结构:
政策实施:各级政府积极落实相关政策,开展了一系列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 言的工作,如语言普查、语言研究、语言教育等。
4、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 策
问题:尽管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 政策执行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群众参与度不高等。
对策: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加强政策宣传与培训,提 高群众对政策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增加资金投入,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少数 民族语言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高中国少 数民族语言传承工作的水平。
一、确定主题
本次演示的主题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政策研究”。这一主题旨在探讨 中国政府在少数民族语言传承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二、撰写提纲
1、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现状与 挑战
2、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传承政策 的重要性
3、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传承政策 的制定与实施
4、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 策
使一大批优秀人才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和管理机构。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 识到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比如,现有的少数民族干部数量和质 量尚不能满足民族工作的需要;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的 现象;缺乏对少数民族干部的激励和保障机制等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监督考核、 提高培养质量、优化选拔方式等方面进行改进。我们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 族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强化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 发挥少数民族干部的作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综上所述,我国的 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仍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我们相信, 只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就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 少数民族干。

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与传承的思考1. 引言1.1 新媒体时代背景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通讯等新兴科技的快速发展,让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获取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这种便捷的获取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少数民族语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新媒体的快速传播速度和广泛覆盖面使得少数民族语言有更多的机会被推广和传播;新媒体的普及也带来了少数民族语言面临被边缘化和消亡的风险。

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在新媒体视域下采取相应措施,才能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确保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下去。

1.2 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与传承的意义少数民族语言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少数民族文化、历史、价值观念等丰富内容。

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与传承的意义在于维护多样性和文化传承,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维护国家文化多样性。

少数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能够增强少数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少数民族语言的存在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体现,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语言,可以加强全球文化多样性的认知和尊重,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

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和心理意义,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2. 正文2.1 新媒体对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与传承的影响新媒体对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与传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新媒体的出现为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播提供了更广泛的平台,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可以让更多人接触和了解少数民族语言,增加语言的曝光度和传播范围。

新媒体的多样性和互动性使得少数民族语言可以更好地与其他文化对接与融合,促进语言的交流与传承。

我国濒危语言研究综述

我国濒危语言研究综述

我国濒危语言研究综述濒危语言是指在逐渐消失的语言,因为语言的使用者越来越少,或者新一代不再使用这种语言,致使语言面临消失的危险。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众多少数民族,因此也存在着大量的濒危语言。

这些濒危语言代表了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和传统,保护和振兴濒危语言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本文将对我国濒危语言研究进行综述,分析目前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濒危语言的现状根据《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纲要(2012-2020)》,我国共有55个少数民族的语言被列入濒危语言名录。

包括5个国家级“重点保护语言”、14个省级重点保护语言、36个市级重点保护语言。

这些濒危语言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使用者日益减少、语言传承链断裂、语言使用范围减小等。

许多地区的濒危语言已经处于十分危急的状态。

濒危语言的消失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许多少数民族的年轻人不再使用自己的母语,而是选择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这导致了濒危语言的逐渐消失。

全球化的影响也加速了濒危语言的消失,因为国际通用语言对濒危语言的冲击和排挤。

在我国,濒危语言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展多年,涉及语言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多个领域。

目前,濒危语言研究的重点包括对濒危语言的调查、记录和整理、语言保护和振兴等方面。

1. 调查、记录和整理对濒危语言的调查工作是濒危语言研究的基础,通过对使用者的访谈、录音、记录等方式,收集和整理濒危语言的词汇、语法、语音等信息。

这些工作对于保护和振兴濒危语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语言保护和振兴在保护和振兴濒危语言方面,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语言教育、文化传承、语言政策等方面。

通过开展濒危语言的教育活动,促进濒危语言的传承和发展;支持濒危语言的文化传承,挖掘和保留濒危语言的文化内涵;制定和实施相关的语言政策,为濒危语言的保护和振兴提供政策支持等。

尽管我国濒危语言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资金和人力不足濒危语言研究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支持,但是目前我国濒危语言研究的资金和人力远远不够,导致研究工作难以开展和推进。

国家民委关于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管理工作的意见

国家民委关于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管理工作的意见

国家民委关于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管理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布日期】2010.05.14•【文号】民委发[2010]53号•【施行日期】2010.05.1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语言文字工作正文国家民委关于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管理工作的意见(民委发[2010]5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宗)委(厅、局),广西、云南、西藏、新疆等省、自治区民语委(办):为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法规,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民委“三定”的有关规定,现就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目前仍有一部分少数民族人口使用着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不仅是少数民族日常生产生活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且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情感的纽带,是国家宝贵的资源。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管理工作,形成了国家、省区、州盟、县旗四级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管理网络和跨省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协作体系;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民汉“双语”教学初具规模;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壮大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队伍;有传统文字的少数民族,在翻译、出版、教育、新闻、广播、影视、古籍整理、信息处理等领域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水平大大提高。

(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国内改革发展进程的日益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领域有所扩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信息技术、互联网等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公民学习和掌握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是一种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的进步现象,同时,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人口越来越少,有的甚至走向濒危,需要保护;“双语”教育亟待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分裂与反分裂斗争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保护少数民族问题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保护少数民族问题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保护少数民族问题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少数民族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占比较小的民族群体。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种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原因,少数民族常常面临着各种问题。

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和文化传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问题的角度分析少数民族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问题一:文化传统受到威胁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他们长期生活和发展的结果,是他们的宝贵财富。

然而,由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影响,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一些民族的语言、服饰、习俗、传统技艺等面临失传的危险,这给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解决方案:1.加强文化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国家应该通过立法来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禁止对其进行侵犯和破坏。

同时,还应该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确保法律的执行。

2.开展文化传统保护教育和宣传。

通过开展文化传统的宣传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豪感,激发他们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传统的热情。

3.支持文化传统继承人和传统技艺传承。

政府和社会应该给予文化传统的继承人和传统技艺传承者一定的经济和政策支持,鼓励他们传承和发展传统技艺。

问题二:教育资源不足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普遍不足,学校设施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条件艰苦。

这导致了少数民族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有限,教育质量低下,长期以来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落后现象。

解决方案:1.加大教育资源投入。

政府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建设更多的教育设施,提升学校的教学条件,增加教师数量,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供给。

2.推进少数民族教育均衡发展。

制定相关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差别化的教育政策,确保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3.强化少数民族语言教育。

对于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应该加强本民族语言的教育,促进本民族语言的传承和发展,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与传承的思考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应用,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新媒体平台可以为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播和保存提供更广泛和更高效的渠道,同时也推动了少数民族语言的创新和发展。

本文将从新媒体视域出发,探讨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和传承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和移民等现象的加剧,少数民族语言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语言疆界的逐渐消失、家庭语境的变迁、教育体系的变革以及社会交往的多元化等原因都导致了少数民族语言的萎缩和消亡。

根据统计,我国目前有56个少数民族,拥有的语言和方言超过130种,其中有许多语言濒临灭绝,面临着巨大的保护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媒体平台成为了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方式,实现少数民族语言的远程教学、交流和传播,从而扩大了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范围和影响力。

同时,新媒体也提供了创新和契机,推动了少数民族语言的创造和发展。

二、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和传承存在的问题尽管新媒体为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便利和契机,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媒体在保护和传承方面的不足虽然新媒体可以提供更多的教学和传播渠道,但在对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保护和传承方面,新媒体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新媒体平台往往忽视了少数民族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特色,使得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受到同化和异化的影响,失去了本土特色和文化价值。

2.语言和技术的不匹配由于市场和技术的考虑,新媒体平台倾向于使用主流语言和技术,这就使得少数民族语言在应用新媒体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阻碍。

比如,许多少数民族语言还没有被纳入智能设备的语音识别系统中,这使得人们无法通过语音指令等方式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互动和交流。

3.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要想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需要建立相关的法律体系和保障机制。

但目前我国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没有制定针对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和传承的具体法律法规,这使得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和传承存在着一定的法律和制度风险。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民族多样性的增加,国家认同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挑战。

尤其是在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认同问题更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不仅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更关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研究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的建设意义和对策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1. 维护国家统一稳定在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问题一旦产生矛盾或矛盾激化,很容易引发国家政治动荡,甚至导致国家分裂的危险。

解决和促进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 促进国家发展进步少数民族群众是国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认同和参与度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的发展进步。

如果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很容易导致他们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边缘化,从而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进步。

3. 实现民族团结和谐国家认同是民族团结和谐的基础,而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问题的存在会影响整个国家的民族团结和谐。

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问题,对于实现民族团结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1. 给予政治合法地位国家应该通过法律、政策的形式,给予少数民族群众充分的政治权利和参与权利,确保他们在国家决策过程中能够有发言权和决定权。

这样能够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国家统一和稳定。

2. 促进文化传承和交流国家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支持力度,鼓励他们发展和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且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增强彼此的认同感和理解,实现共同发展。

3. 加强教育和宣传通过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可以提高他们的国家认同意识和觉悟。

这不仅可以加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可以促进民族团结和谐,推进国家的发展进步。

4. 实行区域自治制度在多民族国家中,可以通过实行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语言、宗教、文化等特点,赋予他们一定的自治权利和管理权力,确保他们参与国家管理、发展和建设的权利,从而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发展动力。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少数民族作为国家的一部分,其国家认同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也影响着民族和谐、文化传承以及社会发展。

在多民族国家中,不同民族的文化、宗教、语言等因素的存在,往往会导致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认同的问题。

本研究将围绕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展开探讨,力求深入分析其现状和影响,提出解决对策机制,并探讨其建设意义和重要性,以期为构建多民族国家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分析当前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存在的现状和症结所在,提出有效的对策机制,探讨如何建设和加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

通过对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的问题进行研究,旨在帮助国家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推动国家建设和民族团结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研究可以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实现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目标。

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有效的对策方案和建议,为当前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发展。

1.3 研究意义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在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国家发展与稳定。

少数民族群众的认同感不仅关乎其个体身份认同,更涉及国家整体稳定与和谐。

强化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可以提高国家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加强国家的统一性和稳定性,促进全国各族人民的和谐共处。

加强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有利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推动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

研究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的建设意义,不仅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国家和民族团结、稳定与繁荣的必然要求。

通过深入探讨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的建设意义,可以为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国家建设与社会进步。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引言少数民族是国家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存在与发展对于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现实中少数民族群众在国家认同方面常常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因此有必要对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以寻求有效的对策机制。

一、国家认同问题的建设意义1. 社会和谐与稳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和谐与稳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对于少数民族群众来说,其国家认同的建设与巩固是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保障。

只有让少数民族群众感到自己是国家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团结,避免民族矛盾和分裂的发生,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

2. 文化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群众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这些文化资源是国家宝贵的财富。

国家认同的建设意义在于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得这些独特的文化不被遗忘,而是被传承和发扬,丰富了国家的文化多样性。

3. 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少数民族地区通常是国家的边远地区或者是相对贫困的地方,而少数民族群众的稳定和发展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国家认同的建设可以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国家的发展进程,实现经济的共同繁荣和民生的共同改善。

二、国家认同问题的挑战与矛盾尽管国家认同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现实中少数民族群众在国家认同方面也面临一些挑战与矛盾:1. 文化冲突与融合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和习俗与主体民族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文化冲突和融合的问题。

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在融入国家主流文化时可能面临文化认同的困惑,导致文化认同的失衡和矛盾。

2. 社会地位与民族认同少数民族群众在社会地位和民族认同方面常常存在着矛盾。

一方面,他们希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公平和尊重,他们也希望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民族认同,这种矛盾常常使得少数民族群众感到困惑和不满。

3. 教育与传统价值观教育是国家培养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然而一些少数民族群众的传统价值观与主流教育存在差异,使得他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常常面临文化认同的困惑和挑战。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摘要:在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不仅关系着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利益,也牵动着少数民族的民族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

开展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的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引言二、建设意义1. 维护国家统一。

保持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前提。

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程度越高,就越能够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发展,为国家的发展稳定做出贡献,从而维护国家的统一。

2. 促进民族团结。

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是维系不同民族之间团结的纽带。

只有当不同民族群众都对国家有着共同的认同,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3. 增强社会和谐稳定。

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程度越高,就越能够融入主流社会,与其他民族群众和谐相处。

这样能够减少种族冲突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

三、对策机制1. 加强教育宣传。

利用教育平台宣传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

建立全民教育体系,推动国家民族政策的广泛宣传,培养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 完善法律法规。

制定和完善国家民族政策,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增加对国家的认同感。

3.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加强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认同。

组织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增强少数民族群众之间的认同感。

4. 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参与感。

鼓励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活动,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建立良好的社会机制,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四、结论。

少数民族权益保证措施

少数民族权益保证措施

少数民族权益保证措施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措施为了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并确保他们能够在社会中享受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这些措施涉及教育、就业、文化传承、法律保护等方面,并致力于促进少数民族融入主流社会并发展自身的经济和文化。

一、教育保障1. 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

国家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学校,确保他们能够获得与主流地区相当的教育资源。

同时,针对不同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求,提供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

2. 提倡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与传承。

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开设本民族语言的课程,推动少数民族语言的传统、文化以及历史的学习和研究。

同时,要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措施,确保其得以传承和发展。

3. 提供公平的奖助学金政策。

国家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计划,鼓励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重点大学深造。

此外,还给予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一定的奖学金支持,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二、就业保障1. 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

国家实行公平就业政策,禁止任何形式的种族歧视。

对于就业机会不足的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在当地设立工厂和劳务输出基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 促进少数民族创业。

为少数民族提供创业资金支持和创业培训,加强对少数民族创业项目的评估和扶持,同时提供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支持,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经济。

三、文化传承保护1. 实施文化保护政策。

国家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修复保护历史遗址和文化遗产,开展文化传统的传习和研究。

同时,组织各类文化活动,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2. 弘扬少数民族文化。

鼓励少数民族开展传统文化的展示和交流活动,举办各类文化节、民俗庆典和艺术表演,增加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同时,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材和课程,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四、法律保护1. 立法保障少数民族权益。

国家出台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各类针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违法行为,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少数民族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与研究

少数民族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与研究

少数民族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与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而在保障少数民族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问题上,法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少数民族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与研究进行探讨。

一、法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1. 《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是中国特有的法律,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该法是保障少数民族自治权利的基本法律。

它规定了少数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地位和职权,以及自治机关的组织形式、职权和自治权。

该法还对少数民族在文化、语言、教育、宗教信仰等方面享有的权利进行了规定和保障。

在少数民族常住地区,必须设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字学校,提供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学和传播。

2. 《民族区域自治条例》《民族区域自治条例》是在《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了少数民族自治权利的行使和保障机制。

它是《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的一个重要配套法律文件。

该条例规定了少数民族自治机关的组织、职权和经费的管理,同时还明确了监督和检查的机制。

在文化、教育、宗教、卫生和环境等方面,条例还规定了少数民族的权利和保障。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中国法律体系的最高法律,宪法保障人民的根本权利,同时也明确规定了少数民族的地位和权利。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制度”;“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益,促进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进步”。

二、研究机构和课题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国家级研究机构,是开展民族问题研究、培养和咨询工作的中心。

该研究所开展了大量关于少数民族权益保护的研究,如《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发展研究》、《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研究》等。

2.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律学院作为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院校,自成立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少数民族权益保护的研究。

少数名族幼儿园语言发展:民族语言保护计划

少数名族幼儿园语言发展:民族语言保护计划

少数名族幼儿园语言发展:民族语言保护计划在当今社会,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和民族的交流和融合日趋频繁,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些民族语言的濒临消失。

特别是在少数名族幼儿园,由于各种原因,民族语言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族语言,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实施相应的民族语言保护计划。

在讨论少数名族幼儿园语言发展的问题时,我们首先要了解幼儿园对语言发展的重要性。

幼儿园是儿童生活中的重要环境,也是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幼儿园,儿童不仅接受母语教育,也会接触到其他民族语言,这种多语言环境有助于刺激儿童的语言发展。

然而,由于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少数名族幼儿园的民族语言传承和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国家和地区出台了民族语言保护计划。

这些计划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相关资源和支持,包括制定民族语言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培训民族语言教师等;二是开展民族语言教育,包括在幼儿园开设民族语言班,提供民族语言课程等;三是推动社区和家庭的参与,鼓励家长在家中继续使用民族语言,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在实施民族语言保护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看到其中的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些幼儿园可能面临人力、物力和资金等资源的短缺,这会影响民族语言教学的开展。

一些家庭可能更倾向于使用主流语言,对民族语言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也会对民族语言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一些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可能也会对民族语言保护计划的实施造成一定的障碍。

民族语言的保护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长远的任务,而少数名族幼儿园是民族语言保护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实施相关的保护计划,加强资源和支持,促进家庭和社区的参与,可以更好地推动民族语言在少数名族幼儿园中的传承和发展。

希望各地能够更加重视这一问题,共同努力,共同为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是对少数名族幼儿园语言发展和民族语言保护计划的一些观点和理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有什么疑问或者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地方,欢迎和我进行交流和讨论。

与少数民族初中生认识对少数民族的保护

与少数民族初中生认识对少数民族的保护

与少数民族初中生认识对少数民族的保护少数民族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份子。

为了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本文将探讨与少数民族初中生认识对少数民族的保护的相关问题。

一、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重要性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是保护少数民族权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国特别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积极推行民族语言教育,保障少数民族的语言权利。

少数民族初中生是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实施的直接受益者,通过公平的教育,他们能够更好地保持和发展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传统,增强自尊心和族群认同感。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多元文化教育是保护少数民族的有效途径。

通过在学校教育中弘扬多元文化,使少数民族初中生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化、习俗和传统,促进少数民族与主流文化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相互交流、融合,从而形成更加丰富多样的社会文化。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是保护少数民族初中生权益的重要保障。

在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少数民族教师队伍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加强和改进师范专业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初中生就业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吸引更多的少数民族青年投身教育事业,为少数民族初中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四、加强家庭教育和社区支持家庭教育是培养少数民族初中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

在保护少数民族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家庭教育和社区支持,通过加强家庭和学校、社区的互动合作,提高家长和社区对少数民族初中生的教育关注度,共同为他们提供成长所需的各种资源和帮助。

五、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保护少数民族权益的重要保障。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可以改善少数民族初中生的生活条件,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

通过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培育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和民族文化旅游业等,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助于改善少数民族初中生的生活状况。

少数民族语言专业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的完善

少数民族语言专业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的完善

少数民族语言专业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的完善关于《少数民族语言专业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的完善》,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少数民族语言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一)少数民族语言专业的意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是解放后设立的大学专业。

首先,新中国成立以前,没有人把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一件重要的事,使大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面临消亡的危险。

其次,由于居住地的限制,也制约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才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从而发扬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

(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前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有关少数民族语言全面的系统知识,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献的教学研究,民族媒体的编辑翻译、新闻文学等方面的工作。

所以该专业就业方向广泛,毕业生可以选择到少数民族教育文化部门及相关单位工作。

也正是因为这样,可以看出,其中也不乏局限性,特别是地域的局限性和过强的专业性导致社会普遍性下降。

(三)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现状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2013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作出报告,2013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 万人,比去年增加19 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

从行业招收情况看,医疗卫生、咨询、电子商务、旅游、文化体育等行业用人需求略有增加,钢铁、机械、采矿、能源、建筑等行业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从数据资料可以看出,许多高校普遍设有以上专业,也可以称为大类专业,继而此类专业的就业问题也能够获得关注和研究,而冷门专业、地域性强的专业则极少引起就业方面的关注。

(四)局部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形势云南拥有26 个世居的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和多省份的少数民族都有交集。

如藏族,彝族,壮族,苗族等,也有云南自己的特有少数民族,基于此,本地的大学设立了具有云南特色的民族语言文学专业。

其次云南的民族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此论文虽不能全然代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状况,但可以部分地反映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专业的情况,特别是祖国的西南。

少数民族保障措施

少数民族保障措施

少数民族保障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和利益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确保他们能够平等地参与社会,享受公平的待遇,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他们的权益。

本文将从教育、政策、文化和经济等多个方面展开阐述,探讨少数民族保障措施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教育方面的保障措施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基础。

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教育权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提供平等的教育资源:建设公平、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确保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与其他地区的学校有相同的资源配置。

这包括教师的配备、教育设施的建设和教育经费的投入等。

2. 强化少数民族教师培训:加大对少数民族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教育专业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这样可以增加少数民族学生对教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 推进多语种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应该推行多语种教育,使学生能够掌握本民族语言,并在普通话和其他主要语言上都有一定的掌握程度。

这样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

二、政策方面的保障措施政策是保障少数民族权益的重要手段,具体措施包括:1. 制定针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例如,给予少数民族学生在高等教育招生中的加分政策,为少数民族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等。

这些政策有助于减少少数民族面临的社会经济差距。

2.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更多的资金来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水电、医疗等。

这有助于缩小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品质。

3. 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机制:设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负责监督和维护少数民族的权益,解决他们在生活、工作和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

同时,建立举报渠道,保证少数民族群众举报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三、文化方面的保障措施文化是少数民族保护的核心,以下是在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1. 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同时,在学校中开设相关课程,提高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少数民族服务管理机制

少数民族服务管理机制

少数民族服务管理机制少数民族服务管理机制是指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和发展需要而建立的一套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在中国,少数民族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和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国家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促进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我国建立了一系列的服务管理机制,以满足少数民族的各种需求。

少数民族服务管理机制包括了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国家通过颁布相关法律和政策,明确了对少数民族的保护和支持。

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了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和权益保障措施;《民族团结进步法》明确了对民族团结和宗教信仰自由的保护。

这些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为少数民族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使他们能够享受到平等的待遇和机会。

少数民族服务管理机制涵盖了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服务保障。

国家通过投入资金和资源,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医疗和就业服务,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在教育方面,国家实施了“双语教育”政策,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母语教学和文化传承。

在医疗方面,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资源和人才支持,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

在就业方面,国家鼓励企业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就业岗位,并提供相应的就业培训和创业支持,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

少数民族服务管理机制涵盖了宗教和文化保护。

国家鼓励少数民族群众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建筑和文化遗产。

国家对少数民族宗教活动和宗教团体的管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宗教自由和宗教活动的正常进行。

同时,国家加强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少数民族服务管理机制强调了参与和民主决策的原则。

国家鼓励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决策,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和参与权。

国家通过建立少数民族代表机构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加强了少数民族的代表性和参与性,使他们能够在各个层面参与到社会生活和决策中,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建设意义及对策机制研究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的存在意义和对策机制的研究,对于国家的稳定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的存在意义在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一个国家由多个民族组成,民族认同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如果少数民族群众在国家的认同感不强,他们可能会感到被边缘化或忽视,从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乃至分裂和冲突的产生。

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问题的对策机制研究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通过了解和研究群众的认同问题,政府可以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机制,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诉求,促进他们的参与和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对策一:建立跨区域、跨民族的文化交流和交流机制。

通过组织文化活动、民族艺术演出、展览等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让各民族之间更多地了解、尊重和包容彼此的文化。

对策二:加强教育体系中的多元文化教育。

在教育体系中加强对各民族历史、文化和传统的教育,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增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对策三:完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多数少数民族群众集中于边远地区,基础设施相对欠发达。

通过加大对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民族地区的交通、通信、医疗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水平。

对策四:加强少数民族群众的权益保护。

加强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各族群众的福利水平,保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

加强民族地区社会治安维护,打击各种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破坏和挑衅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保障机制研究作者:刘春玲来源:《祖国》2019年第10期摘要:在我国少数民族中,语言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发展,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少数民族语言随着高速发展的经济逐渐趋于流失,保护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

本文在结合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现状基础上,就当前少数民族语言传承与发展存在的困境与机遇进行探讨,并以此为契机提出从立法、行政、教育和互联网四个维度对少数民族语言保障机制予以完善,同时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对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和传承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 ; 语言保障 ; 机制完善一、少数民族语言保障机制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承载主体,它适用在日常生活中,与文化的发展传承息息相关。

它是认知事物、认同民族文化的一个必不可少载体,能开启探索世界文化的大门,其价值不言而喻。

当前,我国在少数民族语言保障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一)缺乏专门的立法保护。

我国拥有庞大的法律体系,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尤其是针对群众较为关注的契约问题、财产保护等问题,制定了专门的法律,例如合同法、财税法等,但是对于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方面的法律却不尽完善。

我国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大不多数是对少数民族语言保护进行原则性的阐述,没有涉及具体可操作性的做法。

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工作看似简单,实则难以展开,也使得各部门进行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工作缺乏法律依据。

本文认为,制定少数民族语言专门性的法律是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一项重要的工作。

现今的法律中只有较少法律能特别针对性地提出对于少数民族语言的明确权利规范,过于笼统和散乱。

缺乏专门立法体现我国对少数民族语言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降低少数民族语言在群众心中有存在感。

(二)语言教育管理不规范。

当前,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学,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语言教育管理不够规范,出现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语文授课在双语教育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甚至被改为纯汉语教学。

众所周知,母语教育是在代际沟通交流中得以保留和传承的,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少母语,开设双语教学执行力度不大,更加难以在青少年中形成使用母语的思想,自然而然放弃对本民族母语的使用。

双语教学中,母语教学比重下降,从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政策来说是有益的,有利于形成大一统的语言格局,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少数民族语言社会功能却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三)少数民族语言竞争力不强。

虽然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由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和汉族组成,但是少数民族人口基数相对较少,在现代生活方式严重冲击下,较难保持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生活方式,从而对少数民族言语发展起到阻滞作用。

再加上汉语使用队伍庞大,已经击败少数民族语言成为一支独大的强势语言。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地发展,原有地域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各族人民聚集在一起,多种文化的碰撞以及思想上的交流,少数民族群众被汉化的现象越来越多,在影响彼此生活习惯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挤压。

作为弱势语言的少数民族语言在人口使用数量、使用范围上远远低于汉语,这就导致汉语成为主导地位,少数民族语言只能屈居汉语之后,并受到汉语的实力碾压,加剧少数民族语言濒临消失。

(四)媒体传播强弱对比明显。

随着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发展,汉语走进了千千万万个少数民族家庭。

以汉语为传播媒介的各类刊物在少数民族地区比比皆是,而少数民族语言的电视、电话、广播、书刊却难觅。

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受到媒体的引导,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汉语文化的影响、受到汉语教育的熏陶,进而慢慢忽视自己本民族语言,导致在日常生活交往中也会自觉使用汉语而不是母语。

(五)民族语言教育发展进程缓慢。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较为落后,使得当地的教学教育水平难以有较快发展。

再加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办学资源严重匮乏,学校管理不规范,教学形式单一,教师师资水平低等问题层出不穷,从而导致文化传承主体学习受阻和传播少数民族语言的成员断层。

民族教育跟不上,青少年发展受限,很难接触到更先进的教育资源,長此以往对少数民族语言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也很难在青少年时期给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形成正确良好教育条件,引导其保护本民族地区母语,促进本区域语言的发展。

(六)民族地区群众重视程度不足。

地球村、社会一体化进程加速,民族间杂居,从根本上减少了少数民族群众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机会,更加重视国家通用语言的使用。

汉语开始占据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工作的主导位置,导致在少数民族群众心中母语地位下滑。

父母在生活学习中不重视对孩子母语教育,容易给孩子形成一个汉语比母语重要的观念。

青少年时期的文化价值观和语言态度有所转变,在他们眼中母语没有实际作用,漠视本民族传统语言,进而出现不想讲母语、不能讲母语的现象,甚至会形成对本民族语言产生自卑感,这个观念一代传给一代,母语地位愈加低,最后难以避免地流失。

二、建立完善少数民族语言保障机制的机遇语言作为传播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要保护传承文化首先就要保护作为传播桥梁的少数民族语言。

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和传承,需要我们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思考如何在经济快速发展、不同文化碰撞的社会中将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和传承发挥实效。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民族语言信息化规范化的建设、政府高度重视对民族语言的抢救工作、顺畅的信息化大数据平台、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大趋势为建立完善少数民族语言保障机制提供了遵循。

(一)国家大力推进民族语言信息化规范化建设信息时代日益推动信息技术的高速化发展,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对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扩大交流空间,提高语言文字信息化、规范化水平,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定期不定期采取各种措施,投入大量资金,使少数民族传统语言日趋朝着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健康发展。

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创造一个良性民族语言发展环境,发展成效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骄人的成果,语言发展的保障力度也日渐提升。

在现行发布的大量文件中,有关少数民族语言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政策措施、保障机制等具有长期指导性的内容,可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提供政策导向和依据,规范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二)政府高度重视濒危少数民族语言的抢救工作对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国家采取“两手抓”的抢救办法,一方面贯彻语言平等政策,加强双语教育,尽量为那些尚有存活力的语言创造语言教学和语言使用的环境,从而提高语言保持的能力,延缓其消亡时间。

另一方面,组织专门人员开展专项调查研究,记录出版濒危少数民族语言论著,并通过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等设立一批重大项目和基金项目,支持专家学者开展调查、整理、出版濒危少数民族语言研究。

同时,在全社会中营造关注母语、重视母语学习和使用的氛围,保持和维护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至今为止,我国调查的语言已达40多种,将其研究成果收录出版在系列丛书中,数量多达30多本,将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数据供给大众共同研究学习,给社会制造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积极浓厚氛围,带动更多的人关注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为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和发展提供平台。

(三)互联网打造沟通交流平台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鼓励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在生活工作各个方面。

现今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成为文化传播的主流阵地。

互联网技术实现虚拟世界交流沟通,可以打破民族地区地理上的藩篱,促进民族之间的互通有无,交流密切。

利用互联网平台,不仅实现民族之间的语言文化交流,凭借其无形化、互动性、多元化的特点也可以给少数民族语言传播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借助互联网技术保存即将濒临消失的语言,提供给语言研究专家研究,也能促进我国语言研究发展。

利用互联技术,建立濒危语言的数据库,将少数民族语言刻录下来,利用多媒体形式通过转写、标记等过程保存,同时转化成为语音文字,进行官方传播。

互联网技术给少数民族语言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互联网+”的推行,更加提高了本民族群众语言保护的自觉性。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行,突破了时间、空间、民族的局限性,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人口较少的地区使用本民族语言的自由,能够给少数民族语言传播提供更好发展空间和机会。

(四)贸易促进少数民语言发展在市场经济转型时期,贸易和投资企业的巨大推动力成功拉动少数民族语言热,许多少数民族语言逐渐被重视,语言活力得到彰显。

少数民族语言生活在边境地区,边境贸易更是不可或缺。

部分少数民族与边境地区交流甚多,许多生活方式相差无几。

两地之间的贸易对于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更是起着一定促进作用。

据相关调查,在少数民族地区举办当地特色语言培训班,培训商人使用民族语言与当地群众进行商业交流,有效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往来、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从而也能加大群众对少数民族语言的重视,减少相互之间沟通的障碍,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并且保护民族语言的多样性。

三、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语言保障机制的相关对策我国对于少数民族语言规定较少,宪法中也仅是规定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本文认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应该着眼于国家立法确认语言权利的内容和界限,政府部门对少数民族少数群体使用自己的语言权利进行保障以及在社会教育、培训和宣传等对保护语言的氛围进行保障。

(一)立法保障。

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有效保护和传承离不开国家的法律保护体系。

在我国现今法律体系中对于少数民族语言的规定和执行上仍存在一定欠缺,憲法中的相关规定过于广泛和偏于原则性,而其他法律又过于零散缺乏系统性。

因此,完善少数民族语言立法保障可以从明确少数民族法律中权利义务主体和具体内容、明确侵权行为和侵权责任内容、制定专门法律等方面着手,限定少数民族语言在日常生活、政治文化领域、司法执法等方面的使用,遵循宪法的有关原则,研究完善民族语言立法保障具体可行的措施。

(二)行政保障。

行政保障就是在立法保障的基础上,由政府根据立法部门制定的有关法律对公民权利实施各种措施的保护,这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体现。

少数民族语言权利是一种群体性的权利,不能和个人权利一概而论,但是在个人语言权利的行使中也是和群体的语言权利有所连带关系,这需要政府在其中要扮演积极主导的角色,对权利进行行政上的保障。

行政保障对于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传承的实现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对其发展和传承的守护,一方面是通过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推动着当地少数民族社会经济语言方方面面的发展。

另一方面,行政机关也要加强自身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在提高执法主体自身认识的情况下,增强依法执行的自觉性,保证少数民族权利得以实现,切实维护少数民族语言权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