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1985-2008

合集下载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_特点与趋势_杨风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_特点与趋势_杨风

2010年第6期兰州学刊N o.062010总第201期L an zhou xue kan G enera.l N o.201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特点与趋势杨风1陶斯文2(1.济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02;2.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我国很早就有城市的雏形,然而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与限制,新中国成立前根本谈不上城镇化发展,只是少数城市的畸形繁荣。

按照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动力的不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镇化发展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我国城镇化发展表现出六大特点:城镇化发展波浪起伏,城镇化发展落后于世界水平,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早期以中小城市为主,城镇化发展以政府推动为动力,城镇化发展区域不平衡。

运用相关模型预测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

[关键词]中国;城镇化;历程;特点;趋势[中图分类号]F290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5-3492(2010)06-0075-04[收稿日期]2009-03-25 [作者简介]杨风,男,博士,济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经济学;陶斯文,男,博士,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人口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09CRK008)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 seph E.Sti g litz)教授指出:/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0。

[1](P168)中国不仅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六大城市带发源地之一。

中国的城市文明自产生之日起就从未中断,其丰富的内涵对当代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一)建国前城镇化发展概况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6000多年以前,黄河流域就已经出现了一批原始的居民点,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传说中的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舜都蒲坂(今山西永济县西)就是原始社会的遗址。

浅析城市结构的演变及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城市结构问题

浅析城市结构的演变及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城市结构问题

浅析城市结构的演变及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城市结构问题一、结构是什么结构是什么?结构就是不同类别或相同类别的不同层次按程度多少的顺序进行有机排列。

因此,我们可以说结构是是复杂的,但是同时也应该是有序的。

分子的结构由原子组成,原子的结构由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组成。

每个事物似乎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结构。

同时,结构有虚实,我们经常看见的想到的是可以观测,容易分析的结构类型。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现代复杂的社会中,我们经常也感觉到了虚结构的重要性。

如国家行政构架(实际上也是一种结构关系),国家、区域的行政等级、职能分工结构等。

他们对于整个社会以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对于城市,这个由一定区域内密集的物质组成的特定空间来说,我们通常也可以将之视为一个实体进行研究。

而由于城市中生活着众多各种不同种族、信仰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来说,城市的物质空间结构实际上也受到市民活动以及各种政治经济需求的影响。

因此,从这方面来说,我们似乎可以将城市结构归结为主要由物质空间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两大结构体系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而成。

二、城市结构的演变我们一般认为,城市的形成可以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自然发展而成,这个在城市的形成中占大多数。

此外,也有很多城市是由于各种不同的需要新建而成的。

在原有乡村慢慢演变而来的城市基本也可以有两种类型:消费型城市和生产型城市。

无论是由于生产原因还是消费原因,各种依赖于此的人们集中在一起,并且在周边纷纷建立居住区而逐步发展成为城市。

美国学者安德森(T·R·And erson)认为,消费型城市更容易形成中心,并且稳定下来向周边发展。

因此,从城市的发展过程来说,城市的结构相对比较简单。

处于结构的初级阶段。

城市除了能提供生产和消费的中心外,其周边都是城市居民的住区。

也就是一个简单的同心圆模式。

这样一个普遍而简单的城市结构形式很容易被当时的人们所忽略,因此,也鲜有人对此进行研究。

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

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

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叶浩;濮励杰;张鹏【摘要】采用全国县级以上城市数据,运用最近邻与空间自相关分析,定量分析了1985-2010年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的时空特征与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1985-2010年间,中国城市的整体分布主要呈集聚型,其集聚程度有着逐渐增强的趋势.不同规模的城市在空间上的分布类型存在很大差异.集聚强度随着城市规模的变大而降低,表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互斥作用不断加强.超大型、特大型城市由均匀分布转变为随机分布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总体水平的提高,城市发展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相对降低.从局部区域上城市的空间集聚或空间关联性质来看,其集聚特征的反差十分鲜明.东部地带不同规模等级城市都较为发达,形成了高水平均衡模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城市分布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空间极化特征.【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3(032)002【总页数】5页(P41-45)【关键词】城市体系;空间分布;最近邻分析;局部Moran's I;中国【作者】叶浩;濮励杰;张鹏【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广州510320;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南京210093;广东商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广州5103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00 引言城市体系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各种规模、各种类型城市的分布结构的有机整体,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体系的演变不仅为城市地理学家所关注,也日益引起经济学家的兴趣[1-2]。

城市体系研究是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及相关研究的传统课题,分析城市体系变化的特征及其趋向对于准确地预测城市人口规模以及合理地确定城市体系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很多知名学者依据城市人口规模、GDP及建成区面积等指标对中国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进行了研究[3-5]。

具体到城市空间分布的形态与模式研究中,主要从城镇分布密度、平均最邻近距离、空间分布类型和空间分布重心等方面进行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6-7]。

我国大城市发展演进历程及重构探索

我国大城市发展演进历程及重构探索
社会文化与人口空间结构
大城市的政策导向对人口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政府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政策、拆迁安置政策等都会对人口分布、流动和社会空间结构产生影响
政策导向与人口空间结构
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人口空间结构产生影响。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这些设施的建设对人口的分布和流动产生影响
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空间结构
04
我国大城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空间布局
经济发展概况
经济增长
我国大城市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产业结构升级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城市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升级,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向以高端服务业为主转变。
03
广州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推动城市功能升级和产业转型,提高城市品质。
我国大城市空间重构的实践案例
01
北京
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02
上海
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我国大城市空间重构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社会分层
社区发展
城市更新与改造
社会空间结构
大城市的经济发展对人口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发生变化,导致人口分布和流动也发生变化
经济发展与人口空间结构
人口与社会空间结构的互动关系
大城市的社文化和价值观对人口空间结构产生影响。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导致人口流动和分布也存在差异
晚清时期
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业和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开始引入西方理念。
民国时期

中国万亿之城的发展历程

中国万亿之城的发展历程

中国万亿之城的发展历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万亿之城是一个新兴的概念,指的是城市综合经济规模达到万亿级别的城市。

这种城市综合经济规模庞大,产业结构完善,经济活力旺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的万亿之城起源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如今已经有多个城市达到了这一地位。

下面,我们将介绍中国万亿之城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虽然当时还没有城市综合经济规模达到万亿级别,但是一些城市已经开始迅速崛起。

中国的首个万亿之城——深圳,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迅速发展起来的。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大量资金和人才,迅速崛起为中国最富裕的城市之一,也是综合经济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大关。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腾飞期,也是中国万亿之城快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迅速崛起。

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在这一时期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得到大幅提升,成功跻身中国万亿之城行列。

第三阶段:转型升级期(2009-至今)进入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综合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中国万亿之城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这一时期,一批新兴城市开始崭露头角,比如成都、重庆等城市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发展模式走向成功,成功突破万亿级别。

中国万亿之城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变革、创新和突破。

作为中国新兴的城市发展概念,万亿之城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希望中国的万亿之城继续发展,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注入新动力。

【这份文章已经达到2000字,请您查阅】。

第二篇示例: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自古以来就是政治中心和文化名城。

北京的发展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当时的北京是一个较小的城市,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北京逐渐成为了中原的政治中心。

中国城市体系及其演变

中国城市体系及其演变

中国城市体系及其演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迅猛发展,全球资本与中国内地的廉价劳动力在东部沿海地区不断结合。

这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带来了中国城市空间布局的巨大变化。

先通过数据来看看城市体系结构的直观变化数据来源:《新中国 50 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85—2007)》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典型事实(一)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单近年来趋于稳定总结1949—2007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同改革开放以前,特别是同1984年以前相比,我国城市化增速明显加快。

统计显示,城市化率1949—1984年由10.6%仅上升到23%,年均增加0.35%;从1985—2000年由23.7%迅速上升到36.2%,提高12.51%。

进入21世纪,我国城市化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至2007年末城市化水平达到44.9%,年均增加0.96%。

从城市数量上看,1985—2007年期间,累计新设城市390座,合并与撤销城市58座。

其中1985-1998年期间城市数量急剧增加,以撤县设市为代表的新城市大量出现,从1985年324座增加到1998年最高的668座但自1998年以来,我国设市城市总数量开始趋于稳定,至2007年全国共有城市656座。

城市平均人口规模相应体现为在1985—1997年期间明显下降,但1998—2007年以来开始保持持续上升趋势。

(二)大中小城市都有较快增长,城市规模分布从“双峰状”演进到“单峰状”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数量的变化,我国整个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调整和变化。

从数量上看,1985 年我国共有地级及以上城市165 个,人口超过100 万的城市仅有21 个,2007 年增加到287 个,13 个城市人口超过400 万,10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17 个。

50 万人口以上城市也由52 个增加为226 个,50 万人口以下城市则由245 个增加到430 个;20—50 万人口规模城市的比例在2000 年之前不断增加,但之后开始持续下降;100—200 万和200 万以上城市比重在开始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2000 年以来上升趋势明显;图2 刻画的是我国221 个固定地级及以上城市1985、1995 和2005 年城市规模对数的Kernel 密度图。

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1985-2008

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1985-2008
中提 出 的“ 中 国 特 色 城 镇 化 道 路 , 进 大 中小 城 走 促
以分别 归 纳为 三种模 式 : 一种 模 式为 收敛 增长 , 城市 化 进程 中新 城 市不 断 涌 现 , 且 小 规 模 的城 市不 断 并 赶 上较 大规 模城 市 , 随着 时 间的 推移 , 一个 城市 体系
2 1 年 3月 01 总 13期 6 第 2期




Ma ., 01 r 2 1
S HAND0NG EC0NOMY
G n. 6 No 2 e 13 .
【 理论经济研究】
中 国城 市 体 系规 模 结 构 演 变 :95— 0 8 18 2 0 水
刘 乃 全
(. 1 上海财经 大学 财经研究所 , 上海
市 的规模 膨胀 速 度 快 于 中小 城 市 , 市体 系规 模 结 城 构更 趋不 平衡 ; 三种 模式 则 为平 行增 长 , 第 即城市 体 系 中不 同规 模 城市 的增 长速 度 保 持相 对稳 定 ( l k Ba c adH nesn20 ) n edr ,03 。城市 与 区域 经济 学关 注城 市 o 规 模 结构 的重 要课 题 之一便 是 尝试 找 出可 以创造 出 最 大 的规模 效 益 , 高 城市 生产 率并 减少 交通拥 挤 、 提 环 境 污 染 等 因 素 带 来 负 面 影 响 的 最 佳 城 市 规 模 ( pia Ct s eDsiui ) 并 可 以达 到 最 佳 规 O t l i i ir tn , m y z tb o 模 的演 变 路 径 和 机 制 。Hedro (94) n esn 17 的研 究 将 城 市趋 向最 佳规模 结 构 的演进 归 结为 城市 规模 扩 张 带来 的 收益 同其 成本 之 问 的平 衡 ; 中 以 Zp 法 则 其 if

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

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

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城市直接的空间关联主 确并客观地确定布点格局情况 的方法 。
R=r /r 唧 。
( 1 )
式 中: r 。 为最近邻点平均距离 的观测值 ; r e 。为由理想 的随机分布模式决定 的最近邻点平均距离的期望值 。 在 显著性水平为 0 . 0 5的概率下 , 统计显著性检验可通过计
基金项 目i国家 自然科学 基金项 目( 4 0 8 7 1 2 5 5) ; 广 东省 高等院 校学科建设专项资金资助项 目( 2 0 1 2 Z G XM一 0 0 0 9 )
联 性质来看 , 其 集聚特征 的反 差十分鲜明。东部地 带不同规模 等级城 市都较 为发达 , 形成 了高水平均衡模 式。没有
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城 市主要集 中分布在 中部地 区。西部地 区城 市分布表现 出较为强烈的空 间极化特征。 关 键 词 :城市体 系; 空间分布 ; 最近邻分析 ; 局部 Mo r a n ’ s J; 中国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3 — 2 3 6 3 ( 2 0 1 3 ) 0 2 — 0 0 4 1 — 0 5 中图分类号 :F 2 9 0
( 1 . 广东商学 院 资源与环境学 院 , 广州 5 1 0 3 2 0 ; 2 . 南京大学 地理 与海洋学 院 , 南京 2 1 0 0 9 3 ) 摘 要 :采用全国县级以上城市数据 , 运 用最近霹 与空间 自相 关分析 , 定量分析 了 1 9 8 5 -2 0 1 0年 中国城市体 系的 空间分布格局的 时空特征与演 变规律。结果表明 : 在 1 9 8 5 -2 0 1 0年 间, 中国城 市的整体 分布主要 呈集聚 型, 其 集聚
然而 , 国内已有 的研究更多集 中在对 城市空间集 聚 强度与形式的静态分析上 , 在对城市体系 的空间分布进 行研究时 , 往 往把 不 同规 模 的城市 抽象 为一个 均质 的 点, 这种假设对于由不 同规模 的城市组成 的城市体系而 言, 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鉴 于此 , 本研究 采用全 国县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成为了城市化发展的主体。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规模城市化启动期(1978年~1990年)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城市化程度低,主要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规模和城市化比例均不高。

这时期,国家提出了“削尖门槛、引进外资、改革住房制度、扩大就业规模”的城市化发展战略。

同时,土地供应机制也得到了改革,迅速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城市建设用地。

城市在这个时期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

第二阶段:城市化持续推进期(1990年~2010年)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城市化程度快速提高,规模效应明显,城市人口持续增长。

这时,国家出台了《城市规划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条例》等法规文件,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等方面的工作。

同时,城镇化发展政策也得到了全面落实,为城市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力量。

城市化发展步入了快速、规模化阶段。

第三阶段:城市化新发展时期(2010年至今)这个阶段是城市化质量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时期,国家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并提出了“推动城镇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品质化、人文化”等五大发展战略,意在实现城市化的高质量发展。

同时,城镇化政策也不断改进完善,为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体而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充满了奋斗、收获、反思与蜕变,并在不同阶段展示了不同的城市化特点和发展方向,但城市化总体发展的目标是提升城市化质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助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新中国城市分拆合并重组简史(二)

新中国城市分拆合并重组简史(二)

新中国城市分拆合并重组简史(二)本篇继续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分拆合并重组的情况,主要涉及安徽、江西、山东、河南四省。

大多数还是因矿兴起,因矿而从一个镇升格为市。

这个也反应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史。

安徽省巢湖市:巢湖市的确没有特色,成为地级市纯属历史延续,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被整合进省会合肥是必然。

1949年4月21日,巢县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

1952年2月4日改属芜湖专区,同年,县政府从柘皋迁至巢城。

1958年8月7日改属合肥市。

1961年4月13日复属芜湖专区。

1965年7月14日复设巢湖专区,巢县隶属之。

1971年8月29日,巢湖专区改称巢湖地区,巢县隶属不变。

1984年1月4日撤县改市成立巢湖市,行政区域不变,仍属巢湖地区。

1999年7月9日,根据《国务院撤销巢湖地区设立地级巢湖市的批复》文件,县级巢湖市改设为居巢区,隶属地级巢湖市。

1999年12月6日,居巢区举行正式成立揭牌仪式。

2011年8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国函〔2011〕84号)精神,区划调整,居巢区改设为县级巢湖市,新设的巢湖市由安徽省直辖,合肥市代管。

而原先代管的庐江县由合肥市代管,和县与含山县由马鞍山市代管,无为县由芜湖市代管。

2011年8月23日,县级巢湖市正式揭牌。

巢湖市属于典型的农业资源城市。

安徽省马鞍山市:又一个典型的因矿产资源由县属镇升级为地级市的城市。

1954年2月,设马鞍山镇,隶属当涂县。

1955 年8 月,设马鞍山矿区政府(县级),隶属芜湖专区。

1956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马鞍山市,为省辖市。

其间,当涂县先后隶属芜湖专区(地区)、宣城地区。

1983年7月,当涂县(除大桥乡外)划属马鞍山市。

2011年8月22日,原地级市巢湖市所辖含山县、和县(不含沈巷镇)划归马鞍山市管辖。

2012年,撤销金家庄区、花山区,设立新的花山区;设立博望区,将当涂县博望、丹阳、新市3个镇划归博望区管辖。

中国城镇化历史变迁

中国城镇化历史变迁

中国城镇化历史变迁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变迁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是城市化后发的国家,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行政区的建制制度(即行政区划制度)的产生,仅有80余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城镇化进程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进程。

如何划分和确定中国过去50年的城市化进程,不仅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难题。

根据目前的工作,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两分法。

该观点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分界线,将中国的城市化历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为城市化的停滞和低速增长阶段,进一步又可细分为1950-1957年的短暂健康发展时期、1958-1960年的过度城市化时期与1961-1978年的城市化停滞时期。

第二阶段(1978-2000年)为城市化的迅速推进阶段。

[1](2)三等分。

一种观点认为,新中国50年的城市化总体上经历了三个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至1957年,是城市经济恢复平稳发展的时期,也是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的时期;1958年至1977年是解放后中国城市化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1978年至2000年,中国城市化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 1949年以来,城市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城市化,第二阶段是城市化;第二阶段(1958-1978)是城市化的倒退和停滞期;第三阶段(1979-1998)是快速城市化时期。

[3] 第三种观点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49-1956)是恢复和初步发展时期;第二个时期(1957-1978)是一个调整和曲折发展的时期;第三个时期(1978-2000年)是改革和加快发展的时期。

[4](3)四分法。

一种观点认为,根据不同的政治经济特点,中国城市化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7年)为起步阶段;第二阶段(1958-1965年)为动荡阶段;第三阶段(1966-1976年)为萧条阶段;第四阶段(1977-1996年)为发展阶段。

中国城市规模体系演进

中国城市规模体系演进
依据城市行政级别划分为
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一般地级市、县级市五个等级。
不同规模城市数量分布
超大城市:1个
小城市:79个 中等城市:31个
特大城市:7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大城市:14个
不同规模城市经济总量分布
超大城市
GDP总量超过2万亿,占全国GDP总 量的13%左右。
02
特大城市
GDP总量在1万亿至2万亿之间,占全 国GDP总量的9%左右。
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
根据城市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优化城 市规模体系,促进特大城市、大城市、中 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
加大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支持力度,提 高其发展质量和水平,缓解特大城市过度 集聚的问题。
推进城市化进程
加强政策引导
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和人口向中小城 市和小城镇转移,促进城市间协调发展。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通过对 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对中国城市规模体系演进进行深入 研究。同时,本研究还结合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对城市规 模体系演进进行实证研究。
02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现状
城市规模划分标准
依据城市常住人口数量划分为
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五个等级。
01
03
大城市
GDP总量在5千亿至1万亿之间,占全 国GDP总量的11%左右。
小城市
GDP总量在1千亿以下,占全国GDP 总量的5%左右。
05
04
中等城市
GDP总量在1千亿至5千亿之间,占全 国GDP总量的16%左右。
03

50年来我国城镇空间结构的四次转变

50年来我国城镇空间结构的四次转变

91960年代指出城镇空间发展受政治它的发生与发展脱离不了当时离不开自然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社会效益显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应该积极开展国家层面的空间规划关键词年会论文选登A n n u a l C o n f e r e n c e P a p e r s10表1 156项Tab. 1 List of 156 key projects省项目个数市项目个数项 目 名 称辽宁24沈阳7风动工具厂第二机床厂辽宁410厂抚顺电站西露天矿抚顺铝厂阜新4阜新平安立井阜新热电站一期西安电力电容厂西安高压电瓷厂114803844422115厂铜川1王石凹立井户县2陕西845厂哈尔滨仪表厂一期哈尔滨滚珠轴承厂哈尔滨汽轮机厂黑龙江120厂特钢厂重机厂鹤岗4鹤岗东山一号立井兴安台洗煤厂城子河洗煤厂佳木斯2造纸厂集中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占20占10占5占3而占国土面积45占国土面积231956年毛泽东在著名的所谓沿海北京安徽浙江广西约有70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156项工程在实际投入施工的150个项目中表1即中部地区29个44个国防企业除部分船厂布局在沿海宁越敏1994工农业总产值应该说值得一提的是 1953年卫生公安技术人员和苏联专家近百人组成的重点到郑州兰州等城市实地踏勘太原兰州成都哈尔滨在此期间国家建委兰州包头等重点工业项目集中的15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对全国的城市进行了分类北京大同兰州第二类吉林本溪太原邯郸湛江第三类天津长春青岛济南内江湘潭第四类万里事后总结到一五效果是好的回过头来看图1二是接近11原料地和燃料地五是适当考虑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从实施效果来看的项目分布在京广铁路以西的45个城市和61个工业镇同时使这些城市短期内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156项重点工程的布局起到了第一次规划全国城市布局的实际作用三线提出了关于加强积极备战中央发出四五以由于动用全国基本建设50而且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其影响涉及全国所有的城市只是这是一次代价高昂的调整地区是指地处战略前沿的地区指山西雁门关以南的地区贵州和云南3省宁夏和青海4省区根据省项目个数市项目个数项 目 名 称山西15太原11第一热电站制药厂884743大同鹅毛口立井侯马1山西874厂潞安1潞安洗煤厂吉林10吉林6热电站染料厂热电站拖拉机厂河南407厂三门峡1三门峡水利枢纽平顶山1平顶山二号立井郑州1郑州第二热电站焦作1焦作中马村二号立井甘肃8兰州6热电站炼油化工机械厂合成橡胶厂白银1白银有色金属公司郝家川1甘肃805厂四川6成都5成都热电站784石家庄热电站峰峰通顺3号立井热河1热河钒钛厂内蒙古5包头5四道沙河热电站内蒙古447211一株洲硬质合金厂西华山钨矿武汉钢铁公司年会论文选登A n n u a l C o n f e r e n c e P a p e r s12图1 156项重点工程空间分布三线陆大道等商务印书馆煤炭工业重点建设贵州省的六枝电力工业重点建设四川省的映秀湾湖北省的青山等火电站东风电机厂化学工业主要建设为国防服务的项目内地建设投资达631.21亿元区的投资为482.43亿元四五三西豫西地区将全国划分为西南华南东北要求在每个协作区内逐步建立不同水平大力协作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市建立各自的小三线三线三线图3的搬迁原则靠山有的还要进洞中共中央西南局在四川成都召开西南专门总结了以工厂为主在三线地区尽管建成了近2000个大中型企业和科研单位建成了拥有全国 1/3 以上工业固定资产原值三线三线致使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都较且由于工厂布局强调不与城市结合一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建设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而且通过将沿海城市的工厂向这种大规模的迁移严重削弱了沿海城市的生产能力自绘湖南省西部和湖北省西部以及广东省北部二线地区是指处于三线图2时期成昆湘黔等几条重要铁路干线13的进洞而是一厂一点而且长期形不成城市许多单位不得不进行第二次大搬迁如果一五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沿海地区得到空前的重视1979年中央在制定第六个五年计划时对建国30多年来我国生产力和布局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历史总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六五向优势地区倾斜为原则的沿海地区所占比重由内地由50.0%下降到46.5%我国先后设立深圳1984年开放大连青岛南通温州湛江1985年长江三角洲1988年海南全省批准为经济特区从1980年起表2占全国的2.5%占全国的4.4%占全国的15.2%大连明星城市一方面是原有城市的规模有了很大的拓展青岛二是大量新城市的出现大量中小城市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蓬勃发展张家港更重要的是沿海城市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地区在空间上形成了国际大都市连绵区的雏形中国开发区年鉴2005hm2选登A n n u a l C o n f e r e n c e P a p e rs14发展向集群发展的重大转折从规划的角度来看图4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一个过程开发区的政策奠定了东中西3个地带城镇经济4 2000年以来呈现侧重沿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中央对地方的放权城市与城市城市发展与规划呈现百花齐放沿海地区城镇发展远快于中西部地区五普33.50%和27.66%广东逐步形成若干城市群和都市圈我国有设市城市660个城镇人口5.4亿人实现市场扩展城镇空间承接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城乡人居环境水平有很大提高基本形成以长江三角洲以辽中南成渝地区以及若干以省域中心城市为核心对于当前我国城镇的空间结构有多种不同的分析和论述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城市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区域性城镇发展缺乏统筹规划等等当前我国城镇的发展基本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那就是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需要1999年欧盟颁布的并对不同地区进行了空间发展指引的案例就是很好的启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作为主要内容长江及陇海为横轴永久耕地和生态功能区相间隔的新思路2005年9月国外城市化发展模式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建设部等有关部门也正在着手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三线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之所以能够持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自绘下转第86页P l a n n i n g S t u d i e s86注释 活性化 日本交通部 日本经济产业部 日本的行政等级 GMS: General Merchandise Store 省级行政单位 Tow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References考都市2[M].東京大学出版会協働再2004.4 蓑原敬,等.街市区中心活性化[M].学芸出版社,2002.5 下平尾勲.地域発想等.岩波講座再生公共空間魅力[M].学芸出版社ー2005/11/8 関2005/9/2 平成ー[Z/OL]. <http://www.stat.go.jp/data/service/2004/index.htm>.14 仙台市長町ー2005/11/10 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政治同样如何更好地发挥城市与区域规划的作用Notes1990年 转引自当代中国的城市建设认为其中2项重复计算实为150项 参见论十大关系参见万里论城市建设 参见当代中国的城市建设88陈栋生区域经济学石嘴山白银等陈栋生区域经济学References等河南人民出版社吴江156项建设研究[M]2004等.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M].商务印书馆中国城市出版社张务栋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J]2006上接第14页)。

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1985-2007

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1985-2007
三、理论模型与分析框架
城市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等相关研究探讨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大多是从空间集聚和报酬 递增的角度出发,探讨城市规模演变的机制。其中,有四种范式的解释比较有影响:1)传 统城市经济学强调经济行为空间集聚和集聚带来负外部性之间的相互作用;2)产业组织理 论强调产业内联系和产品差异化的影响;3)新经济地理忽略土地市场而强调城市间贸易、 固定农业区以及内生的地理偶然性的影响以及 4)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解释(Abdel-Rahman 和 Anas,2003)。本部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考虑加入政府主导下行政体制改革和制 度变迁的影响,提供一个更加符合我国城市化实际的分析框架。
“我会一面走,一面向你讲述小城市和大城市的故事。有多少曾经的大城市变成了如
今的小城市;又有多少我们有生之年成长起来的大城市,在过去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
一、引言与文献述评
城市体系结构主要包括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地域结构。其中,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可以 说是城市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综合性特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基础设施 的不断完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人口规模随着城市经济地位、职能分工及空间格局的变 化而不断调整。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首先强调的便是城市人口分布的调整和优化,以及构造新的城市体系问题。在城市化快速发 展阶段,城市将成为“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发动机”(Lucas,1988),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是 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进而对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健康持续 发展意义重大。
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重要性及其普遍隐含的规律性(如知名的 Zipf 法则①)也决定了其 在城市经济学研究中的价值(Ioannides and Gabaix,2003)。 自 Auerbach(1913)、Jefferson (1939)、 Zipf(1949)等开创性工作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深入研究。近年来 城市规模研究再次引起大量关注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城市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快速发 展的经验积累对城市体系增长、城市规模结构动态演进机制认识所带来的新变化和新认识。 单就演变路径而言,大多数国家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变则可以分别归纳为三种模式:一种可能 性为收敛增长,城市化进程中新城市不断涌现,并且小规模的城市不断赶上较大规模城市,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更趋均衡;另一种可能性为发散增长,大城市的 规模膨胀速度快于中小城市,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更趋不平衡;第三种可能性则为平行增长, 即城市体系中不同规模城市的增长速度保持相对稳定(Black and Henderson,2003)。 城 市 与区域经济学关注城市规模结构的重要课题之一便是尝试找出可以创造出最大的规模效益,

中国城市体系的演进与规律

中国城市体系的演进与规律

中国城市体系的演进与规律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已进入加速发展时期,選择有效的城市化路径,构造合理的城市体系至关重要。

以省区为分析单元,将各省区不同规模的城市看作是相对独立的城市体系。

通过首位城市率和城市集中度等指标量化各省区城市体系的结构,并与国内外有关研究的结果进行了对比。

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城市规模分布仍然表现出一种城市数量众多,但集聚不足的局面。

从首位城市的角度看,各省区表现不一;从城市集中度的角度看,各省区的城市集中度大体上表现出一种更为分散化的特征。

因此,存在着一条沿着城市规模由小到大发展的路径。

标签:城市规模分布;演进;规律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081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选择合理的城市化路径至关重要。

关于中国的城市化路径,历来有大城市重点论和小城市重点论之争,主要围绕不同规模城市的经济效率展开,在实际政策执行上曾导致一些困惑(刘鹤,2012)。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城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类城市共同构成了城市体系(Henderson,2005),如果仅从单个城市的规模来调控城市体系的发展与建设,可能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周一星,1992)。

因此,城市化路径的选择应当放到城市体系优化的视角下来考察(Henderson,2010)。

本文以省区为分析单元,将各省区不同规模的城市看作是相对独立的城市体系。

通过首位城市率、城市集中度等指标量化各省区的城市规模分布,并与国内外有关研究的结果进行对比,力求探寻我国城市体系演进的相关规律,为我国城市形态优化提供决策参考。

本文接下来的结构安排如下,首先,我们依据相关文献,对有关城市作相应界定,为下一步的量化分析奠定基础;接下来,我们围绕城市体系中的首位城市问题展开论述;在分析完首位城市问题后,我们从整体上对中国体系的演进规律进行了考察。

最后是本文的结论。

2城市的界定要分析城市规模分布的现状与趋势,首先要界定城市。

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点与其演变

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点与其演变
LOGO
中国城市形态:结构、 特征及其演变
小组成员:朱嘉诚 朱正寰 庄小鑫 左亚玲 朱虹

[
《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 变》叙述了城市形态的发展历史,探讨 了我国当代城市工业、商业、居住等 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空间结构,同时对城 市形态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内部结 构、土地功能分区、社会空间等作了 探索。
外部轮廓的快速扩展
1 用地持续快速扩展,城市形态多变 (1)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快速扩展 (2)多中心团块、组团、组合城市增多。 2 向交通设施靠近,沿交通轴线扩展
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城市活动的空间相互依赖,城市沿 着效益高的交通轴线的方向扩展,或呈走廊式轴向发展。 3 区域群体空间发展,城市空间区域化 (1)都市区(圈)成为区域群体空间普遍的组织方式。 (2)城市空间向区域扩展。
(二)城市内部结构形态
城市结构是指城市各组成要素相互关系、 互相作用的形式和方式,主要包括经济结构、 社会结构、空间结构。 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并不光是建筑物的增 加,以及居民的聚集,而是城市内部产生各具 功能的区域,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同 时各个功能区之间,存在着有机性的联系,构 成城市的整体。 这种城市内部各种区域性的形成以及它的 分布与配置情形称为“空间结构”或“内部结 构”,简称“结构”。
一 内部结构的 急剧变化
1 多中心结构趋势明显,专业中心逐步形成 2 商业块状集聚,新商务区逐步形成 3 居住由同质到分异,由分散到集聚 4 工业优先增长,向开发区集聚
5 城市空间快速垂直增长,天际线日益丰富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山峰型天 际线
一般为单中心团块状城市。中心区一般 是商业聚集区,其建筑多为高层,且比 较集中,视觉中心也较为明显突出。

08 中国城市规划历程简介(2)

08 中国城市规划历程简介(2)

中国城市规划历程简介(二)现代城市规划— 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开创、学习 — 20世纪60-70年代的城市规划:曲折、徘徊 — 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规划:恢复、前行 — 199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快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开创、学习1、早期受苏联影响的城市规划体系(1)计划经济下的苏联式城市规划思路 (2)初期的规划体系(主要有哪些规划层次?) 三阶段: 初步规划 总体规划 详细规划‡ 确定城市性质 ‡ 拟定近期和远期人口发展规模 ‡ 选择城市发展用地,合理划分功能分区 ‡ 拟定各项用地的经济技术指标 住宅、公共建筑和公用事业设施(如单位制社区)4补充资料1:什么是总体规划根据国家对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在区域规划和合理组织区城城镇体系的 基础上,按照城市自身建设条件和现状特点,合理制定城市经济 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的发展性质、规模和建设标准,安排 城市用地的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布局,布置城市道路和交 通运输系统,明确环境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综合防灾等方 面的要求,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制定规划实施步骤和措施。

总体规划是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指导城市发展建设最为基 础最全面的系统计划。

补充资料2:城市性质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致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 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负担的主要职能。

在总体规划编制与审批阶段:字斟句酌,简短精炼 扬州(2010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适宜人居的生态园林城 市和长三角核心区北翼中心城市苏州(2006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三角洲重 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2、1950年代城市规划的作用、特点与实施(1)解放初城市规划的作用服务于战后经济恢复,服务于大规模工业建设,政府主导的管理手段 一五期间(1953—1957) 156项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兰州、成都、西安、洛阳、株洲、包头、太原、沈阳、哈尔滨、抚顺、 长春等最早开展以工业建设为核心的城市规划(2)解放初城市规划的特点‡ ‡ 重视利用和改造原有城市基础,尽量节约资金 采用一整套规划定额指标,严格控制建设标准,学习苏联(3)城市规划编制实施效果150个城市编制了初步规划或总体规划 行政指令,实施效果较好,依托旧城,填空补齐,统一规划建设新区 73、双城记——北京和巴黎的故事经历了漫长的农业封建社会的两个城市 中西方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两个城市,首都,古城,轴线 在早期的城市规划思路上的不同选择 两个城市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中国城市体系演变的历史剖析

中国城市体系演变的历史剖析

中国城市体系演变的历史剖析内容提要:21世纪,中国城市化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发展的速度问题,其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是建立完善、合理的城市体系,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确立合理的空间依托。

本文从城市体系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三个基本结构形态,剖析了中国城市体系形成的历史演变过程。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体系城市规模结构城市职能结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体系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各种规模、各种类型城市的空间分布结构的有机整体。

城市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

只有当城市发展到一定数量,城市的地区专业化分工和城市之间的经济往来和联系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才具有了城市体系形成的客观基础;而城市体系一旦形成,它对整个城市群体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平衡作用。

以往,我们对城市体系的研究重视不够。

前几年,我国城市经济学界曾有过重点发展大城市抑或小城镇之争,以及城市“最佳规模”问题的探讨。

其实,离开了城市体系孤立地进行这样的讨论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城市尽管规模不同,职能各异,都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都有其特定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功能。

但这种功能的发挥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城市体系得以整体发挥。

城市体系的完善和合理化,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明显趋势,是城市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当前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与规划工作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中国城市化的独特道路与特征城市体系是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步形成和演变的。

1949年,我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0.6%,对照国际经验,刚处于城市化的起点水平。

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展开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从而启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并逐步形成了一个有层次结构、有职能分工的城市体系。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在我国,城市化走的却是一条既富魅力而又充满荆棘的独特道路。

面对庞大农业人口转移的巨大压力,我国依赖超经济力量成功地控制着城市化进程。

这固然避免了许多国家因城市过度膨胀而引发的“城市病”,但也因此付出了城市化进展迟缓的昂贵代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1985-2008
作者:刘乃全, 刘学华, 赵丽岗, Liu Naiquan, Liu Xuehua, Zhao Ligang
作者单位:刘乃全,赵丽岗,Liu Naiquan,Zhao Ligang(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上海,200433), 刘学华,Liu Xuehua(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上海,200032)
刊名:
山东经济
英文刊名:SHANDONG ECONOMY
年,卷(期):2011,27(2)
1.K.Rosen;M.Resnick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Cities:an Examination of the Pareto Law and Primacy 1980
2.J.Eaton;Z.Eckstein Cities and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France and Japan 1997
3.J.V.Henderson The Sizes and Types of Cities 1974(04)
4.D.Black;V.Henderson Urban evolution in the USA 2003
5.D.Black;J.V.Henderson A theory of urban growth 1999
6.Anderson,G;Ge,Y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cities 2005
7.X.Gabaix;Yannis M.Ioannides The Evolution of City Size Distributions 2004
8.X.Gabaix Zipf's Law and the Growth of Cities[外文期刊] 1999(02)
9.X.Gabaix Zipf's Law for Cities:An Explanation 1999
10.L.H.Dobkins;Yannis M.Ioannides Dynamic Evolution of the U.S.City Size Distribution 2000
11.李善同中国城市化过程存在五问题五措施应对 2008
12.李郇;徐现祥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效率的时空变化 2005(04)
13.亨德森中国的城市化:面临的政策问题与选择 2008(02)
14.李秉仁我国城市发展方针政策对城市化的影响和作用[期刊论文]-城市发展研究 2008(02)
15.藤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中译本) 1999
16.朱农;曾昭俊中国城市人口增长决定因素分析 2004(05)
17.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期刊论文]-经济研究 2007(07)
18.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长期存在的因为 2004(06)
19.陈甬军;陈爱民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 2002
20.陈良文;杨开忠集聚与分散:新经济地理模型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的整合研究 2007(01)
21.Abdel-Raluuan;Hesham;Alex Anas Theories of Systems of Cities 2004
22.饶会林现代城市经济学概论 2008
23.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 1996
24.施坚雅;叶光庭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译本) 2002
25.周一星城市地理学 1997
26.王放论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区域差异[期刊论文]-人口与经济 2001(0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djj201102001.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