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评判高校科研能力不再过分依赖论文

合集下载

教育部科技司解读《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科技司解读《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科技司解读《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近年来,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日益受到关注,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为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教育部科技司发布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并在近日解读了该文件。

本文将就此文件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精神和要求。

一、科技与教育并重,注重综合素质评价《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高等学校要坚持科技与教育并重的原则,不仅要关注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更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这意味着高校在评价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成果时,不应仅看重SCI论文发表数量,还要考虑科研成果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素质提升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二、鼓励多样化的科研成果评价方式为了充分体现科技创新价值,文件中鼓励高等学校多样化的科研成果评价方式,不仅仅固守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这一传统指标,还要综合考量专利申请数量、科研项目成果、奖项荣誉等方面的表现。

这将有助于激励科研人员在不同领域取得更多的成果,促进学校科研活动的全面发展。

三、科研成果应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文件中提到,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不仅要追求学术水平和社会价值,更要关注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

高等学校在制定科研方向和项目时,必须充分考虑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反对学术不端行为为保障科研成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强调了学术诚信建设的重要性。

高等学校要加强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教育,营造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的学术氛围,严厉打击学术不端行为,杜绝学术造假和抄袭等行为的发生。

五、加强管理和监督,提升科研成果质量文件指出,高等学校要建立科研成果管理和监督机制,规范科研成果的申报、审批和公示流程,加强对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和成果质量的评估,确保科研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教育部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教育部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教育部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20.12.07•【文号】教社科〔2020〕3号•【施行日期】2020.12.0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师队伍建设正文教育部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社科〔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部内有关司局、有关直属单位:《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已经教育部党组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各地各高校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主体责任,严格按照文件要求,检查修改相关制度文件,迅速开展学风教育和专项整治行动,并将阶段性落实情况和经验做法于2021年5月31日前报送教育部社科司。

落实过程中有关意见建议,请及时报教育部。

教育部2020年12月7日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切实扭转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存在的“唯论文”不良导向,建立健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和评价体系,全面优化学术生态,不断提高研究质量,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论文是科学研究活动的产物,是知识传承创新的载体,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价值判断特征和重要育人功能。

当前,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平台评审、科研奖励、人才评价、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导师遴选、学位授予、绩效分配、学校考核、资源配置等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唯论文”现象,简单以发表论文期刊级别、数量、引用率、影响因子、转载情况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重数量轻质量,忽视学术著作、决策咨询报告、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等其他标志性成果质量、贡献和影响等,导致学术功利化浮躁化、创新创造动力不足、违背人才成长规律、侵蚀学术风气、污染学术生态等系统性危害。

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20.02.18•【文号】教科技〔2020〕2号•【施行日期】2020.02.1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科技〔2020〕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科技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教育部有关司局、有关直属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和《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破除论文“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营造高校良好创新环境,加快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教育部、科技部研究制定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现印发给你们。

各“双一流”建设高校,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要根据若干意见,检查修改相关制度文件及“双一流”建设方案,将相关落实情况、经验做法梳理形成报告,经主管部门审核后,于2020年7月31日前送教育部科技司。

教育部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要根据意见提出具体落实举措,于7月31日前送教育部科技司。

其他高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参照执行。

落实过程中有关意见建议,请及时报教育部。

教育部科技部2020年2月18日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为扭转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鼓励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评价工作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推动高等学校回归学术初心,净化学术风气,优化学术生态,现提出以下意见。

高校中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及相关举措论文(合集5篇)

高校中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及相关举措论文(合集5篇)

高校中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及相关举措论文(合集5篇)第一篇:高校中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及相关举措论文【摘要】目前,高校普遍存在教师注重研究、轻视教学的现象,本文着重分析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及后果。

最后,提出了应对这一现象的几点措施。

旨在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时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教学激励一流大学办学理念高等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是高校工作的主导,是学校正常运转的核心人物,通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来培养高品质高质量的学生,不仅可以树立学校品牌,同时也为今后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输送有用人才,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存在问题近些年,大学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和工作责任心普遍下降,教师中存在备课不认真的现象,没有认真仔细揣度教材的编写,对教材的钻研和仔细研读没有以前那样精心,至于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和改善,更不尽心乃至无心去思考和探索、尝试,对学生的关心和直接接触更是少之又少,教师将自己的课程交给助教或者研究生,而自己则将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用来从事科研活动,撰写学术论文。

从而使大学教学质量与水平难以得到提高,甚至停滞不前,由此直接消极影响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究其原因存在以上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不得不追溯到高等教育的评价模式问题和教学激励的政策上来。

2.1 在高等教育评价模式上存在误区目前,各高校都在努力争取自己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与提升,譬如属于教学型的大学都在力争将自己建成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属于教学研究型的大学则都在力争将自己建成研究教学型大学甚或研究型大学,总之,都在向“一流大学”的目标努力奋进、拼搏,评价学校的综合实力出现误区,以论文的多寡,以学者的低位及学者的多少为依据,而学者的评判依据无疑是以其学术地位,承担的科研项目和论文的档次为依据;特别是在高校掀起大合并风潮之时,很多颇具特色的大学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品牌学科的建设上,而是纷纷网络以上人才,譬如以清华大学,属于国内著名传统理工科大学都竞相创建自己的人文社科类专业,以便把自己建成学科门类尽量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从而使自己足以能够与合并后的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超大型综合性大学相比肩与抗衡,以实现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大目标。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6.08.25•【文号】教师[2016]7号•【施行日期】2016.08.2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师队伍建设正文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2016]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破除束缚高校教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创新创业活力,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要求,现就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把握考评总体要求(一)将教师考核评价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考核评价是高校教师选聘、任用、薪酬、奖惩等人事管理的基础和依据。

考核评价政策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指挥棒”,对于新时期高校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坚持正确科研导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开展创新创业和社会服务,具有全局性和基础性影响。

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紧迫任务。

(二)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改革。

近年来各地各高校积极探索教师考核评价改革,在教师分类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机制创新、强化聘期考核等方面做了有益尝试,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仍然存在教师选聘把关不严、师德考核操作性不强;考核评价缺乏整体设计,对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重视不够、重数量轻质量的情况还比较严重;考核评价急功近利,考核结果的科学运用有待完善等问题。

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三)坚持考核评价改革的正确方向。

以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为基本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切实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努力建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教育部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教育部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教育部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近年来,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创新能力的崛起,高校的科技创新也成为了教育部关注的焦点。

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教育部积极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本文将讨论教育部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原因、措施和影响。

一、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原因1.响应国家发展需求在新时代,科技创新被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教育部有责任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以满足国家的发展需求。

2.引领未来发展趋势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

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研究基础,具备成为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军者的潜力。

教育部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旨在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3.提升高校科研竞争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是提升高校科研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教育部重视高校科研水平的提升,通过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高校在科研领域的竞争力,推动中国高校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影响力。

二、教育部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措施1.加强科研投入教育部增加了对高校科研的投入,鼓励高校扩大科研团队规模,提高科研项目的经费支持,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此外,教育部还鼓励高校与企业、研究院所等组织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2.优化科研评价体系为了更好地评价高校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教育部不断优化科研评价体系,建立科研成果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通过科研成果的评价,激励高校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创新,提升科研水平。

3.强化人才培养教育部鼓励高校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更多的科技创新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同时,高校也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创新平台。

三、教育部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1.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教育部的推动使得高校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教育部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教育部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教育部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教育部意识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积极推动高校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本文将探讨教育部在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一、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教育部通过增加资金投入和合理规划,不断加强高校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例如,教育部每年都会拨款支持高校建设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购置等,以提供好的实验条件和科研环境。

此外,教育部还鼓励高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共享科研设备和资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二、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为了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教育部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一方面,教育部鼓励高校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并提供相应的财政支持。

另一方面,教育部还加大对科技创新项目的评审和监督力度,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科研成果的转化。

三、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教育部积极推动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努力将科研成果变为经济发展的实际效益。

教育部鼓励高校与企业、产业界开展密切合作,通过科技成果的技术转让和产业化,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社会进步。

同时,教育部还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对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工作进行评估和奖励,激励高校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研究。

四、加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

教育部加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实践环节等措施,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此外,教育部还注重引进和培养一流科研团队,吸引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加入高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五、加强高校间的交流合作为了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教育部鼓励高校之间加强科技创新领域的交流合作。

教育部组织高校间的学术交流活动,为教师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广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此外,教育部还推动高校之间的科研项目合作和人员互访,加强资源整合和共享,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六、加强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估和监督为了实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教育部建立了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估和监督机制。

教育部科技司解读《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科技司解读《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科技司解读《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 C 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 C 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为此,教育部科技司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谈谈文件的出台背景。

答:首先,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严重”。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相关部门对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开展了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

高等学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应该在引领社会风气,弘扬先进文化,培育创新氛围上率先行动。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以破除论文“S C I至上”为突破口,小切口、大转向,拿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实招硬招,破除“唯论文”,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

其次,是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期盼。

近年来,S C I论文数量、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以及衍生出的E S I排名等相关指标,已经成了学术评价,以及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评价、学科评估、资源配置、学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标,使得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出现了过度追求SCI论文及相关指标,甚至以发表SCI论文数量、高影响因子论文、高被引论文为根本目标的异化现象。

科技创新出现了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问题,不利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不能满足新时代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不利于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

社会各界对破除论文“S C I至上”、优化学术生态的呼声十分强烈。

再次,是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需要。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日期】2020.09.25•【文号】学位〔2020〕19号•【施行日期】2020.09.2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正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学位〔2020〕1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确立了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主线,规模持续增长,结构布局不断优化,学位管理体制和研究生培养体系逐步完善,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我国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强化质量监控与检查,促进学位授予单位规范管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保证和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切日益增强,但部分学位授予单位仍存在培养条件建设滞后、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严格、导师责任不明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弱化、学术道德教育缺失等问题。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目标,维护公平,提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研究生教育,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现就进一步规范质量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研究生教育教学全过程。

教育部高校评估方案 (4)

教育部高校评估方案 (4)

教育部高校评估方案引言教育部高校评估方案旨在提升中国高等教育水平,加强高校内部的质量管理和外部评估。

该方案将高校的办学质量、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学术声誉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帮助高校发现问题、改进工作,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背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发展迅速,高校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

然而,由于高校的办学条件、教学水平、师资力量等各方面存在差异,一些高校的质量和办学水平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开展了高校评估工作,旨在促使高校不断改进,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评估内容教育部高校评估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办学条件评估:评估高校的硬件设施、教学资源、图书馆建设等基础条件,以确保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2.教学水平评估:评估高校的教学质量、教学方式、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以确保高校的教学水平达到一定标准。

3.科研能力评估:评估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科研成果、科研团队等方面,以推动高校科研能力的提升。

4.学术声誉评估:评估高校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学术声誉和社会认可度,以提高高校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5.社会服务评估:评估高校在服务社会、服务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的表现,以推动高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和协作。

评估方法教育部高校评估方案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和手段,以获取全面、客观的评估数据。

具体评估方法如下:1.定量指标评估:通过收集高校的各项数据指标,如学生人数、教师人数、科研经费、实验室设备等,对高校进行定量评估。

2.定性评估:通过专家评审、问卷调查等方式,对高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学术声誉等进行定性评估。

3.现场评估:评估组将对高校进行实地走访,了解高校情况,与师生进行交流,直观感受高校的办学环境和氛围。

评估结果会综合考虑以上多个评估方法的数据和意见,形成综合评价报告,向高校反馈评估结果。

评估周期和频次教育部高校评估方案将按照一定的周期进行评估,以保证对高校的全面覆盖和跟踪评估。

评估周期一般为每五年进行一次,其中前三年为常规评估,最后两年为跟踪评估。

教育部出台新政策提高高校科研经费投入

教育部出台新政策提高高校科研经费投入

教育部出台新政策提高高校科研经费投入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高等教育在我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推动高等院校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教育部最近出台了一项新政策,旨在提高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以支持和鼓励科研成果的产生。

本文将探讨这一政策的背景、重要性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新政策的背景。

作为国家重要的创新驱动力量,高等教育在科研领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然而,长期以来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相对有限,这限制了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和创造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决定出台新政策,提高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以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

新政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增加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可以提升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研究条件和环境,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

科研经费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实验设备和材料可以购置,更多的研究场所可以建设,这将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研究条件和资源,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和创造力。

其次,增加高校科研经费投入有助于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科研成果的转化是科学研究最终的价值体现,而这一过程需要资金的支持。

如果高校科研经费投入足够,科研人员可以更加专注地从事科学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成实际应用,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此外,增加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可以提高高校的科学研究声誉和国际竞争力。

作为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是国际社会评判该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如果一个国家的高校科学研究发展水平不高,那么就很难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通过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可以提升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增强高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新政策的出台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它将激发高校师生的科学研究热情,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教师和科研人员将能够更好地从事科研工作,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

其次,新政策将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使科学研究真正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

上海高校科研评价将不再只靠论文量一刀切

上海高校科研评价将不再只靠论文量一刀切

上海高校科研评价将不再只靠论文量一刀切今后上海高校的科研能力评价,将不再仅依据发表论文的数量来一刀切,而是要建立对科研成果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根据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进行评价。

近日,上海市教委发布《关于推进上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分类评价的指导意见》,指出了大学科研评价体系改革的方向。

有高校专家表示,此举将改变高校在评聘、收入分配中过分依赖和不合理使用论文、专利、项目等科研指标的做法。

一刀切带来大量垃圾论文‚今天的中国高校,科学研究被抬高到空前的、过度重要的位置。

不只是研究型大学,即便教学型乃至职业型学校,都将科研成绩当作学校是否优秀、教师是否能升等、研究生是否可以毕业的指标。

老师的教学可以马虎,学生的毕业论文可以勉强通过,但只要有相当量的论文发表,就能一俊遮百丑。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对此批评说,高校对教师的年度考核和晋升,过分依赖论文发表数量,实质是大学领导的政绩工程。

‚千军万马写论文、拼数量,而质量倒成其次了。

‛‚仅仅依靠发表论文这‘一把尺子’来衡量高校科研的能力,带来很多负面的结果。

‛昨天下午,沪上一所高校科研处负责人告诉记者,比如人文学科,全国的权威、核心期刊版面是有限的,但每年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都有论文发表的要求,再加上教师晋升也要发论文,学术期刊不再是学术争鸣地,反倒成为毕业、晋升的敲门砖。

‚并不是所有研究生和高校教师都有很强的科研能力,但逼着他们写论文,会造成大量的垃圾论文。

‛高校五类科研将分别评价根据上海市教委发布的《意见》,上海将逐步建立对科研成果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科学研究活动是多样性的,有搞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有搞决策咨询、科学普及的,甚至还有文学艺术创作的等等;科研的成果也可以是多样性的,可以是学术论文、专著、译著、学术工具书,也可以是艺术作品、创意设计、发明专利等等。

‛上述高校科研处负责人表示,科研是多样性的,对科研的评价也必须是多元化的。

根据《意见》,上海的高校将建立科研人员的分类考核体系。

教育部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政策

教育部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政策

教育部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政策教育部是国家层面负责教育领域的管理与规划的机构,其重点之一是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

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对高校、社会和国家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

本文将从政策的背景、具体措施以及对高校和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政策背景为了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教育部积极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

传统上,高校科研成果大多集中在论文发表上,而实际应用转化较少。

这导致了科研成果的浪费和高校的创新能力未能充分发挥。

因此,教育部意识到需要通过政策来鼓励高校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二、具体措施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来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1. 立项支持:教育部加大对高校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为高校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保障。

同时,将转化潜力较大的科研项目列为重点支持项目,鼓励高校积极进行创新研究。

2. 政策引导:教育部出台政策,对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进行引导和规范。

政策包括相关的转化要求和奖励机制,鼓励高校加强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和转让,以及与企业和社会合作进行科技创新。

3. 优秀人才培养:教育部通过各项政策措施着力培养高校优秀人才,包括为优秀学生提供科研项目经费和实习机会,为科研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支持等。

优秀人才的培养将有助于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率。

4. 产学研合作:教育部鼓励高校与企业、社会等相关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通过合作,高校可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真正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三、对高校和社会的影响教育部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政策的实施对高校和社会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于高校来说,政策的实施促使高校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技创新和实际应用中,增强了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高校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也为高校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加强了教学和研究的实际意义,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培养。

论文考核的是科研能力,所有专业技术人才都需要考核科研能力

论文考核的是科研能力,所有专业技术人才都需要考核科研能力

论文考核的是科研能力,所有专业技术人才都需要考核科研能力这几年,一直有一个很热门的话题,那就是论文,什么人才都要论文出来。

什么都要论文发表?我一直觉得在当今的社会里,科研能力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最重要评价指标。

虽然在目前,大部分用人单位一般都要求有科研经历、获奖或发表过学术论文;但是也有少部分用人单位还是要求发表过相关专业领域的专业论文。

那么,这样一个被社会公认的评价标准到底是不是科学合理?我一直很疑惑。

尤其对于现在这种科研能力成为评价人才重要指标之一了,所以一直也在尝试用一些方法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如申请国家基金项目、参加科技竞赛之类。

一、专业人员是怎么区分发表过学术论文和专业文章的首先,学术论文主要是由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而专业文章主要是为实现某个特定目的而进行研究;两者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我个人认为学术论文可以分为学术成果(论文)和专业成果)两种。

以学术成果(论文)为例,学术成果指的是作者基于某个科研领域的研究基础、理论思路等撰写出来并在公开场合进行推广应用,进而使相关学科领域内专业人员受益的著作或总结;专业报告则指的是将某一特定研究领域内的研究内容通过编写通俗易懂、逻辑严密、内容丰富且可供参考借鉴之文章对该领域内专业人士有较大的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

所以说,无论是发表学术论文还是专业论文,都需要遵循一定程度上来区分。

其次,对于大部分单位而言,通过发表学术论文实现了业绩突破甚至做出重大成绩后会给予一定报酬以表彰奖励;而对于发表专业文章达到一定效果后则会给予经济奖励以表彰奖励。

所以目前大多数单位会要求员工同时通过 SCI、 EI等多种顶级期刊来提高自己业绩。

二、什么人才都需要有论文发表目前,我国的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才都需要在一定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来证明自己。

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指的是国家给予的特殊优待,例如申请科研基金项目、科技竞赛、科研发明专利、发表学术论文等。

教育部出台新规范提升高校科研水平

教育部出台新规范提升高校科研水平

教育部出台新规范提升高校科研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和推动科技创新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升高校科研水平,教育部近日出台了一系列新规范,旨在鼓励和支持高校开展高水平科研项目,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教育部新规范的背景、目标和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教育部出台新规范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

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提升,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已成为各大高校争夺人才和资源的关键因素。

而目前高校科研水平的差异化依然存在,一些高校存在科研项目质量不高、科技成果转化不彻底等问题。

因此,教育部出台新规范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规范高校科研活动,提高高校科研水平,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多具有创新和实用性的科技成果。

教育部新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研项目的审批和管理。

新规范要求高校在申请科研项目时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和评估,确保项目的学术价值和实用性。

同时,教育部将加强对科研项目进展和成果的管理,提高科研项目的执行效率和质量。

二是科研成果的评价和奖励。

新规范将科研成果的评价作为衡量高校科研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对于取得重大突破和成果的高校,将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和奖励。

三是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新规范将鼓励高校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教育部新规范的出台将对高校的科研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新规范将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的筛选和管理,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这将激励高校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提高科研人员的水平和能力,推动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

其次,新规范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作为考核高校科研水平的关键指标之一,这将促使高校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最后,新规范的出台也将为高校科研工作带来更多的政策和经费支持,有助于提升高校科研环境和条件。

教育部公布高等学校科研创新能力评估结果通报

教育部公布高等学校科研创新能力评估结果通报

教育部公布高等学校科研创新能力评估结果通报中国教育部近日公布了对高等学校科研创新能力进行评估的结果,该通报显示,我国高等学校在科研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且在很多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

这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将有助于推动科研创新水平的提高,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根据评估结果通报,我国高等学校在科研创新能力方面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势头。

在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方面,我国高校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特别是在一些“硬科技”领域,如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生物技术等方面,我国高校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不断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众多优秀的科研人员和创新团队在高校中崭露头角,他们的成果和创新理念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动力和方向。

高等学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

评估结果表明,高等学校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然而,评估结果通报也指出了我国高等学校科研创新能力面临的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科研经费相对匮乏、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仍然存在。

这些问题对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构成了一定的制约。

因此,教育部在发布通报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措施,以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学校科研创新体系。

首先,教育部强调了加大对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的支持力度,提高科研团队的经费和资源保障。

只有确保科研经费的充足,高校才能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为国家的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其次,教育部提出了加强科研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的建议。

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参与到科研创新中来。

同时,也要加强对优秀科研人才的引进和留用工作,为高校的科研创新提供人才支持。

另外,教育部还强调了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工作。

科研成果的转化是评估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高校应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部:评判高校科研能力不再过分依赖论文

教育部:评判高校科研能力不再过分依赖论文

教育部:评判高校科研能力不再过分依赖论文教育部:评判高校科研能力不再过分依赖论文今后,在高校科技评价及教师评聘、收入分配中,科技项目与经费数量过分指标化、目标化,过分依赖论文、项目专利等指标的情况或将得到改变。

近日,教育部官网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对高校、教师的科研评价,将实施分类评价,不搞一刀切。

新政>>现状高校科技评价短视轻质《意见》指出,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统一、量化为特征的科技评价机制,面对全面提高质量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要求,问题日益显现。

其中,重数轻质、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远的现象依然存在;评价指标单一化、评价标准定量化、评价方法简单化、评价结果功利化等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分类评价实施不到位,对科技成果转化、科学普及等工作激励不足;科技支撑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导向不够;开放评价、长效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高校科技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改革任务十分紧迫。

>>改革减少科研与利益过度挂钩《意见》提出,全面改革教育系统各类科技项目、人才项目和科技奖励的评审办法。

提高科技奖励质量,减少数量,适当延长报奖成果的应用年限。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对各类科技项目、人才项目和科技奖励做相应改革。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要改变考核评价中将科技项目与经费数量过分指标化、目标化的做法。

要改变在教师评聘、收入分配中过分依赖和不合理使用论文、专利、项目和经费数量等科技指标的做法,减少科技评价结果与利益分配过度关联。

教育部要求,建立开放评价机制。

基础研究以同行评价为主,大力加强国际同行评价。

加强开放、多元的国内外专家数据库建设和共享。

>>评价按不同对象实施分类评价《意见》提出,实行分类评价,改变考核评价中将科技项目与经费数量过分指标化、目标化的做法,针对科技活动人员、创新团队、平台基地、科研项目等不同对象,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不同工作的特点,分别建立涵盖科研诚信和学风、创新质量与贡献、科教结合支撑人才培养、科学传播与普及、机制创新与开放共享等内容,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评价标准。

关于破除学校科研评价中“唯论文”等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

关于破除学校科研评价中“唯论文”等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

关于破除学校科研评价中“唯论文”等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为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根据《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和《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相关要求,切实破除科学研究中的不良导向,进一步完善我校科研评价机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并实施以下措施。

一、建立科研活动分类评价机制(一)对基础研究类科研活动,注重评价新发现、新观点、新原理、新机制等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

对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合理确定代表作数量,其中,国内期刊论文原则上应不少于1/3。

强化代表作同行评议,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重点评价其创新水平、学术价值及影响、与当次科研评价的相关性以及相关人员的贡献等,论文数量的多少、影响因子的高低不作为量化考核评价主要指标。

(二)对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类科研活动,注重评价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以及关键部件、实验装置/系统、应用解决方案、新诊疗方案、临床指南/规范、科学数据、科技报告、软件、决策咨询报告等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论文一般不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

(三)对服务国防和科技成果转化类科研活动,注重评价满足国防需求、发展新产业,以及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技成果所进行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等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论文一般不作为评价主要指标。

(四)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从思想政治、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专业发展等进行全方位评价,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和质量、贡献、影响。

重点考核代表性成果的政治立场、理论创新、学术贡献和社会影响。

教育部高校评估方案 (2)

教育部高校评估方案 (2)

教育部高校评估方案
教育部高校评估方案旨在评估和监督国内高校的教学质量
和办学水平,促进高校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


面是一般性的教育部高校评估方案的主要内容:
1. 教学质量评估:教育部将对高校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
育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教师队
伍和教学质量、教学资源和设施等方面。

2. 研究能力评估:教育部将评估高校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

评估内容包括科研项目和经费、科研成果和学术影响、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等方面。

3. 学生发展评估:教育部将评估高校对学生的培养和发展
支持。

评估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业发展和专业素养、学生的
创新创业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4. 办学条件评估:教育部将评估高校的办学条件和管理制度。

评估内容包括高校的固定资产和教学设施、财务管理
和人力资源管理、学校文化和学术氛围等方面。

教育部评估方案采用定期评估和不定期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定期评估一般为每几年一次,不定期评估根据高校的具体
情况进行。

评估结果将作为高校评聘、学科建设和资助等
方面的参考依据,同时会对学校进行评价和奖励,对存在
问题的学校进行督导和改进。

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

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

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为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改进科技评价体系,破除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国家科技奖励、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科技评价中过度看重论文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忽视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等“唯论文”不良导向,按照分类评价、注重实效的原则,经商财政部,现提出如下措施。

一、强化分类考核评价导向。

实施分类考核评价,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

(一)对于基础研究类科技活动,注重评价新发现、新观点、新原理、新机制等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

对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根据科技活动特点,合理确定代表作数量,其中,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原则上应不少于1/3。

强化代表作同行评议,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重点评价其学术价值及影响、与当次科技评价的相关性以及相关人员的贡献等,不把代表作的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作为量化考核评价指标。

(二)对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类科技活动,注重评价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关键部件、实验装置/系统、应用解决方案、新诊疗方案、临床指南/规范、科学数据、科技报告、软件等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不把论文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

(三)提高对高质量成果的考核评价权重。

对于具有一定学术影响或取得实际应用效果的标志性成果可作为高质量成果,可增加到10%的权重;对于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对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具有带动作用的,可增加到30%的权重;对于已在实践中应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作出重要贡献的,可增加到50%的权重。

具体权重由相关科技评价组织管理单位(机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鼓励发表高质量论文,包括发表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论文,以及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的论文(以下简称“三类高质量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部:评判高校科研能力不再过分依赖论文
今后,在高校科技评价及教师评聘、收入分配中,科技项目与经费数量过分指标化、目标化,过分依赖论文、项目专利等指标的情况或将得到改变。

近日,教育部官网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对高校、教师的科研评价,将实施分类评价,不搞一刀切。

新政
>>现状
高校科技评价短视轻质
《意见》指出,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统一、量化为特征的科技评价机制,面对全面提高质量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要求,问题日益显现。

其中,重数轻质、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远的现象依然存在;评价指标单一化、评价标准定量化、评价方法简单化、评价结果功利化等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分类评价实施不到位,对科技成果转化、科学普及等工作激励不足;科技支撑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导向不够;开放评价、长效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高校科技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改革任务十分紧迫。

>>改革
减少科研与利益过度挂钩
《意见》提出,全面改革教育系统各类科技项目、人才项目和科技奖励的评审办法。

提高科技奖励质量,减少数量,适当延长报奖成果的应用年限。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对各类科技项目、人才项目和科技奖励做相应改革。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要改变考核评价中将科技项目与经费数量过分指标化、目标化的做法。

要改变在教师评聘、收入分配中过分依赖和不合理使用论文、专利、项目和经费数量等科技指标的做法,减少科技评价结果与利益分配过度关联。

教育部要求,建立开放评价机制。

基础研究以同行评价为主,大力加强国际同行评价。

加强开放、多元的国内外专家数据库建设和共享。

>>评价
按不同对象实施分类评价
《意见》提出,实行分类评价,改变考核评价中将科技项目与经费数量过分指标化、目标化的做法,针对科技活动人员、创新团队、平台基地、科研项目等不同对象,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不同工作的特点,分别建立涵盖科研诚信和学风、创新质量与贡献、科教结合支撑人才培养、科学传播与普及、机制创新与开放共享等内容,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评价标准。

同时,建立长效评价机制,避免频繁评价。

科技活动人员的评价周期原则上不少于3年,对青年科技人员实施聘期评价,创新团队和平台基地的评价周期原则上不少于5年,根据绩效情况可减少、减免评价。

加强评价结果共享,避免重复评价。

>>专家点评
改革利于遏制科研腐败
昨天,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高校科研院所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人已经利用科研作为一种腐败的手段。

教育部在此时对科研评价体系进行改革,有利于打破统一量化的评价机制,有利于科学研究。

储朝晖说,高校科研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科研评价由行政部门进行,很多行政部门并不懂科研,所以才会存在单一的量化论文数量,出现数论文的情况。

一直以来,我国的评价机制是一年一评,这使得科研很自然地与领导政绩挂钩,与老师奖金挂钩。

特别是此次提出的团队挂名问题,其实,很多论文、科研成果都是给领导挂名,这种“包工头”式的科研方式弊病很多。

他认为,此次教育部提出不同科研方向人员的评价重点是进步,但更多的应该建立独立第三方的评价方式,解决“由谁来评”的问题。

储朝晖认为,论文与科研经费挂钩是现在高校的普遍现象,因此才有跑项目等情况出现。

真正的专业评价机制建立起来,才会对这种现象有本质的解决。

此外,延长评价周期起码3年一评,他认为这项措施对功利心较强的年轻老师影响较大,对于安身立命做研究的老师则不存在负面影响。

分类评价
1、对主要从事创新性研究的科技活动人员实行代表性成果为重点的评价。

对基础研究人员的评价以有利于潜心研究、长期积累,催生重大原创性成果为重点。

对应用研究人员的评价以聚焦需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为重点。

对软科学研究人员的评价以服务决策需求,形成战略研究报告,支撑思想库智囊团建设为重点。

2、对主要从事技术转移、科技服务和科学普及的科技活动人员实行经济社会效益和实际贡献为重点的评价。

鼓励高校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完善职务聘任和岗位聘用机制,面向市场和产业需求,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强协同创新,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开展科学普及活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3、对从事技术支撑和服务的科技活动人员实行以服务质量与实际效果为重点的评价。

鼓励高校加强职务聘任和岗位聘用的引导,提高技术支撑人员服务技能,加强自主开发仪器设备。

4、对高校创新团队实行以解决重大科技问题能力与合作机制为重点的整体性评价。

围绕团队自身建设、代表性成果、科教结合、机制文化等方面开展评价。

要认可团队科技成果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同时反对无实质贡献的虚假挂名。

5、对高校创新平台(机构、基地)实行以综合绩效和开放共享为重点的评价。

围绕创新质量、服务贡献、科教结合、人才队伍、机制文化等方面开展评价。

鼓励创新平台深化科教结合,注重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和科学普及。

鼓励接受国内外访问学者。

科研基础设施依照规定应该开放的一律对社会开放。

国家科技经费使用弱化论文数量指标
昨天,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中国经济年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提出,要改革国家科技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体系,弱化发表学术论文数量、院士数量、科技成果奖数量等指标,突出发明专利授权、技术成果转化率、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等方面的考核。

张晓强表示,为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要改革国家对科技资源的管理体制机制,解决好多单位分蛋糕、抢课题等重复浪费的顽症,解决好科研单位与高校存在的大批高端科研装备不开放、不共享、低利用率的突出问题。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从某种意义上讲,最迫切的不是增大科技投入,也不能就科技创新谈科技创新,而是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张晓强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