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
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施纲要
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施纲要一、背景与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纲要。
二、基本原则1. 德育为先:把德育放在首位,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格局。
2. 以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
4. 知行合一:注重德育实践,强化道德行为养成,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主要内容1. 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2. 道德品质教育:强化诚信、友善、尊重、责任等道德品质教育,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 法治教育:加强宪法、法律和法规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
4.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5. 文化素质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中小学生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四、实施途径1. 课程育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德育内容融入各学科教学。
2. 活动育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
3. 实践育人:加强德育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德育工作的实践性。
4. 管理育人: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5. 家庭育人: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促进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发挥家庭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五、保障措施1. 组织领导: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 队伍建设: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指导纲要
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指导纲要一、课程开设的需求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优秀的传统美德,时代不同,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道德传统应该得到继承,因为它所孕育的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在当今的社会中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国学经典蕴藏的智慧精髓和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的生命之源,涵盖了中国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根基和灵魂,它不仅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我们开设《弟子规》校本课程,以传授《弟子规》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心灵塑造为宗旨,从习惯抓起,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进一步升华。
引导学生诵读中华经典,主动吸收传统文化中博大厚重的精华,提升道德修养。
感受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熏陶,成为有经典、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希望的合格学生,承担起弘扬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
1、德行的定终身,人生的起点从《弟子规》已经开始《弟子规》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
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是教育子弟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俗语说:“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学生天性未五蕴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短而难于变小;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育;若幼时不教导,等待其长大,则习性难成,无能为力矣!所以,背诵《弟子规》就是非常必要的。
2、百善孝为先,良好的品德从孝悌开始自古以来,“孝”就是中国人的第一美德。
“父母教导,需敬听到,父母责,须思宗”,《弟子规》头两篇就是针对孝顺父母、认同长辈而作。
难以想像一个父母不快乐、兄长不亲的人长大后如何快乐他人、快乐社会、快乐国家。
学校德育工作从《弟子规》抓起,以孝心教育为核心,通过背诵经典唤起学生关爱意识。
针对经典中贯穿的传统道德对于当前独生子女的思想、犯罪行为都具备关键性的教育意义3、人无信不立,诚信教育迫切需要《弟子规》进入校园众所周知,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
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试验》研究专题之一北京市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1(2011年9月22日讨论稿,内部资料,切勿外传)中小学德育是对中小学生进行价值观、道德和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和保障作用。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以建设“首善之区”、“学习化城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为目标。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精神,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满足首都社会现代化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健康成长幸福的需求,有效服务于世界城市建设和首都社会文明发展,以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有必要进一步整合北京市中小学德育资源,梳理和创新德育发展思路,制定《北京市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是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为落实全员育人、德育为首、育人为本任务提供有效指导。
《纲要》是中小学校实施德育的依据,是家庭和社会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依据,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进行德育督导和评估的依据。
一、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建设者和接班人,统一于素质教育全过程。
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指导原则1.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注重学生的实践参与和道1本稿是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全体老师参与撰写的《德育纲要》前六稿基础上形成,积极借鉴了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王蕤副处长、徐志芳老师及特级教师李烈、徐安德等意见,参考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时龙院长的相关文章精神。
小学德育纲要实施方案
小学德育纲要实施方案小学德育纲要实施方案。
为了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制定了以下小学德育纲要实施方案。
一、加强德育教育内容。
1.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友爱互助、勤奋好学、礼貌谦和等良好品德。
2.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
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责任感。
3.提倡健康生活方式。
开展健康教育,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饮食健康、运动锻炼,远离不良嗜好。
二、完善德育教育体系。
1.建立健全德育教育课程体系。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需求,制定德育教育课程,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实效性。
2.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加大对德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
3.建立健全德育评价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德育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品德、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全面评价。
三、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1.优化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德育教育氛围,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
2.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与家庭共同育人,加强家长的德育教育意识,促进学校和家庭的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3.加强校风建设。
通过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学校生活秩序,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有利条件。
四、加强德育教育管理。
1.建立健全德育教育管理制度。
制定德育教育工作规范,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德育教育的组织领导和管理。
2.加强德育教育宣传工作。
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强对德育教育的宣传推广,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德育教育的良好氛围。
3.加强德育教育成果评估。
建立健全的德育教育成果评估体系,及时总结和分享成功经验,不断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综上所述,小学德育纲要实施方案的制定,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小学德育纲要
小学德育纲要
小学德育纲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民族自豪感。
2. 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责任感,要求学生关注他人,乐于助人,与他人和谐相处。
3. 社会公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了解社会规则和秩序,培养正确的社交行为和习惯。
4. 家庭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家庭教育,引导学生尊重家长、尊重他人,学会承担家庭责任,培养正确的家庭观念和家风。
5. 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传授基本的卫生知识和健康养生方法。
6. 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欣赏和欣赏艺术作品。
7. 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诚信、正直、勇敢和责任心。
小学德育纲要的内容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小学德育大纲纲要
中小学德育纲领小学德育即学校正小学生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它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系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奠定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记。
它贯串于学校教育教课工作的过程和学习平时生活的各个方面,浸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余各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材培育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
一、培育目标培育学生初步拥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优异道德恪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优异的意志、品行和开朗爽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他人,为集体服务和辩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优异思想道德基础。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小学德育主假如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相关的社会知识教育(包含必需的生活知识、浅湿的政治知识以及同小学生相关的法律知识),侧重培育和训练学生优异的道德质量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一)热爱祖国的教育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敬爱国旗、国徽,认识祖国疆域,会唱国歌;初步认识家乡的物产、名胜遗迹、有名人物,祖国的壮丽河山,悠长历史、绚烂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感情和民族自尊心、骄傲感;知道历史上中华民族曾遭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和进行的英勇抗争,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会碰到好多困难,逐渐建立长大为建设家乡、复兴中华做贡献的理想;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要相互尊敬,同等相待,达成祖国一致大业是各族人民的共齐愿望;逐渐懂得“祖国利益高于全部”爱惜国家财富,发奋捍卫祖国,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教育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成立了新中国。
中小学学校德育工作指导纲要
中小学学校德育工作指导纲要(一)学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全面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坚持对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负责,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行全员育人,整体育人。
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包含着德育的意义。
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
(二)学校实施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道德、品质、心理教育为基础和以良好的行为规范为特征的健全人格教育,体现“教会做人、教会学习、教会生活、教会创造”的教育主张,为未来社会育人才。
(三)学校坚持“使全体学生具有全面和谐发展的优良的基本素质以及全面充分发展的优良个性;让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生活,学会劳动,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办学宗旨,重视学校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建设。
(四)校长在上级党委和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下,紧紧依靠党组织,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全面领导。
德育部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组织与管理。
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和领导者,对班级德育工作负全责。
(五)根据国家教委《德育大纲》精神,学校制订《各年级段德育系列化要求》,形成校内德育系列,以适应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职能部门,各年级班级,均按照系列要求,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开展活动,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并且要创造条件,从礼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着手,逐步编印学校教育教材,加强教育的系统性与针对性。
(六)学校强调教职工集体在德育工作中的表率作用,“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育人无小事,教师无小节”,教职工必须时时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教育学生。
学校倡导性价值观是:“以艰苦工作为荣,以努力创造为乐,以多作奉献为最大自尊,以献身事业、服务社会、尽心培养孩子为人生最重要的目标,”教师要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表现出良好的师德,以一流的创造性劳动,实现教师的价值与尊严。
(七)“学生的主体精神”、“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要热情引导学生,发挥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学校各项德育工作,使之既是受教育者,又是主动参与者,不断提高德育的效能。
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纲要
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国家主权等主题教育要求,克服德育课程目标错位、内容交叉、教学脱离实际等现象,加强德育课程教学和评价的可操作性,增强德育课程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据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结合山东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实际,制定本纲要。
第一部分德育目标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四门课程共同构成中小学德育课程系列。
中小学德育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提高社会参与能力,提高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中小学德育课程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求,具有思想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征,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中小学德育课程与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相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课相补充,与学校其他课程和学校德育活动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德育任务。
其品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1.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热爱集体,团结友善、诚实守信、敬业奉献,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行。
2.热爱劳动、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有团队意识,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4.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树立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养成独立思考、关心时事、关爱生活、热心公益、善尽职责、维护权益的现代公民素养。
5.关爱自然、尊重自然,认知大自然与人类共生共存的和谐关系,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道德。
德育工作纲要
德育工作纲要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和改进我校德育工作,依据《中学德育大纲》和《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及相关规定,并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纲要。
第二条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
抓紧抓好德育工作,对我校学生健康成长和各项工作的开展,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第三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各项工作之首,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第四条德育工作必须紧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胡锦涛书记提出“八荣八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第五条德育工作的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第二章德育工作的任务和内容第六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全面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爱国主义为中心,有计划地系统地开展思想、道德、法纪、行为规范等教育,使学生逐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七条德育工作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具体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德育工作中,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突出位置,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革命传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要把爱国主义教育和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联系起来,使学生懂得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社会主义制度是建设现代化中国的根本保证。
(二)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教育学生尊重、理解、关心、帮助他人,逐步学会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利益的关系。
广泛组织学生参加文娱、体育、社会服务和公益劳动等集体活动,开展尊师爱校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开展竞赛,评选先进集体,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树立团结互助的风尚。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和学科德育指导纲要的通知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和学科德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公布日期】2012.07.19•【字号】浙教办基〔2012〕122号•【施行日期】2012.07.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正文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和学科德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浙教办基〔2012〕122号各市、县(市、区)教育局:为落实夏宝龙省长关于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指示精神,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落实省政府教育和人才培养3项课题研究的报告》要求,省教育厅组织相关学科专家研究制订了“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和“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现印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要求,请转发至各中小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执行。
一、“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指导意见”为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4门国家德育课程的教学指南,进一步明确德育课程的教学要求,渗透浙江省情和当代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观,针对课程的热点和难点提出教学指导意见,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浙江省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主要对国家德育课程以外的其余课程渗透德育提出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学科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以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
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中小学德育工作。
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应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相互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落实。
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和推广优秀教师的育人经验,促进教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真正树立“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主体意识。
要及时总结中小学德育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教学案例,树立学科德育先进典型,推广现代德育模式,把“德育为先”理念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三、要深入开展学科教学中德育的研究。
教研部门和各中小学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通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加强学科教学中德育的研究,形成学科大德育观。
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纲要
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纲要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试行)旨在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国家主权等主题教育要求。
本指导纲要旨在克服德育课程目标错位、内容交叉、教学脱离实际等现象,加强德育课程教学和评价的可操作性,增强德育课程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指导纲要依据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结合山东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学实际,制定而成。
第一部分德育目标中小学德育课程旨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与行为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提高社会参与能力,提高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有、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中小学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具有思想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征。
其品德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热爱集体,团结友善、诚实守信、敬业奉献,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行;热爱劳动、乐于研究,尊重科学、追求真理,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有团队意识,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树立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养成独立思考、关心时事、关爱生活、热心公益、善尽职责、维护权益的现代公民素养;关爱自然、尊重自然,认知大自然与人类共生共存的和谐关系,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道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关心祖国命运,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养成积极进取的爱国主义情怀;热爱中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小学德育课程指导纲要说明报告
《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说明报告一、编制《指导纲要》的必要性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统筹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是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省各级教育部门以及广大中小学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生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呈现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精神风貌。
但是,还存在不少影响德育成效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目标碎片化,各学段德育目标交叉错位、层次不清,缺乏有序性和完整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二是内容抽象化,德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存在口号化、概念化现象,缺乏针对性和感染力。
三是课程实施片面化,重视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德育学科的主渠道作用,忽视和淡化了其它学科的德育功能;重视了德育理论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学生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指导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一体化”和“适应性”要求,使德育目标有序渐进、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提高育德成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指导纲要》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指导纲要》分为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和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
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一、总则根据我国教育法规和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为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特制定本指导纲要。
本指导纲要旨在明确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实施目标、内容、途径和要求,推动德育工作有效开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1. 坚持以人为本。
德育工作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育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3. 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德育工作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育,引导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4. 坚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
德育工作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家庭的基础作用和社会的支撑作用,形成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5. 坚持分层分类指导。
德育工作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道德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确保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6. 坚持动态调整与持续改进。
德育工作要紧跟时代发展,关注学生成长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德育内容、方法、途径和评价体系,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德育目标1. 总体目标德育工作旨在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积极人生态度、健康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体目标包括:(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2)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具备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的个性品质;(3)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学会关爱他人,尊重差异,弘扬正能量;(4)树立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公平正义;(5)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爱自然,保护环境。
2. 学段目标(1)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道德认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态度,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具备初步的团队协作能力。
中学德育纲要及德育工作常规
中学德育纲要及德育工作常规一、中学德育纲要德育是中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中学德育纲要是对中学德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指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和总结:1. 价值观培养:中学德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中学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阶段,必须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增强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和参与意识。
2. 道德品质培养:中学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中学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友善、勤奋、坚韧、负责任等优良品质,使学生具备正确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
3. 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中学德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中学德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能够有效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4. 公民意识培养:中学德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中学德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社会意识,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公民素质和公民责任感,能够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
二、德育工作常规1. 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学校德育工作应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德育工作计划。
德育工作计划应具体明确每个学期和每个学年的重点工作内容和安排,确保德育工作的有序推进。
2. 建设德育管理团队:学校应建设专业的德育管理团队,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协调和推进。
德育管理团队应由德育工作领导、德育工作骨干和年级组长等组成,他们应具备良好的德育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3. 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应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讲座、讨论、展览、游戏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课堂之外的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素养。
4. 组织德育课程和活动:学校应开设德育课程,组织德育活动。
德育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中小学德育大纲
中小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
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和学习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
一、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辩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思想品德基础。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湿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有关的法律常识),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一)热爱祖国的教育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尊敬国旗、国徽,认识祖国版图,会唱国歌;初步了解家乡的物产、名胜古迹、著名人物,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感情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知道历史上中华民族曾遭受帝国主义的欺辱和进行的英勇反抗,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会遇到很多困难,逐步树立长大为建设家乡、振兴中华做贡献的理想;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逐步懂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爱护国家财产,立志保卫祖国,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教育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立了新中国。
小学德育纲要工作计划 (2)
小学德育纲要工作计划德育工作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全面推进我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制定以下德育纲要工作计划。
一、德育目标设定德育目标是小学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我们的德育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具体操作上,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师长、友爱同学、热爱集体、关心社会。
二、课程内容规划课程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载体。
我们将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德育大纲,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科学规划德育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涵盖道德品质、法律法规、历史文化、心理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力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注重知识传授,又强调情感体验和实践锻炼。
三、教育实践活动德育工作的关键在于实践。
我们将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如主题班会、德育讲座、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感悟和成长。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与社区、企事业单位等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和平台。
四、德育方法与手段德育方法和手段是影响德育效果的关键因素。
我们将采用启发式、互动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我们还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资源、多媒体教学等,创新德育教学方式,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五、德育评价与反馈德育评价是衡量德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手段。
我们将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同时,我们还将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德育表现和需求,调整德育工作计划和方法,确保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教师团队建设教师团队是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
我们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德育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培训、研讨交流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共享,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指导纲要
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指导纲要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指导纲要。
这个纲要可不是一般的指导纲要,它可是关乎我们孩子们的成长和未来的大事。
那么,这个纲要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它又包括了哪些内容呢?别着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二、背景我们得了解一下这个纲要的背景。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这就导致了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德育体系,让孩子们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三、纲要内容那么,这个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指导纲要具体包括了哪些内容呢?我们可以先从大的方面来了解一下。
这个纲要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 德育目标:明确德育工作的目标,要求我们在培养孩子们的品德、智力、体魄等方面都要做到全面发展。
2. 德育原则:提出了一系列德育工作的原则,比如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
3. 德育内容:明确了德育工作的具体内容,包括道德品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
4. 德育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德育工作的方法,比如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家庭教育等。
5. 德育评价:明确了德育工作的评价标准,要求我们在评价孩子们的德育表现时要全面客观、公正公平。
四、实施步骤了解了这个纲要的内容之后,我们再来谈谈如何去实施这个纲要吧。
实施这个纲要需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制定实施方案:根据这个纲要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2.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
3. 完善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和能力。
4. 丰富德育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孩子们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5. 加强家校合作: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五、总结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大家对这个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指导纲要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小学语文德育指导纲要
小学语文德育指导大纲小学语文德育指导大纲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一致”的基本特色,决定了语文课程是和思想教育联系特别密切的一门学科,它肩负着培育学生语文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两重担务。
一、基来源则1.坚持文道一致在语文教课中,要依据语文学科特色,充足发挥教材优势,发掘德育要素,使学生在增添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同时遇到思想教育。
而学生思想道德涵养的提高又能促进语文的学习和运用,提高语文修养。
2.着重熏陶感染小学语文学科的德育要浸透在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中,经过对文中详细形象的理解,对生动情节的感悟,对精巧语言的品味等各样形式的熏陶感染,使学生感情获得升华,情操获得陶冶,思想获得启示。
教课中,既要防备离开语文学科特色,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又要防备学习语文同思想道德教育相剥离的“贴标签”式的形式主义。
3.增强课内外联合讲堂教课是小学语文学科德育的主渠道,课外语文学习是对课内学习的有利增补。
教师要充足利用讲堂教课,依据不一样的教课内容,采纳不一样的教课方式,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增强课内外有机联合,充足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语文教育资源,展开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添学生语文实践的时机。
二、德育范围依据《整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为《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联合小学语文教课实质和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小学语文学科主要对学生进行以下三方面的思想教育:第一,培育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建立优异的社会主义道德质量;促进学生逐渐形成优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品,促进德、智、体、美的和睦发展。
第二,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认识中华文化的广博精湛,汲取民族的文化智慧;指导学生关怀今世文化生活,尊敬多样文化,汲取人类优异文化的营养;感觉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味。
第三,指引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产生研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初步认识科学的思想方法,建立创新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试验》研究专题之一北京市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1(2011年9月22日讨论稿,内部资料,切勿外传)中小学德育是对中小学生进行价值观、道德和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和保障作用。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以建设“首善之区”、“学习化城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为目标。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精神,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满足首都社会现代化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健康成长幸福的需求,有效服务于世界城市建设和首都社会文明发展,以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有必要进一步整合北京市中小学德育资源,梳理和创新德育发展思路,制定《北京市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是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为落实全员育人、德育为首、育人为本任务提供有效指导。
《纲要》是中小学校实施德育的依据,是家庭和社会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依据,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进行德育督导和评估的依据。
一、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建设者和接班人,统一于素质教育全过程。
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指导原则1.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注重学生的实践参与和道1本稿是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全体老师参与撰写的《德育纲要》前六稿基础上形成,积极借鉴了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王蕤副处长、徐志芳老师及特级教师李烈、徐安德等意见,参考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时龙院长的相关文章精神。
鉴于水平所限,本稿子还很不成熟,请批评指正。
本稿执笔人为:秦廷国、孟佳、谢春风。
德体验。
2.主体性和发展性相统一。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健康发展。
3.阶段性和系统性相统一。
学校德育工作要突出学段重点、承上启下、互相衔接。
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内容,构建中小学育人体系。
4.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继承已有优良文化传统、教育经验和育人成果,并体现德育的时代特色和创新性。
5.区域性和开放性相统一。
在国家育人目标指导下,体现北京特色。
在建设世界城市进程中,进一步扩大教育国际交流,具有包容胸怀和世界眼光。
三、目标和要求(一)目标以人为本,加强对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重个人价值、权利与社会责任、义务的平衡,把人的社会化进程与社会关系对人的内化过程统一起来,体现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辩证统一。
(二)要求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内容。
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权利意识,强化公民素养,提高实践能力。
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包容能力。
依据建设“首善之区”和“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之需要,把中小学生培养成为爱国、厚德、包容、创新等特质的现代社会合格公民。
而爱国与社会责任、厚德与文明礼仪、包容与国际理解、创新与科学民主,是需要积极倡导的重点内容。
合格社会公民的培养是在不同社会情景中进行的,只有回归真实情景,德育才能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根据我与自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环境等不同情景,形成如下德育内容安排。
四、内容(一)总体内容1、自我发展。
以人为本,要从关注和善待主体人开始。
对每个主体人来说,自我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评价、体验和调控,是自我激励与自律的辩证统一。
主体人应身体健康、人格健全,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幸福生活。
2、我与他人。
我与他人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包括与家人(家庭人)、与师友(学校人)。
人的生存生长、发展与幸福,始终不能离开家庭。
学生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应了解家庭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为形成平等、关爱、尊重、民主、自由、公平的家庭氛围而努力;应珍视家庭,珍惜亲情,家庭成员之间应彼此关爱、互相支持。
学生是在学校中长大的,通过学校生活具备做人、做事、做学问所需的品质、习惯和技能。
学会处理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尊师爱友,团结互助,成为受到欢迎和信任的学校人。
3、我与社会。
我与社会是人际关系的扩展,包括与邻里(社区人)、与北京(首都人)、与国家(中国人)、与世界(国际人)。
学生生活在社区里,要善于处理邻里关系,在对社区环境和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共同营造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
了解自己作为社区居民的权利与义务,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志愿服务,尊重社区其他成员的合法权益,分享社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成果。
首都意识是北京人的特质。
应了解首都历史文化特点与现代化建设成就,热爱首都,传承北京历史文化内涵与精神。
把国际理解、国家责任和首都意识统一在奉献社会、个人幸福的实践中。
作为中国人,要有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
要以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以权利和责任为核心内容,培养国家意识,做合格的现代中国人。
在全球化时代,每个人都是国际公民,应超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狭隘情感,具有世界情怀和国际责任。
要增进国际理解,促进世界和平与进步。
4、我与环境。
环境保护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
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每个人都是环境人。
作为环境公民,人人都有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责任。
要站在人类和国家整体利益角度,维护天人和谐、可持续发展价值理念,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能力,做保护环境、低碳节俭的模范。
(二)具体内容1、小学——以公民意识启蒙教育为重点,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奠定基础(1)自我发展初步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自尊自信,具有自我保护意识。
具有规则意识,诚实守信,勤奋努力,珍惜时间,初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兴趣广泛,热爱运动,活泼热情。
初步了解并遵守网络道德。
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争取好的学习成绩。
(2)我与他人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有事和父母商量。
了解什么是公平。
了解并喜欢自己的家庭成员,爱自己的家庭,爱爸爸妈妈。
知道成人工作的辛苦,爱惜家庭财物。
做事有规矩,对长辈有礼貌。
有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了解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3)我与社会了解社区环境,初步形成为社区服务的意识。
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从中获得实践体验。
有效利用社区资源,丰富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是国家的首都,热爱首都。
初步了解首都的人文历史与自然环境,学习遵守北京市的社会规范与文明守则,意识到每个人都有为首都发展进步贡献力量的责任。
了解我国国旗、国徽和国歌的有关知识,初步具有国家意识和朴素的爱国情感。
了解56个民族大家庭,初步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平等意识。
认识到自己是一位共和国小公民,初步树立公民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初步学会维护自己正当权利的方法。
初步了解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地区和社会状况。
初步了解联合国等国际组织。
初步了解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的简单内容。
(4)我与环境初步了解自己生活的周边环境,热爱大自然,初步具有环境保护意识;从小事做起,爱护身边的生活环境。
初步养成节能环保、绿色健康的生活习惯与行为。
2、初中——以公民意识教育为重点,为培养现代社会合格公民奠定基础(1)自我发展意识到自己的身心变化,了解青春期心理特征和性别差异,能正确地评价自我、表达自我,具备自我保护能力。
能够反思和自我约束,了解并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善良、正直、乐观。
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合作与竞争,自强自立,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对未来发展具有初步的规划意识。
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取得好成绩。
热爱科学,喜欢探究,勇于实践,初步具有自我调整和管理学习的能力。
有依法维护自己受教育权、安全健康权、获得公正评价权、申诉权、监督权、参与管理权、活动权、隐私权、通讯自由权、选择权和财产权等权利的意识和初步能力。
(2)我与他人知道自己的人格、权利和隐私应该得到尊重。
参与家庭事务和劳务,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初步了解自由和规则的含义以及彼此的关系。
知道法治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逐步增强法律意识。
知道家庭是成员之间友爱和互相支持的源泉,是培养善的土壤。
学会倾听、理解父母并感谢父母。
能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不断完善个人礼仪和社会礼仪。
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取得好成绩。
有依法维护自己受教育权、安全健康权、获得公正评价权等权利的意识和初步能力。
尊重并善于和同伴合作。
(3)我与社会初步了解本社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前景。
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从中获取自己能力和信心的发展。
自觉遵守社区的规章制度,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通过正常渠道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和环境特点,了解首都在国家政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具有清晰的首都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遵守北京市的社会规范与文明守则,关注社会发展问题,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履行责任、行使权利的能力。
基本形成具有首都青少年特色的良好道德修养、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
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维护国家荣誉和尊严,树立国家观念,增强爱国情感。
认清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强民族平等意识,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维护民族团结。
初步了解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懂得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树立公民意识,学会维护正当权利,履行法定义务。
了解国家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政策和战略,以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国际事务。
了解世界各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了解世界局势和发展,认识全球化的大趋势。
初步养成关心世界大事的习惯,形成基本的国际交往意识和能力。
热爱和平,尊重并理解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和发展差异。
(4)我与环境具有基本的自然科学素质和自觉的环保意识,养成节能环保、绿色健康的生活习惯与行为。
初步具有认识并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能力,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
3、高中——以公民能力和公民精神教育为重点,着力培养现代社会合格公民,并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1)自我发展能够全面分析自己各方面的特点并根据社会需求规划和设计人生,树立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并为此付诸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