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墨学研究(一)
郭沫若研究述评
郭沫若研究述评刘勇李春雨郭沫若研究是与郭沫若的文学创作同时起步的,如果说郭沫若研究本身在中国文化学术界堪称一门显学,那么郭沫若研究从发生到发展所经历的种种曲折变化也同样是显要夺目的。
郭沫若研究及其发展变化,不仅鲜明地映现出郭沫若作为一代文化伟人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还在相当深广的层面上体现出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历史进程中的某些重要足迹。
学术界愈来愈清醒而强烈地意识到,郭沫若研究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意义。
一、诗歌研究郭沫若的诗歌创作与整个中国现代新诗的创作和发展有着一种特殊的“同步性”。
因此,无论是以个体为对象,还是以整个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对象,或者是以这两者的密切结合为对象,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及研究,都理所当然地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最充分、最深入,成果也最丰富的领域之一。
(一)对郭沫若诗歌开风气之先,真正奠定现代新诗发展基础的高度重视,是郭沫若诗歌研究初期的一个突出问题,它体现了郭沫若诗歌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从1919年2月至1920年12月,郭沫若在宗白华编辑的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新诗,形成了其新诗创作的笫一个“爆发期”。
这些作品一出现就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兴趣与关注。
首先发表评论的是编发郭沫若这些诗作的宗白华,他在1920年1月7日致敦沫若的信中说:“你的凤凰正在翱翔空际,你的天狗又奔腾而至了。
……你的诗是以哲理做骨子,所以意味浓深。
不像现在有许多新诗一读过后便索然无味了。
所以白话诗尤其重在思想意境及真实的情绪,因为没有词藻来粉饰他。
”[1](P24-25)在给郭沫若的另一封信中,宗白华对郭沫若最初诗作的风格给予了进一步评析:“我觉得你的诗,意境都无可议,就是形式方面还要注意。
……你的诗意境偏于雄放直率方面,宜于做雄浑的大诗。
所以我又盼望你多做像《凤歌》一类的大诗,这类新诗国内能者甚少,你将以此见长。
但你小诗的意境也都不坏,只是构造方面还要曲折优美一点,同做词中小令一样。
郭沫若作品研究报告
郭沫若作品研究报告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多个领域。
在本次研究报告中,我们将重点探讨郭沫若的代表作品《木兰诗》和《神女峰》。
《木兰诗》是郭沫若最为人所知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这首诗以北方汉族女性木兰为主角,讲述了她代父从军、替父征战的故事。
通过木兰的英勇行为,诗中表达了对家国情怀的赞美和对传统伦理的追求。
同时,诗中也透露出郭沫若关注民族独立和女性解放问题的思考。
作品以其瑰丽的词藻、豪放的气势和深沉的思想内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神女峰》是郭沫若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小说以亚洲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为背景,讲述了孪生姐妹桃花和茉莉的爱情故事。
作者通过描写桃花和茉莉之间纠葛的感情关系,以及她们对人生价值、命运和自由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类尊严和个体解放的追求。
作品以其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富于想象力的描写和深刻的心理分析,呈现了郭沫若独特的文学才华和思想追求。
除了以上两部代表作品,郭沫若还有众多诗歌、散文和戏剧作品。
《秋风诗》、《古梦将军怀古》、《钢铁冰心》、《船夫卖水》等都是他的经典之作。
他的作品多样性和风格独特性,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作家之一。
总之,郭沫若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中
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作品展现了他对民族独立、女性解放和个体自由的思考,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丰富的层次。
研究郭沫若的作品,不仅有助于了解他作为作家的才华和思想追求,也可以从中窥见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郭沫若墨学研究析论(一)
郭沫若墨学研究析论(一)摘要:墨学研究是郭沫若学术生涯中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
他对先秦墨学作了较为系统地研究。
然而,他除了对墨家的救世的精神稍加肯定外,几乎持全盘否定态度。
他从孔、墨比较出发,认为墨家代表秩序的守成者。
至于《墨经》,郭沫若从经典解读入手,认为其中包含着观点完全对立的两派,代表着墨家后学不同的派别。
郭沫若墨学研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但时代政治的背景影响着其研究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郭沫若;墨学;唯物史观郭沫若与墨学的机缘可以从20世纪二十年代算起。
二十年代初,梁启超出版《墨子学案》一书,给墨学以较高的评价,郭沫若以其敏锐的学术视角写了篇具有论争性质的文章《读梁任公〈墨子新社会之组织法〉》,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和声音。
四十年代,他又在《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等论着中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关于墨学的看法,表达了独特的学术观点。
墨学研究是郭沫若学术生涯中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
自他的第一篇墨学文章《读梁任公〈墨子新社会之组织法〉》到20世纪四十年代的有关墨学的文章,对墨学的看法上已经有很大不同。
他后来谈到自己在20世纪二十年代对墨学的看法时说:“对于墨子我从前也曾讴歌过他,认为他是任侠之源。
《墨经》中的关于形学和光学的一些文句,我也很知道费些心思去考察它们,就和当时对于科学思想仅据一知半解的学者们的通习一样,隐隐引以为夸耀,觉得声光电化之学在我们中国古人也是有过的了。
”1](488)过,后来,郭沫若对墨家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
他在1929年所著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就指出墨家宗教是“反革命”。
四十年代,他对墨学的看法更加系统化,否定的态度也更明确:“我认为他纯全是一位宗教家,而且是站在王公大人立场的人。
前后看法的完全相反,在我是有客观根据的,我并没有什么‘偏恶’或‘偏爱’的念头。
我的方法是把古代社会的发展清算了,探得了各家学说的立场和根源,以及各家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再定他们的评价。
”1](493)郭沫若的墨学研究的重点篇章在四十年代发表,我这里所要论及他的墨学研究以四十年代的研究为准。
郭沫若研究报告
郭沫若研究报告
郭沫若(1892年10月15日-1978年9月12日),原名郭有庆,字沫若,男,汉族,江苏余姚人,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剧作家、文学家、历史学家、美术家、外交家和政治家,中共党员,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文史馆馆员、文史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
郭沫若早年在上海革命学院学习,曾参与和领导过中国的革命斗争。
他是“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例如《临终赠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在文学创作成就之外,郭沫若还以其历史学研究和外交事业而闻名。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成员之一,参与组织和领导了中国的革命运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多个重要职务,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份报告主要涵盖了郭沫若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和贡献,以及对他的学术研究的评述和对他的影响的分析。
通过对郭沫若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学、历史和外交的发展进程,深入了解一个杰出人物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观点。
郭沫若的学术研究和贡献不仅对中国文学、历史和外交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变革具有深远影响。
他的学术成就和贡献在学界和文化界广泛认可和尊重,对后来的研究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郭沫若是中国文学、历史和外交领域的重要人物,他的学术成就和贡献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影响,对于研究中国现代文化和社会变革的历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郭沫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综述
郭沫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综述作者:戴波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9期摘要:五四时期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郭沫若逐渐接受和吸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华,熟练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将其应用于历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和文学等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是在现有的资料基础上,对郭沫若在研究中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进行初步的概况梳理。
关键词:郭沫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9-0038-03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在会上强调:“许多进步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在长期实践探索中,产生了郭沫若、李达、艾思奇、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马寅初、费孝通、钱钟书等一大批名家大师,为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行了开拓性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讲话,肯定了郭沫若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所做的历史贡献。
现将郭沫若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他的研究中的概况梳理如下:一、国内研究概况郭沫若的思想在经历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泛神论”的影响后,最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从而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
郭沫若的思想转变是经历了一段过程,因此,其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一方面从跨学科领域研究中探求,另一方面是从其“泛神论”和“人民本位”思想中探知。
(一)跨学科研究1.历史学学界对郭沫若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阐述中国古代社会,从而开创史学研究的新方法,对史学研究具有创造性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蔡震对郭沫若在史学方面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其在《“郭沫若与日本”在郭沫若研究中》一文讲到:郭沫若在流亡日本的十年中,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和古文字研究拓展了一片新的学术天地,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的创立者,点出了郭沫若对史学研究的贡献。
邱少明在《郭沫若摘译〈德意志意识形态〉述论》中认为,在抗战之中,郭沫若重拾学术研究。
墨子的学术思想是怎样的.doc
墨子的学术思想是怎样的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墨家学说,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与儒家并称显学。
那么你想知道墨子学术的思想是怎样的吗?如果你想了解这个可千万别错过这篇文章了!学术思想①兼爱非攻他的非命、兼爱之论,和儒家天命、爱有等差相对立。
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要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其中不少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
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他反对战争,要求和平。
②天志明鬼所谓天志就是天有意志,天爱民,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
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
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
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久丧厚葬无益于社会。
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三代圣王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
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⑤非乐墨子极其反对音乐,甚至有一次出行时,听说车是在向朝歌方向走,立马掉头。
他认为音乐虽然动听,但是会影响农民耕种,妇女纺织,大臣处理政务,上不合圣王行事的原则,下不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反对音乐。
⑥非命墨子一方面肯定天有意志,能赏善罚恶,借助外在的人格神服务于他的兼爱,另一方面又否定儒家提倡的天命,主张非命。
认为认得寿夭,贫富和天下的安危,治乱都不是由命决定的,只要通过人的积极努力,就可以达到富,贵,安,治的目标。
墨子反对儒家所说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认为这种说法繁饰有命以叫众愚朴之人墨子看到这种思想对人的创造力的消磨与损伤,所以提出非命。
初中文艺美学郭沫若的墨学
郭沫若的墨学对现代文艺美学具有深远的意义。他的思想主张和创作理念为现代文艺美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 鉴和启示。通过研究郭沫若的墨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现代文艺美学的内涵和价值,探索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和可能性。
对现代文艺美学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郭沫若的墨学对现代文艺美学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 现代文艺美学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郭沫若的墨学思想虽然为现代文艺美学的发展提 供了重要的启示,但在实际应用中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文化背景进行适当地调整和
郭沫若的文艺美学思想
文艺美学思想的形成背景
时代背景
郭沫若成长于新文化运动时期, 受到西方文化和思想的深刻影响
。
文化氛围
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熏陶,特别 是古典诗歌和戏曲的感染,对郭沫 若的文艺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
个人经历
郭沫若的求学经历和人生经历,使 他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进一 步丰富了他的文艺美学思想。
文艺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01
02
03
自然主义
郭沫若主张文艺应该真实 地反映自然,强调文艺的 写实性和自然性。
表现主义
郭沫若强调文艺应该表现 个人内心的真实情感和主 观体验,而不是追求外部 世界的真实。
融合中西文化
郭沫若主张融合中西文化 ,认为文艺应该吸收和融 合不同文化的优秀元素。
文艺美学思想的影响与意义
谢谢您的观看
推动了中国现代文艺的发展
01
郭沫若的文艺美学思想为中国现代文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
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02
郭沫若主张融合中西文化,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产
生了积极的影响。
郭沫若墨学批判之商榷
郭沫若墨学批判之商榷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文化思想家和政治家之一,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和艺术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贡献。
其中,郭沫若墨学批判就是他思想成果之一,这一派思想强调墨的笔画、结构、意境对于画面的独特艺术价值,因此被认为是中国画史上的一个分支学派。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对于郭沫若墨学批判进行商榷,认为其存在诸多缺陷。
本文将对郭沫若墨学批判理论进行商榷,并举出五个例子进行分析。
第一个例子是郭沫若在墨学批判中过度强调墨的笔画对画面的影响。
郭沫若认为,墨是绝对的,笔画则是相对的,而并不是所有观众或艺术家都认可这种看法。
有些人认为,结构和意境是同等重要的,而笔画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因此,郭沫若的学派会让观众或艺术家对于画面的其他方面失去关注,导致墨画师的创作可能存在刻板、单一的风险。
第二个例子是郭沫若的学派忽略了中国画史上许多其他的传统派系。
墨学与其他学派的差异可能不明显,但是它们的差异在文化和艺术上都非常重要。
因此,只关注墨学会导致缩小对于中国画史上其他传统派系的了解范围。
这种缺点可能妨碍中国画的发展,使之可能失去变化和创新的机会。
第三个例子是郭沫若墨学批判过于注重旧址的规范性。
他认为,在继承和发展中国画传统方面,严格遵循传统的规范是必要的。
而一些人则认为,纯粹追求规范性往往会削弱艺术家的自由和创造力。
因此,郭沫若的墨学批判批评家认为,旧址过于过时,不能适应现代艺术的发展需求,因此需要进行修改或调整。
第四个例子是郭沫若的墨学批判在学术性层面上不够严谨。
郭沫若强调艺术的主观性和表达性,但是没有针对其他因素的客观分析。
正如很多批评家所指出的,如果没有客观标准和基准,艺术成就可能会无从衡量,并且任何艺术创作都可能成为一种空洞的自我表达。
第五个例子是郭沫若忽略了中国画的技术和器材上的变化。
由于工业化生产集中了成千上万的画笔和纸张,艺术家们现在有了更多的选择。
而郭沫若学派强调的墨画笔画和它们创造的墨迹只是其中的一种。
郭沫若古文字研究中的历史审美观
郭沫若古文字研究中的历史审美观摘要:郭沫若既博古通今又兼顾中西,他审视中国历史的同时了兼顾了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关注,进行历史研究的过程中予以了历史美学的阐释。
他以历史学的考据和文献学的校注为特点,使其在古文字研究中的历史审美观自成气象。
郭沫若思想中关于美学的思想对于中国美学特别是历史美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探讨郭沫若的历史审美观有着一定的学术研究意义。
本文从古文字的文献作用与审美作用、兼具断代作用和审美作用的文字和纹饰、郭沫若美学研究特征的历史意义这几方面探索郭沫若古文字研究中的历史审美观。
关键词:郭沫若古文字研究历史审美观青铜器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一般项目“郭沫若古文字研究中的历史审美观”(项目编号:GY2014B09)成果之一。
文字特别是古文字是研究古代历史的基本工具。
但是由于时代变迁等原因,如果不经过必要的训诂考证,深入研究并解读古文字和古器物,文字语言的真正含义和相关年代的历史事实很难被后人直接正确理解。
郭沫若对古代文字和器物的考证是抱着“读破它、利用它,打开它的秘密”[ 郭沫若:《海涛集·我是中国人》,《沫若文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的态度,体现了其古文字研究的出发点,这对于其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历史审美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近代之前对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的考释,如郭沫若所说:“中国学者,特别是研究古文字一流的人物,素少科学的教养,所以对此绝好的史料,只是零碎地发挥出好事家的趣味,而不能有系统的科学的把握。
”在反对旧有古文字研究弊端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我认定古物学的研究在我们也是必要的一种课程,所以我现在即就诸家所已拓印之卜辞,以新兴科学的观点来研究中国社会的古代。
”[ 郭沫若:《卜辞中的古代社会·序说一卜辞出土之历史》,《沫若文集》,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郭沫若的考证既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和道德制度的历史文献,又是解读后人审美鉴赏的对象,为后人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些古文字器物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方法。
郭沫若书法艺术
郭沫若书法艺术生平简介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卓越超群的文化伟人,在文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广阔的学术领域里留下丰厚遗产,影响深远。
与其笃实的学养一脉相通,郭沫若在书法艺术方面同样成就璀璨,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
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
10年以后,他的著名诗集《女神》等作品集问世,使其书体在更广泛的读者面前显露风采。
20年代末,郭沫若旅居日本,由金文甲骨入手,以字辩史,借史鉴今,谙熟了祖国文字、书体的演进轨迹,创立了古文字研究的科学模式。
1937年归国抗战,在民族危难之中,其诗词创作常与书法相结合,翰墨间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了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
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宝。
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
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八字要诀。
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
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
郭沫若作品艺术特色郭沫若作为苏轼以后四川又一大文人,其书法成就直堪与东坡媲美,为世所重。
东坡书法向来受到书法界重视,为宋代尚意书风代表。
郭沫若书法从宋四家出来,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宋四家意味,但又个性突出。
苏东坡书法曾被黄山谷戏为"石压蛤蟆",但其横向取势的结体,实际从隶书而来的书法史上就已有历史,与黄山谷书法取纵势截然不同。
正如秦效侃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字之结体汉唐即有横纵二种。
黄纵苏横,不必是病。
"沙孟海先生以"斜划紧结"与"横划宽结"概括之。
郭沫若书法与东坡书法同属于横画宽结一类。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
墨家学派的创始⼈——墨⼦墨⼦——墨家学派的创始⼈墨⼦,名翟(dí),鲁⼈。
墨⼦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
创⽴墨家学说,并有《墨⼦》⼀书传世。
墨⼦为鲁⼈,也有⼈说他是齐国⼈。
曾到过宋、卫、楚、齐等国,并打算到越国,但终未成⾏。
墨⼦是历史上唯⼀⼀个农民出⽣的哲学家、有重⼤影响⼒的⼈,墨家创始⼈。
主要内容有兼爱、⾮攻、尚贤、尚同、节⽤、节葬、⾮乐、天志、明⿁、⾮命等项,以兼爱为核⼼,以节⽤、尚贤为⽀点。
墨⼦在先秦时期创⽴了以⼏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整套科学理论。
墨⼦关于物理学的研究涉及到⼒学、光学、声学等分⽀,给出了不少物理学概念的定义,并有不少重⼤的发现,总结出了⼀些重要的物理学定理。
墨学在当时影响很⼤,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死后,墨家分为相⾥⽒之墨,相夫⽒之墨,邓陵⽒之墨三个学派。
墨⼦精通⼿⼯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公输班(俗称鲁班)相⽐。
他⾃称是“鄙⼈”,被⼈称为“布⾐之⼠”。
墨⼦曾做过宋国⼤夫,⾃诩说“上⽆君上之事,下⽆耕农之难”,是⼀个同情“农与⼯肆之⼈”的⼠⼈。
墨⼦曾经从师与儒学,学习孔⼦之术,称道尧舜⼤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
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繁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的墨家学派。
墨家是⼀个宣扬仁政的学派。
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的最⼤的⼀个学派,并列“显学”。
墨⼦⼀⽣的活动主要在两⽅⾯,⼀是⼴收弟⼦,积极宣传⾃⼰的学说,⼆是不遗余⼒的反对兼并战争。
墨家是⼀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密纪律的团体,最⾼领袖被称为“巨⼦”,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的指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死不旋踵”,意思是说⾄死也不旋转脚跟后退。
为宣传⾃⼰的主张,墨⼦⼴收门徒,⼀般的亲信弟⼦达到数百⼈之多,形成了声势浩⼤的墨家学派。
墨⼦的⾏迹很⼴,东到齐、鲁,北到郑、卫,南到楚、越。
郭沫若谈书法
郭沫若谈书法展开全文帖学与碑学作为学科的确立比较晚,但是帖学与碑学的存在却很早,从起源的角度可以推至文字的初始阶段,但是作为两个书派的明确出现,那就是南北朝时期。
北碑南帖的出现有其发展的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背景的多种因素,但是从艺术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的审美需求来看,这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西方古希腊时期提出了美是“和谐”的观点,即优美;到了古罗马时期则提出了非“和谐”的美,即“崇高”。
这相当于中国先秦时期《周易》中所提出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碑学之美就是阳刚之美、崇高之美;帖学之美就是阴柔之美、和谐之美。
前者由于形式的怪、丑,必然有一个从痛感向美感的转化,如康德所说:“先有一种生命力受到暂时的阻碍的感觉”,然后有一种“更强烈的生命力的洋溢迸发”。
碑学往往用一种违反常规的点画形式来表现深层的内心感受,由于形式的怪、丑,必然先引起人们异乎寻常的感觉,一旦当人们深入地感受到艺术内涵的真实意韵时,就会引起心灵的震撼。
而帖学则不然,内容与形式是和谐的统一,作品传达给人们的是直接的美感,因此会很愉悦,很享受,它没有一个心理的转换过程。
碑学和帖学是书法艺术的两种最基本的形态,二者的关系是:碑是发展,帖为基础;碑帖关系,二者互补;碑学帖学,看谁为主。
在现代书法史上,虽然受碑学的笼罩,但是真正称得上碑派大家的却屈指可数。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概念的不确定性。
我们在提到碑学这个概念时,内涵往往十分宽泛,有时指西汉的石刻,有时指东汉的石经、碑刻,有时指南北朝时期的南碑和北碑(魏碑),甚至是唐碑、宋碑……由于所指不明,所以在谈碑学时都是各说各说的,在谈到“帖学与碑学用笔上的异同?”时,更是十分模糊。
由于碑学内涵的不确定性,必然造成审美判断的游移和模糊。
例如汉碑,它由篆书发展而来,具有金石气,并有中锋和侧锋并用的特点,但是汉隶毕竟只是汉字发展进程中的一个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优秀的碑派和帖派都应该具有汉隶的韵味,因此这不是区别碑派和帖派的根本所在。
郭沫若的字究竟好在哪?
郭沫若的字究竟好在哪?早在2015年,在中国广州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郭沫若书写的“建设”大字书法作品,被人出价1610万元买走,创下了郭沫若书法的拍卖价格最高纪录。
一时间,引来众多的关注。
有人略带惊讶地发出疑问:“区区两个字就有如此之高的价值,郭沫若的书法真有那么好吗?”其实,喜爱书法的朋友对郭沫若的书法一定不会陌生,郭沫若在现代书法史上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他的题字曾遍及中国的大江南北。
他的书法,尤其是题字书法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比如郭沫若为“中国银行”,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题的名头,字写得既端庄又灵动,显得非常厚重大气,显示出极为深厚的书法功力,堪为现代书法史上的典范之作。
所以,郭沫若只写几个字的书法作品受到追捧并不令人感到惊奇,出高价收藏者对郭沫若的书法看来也很有研究,深知郭沫若书法的精华之所在。
而郭沫若书写的书法长幅作品,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在这不久前的另一次拍卖中,以远低于这次拍卖的价格成交,这充分说明了郭沫若的题字书法更受人所认可。
郭沫若的书法不拘一格,他的书法风格潇洒奔放,气度不凡。
虽然信笔挥洒,但也对传统精华有所吸取与借鉴。
有人对郭沫若的书法基础多有质疑,认为郭沫若书中的大量败笔源于他的书法根基并不牢固,关于这一点郭沫若自已曾有过辩解,他说:“我从前也学过颜字,在悬肘用笔上也是下过一番功夫的”。
郭沫若还曾对魏晋与宋代书法多有研究,他对王羲之《兰亭序》真伪的考证有自己的见解,多次著文阐述观点,可见他对魏晋人书法的研究非常深入。
郭沫若对宋代书家苏轼与黄庭坚等人尚意的艺术思想也非常赞赏,这些都对他自我风格的形成带来了影响。
在欣赏郭沫若的书法时,我们可以进行一下仔细的分析,这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更客观地了解郭沫若书法艺术的来源与出处,在郭沫若书法各体根基是否牢固的问题上,也可以用实证来得出我们自已的结论。
在目前可以得见的郭沫若书法作品中,篆隶、草书较为少见,行书、行草书数量最多,楷书次之。
郭沫若与《兰亭序》 (1)
郭沫若与《兰亭序》-国学教育论文郭沫若与《兰亭序》李秀潭在笔者收藏的名人墨宝中,有两轴郭沫若行书八言联。
对联上联为:谋在于众,断在于独;下联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落款郭沫若,下钤篆书“郭沫若”白文印,“鼎堂”朱文印。
郭沫若,号鼎堂,是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大师和“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周扬语)。
他不仅在诗歌、戏剧、小说等方面开拓了一代新风,而且在历史考古、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研究诸方面也有特殊贡献。
与近代国学大师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合称“甲骨四堂”,极一时之盛。
他还是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古代史的第一人。
郭沫若学识渊博,才华卓著。
他自幼习书取法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苏(轼)各体,汇而为一,形成雄健洒脱、气韵生动的“郭体”,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感和豪气,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为世称誉。
郭沫若不仅钟情于书法艺术实践,而且注重书法理论研究。
1965年夏,我国文坛上就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兰亭序》真伪进行的一场大辩论,主角就是郭沫若。
《兰亭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三月三传统修禊日,为当时名流“曲水流觞”雅集作的序。
临流一序,熠耀千古。
“天下第一行书”就此诞生。
《兰亭序》全篇324字,28行,文辞优美,书法精绝。
序中凡是重复的字个个不同。
其中20个“之”,变化迥异,无一相类。
作者对人生问题、生死大事的深层思考,化作笔下刚柔相济、飘逸灵动的线条。
透过那不激不厉、温文娴雅的笔触,我们仿佛看到了晋人落拓不羁、风流潇洒的奕奕神采和翩翩风度。
《兰亭序》是王羲之神闲务逸、心手相应、即兴发挥的神来之笔。
他对此十分珍爱,作为家珍代代相传。
直至传到第七代智永和尚的徒弟辨才,被唐太宗派监察御史萧翼骗走,最后陪葬昭陵。
并由此引发人们长久探寻的兴趣和数不清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
1965年6月,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在《文物》杂志发表了一篇《从王谢墓志出土论〈兰亭序〉的真伪》一文,之后《光明日报》转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的墨学研究(一)
一、学术背景
在近代中国学术史上,郭沫若以其战士的勇气和诗人的激情在史学、文学甚至哲学等诸多领域都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特别是在史学方面,他关于中国社会分期和性质的大胆论断影响深远,以致我们有时甚至因此而忽略了他在史学方面的其它成就。
讨论郭沫若的学术研究,特别是诸子学研究,不应忽视他幼年时所受的教育。
郭沫若幼年接受的是传统的旧式教育,饱读了《四书》、《五经》,并且学习了《尔雅》、《说文》、《群经音韵谱》等书,为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文字基础。
他接触诸子学比较早,大约是在他十三、四岁时,从读庄子开始的,他被《庄子》那汪洋恣肆的文风所吸引,也为其形而上的思想而陶醉。
其后,他又读了《道德经》、《墨子》、《管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著作,甚至还抄录过一些诸子文章中的警粹性的句子。
他自己说:“这些虽然说不上是研究,但也总可以说是我后来从事研究工作的受胎时期了。
”
郭沫若与墨学的真正机缘可以从20世纪二十年代算起。
墨学是近代显学,就郭沫若的文化气质来说,他几乎不可能放过时代思潮中任何一个在当时社会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文化现象,在甲骨文研究上他是这样,在诸子学研究上他也是如此,特别是在墨学研究上他更是如此。
早在20世纪二十年代初,梁启超出版《墨子学案》一书,给墨学以较高的地位和评价,郭沫若就以其敏锐的学术视角写了篇具有论争性质的文章《读梁任公〈墨子新社会之组织法〉》,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和声音。
四十年代,他又在《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等论着中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关于墨学的看法,表达了独特的学术观点。
二、墨学研究述要
墨学研究是郭沫若学术生涯中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
自他的第一篇墨学文章《读梁任公〈墨子新社会之组织法〉》到四十年代的有关墨学的论文,对墨学的看法上已经有很大不同。
他后来谈到自己在20世纪二十年代对墨学的看法时说:“对于墨子我从前也曾讴歌过他,认为他是任侠之源。
《墨经》中的关于形学和光学的一些文句,我也很知道费些心思去考察它们,就和当时对于科学思想仅据一知半解的学者们的通习一样,隐隐引以为夸耀,觉得声光电化之学在我们中国古人也是有过的了。
”不过,后来,郭沫若对墨家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他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成书于1929年,其中也论及墨学,指出墨家宗教是“反革命”。
四十年代,他对墨学的看法更加系统化,否定的态度也更明确:“我认为他纯全是一位宗教家,而且是站在王公大人立场的人。
前后看法的完全相反,在我是有客观根据的,我并没有什么‘偏恶’或‘偏爱’的念头。
我的方法是把古代社会的发展清算了,探得了各家学说的立场和根源,以及各家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再定他们的评价。
”郭沫若的墨学研究的重点篇章在四十年代发表,我这里所要论及他的墨学研究以四十年代的研究为准。
20世纪四十年代,郭沫若出版了《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等在当时学术界颇具影响的著作,其中有些篇章对《墨子》思想作了深入大胆的研究和评判,特别是在《墨子的思想》、《孔墨的批判》、《名辨思潮的批判》、《先秦天道观之进展》等论文中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自己对墨学的有关看法和基本观点。
墨子的生平缺乏足够的历史资料,历来的研究者只能从非常有限的资料中推断,由于史料的运用各不相同,因而结果也不相同。
作为一个重视考证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对墨子的生平考证也表现出一定的兴趣。
他认为,由于史料有限,墨子的家世不祥,《元和姓纂》以为墨子是“孤竹君之后”毫无根据。
他基本赞同文史学家钱穆的看法,从文字演化的角度来考证墨子的身世:“墨”本刑徒之称,而且“墨子兼爱,摩顶放踵”,以为“摩顶者摩突其顶。
盖效奴作髡钳,所以便事。
放踵则不履不綦,出无车乘”。
从而认为或者墨子的先人是职司刺墨的贱吏,后世以为氏。
总之墨子和老子、孔子比较起来,出身当得是微贱的。
老子为周守藏史,孔子的先人是宋国的贵族,他们都是当时的上流人物,故他们的陈义甚高,而墨子则迥然不
同,只是一味的保守。
墨子的出生稍晚于孔子,作为孔子的反对命题而出现。
郭沫若不仅考证了墨子的身世,而且试图从其出身来探寻其思想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