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课时达标训练(十五)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步检测(含答案)
课时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从中国实际出发,倡导“两种教育制度”,这里的两种教育制度是指( )。
A.全日制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教育制度B.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C.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D.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答案 A2.艺术创作反映了时代特征,右图《上山下乡光荣》可以直接用于研究的主题是( )。
A.三大改造和“双百”方针的贯彻B.“三下乡”活动C.“文化大革命”的历史D.邓小平全面整顿的思想解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由毛泽东发出的号召。
答案 C3.“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各地广泛开展的“教育革命”( )。
A.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B.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C.奠定了我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D.真正实现了教育的全方位改革答案 B4.关于右图准考证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为此做出贡献的国家领导人主要是邓小平B.该次考试安排在1977年底C.该次高考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D.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实践解析“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从图片中的“北京市1977年高校招生”可知该选项错误。
答案 D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资料:中国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60%以上下降到38.1%,年均扫盲人数为604.3万人。
这一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是 ( )。
A.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B.进行“教育革命”的结果C.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的办学方针的影响D.义务教育法的推动解析首先判断这一成就取得的时限,从文盲半文盲的人口比例可以看出应该是建国初期的数字,再根据所学知识否定不符合这一时期史实的选项。
答案 C6.阅读以下对联,“上联:学习文化重科技,尊重知识强教育。
下联:科技繁荣百业荣,教育兴旺万家旺。
”该对联较为合适的横批是 ( )。
A.科学发展 B.科教兴国C.和谐发展 D.改革开放解析抓住题干中“强教育”“重科技”等关键信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学案及答案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编写人:高二历史组审核人:审批人:【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课前依据导学案问题导引,预习自学课本内容,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力争全部掌握。
2.A层同学需要做本导学案所有内容,带※号C层可不做,带※※号B、C层均可不做。
3.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人人争取得A。
【释疑解难】一、《成才之路》P45--46重难疑点讲解1、2、4二、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1.扫盲教育: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进行扫盲教育。
200l年,江泽民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2.义务教育: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高等教育的发展:建国初参照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对高等院校改造调整:1958年开始教育大革命,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心,涉及到学制、学校领导体制、教学计划、内容、组织及招生分配等多方面改革;高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初步建立起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教育体制,使中国高等院校数目、高校招生人数增加;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日益紧密;1961一1963年,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对高等教育的全面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成人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中外大学交流增强,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高等教育政策逐步放宽,民办高等教育开始发展。
三、总结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1)历程:①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改革旧课程、旧学制,向工农开门,确定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②“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中国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③“文革”结束后,中国教育事业经过拨乱反正,得到发展,尤其是邓小平提出的教育的三个面向及中共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历史人民版必修ⅲ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每课一练1(精)
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随堂基础巩固]1.20世纪50年代,我国调整高等院校。
“人文学科受到了抑制,许多所工科学院创办起来,而综合性大学则被削减……1960年,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
”这一史实说明()A.国家工业化建设急需专业人才B.“双百”方针得到顺利实施C.高等教育深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D.“三个面向”和“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贯彻解析:材料信息显示,20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高等院校调整,国家大力创办工科学院,削减人文学科和综合性大学,这与当时我国正在进行的“一五”计划有关。
“一五”计划期间,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工科人才。
答案:A2.(2012·福州期末)右图题为“战斗中的生活”,反映了“文革”中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
这种现象最恶劣的影响是()A.民族文化素质下降B.高考制度被废除C.大学教育水平下降D.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解析:B项把因果关系倒置了;C、D两项尽管也是它所造成的影响,但不如A项严重。
答案:A3.(2012·湖南部分中学联考)“1978年春天,27万多名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学校门,尽情拥抱‘科学的春天’。
”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B.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高等教育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考制度的恢复。
依据材料信息“1978年春天”“青年学子”“跨入大学校门”可知,“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使许多人走进了大学校门。
答案:B4.(2012·扬州期末)“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这是我国哪部法律的规定()A.《宪法》B.《义务教育法》C.《未成年人保护法》D.《教师法》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依据材料内容可知是《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
人民版必修三5.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练习题-教学文档
5.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1.下列摘编自李育民《废约史研究30年》,概述了20世纪80年代探讨废约问题的部分专题论文。
废约问题的探讨反映出A.政府试图调整外交理念B.学术研究环境得以改善C.“科教兴国”战略影响D.列强侵华影响极其深远【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表格信息的能力。
从表格中可以得出的信息可知,废约问题的探讨反映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学术研究环境得以改善。
所以答案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学术研究环境得以改善2.1977年12月,他们从农村、工厂、部队一路风尘而来,他们中的许多人早已青春不再,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忐忑的梦想和奋发的意气,步入考场,多少人的命运由此改变。
这一历史情景的出现得益于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B.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答案】B【解析】据材料“1977年12月,他们……步入考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1977年恢复高考的现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故A错误;1977年邓小平恢复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故B项正确;2019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故C项错误;2019年实施“211工程”计划,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高考、“科教兴国”战略、“211第 1 页工程”等事件的时间,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1977年12月,他们……步入考场”,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东北某大学生被分配至山西支援建设。
1962年,因政府实施压缩城镇人口的政策重又返回家乡务农。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素材1)
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课素材)1.以下图是“希望工程宣传画”,这说了然90 年月以来,我国政府推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是加紧()A.扫盲工程B.普及义务教育C.增强中等教育D.发展高等教育分析解题的要点是明确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内容,认识义务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 B2、阅读以下资料:资料一资料二我们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愈来愈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目和质量。
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材资源的巨大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掌握达到。
此刻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创始 21 世纪大业的主力军,中央作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而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目光的一幕。
请回答:(1)资料一的图片分别反应出什么信息?(2)依照资料二指出,我国为何把发展教育作为战略要点之一?为此,我国政府采纳了哪些重要举措?【答案】(1)图一反应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关怀重视教育,并为教育的发展指了然方向;图二则反应了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有部分困难家庭的孩子上不起学,但全社会赐予支持帮助,启动了“希望工程”。
2011 年国家教育体系改革试点方案的宣布,表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2)原由:教育可以提升劳动者的素质,进而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和综合国力;教育可以为我国供给巨大的人材资源优势。
举措:加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推进高等教育的连续发展,实行发展高等教育的“ 211工程”计划;提出并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加速高等教育的改革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为本,在于育人。
批完和1977 年冬季, 570 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时训练.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个教育方针体现了()①重视全面发展②重视德育③教育要面向世界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此题考查党的教育方针,从材料可判断①②④正确。
③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开始后提出的教育方针,在该材料中没有体现。
2. 在纪念高考制度恢复30周年时有人写道,30年前的冬天,我有幸参加了那一次史无前例的“中华第一考”。
当我从公社党委办公室拿到那张盖着鲜红印章的“准考证”时,我一下子从麻木的惯性中惊醒,我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到了。
这表明高考制度的恢复()A.使我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备B.激发了社会成员的求知热情C.使人民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D.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解析:选B。
理解材料“从麻木的惯性中惊醒,我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到了”,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感觉到当时人们学习知识的热情,A、C、D三项材料不能体现。
3.“211工程”建设实施以来,推动了()A.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B.职业教育的发展C.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D.基础教育的发展解析:选A。
“211工程”是发展高等教育的计划,是指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要学科。
4.关于下面“现代中国教育发展趋势图”的认识正确的是()①“双百”方针是a处现象发展的根本保证②“文化断层、人才断层”是b处现象的最大影响③用立法的方式保障教育是c处现象的突出特征④a、c两处教育的发展都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有关⑤对比建国后的经济发展趋势,可得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②③⑤D.①③⑤解析:选C。
①中“双百”方针是科学文化事业的保障。
④中只有c处才提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故选C项。
新优化同步人民历史必修三课时训练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含解析
课时训练14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答案:C解析: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革命已基本结束,从目的上看,主要是进行建设,而不是革命,A项错误;题干强调以识字教育为主,故B项错误;D项是教育的性质,但不是目的。
只有C项既表达了性质又说明了目的,符合题意。
2.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应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争取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做到使全国青年和成年、凡是有条件的和自愿的,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
这表明 ()A.“双百”方针在教育领域落实B.“大跃进”扩展到教育领域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D.普及高等教育成为发展核心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双百”方针推动了文学艺术领域的繁荣,与教育领域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争取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体现了教育领域出现了脱离实际的现象,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属于经济领域的成就,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58年9月19日”,得出此时中国教育的重点是普及初等教育,扫除文盲,故D项错误。
3.1951年,教育部曾宣布“五一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未形成制度。
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这一变化()A.说明传统文化忽视教师地位B.推动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形成C.有助于形成重教的社会风气D.依据“科教兴国”的战略构想提出答案:C4.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录取人数与报考人数之比)变化情况统计,据此说明我国高等教育()A.短时间内实现全民普及B.由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C.义务教育取得新突破D.录取率与经济发展相悖答案:B解析:1977~2011年我国高等教育录取率最高为72.3%,并未实现全民普及,故A项错误;从1977年至2011年,我国高等教育录取率从4.8%增长到72.3%,说明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无关,故C项错误;高考录取率的提升是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故D项错误。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时作业(含解析)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教育制度的确立(1)方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_________》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______的文化教育。
(2)措施:对旧教育进行彻底改造,确立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开展扫盲和工农______教育;在各类学校中优先录取____________入学接受教育。
2.教育性质确定: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__________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
3.教育方针的制定: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规定使受教育者在__________________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成为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概况(1)“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全国形势一片混乱,各地学校“停课闹革命”,“红卫兵”组织到处进行大串连。
(2)1968年底,毛泽东号召“____________________,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全国掀起“上山下乡”运动。
(3)各地先后开展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的热潮。
(4)在教学体制上,实行所谓“开门办学”。
(5)招生制度上,废除了高等学校的升学考试制度。
2.影响: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______________的发展。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界拨乱反正。
2.内容(1)1977年12月,恢复高考制度。
(2)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
(3)“三个面向”:1983年,邓小平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4)“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提出实施“__________”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5 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业分层测评15
学业分层测评(十五)(建议用时:30分钟)[学业达标]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为发展教育事业而采取的措施不包括()【导学号:67700097】A.积极改革各类学制B.开办工农业余学校C.开设工农速成中学D.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解析】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措施,故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均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贯彻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教育方针的措施。
【答案】 D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这一要求体现党的教育方针是()A.向工农“开门”B.“开门办学”C.“三个面向”D.“科教兴国”【解析】“三个面向”是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与题干中了解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洞察力”“使命感”一致。
【答案】 C3.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导学号:67700098】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
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即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题干中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以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故选D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没有改变,A项错误;学习俄语的热潮与计划经济体制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文化教育改革与学习俄语没有必然联系,C项错误。
【答案】 D4.1977年,停止多年的高考制度开始恢复,一代人的命运从此改变。
高考制度恢复的背景是()A.改革开放急需新型人才B.邓小平复出后主持教育工作C.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基本完成D.思想界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复出,中国教育界经过拨乱反正,平反大批冤假错案,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
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时训练】(人民版必修3)
5.2【课时训练】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民版必修3)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属于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的是A.成立“红卫兵”组织 B.知识青年“上山下乡”C.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D.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2.以法律形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的是在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3.下列哪项是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A.恢复高考 B.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C.发展中等教育 D.建立学位制度4.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蓬勃发展,主要表现为①“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提出②“七二一工人大学"的创办③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④完善了教育立法⑤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①②⑤5.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在A.中共十五大上 B.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C.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 D.十三大上6.文革期间的“教育革命”是指①倡导全日制的学校和半工半读的学校“两种教育制度” ②倡导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两种劳动制度” ③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④在学校的领导体制上,是“工宣队”、陆续进驻学校⑤在教学体制上,实行“开门办学"A.①② B.③④ C.③⑤ D.④⑤7.“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地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哪部法律的规定:A.《宪法》 B.《义务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教师法》8.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旧教育制度的改造措施不包括A.创建人民教育制度 B.收回教育主权 C.改革学制 D.实行义务教育9.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A.制定新的教育方针 B.德育放在重要位置C.倡导“两种教育制度” D.培养少数民族干部10.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11.以下各项体现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位置的有①大量增加教育投资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③制定《义务教育法》④启动了“希望工程”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1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其体现在①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理论②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③完善了教育立法④形成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3.谁指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A.周恩来 B.胡耀邦 C.邓小平 D.华国锋14.下列措施可以认为是中国现代化根本大计的是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C.坚持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D.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1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主要意义是A.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到新阶段 B.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新阶段C.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最终确立 D.标志着我国教育走上法制化轨道二.非选择题:16.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突出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邓小平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步练习题和答案
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练习1.1998年对3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他们心中曾为中国教育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选择邓小平的占89%,究其原因( )①“文革”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恢复高考②邓小平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④邓小平提出“教育大革命”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本题属于复合型选择题,主要考查邓小平在教育方面的重大贡献。
其中④是错误的。
答案:D2.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A.制定新的教育方针B.德育放在重要位置C.倡导“两种教育制度”D.培养工农干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事业发展背景的理解。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确定教育的方向和性质。
答案:A3.(2011·无锡学业水平测试)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针是“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一方针出自(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解析: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了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答案:C4.“文革”期间,我国教育遭破坏的表现有( )①教育战线一片混乱②大学教育水平下降③全国上下样板戏“一统天下”④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③是“双百”方针在“文革”期间遭破坏的表现。
④是“文革”结束后教育复兴的表现。
答案:A5.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后的中国改变了方针。
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A.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B.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D.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根据题干中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
【创优设计】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时演练:5.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为进展训练事业而实行的措施不包括()A.乐观改革各类学制B.开办工农业余学校C.开设工农速成中学D.大力进展民办训练解析:大力进展民办训练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进展训练事业的措施,故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均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贯彻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训练方针的措施。
答案:D2.1950年7月,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
当时简化汉字的动身点可能是()A.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B.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D.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是新中国训练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主要措施包括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训练,因此简化汉字的动身点是A项。
B项与“文化大革命”有关,C项发生在改革开放后,D项开头于1956年后。
答案:A3.邓小平曾说过:“对全国训练战线十七年(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量?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
应当确定。
”最能证明这一看法的史实是()A.初步建立了新的训练管理制度B.创办了一系列的工人学校C.招收“工农兵学员”D.初步建成了国民训练体系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是指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前,A、B、C三项都是这段时间的训练成就,包含于D项中。
答案:D4.我国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培育毕业生近140万人,是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4.9倍。
与这一成就相关的是()A.国民训练体系渐渐形成B.“科教兴国”战略初步实施C.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D.“三个面对”方针的落实解析:题干时间信息“1957到1966年”是解题的关键。
1965年中国训练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训练体系,故A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初步实施是在1995年,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是指1977年恢复高考,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对”,故B、C、D三项错误。
答案:A5.文史学者宋元彬在日记《红尘冷眼》中说:“(某日)晚,参与(浙江省政协丽水调研活动)文教专业组,听取丽水县文教方面负责人之报告,报告扫盲工作者谓经过八昼夜的苦战,扫了五万文盲,每人生疏了一千五百字。
【赢在课堂】2022-2021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3(福建)课时训练5.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时训练15人民训练事业的进展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教学,关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生疏主要借鉴苏联阅历。
1953年,通行全国的历史教科书参照苏联课本编写;1959年《历史教学》杂志开头公开谈论学苏联“必需结合”中国“教学的实际”,要防止简洁的机械的类比和牵强附会。
导致20世纪50年月中国历史教学发生变化的缘由是()A.“左”倾思潮消灭B.“一五”方案完成C.中苏关系恶化D.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答案:C2.刘少奇曾大力提倡半工半读的学校训练制度,并使中国在基础训练领域消灭了一个兴办半工半读学校的热潮。
该热潮消灭在()A.新中国成立初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新时期答案:B3.1995年,中共中心、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打算》,要求……增加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力量,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养。
为此()A.建立基本完整的国民训练体系B.实施九年义务训练C.提出了训练的“三个面对”D.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答案:D二、非选择题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改革训练,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进展社会主义制度……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需彻底转变资产阶级学问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摘编自《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打算》材料二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
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高校的人数,竟高达1 160万!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竟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
为了解决77级考生的考试用纸问题,中共中心打算,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1978年的春天来得更早。
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会上宣布中共中心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材料三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阅历教训时指出:“没有人才不行,没有学问不行。
‘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搁了十年人才的培育。
现在要抓紧进展训练事业。
高中历史 课时跟踪检测(十五)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人民版必修3
课时跟踪检测(十六)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
”此后十年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A.全面开展大跃进运动B.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C.初步建立国民教育体系D.培育出水稻“南优二号”解析:选C 全面开展大跃进运动是1958年,这是一次严重的失误,故A项错误;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是1970年,不符合此后十年间的时间要求,故B项错误;1965年我国初步建立国民教育体系,故C项正确;培育出水稻“南优二号”是1973年,不符合此后十年间的时间要求,故D项错误。
2.“从某些方面看,1977年甚至可以用国歌里的一句话来形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四人帮”兴风作浪,社会动荡不安B.“双百方针”继续贯彻,各种观点盛行C.高考制度中断十年,出现“人才断层”D.“大跃进”蓬勃兴起,严重破坏生产力解析:选C 文化大革命于1976年结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双百方针”继续贯彻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新时期的文化政策,与此题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77年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故C项正确;大跃进开始于1958年,与此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对下面的《1960~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解读正确的是( )①1960~1971年、1971~1997年两阶段高校数量的变化趋向相反②1960~1971年发展状况体现了“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的严重破坏③1971~1997年的发展情况受恢复高考、“科教兴国”战略、“希望工程”等因素的影响④该表启示我们社会进步要重视教育,发展教育要尊重规律A.③④B.①④C.②③D.①③解析:选B 1960年后,国家对教育领域里的大跃进行为进行了纠正与调整,高校数量急剧减少,故②错误;“希望工程”主要是救助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和援建希望小学,故排除③。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课时训练:第15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Word版含答案
第15课同步课时训练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并决定对教育进行改革,由此形成了新的教育面貌。
下列可以说明新中国“形成了新的教育面貌”的是( )A.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B.邓小平关于教育要实现“三个面向”的指示C.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D.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下列关于刘少奇倡导的两种教育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B.有利于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的状况C.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经验D.与政府提出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相背离3、下表反映的是新中国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
新中国教育取得如此成就主要是因为()A.人民教育事业的建立B.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方针的确定C.“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行D.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4、下列是对“文革”前十几年中国教育成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接管改造旧教育,使教育主权回到人民手中②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学校向广大工农开门,建立了人民的教育事业③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方针,从而保证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④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奠定了教育发展的基础,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⑤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的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5、每个时代的教科书都能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
下图所示教科书应该盛行于( )A.1949—1956年B.1956—1966年C.1966—1976年D.1978—1988年6、下图是“文革”期间知识青年在田间工作的状况,这是当时广大学生认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一个缩影。
这种教育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民族文化素质得以提高B.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得以缩小C.封建文化糟粕得以彻底清除D.国家出现“文化断层”的不利局面7、1977年8月4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提出恢复中断的高考制度。
2017年高中历史 专题5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十五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时达标训练 人民版必修3
课时达标训练(十五)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方针。
这说明当时的教育方针主要是( )A.全面教育B.现代教育C.人民教育 D.义务教育2.(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3.大学生就业可以反映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以下属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大学生就业情形的是( )A.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B.听党指挥,服从分配C.上山下乡,扎根农村 D.考研出国,自主创业4.下面这幅漫画反映了中国什么时候的状况( )A.过渡时期(1949~1956年)B.探索时期(1956~1966年)C.“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D.新时期(1978年至今)5. (2014·北京高考)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
这一“重大改革”是(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6.在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A.制定了《义务教育法》B.实施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C.普及了义务教育D.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7.下表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盲、半文盲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化情况。
以下对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BC.D.《义务教育法》的实施8.新中国教育方针的确立及各项制度的实施为共和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5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民版必修3
课时作业15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如图所示是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的情景。
你从中可获取的信息是( )A.1950年以后,我国开始大规模扫盲运动B.我国开展“教育革命”C.1982年我国颁布的宪法提出“科教兴国”战略D.1986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由材料中强调的“采煤工人施玉海”“速成中学”可知这是建国初期的扫盲教育。
B、C、D三项与材料所反映史实不符,故选A项。
答案:A2.1953年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会议指出:“教育是文教工作中的重点,而教育工作的重点是高等教育。
必须研究解决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
”这一会议( )A.确立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B.顺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要求C.决定重点促进中学教学的发展D.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解析:材料中的“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说明当时中国注重技术教育并注重对工人的教育,这和当时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一五”计划方针有关,所以应选B项。
答案:B3.电视剧《金婚》中,女主人公文丽是位小学教师,但是有一段时间学生“停课闹革命”,她只得暂时放下了工作回家。
这种情况应当发生在 ( )A.“文化大革命”时期B.“大跃进”时期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D.过渡时期解析:“停课闹革命”发生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中国教育事业遭到了重大破坏。
故选A项。
答案:A4.对下面的《1960~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解读正确的是( )②1960~1971年发展状况体现了“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的严重破坏③1971~1997年的发展情况受恢复高考、“科教兴国”战略、“希望工程”等因素的影响④该表启示我们社会进步要重视教育,发展教育要尊重规律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 D.①③解析:图中主要是展示1960~1997年的高校教育发展的数据,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破坏,特别是高校急剧减少,随着1977年恢复高考、“科教兴国”战略等政策的出台,使高校教育得到恢复并发展,这也启示我们发展教育要尊重规律,故选B 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达标训练(十五)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方针。
这说明当时的教育方针主要是()
A.全面教育B.现代教育
C.人民教育D.义务教育
2.(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3.大学生就业可以反映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以下属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大学生就业情形的是()
A.供需见面,双向选择B.听党指挥,服从分配
C.上山下乡,扎根农村D.考研出国,自主创业
4.下面这幅漫画反映了中国什么时候的状况()
A.过渡时期(1949~1956年)
B.探索时期(1956~1966年)
C.“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D.新时期(1978年至今)
5. (2014·北京高考)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
这一“重大改革”是()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6.在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A.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B.实施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
C.普及了义务教育
D.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7.下表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盲、半文盲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化情况。
以下对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
B.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C.高考制度的恢复
D.《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8.新中国教育方针的确立及各项制度的实施为共和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下列说法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③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④恢复高考制度A.①④③②B.③①④②
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②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材料二我们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主力军。
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
——邓小平《把教育工作认真地抓起来》
(1)材料一对我国的教育作出了什么错误估计?这种“教育改革”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据材料二指出,我国为什么把发展教育作为战略重点之一?为此,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8分)
课时达标训练(十五)
1.选C建国初期,“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体现的是人民教育的办学方向。
A 项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B、D两项是新时期的教育。
2.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
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的开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当时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了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D项正确。
3.选B本题考查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
A、D两项是20世纪末以来大学生就业的状况;“上山下乡,扎根农村”反映了“文革”时期的情形,C项排除。
故B项正确。
4.选C漫画表现的是一辆载满资产阶级名利思想的各种著作的车子,虽然贴着“又红又专”的标签,却仍然不能在社会主义检查制度下蒙混过关。
漫画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教育正处在一种极“左”的状态之下。
5.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77年10月21日”,可以利用时间进行排除。
B项是在20世纪90年代。
C项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D项“三个面向”教育方针在1983年由邓小平提出。
材料中高校招生改革的信息反映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故A项正确。
6.选D题干要求是“高等教育”。
A项属于教育法律法规;B项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C项不符合史实。
7.选D A项确立于20世纪五十年代,B项初步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C项出现于1977年,均与题干时间“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不符,均排除。
《义务教育法》颁布于1986年,有利于我国推动扫盲教育,大大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故选D。
8.选A本题考查对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的理解。
①出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②提出于1995年;③是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④发生在1977年冬。
故A
9.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以依据材料一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等信息进行判断;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直接和间接两个角度进行思考。
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我们国力的强弱……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等信息进行概括;第二小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
答案:(1)错误估计: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统治了学校。
后果:“左”倾错误统治了教育阵地,教育事业遭到了空前严重的破坏,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2)原因: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综合国力;教育能够为我国提供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
措施:加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的全方位改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