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中文化史
台湾历史与文化5.6概要1
台湾建省西方列强对台湾的窥视和赤裸裸的军事挑衅,引起了清朝统治阶层的警觉。
他们在彻底否定了“台湾之乱率由内生”的错误看法的同时,认识到台湾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清朝船政大臣沈葆桢、福建巡抚丁日昌等人,把台湾称为“七省之藩篱”、“南洋之枢纽”、“中国第一门户”,一再反复强调台湾地位的重要性。
他们还多次上奏折,认为必须加强台湾吏政,有效管理孤悬海外的台澎地区,巩固海防,刻不容缓。
关于台湾建省一事,早在1874年日本出兵侵占中国台湾琅峤后就提出来了。
琅峤事件是台湾原住民牡丹社为保卫国土浴血奋战的一段悲壮故事。
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船民遇难事件, 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军攻台,在社寮登陆。
牡丹社首领阿禄父子率领30多名勇士在石门天险浴血抗敌,壮烈殉国。
为处理“琅峤事件”,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奉命赴台。
经实地勘查,于当年12月奏请仿江苏巡抚分驻苏州之例,移福建巡抚于台湾,以便就近管理。
此奏折呈报清廷后,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是建议分省,以专责成;一是专派重臣,驻台督办,数年后再设省。
后经谕准,实行“闽抚冬春驻台,夏秋驻省”,两地兼顾。
丁日昌也提出:台湾可另设一省,以固夷夏之防,以收自然之利。
1876年春新任福建巡抚丁日昌无法按期驻台湾,奏请朝廷另派重臣常驻台湾,但未被批准。
闽台兼顾又困难重重,分驻也名不副实,最后又回到先前督抚轮赴台湾巡查的方法。
这样实行3年的“冬春驻台”被取消了。
沈葆桢丁日昌1883年,法国蓄意挑起侵华战争,次年将战火引烧到东南沿海,并确定台湾为侵占目标。
此次战争暴露出清政府海军力量薄弱、台湾防御不强的弱点。
兵力不足、武器陈旧、防务废弛、饷糈匮乏、指挥不灵、交通受阻。
不仅海军力量十分薄弱,而且整个防务系统不堪一击。
清政府从战争中切实认识到台湾一岛关系海防全局,台湾不能过于依赖福建,必须使其具有一定的独立防御能力。
中法战争结束后,清廷内部进行了一次加强海防的讨论,讨论的主要内容是创建海军,加强海防的问题,台湾问题成为此次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台湾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台湾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一、史前时期1. 台湾地区的史前文化: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及遗址发现。
2. 原住民文化:台湾原住民的分布、语言、社会结构、传统习俗与文化特色。
二、荷兰与西班牙殖民时期1. 荷兰人在台湾的统治:1624年至1662年间的治理结构、经济活动和社会影响。
2. 西班牙人在北部地区的统治:16世纪末至17世纪的殖民活动和与荷兰人的互动。
三、明鄭時期1. 抗清復明的背景:明鄭政权的建立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背景。
2. 明鄭政权的治理: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状况及对外关系。
四、清治时期1. 清军征服台湾:1683年台湾纳入清朝版图的过程。
2. 清朝统治下的台湾:行政区划、移民政策、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
3. 抗日活动:台湾人民对抗清朝统治的主要事件和影响。
五、日本殖民统治时期1. 马关条约后的台湾:1895年台湾成为日本殖民地的历史背景。
2. 日本的统治政策:行政改革、教育制度、经济开发和社会文化政策。
3. 台湾社会的变化:工业化进程、社会结构变迁、民族运动及文化发展。
六、国民政府迁台与戒严时期1. 国民政府迁台:1945年后国民政府接管台湾及其初期政策。
2. 戒严法的实施:1949年至1987年间的政治环境、社会控制和人权状况。
3. 经济改革与发展:土地改革、工业发展、教育改革及经济结构的转变。
七、台湾现代化与民主化1. 社会与文化的多元化:台湾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文化多样性与族群关系。
2. 民主化运动:1980年代末期的政治改革、民主运动和重要事件。
3. 政治体制的变迁:多党制度的建立、选举制度的发展及政治参与的扩大。
八、台湾与国际关系1. 冷战时期的台湾:在美苏对峙下的台湾地位及与各国的外交关系。
2. 两岸关系的发展:1949年以来的两岸关系演变、重要协议与事件。
3. 国际参与与挑战:台湾在国际组织中的角色、参与国际事务的努力及面临的挑战。
九、台湾历史人物与事件1. 重要历史人物:对台湾历史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等。
台湾历史与文化 (2)
二、左镇人台湾的早期居民来自大陆。
郭志超教授在《闽台民族史辨》一书中提出:由闽而台,再由台而南洋群岛乃至西南太平洋诸岛,是中国大陆东南原南岛语族向海洋的流布路线。
后来南洋群岛的少数南岛语族人口又逆向返迁台湾,成为台湾土著民族的晚源和次源。
台湾海峡形成前,已经有一部分大陆早期居民进入台湾岛;在台湾海峡形成过程中,也有一批早期居民,通过“东山陆桥”进台湾岛。
即使在台湾海峡形成后,依然有大陆居民飘扬过海,前往台湾。
因此,虽然海进海退,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把台湾从福建外移了130 公里,但是古老的中华民族的成员却没有被这海洋鸿沟所阻隔。
早在5000 至30000 年以前,台湾地区已有人类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居住和活动范围扩大,开始进行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劳动,社会已经进入绳纹红陶时期。
在3500 年至2000 年以前,台湾社会进入彩陶阶段,农业和渔猎业较为发达,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铁器。
从长滨文化中可以看出旧石器时代的台湾文化与福建等地文化的同质性。
自1968 年底开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宋文熏教授和地质系林朝棨教授所率领的台湾大学考古队,在台东县长滨乡海岸山脉东侧的十几处海蚀洞穴中,先后五次挖掘出粗、细石制器3000 多件、骨角器114 件。
长滨文化共分四层,其中第三层,即为长滨文化层,属旧石器晚期。
据宋文熏教授分析认为长滨文化是由华南传入台湾的。
这批类同于祖国大陆旧石器时期珍贵的石、骨器等文物,将闽台两地的古人类与文化关系推进到旧石器时期。
两岸早期居民的思维方式、创造力是建立在同一文化层面和同一生产力基础上的。
从史前文化的主要石器看,在生产工具方面主要是小型石器,类型分打制的石斧、石刀和砾石砍伐器;磨制石器石锄、双肩石斧、段石锛、半月形穿孔石刀等。
此外,在遗址中还发现大量的动物骨骼,反映了当时的台湾先民除从事原始农业外,渔猎捕捞是其经济生活的重要补充。
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常见的石菜刀和有孔石簇,在台湾基隆草岭、恒春半岛出土有石菜刀,从北部基隆社寮岛、圆山到高雄县小岗山一带均有发现;在山东龙山崖出土的贝制镰及河南洛阳出土的青铜镰,在台湾大学俗学研究室收藏的在台南斗六出土的石镰与之相仿,刃部有锯齿、柄部有穿孔;在浙江良渚、广东海丰地区都有发现的有柄石簇,在台中埔里、台南六甲顶、高雄凤鼻头都有出土;在辽宁大连滨町贝丘、旅顺羊头洼出土的有孔石斧,在台北圆山遗址发现的两面石刃的石斧,就是退化的有孔石斧;在大陆古代武器“戈”相似的两侧为刃的尖头利器,也在台中埔里地区出土三种。
国立台湾师大附中高中104学年度第1学期高三国文科详解
希望 聲牧鞭能□出 心的奔跑 希望春雷都能掛滿沉 的秋 希望 的唱 永不□□ 希望 棵松 滲出信仰的防腐劑 也能掛滿雨雪滑翔的航燈
希望 十 還 現在的 動 希望每 個動詞都 到 適的深 希望從 粒海鹽裡飛出少 的 鴿
圖釘/腐爛/喊/失真
而遷也
自亂其例,所謂多所抵牾者也 . 閱讀 的 料, 出 述錯
師大附中 104 學年度上學期高三第二次期中考國文科試卷
有 答案: 」 解析: 」 ,不顧 」 次第 ) 意指次序 出自 個,出自 樓夢 第七回 ) 意指不論是非情 出自 西 第 十 回 」 戰國策秦策 ) 一 者難悖也,聽無失 者難惑。
一
單一選擇題 40%
) 意指 」 )
說明:第1~20題為單選題,請依據題目的說明,選出最適合的答案
3
石 為 孔子列為列 列 立 匠心獨 不省 割據的群 詩的 之 述, 是說 答案: 」 ) 帝不省視那些往來文 , 領河 確的 , 是 被 帝劉 即 孔子列在世家並不妥當
為
孔子列在
紀,才能
顯他人格的偉大
答案:
解析: 」
)張良稱留侯,
侯屬世家
王
(C)兩
世
當動詞用。
王
石
9.對
文章的主
,
出說明
確的
」 被
) 王
.
列各文
中的
音
相
的是:
」
)
楛
東來/
怙
惡不悛
」
)沉
湎
不
,
卿大
/
軍獨
靦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略
四五
町
景/酩
酊
《台湾历史与文化》第六章,日据时期的台湾
二、民族抵抗的社会运动
台湾 同化 会
议会设 置请愿 活动
台湾 文化 协会l0月27日,台中埔里雾社地区泰雅族的迈 勃、钵仔仑等社人民在首领摩那·罗达奥的率领 下,袭击警察驻在所,杀死日人134名,夺取枪支 180支。日本殖民者立即调集大批军队和警察前来 镇压,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山地人不但善用天险 的地理防御作战,且战术高超又很勇敢,尤其那 种不屈不挠与日军抗战到底的精神,更使日军感 到无比的惊骇。在日军优势兵力的进攻下,他们 且战且退,顽强抵抗。日军竟然丧心病狂地使用 毒气弹进行轰炸。12月8月,起义扫于失败。事后 统计表明,参加雾社起义的泰雅族同胞l236人中, 战死或自杀者达644人,被捕564人,而这564人中, 又因日本殖民者恶毒桃唆与雾社居民有仇隙的陶 渣部落发动突然劫杀,仅剩298人,雾社地区泰驻 族人几乎濒于灭绝。
皇民化运动核心内容是破坏中华文化,灌输大和文化及 “忠君(天皇)爱国(日本)”思想。首先,强制普及日语, 不准使用汉语和地方方言,否则处以罚款。据台湾总督府 统计,1937年日语普及率为37.8%,1940年为51%, 1944年则为71%。其次,生活方式强制日本化。在全岛大 力推行神社崇拜,民间供奉的神明集中焚毁,不许奉祀。 台湾人世代相传的祖先崇拜被伊势大神宫的大麻奉祀取代, 传统的中元、春节亦遭禁止,家庭中更要设置日式风吕 (澡盆)、榻榻米等。同时,迫使台湾人改用日式姓名,试 图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皇民意识”,从而达成日本 化。再次,强化皇民思想教育。在学校,强迫接受日本国 民训练,丑化中国,抹灭学生的故国观念,提倡敬仰天皇, 了解“皇国对东亚及世界之使命”,以期树立“忠君爱国” 观;培养凶猛、好胜、服从、勇敢的日本式国民性格。
第六章 日据时期的台湾
一、殖民统治机构与法律体系
台湾历史与文化探究
台湾历史与文化探究台湾是一个多元化的岛屿,她拥有着灿烂多彩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作为一个跨越两岸的重要文化中心,台湾饱含着各种不同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的土地,其历史和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启示和体验。
一、台湾历史梳理台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
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的海洋贸易中,古老的台湾岛就扮演着重要角色。
17世纪,荷兰、西班牙、中国大陆先后占领了台湾。
1662年,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的孙子郑成功夺回了台湾,建立起后来称为“台湾王国”的政权,直到清朝统一整个台湾。
之后,台湾逐渐走向繁荣发展,经历了许多内外交替的历史事件。
广东人和福建人成为了台湾的主体移民来源,台湾交错的景观从此展开。
二、台湾文化的多样性台湾的文化包罗万象。
不论是本土文化还是逐渐发展的“随著宫庙运动”文化,都为台湾人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中“庙会文化”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现。
庙会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具有民俗特色,是台湾民众表达情感、庆祝节日、祷神求福的重要场所。
而“台湾电影”则是中国台湾地区的代表性文化之一。
代表作品有《悲情城市》《倩女幽魂》《好男好女》等。
此外,台湾还有着各种传统的手工艺品,诸如宜兰梨山的乌松纹石雕、金门的鲸鱼石雕、台中的竹编玩具等,这些手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台湾美食的特色台湾的美食也是其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有着“小吃王国”的美誉,台湾有着数量众多、种类丰富、风味独特的小吃。
从卤肉饭、黑豆腐、口味均匀的香肠、传统豆花、茶叶蛋到剃冰、珍珠奶茶等,这些美食为台湾的口味文化注入了独特的色彩,成为了全球闻名的食品。
总结起来,这些成分,种类和特性的混合,在传统中“台湾的现代化和多彩”的风格得以深化,成为台湾经济增长和文化繁荣的支柱之一。
台湾的历史和文化熔化在一个多元化社会,形成了独特而又鲜明的风格。
它丰富了我们对这座岛国的认识和体验,同时也给我们启示——保持开放、包容、多彩的文化环境,是人类既定的目标。
台湾历史与文化910综述
台湾戏剧争奇斗艳文化娱乐与民间习俗有重要的联系。
民间的酬伸拜佛对台湾戏曲发展有直接的作用。
《台湾府志》和一些文人的记述都说明了这一点。
如朱景英的《海东札记》载:“神祠,里巷靡日不演戏,鼓乐宣阗,相续于道。
”《台湾府志》亦载:“俗尚演戏,凡寺庙佛诞,择数人以上主其事。
”《诸罗县志》载:“神诞,必演戏庆祝”。
连横《台湾通史》亦说:“夫台湾演戏,多以赛神,坊里之间,醵资合奏,村桥野店,日夜喧阗,男女聚观,履舄交错,颇有驩虞之象。
”台湾民间村社有“赛戏”的习俗。
据《台湾志略》记载台湾地方,秋收之后,人们有了空闲,便聚在一起赛戏饮酒。
过年的时候也有赛戏的活动。
赛戏以村社为单位,每逢赛戏,人们便着盛装,伴以酒宴,且饮且乐。
或手牵着手,围成圆圈,边歌边舞,其乐融融。
从上述的记载来看,台湾的民间早期的文化生活是以祭祀活动、迎神赛会和歌舞戏曲表演联系在一起的。
清代台湾巡御史黄叔璥的《番俗六考》中说到,他在台湾巡视,至沙辘,老百姓为欢迎他,上演“番戏”。
实际上“番戏”就是台湾原住民的歌舞表演,富有民族特色,不仅与生活、生产联系起来,而且与宗教活动联系起来。
“番戏”主要是女子表演,“挽手合围,歌唱舞蹈,继复逐队踏地,先作退步,后则踊跃直前,齐声歌呼。
”台湾民间自娱的戏曲活动如果专门的演出是为了给外来者观赏,那就具有了一定的表演成分,就是今日戏曲的雏形。
清代周钟瑄写有《番戏》诗五首。
诗中对“番戏”泼墨不少,使我们对台湾的戏曲的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
我们知道,早期的“番戏”色彩斑斓,歌声甜美,舞姿轻盈,场面热烈,多是由部落祭祀仪式发展而来,充分表现了宗教文化与戏曲活动的密切结合。
虽然“番戏”中具有了大量的戏曲表演因素,当时作为戏剧的独立发展来说,远远达不到成熟的地步。
客观地说,台湾的地方戏曲绝大多数是从中国大陆移植而来的。
至于准确的传入台湾的时间,至今无考。
不过有一条史料告诉我们,早在荷据时期,戏曲就随着汉人渡台而传入台湾。
台湾高中历史试题精选(一)
台湾高考历史试题,诸位不妨自测一下壹、单一选择题(76%)(A)1.学者整理出土文物,甲遗址有数量不多、用转轮制成的陶器;乙遗址只发现数量可观的骨制器具,如骨针等;丙遗址有少量谷子和大量的各种动物骨骸。
这三个遗址的先后顺序是:(A)乙—丙—甲(B)甲—乙—丙(C)丙—乙—甲(D)乙—甲—丙【解析】:甲遗址有数量不多的轮转陶器出现,故可知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乙遗址有大量骨制器具,更有骨针的出现,可推知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丙遗址出现少量谷子,可推测此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故此三个遗址的先后顺序应为乙-丙-甲。
参见历史(上)(革新版)页5,第一章第一节之「旧石器时代」、页13,第一章第三节之「新石器时代的生活状况」。
(B)2.一位正担任中央大臣者,回忆其早年入仕过程,虽顺利通过礼部考试,因未能通过吏部测试,不得派任官职,只好暂时接受地方政府首长聘任,担任僚佐。
根据你的历史知识,这个官僚可能身处那个时期?(A)汉代(B)唐代(C)元代(D)清代【解析】:唐代科举采用资格考试与任官考试分途的方法,考生州、县试合格后,再到礼部按科别参加考试,及格后仅能取得任官资格,考生还要再通过吏部考试,才能分配任官。
参见历史(上)(革新版)页129,第七章第一节之「优良的制度」。
(B)3.一项记载指出某地:「居民七十九家,计二百五十七人,无土著。
中有女眷者一人,年六十以上者六人,十六以下者无一人。
皆丁壮力农,无妻室,无老耆幼童。
」根据你对汉人移民入台开发过程的知识,这类居民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以下何时何地(注:地名为今地名)?(A)明郑时期的新竹(B)康熙中期的嘉义(C)雍正时期的台南(D)乾隆晚期的鹿港【解析】:由题干可知,此为一种男女比例极为悬殊之人口结构,以壮年男子为主要人口。
清康熙二十三年起长期禁止移民携眷来台,直至雍正晚期才放宽限制,造成清朝早期的汉人移民男女比例失调、娶妻不易的情形,就时间而言,(B)、(C)皆于此一时期,但台南为府城所在,多旧住之本地人,因此多有妻室眷口,而嘉义为新住之民,多半无妻,故答案为(B)。
《台湾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
奥秘(5学时)
第一节 原始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
学习要求:了解台湾各大宗教的历史渊源及
在台传播的历史过程,台湾宗教现当代境遇等
第二节 佛教与道教
第三节 天主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
第四节 台湾宗教新兴现象
第九章 台湾文学的风
韵(5学时)
第一节 台湾原住民文学
掌握台湾文学的多元内涵、不同时期文学主流思潮的转换以及台湾文学与大陆文学关系
第二节 台湾传统文学
第三节 日据时期台湾文学
第四节 战后“主潮轮换”的台湾文学
第五节 多元化的台湾当代文学
第十章 台湾音乐的精
妙(3学时)
第一节 原住民音乐
学习要求:了解和学习台湾各民族音乐与西洋
第五章 康熙统一台湾
(3学时)
第一节 任命施琅担当远征重任
认识施琅在收复台湾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节 郑克塽澎湖驻重兵
台湾与澎湖的军事关系
第三节 完成统一大业
清朝统一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第六章 台湾建省与近
代化(4学时)
第一节 统一后的台湾行政管理
学习清政府收复台湾后对台湾有效的行政管理
第二节 台湾建省始末
第十二章 台湾工艺的
风格(2学时)
第一节 传统民间工艺
学习要求:掌握台湾民间工艺的内涵和特点
第二节 原住民工艺
第十三章 台湾戏曲的
嬗变(3学时)
第一节 台湾戏曲的雏形
学习要求:理解和掌握台湾戏曲历史发展、
种类与特点以及闽台戏曲的渊源关系
第二节 台湾戏曲的发展
第三节 台湾戏曲的种类与特点
第化
学习要求:了解台湾饮食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第二节 台湾汉族的饮食文化
台湾高中国文课本目录?(翰林版)
台湾高中国文课本目录?(翰林版)台湾高中国文课本目录(翰林版)(转录)台湾的课本由民营公司出版,学校选用,似乎至少有6套。
看见的就有建宏,大同,龙腾,三民,翰林,东华几家。
下面是翰林出版事业公司的高中国文教材目录页面的主要内容:编辑特色:◎选文及配课均参酌学校实际教学状况及时数,绝无教不完的疑虑◎1.学习重点:就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提出各课的学习重点。
形式方面包括写作技巧、修辞知识、语法知识;内容方面主要提示文章的内容大要和该课有关的思想启发。
让学生一目了然该课的学习方向及备课方针。
2.题解:针对该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所要呈现主题略加说明。
3.作者:介绍作者生平大事及文章风格成就。
4.课文:依据较佳的版本,并参酌各种排印。
版面天地加大,学生可利用空白处作笔记书写。
配合课文精选之处加入相关图片以帮助学生更能体会内容之意境。
5.注释:先释句后释词,难字并加注音;务求精简,不作繁琐的征引。
如有典故则作必要的简述。
课文与注释作上下栏对照,方便阅读强化学生学习效果。
6.课文赏析:针对内容、结构、修辞等作详尽的分析与鉴赏。
7.问题讨论:测试学生对该课内容的了解。
8.应用练习: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9.课外学习指引:介绍相关书籍资料,满足学生求知欲与扩展视野。
编辑阵容:●罗联添(前台大中国文学系所主任、所长)●黄春贵(师大国文系教授)●傅武光(师大国文系所主任、所长)●宋裕(着有高中国文趣味教学等20余种出版品)●萧萧(名作家)●王琼蕙(台中女中教师)●臧正一(北一女中教师)●王靖芬(和平高中教师)●陈金玉(台中一中教师)●陈汉鄂(台中一中教师)●黄大倬(台南一中教师)●王昌焕(万芳高中教师)第一册90版一、哲学家皇帝-----------------陈之藩二、师说 ------------------------韩愈三、柳宗元寓言选 --------------柳宗元(一) 永某氏之鼠(二) 蝜蝂传四、再别剑桥 ------------------徐志摩五、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维六、伤仲永 --------------------王安石七、脸谱 ----------------------梁实秋八、岳阳楼记 ------------------范仲淹九、明湖居听书 ------------------刘鹗十、醉翁亭记 ------------------欧阳修十一、方山子传 ------------------苏轼十二、生活的艺术 --------------夏丏尊十三、训俭示康 ----------------司马光十四、一杆称仔(节录) ------------赖和十五、古诗选(一)迢迢牵牛星 ------------------佚名(二)咏史诗之一 ------------------左思第二册90版一、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二、读书的艺术 --------------林语堂三、墨池记 --------------------曾巩四、给母亲梳头发 ------------林文月五、纵囚论 ------------------欧阳修六、六国论 --------------------苏洵七、穿内裤的旗手 --------------萧萧八、六国论 --------------------苏洵九、错误 --------------------郑愁予十、离魂记 ------------------陈玄佑十一、范进中举 --------------吴敬梓十二、义田记 ----------------钱公辅十三、数字人生 --------------吴鲁芹十四、长干行 ------------------李白第三册89版一、左忠毅公轶事 ----------------方苞二、正眼看西方 ----------------龙应台三、纵囚论-------------------- 欧阳修四、白玉苦瓜 ------------------余光中五、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六、墨池记 ----------------------曾巩七、刘姥姥 --------------------曹雪芹八、项脊轩志 ------------------归有光九、三峡(节录) ----------------余秋雨十、赤壁赋 ----------------------苏轼十一、廉耻 --------------------顾炎武十二、杨柳 --------------------丰子恺十三、卖柑者言 ------------------刘基十四、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十五、唐诗选(一) 山行 -----------------------杜牧(二) 黄鹤楼 ---------------------崔颢(三) 石壕吏 ---------------------杜甫第四册89版一、台湾通史序 ----------------连横二、散戏 --------------------洪醒夫三、晚游六桥待月记 ----------袁宏道四、祭妹文 --------------------袁枚五、弦诗选 ---------------------弦(一) 坤伶(二) 乞丐六、正气歌并序 --------------文天祥七、种梨 --------------------蒲松龄八、夏之绝句 ------------------简媜九、指喻 --------------------方孝孺十、留侯论 --------------------苏轼十一、秦士录 ------------------宋濂十二、柏克莱精神 --------------杨牧十三、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十四、宋诗选(一)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二)书愤---------------------- 陆游(三)观书有感 ------------------朱熹第五册90版一、桃花源记 --------------------陶潜二、谏逐客书 --------------------李斯三、万鸦飞过废田 --------------洪素丽四、兼葭------------------------ 诗经五、礼记选---------------------- 礼记1. 成子高寝疾2. 美轮美奂3. 大同世界4. 进学之道六、过秦论 ----------------------贾谊七、雁 --------------------------白荻八、世说新语选 ----------------刘义庆1. 殷仲堪俭食2. 咏絮之才3. 坦腹东床4. 绝妙好辞九、典论论文 --------------------曹丕十、出师表 --------------------诸葛亮十一、鲁智深大闹桃花村 --------施耐庵十二、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十三、词选(一)浪淘沙 ----------------------李煜(二)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三)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第六册(各课的顺序未定)90版一、国殇 ----------------------屈原二、陈情表 --------------------李密三、从你美丽的流域 ----------张晓风四、与陈伯之书 ----------------丘迟五、韩非子选 ------------------韩非六、容忍与自由---------------- 胡适七、劝学 ----------------------荀子八、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九、看大 --------------------王鼎均十、鸿门宴 ------------------司马迁十一、庖丁解牛 ----------------庄子十二、元曲选(一)南吕一枝花 --------------关汉卿(二)沉醉东风(渔父) ------------白朴(三)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
台湾地区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综述
台湾地区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综述一、台湾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台湾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经学教育。
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传承主要依赖于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孩子们通过学习经典和礼仪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学识。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教育制度的改革,传统文化教育开始进入学校教育的范畴,被纳入到国民教育的教学内容之中。
台湾在清朝时期即已开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而自日据时期以来,台湾的教育制度更是逐渐完善和发展。
台湾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巨大影响,对塑造台湾人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台湾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学校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各级学校都将传统文化纳入到课程之中,包括中国文学、史地、语言、书法、绘画、音乐、舞蹈、传统戏曲、国学、儒学等。
许多学校还设立了传统文化俱乐部和社团,为学生提供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
非学校教育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传统艺术团体、民间社团和文化机构通过举办展览、表演、讲座、活动等方式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对台湾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教育学、文化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等。
这些研究致力于探讨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内涵、价值、意义、方法、途径等问题,旨在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推动和改进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教育学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之道。
研究者探讨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和评价,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
注重实践和体验的教学方式备受重视,例如以童谣、故事、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还有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培训、课程设计、资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以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文化学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研究者探讨台湾各地区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音乐、舞蹈、戏曲、绘画、书法、民俗等方面的传承和发展。
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意义、价值、影响等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台湾高中教材《世界文化历史篇》评介
台湾高中教材《世界文化历史篇》评介作者:王宇博来源:《历史教学》2003年第03期台湾的中学世界史教学侧重于从文化史的角度来教授世界史,编著和使用的教科书共有三种,即《国民中学世界史》、《世界文化历史篇》和《世界文化史》,分别使用于"国民中学"(即初中)三年级、高中二年级和高中三年级。
这三种教科书的基本观点与论述史实都是大致相同的,均突出"欧洲中心论",在体例上属于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体系",但在结构、表述和深度等方面则不相同,表现为内容上的细化和理论上的深入。
本文评介的台湾现行高中教材《世界文化历史篇》(上、下册)[1],在三者中具有内容上承上启下和理论上逐步深入的作用,它是依照台湾教育主管部门1995年10月公布的《高级中学课程标准总纲》和《高级中学世界文化历史课程标准》编辑而成。
一相比较于《国民中学世界史》,《世界文化历史篇》主要内容仍是欧洲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进程,以及欧洲以外国家和民族对它的反应与接受的情况;而不同的是后者在理论上明显深化,在内容上大为细致,在视角上更趋于文化解释。
尤其是在体例与结构上,该教科书不再是按照时间顺序,循序渐进地讲述世界史,而是以8个专题的形式,分门别类地论述世界史中某一个主要内容,以多视角和多方面的结合来体现纵横交错的整体,论述重点被明确地置于近现代史,特别是现当代部分。
其章节标题和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世界史观与历史的思维":人类文化在上古时代就已呈现了几个不同的中心,它们各自发展,不断扩大,彼此之间也有断断续续的交流,形成了古代世界史的多元结构。
自"地理大发现"开始,欧洲文化透过军事与经济的扩张逐渐扩大势力范围,直到19世纪达到顶峰,全世界都受到欧洲文化的冲击。
进入20世纪后,欧洲文化的力量开始消退,特别是到20世纪末,非欧洲地区的文化重新抬头,再度呈现多元文化的面貌。
从教科书中的图片资源看历史核心能力——台湾“三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图片资源讨论
“三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图片资源主要 由“史料性图片”与“非史料性图片”构成, “史 料性图片”包含人物画像、书影、文物图、史迹图; “非史料性图片”包括历史想象图、表格、地图。 其中历史想象图包含示意图、复原图、漫画;表格 包含数据和文字。
册书 9 章 23 课,共 307 幅图片,平均每课 13.3 幅。 表1:“三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第二册)图片统计
从上表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三民版”高 中历史教科书的图片资源十分丰富。最多时一节课 里有 20 幅,最少时一节课里也有 7 幅。
表 2:“三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第二册) 图片资源分布统计表
二、图片资源与三大核心能力
“三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者就如何挑选、 设计图片资源以对应“100 课纲”中的核心能力要 求做了思考与尝试,培养学生的学科三大能力,即 时空观念、实证意识、历史理解能力(见表 3)。
(2)空间观念
除了培养学生时序观念外,在落实培养学生的
空间观念上,“三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图片
也颇具特色。“三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课文阐释
图3 文字说明:黄海流域:仰韶文化—仰韶、仰韶 文化—姜寨、仰韶文化—半坡;大汶口文化—泰安、 龙山文化;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良 渚文化;台湾:大坌坑文化、圆山文化。 2. 树立实证意识 “100 课纲”中四大核心能力的最后一项是“运 用史料的能力”,这是“100 课纲”里有关能力要 求的最高一项: ( 一 ) 能根据主题,进行史料搜集的工作。 ( 二 ) 能辨别史料作为解释证据的适切性。 ( 三 ) 能应用史料,借以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或 书写自己的历史叙述。 从这三条要求来看,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比较 高的。庄德仁认为:“能根据主题,进行史料搜集
《台湾历史与文化》第二章,台湾原住民
二、台湾原住民的源流
( ( 3 2
( 1
三、原住民入台的时间
凌纯声认为,台湾原住民是于3500年前,自大陆沿两条 3500年前 凌纯声认为,台湾原住民是于3500年前, 可能路径移居台湾: 可能路径移居台湾:一是由台湾对面中国大陆闽浙沿海 地区直接渡海峡而来; 地区直接渡海峡而来;二是以长江中游两湖地区为发源 经中南半岛,印尼群岛、菲律宾而转至台湾。 地,经中南半岛,印尼群岛、菲律宾而转至台湾。
四、台湾原住民名称的变迁
番人(明朝) 番人(明朝)
熟番(平埔 番)
清朝时期
生番(高山 番)
平埔蕃
日据初期
高山蕃
平埔族
1935年
高砂族
平埔族
台湾光复后
高山族
台 湾 原 住 民 名 称 变 迁 示 意 图
原 住 民 (1994年) 年
五、台湾原住民种类与分布
台湾原住民约略可分为平埔族和高山族两大类。 台湾原住民约略可分为平埔族和高山族两大类。我 们还可依据语言、文化、体质等特征将高山族和平 们还可依据语言、文化、 埔族再分为若干族群。 埔族再分为若干族群。 其中,高山族可分为如下九个族群。 其中,高山族可分为如下九个族群。
道卡斯族(Taokas),分布于苗栗、新竹一带。 道卡斯族(Taokas),分布于苗栗、新竹一带。 (Taokas)
巴宰海族(Pazeh),分布于丰原附近。 巴宰海族(Pazeh),分布于丰原附近。 (Pazeh)
拍瀑拉族(Papora),分布于大甲一带。 拍瀑拉族(Papora),分布于大甲一带。 (Papora)
二、日据时代以来:学术研究性类别 日据时代以来:
日据时代以来,台湾原住民的分类具有如下特征: 日据时代以来,台湾原住民的分类具有如下特征: 其一,分类者主要是学有专攻的人类学家、 其一,分类者主要是学有专攻的人类学家、民族学 家和考古学家。其二,类别的依据是语言、 家和考古学家。其二,类别的依据是语言、风俗等 民族文化特征。其三,类别的结果甚为精细, 民族文化特征。其三,类别的结果甚为精细,学术 意涵浓厚。 意涵浓厚。
台湾现行高中教材《世界文化史》评介
作者: 王宇博
作者机构: 江苏教育学院历史学教授
出版物刊名: 历史教学问题
页码: 86-88页
主题词: 《世界文化史》;台湾省;高中教材;教学内容
摘要:台湾现行高中教科书《世界文化史》是依据台湾当局:1995年10月颁布的“高级中学课程标准总纲”和“高级中学选修科目历史课程标准”编辑而成,其基本内容与章节安排大致依照于“部颁”课程标准中“世界文化史教材纲要”的规定。
^①该教科书为一册,供高中三年级下半学期使用。
在2002年度台湾大学入学考试中,《世界文化史》里的内容占历史考科试题覆盖面的15%。
^②。
两岸高中历史选修教材浅析
两岸高中历史选修教材浅析
《两岸高中历史选修教材》是针对中学高年级学生所编写的历史选修教材。
这套教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世界历史、中国历史、台湾历史。
对于中学生而言,通过阅读这套教材可以加深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规律,使他们成为更有责任感和认知能力的公民。
但是,根据自身的阅读和实际教学经验来看,这套教材在表述和内容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该教材在中国历史和台湾历史部分缺乏一些关键性的事件和人物,例如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历史事件和胡志明对台湾的影响等。
这些事件和人物的缺失使学生们对历史了解不全面,以至于对历史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
其次,该教材在某些事件或人物的描述上,表述不够准确或相关性不够强,例如在描述台湾历史中的清朝时期,可能会少了一些关于福建贡生和抗击日本的内容。
这些缺点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们对于该历史事件或人物的了解和理解。
最后,教材在一些理论和名词的解释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不能详尽地解释必要的名词和理论。
这些缺点会导致学生对于某些概念的理解不透彻,无法形成系统深入的认知体系。
就个人而言,虽然这套教材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但我们同样应该认识到历史阐述的多样性。
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教材和阐述,教育机构应该督促学生在多维度的渠道中了解历史,以便更好地认知社会现象,提高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
《台湾历史与文化》复习思考题
《台湾历史与文化》复习思考题《台湾历史与文化》复习思考题一、选择题1.请问“长滨文化”在哪里发现的()。
A.台北B.台南C.南投D.台东2.在朝廷的公文中较早明确出现“台湾”字样是在什么时候?()A.明万历年间B.南宋C.清代D.三国3.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A.1624年B.1661年C.1662年D.1663年4.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在投降书上签字的荷兰长官是()。
A.克伦克B.雅科布·考乌C.揆一D.描难实叮5.康熙统一台湾的时间是()A.1684年B.1885年C.1683年D.1662年6.促使清廷深感台湾地位重要而建省的历史事件是()A.牡丹社事件B.甲午战争C.中法战争D.英法联军7.日本在甲午战后的谈判中,先占领何地作为对清国施压要求割让台湾的基础?()A.金门B.琉球C.澎湖D.兰屿8.纹面是荣誉的象征,为以下台湾原住民族中哪一族的习俗?()A.泰雅族B.邹族C.布农族D.排湾族9.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何人被推为“台湾民主国”的总统()。
A.邵友濂B.刘永福C.唐景崧D.丘逢甲10.抗日战争时期,确定日本战败后,将台湾、澎湖群岛归还中国重要会议决定的是()A.开罗会议宣言B.雅尔塔密约C.大西洋宪章D.联合国宣言11.台湾陶器生产历史悠久,其中()有“陶瓷之都”的美誉,又被称为“台湾景德镇”。
A.嘉义B.莺歌C.南投D.台南12.下列唯一产生于台湾本土的戏曲是()A.高甲戏B.傀儡戏C.歌仔戏D.布袋戏13.日本投降后出任台湾最高行政首长是()。
A.陈诚B.白崇禧C.魏道明D.陈仪14.为纪念台湾光复,几月几日被定为光复节()A.10月10日B.10月1日C.10月25日D.10月30日15.“小时候/乡愁是一枚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座矮矮的坟头/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台湾历史与文化 (14)
施琅大将军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
他自幼生长在海滨,熟悉海情。
少年时代从师学剑,武艺超群;壮岁从戎后,转战疆场,屡建战功,是一位智勇双全、功勋卓著的良将。
施琅原是郑成功手下一员虎将,1651年5月20日因手下部将曾德不忠于自己,在处罚曾德时与郑成功闹翻,结果施琅的父亲、弟弟施显、堂弟施福,被郑成功杀于南澳沙滩,施琅本人愤而投靠清军。
施琅治军有方,水师能攻善战,因而有“郑经畏施琅如虎”之说,这更证明了康熙用人的正确。
施琅与郑家的仇恨远不止此,1680年2月,正值郑经率军参加“三藩之乱”,施琅儿子施世泽、侄公子施明良在金厦地区准备率兵举义,擒拿郑经,事为刘国轩探知,两公子及家眷亲兵72口被杀害,尸体沉入海底。
施郑两家,积怨甚深。
在如何统一台湾问题上,康熙曾在1662年即位后,由于与郑经议和不成,对台基本策略由“议和”改为“征剿”。
任命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于康熙三年(1664)十一月和次年五月,进军澎湖,因“天时不利”、“风向莫测”而中止。
康熙四年(1665年)四月,施琅又组织第三次进军,第二天中午已经到达澎湖海面,突然乌云翻滚,暴雨倾盆,船队失去控制,不得不鸣炮返航。
前后3次进军均告失利。
康熙没有原谅施琅的退兵,下令撤销福建水师,将提督施琅调进北京任“内大臣”,施琅所落个清闲自在,自得其乐,但始终放不下统一台湾一事。
军事上的失败教训,提醒了康熙皇帝,准备改变策略,清廷的对台政策由“征剿”改为“议和”。
先后在1667年7、8月间,派遣福建招抚总兵官孔元章和道员刘尔贡、知州马星等人;1669年间,派遣刑部尚书明珠、吏部侍郎蔡毓荣等人;1677年5月,派遣佥事道朱麟、庄庆祚等人;1682年,福建总督姚启圣派遣副将黄朝用等人,作为谈判代表,与郑经进行了四次七轮谈判。
但因郑经坚持仿效朝鲜“称臣纳贡不登陆不削发”,而被颇有远见的康熙皇帝为统一国家,同意“称臣纳贡不登陆”,但坚决拒绝“不削发”的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國文化的起源
第一節導論
文化的涵義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在綿延不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胼手胝足,創造了璀璨豐富的文化。
它是世界文化史上光輝的篇章。
「文化」一詞就其廣義而言,是指人類生活的總體。
它是人類從長期經驗中所創造的共同生活方式。
因此,舉凡思想活動、民族融合、宗教信仰、社會結構、教育制度、經濟活動、政治組織、科技發展與藝術成就等,都是廣義的「文化」一詞所包涵的項目。
至於狹義的「文化」一詞,則是指學術思想等精神層面的活動及其成果而言。
由於「中國文化史」是以高中一年級及二年級中國歷史知識為基礎的一門課程,所以,過去業已研討的部分,例如經濟活動及政治組織與制度,本書均加以精簡,詳略互見而避免重複。
文化的整體性
從世界文化史的發展經驗看來,文化系統最重要的本質就是它的整體性。
所謂「文化的整體性」,有兩種涵義:
一、就橫切面而言,任何一個文化系統固然可以區分為物質生活、社會生活、精神生活等三大範疇,也可以更細分為經濟、社會、政治、科學、宗教、道德、文學及藝術等不同要素,但是,這些範疇或要素都融合為一整體,通體相關,牽一髮而動全身。
文化的各部門一方面固然各有其獨自的功能,但另一方面卻又互相協調合作,互相適應。
例如:秦帝國統一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五百年的紛爭;這項政治的變局,必然與其他的文化要素的轉型互有關係,而且兩者交互影響。
二、就縱剖面而言,文化系統都有其悠久的歷史傳承,它是貫通古今的整體。
人類在時間與空間因素的交織之下創造文化,所以文化系統常具有時間性與空間性。
例如:古代文化不同於近代文化;而不同的地理背景也產生不同的文化型態,如游牧文化迴異於農耕文化。
但是,正如孔子所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註】文化發展隨時間變化而因革損益,古今通貫而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中國文化的進展
中國文化史的進展可以區分為三個主要階段:一、遠古至秦代:中國文化的基本規模大多在此時奠定。
國家組織的初步形成、民族的初步融合、思想領域的開拓、教育理
想的提出、……等,都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二、漢至唐代:在這個階段裡,中國不但發展了中央及地方政府組織,思想也獲得了更進一步的舒展,而且在文化上與政治上,中國也與亞洲各民族展開更密切的接觸。
三、宋元明清時代:中國文化在這個階段裡趨於成熟。
宗族在社會結構中更發揮作用,儒家教育的理想進一步落實在書院制度裡,文史哲學及藝術也獲得了可觀的成就。
凡此皆為此一階段的重要文化進展。
文化史研究的重要性
中華民族具有強烈的歷史意識與文化意識,所以文化史研究一直是中國史學研究的重要部門。
易經繫辭描寫遠古時代先民從穴居野處而構築居室,由漁獵而農耕,辛勤創造文化的歷程,具有濃厚的文化意識。
司馬遷的史記敘述中國歷史各方面的發展,論大道、述貨殖、敍遊俠,研究範圍包括政治活動、學術思想、經濟活動、社會生活等各方面,涵蓋文化史研究的重要項目。
綿延至於今日,中國文化史一直是歷史研究的重要課題,也是每位關心國家民族前途的青年所必須具備的歷史知識。
【注釋】
註、論語為政篇。
【研究與討論】
一、試討論「文化」一詞的含意。
二、何謂「文化的整體性」?試申論之。
三、中國文化的進展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