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许娟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了解母亲是怎样关爱孩子的,了解母亲的伟大;2.通过情境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3.通过教学互动与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小说的兴趣;4.通过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珍视母爱,懂得感恩。
二、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母亲的恩情》的意义和情感表达;2.复述小说《母亲的恩情》的情节;3.理解小说《母亲的恩情》中感恩母爱的主题。
三、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母亲的恩情》中的抽象情感表达;2.讲述小说《母亲的恩情》中的细节。
四、教学过程1. 热身1.初一入门:听音乐准备情感教育;2.看图片:看母亲的慈爱模样,引导学生从形象层面感受母爱的伟大。
2. 导入“今天,我们要读的《母亲的恩情》的第二部分,请大家先看看这个标题,它写了什么内容?”3. 学习1.讲故事:教师讲故事,讲述小说《母亲的恩情》的情节;2.听读:学生边听边读,根据故事情节全面理解故事;3.交流讨论:提问学生关于母爱、感恩母爱的问题,引导学生发表看法;4.细节描述:引导学生描述故事中的细节,教师适时补充;5.综合练习:以小组竞赛方式练习语文四种能力(听、说、读、写)。
4. 巩固学生自由发挥口语表述,如:“孩子们,你们是不是也感受到了母亲爱的力量呢?请在纸上画一幅关于母爱的漫画,表达你们心中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5. 结束总结全文,强调母爱的重要性,以小品或配乐展现母爱的伟大。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1.学习态度:听课认真积极,热爱小说;2.学习情况:能听懂、理解小说;能描述出小说中的细节;3.参与度:参与集体活动,积极回答问题。
2. 作业评估1.绘画作品:表达情感、展示思想;2.作文:写一篇题为《感恩母爱》的文章,讲述学习该小说后的感想,不能少于100字。
六、教学反思该教学模式基于情景教学法,重点在于建立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增强学生对母亲感情的共鸣。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二年级学科:语文2.课时:1(第二课时)3.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读(读课文和生字)、圈(圈画出本课的生字)、标(标出自然段)、问(对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组词(给一类字组2-3个词语)。
(3)查找有关“孟郊”的资料。
二、教学课题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忙着”造句。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3.诗文对照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感情。
4.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三、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它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
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
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地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地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及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
可以说:“诗”是“文”的中心与升华。
本课围绕“游子吟”展开,生动地展现了孟郊远行,母亲为他操心、送行的情景。
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学难点:诗文对照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方法每个人都有母亲,时刻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
因此上课开始师生共唱《世上只有妈妈好》,与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渲染母爱之情,以情动人,把学生带入故事之中,然后通过“一针针,一线线”、“夜深了”、“油灯”“还”等词,让学生理解母亲的辛苦。
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结合,展示母亲伟大的形象。
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对母亲的感悟。
最后,一首《烛光里的妈妈》来结束本课时的学习,从而使情感进一步升华。
五、教学过程:《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恩情补衣针脚一根抚摸报答迟到一寸永远2.上节课,我们都认真的自读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母亲的恩情,孟郊一直铭记在心,他对母亲的爱和思念都凝聚在了《游子吟》这首诗里,想读读这首诗吗?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9 母亲的恩情【百度文库】/it/u=2820266417,495243012&fm=52&gp=0.jpg二、学习第一自然段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师生同唱。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沙华中【设计理念】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大家的共识。
但如何将语言文字训练挤进阅读教学却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
本节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扎实的语言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情感体验,增强感恩之心。
在教学中,我从整体入手,以“母亲的恩情”为主线,紧紧抓住“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等等感人的重点语句,运用“读——思——议——读”的教学策略,带领学生扎实地进行表达训练,从而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一步步地推向更高层次。
学生不是无情物,只是未到动情处。
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知识积累,拉近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通过语言文字的扎实训练,使学生与文本动情对话,并在对话中不断丰富文本内涵。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文本、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实现教与学的高效益。
【教学过程】一、运用词语,整体把握1.复习导入。
出示下列词语,请学生读一读。
缝补湿润抚摸注视恩情慈爱沐浴报答铭记著名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3.请学生用用上述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阅读教学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
学生读词、读文、用词,使词语复习经历了“认读——理解——运用”的过程,将语言文字训练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巧妙结合。
】二、抓住重点,反复训练(一)引导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画出最能反映母亲对孟郊爱的句子。
2.组织交流,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1)从“夜深了”、“还”你体会到什么?(体会母亲缝补衣服的时间很长。
)(2)从“油灯”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光线不好。
)(3)从“一针针一线线”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母亲缝补衣服的认真。
)设计情境,指导感情朗读。
出示:夜晚,母亲在。
一个小时候过去了,母亲还在,又一个小时过去了。
母亲仍然在。
(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文包诗”形式的课文的一般学法,即通过诵读故事理解古诗内容。
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进而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课文第3段“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这两句的意思。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拨动情弦课前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师:跳跃的火焰下,母亲坐在木桌前,低着头缝补着衣裳,一针针,一线线,是那么认真,那么仔细。
儿子要出远门了,她把埋藏在心底里的感情,倾泻在一针一线上。
儿子已睡着了,母亲望着睡熟的儿子,眼里流露出丝丝离愁的目光,但,她依旧在缝补着、缝补着……这就是孟郊的母亲。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母亲的恩情》。
学生齐读课题。
二品读文本,感悟真情师:诗人孟郊他从小把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到50岁时写了著名的小诗《游子吟》,谁愿意饱含深情地朗读一下?指名一生读。
师: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蕴涵着浓浓的感情,在它的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现在请大家把课文和诗对照起来读,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母亲的恩情的呢?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小节,边读边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
学生读找句子。
交流句子:师:哪句话感动了你?生:“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这一句话感动了我。
(出示句子,齐读。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生1:我好像看到了妈妈正在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衣服。
生2:我好像看到了妈妈正凑在油灯下眯着眼慢慢地缝着。
生3:我好像看到了妈妈头上的白发又增加了几根。
师:是啊,夜已深了,可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这就是爱。
谁来读出母亲对孟郊的爱?生1生2读。
母亲的恩情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难点: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预习导航: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母亲,多么亲切的字眼,小朋友们,你们平常是怎么称呼自己的母亲?你们还知道哪些叫法?2、是啊,对于母亲,我们有不同的叫法,但天下的母亲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对自己孩子无微不至的爱,千百年来,什么都在改变,唯独不变的只有这浓浓的母爱。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第9课,一起去感受母亲的恩情。
(板书课题:母亲的恩情)(生齐读课题)3、母亲的恩情就是那无私的母爱,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读好课题。
(生再读课题)二、细读感悟,母爱无私1、课前我们都认真地读过课文了,你知道文中所讲的是谁的母亲?(孟郊)孟郊的母亲是个怎样的母亲?2、母亲为孟郊做了什么事情,让他一直感恩难忘,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去探索,自己先来读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找出那些让你感动的语句,再深情地读给你的同桌听,谈谈你心中的感受。
3、讨论交流(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相关语句)A、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独出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1)指名读(2)(出示图片:灯光下缝补衣服的母亲)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到这样的一幅图上,说说你看到了什么?(3)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4)这位两鬓花白的老母亲,眼角早已布满皱纹,她眯缝着双眼在昏暗的油灯下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补着衣裳,足可见她对儿子的一片关爱之情,此情此景,深深触动着我们的心,谁愿意再来读读这句话?(指生朗读——齐读)B、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1)夜已经越来越深了,不辞辛劳的母亲边缝补着衣服边会想些什么了?(2)的确,母亲的心中充满着担忧(出示: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3)小朋友们,读书可要仔细哦,连小小的标点符号也不能放过。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作者:胡霞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5年第03期一、复习填空,由诗入文1. 小朋友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
今天,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感受(生齐读)——《母亲的恩情》。
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会填吗?(屏幕显示填空题)——(唐)朝有个著名的诗人,名叫(孟郊)。
(母亲的恩情)他永远(铭记在心),就在他(50)岁那年,写成了一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
(生根据提示填空,齐读)3. 你看(指板书),这就是《游子吟》,一起读。
《游子吟》,吟诵的是——母亲的恩情。
那么,母亲的恩情藏在哪里呢?这节课,就让咱们一起寻找母亲的恩情。
二、感受母恩,学习表达1. 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的第1、2两个自然段,想一想,母亲的恩情藏在哪些句子里,用“——”把它们画下来,等一下我们交流。
2. (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显红“深”)夜深了,应该干什么了?可是,母亲睡了吗?(没有。
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显红“还”)一个“深”字,一个“还”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3. 再读读这句话,看看母亲的恩情还藏在哪个词里?(显红“一针针”“一线线”)咦?这儿怎么有两个“针”、两个“线”字呢?是不是犯了重复病呀?这样,老师把“一针针、一线线”换成“一针、一线”,你自己读读这两句话,看看感觉是不是一样?4.(指图)同学们看,这就是母亲一针针一线线缝出来的针脚,怎么样?课文第3自然段里有一个词告诉我们了,这叫——又细又密。
母亲为什么要将针脚缝得又细又密呢?这里隐藏着一个习俗呢!古时候,如果家里有人外出,母亲为他缝补衣服时,只要将针脚缝得又细又密,出门人就一定会早点回来。
为了让儿子能够早点回来,所以,——(生读句子)5. 现在,让咱们来看看油灯下的母亲是什么样子。
(母亲的背已经驼了。
母亲的头发花白。
母亲的眼睛眯缝着,眼角起皱纹了。
2018新版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案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案南通市小海小学陈娟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点: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揭示课题1、听《游子吟》2、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我们昨天学习的课文中就包含了这首诗的意思。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母亲的恩情》。
(齐读课题)二、读文品诗,感悟真情(一)品读第一自然段1、这首诗是谁写的?谁来读一读?2、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缝衣服)看图,瞧,这幅图就画了孟郊的母亲正在给孟郊缝补衣裳,母亲是怎样给孟郊缝补衣裳的呢?打开书,读读第一小节,找找能打动你心灵的句子,多读几遍。
3、交流:①夜深了(点红),从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时间已经很晚了,可母亲还在油灯下缝补衣裳。
请你读好它。
②一针针,一线线(点红)你从这里又感受了什么?母亲缝得很仔细,很认真。
(指着图)母亲的针脚又细又密,这是为什么呢?(在古代,有一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做得针脚细密,人就会早早归来,反之回来得就晚。
)母亲把针脚缝得这么细密,就是希望——儿子早日归来。
谁来读出母亲的认真。
4、母亲一边缝心里一边在想什么呢?(出示: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这里有个省略号,表示母亲想了很多,她会想写什么呢?(学生发挥想象)母亲很担心孟郊,她的那份担忧都化在这长长的省略号中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母亲的那份担忧。
小结:一针针、一线线饱含着母亲盼着儿子能早点回来,能平安回来。
这让你想到了哪几句诗?(出示前四句)浓浓的母爱就藏在这细密的针脚里,这就是——(齐读课题)(二)品读第二自然段过渡:天亮了,儿子要走了,母亲有太多太多的不舍,有太多太多的话对儿子说,所以她送呀送,一直送到村外。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母亲的恩情》故事情节,感知故事思想内涵。
2.学习正确表达方法,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母亲的恩情》故事情节并表达思想内涵是比较困难的。
2.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说字音、语调等等。
三、教学过程
1.引入
老师在进入教室后首先问候学生,并询问他们今天过得如何。
然后,老师会用一个小故事来告诉学生“爱的伟大”这个主题概念。
最后,老师问道:你们有没有听过《母亲的恩情》这个故事呢?
2.学习内容
(1)读故事
让学生听老师朗读《母亲的恩情》故事,并在读完后提问。
学生不但要回答问题还要总结故事大意。
(2)故事分析
让学生对《母亲的恩情》这个故事进行分析,尤其是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母亲的恩情是如此伟大的?母亲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孩子们是怎样回报母亲的?
(3)语言表达
将学生分组,并让他们分别讲述故事的不同段落。
在讲解故事后,让学生总结其思想内涵,每组再报告他们的总结。
归纳出所有的总结,并请同学们找出所说的故事中一些关键词和短句。
(4)再读故事
让每个学生再次读一遍《母亲的恩情》这个故事。
3.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小组讨论、朗读等多种交互式教学方法,以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教学评价
评价是教与学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
本课的评价可以在实施教学的不同阶段进行,包括评价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参与情况、学习成果的质量等等。
2下9《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课案
(1)哪句话感动了你?
(2)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3)是啊,夜已深了,可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这就是爱。谁来读出母亲对孟郊的爱?
5.师:母亲的爱真真实实地体现在行动中。孟妈妈所有的牵挂都在这密密的针脚中,同学们请看图,这针脚密吗?你知道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密密地缝吗?
(这里隐藏着一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的回来的日子就会延迟。母亲把针脚缝得细密,就是希望儿子早日归来。)
师:这么深深的爱,这么浓浓的情,就是——“恩情”
9.师引:真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密密针脚承载着母亲深深的期盼,谁能读好这4句诗?
10.儿子终于要走了,母亲有太多太多的不愿意,太多太多的话对儿子说,所以她送呀送,一直送到村口的大路旁,这一路上她有千言万语想对孩子说,同学们想一想:母亲在路上可能会对孟郊说什么呢?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文包诗”形式的课文的一般学法,即通过诵读故事理解古诗内容。
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2下9《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母亲的恩情》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拨动情弦课前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师:跳跃的火焰下,母亲坐在木桌前,低着头缝补着衣裳,一针针,一线线,是那么认真,那么仔细。
儿子要出远门了,她把埋藏在心底里的感情,倾泻在一针一线上。
儿子已睡着了,母亲望着睡熟的儿子,眼里流露出丝丝离愁的目光,但,她依旧在缝补着、缝补着……这就是孟郊的母亲。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母亲的恩情》。
学生齐读课题。
【上课的铃声响过后,一曲动人的音乐,给学生创造了一个爱的氛围,为下文情感的体验做下铺垫。
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感受课文的思想情感奠定了基础。
】二品读文本,感悟真情师:诗人孟郊他从小把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到50岁时写了著名的小诗《游子吟》,谁愿意饱含深情地朗读一下?指名一生读。
【把古诗提到课文前出现,让学生整体感知古诗,同时也让学生产生疑惑:孟郊50岁了,还写下这首诗给母亲,可见他多么爱自己的母亲呀!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此时,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师: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蕴涵着浓浓的感情,在它的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现在请大家把课文和诗对照起来读,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母亲的恩情的呢?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小节,边读边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
学生读找句子。
交流句子:师:哪句话感动了你?生:“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这一句话感动了我。
(出示句子,齐读。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生1:我好像看到了妈妈正在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衣服。
生2:我好像看到了妈妈正凑在油灯下眯着眼慢慢地缝着。
生3:我好像看到了妈妈头上的白发又增加了几根。
师:是啊,夜已深了,可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这就是爱。
谁来读出母亲对孟郊的爱?生1生2读。
师:母亲的爱真真实实地体现在行动中。
孟妈妈所有的牵挂都在这密密的针脚中,同学们请看图,这针脚密吗?你知道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密密地缝吗?生1:可能是很爱孟郊吧。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游子吟》这首诗的意思。
2、通过创设情境,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
3、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懂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母亲的恩情。
教学重点:理解《游子吟》感受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
教学难点: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伴随着歌曲《游子吟》走进课堂。
1、师引导:每天为我们整理衣物的是谁,为我们洗衣做饭的又是谁呢:(母亲)是啊,就是我们伟大的母亲。
师:母亲是多么亲切的字眼,(板书:母亲)师:提起母亲,你能想到那些词语、(善良,勤劳,伟大,骨肉之情,痛痒相关,情深似海,恩重如山)我们真想把世界上最美丽的词语送给我们的母亲。
千百年来,什么都在改变,不变的只有这浓浓的母爱。
每个孩子都沐浴着这伟大的母爱成长着,生活着。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9课,进一步体会并记住母亲的恩情吧!2、板书课题:母亲的恩情(边写边解:母亲的恩情就是指那无私的爱)深情地读出课题。
二、细读课文,体会母亲的恩情。
师:是呀,母亲的恩情孟郊一直铭记在心,他把对母亲的敬爱与思念都凝聚在了《游子吟》这首诗里,让我们师生齐读这首小诗。
大家都有诗人的气质,慢慢地,缓缓地,读出了诗的味道。
从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是呀,就因为有一次孟郊要远行,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令他难忘,他才写成了这首小诗。
1、让我们快乐地来自学课文的1、2自然段,讨论交流: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温馨提示:交流可以这样说:我划下的句子是_______,我从中体会到——)2、全班交流:a、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学生谈体会](看图:看母亲正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
你们知道母亲为什么要这样一针针一线线地缝呢?(在古代,有一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做得针脚细密,人就会早早归来,反之回来得就晚。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课案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课案《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母亲的恩情》执教时间:2010年4月25日执教班级:海安县海陵小学二(1)班执教老师:罗娟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唤起期待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九课——《母亲的恩情》。
来,举起你的小手,跟老师一起来写一写课题。
要一笔一画写工整哦。
(师板书课题,生跟着书空。
)师:来,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师:上一节课,我们还认识了不少生字新词儿呢,(出示第一组词语)请这一组的小朋友开火车读。
(开火车读)师:嗯,这小火车开得又快又稳,那谁能把这六个词都读好呢?(指名一生朗读)师:又准确又清楚!还有谁想读?(生抢着举手)师:哟,这么多呀,咱们一起来吧。
(生感情齐读词语)师:真好,老师这儿还有一组呢,(出示第二组词语)这次呀,老师请男生读左边的,女生读右边的,开始。
(男女生分别朗读读左右两边词语)师(故意神秘地):发现了吗?这几个词都来自于——?生(高兴地):都是古诗《游子吟》里面的。
师:是啊,上一节课我们还知道了:唐朝诗人——生(齐):孟郊师:永远铭记着母亲的——生(齐):恩情师:在他50岁的时候,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小诗——(教师手势引导)读一读——《游子吟》。
【课伊始,教师以简练的语言,活泼的形式与学生共同回顾生字新词,复习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激活了已有的情感储备,充分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预习反馈,诗文对照师(手势引导):谁来单独读一读这上面两行诗句?(一生朗读一二两行,读得正确响亮。
)师: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出了诗的节奏。
(教师根据诗句节奏,画上斜线。
)师:上一节课,老师特地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让同学们读读这两行诗句,再到课文中找找它们的意思。
找到了吗?同桌交流交流你找到的句子。
(学生兴致勃勃地交流,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师:谁来告诉大家!生1(高兴地举起手):我找到了。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本文是关于《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点:读好关键句,体会母亲对孟郊的关怀之情,以及孟郊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谈谈母亲对自己的关爱,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词语。
缝补湿润抚摸注视慈爱光辉沐浴报答恩情铭记2.看着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设计意图:读读词语的设计,既是对学生字词掌握情况的检测,又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回顾,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以语文的方式开始语文的教学,直接明了。
)二、品读课文,感受母恩。
(一)深夜缝衣图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画下让你最感动的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2.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⑴指名读,说说从“还”、“一针针一线线”你体会到了什么?⑵教师介绍:在孟郊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个风俗,每当家中有人要出远门,母亲或妻子总要为他缝补衣裳。
据说,针脚越细越密,外出的人就能早点回来。
⑶引读:所以,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就——尽管夜深了,母亲还在——看,母亲缝的针脚多细多密啊!因为她想——母亲每缝一针就会念叨一句——⑷指导朗读。
多么动人的场景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话——为了儿子第二天能穿上自己缝补的衣服,——为了儿子能早点回来,——昏黄的油灯下,母亲双眼熬红了,可她不休息,——腰酸了,背疼了,母亲还不肯休息,——一不小心,手指扎出了鲜血,母亲顾不上疼痛,——母亲把对儿子的关心与不舍全缝在了这一针针一线线里,齐读——3.这就是母爱,这就是母亲对孟郊的恩情啊!让我们一齐读读第一自然段,读出母亲这份深深的爱。
(设计意图:“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是第一自然段最重要的一句话,也是对“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最好解释。
那阳光下的一缕柔情--《母亲的恩情》教学手记
作者: 许文娟
作者机构: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学校,215121
出版物刊名: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页码: 58-58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3期
主题词: 母亲 教学 引导学生 手记 柔情 阳光 朗读课文 孝敬父母
摘要:�母亲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故事展现了诗歌的意境,诗歌浓缩了故事的内容。
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挂念,理解《游子吟》的意思,我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渲染,观察插图,创设一个个情境,引导学生披情人境,联系自身感受,体会母爱,感悟亲情,从而使学生懂得应该从小体贴、孝敬父母,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
下面我就结合这堂课,具体谈谈我是如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的。
【教育资料】《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学习精品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一、品情——用文本感染学生今天我们继续学习9:《母亲的恩情》(齐读课题),(再深情一点)。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无微不至地关心自己的孩子,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吗?老师很羡慕你们,你们都有一个好妈妈,老师更为你们的妈妈感到欣慰,因为你们小小就铭记妈妈对你的恩情!同学们,唐朝有个诗人孟郊他也有一个伟大的妈妈,而孟郊,也像你们一样,从小把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到50岁时写了着名的小诗《游子吟》,谁愿意饱含深情地朗读一下?出示古诗1、指名读。
2、齐读。
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蕴涵着浓浓的感情,因为在它的背后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想听这个故事吗?好!我们打开书学习第一段。
(二) 学习第一自然段(贴图)自读第一自然段,读后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
2、交流: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你找的真好!请同学们看图片:当母亲知道孩子要进京赶考的时候,就在这盏清油灯下为孩子缝制衣服,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三个小时过去了……夜已经很深很深了,她还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么长时间的缝呀缝,中间母亲可能会有些什么动作?(揉眼、捶背、擦汗)从揉眼、捶背、擦汗里你体会到了什么?夜很深了,母亲还在缝衣,我觉得母亲很辛苦,疲劳!是呀!这样累还在不停地缝呀缝,这一针一线中包含着什么?生:我觉得母亲为了孩儿出门能穿上又好又暖的衣服而熬夜,她太疼爱自己的孩子。
生:我读出了母亲对孩子的深情。
同学们说的真好,谁能把这句话读好,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缝衣时的辛劳和深情。
(指名读,齐读)b出示: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从这句话里,我们明白,母亲是多么渴望孩子能……(学生齐说:早点回来) 期望孩子早点回来母亲怎么做呢?同学们请看图,这针脚密吗?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密密地缝呢?(这里隐藏着一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的回来的日子就会延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by: 许娟 ]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读课文。
2.听写生字。
3.出示《游子吟》指名读,齐读
二、细读课文。
(由诗入手,结合课文,理解诗意)
1.学习第5自然段
○1这首诗是谁写的?(孟郊)
○2默读课文,思考:孟郊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教学设计说明:默读课文是本学期的新要求,因此,课堂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
○3讨论回答以上词语,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4齐读第5自然段。
师板书:永远不能忘怀
2.学习第1-3自然段。
(1)揭示学习方法:用边读边想,再讨论的方法学习这三小节,读一读古诗,小组内学习,再读课文第1-3自然段。
讨论;你能读懂什么?
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古诗: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谁已读懂这句话了?在课文哪儿找到的?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中的句子。
“慈母”、“游子”指谁?
○2看第二句诗: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自己读,你读懂了吗?在课文中哪儿读懂的?
母亲一边缝,一边想了什么?引读:意恐迟迟归。
○3看图:你觉得母亲怎么样?(板书;一片恩情)
○4有感情地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齐读。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过渡:孟郊外出了,母亲生怕儿子迟迟归。
你从文中哪句话能读出来?到第二自然段中去找找。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
○2讨论:
a想一想,母亲会挂念儿子哪些方面的事?
b母亲天天不仅仅挂念而且怎么样?
d孟郊听了母亲的话有什么表现?什么叫眼睛湿润?他为什么会眼睛湿润?想象一下,他为什么会心里想象?
○3出示图(二)请大家看这幅图,充分发挥联想,感受一下母子离别的情景。
[教学设计说明:第二自然段的学习,通过挖掘课文语句的内涵,引导学生体会母子离别的场景,扩大学生的情感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良知。
]
2.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读出母亲对儿子的挂念。
指名读,比赛读,齐读
3.再次齐读: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教学设计说明:这时安排齐读,学生较好地理解感悟这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深情。
]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含泪告别了母亲,继续往前走,路上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书中哪个词语写出了小草长得好?指名读第一句。
要让同的人感到小草是长得好。
小草为什么会长得这么好?如果没有太阳妈妈,小草就会怎样?
4.出示“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读了这句话,你是怎么想的?再读这句话,看谁读得好?
(生读第三句)
5.看见了在阳光下茁壮成长的小草,孟郊想到了母亲的慈爱。
他为什么会想到母亲的慈爱?请读第二句后回答。
师:是啊!“身上的衣服”和“又细又密的针脚”代表着母亲对孩子的爱,在朗读这句话时,要读好“抚摸”、“注视”和“又细又密的针脚”,体会孟郊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学生再次朗读第二句
6.看到充满生机的小草,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又细又密的针脚,孟郊想到的什么?
指导学生读好二、三两句
7.出示古诗: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这句话的意思,你们懂了吗?指名读好这句诗。
[教学设计说明:这里的学习紧紧抓住“所见”和“所想”之间的联系,在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太阳对小草的恩情后,再来体会母亲对孩子的恩情,有利于增强孩子对母爱的感性认识。
通过挖掘词句的内涵和指导感情朗读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读中解文、悟道、怡情。
]
第四自然段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自由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2.背诵这首诗。
指名背,齐背
三、配乐朗读全文。
四、作业:读一读,再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