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岳霖问题”与中国哲学史学科独立性的探求

合集下载

《老子》四章练习 附答案

《老子》四章练习 附答案

《老子》四章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小阅读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苏轼在《赤壁赋》中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两句慨叹人生短暂,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B.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士大夫之所以“耻学于师”,是因为他们有“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思想在作崇。

C.《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谈治国之志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比及三年,可使民足。

”D.《老子》四章中,从“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等常见事实中,推论出凡事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普遍道理。

2.重点:如何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包含的意味?《老子》四章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四章)《老子》四章这里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请概括归纳《老子》四章中本节的内容要点。

其安易持⑰,其未兆易谋⑱,其脆易泮⑲,其微易散⑳。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二、情景默写6.《乡土中国》片段阅读,按要求回答问题。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

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

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

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

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

“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

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

——《乡土中国》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从这段话中提取两个关键词:、。

金岳霖先生读书笔记

金岳霖先生读书笔记

金岳霖先生读书笔记金岳霖先生读书笔记篇1金岳霖先生读书笔记金岳霖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在阅读他的作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对于人类文明和思想的热爱和探索。

金岳霖先生的代表作品包括《人类文明》、《思想史》、《艺术哲学》等。

这些作品涵盖了人类文明、思想史、艺术等多个领域,深入探讨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变革以及人类思想的本质和意义。

在这些作品中,金岳霖先生提出了许多独特而深刻的观点和见解。

他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是由多个文化相互融合、交流、创新而形成的,而非单一的线性发展。

他强调了思想史的重要性,认为人类思想的发展是由不同的思想流派相互竞争、融合、创新而推动的。

他还指出,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美的体现,更是人类思想、情感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金岳霖先生的智慧和思想深度。

他的观点往往令人耳目一新,让人重新审视自己对于人类文明和思想的认知。

他的文字优美而富有感染力,让人陶醉其中。

然而,金岳霖先生的作品并非完美无缺。

有些观点过于深奥,让人难以理解;有些表述过于简略,让人感到不够充分。

此外,他的作品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对于女性权益、少数族裔等问题的关注不够充分。

总的来说,金岳霖先生的作品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更可以启发我们的思考。

阅读金岳霖先生的作品,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文明和思想,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金岳霖先生读书笔记篇2金岳霖先生读书笔记金岳霖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治学态度严谨的哲学家、逻辑学家。

他的学术生涯中,著作丰富,涉及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在阅读金岳霖先生的著作时,我深深被他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所吸引。

他的思考不仅深入到哲学、逻辑学的核心问题,还涉及到许多其他学科领域,如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

这种跨学科的思考方式让我对知识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金岳霖《中国哲学》述评

金岳霖《中国哲学》述评

金岳霖《中国哲学》述评□窦金岳霖先生于1943年在昆明撰写《中国哲学》一文,原文用英文撰写,首次公开发表于我国1980年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创刊号,由其学生安徽大学哲学系的钱耕森先生翻译为中文,另有王太庆先生负责校对。

金先生的这篇著名论文思想深邃,颇有见地,兼之文风畅快,内容深刻,对初学中国哲学者大有裨益$谈中国哲学,那就不得不先谈谈超越了国别的“哲学”的概念一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大问题,一个高深的问题,一个或许复杂也或许简单的问题。

我认为哲学就是“思维的科学”,这里的“思维”指“思想”加“维度”,不光要有“思想”,还要有“维度”,也就是说不是一种思想或一类思想,不是专制的、绝对的思想,不是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思想,而是复杂的、变化的思想,是既矛盾又协调的,是有生命的、多层次的、联动的思想。

哲学没有那么高深,谈不上境界,也犯不上一本正经地去谈什么境界,哲学就是讲思维,它和每个活人相关,严格地讲是和所有活过的人都相关$例如存在着或存在过一个叫张三的人,他丢了钱包,然后他安慰自己吃亏是福,这样的思维其实就是哲学,“吃亏是福”就是一种“福祸相倚”,事物相反相成的哲学思维。

哲学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它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从未脱离人们的生活,只是有些专业的人将它从中总结和凝练了出来,发展成了一门系统的科学。

成为系统的科学固然有其好处,但也不乏弊端。

好处是哲学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之后能得到专门的、细致的研究,且这样的哲学看起来似乎更符合所谓科学的定义;弊端在如此为之似乎就挖掉了哲学的根柢,切断了哲学的生命力,哲学就真的成了一I'1冰冷的、没有人情味儿的,和正义、希望这些人类共同美好愿景无关的纯粹科学了。

这样60渊的哲学就产生了职业的哲学家,而“往日的哲学家从来不是专职的。

职业哲学家的出现可以对哲学有些好处,但是对哲学家似乎也有所损伤。

他懂哲学,却不用哲学”(《中国哲学》)$但这到底只是我个人的看法,谈不上成熟,也远不够深刻。

金岳霖先生讲课

金岳霖先生讲课
详细描述
金岳霖先生是一位著名的逻辑学家,他的讲课风格深受其学 术背景的影响,过于偏重理论,对于实际应用的指导相对较 少。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 结合,无法真正掌握知识的应用。
讲课内容较为单一,缺乏跨学科的融合
总结词
金岳霖先生的讲课内容相对单一,主要集中于逻辑学领域,缺乏与其他学科的 融合,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详细描述
金岳霖先生的讲课内容主要集中于逻辑学领域,对于其他学科的知识涉及较少。 这种单一的讲课内容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和跨学科的思维方式。
对于新兴领域的关注不足,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总结词
金岳霖先生对于新兴领域的关注不足,讲课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未能跟上时代发展 的步伐。
详细描述
金岳霖先生的讲课内容主要集中于逻辑学领域,对于新兴领域和交叉学科的关注相对较 少。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兴领域不断涌现,金岳霖先生的讲课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未能及时更新和跟进新兴领域的发展。这使得学生无法从金岳霖先生的讲课中获得最新
的学科动态和前沿知识。
THANKS
金岳霖先生坚持独立思考,倡导自主 创新,为现代学者提供了追求学术独 立和创新精神的典范。
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
金岳霖先生在哲学研究中借鉴了其他 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展示了跨学科研 究的潜力和价值。
对后辈学子的激励与影响
激发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金岳霖先生的讲课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激发了后辈学子对知识 的渴望和探索精神。
02
金岳霖先生的讲课风格
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
善于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概念和理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常常通过举例和比喻来解释抽象的概念,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核试题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核试题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核试题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时量:120分钟试卷类型:D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1、在现代中国的西化思潮中,有代表性的文化主张主要有:陈序经的(),()的充分西化论,张佛泉的()。

2、我国近代海外留学第一人是指(),他最有影响的著作是()。

3、新文化运动中,科玄之争的焦点是()与()的关系问题。

4、胡适博士毕业于美国()大学哲学系,师从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代表人物(),他的博士论文题为()。

5、金岳霖在对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的《审查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下面这一问题,即所谓“中国哲学史”是()还是()问题。

6、贺麟反对以科学化儒家思想来作为儒家思想新开展的途径,在他看来,儒家思想的一些重要概念,都可以循()、()、()的思路进行重新诠释,从而实现儒家思想在现代的新开展。

7、1923年,()在清华学校作()演讲,由此挑起了科玄之争。

8、《心体与》、《智的直觉与》,是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作。

二、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少选、多选不给分。

每题1分,共10分)1、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近代概论》一书中,从文化的三个递进层次十分精辟地概括了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近代中国思想认识的发展进程,这三个层次是:()()()①器物②制度③哲学④文化2、下列属于严复翻译的著作有:()()()①亚当斯密的《原富》②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③斯宾塞的《群学肄言》④约翰穆勒的《穆勒名学》3、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其“体”和“用”各是什么意思?()①体是指中国的封建纲常,用是指西方的科学技术②体是本体,用是现象。

③体是形体,用是功用。

④体指中国思想,用指西方思想。

4、下列不属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的是:()①打倒孔家店②宣扬民主与科学③文学革命④文化革命5、蔡元培在为胡适著《中国哲学史大纲》所作的《序言》中指出本书的特点有:()()()①证明的方法②扼要的手段③平等的眼光④精深的研究6、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的基础概念是:()①意欲②调和③意识④生命7、熊十力《新唯识论》从文言本到语体文本的转变标示着熊十力思想发展阶段的转变,关于这种转变以下叙述正确的是:()()①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②从“新佛家”到“新儒家”③从援儒入佛到归宗于儒④从推崇儒学到儒佛兼综8、冯友兰认为哲学的对象是:()①经验②实际③真际④反思9、下列对金岳霖“道是式-能”这一命题理解正确的是:()()①能即能量②道是哲学中最上的概念或最高的境界③能是事物中不是任何相的成分④式指形式10、下列哪部是成中英的作品:……………………………………………()①《论中西哲学精神》②《中国文化之花果飘零》③《人文精神之重建》④《儒家思想开拓的尝试》三、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1、西学东渐2、充分西化3、觉解4、两层存有论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何在?2、简述张君劢对人生观之特点的看法。

研究金岳霖所与理论的力作——读邵明的《金岳霖所与理论研究》

研究金岳霖所与理论的力作——读邵明的《金岳霖所与理论研究》

为 复杂 、也是 最 为 困难 的所 与理论 来做 研究 。

般 而 言 ,知 识 可 以分 为 两 类 ,即 先 验 的 知 识
和 经验 的知 识 。
避 免 的 前 提 , 即 ,让 我 们 问 接 知 道 外 在 事 物 的 感 觉
必 须 是 正 觉 , 而 决 不 可 能 是 梦 觉 、 幻 觉 或 错 觉 。但
梦 觉 ? 显 然 ,我 们 只 是 站 在 感 觉 的 立 场 上 ,这 样 的
真 或假 不 决 定 于 有 无 外 界 事 物 与 之 相 对 应 。代 数 学 、几 何 学 、 逻 辑 学 等 学 科 的 知 识 就 似 乎 具 有 这 样
的 性 质 。 因 此 ,这 样 的 知 识 几 乎 与 我 们 在 此 讨 论 的 所 与毫 无关 系 。 与 先 验 知 识 截 然 不 同 ,经 验 知 识 则 是 关 于 外 界 经 验 事 物 的 知 识 ,是 对 外 界 事 物 的 解 读 。 经 验 知 识
明 博 士 选 取 金 岳 霖 知 识 论 中 的 所 与 理 论 来 研 究 ,也 就 相应 地具 有重 要意 义 。 站 在 知 识 论 的 角 度 来 考 察 和 分 析 ,我 们 知 道 , 认 识 主体通 过感 觉 经 验 只 能 间接 地 知 道外 在 事 物 。 而 且 ,这 种 间 接 知 道 也 必 须 设 定 这 样 一 个 绝 对 无 法
问题 也 就 得 不 到 根 本 的 解 决 。 于 是 , 问 题 也 就 在 于 , 即 便 有 了 充 足 的 理 由使
我们 能够确认 当下 的感 觉是 正觉 ,我们就 能 够进一
步 断 定 ,通 过 这 样 的 正 觉 得 到 的 关 于 外 在 事 物 的 印 象 就 是 事 物 本 身 吗 ? 要 能 够 回答 这 样 的难 题 ,我 们 必 须 能够 真 正 地 了 解 人 类 的 感 觉 机 制 ,如 视 觉 机 制 、 听 觉 机 制 、 触 觉 机 制 、 味 觉 机 制 等 。如 果 我 们 不 能 够 对 上 述 的 感 觉 机 制 有 深 入 的 科 学 研 究 ,恐 怕

知识论中国化的一次理论尝试——论金岳霖的所与观

知识论中国化的一次理论尝试——论金岳霖的所与观

作者简介 : 明, 黑龙江黑河人 , 邵 男, 北京大 学哲 学博 士、 四川思想 家研 究中心讲 师 , 美国匹兹堡 大学、 台湾辅仁 大学访 问学者 , 主 要 研 究方 向 : 中国哲 学和英美分析哲 学。
4 9
论中的所 与观 的分 析 , 图从他对知识论 问题不 同 力
寻 常 的处 理方 式 , 揭示 其 思 想背 后 的中 国传 统 元素 , 以 自觉 反 省 中 国 哲 学 主 体 意 识 或 独 立 性 格 的可 能
论的 中国化做 出了重要贡献。他质疑和批判了西方现代经典的知识理论 , 否认在感觉者与外物之 间有任何认
知 中介 物存 在 的 必要性 ; 还进 一步 表 明思 想或 心灵对 外物 的概 念化 能 力可 以是 直接 的 、 内在 的和客 观 的 , 不会
受 到 外在 的 限制 ; 并说 明外物 与心 灵这 两 个异质 的领 域之 间可 以是 双 向开放 、 互 融合 的 , 想恰 3地 理 解 或 相 要 - "
择、 消化和吸纳西方哲学思想中的精华部分。 需要我们特别 注意 的是 , 正是这种把 西方哲学 中国化或把 中国哲学现代化 的理论实践 , 逐步创造、 形成着 中国现代哲学 自身 的主体意识或独 立性格 上述哲学家 的知识理论虽然从今天来看似乎 已有着 某些时代的局限 , 但是他们所致力 于打造中 国哲 学
21 0 2年 3期 ( 总第 7 5期 )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 双月刊)
J OURNAlOFHUNANADM1 s , NI TRAT1 0N STn ' UTE
No 3 2 1 . . O2 Ge e a Nn 7 n rl 5

文 史哲 ・
知 识 论 中 国 化 的 一 次 理 论 尝 试

论金岳霖的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的建构

论金岳霖的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的建构

论金岳霖的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的建构【摘要】金岳霖作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其理势观和知识本体论为学术界所推崇和探讨。

本文通过对金岳霖思想的详细解读和分析,探讨了他关于理势观和知识本体论的核心观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金岳霖强调“理与事实”的统一,认为知识的本体在于理,而理的基础则在于实践。

他也探讨了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的相互关联和互动。

结论部分总结了金岳霖思想的独特性,并提出了对他思想的启示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金岳霖的思想贡献,并为哲学研究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路。

【关键词】金岳霖、理势观、知识本体论、独特性、启示、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格式等。

谢谢!金岳霖作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其理势观和知识本体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研究金岳霖的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不仅可以深入理解金岳霖的思想体系,还可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对推动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金岳霖的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的深入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空白和不足,亟待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解析。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探讨金岳霖的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本质和内涵,引导我们正确把握知识的价值和作用,促进我们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挑战。

研究金岳霖的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不仅可以拓展我们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认识,还可以为我们构建现代化的哲学思想体系提供启示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金岳霖作为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其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金岳霖的理势观对于理解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理”、“势”概念以及其在当代哲学和社会科学中的现实意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金岳霖的知识本体论在当代知识论研究中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探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金岳霖对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为理解传统哲学中的知识观和实践观提供了新的视野。

论金岳霖的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的建构

论金岳霖的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的建构

论金岳霖的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的建构金岳霖(1908-1967),字非白,号秋涧,浙江绍兴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

他是20世纪中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也是中国当代哲学思想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

金岳霖的理势观和知识本体论是他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他在哲学领域的独特贡献。

本文将从金岳霖的理势观和知识本体论出发,探讨其理论的内涵和建构,分析其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金岳霖的理势观是什么意思。

理势观是指金岳霖对“理”和“势”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和阐发。

金岳霖认为,“理”是普遍性的规律和原则,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势”则是个别性的特征和倾向,是理在具体情境中的表现。

他强调“理势二元”即理和势是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理是对势的总纲,势是对理的具体化。

在金岳霖看来,理是永恒的,势则是在不断变化的,理和势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动态运行。

金岳霖的理势观源自于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道、人道和物道的思考,以及儒家对仁义礼智信的强调,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理势”关系的认识。

金岳霖试图以此为基础,构建起中国哲学的独特理论体系。

他认为,理是普遍性的原则,与世界观念有关;而势则是独特性的特征,与世界形式有关。

这一思想体系强调了中国哲学在西方理论观念之外的独特性和深刻性。

而知识本体论则是金岳霖对知识的本质和来源的思考。

他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和主体性的双重属性,是在客观世界与主体精神之间建立联系的产物。

金岳霖提出知识分为“形而上知识”和“形而下知识”,前者指的是对世界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后者指的是对具体事物和现象的认知。

他认为,这两种知识共同构成了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和把握,而知识本体则是关于知识产生和认识本质的问题。

金岳霖的知识本体论受到了西方实证主义和现象学的影响,但又有自己独特的中国哲学风格。

他深刻而审慎地思考了知识的本质,试图以此来超越传统哲学中主客体的对立和唯心唯物之争,寻求一种全新的认识论立场。

论金岳霖的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的建构

论金岳霖的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的建构

论金岳霖的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的建构1. 引言1.1 论金岳霖的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的建构金岳霖是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他在理势观和知识本体论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构想。

本文旨在探讨金岳霖的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的建构过程,并对其在哲学领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

金岳霖的理势观强调世界万事万物皆有其内在的规律和秩序,人类应当顺应这种规律而不是随意妄为。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必须符合自然界的规律,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金岳霖也提出了知识本体论,认为知识是人类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结构。

他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并主张通过不断扩展和深化知识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金岳霖如何建构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之一。

他认为理势观和知识本体论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正确理解并运用这两者,才能真正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金岳霖的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在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学术启示。

在最后的部分,本文将对金岳霖的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进行总结,分析其主要观点和思想内涵。

也将探讨研究金岳霖的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对我们的启示和帮助,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重要的哲学理论。

2. 正文2.1 金岳霖的理势观金岳霖的理势观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其独特的贡献之一。

金岳霖认为,世界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他把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称为“理势”,并主张通过理解和把握这种关系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金岳霖认为,理势是世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方向性和内在动力,是推动世界发展的力量,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依据。

他强调,只有深入理解和把握理势,才能够找到问题的根源并解决问题,才能够实现人类的自我解放和自我发展。

金岳霖的理势观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对于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现人类的自我解放和自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金岳霖的知识本体论金岳霖的知识本体论是其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他的思想体系具有深远的意义。

论金岳霖的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的建构

论金岳霖的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的建构

论金岳霖的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的建构金岳霖是中国当代哲学家之一,被视为中国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理势观和知识本体论的建构是他哲学思想的两个重要方面。

金岳霖的理势观强调“事物并不存在,只有事物之相对存在”,即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相互联系的存在。

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处于一种相对的状态中,不存在绝对的存在。

他认为人类所认识到的事物,其实是一种在一定条件下的相对存在状态。

金岳霖的理势观与西方哲学中的关系观、相对主义等思想有着一定的共通之处。

他对西方哲学中存在论的批判,认为物质主义、唯心主义等只是对事物相对存在的一种片面观点。

他主张要超越这种片面观点,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从而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认识。

金岳霖的理势观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有一定的影响。

他强调认识事物的相对存在,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关注事物的因果关系、相互作用等方面,不能仅仅看待一种事物的单一存在状态。

这种思维方式开启了人们对事物本质的多维度思考,使人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相互关系。

除了理势观之外,金岳霖的知识本体论的建构也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知识本体论是金岳霖为了回应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而提出的一种思想。

他认为知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受到一定条件限制的。

他主张要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知识。

金岳霖的知识本体论与传统哲学中的经验论、理性论等观点有所区别。

他主张要打破传统哲学中理性主义的思维模式,把知识还原为一种对实践的应用,强调知识的相对性和变动性。

他认为知识的建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通过实践的反复检验和修正,才能不断提高其准确性和有效性。

金岳霖的知识本体论对于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意味着在教育和科学研究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理论和学科内部的知识,更要关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意义。

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有效应用和持续发展。

论金岳霖的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的建构

论金岳霖的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的建构

论金岳霖的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的建构金岳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学术思想涉及广泛,其中理势观与知识本体论是他学术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就金岳霖的理势观和知识本体论进行阐述和分析,探讨其在哲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一、金岳霖的理势观金岳霖的理势观可以追溯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西方哲学的研究。

他认为,理势是存在于世界上的一种客观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金岳霖强调理势是一种客观存在,是超越个体的普遍性规律,而不是主观的意志或抽象的理念。

他认为,理势贯穿于现象背后,决定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一种客观统一的规律性存在。

金岳霖的理势观还强调了事物的历史性和客观规律性。

他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而这种历史条件又制约和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和变化轨迹。

理势的历史性使得每一个事物都处于一种特定的发展阶段,都受到特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金岳霖强调了理势观对历史的重要性,认为理解并把握历史条件对于理解和把握事物所表现的理势是非常重要的。

金岳霖还强调了理势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他认为,理势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是事物的统一运动,是无数个体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共同属性。

他认为,不能脱离个别情境、局部条件来认识理势,只有从整体性的角度来认识事物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客观规律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

金岳霖提出了“理势决定论”观点,认为理势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有决定性的作用,事物的发展变化必须受到理势的制约和规范。

金岳霖的理势观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和哲学底蕴的思想体系。

他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哲学的研究中汲取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势观。

他认为,理势是客观存在的客观规律,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因素,是历史条件下的统一整体。

他的理势观对于我们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把握历史条件和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二、金岳霖的知识本体论的建构金岳霖的知识本体论是他学术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金岳霖的逻辑之辩

金岳霖的逻辑之辩

57不要害怕一个人待在黑夜里,抬头,你会看到天上的星星都在陪着你。

等院校。

难忘的师生关系、家校情谊一直滋养、激励着我。

在教育界前辈的引领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培养下,在同事和朋友们的关心帮助下,我终于成长为一名像母老师一样的教育工作者。

是的,我们当中有着千千万万这样的人:时代楷模张桂梅老师,饱尝辛酸为建设免费女子高中,摆脱贫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中心学校刘云菲老师,亲生儿子在北京意外离世,只请了三天假就强忍悲痛回到讲台;麻黄小学马金红老师,因带学生集训而错过与病危父亲见最后一面的机会;刘德群老师,骨伤手术后放弃在家康复锻炼,坚持拄着双拐上课半年多。

是啊,朋友们,如果让您说,相信您能说更多的人,更多的事。

你,我,他;你们,我们,他们……虽“凡人微光”,却“闪耀星空”!此刻,我再次反问自己,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吗?回答是肯定的:我爱,我爱这片土地,我爱得深沉!我的心要让你听见,我的爱要让你看见,我的青春愿为你奉献!我爱红色麻黄这片革命先驱开创的土地;我爱这片土地上的莘莘学子;我爱这片土地上“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教育工作者;我爱教育这片土地,我爱您,我深爱着您!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是人,所以我可以捡到金子。

根据这个逻辑推理,在每次空袭警报结束后,那个学生就会到人跑得多的地方四处搜索,果然捡到了金子。

在金岳霖看来,“没有逻辑,认识就不能发展”。

在他内心深处,哲学和逻辑可以质疑但不容否定。

胡适早年曾写过一篇题为《中国哲学史大纲》的论文,其思想核心是:哲学是一门幼稚的科学,是一门没有成熟的,还没有好的科学。

一次,在一年一度的哲学会议上,胡适征求金岳霖对论文的意见。

金岳霖说:“很好,很好。

”胡适当时很高兴。

跟1950年,艾思奇到清华大学演讲,批判形式逻辑,说形式逻辑是形而上学。

艾思奇讲完之后金岳霖带头鼓掌,接着他说:“艾先生讲得好,因为他的话句句都符合形式逻辑。

”“没有逻辑,生活就会变得十分沉重。

金岳霖哲学思想

金岳霖哲学思想


金岳霖(1895-1984)字
龙荪,浙江诸暨人,生于湖
南长沙。著名的哲学家、逻
辑学家。从事哲学和逻辑学
的教学、研究和组织领导工
作,是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
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
之一。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
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
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有较
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
人才。现设立有金岳霖学术
基金会。代表作有《逻辑》、
知识论
• 知识论是什么似乎是一非常之容易回 答的问题,它是以知识为对象而作理 论的陈述底学问。它是学问,它有对 象,有某某套的问题,对于每一套的 问题,历来研究这门学问的人也有某 某套的答案,而这些答案底综合成一 理论的系统。
谢谢观赏! 欢迎批评指正源自 哲学本体论• 他提出了“道”、“式”、“能”三 个基本哲学范畴,认为个别事物都具有 许多殊相,而殊相表现共相。个别事物 还具有一种不是殊相和共相的因素, 这就是能。那些可以有能但不必有能 的“样式”就是可能。由所有可能构 成的析取就是式。他认为,能出入于 式中的可能是事物的变动生灭乃至整 个现实世界的过程和规律,也就是道。
认识论
• 在认识论方面,金岳霖肯定有独立于认识 主体的本然世界。在其中,一方面有个别事 物的变动生灭,另一方面有普遍共相的关联。 认识主体通过他的认识活动就可获得许多 关于本然世界的意念、概念、意思和命题。 认识主体同时又应用他已获得的意念、概 念、意思与命题去规范和指导他对本然世 界的认识。金岳霖认为,认识有一发展过 程,但本然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论道》和《知识论》
金岳霖哲学成就
• 张申府先生曾经提出: “在中国哲学界,以 金岳霖先生为第一 人”。
成就
• 金岳霖先生是第一个运用西方哲学的方法, 融会中国哲学的精神,建立自己哲学体系 的中国哲学家。他创建的哲学体系,其中 包括本体论和知识论。《论道》一书是他 的本体论;《知识论》一书是他的知识论 (认识论)。

金岳霖问冯友兰:中国有没有哲学史?

金岳霖问冯友兰:中国有没有哲学史?

金岳霖问冯友兰:中国有没有哲学史?
金岳霖在审读《中国哲学史》后,给冯友兰写信,围绕该书名做出一个语言区分:“中国哲学的史”与“在中国的哲学史”。

金岳霖发出质问:“所谓“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的史呢?还是在中国的哲学史呢?如果一个人写一本英国物理学史,他所写的实在是在英国的物理学史,而不是英国物理学的史:因为严格地说起来,没有英国物理学。


在金岳霖眼中,“中国”是区域名词,“哲学”是学科名词。

写中国哲学史要看作者根本态度,要么认为中国哲学是中国国学中的分支,暂时还不可以归类到哲学,要么认为中国哲学是发源并发展在中国土地上的哲学,是一门充满思辨性的高深学问。

冯友兰便在该书开篇做出解释:“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今欲求中国哲学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

”冯友兰以西释中的路子和金岳霖是有区别的。

冯友兰晚年戏称在金岳霖那“哲学是概念的游戏”,而“真正的哲学是理智与直觉的统一”,是概念的逻辑体系和人类精神境界的统一”。

金岳霖被誉为“中国哲学界第一人” ,也是第一个运用西方哲学方法,融会中国哲学精神,建立自己独特哲学体系的中国哲学家。

不可否认,金岳霖对于语言的敏感助力了中国哲学积极的发展,但纯靠语言技术对哲学进行分析,是否真的有些许形而上了呢?。

论金岳霖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论金岳霖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论金岳霖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On Jin Yuelin's Sino-Western Philosophical Comparative Studies作者简介:许苏民,1952年生,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内容提要:金岳霖自述其哲学研究,“不仅在研究底对象上求理智的了解,而且在研究底结果上求情感的满足”。

这句话对于理解他的中西哲学观很有帮助。

他的理智能力很强,故能在人们习焉不察的地方发现谬误,廓清了比较哲学研究领域流行的一些错误观念。

学问见识之高下,更多地系于理智的了解;至于研究结果上的情感满足则很难说,因为有些真理不仅别人不喜欢,而且自己也未必喜欢,如此又何来情感满足之可言?要真正求得理智的了解与情感的满足之和谐一致,且须有一种超乎寻常的识力和襟怀。

金岳霖不因理智而牺牲情感,故对中西哲学颇多独到见解;但亦有因感情投入过多而见不博、识不高之处。

标题注释: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6~20世纪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历程”(项目号:06AZX003)的阶段性成果。

金岳霖的中西哲学观有一个发展过程。

写于1930年6月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尚且以西方哲学为普遍哲学,认为人们不可能写出“中国哲学的史”,而只能写“在中国的哲学史”;1940年出版的《论道》一书,则开始确立哲学为中国固有之学的观念,从理智的了解与情感的满足两方面来评说中西哲学,试图在会通中西的基础上,以传统哲学范畴为主要骨架来建立中国哲学的逻辑体系;金先生在1943-1944年间先后用英文撰写了《中国哲学》和《道、自然与人》等文章,更对中国哲学的特点、尤其是其现代价值问题作了颇为深入的阐述。

他所提出的真知灼见,对于廓清至今仍在中外哲学界广为流行的某些错误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冯友兰说金岳霖“道超青牛(指骑青牛而过函谷关的老子——引注),论高白马(指提出‘白马非马’之辨的公孙龙——引注)”,这在崇拜古人的人们看来,简直就是无上的赞美了;但换个角度想一想,20世纪的哲学家如果不能在理论思维上超过两千年前的哲人,那还称得上是哲学家吗?所以这一赞誉其实又只是以平常心说平常话而已。

金岳霖 元学的态度

金岳霖 元学的态度

金岳霖元学的态度
金岳霖先生是一位具有很高学术造诣的著名学者,他的学术研究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在学术研究中,金岳霖一直保持着严谨的态度,精益求精,不断探索问题的本质,并提出有建设性的见解和观点。

作为一名教授,金岳霖关注着学生们的成长和发展,鼓励他们勤奋钻研,认真思考,积极探索。

他时常强调: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社会作出贡献。

金岳霖也是一位注重社会责任的学者,他始终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为促进社会进步尽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之,金岳霖在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始终保持着严谨的态度,不断追求进步,将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为推动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岳霖问题”与中国哲学史学科独立性的探求陈卫平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摘要:金岳霖写于1930年的关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的《审查报告》指出:“所谓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的史呢?还是在中国的哲学史呢?” 这一“金岳霖问题”把内在于中国哲学史学科独立性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矛盾,尖锐地提到学术界面前:中国哲学史作为独立的学科,是指其体现了中国传统学术中固有的哲学的民族性呢?还是指其以西方的现代学科标准从中国传统学术中拣择可称之为哲学的东西予以重建呢?“金岳霖问题”揭示的这一矛盾,有见于从胡适到冯友兰的构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实践,并在张岱年那里得到某种回应。

这本文通过分析胡适、冯友兰、张岱年对中国哲学史学科独立性的探求,来论证这一点。

关键词:中国哲学史;学科独立性;现代性;民族性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金岳霖1930年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的《审查报告》中提出:“所谓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的史呢?还是在中国的哲学史呢”? [1](P434-438)这一“金岳霖问题”,涉及到至今仍在争论的中国哲学史作为独立学科是否具有合法性的问题。

20世纪初期,当中国哲学史以一门新的学科亮相时,其学科独立性问题就出现了。

然而,是“金岳霖问题”将内在于其中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矛盾尖锐地提到学术界面前,即中国哲学史作为独立的学科,是指其体现了中国传统学术中固有的哲学的民族性呢?还是指其以西方的现代学科标准从中国传统学术中拣择可称之为哲学的东西予以重建呢?“金岳霖问题”揭示的这一矛盾,有见于从胡适到冯友兰的构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实践,并在张岱年那里得到某种回应。

这里通过分析胡适、冯友兰、张岱年对中国哲学史学科独立性的探求,来论证这一点。

一“中国哲学史”作为学科观念,始于1914年北京大学开设中国哲学史课程然而,中国哲学史作为独立的学科登上中国现代学术舞台,则是由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奠基的。

“五四”时期胡适对包括中国传统哲学在内的“国故整理”,是以“疑古”为标帜的,这是对“信古”即盲目崇信儒家经典的反动,旨在扫除对经学的偶像崇拜。

由此出发,胡适对中国哲学史学科的独立性的奠基,主要是赋予其走出经学的现代性品格。

在传统中国,一切学术都依附于经学之下。

因此,在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领域里,学科现代性的首要表征是摆脱对经学的依附关系,而安置于现代学科体系之中。

中国哲学史的学科独立也不例外。

这是以哲学与经学相分离为前提的。

在胡适之前,在北京大学也是在中国讲授中国哲学史这门课程的第一人是陈黻宸,但他的《中国哲学史》讲义,在实际上是试图把作为现代学科体系中的哲学纳入儒家经学的知识体系:“欧西言哲学者,考其范围,实近吾国所谓道术”,而儒学正是“尽力于道术,得其全者”,因此,“儒术者,乃哲学之极轨”。

[2](P415)以后,谢无量著有《中国哲学史》出版,把“唐虞”至清代的哲学,分为上古、中古、近世来叙述。

这比之陈黻宸始于伏羲而终于姜太公的“中国哲学史”,尽管在体例上具备了中国哲学通史的规模,但仍然把哲学混杂、隶属于经学:“道术即哲学也”,“古之君子,尽力于道术得其全者是名曰儒”,因此“儒即哲学也”,认为“六艺”经孔子删定,成为“儒家之秘要,哲学之统综”。

[3](P2)因此,他们所谓的中国哲学史还是笼罩在经学知识体系之下,实际上表现了信古的价值取向。

胡适指斥“经学与哲学的疆界不明,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大毛病”,强调“经学与哲学究竟不同:经学家只要寻出古典经典的原来意义;哲学家却不应该限于这种历史的考据,应该独立地发挥自己的见解,建立自己的系统”,因此,“经学家来讲哲学,哲学便不能不费许多心思力气去讨论许多无用的问题,并且不容易脱离传统思想的束缚,哲学家来讲古经,也决不会破除主观的成见,所以往往容易把自己的见解读到古书里去”,于是,“经学与哲学合之则两伤,分之则两收其益”。

[4](P1071-1072)胡适正是出于这样的哲学与经学相分离的自觉认识,首先迈出中国哲学史独立于经学的现代步伐。

他的诞生于1919年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就标志了这一点。

首先,为了分明哲学与经学的疆界,它在开篇之首就给哲学和哲学史下了定义,确立了哲学史的学科边界。

其次,它撇开儒家经传的古史观来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悬置三皇五帝,一部哲学史从老子、孔子讲起;它废除了经学的定儒学于一尊,对先秦诸子给予同样的地位;这些以清末康有为、章太炎等的经学、子学研究为基础,但又褪去了他们今古文之争的经学色彩。

再次,它在写作的形式上也与经学的注释形式针锋相对,即把以经典的原文作为正文改为以自己的话作为正文。

另外,它在诸子起源、孟子井田制、诸子之书真伪等问题上,都对传统经学提出质疑。

以后胡适说:《中国哲学史大纲》“这一部书的功用能使中国哲学史变色”。

[5](P105)所谓“变色”就是改变此前类似陈黻宸、谢无量那样蒙在中国哲学史身上的经学之色,由此显示了这门学科的独立性。

这样的变色表现了中国哲学史冲破经学藩篱而走进了现代学科体系。

冯友兰多次肯定了《中国哲学史大纲》的这种现代性向度:“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适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

[6](P213)但是,中国哲学史从经学中独立出来的这种现代性向度,其实质是由经学范型转向了西学范型。

因为中国传统学术中并无哲学学科,哲学学科来自西方学科体系。

因而中国哲学史在与经学分离的同时,又必然产生对西方哲学的依傍。

事实上,《中国哲学史大纲》正是如此。

胡适说:“我所用的比较参证的材料,便是西洋的哲学”;“本书的主张,但以为我们若想贯通整理中国哲学史的史料,不可不借用别系的哲学,作一种解释演述的工具”。

[7](P22)蔡元培在该书“序”中也说:“今日要编中国古代哲学史,有两层难处”,其中之一是“中国古代学术从没有编成系统的记载”,因此“我们要编成系统,古人的著作没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洋人的哲学史”。

这里的“不可不”、“不能不”,表明以西学为范型是中国哲学史学科脱离经学而独立的必经一步。

然而,中国哲学是有其民族特点的。

如果对此不注意,那么中国哲学史又会成为西方哲学在中国的翻版。

分别在1923年和1929年出版的《周秦哲学史》(陆懋德著)和《中国哲学史》(钟泰著),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有鉴于此,对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提出了挑战。

前者认为胡适以西方式的知识论(逻辑方法)眼光整理先秦哲学,完全是抹杀了中国哲学的特点:“吾国哲学略于方法组织,近人多以此为病,不知吾国哲学之精神,即在于此。

盖哲学之微言大义,非从悟入手不可……遑论组织?遑论方法”,[8](P4)因而其取材结构仍依传统的六家之分;后者强调中西哲学是各自自成系统的。

用西方哲学术语来叙述中国哲学,就会扭曲后者的真实面目,是极不合理的:“中西学术,各有系统,强为比附,转失本真。

此书命名释义,一用旧文。

近人影响牵扯之谈,多为葛藤,不敢妄和”,[9]于是沿用传统术语而摈弃西方哲学用语。

总之,他们试图净化中国哲学史研究中西方哲学的一切印迹,以拒绝西方哲学范型来维护中国哲学史的独立性。

于是,我们看到了胡适和陆懋德、钟泰两种建构中国哲学史学科的不同态度。

金岳霖的《审查报告》对这两种态度作了概括:“写中国哲学史就有根本态度的问题,这根本的态度至少有两个:一个态度是把中国哲学当作中国国学中之一种特别学问,与普遍哲学不必发生异同的程度问题;另一态度是把中国哲学当作发现于中国的哲学”。

陆懋德、钟泰显然是持前一种态度的,金岳霖对此不以为然。

因为“现在的趋势,是把欧洲的哲学问题当作普遍的哲学问题”,所以“根据前一种态度来写中国哲学史,恐怕不容易办到。

现在的中国人免不了时代与西学的影响,就是善于考古的人,把古人的思想重写出来,自以为是述而不作,其结果恐怕仍不免是一种翻译。

同时即令古人的思想可以完全述而不作的述出来,所写出来的书不见得就是哲学史”;这实际上是批评陆懋德、钟泰是使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构走回到经学的“信古”老路,而背离了这一学科置身于现代学科体系的历史趋势。

他赞同以“第二个根本态度”来写中国哲学史,即以“普遍哲学”实即西方哲学的一般作为学科依据,来发现中国学术中与之相应的东西,并把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归之于此类。

可见,在胡适面临陆懋德、钟泰挑战时,金岳霖为其作了辩护,认为《中国哲学史大纲》依傍西方哲学是合乎学科现代性要求的。

同时,他指出这种态度来写中国哲学史,并非是根据西方某一种哲学观点来诠释中国哲学,否则就会遮蔽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民族性。

然而,“胡适之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就是根据于一种哲学主张写出来的”;这种哲学主张即实用主义。

因而“我们看那本书的时候,难免一种奇怪的印象,有的时候简直觉得那本书的作者是一个研究中国思想的美国人”。

就是说,以“在中国的哲学史”来构建中国哲学史学科,必须顾及其民族性。

其实,胡适对此是有所意识的。

他认为“世界上的哲学大概可分东西两支”,它们是“独立发生”的,而中国哲学是东支的代表,并称中西哲学有“大同小异或小同大异的学说”。

[10](P4、22)这些都触及到了中国哲学在民族性的向度上有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独立性。

不过,胡适以“疑古”治中国哲学史,重在学科的现代性,以至于把中国传统哲学过度地作了现代性的诠释,如金岳霖批评的:“对于他所最得意的思想,让他们保存古色,他总觉得不行,一定要把他们安排到近代学说里面,他才觉得舒服”。

把学科的现代性与保存学科对象的传统原色相混淆,意味着胡适还不能自觉地探求中国哲学史学科的独立性存在的现代性和民族性的关系问题。

随着陆懋德、钟泰的挑战,这一问题就凸现出来,成了在胡适之后研究中国哲学史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二继胡适之后,成为研究中国哲学史代表性人物的是冯友兰。

不过,他治中国哲学史的态度不是“疑古”而是“释古”。

在他看来,从“信古”到“疑古”再到“释古”,就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正”、“反”、“合”。

因此,“释古”既批评“信古”的抱残守缺,又否定“疑古”的激进反传统。

冯友兰正以这种不迷信传统又理解传统的的“释古”精神来探求中国哲学史的独立性。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把中国传统哲学分为子学和经学两个时代,后一时代终结于康有为。

此后中国哲学进入了后经学时代,这是西学冲逼经学的结果:“西洋学说之初东来,中国人如康有为之徒,仍以之附会于经学,仍欲以旧瓶装此绝新之酒。

然旧瓶范围之扩张,已达极点,新酒又至多至新,故终为所撑破”。

[11](P5-6)就是说,后经学时代在学术范型上是以西学更替经学即“新瓶”更替“旧瓶”。

因此,“今欲讲中国哲学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

在他看来,中国的义理之学与西方哲学所讨论的内容约略相当。

那么为何不能以中国义理之学史来取代中国哲学史作为学科之名呢?义理之学乃经学之一部,用其作为学科之名,仍然是以经学之“旧瓶”来装哲学之“新酒”,没有显示出后经学时代学术范型转变的现代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