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探索——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

合集下载

地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探讨

地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探讨
地方 高校文化产业人 才培养模 式和 途径探讨
刘钢 锁
( 黄淮 学院党委组 织部 河南 驻马店 4 6 3 0 0 0 ) 摘 要:地方 高校是地方 文化 产业人 才最重要 、最现 实和 最基 本的生产 地。地方 高校 应积极担 负起 文化 产业人 才培 养的重任 ,准 确定位 文化 产业人 才培养 目标和方 向,创新 文化 产业人 才培养模式 , 探 索文化产业人 才培养的途径 ,培养既懂文化 又善 经营管理 的高 素质复合型 文化 产业人才 ,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 智力支持 与人才保障 ,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健康 、 科 学发展 。 关键词 :地 方高校;文化产业 ;人 才培 养;
地 方高校 在在地 方文化 产业人才 培养 中有着十 分重要 的作 用 ,地方高校应主动 为地 方文 化产 业服务 , 培养适 应文化产业生 产 、建 设、管理 、服务第 一线需要的 ,“ 下得去 、留得住 、用得 上 ,能力强 ,素质 高的文化产业人才 。为 了培养更加适 合地 方文 化产业 发展的人才 , 地 方高校应准确定位文化 产业人才培养 目标 和方 向,积极探索和创新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 ,培养 出 更 多具 备创 新意识和实践 能力 的文化产 业复合型人才, 满足地方 文化产业 发展对高素质人才 的需要 。 地 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目标和 方向 ( 一)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目标 文化产业人才 培养 目标即培 养 者对 所要培养 出的文化产业人才 的质 量和规格的总规定 。 随着 地方文 化产业发展 , 各地对文化产业人才综合 素质 提出了新的要 求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的总体 目标是:着 力培 养具有扎实的文化 理 论基础和 良好 的文化 艺术鉴赏 能力 ,具 备现代 管理知识 和技 能 ,掌握文化产业 的经营特 点和运 作规律 ,了解 国内外文化产业 高新技 术发展趋势 ,能承 担文化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 、文化产 品 设计 等工作 的复合型人才 。具体来讲 , 就 是要培养善于开拓文化 领域 的拔尖创新人才 、掌握现 代传媒技术 的专 门人才 、懂经营善 管理 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 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 ( 二)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 方向 1 、新 兴 文化 产 业 专 业 人 才 。 以 信 息 技 术 为 代 表 的 高 新 技 术 成 为文化产业发展 的巨大动力 。 现代信 息技术 使传统文化的产 品 形 式、展示方式 、消 费市 场得 以极大地拓展 。尤其 是,新媒体传 播 技术 与传统文化产业结合 , 改变 了传统文化 的制 作方式和传播 平 台,形成文化产业 新业态 ,赋予 了文化产业在数 字化时代新的 内涵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 的发展与普及 ,文化 产业 面临着如何利 用 新的媒介环境搭建发展平 台的机遇 。因此 ,把握新兴媒体发展 趋 势,培养数字 内容生产和动漫 、网络游戏 制作等专业人才 ,将 会 促进 地方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 2 、创 意 文化 产 业 专 业 人 才 。 文 化 产 品在 相 当程 度 上 依 赖 创 新和创 意,原创力具有极 其重要的作用 。 创 意精英是文化产业发 展 中最 紧缺 的 人 才 。 通过他们 的创意研发 , 不 仅 能 加 快 文 化 产 品 更 新 换 代 的 速 度 ,更 重 要 的是 ,在 产 品 设计 及 营 销 过 程 ,能 将 故 事 性和 文化性传递至消 费者心 中,满足消费者 的感性诉求 ,形成 消 费者心中的象征符码 。地方高校应积极培养创意人才 ,为其创 意和创 新活动提供平 台。高校 可与政府 、 社会 组织联合发起创意 集市 ,让具有创新思维 的学生有机会交流创作想法 ,从中获得创 作 灵感 ,给 予其作品第一 次正式和 大众接触 的机会 。 3 、知 识 产 权 文 化 产 业 专 业 人 才 。文 化 产 业 作 为 一 种 智 力 创 造成 果,具有有益的外部性 ,其潜在 的经济价值 ,能够 为人们所 认识和利用 。文化产业必须依赖于知识产权 制度 的建立与完善 , 只有通过对 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 , 才能有效地保证文化产 品转 化为商 品,获得应有 的经济效益 。因此 ,需要培养 同时具备 知识 产权与文化产业 素养 的专业人才 , 从而促进地方文化产业 的纵深 发展 。 应 该说,人才培养 方 向与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结合 的意义在 于, 不 仅 能 为 政 府 及 相 关 企 业 提 供 有 针 对 性 、应 用 性 和 和 操 作 性

民办本科院校“3+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

民办本科院校“3+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

要 渠道 , 一方面积极联 系社会各 种类型企业单 位建立校外 实习实
训基地 , 使学生有机会进入到企业 , 在不 同 的 岗位 上进 行 实 践 技 能 锻炼 。另一方 面 , 应积极探索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 。 由学校 提供场 地、 管理和师资 , 企业 和学校共 同购置设备 , 企 业 提 供 技 术 支 持 的 校企合作新模式 。实 习实训可 以在每学期 末集 中安排 . 毕业 实 习 可 以在 “ 3 + 1 ” 的“ 1 ” 中 的前 期 阶段 合 理 安 排 “ 社会实践抓主题” 中. 应 注 重 广 泛 开 展 特 色 鲜 明 的 主 题 实 践 活动 , 同时注意实施以下几个方面 : 一 是 要 注 意将 学 生 的素 质 教 育 同社会 实践相结合 . 如社交 礼仪 、 职业道德 、 敬 业精神 等素质 教育 的社会 实践 内容 。二 是要制度化 , 要进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规定 学 时学 分 。 三是 要 多 层 次 、 多渠道 , 注重 培 养 学 生 正 确 的社 会 实 践 观, 开展大学生 志愿 者服 务 、 勤工 助学 、 挂职 锻炼 、 社 区共 建 等活 动 。四是要加强 师资指导 , 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提供有力 的保 障。 社会 实践通 常可以安 排在假期 或者“ 3 + 1 ” 模式下 的小学期开展 。 “ 毕业设计 ( 论文 ) 抓应用 ” 中, 一 是严把 选题关 , 坚 持选 题 的 综合性 、 应用性 , 结 合 社 会 实 际 需 求 。二 是 开 展 “ 双导师 ” 制, 让 企 业 一线工程技术 人员担仟学 生的第二 导师 , 为学 生 带 来 生 产 实 践
民办 本科 院 校 “ 3 + 1 ” 实 践 教 学 体 系建 设 研 究
— —
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式与途径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式与途径

必须建设强化应用性
“ 独 立 设 置 的 实 践 教 学 悚 程 ” 达 到 课 程 总 数 的 比 例 不 得 低 十
与实践性要求相符合的专业课程体 系
2 O O l o 。同时 ,要改革 “ 独立 设置的实践教学 课程”的考核 评价
我 的 人学教育 山 J : 多年的传统 ,形成 了 “ 学术 型”人才 方式 ,必 须 彻 底 摒 弃 传 统 的 以 识 记 背 诵 为 特 点 的 考试 方 式 与 考 培 养 式 成 跌, 学核评价机制的 办学 模式 , 这利叻、 学 传统与 核评价机 制。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和课 程体 系改 革是强化应 用性 价机制 强州 ; - ' : f l - 知i . q , l  ̄ 9 体 系化 ,强 调学生对学科理论 知识的 和实践性 人才培养的体制 保障 ,只有建 立 与应 用性 、实践性要 背 诵 { l , 忽视学科 知以联系实践的动 手操 作能力与解决实 求相 一 致 的 人 才 培 养 机 制 , 能 确 保 应 用 性 与 实 践 性 要求 的 贯
际 川 题 的 伏战 用 能 力 ,即 人家 常 说 的 “ 高分低能” 。比如 , 义 彻落 实 。
化 业箭州 J r 1 2 0 0 4 年扶僻批准设 以来 , 往往强调专业教
二 、必须建设应用性
的“ 科 化” , 但恰恰 义I I I f史撑文化产 业管 理专业的学科平
性 是 交f  ̄ . P : q k 管 0 1 l k  ̄ l 1 9 - 个根本特点 。因此 ,文化产业管理
基 于 动手 操 作 能 力培 养 与实践 应 用 能 力的 培 养需 要 , 必 须
பைடு நூலகம்
0、 U 必须 0、 【 教 育 j 人才培 养巾体现 出应用性 与实践 性的办 对文化 产业管 理专业的人 才培 养力案与课程体 系进 行改 , 来 学特 征 ,科 设 文化产 、 I 管理 业 的实践教学体 系,提高 学 强化动 手操 作能力与实践应 用能 力的培养 , 这 主要体 在二 二 个 生 的动 操作能 力 j 实践 应用能 力。按 照创意原理与规律 ,文 方 面 :( 一) 强 化 基 础 理 沦 课 程 理 论 与 实 践 的 联 系性 , 克H { 乏 基 础 f t ,  ̄ i J 意 卜 觉 传达 艺术 ,具有 创意性 与虚拟性的特征 ,要 求 理论课程 片面 的学科体系性 与纯粹 沦性 ;( 二 ) 改 革基础理沦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

教材 , 忽视 课 程 开 发 , 教 学 难 以体 现 职业 教 育 使
的灵 活性 、 应 性 和实 践 性 。三 是课 程 结 构 不 合 适
体 系和 职业 技 能 岗 位 要 求 , 计 课 程 、 组 课 程 设 重
体系; 三是 实 践 教 育 模 块 , 为专 业 基 础 与 专 业 作
能力 教育 的综 合 实践 环 节 , 由校 内外 专 项训 练与 综合训 练 项 目构 成 ; 是 选 修 教 育 模 块 , 为 限 四 分 选课 和任 选 课 两类 。限 选 课 以拓 展 学 生 专 业 视 野、 了解 本 专 业 前 沿 知 识 为 宗 旨; 选 课 旨在 促 任 进学 生个性 发展 、 高综 合 素质 。按 照 岗位 需 要 提
技能 、 应用性 “ 白领 ” 才 , 出 自己 的特 色 , 人 创 是关 系到学 校 的生存 与 发展 的 问题 , 是摆 在 学 校 管 也 理者 面前 的重 大 课 题 。笔 者 结 合 西 安 外 事学 院
教学 改革实 际 , 创 新 高职 人 才培 养模 式 问题进 就
行一 些探析 。 当前高职 教 育 中存 在的几 个 问题
( 安 外事 学 院 西 科研处 , 西 西安 陕 707 ) 10 7
摘 要 :随着 高等教 育的 大众化 , 高等职 业教 育 的发展 面临 着 重 大机 遇 。如 何 结合 院校 实际 , 创新 高职人 才培 养模 式 , 已经成为 当务之 急 。本 文 指 出 了当前 高职教 育 中存在 的 问题 , 介绍 了西安 外 事学院 高职教 学 改革 的成 功 案例 , 此基 础 上 , 在 对创 新 高职 人 才 培 养模 式进 行
当前 , 民办 院校 的 高职 教 育该 如何 适 应 教 育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索摘要:面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宽泛、庞杂的课程内容,教师普遍产生了“教什么、怎样教”的困惑。

为解决这一困惑,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团队在理念、理论和实践层面实施了探究式教学。

针对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借助新媒体的支持,该团队对探究式教学进行了以下改革:重点实施开放性的探究式教学;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延展探究式教学;提升信息检索教学水平;围绕教师科研项目开展探究式教学;构建网络探究共同体;优化学生成果与考核。

这些探索都为相关专业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文化产业管理;新媒体;改革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课程及其探究式教学的意义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云南大学成为我国第一批增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

2012年,在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文化产业管理由增设专业变为正式专业。

至今,全国70多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

张秋月(2011)通过对该专业培养方案的统计和教师的问卷调查,确定其核心课程为文化学导论、文化资源概论、艺术基础、文化产业管理学、文化营销学、文化市场调查方法、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项目策划实务、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文化经济学、文化企业融资与资本运作等,就其课程体系失范、教学未能深入、较少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等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但并未涉及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Inquiry-oriented Teaching)是教师在理解探究精神的基础上,创设开放、自由、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的教学情境,进而促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的教学方法。

该方法既有面向所有课程的普遍意义,也有针对特定课程的特殊意义。

Kolb (1984)将探究式教学的普遍意义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二是以相关事实、资料、理论的呈现及新方法、新材料的应用为基础,鼓励学生深入探索和反思;三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探究方式和方法。

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的可能路径分析—以西安外事学院井元书院制为例

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的可能路径分析—以西安外事学院井元书院制为例
常深入到学生 中指导学生的学习 、 生活 , 负责指导公 寓里 的思想 教
育活动 ; 辅导员较为准确 掌握学 生 的思 想动态 , 主动找学 生谈 心 , 学生管理 l T作是高 校教育 管理 的重要 内容 , 对学生 的成长 成 及时发现 、 解决学生 中的矛盾和问题。

我 国部 分 高校 书 院制 改革 原 因追 溯 及 现 状 分 析
养 自己的正确 的人 生观 , 价值观 ; 另一方 面辅 导员工作 的时空界 限 书 院制 , 全称书院式 学生管理体制 , 它是我 国部分高校在继 承 较为宽泛 , 其 日常工作充斥着大量繁琐的事务性工 作 , 对 于对现在
中国古代书 院教育精神 的基础上 , 仿效 国外 住宿学 院 , 实施 的一 种 实行 书院制下 宿舍管理模式 , 辅导员 老师又增加原 有舍管 的工 作 , 新型学生管理体 制。 自 2 0 0 5年复旦 大学首 次在 中国大 陆实施 书 包括学生的楼里安 全 , 夜 间查 宿 , 及 一 系列 的夜 间 突发 事故 的处
才和高校 的稳定运行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 。高校现行保姆式 的传
统管理方法 , 过分追求意 志统一 和学生 的绝 对服从 , 随着高校扩 招 以及广大学生思想意识形 态 的改变 , 传统学存在 问题
( 一) 辅导员角色模糊

方 面辅 导 员 对 要 对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 比如 : 学 生 的行 为 习 参与 、 忽视学生需要 的缺 点 越来 越突 出 , 已严 重压 抑 了学 生 主动 惯优化 , 价值取 向的引 导 , 良好 的个 人养成 等 , 让 学生从 1 3常 中培 性、 积 极性 和创 造性 的发 挥 。
( 一) 强调“ 以生 为 本 ” 的 管 理 理 念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探索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探索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探索本文从产学研结合视角,阐述了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的必要性。

结合西安外事学院的改革实践,提出探索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和小学期制;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根据市场需求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根据课程内容,积极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和教学方法;积极开拓产学研的合作路径,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等多项设想。

标签: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路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当前是一个很“热”的专业,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却并不乐观。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各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工作存在问题,导致学校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而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强国战略的实现。

本文试结合西安外事学院的实践,对如何创新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并不乐观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调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脱离社会实践,没有及时适应市场需求(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没有适应市场需求。

许多高校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时,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在没有掌握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的情况下,完全凭自己的主观想象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1](2)课程设计没有适应市场需求。

主要表现为该专业的课程设计偏重理论教授,实践教学比例过小。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受传统偏重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各高校在教师考核、职称评定等层面的政策,导致许多教师迫于考核晋级压力,将大量时间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在教学方面得过且过。

2、学校教育无法为学生创建真实意义的知识和环境高等学校作为教学组织虽然具有高效、便捷的优势,但并不具备满足人才培养的一些特殊要求,无法为学生创建真实意义的知识和环境。

3、由于经费有限,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师资条件和实验条件文化产业的行业实践要求担任实践类课程的教师必须具有相关从业经历。

高职院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

高职院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
文 化 经 济
高职院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 式创新探析
罗 晓东
2 0 1 5 年3 月 5日,国务 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 工作报告 中谈到 “ 我 国要全 面推进 现代职业教育
学规模也 呈逐年上升之势 。但 目 前来 看 ,高校文
化产业人 才培养 由于存 在学科体系不健全 、专业 设置趋 同化 、课 程设置不 科学 、创意教育 不足 、 实践环节薄弱 、师资力量不强等问题 ,人才培养
管理 、 高 等职 业教 育等 。
人文 天下 l 2 0 1 5 年4 月刊 总 第4 6 期


当前 高 职 文化 产 业人 才培 养 存在 的 问题
业 的健 康发 展 。
( 三 )教 学方 法重灌输 轻 能 力
( 一 )人 才培 养重 就业 轻人 文
我 国 自高 职院校开办 文化产业 类专业 以来 ,
与举办职业教育” 。当前是我国高职教育大发展 的
调整措施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尤其
是文化产业技能型人才创新能力 的培养 。 本文 是在对我国现有的高职文化产业人才教
育现状调研分析 的基础上 ,基于高职教育发展 的 机遇与挑战 ,借鉴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 ,同 时梳理 国内高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的教训 ,设定
相关的改革 目标 ,对如何培养应用型文化产业人 才的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建构 ,从而突破现有人才 培养模式的 困境 ,进而提供一个创新样本和前瞻
模式 。
时期 ,国家对 高职教育的投人与政策支持也上升
到 国家战略发展层 面。 中国在文化经济社会发展转 型的进程 中 ,随 着文化产业 的迅猛 发展 , “ 文化产业专业 ”也发
( 二 )教 育环 境 重扩 张 轻 内涵

民办高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即模式分析--以西安外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

民办高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即模式分析--以西安外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
学 生 的创 新 意识 及创 业 动力 ;在 课 内实 践 环节 上 ,虽 然设 置 了一 些
息量 处理 和量 化分 析 、市 场预 测 的问题 。假 如一 节 课就 是解 释 了几 个名 词 .宣读 一 个案例 .毫无 遗漏 和变 更地 讲授 了教材 中 的几 个问
题 ,信息 量很 少 ,按 照 陈旧 的程式 教学 ,这就不 能 突显 应用 型本 科
在 人才 培 养方 案 的实 施 过程 中 ,结合 现 有专 业定 位 ,根据 经济 发展 对 市 场 营销 高素 质 、应 用 型人才 需 求 的现状 ,在 教 学 过程 中对
实验 、实 践教 学 环节 突 出不 够 , 比例 过 小 。在 市场 营销 模 拟实 验课
程 上 ,配 合实 验 软件 ,开展 产 品 、价格 、渠 道 和促 销等 营 销环 节 的 模 拟演 练 不 足 ;在 网络 营销 模 拟实验 课 程上 ,针对 帮 助学 生掌 握 网 上 店铺 、博 客营 销 、搜 索引 擎 等新 型 营销模 式 引入 过少 ,不能 激 发
践环 节 的教 学 ,给予 学 生更 多 自主 的学 习时 间 ,赋予 学生 学 习的 主 动 权 ,进行 角色 转换 。每类 课程 简化 讲授 时 间和 内容 ,可 结合 到诸
讲 师 ,而高 职 称教 师 多为 其他 院 校返 聘教 师 ,因此今 后 还要 进一 步
提 高专 任教 师 的 职称 水平 。 目前 市场 营销专 业 共有 1 4 位专 职 老 师 , 其他 均 为兼 职 ,建 设 一支 优 秀的 教学 团 队是教 学 的一 项 重要 基本 建 设 ,在 本科 院 校 就应 当与 学科 梯 队建 设统 筹 考虑 。特 别 是 应用 型 民 办本 科 高校 ,不仅 要 考虑 教 师 的学识 ,还 要 考虑 教 师 的动 手操作 能 力 ,构 建 强效 的 “ 双 师 ” 队伍 ,同 时还要 注 重 双师 型教 师 团队 的多 种形 式培 养及 立体 建设 。 教 学 团 队建设 中克服 “ 不均 衡 ,没 有合 理 的梯 次化 ” 影响 很重 要 ,关 系 到专 业 建设 的进 展 及学 科 群 的 良性 支 撑 发展乃 至 办学 实力 的增 强 。与学 科 梯 队建设 结 合起 来 考虑 ,教学 团 队建设 就 可 以有 突 出应用 型 本科 发 展方 向的 引导 ,就 会成 为本 科 教学 基本 建 设 的厚实 基础 。虽 然 多为 硕 士 以上 高学 历 ,但教 师 年龄 结构 不 够合 理 ,没有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关键词 :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专业人才培养; 专业发展 ; 学科建设
我 国开设 文化 产业 类 的专 业 主要有 : 文 化 艺术 管理 专业 、 文 化
从 市 场发 展状 况 显示 , 人 才需 求量 较大 , 但 高校 培养 的文 化产
产业管理专业 、 体育产业管理专业等, 开设的学校包括上海交通大 业 管 理 专业 人 才 与市 场 需求 稍 有偏 颇 , 主要 原 因是 高 校培 养 人才
图1 2 0 1 0 — 2 0 1 5 年度电影产 业收入 情况图式
2 . 专业发展现状。 在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 , 文化 经营管理人才短缺问题尤为突出。 即使现有的有 限的文化产业人 才资源 , 也普遍存在质量不高、 精英不多、 结构失衡、 分布不均 、 创
新 能 力弱 、 知识 老 化等 突 出 问题 。 主要 体 现在 以 下几 点 : 文 化 企事 业 单位 普遍 存在 经 营管 理人 才数 量偏 少 、 结构 不 合理 、 专 业化 程度 不 高 的 问题 , 尤 其 是懂 经 营管 理 和 营销 知识 的少 , 擅 长 策划 、 资本


\ 焦
悄 鼍
( 长春建 筑学院 , 吉林 长春

业 的发展 前 沿 , 力促 高校教 改计 划 , 不 断完善 人 才培养模 式。
1 3 0 0 0 0 )
要: 分析 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 才培养市场需求现状、 专业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现状。 通过分析现状 , 切 实掌握文化产业管理专
型 经营 领导 人才 紧 缺 , 制 约 文化 经济 的快 速发 展 ; 熟悉 国际惯 例和 规则 、 擅 长媒 介 市 场运 作 、 具 有 战略 思 维 的外 向 型经 营人 才 短 缺 , 影 响文 化传 媒 的实力 和 竞争 力 ; 文化 经营 管理 人才 的 开拓 能力 、 创 新精 神 和创 新能 力 尚不 够强 , 缺 乏大 型集 团经 营管 理 经验 ; 文化 经 营管 理 后 备人 才 不 足 , 活 力不 强 。 文 化 产业 管 理人 才 的奇 缺 , 已成 为制 约 我 国 文化 产业 发 展 的最 大 瓶 颈 , 我 国急 需 加 强文 化产 业 人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重大机遇。

如何结合院校实际,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指出了当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西安外事学院高职教学改革的成功案例,在此基础上,对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创新思路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创新;“双师型”教师当前,民办院校的高职教育该如何适应教育形势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急需的高技能、应用性“白领”人才,创出自己的特色,是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也是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笔者结合西安外事学院教学改革实际,就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进行一些探析。

一、当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一)高职教育的定位出现了三种误区1.办学理念中学科型教育倾向严重,教学计划、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沿袭本科教育模式,把高职教育办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

2.教学中偏重少数学生升本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目标的实现。

3.部分学校自身教学水平、办学条件达不到国家要求却急于升格本科院校。

(二)普遍缺乏办学特色一些高职院校对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亦步亦趋,盲目照搬照抄,不能根据本校所处的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特点,认真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正确解决学校的定位、发展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培养途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实践教学、实验设备、科研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等问题,从而找准自己的优势,真正办出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特色来。

(三)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起点较低据北京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检查组对北京地区14所高职办学点的专项调查统计资料表明:教师中平均只有26%的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下工厂实践过的仅占24%。

教师的动手能力不强,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很难得到真正有效的落实。

(四)课程建设水平较低主要有:一是课程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学生感受不到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

创新型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创新型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创新型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起步晚,学科体系不完整,培养的学生存在知识面窄、创新能力缺乏等问题,面临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必须从培养目标的改革着手,注重文化内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标签:创新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文化产业是一整套围绕着文化产品的策划、生产、传播、消费而建构起来的工业化、商业化运作体系,兼顾市场和公共服务的双重导向。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扩大就业和创业;而且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影响着各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走向。

从国际形势看,美、日、韩等发达国家都把文化产业作为提高软实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也先后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将文化产业的发展“升格”为国家战略层面。

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因此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显得十分迫切。

一、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文化部门都是事业单位,实行的是非盈利组织的经营管理模式,导致专业人才培养缓慢。

2004年,教育部才开始在全国试点开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属于本科专业目录外的特设专业;2011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才纳入到高等教育本科专业招生目录中。

由于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建设起步晚、经验少,各高校的该专业均是在原有文化艺术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新闻传播、历史学以及企业管理等专业的基础上化转而来,在教育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与手段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路径依赖,培养的人才存在以下问题。

1.培养的学生学科背景单一,知识面窄文化产业是多学科的整合,涉及面广,而高校专业划分过细,各个院系与专业缺少交叉融合,学科建设的综合性(交叉性)与实用性、广博性与专业性的矛盾,以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研究的不足和学科建设经验的缺乏,很难为本科生构建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体系,不能培养既懂文化又懂观众,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的复合型策划、经营管理人才。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实践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实践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实践文化产业是当前发展迅速的产业之一,但其人才的不足与不匹配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怎样创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实践,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融入到教育体系中。

当前,我国高校已经开设了众多文化产业相关专业,但专业的设置却往往是依据市场需求来制定的,而非真正的培养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再度纳入到教育系统重要的学科范畴中,并且对所培养的人才进行师德教育,让他们真正了解文化产业的特点和本质。

其次,我们需要注重文化产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

在过去,我们比较重视人才的专业技能培养,但这在文化产业中,尤其是在高科技化的文化产业中已经显得有些单薄。

现在,要求文化产业人才不仅能够掌握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独立思考、主动创新、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综合素质。

因此,我们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展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训练,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

再次,我们需要建立文化产业人才的多元化培养模式。

文化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强、知识面广、跨学科的产业,其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多元化。

例如,开设跨学科的专业、举办实践性强的活动、注重学生创新创意等,这一切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产业领域的实践能力。

同时,还需要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能够与实际企业进行沟通和互动,让学生能够比较及时地了解到所学技能和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并进行及时调整。

最后,应该为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这种实践不仅体现在课程实践、毕业实习等层面,同时也体现在比赛和活动层面。

例如,在全国各地举办全国大学生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节等比赛和活动,都是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文化产业实际工作的好机会。

总之,文化产业是一个高技术含量、综合性强的产业,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人才短缺与缺匹配的问题。

我们需要创新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建立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期培养出符合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基于“学院+书院”育人模式的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

基于“学院+书院”育人模式的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

基于“学院+书院”育人模式的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作者:郑春来源:《今日财富》2017年第19期“学院+书院”育人模式是西安外事学院学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人才培养供给测改革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以能力为本的品德高尚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可以成为具备专业知识和基本的职业技能的职场中人,更是具有高尚品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社会合格公民。

最早的书院起源于中国的唐代,它不同于官学,主要是一种民间性质的讲习所、藏书阁,古代书院是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为目标,注重人的人文素养的提高的精神境界的提升。

西安外事学院提出的“学院+书院”育人模式中,“学院”和“书院”分别是两个广义的概念,“学院”是知识、能力、技能的传承体系,主要由任课教师和学业导师负责教育。

“书院”是人格培养、人性教育、能力开发和品德养成的所在;除了传统意义上学院所在的教学大楼,剩下的地方均是书院教育的地方,宿舍、食堂、图书馆、操场、马路等等都可以成为书院教育的地方,甚至可以将书院教育地盘扩大到社会的任何地方。

一、树立“环境管人”的学生管理核心理念管理学家孔茨版认为,“管理涉及在经营组织中创造和保证内部环境,在这个内部环境中,以群体形式组织在一起的个人能有效地工作去达到群体的目标。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如何进行管理,核心工作是构建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

西安外事学院提出了“多元集纳、自强创新”的校风,“发展个性、注重养成”的学风,“爱岗敬业、感恩奉献”的教风。

黄藤董事长提出“学无长幼、校无大小、教无高下、育无国界”的高校育人思想。

学校的育人思想、校风、教风、学风等构成了基于“学院+书院”育人模式的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理念:环境育人、环境管人,既包括硬性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也包括柔性的文化环境。

二、营造“家”一样温馨的物质环境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过分溺爱中成长,形成了只有独生子女才有的独特的个性特征,比如顺从、夸张、好面子、逆商低、个性张扬等,绝大多数同学在上大学以前没有离开过父母,没有离开过家。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型优化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型优化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型优化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培养创新能力成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重要任务。

然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实践机会、不重视团队合作等。

因此,优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型势在必行。

本文将探讨如何优化这一模型的关键因素和方法。

首先,加强实践环节是优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型的重要一环。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缺乏实践经验。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实践教学,提供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

可以与文化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参与市场调研、策划活动等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学校可以建立实训基地,提供各类设备和资源,供学生进行创新实践。

通过实践环节的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可以得到有效锻炼,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也是优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文化产业的工作中,往往需要通过团队合作来完成任务。

因此,学生应该在专业培养过程中学习和锻炼团队合作的能力。

学校可以在课程中设置团队项目,鼓励学生组队完成任务。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学会有效沟通、协作和分工,培养领导能力和团队意识。

此外,学校还可以举办各类团队竞赛和活动,激发学生对团队合作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培养多元思维也是优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型的重要手段。

文化产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

因此,学生应该具备跨学科的学习和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的文化产业问题。

学校可以开设跨学科课程,让学生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并通过综合应用来解决问题。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学术研讨会、论坛和讲座,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和创新思维。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拓宽视野、增强问题解决能力,为未来的创新工作打下基础。

“学院+书院”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

“学院+书院”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

“学院+书院”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作者:舒忠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7年第3期【摘要】文章主要阐述了在我国古代书院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书院制”成功的建设理念、运行模式和工作方法,对“学院+书院”这种新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探索与研究。

并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阐述了“以生为本、立德为先”的教风以及“发展个性、注重养成”的学风,强化育人意识,持续改善育人环境,首创推行“学院+书院”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关键词】“学院+书院”模式学生管理育人新模式项目名称:“学院+书院”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应用与创新,项目编号:2015FXM 17,本文作者是该课题的负责人。

“学院”制、“书院”制教育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我国现行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以班级+学院+学校”为典型的学院制管理模式,也就是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学生工作按班级配备辅导员,各院有负责学生工作的院长,学校有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

二是书院制”管理模式,书院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提供非课堂教学形式,配合学分制,开展学术及文化交流活动,实现学生文理融合、专业交叉、张扬个性,最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上述两种教育管理模式既有其优势,又有其弊端。

传统的“学院制”管理模式不能激发辅导员积极性,而学生管理的集权制,使得管理仅仅局限于不出事。

部分高校运行的书院制”存在学生不能自主地选择书院、指导导师的配备难度较大、书院管理科层制模式烙印明显、宿舍关系不和谐、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等诸多问题。

“学院+书院”教育管理模式的创设1.“学院+书院”教育管理模式的内涵“学院+书院”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是在研究与探索学院制的长处与弊端、书院制的发展与不足、国外住宿学院制的经验等基础上,加以扬长避短、去粗取精、择善从之而反复调研、论证、实践的结果。

以此来实现基于目前教育现状下的四重改变”,即: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日常教学与通识教育的相互补充、教学管理与管理育人的双向推进,以及知识灌输与个人成长的全面融合。

创新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创新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创新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前言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其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

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成为了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等方面探析创新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传统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管理学、法律、经济学等基础课程,以及文化行业概论、文化市场营销、文化产品开发等相关专业课程。

而创新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则更加注重实践课程,将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有机结合。

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在文化产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文化产业设计、文化产业市场推广、文化产业投资管理等实践性课程,以应对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高端人才需求。

教学方式传统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缺乏与现实产业结合的实践性教学。

而创新高校则更加注重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以及与产业结合的实践能力。

例如,南京艺术学院采用专业课堂教学与创新工坊(Fab Lab)、Maker Space等实验室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性技能,进而适应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

实践教学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方面,传统高校相对薄弱,只是加入一些课外实践活动。

而创新高校则更加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技能和理论知识。

例如,中央戏剧学院在课程中引入了专业实践课程,学生可以在实践中直接了解文化产业的现实情况,提高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与企业与机构合作,进行创新设计和实际操作。

结论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实践教学。

创新高校则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以培养更具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端文化产业管理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化 产 业 管理 专业 在 当前 是 一 个很 “ 热 ” 的 专 业 ,但 毕 业生 的就 业状况 却 并不 乐观 。究其 原 因 ,主要 是 因为 我国 各 高校 文化 产业 管理 人才培 养 工作存 在 问题 ,导致 学校培 养 的学 生无法 适应 行业 发展 的需要 ,而 这严 重影 响 了我 国文化 产 业 的发展 和文 化强 国战略 的实现 。本文 试结 合西 安外 事学 院的 实践 ,对如 何创 新这 一人 才培养 模式 进行 探讨 。 我 国文 化 产 业 管 理 专业 人 才 培 养 模 式存 在 问题 的
件 和 实 验 条 件
进行探 索 : 1 、 学校 与企 业 、科研 院所根 据 市场 需求共 同确定人 才
培 养的 目标和 规格 文化 产业 管理 毕 业生 除 了具 备其 他专 业学 生在 德 、智 、 体 、美方面 具有 的基本 素质 外 ,还应 了解我 国文化 产业 的现 状和 发展趋 势 以及 国家 的文化战 略 ,掌 握文 化产 业管理学 科 的基 本理论 和基 本 知识 ; 熟知 国际先进 文化 产业 的理念 以及 相 关企 业 的经营 管理 业务 知识和 基本技 能 ; 具有 文化产 业管 理、 营销、 策 划 、经纪 、 公 关等 多方面 的知 识和能 力 。因而 , 学校应 当与企业 、科研 院所 加强 联系 ,了解 市场对 文化产 业 管理人 才 的需求 情况 ,然后 共 同确定人 才培 养 目标 。
三 、基 于 产 学研 式
创 新 的 具 体 路 径 结 合西 安 外 事 学 院 的教 学 实 践 ,可 以从 以 下 几个 方 面
方 面是 因为 各高 校在 教师考 核 、职称 评定 等层面 的政 策 ,导
致 许 多教师 迫于 考核 晋级压 力 ,将大 量时 间投入 到科 研 工作 中 ,在 教学 方面 得过 且过 。 2 、学校教 育无 法为 学生创建 真 实意 义的知识 和 环境 高 等 学 校 作 为 教 学 组 织 虽 然 具 有 高 效 、便 捷 的 优 势 , 但 并 不具备 满足 人才 培养 的一 些特殊 要求 ,无 法为 学生创 建 真 实意 义 的知识 和环境 。 3 、 由于经 费有限 , 学校 无法 为 学生提 供 良好 的 师 资条

原 因
文 化 产 业 管理 专业 毕 业 生就 业状 况 并 不 乐 观 的原 因是 什么 ?通 过调研 ,主要有 以下 几方面 的原 因 : 1 、 学校 的人 才培 养 工作 脱 离社会 实践 ,没 有及 时 适应
市场 需求
( 1 )人 才 培 养 目标 定 位 没 有 适 应市 场 需 求 。许 多高 校 在 设计 人 才培养 目标 时 ,没有经 过充 分 的市场 调研 ,在 没有 掌 握 市场对 该专 业人 才素质 要求 的情 况下 ,完全 凭 自己 的主 观 想 象设计 人 才培养 目标 。… ( 2 )课 程 设 计 没 有适 应 市 场 需 求 。主 要 表现 为该 专 业 的课 程 设计 偏 重理 论教 授 ,实 践教 学 比例 过 小 。究其 原 因 ,
【 摘
要 】 本 文从产学研结合视角, 阐述 了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 式进行创新的必要性。结合西安外事学院
的改革实践, 提 出探 索实施 “ 3 + 1 ”人才培养模式和小学期制; 学校与企业、 科研 院所根据市场需求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 和规格; 根据课程内容, 积极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和教学方法; 积极开拓产学研 的合作路径,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等多项设想。 【 关键词 】 文化产业管理; 人才培养模 式; 路径
西部教育 困
本文 力陕西省 教育科学 ‘ ‘ 十三五 ”规 划课题 《 基于产学 研结合下的 文化产业 管理专业人 才培 养模式创 新研究 》 ( 编号 : S GH 1 6 H 2 7 4)
文化 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探索
以西安外 事学院为例
惠 向红
( 西安 外事 学院 陕 西西 安 7 1 0 0 7 7 )

于学 生 的培 养 过程之 中 的教 育模 式 。[ 3 它 具有 以下特 点 : 1 、开 放式 培 养 。产 学 研合 作教 育 是企 业参 与办 学 ,高 等学 校与 产业部 门 、科研部 门共 同培 养人 才的一 种开放 式教
育模 式 。它最 大的特 点就 是利 用了学 校与产 业 、科研等 单位 在人 才培 养方面 的各 自优势 ,打 破 了传 统学 校教 育 自我 封闭 和单 纯在 校 园内部环 境 中对学 生进行 培养 的单一 格局 。 2 、顶 岗劳 动 。产 学研 合作 教 育要 求学 生完 全 以一个 职

方面 是 因为受 传统 偏重学 术 型人 才培养模 式 的影 响 ,另一
业人 的身份 顶 岗从事 生产性 工作 ,在 完成学 校 的教 育教 学要 求 的同时 ,还要 完成 企 业交给 的生产性 工作 任务 ,承担 、参 加 一定 的科研 、工程 项 目。通 过实践 ,使 学生所 学 的理 论知 识得 以巩 固 ,使 学 生各方面 的能力得 到培养 。 通 过 上文 分 析 ,如 果 能 基 于 产学 研 结 合视 角 ,对 文 化 产业 管理 专业 人才培 养模 式进行 创新 ,就可 以很 好的弥 补单 纯学 校教 育 的不足 ,对人 才 的培 养是 非常 有利的 ,也是 非常 有 必要 的。第 一 ,可 以使得 我们 的培养 工作 更加具 有针对 性 和 有效性 ,更加 符合 社会 需求 。第 二 ,可 以很好 的弥补 学校 教 育功 能的 不足 ,为学 生建 立了真 实意义 的知识 和环境 ,有 利 于学生 创新 思维 的培 养 。第三 ,通 过资源 共享 ,可以 为学 生创 造更 好 的师资条件 和 实验条 件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