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高二教材)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高二教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高二教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安徽省怀远县常坟中学程超【教学目标】1.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设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二)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本课所在单元教学要求是“”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
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
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
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
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教师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
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
说罢,伯牙弹了起来。
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
伯牙惊叹不已。
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
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琵琶行(并序)》的作者背景、文学地位和基本内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音乐美,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琵琶行(并序)》的诗意、诗意和音乐美的表现。
2.2 教学难点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古代文化常识以及作者的创作背景。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琵琶音乐,引发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兴趣,引入新课。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大意,体会音乐美。
3.3 课堂讲解讲解诗词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解答学生的疑问。
3.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分析诗词的意境、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3.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练习题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5.2 参考资料:《唐诗三百首》、《中国古代诗词鉴赏》等5.3 网络资源:相关诗词解读、音乐素材等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讲授详细讲解《琵琶行(并序)》的历史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以及诗词中的文化意象。
6.2 诗词解析深入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6.3 音乐欣赏播放不同演奏家的琵琶曲版本,让学生感受音乐与诗词的完美结合。
6.4 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诗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对诗词的理解和体验。
6.5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第七章:课后作业7.1 背诵诗词要求学生背诵《琵琶行(并序)》,加强语言记忆和诗词美感。
7.2 论文写作7.3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古诗词阅读材料,扩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通过描写琵琶女在长安城中的演奏和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人民的生活。
1.2 教学目标理解《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和鉴赏能力第二章:诗歌结构分析2.1 诗歌的形式与结构介绍《琵琶行(并序)》的诗歌形式,包括诗体、韵律、节奏等,并分析诗歌的整体结构和章节分布。
2.2 各章节内容概述分别对诗歌的各章节进行简要概述,包括主要情节、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等。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琵琶女形象分析从外貌、性格、经历等方面对琵琶女进行详细分析,阐述其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背景。
3.2 其他人物形象分析分析诗歌中其他重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和作用,如主人公、听众等。
第四章:主题思想探讨4.1 社会风俗的反映探讨《琵琶行(并序)》对当时社会风俗的反映,如音乐文化、女性地位等。
4.2 人性的探讨分析诗歌中的人物性格和命运,探讨人性的善恶、命运的无常等主题思想。
第五章: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5.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鉴赏分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细致的鉴赏和分析5.2 教学活动设计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诗歌,了解背景知识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诗歌朗诵: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标准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深度分析人物形象和修辞手法的准确性参与讨论和朗诵的表现力6.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贡献课后作业的质量第七章:教学资源与材料7.1 教学资源教材和相关注释解读古典音乐和琵琶演奏音频资料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7.2 教学材料准备诗歌的全文和相关extracts提供书写纸张和文具第八章:教学安全与环境8.1 教学安全确保教学环境的安全和舒适注意学生的个人安全和健康8.2 教学环境提供安静和宽敞的教学空间确保教学设备和材料的完好和充足第九章:教学计划调整与反馈9.1 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学习进度,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9.2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和改进空间与学生进行沟通,解决问题和改进教学方法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评价学生的整体表现和进步情况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并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和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六、教学评价补充和说明:在教学评价环节,评价标准应明确,涵盖诗歌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分析、修辞手法运用等多个方面,以确保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一)共3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一)共3篇《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一)1《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一)一、教材解析《琵琶行(并序)》是我国唐代文学名篇,作者白居易。
诗中描述的是一个悲剧故事,由唐明皇在位时期的凉州刺史韦应物引述。
在课堂上,我们要注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文的基本情节和主题:通过琵琶音乐来概括女子艺人的生活悲剧,反映唐代低层女性的贫困、艰苦生活和弱势地位。
同时,本文所采用的旷远的“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则描写了生动的形象,表现了诗人雄浑的创作风格,与读者分享了优美的诗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琵琶行(并序)》诗歌中所表达的含义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文学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诗歌欣赏和诗歌写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刻思考和体会唐代女性的生存现状和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要点: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介绍选修一《琵琶行(并序)》的时候,老师可以介绍一下古代文艺形态——琵琶。
琵琶是中国古代一种十分受欢迎的乐器,也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唐代民间文艺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而《琵琶行(并序)》就是绝佳的琵琶曲创作,不仅是唐代文学的名篇之一,同时也是一种极好的文学作品。
2. 读文本环节要点:帮助学生熟悉文本,了解基本情节和主题。
先让学生静读全篇,再指导学生重读“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等经典语句,让学生尝试去理解抒写作品中的含义,找寻表达表情的语言。
此外,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琵琶行(并序)》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和抒情主旨。
在读文过程中,老师也要对重要的生词、独特的句式和有代表性的环境背景进行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和写作诗歌。
3. 文学欣赏体验环节要点:开发学生的精神直觉和想象力,进一步深入了解文学原文和表达艺术。
① 观看文学题材的艺术形式让学生观看曾吴演唱的《琵琶行》节选视频,此为依照白居易最著名的《琵琶行》改编的作品,演唱者虽然没有现身,但通过舞者的精彩表演,观众可以充分体验到白居易诗歌中描述的人物情感和整个故事的传达。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词类活用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夜,时间名词做状语:在夜里)2、遂命酒。
(名词"酒"受助动词"命"修饰,作动词:摆酒席。
)3、商人重利轻离别。
(形容词"重""轻"的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
)4. 歌以赠之。
(歌,名词作动词,作歌)古今异义1、因为长句。
古:因此创作;今连词,表示原因或理由。
2、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突然,发出;今:1.鼓出来。
2.超过一般的显露出来。
3.使超过一般。
3、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面容的色泽;今:颜色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
4、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刚才的;今:表方位。
)5、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的第二年;今:明年。
6、似诉平生不得志古:称心如意;今:志愿实现,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7、凝绝不通声暂歇古:时间短促,忽然;今:暂时。
8、老大嫁作商人妇古:年龄大;今:长兄,长子。
9、整顿衣裳起敛容古:整理;今:使紊乱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通假字1、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 鎞 ",钗子。
一词多义1、言:(1)感斯人言。
(话,名词。
)(2)凡六百一十六言。
(字,名词。
)(3)自言本是京城女。
(说,动词。
)2、命:(1)遂命酒。
(叫,吩咐,命令,动词。
)(2)命曰《琵琶行》。
(取名,动词。
)3、数:(1)使快弹数曲。
(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2)一曲红绡不知数。
(数量,名词。
)4、是:(1)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这,此,指示代词。
)(2)自言本是京城女。
(是,动词。
)5、为:(1)因为长句。
(写,做,动词。
)(2)初为《霓裳》后《六幺》。
(弹奏,动词。
)(3)为君翻作《琵琶行》。
高二语文上册《琵琶行并序》教案
高二语文上册《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2、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丰富内容;3、描写音乐的艺术二、教学过程.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下邽人。
贞元十五年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
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
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
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出“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其诗语言通俗易懂,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因而意志消沉。
“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创作成就大不如前。
晚年寄情山水。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代表作:《白牡丹》《买花》《暮江吟》《长恨歌》《琵琶行》《观游鱼》《鸟》《赋得古原草送别》《问刘十九》《宫词》知识点:“元白”“刘白”“元轻白俗”--苏轼《祭柳子玉文》:“元轻,白俗;郊寒,岛瘦。
”二人在诗歌革新中取得杰出成就,但白诗过于强调通俗平易,元诗还流于轻佻淫靡.后人“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故苏轼讥之为“元轻白俗”。
白居易生平与创作:时期生活特点诗歌特点前期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以讽喻诗为主。
代表作品为《卖炭翁》《秦中吟》,《新乐府》后期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
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
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2.解题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关于小序: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3(精品教学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的艺术特色,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
3,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德育目标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凶残,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害的下层妇女的崇高精神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诗歌的第二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时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反复诵读,正音释意后了解故事概况2鉴赏诗歌的结构和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烟波浩淼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记住了不少人,也遗忘了不少人。
当我们提到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唐朝时可能想到的首先是那时的才子佳人。
那么有这样一位才子,在他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李忱写了这样一首诗悼念他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请问:你们知道他写的是谁吗?对这就是白居易。
为什么?因为,他有两篇传世名作一首叫作《长恨歌》,一首叫作《琵琶行》。
今天我们就来翻开这一篇文学奇葩,让我们循声而去!二,解题1,白居易简介2,白居易诗歌理论(1)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指导思想。
综合儒、释、道三家思想(2)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3)他继承了《诗经》的比兴美刺的传统诗论,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同上)强调诗歌批评社会政治的功能。
3,作品类别讽谕——《卖炭翁》闲适——人生何所欲, 所欲唯两端.中人爱富贵, 高士慕神仙.(归田三首)感伤——《长恨歌》、《琵琶行》杂律——《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高二语文 琵琶行(并序)教案(新人教版)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二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新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第三单元《琵琶行(并序)》学习目标:1. 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2. 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理解本诗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及其在当时的社会意义。
关于课文:1. 背景简介白居易是唐代中叶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少年时,因避乱越中,得以接触普通劳动群众,对后来创作同情人民疾苦的诗歌有一定的影响。
他在一些诗中,描写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罪恶,提出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
也正因为如此,触犯了不少权贵。
《琵琶行》就写在政治上遭受打击,被贬为江州司马的时候。
2. 结构简析:全诗分为五个自然段,诗前有小序。
小序交代了创作这首诗的时间、地点,诗人当时的政治处境和创作动机,概述了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
首段八句,不仅写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环境、缘起,而且定下了全诗悲凉伤感的基调,为情节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二段着重描写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
第三段是琵琶女自叙身世。
第四、五段可看作一个部分,主要写诗人的感慨。
3. 课文重点难点诗中描摹音乐的片断,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里描写音乐的绝唱。
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描摹音乐,状无形音乐如在眼前,引导学生体会描摹的妙处,进而领会作者的感情,这是本课的重点难点。
二. 重点、难点:《琵琶行》第二段音乐描写中最精彩的部分是琵琶女演奏《霓裳羽衣曲》和《六幺》的描写,可从中体味其意境与声韵美。
诗人将她的三次演奏贯穿全诗,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画面。
写琵琶女技艺高超,有三个代表性乐段:乐段一以比喻与摹声写大弦小弦及二者交错的“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急切而愉悦的情调。
乐段二先写了“莺语”般清丽又流畅的乐曲,后又变化为“泉流冰下”的冷涩之音,直至弦凝绝”似终止状态,以静写动,以无声写有声,使听者与演奏者的意绪完全融合到一起。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琵琶行(并序)》的作者背景、文学地位和艺术特色。
分析并解读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琵琶行(并序)》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理解他们对人生、自然的感悟。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汲取智慧,提升个人修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琵琶行(并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停顿和情感把握。
2.2 课文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解读诗人的情感,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
探讨诗中的哲理,如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奈等。
2.3 文学鉴赏介绍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如关注、作者、背景等。
分析《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等。
进行比较分析,如与白居易的其他作品《长恨歌》的比较。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琵琶音乐,引发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典故。
3.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3.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进行课堂笔记的整理和复习。
第四章: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写一篇关于《琵琶行(并序)》的鉴赏文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欣赏古典诗词方面的进步,鼓励优秀学生。
针对学生的不足,给予指导和改进建议,提高教学质量。
高二《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1篇)
高二《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1篇)高二《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1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
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点评:之所以播放《汉宫秋月》,是由于这个曲子渲染了一种凄清、哀怨的感情,与本诗所抒发的感情异曲同工,有利于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导语故意设置得较为典雅,引入知音的传说,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意,使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诱思导学》中“预习导学”部分习题。
2、补充检查:(多媒体展示)(1)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贬官,降职(2)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出官:京官外调(3)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迁谪:贬官,降职(4)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第二年(5)铁骑突出刀枪鸣突出:突然出现,爆发出(6)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年纪大了(7)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先前,刚才(8)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因为:于是作(9)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命:命名(10)低眉信手续续弹信:随便地(11)如听仙乐耳暂明暂:一下子(12)却坐促弦弦转急却:后退(点评:这个环节是为下一步分析赏析、主动探究服务的。
因为计划用一课时讲授完毕,故而设置预习检查,以扫清语言障碍。
)三、整体感知课文,提出问题。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自己最感兴趣或最欣赏的句子或段落。
(点评:诱思探究理论认为,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琵琶行(并序)》,学生能够:1. 理解并能够正确朗读和解读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 了解唐代文化背景,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3.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正确朗读《琵琶行(并序)》并理解诗歌内容。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来解读诗歌。
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琵琶行(并序)》2. PPT或黑板3. 相关资料和动手实践材料(例如琵琶、音乐片段等)4. 诗歌鉴赏方法的教学资源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引入《琵琶行(并序)》的背景,介绍诗歌的作者白居易、诗歌创作背景。
2. 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你们听说过《琵琶行(并序)》这首诗吗?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吗?”第二步:朗读与分析(10分钟)1. 老师、学生朗读诗歌,学生可以跟读或背诵。
2. 分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主题和情感,了解诗人对李白的赞美和对琵琶的描写。
第三步:诗歌解读(15分钟)1. 提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一些表达手法和意象。
2. 分析诗歌中的典故和象征,例如琵琶的象征意义、诗歌中的叙事结构等。
3. 进一步展开讨论,比如探讨诗歌背后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以及诗歌与唐代文化的关系。
第四步:互动实践(15分钟)1.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例如学唱《琵琶行(并序)》的曲调,或学习琵琶的基本动作和弹奏方法。
2.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写诗、绘画、创作音乐等。
3.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进行观摩和互动交流。
第五步:课堂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老师进行课堂总结,回顾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发表个人反思和感想,分享对诗歌和课程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延伸:1. 延伸阅读其他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比较和分析。
2. 继续学习唐代文化和文学,比较不同时期的诗歌作品。
3.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或艺术展览,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和审美能力。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琵琶行(并序)》的作者背景、时代背景及文学价值。
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及其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分享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白居易对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感慨,以及对音乐和艺术的热爱。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琵琶行(并序)》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及其含义。
诗人白居易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
2.2 教学难点:对诗歌中描写琵琶音乐的部分进行深入理解和鉴赏。
对诗人白居易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琵琶行(并序)》原文及其注释。
与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多媒体教学设备。
3.2 教学环境:教室环境舒适,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思考。
学生座位安排便于讨论和小组合作。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诗作品,引发对《琵琶行(并序)》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琵琶音乐的认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并序)》原文,理解诗歌的大意。
学生通过注释和背景资料,对诗歌进行深入理解。
4.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及其含义。
学生通过小组分享,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4 探究学习:学生通过研究诗人白居易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学生通过欣赏和分析诗歌中的描写琵琶音乐的部分,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
5.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共同进步。
5.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客观、全面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并序)》的背景知识。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琵琶行(并序)》的作者白居易。
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历史情境。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1.4 教学活动教师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学生阅读《琵琶行(并序)》并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意义和主题。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采用案例分析和比较教学法。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2.4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琵琶行》来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第三章:文化背景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琵琶行(并序)》所反映的唐代社会和文化背景。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2 教学内容讲解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分析《琵琶行(并序)》中所描绘的人物和社会现象。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教学法。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3.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唐代社会和文化背景。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诗歌中所描绘的人物和场景。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理解。
第四章:创作与表达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创作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
4.2 教学内容讲解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原则。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
4.3 教学方法采用创作指导和小组合作教学法。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4.4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原则。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并进行小组讨论和评价。
《琵琶行(并序)》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doc
《琵琶行(并序)》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琵琶行(并序)》教案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背诵第二节;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1X乙木。
教学设想1.重点与难点: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2.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3.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程序一、激趣导入谁能说出一些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诗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高渐离易水送别荆轲。
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
司马相如向卓文君求爱弹奏《凤求凰九“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皇,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
”稽康悲奏《广陵散》。
《西厢记》莺莺听张生弹琴:“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卩禺卩禺。
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己通,娇鸾雏凤失雌雄。
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论琴:“琴者,禁也。
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
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
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 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
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
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
……”《三国演义》诸葛亮演空城计时焚香弹琴以示其闲静而惑乱司马懿。
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也有刘正风与魔教长老琴箫合奏而为知己的故事。
马志远曾据《琵琶行》作《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居。
叙述白居易和裴兴奴恋爱故事。
二、诵读鉴赏:(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琵琶行并序》(教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琵琶行并序》(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二课时一、激趣导入老师问学生是否知道一些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如《诗经》中的“琴瑟友之,___之”、___送别___、___钟子期高山流水、___弹奏《凤求凰》向___求爱、___奏《广陵散》、《西厢记》___听张生弹琴、《红楼梦》中黛玉论琴、《三国演义》中___演空城计时焚香弹琴以示其闲静而惑乱___、___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___与魔教长老___合奏而为知己的故事等等。
二、诵读鉴赏: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讲述了什么?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是什么?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序和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琵琶女艳盖群芳,艺压京城,备受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阅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人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而今,他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自守着空船的人,借着音乐来宣泄内心的苦闷;一个在江边送别客人,虽有酒却无欢笑。
一个擅长弹奏琵琶,一个善于欣赏,他们演绎出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故事。
正如浔阳楼的楹联所说:“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
”在这首诗中,音乐成为了诗人和琵琶女之间沟通感情的桥梁。
全诗共写了三个回合:第一节是听到琵琶声,邀请相见;第二节是再次听到琵琶声,诉说人生沦落;第五段是第三次听到琵琶声,此时琵琶女身穿青衫,泪湿衣袖。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琵琶行并序》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1.2 教学内容介绍《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
讲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背景和作者信息。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1.4 教学步骤1. 导入课程,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琵琶行并序》的背景和作者。
3. 提问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二章:课文讲解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内容逐句讲解《琵琶行并序》的内容和意义。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逐句讲解课文内容。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4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2. 逐句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4.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课文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文化背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琵琶行并序》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讲解《琵琶行并序》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分析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如音乐、舞蹈、服饰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4 教学步骤1. 讲解《琵琶行并序》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2. 分析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如音乐、舞蹈、服饰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文化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第四章:情感与意境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感受和理解《琵琶行并序》中的情感和意境。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体验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4.2 教学内容讲解《琵琶行并序》中的情感和意境。
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情感和意境的表达方式。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4.4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情感和意境。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20(精品教学设计)
6 琵琶行(并序)●点击学习目标▲知能目标1.体会本诗十分出色的音乐描写手法。
2.掌握本诗巧妙的结构艺术。
3.整体感知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深刻的思想主旨。
▲情感目标1.感知中唐以后社会变化给人带来的思想苦闷和心态变化。
2.感受诗中作者天涯沦落、愤愤不平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音乐描写手法的理解2.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3.部分诗歌语言的理解●刷新知识库存相关链接知识库存1.关于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
白居易是杜甫的有意识的继承者,也是杜甫之后的杰出的现实主义。
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沿着杜甫开辟的道路进一步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
白居易最大的贡献在于掀起了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卖炭翁》等。
著作集有《白氏长庆集》。
2.本诗题解与写作背景《琵琶行》为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长恨歌》齐名,且流传很广,唐朝时就有※白居易一生经过“志在兼济”与“独善其身”两个重要阶段。
※这首千古绝唱尽情地“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传说。
“行”是古体诗的标志之一。
白居易由于早年避乱江南时与人民较为接近,对政治的混乱和人民的疾苦有较为深切的感受。
所以在他担任“左拾遗”期间,曾怀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志向多次上书请求革除弊端,并写了大量讽喻诗反映民间疾苦。
这样就得罪了当时的权贵。
元和十年,获“甚伤名教”、“不宜治郡”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对此诗人既愤慨又伤感。
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公元816年),白居易便创作了这首著名的长诗。
诗前有一小序,简要交代了写作的原委。
3.词语辨析谪:迁谪拨:挑拨捻:捻线滴:滴水拔:拔草鲶:鲶鱼倾诉了白居易被贬后悲愤不平之情。
点晴聚焦嫡:嫡传泼:泼水稔:熟稔●探究互动平台【整体把握】探究平台1.这首诗主旨如何?※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低沉感伤,反映了中唐以后社会变化给人们带来的思想苦闷和心态变化。
高二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高二语文《琵琶行( 并序 ) 》教课设计一.教课目的:1.学习音乐艺术的描绘技巧,提升学生音乐赏识能力。
2.培育学生对艺术的意会力和兴趣二.教课重难点及解决方法: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描摹音乐的片段,向来被誉为古典诗歌里描绘音乐的绝唱。
作者采纳比喻的手法描摹音乐,状无形如在眼前,为学生学习描绘音乐供给了最好的借鉴。
指引学生领会描摹的妙处,领会点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是本课的难点与要点。
解决方法:1.经过观看电影剪辑帮助理解,加强感性认识。
2.列出思虑题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联合《音乐赏识》课所学的知识,指引学生说说赏识一些乐曲的感觉,启迪学生学习的兴趣。
要点阅读琵琶音乐腔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过程,领会点评作者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会包含此中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课前频频播放在《彩云追月》、《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我们此刻听到的这几首曲子是在《音乐赏识》课上赏识过的,大家能说出它的曲子吗?学生们能说一说自己听了此后的感觉吗?在音乐赏识课上,我们学习怎么样赏识音乐,在语文课上,我们则学习如何把自己的这些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
今日我们就来看看一位唐朝诗人是怎么样描绘音乐的。
二.介绍背景(幻灯片2“浔阳江头”)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时,一个秋季的夜晚,浔阳江上,懈逅一位因年长色衰,漂泊江湖的京城歌女。
那女子一曲饱藏忧怨的琵琶曲,引得诗人泪湿衣襟,发出了“同是天涯堕落人,相遇何须曾认识”的感触。
三.思虑题 1:(幻灯片 3:“思虑题一”)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诗歌中描绘音乐的诗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密语。
嘈嘈切切错乱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问:“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18(精品教学设计)
琵琶行(并序)一、文体简介: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属乐府诗体。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今陕西渭南),遂为下□人。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与元稹并称“元白”。
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
二、由读《序》切入:(一)字词:【文化常识】左迁出官长句善才(左迁:贬官。
古时秦汉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为尊,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
但一般车座则以右为尊。
)【一词多义】命快凡言始倡倡:chàng 领唱;通“唱”;带头,倡导。
Chāng 表演歌舞的人;妓女。
(后作娼)【古今异义】明年因为【词类活用】名作动:歌(二)理解内容及在诗中的作用: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由此可知其作用):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奠定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诗歌的特点就是“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
今天学习此诗,重在了解诗人是如何将人物及音乐写得形象感人的,由此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著有《白氏长庆集》。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强调现实主义。
其诗广为流传,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行”。
代表作:讽谕诗——《秦中吟》《新乐府》《卖炭翁》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并序)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生平与诗作复习《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外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烟里白沙堤。
——早春“鸟语花香、春意盎然”之景。
是诗人任杭州刺史时的作品,心情平静。
而《琵琶行》是诗人被贬时所作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怀远县常坟中学程超【教学目标】1. 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设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二)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本课所在单元教学要求是“”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
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
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
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
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教师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
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
说罢,伯牙弹了起来。
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
伯牙惊叹不已。
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
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交待鉴赏重点,明确学习任务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高一时我们学到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
据此,我们本课的鉴赏目标有以下三个:(投影显示)1. 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明确课堂目标,学习主体有充分准备,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可能。
)三、整体感知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反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两部分内容。
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在诵读过程中,学生眼、口、耳、心同时开动,在诵读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理解作品的主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分析课文我们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一)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
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具体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
可以设置如下问题:(投影显示)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种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
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
然后设置以下几个问题:(投影显示)a.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b.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c.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d.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教师要注意相机点拨。
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
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
C、侧面烘托的手法。
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反复诵读,自己品味。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
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给学生设置以下的问题:(投影显示)a.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b.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c.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
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
可以给学生设置以下的问题:(投影显示)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
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
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此环节,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引导,并通过简洁的板书,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真正实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目标。
)五、小结课文设计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过渡到白居易的处境)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
最后教师总结:A、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
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
B、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
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
(呼应课堂导入环节提出的问题,在课堂结构上首尾呼应。
)六、课外延伸继续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在课堂上分发《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中关于王小玉说书的片段材料,学生还可去找描写音乐的文章和诗歌,如《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等,让学生课外进行比较阅读。
七、布置作业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在作业的安排上,学生动手、动脑,实现将课内所学的知识向课外迁移,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育思想。
)附:板书设计琵琶行白居易三奏↓三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主题)【设计说明】《琵琶行》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
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其实在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已经具有了这种用文字去解读其他艺术的意识和高超技巧。
《琵琶行》就是一篇音乐与文字、与作者的感情水乳交融的好文章。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 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高一时学到过几篇。
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
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
音乐是付诸于感官的,学生还能感知。
但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
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是文章的难点。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
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
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再加上这是一篇课内自读文,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讲的过多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所以我觉得采用诵读法和学生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
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
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优化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应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质疑,在讨论中发表不同意见;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
”真正把学的权利交给学生,讲台不再是讲坛,而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各项能力得到比较全面的训练和提高,是我在本课教学设计中的追求。
作者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