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大题精做10 访谈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访谈类文本阅读
【2018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罗哲文(1924—2018),中国古建筑学家。

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

主持人: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
罗哲文: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

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

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

主持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
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有新创造。

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有创新。

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

主持人:2018年,您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

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年龄最大的人。

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龄做这样的事?
罗哲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

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

从那时候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底怎么回事。

主持人: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罗哲文: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

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

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的烽火台。

当时丝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的粮食。

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了烽火台,商旅可以补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

主持人:到目前为止,您跟长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一共去过长城多少次?
罗哲文:我跟长城打交道快60年了。

像八达岭、山海关,去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可能有一百次以上了。

主持人:实地考察中,您有没有遇到过危险?
罗哲文:遇到的太多了。

差不多十多年前我去考察长城,那儿有个地方非常危险,人很难攀上去,我上去的时候还背着相机,结果脚下一滑,差一点摔下去没命了。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师了。

罗哲文: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我觉得自己就是沧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

主持人:对于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您觉得他们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罗哲文: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

搞建筑首先你要画出图来,所以画图功夫一定得有,写文章介绍建筑的结构,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献的能力。

当时我们做研究,从哪一本书上看到可以引用下来的资料,都必须要查原书,不能不经考证就用。

像这种基本功年轻人要学的不能偷巧。

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

主持人:在古建筑保护中,您最担心、最忧虑的事情是什么?
罗哲文: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

我认为工匠特别重要,没有工匠不行,另外就是材料,可是现在很多人忽略了这一块儿,很多工艺失传了。

主持人:您搞了一辈子古建筑研究,在您看来,建筑是什么?
罗哲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外国人管它叫石头的史书,我说是木石的史书。

中国建筑跟外国的还不一样,外国的建筑主要是石头,我们中国主要是木建的,所以是木石的史书,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

历史有两个历史,一个是文字的历史,还有一个是实物的历史。

缺少了实物,就没有东西验证文字的历史了。

所以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

(选自《大家》,商务印书馆,2005年,有删改)1.概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

【答案】过程:(1)几十年前从书上了解到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2)2018年,罗哲文先生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3)探寻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危险;(4)考察和探寻长城60多年,去过100多次。

结论:(1)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2)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2.在古建筑保护上,罗哲文先生持哪些看法?
【答案】(1)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有创新。

(2)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

(3)要重视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

(4)要重视材料问题。

【解析】解答此题,可从文本中主持人和罗哲文的对话中,找出与古建筑保护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提示性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如罗哲文对梁思成保护古建筑的观点“中而新”的进一步阐释;再如“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另外就是材料”等。

3.访谈呈现了一代大师罗哲文先生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逐层分析。

【答案】(1)中国古建筑学家、一代大师。

(2)爱好做手工;从小就喜欢做手工、画画之类。

(3)讲信用、有责任感。

牢记梁思成先生文物保护的嘱托。

(4)具有执着的探寻精神。

考查和探寻长城60多年,100多次。

(5)敢于面对困难和危险,勇于付出。

考察长城时,差点付出生命。

(6)谦虚、谈吐生动不凡;见解独到深刻。

认为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木石的史书。

(7)注重培养新人和技术传承。

对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给出了恳切的建议。

一、【2018届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5月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演好自己的偶像剧
——专访文文山
他身上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才华”,另一个是“相貌”。

有“粉丝”这样评价他:“横溢的才华吓跑了脸上的帅气。

”还有人描述他的长相:“有惊无险,像街头的寻常路人。

”最损的莫过于吴宗宪“歹毒”的大嘴:“看看他的词,再看看他的脸,你才明白,原来上帝是多么公平!”
他便是方文山,周杰伦的“御用”词人。

从《双截棍》、《东风破》、《七里香》,直到今天感人肺腑的《菊花台》,方文山用天马行空的文字与瑰丽的想象一次又一次冲击我们的感官,他几乎包办了周杰伦所有脍炙人口的精品,成为今日歌坛中无法撼动的“指标性人物”。

此刻,他坐在我面前,接受我的采访。

记者:你曾以亲身经历为范本写过一本励志书《演好你自己的偶像剧》。

之所以有如此感悟,是否因为自己的成长故事充满励志色彩?
方文山:成长对我来说,并非一帆风顺。

我出生在台北一个小乡镇的普通家庭,家境不好,很小便开始勤工俭学了。

每到寒暑假时我一般都会外出打工,比如送报纸、当餐厅服务员……当时也会觉得苦,但现在回想起来却蛮感激。

因为有过那些困顿、不如意和苦难,今天的自己才会懂得惜福。

记者:电影和写作曾经是你的理想,为何却写了歌词?
方文山:当年我本想进电影圈发展,但是行业不景气,只好退而求其次写歌词。

我想,总有一天,自己会慢慢靠近电影圈的。

当时我的工作是安装防盗系统。

工作时,我会随身带纸和笔,边工作边想歌词。

有时突然想到一句好词,赶紧拿出笔把歌词记下。

就这样,一年下来写了一百多首,四处投递出去。

最终只有宪哥(吴宗宪)回了我的电话……
机会显然眷顾方文山。

当吴宗宪幸运地光顾之后,周杰伦又呼啸而来。

记者:周杰伦给你的最初的印象是什么?
方文山:我们同时被宪哥签下词曲经纪约。

起初对杰伦的感觉是:这个年轻人有些与众不同,做事酷酷的。

接触久了,我发现他的确有资格酷。

比如他钢琴弹得的确不错,音乐的确比别人更有创意,一年后,他又签了歌手约,显然是可造之才。

记者:关于你和周杰伦彼此的作用,很多人都在探讨甚至争论不休。

你自己认为呢?
方文山:我们是相辅相成的。

曲是架构,词是衣服。

杰伦的曲天生已经很匀称了,旋律本身已经很动人,即便没有我的词,它一样存在。

我只是帮他的旋律加画面,提供故事,让它更有血肉。

记者:有没有想过如果搭档不是周杰伦,而是别的歌手,你的歌词还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吗?
方文山:我想不会。

好的作品需要好的曝光平台。

杰伦的曲风便是强有力的曝光媒介,这种强强联手的效果便是“1+1=3”。

目前,“粉丝”们为方文山与周杰伦的地位吵得不可开交。

一种说法是周杰伦捧红了方文山,另一种说法是方文山成就了周杰伦,更有观点认为:这个年代,如果没有周杰伦,音乐将会很寂寞;如果没有方文山,周杰伦也会很寂寞。

记者:你觉得,你的歌词能在浩若烟海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方文山:风格。

创作歌词时,我会故意强调段落与段落不见得有关系,但阅读时依旧有
主题。

我强调一种整体感觉,这在《爱在西元前》有着很好的体现。

记者:你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人最大的悲哀是不想当自己。

方文山:几年来,我在圈内看到许多年轻人不想扮演自己,永远羡慕别人,成天幻想当周杰伦、刘德华。

与其羡慕别人,耽误自己的人生,不如做好优秀的自己。

在“一切皆有可能”的今天,人人都憧憬着由麻雀变成凤凰。

只是,变成凤凰的方文山却一再提醒:先甘心当一只麻雀,潜心演好自己的偶像剧。

否则,既错过麻雀的欢愉,又无法企及凤凰的荣耀,那岂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1.方文山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下列不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A.面对生活的苦难,意志坚强,将磨砺转化为锲而不舍的忘我创作。

B.认为做人先要做好自己。

甘心先做一只“麻雀”,踏踏实实做事。

C.有幸获得吴宗宪提供机会,能与周杰伦搭档,强强联手,使他能一朝成名。

D.懂得“转弯”:当电影行业不景气时,他退而求其次,以写歌词的形式靠近电影圈。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时,先在文中筛选出“方文山取得成功的因素”,然后在选项中筛选出不属于同一类的。

C项,是外部原因,ABD三项属于内部原因。

故选C。

2.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方文山是周杰伦的“御用”词人,他包办了周杰伦所有脍炙人口的精品,成为今日歌坛中无法撼动的“指标性人物”。

B.方文山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人生经历过那些困顿、不如意和苦难,让方文山懂得惜福。

C.方文山对周杰伦的评价很高,他认为若不是和周杰伦合作,他的歌词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D.方文山的歌词能从浩若烟海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写作歌词的风格与众不同,他强调一种整体感觉,不强调段落之间的关系,但阅读时依旧有主题。

E.本篇访谈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炉,特别是对话后的议论,能起到过渡衔接、表达作者观点的作用。

【答案】AE
3.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引用一些人的话能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写方文山长得很一般,甚至有些丑,突出了他极有升华,词写得十分出色;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开篇,引起阅读兴趣;同时又以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方文山横溢的才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答出文段的内容,然后再答作用。

内容上主要是突出方文山的“相貌”和“才华”,作用要注意所引用的话是在文章的开头,所以其作用应该是制造悬念,引起下文,提起阅读兴趣。

针对访谈类文本阅读题,有时需结合人物传记和散文的共同特点来解答。

二、【2018级四川省成都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话杨庆祥: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
访谈嘉宾:杨庆祥(评论家、学者、诗人)
凤凰文化:是怎么想要提出“新伤痕文学”这个概念的?
杨庆祥:首先,我已经注意到了有大量的作品在书写“改革开放”这段历史,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涉及了伤痕的问题。

这些作品中包括前辈作家余华的《第七天》,阎连科的《炸裂志》和最新的作品《日熄》,还包括大量青年作家的作品。

另一方面我又发现整个批评界或者说整个文化界并没有对这种倾向做出一个非常准确的判断。

只是从非常简单的社会学角度——比如70后、80后等等——来划分的。

我恰恰认为中国当下所谓的“50后、60后、70后、80后”甚至“90后、00后”其实都是同一代人,他们都在面临整个中国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伤痕或阵痛。

他们分享了共同的心理结构和情感结构,在他们的表达里面有共同的诉求。

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新伤痕文学”之所以出现的重要历史语境,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

凤凰文化:既然今天主要聊“新伤痕文学”,那我们先从“旧”的伤痕文学说起。

伤痕文学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文革”的历史创伤),它是一个比较短命的文学现象,当时比较重要的作品如《班主任》、《伤痕》,现在看起来是文学史价值大于文学价值的。

那么属于“新伤痕文学”范畴的文学作品,也会具有相似的局限或者说遗憾吗?
杨庆祥:八十年代的旧伤痕文学有个很大的局限,对事件的描述大于对人的描述,这就导致了它变成一个非常短暂的潮流。

当然它当时被终结也有一定的政治原因。

“新伤痕文学”应该从中吸取它的教训。

比如余华的《第七天》,在我的定义范畴里面它一定是“新伤痕文学”。

但如果“新伤痕文学”止步于余华的《第七天》,它可能也会变成一个短命的文学现象。

《第七天》的内在书写模式非常接近于当年旧伤痕文学的模式。

其实在我看来,应该上升到哲学和美学的高度。

不能上升到这个高度,必然就会很短命,也不能够提供更多的意义和路径。

凤凰文化:你提到“新伤痕文学”不仅仅是发现和揭露,对这个时代也是有照亮和疗愈作用的。

这个“疗愈”怎么体现?
杨庆祥: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生活在中国的普通人在社会转型的撞击过程当中积累了太多负面的情感性的东西。

个人跟世界的相处出现了问题,人和人之间的相处也出现了问题。

而我们又没有一个特别明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来对这些东西进行整合和改造,这就导致了有很多人会盲目地去追求一些神秘主义的东西。

对于真正的现代人来说,其实更需要一种理性的途径。

风凰文化:“疗愈”就是表达出这种感情吗?
杨庆祥:不仅是表达,而是通过一个“语言化”的过程将这种情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书写可以把这种社会的创伤表达出来,个人的创伤和社会的创伤是互为一体的。

这种创伤表达出来以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问题的根源所在。

凤凰文化:那么就你的观察,哪些作家或者哪些作品是让人满意的,能够担当起“新伤痕文学”的疗愈作用的?
杨庆祥:有很多人在往这个方向努力地写,但完美的作品目前可能还不存在。

我觉得更年轻的作家他们的写作方向是对的,他们采用的是一种对话的视角,没有简单地将伤痕“他者化”。

老一代的作家容易把伤痕轻易地归结于某一个具体的事物。

“新伤痕”不是,更年轻的作家们可能会意识到这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问题。

每个人只可能从自我出发然后抵达他者、疗愈他者。

首先要反思和批判自己,然后重建自我这个现代概念的主体性。

比如张悦然最近出版的长篇《茧》作出了一些尝试。

(摘编自凤凰网)1.下列对访谈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庆祥认为,“50后”到“00”后有着共同的心理结构,共同的表达诉求,这是“新
伤痕文学”出现的重要原因。

B.由于写作上太着力于具体事件,不能上升到哲学和美学高度,旧的“伤痕文学”因缺乏文学价值而成为短命的文学现象。

C.“新伤痕文学”对时代具有疗愈作用,可以通过书写创伤使现代人以理性的途径去对待自己在时代中遇到的问题。

D.年轻作家在写作“新伤痕文学”作品时采用了对话的视角,先反思和批判自己,重建自我主体性,再达到疗愈他者的目的。

【答案】B
2.下列对访谈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记者在对“新伤痕文学”提问时,一方面与本国文学中相似类型的作品进行了比较,另一方面也对其现实价值进行了追问。

B.杨庆祥认为余华的作品《第七天》在内在写作模式上仍未摆脱旧“伤痕文学”的影响,因而不能属于“新伤痕文学”。

C.杨庆祥认为“新伤痕文学”通过“语言化”的过程书写负面情感,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可以将个人创伤转化为社会创伤。

D.杨庆祥认为,虽然完美的“新伤痕文学”作品还未出现,但还是有青年作家做出了好的尝试,譬如张悦然的作品《茧》。

E.杨庆祥认为老一代作家在创作上容易将作品中的“伤痕”简单地“他者化”,作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识不足。

【答案】B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访谈材料的理解和分析。

从文中看,杨庆祥是把《第七天》定位在“新伤痕文学”范围里的,因此B项错误;C项“将个人创伤转化为社会创伤”无中生有。

3.杨庆祥为什么说“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请根据访谈材料加以探析。

【答案】①因为我们这一代人都处于中国向整个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说出我们的伤痕,可以表达我们共同的诉求。

②能让我们深刻反省“文革”时期的政治隐痛问题,从中吸取教训。

③对过去有发现与揭露作用,对未来有照亮与疗愈作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周有光先生访谈实录
2017 年1月14 日,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逝世,享年112岁。

本次访谈完成于2010年1月21日。

访: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法,但今天已经是需要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您以前进私塾时,经常吟诵吗?
周:我们那时读古书,都喜欢吟诵,那是一种比较初级的音律,用不到教就会的,因为常常听到某个人吟诵,每个人吟起来不完全一样,它是很自由的,等于是唱山歌啊。

唱山歌有一个音乐的调子,这调子用不着教,他就会了。

唱起来每一个人都有一点改变,没有很严格的标准的。

访:我们现在要把这种吟诵传承下来,要教孩子或去学习,有没有要掌握的规则呢?
周:什么东西开头都是没有规则,到有规则。

我看你们可以自己创造吟诵的规则,但首先要把它保留下来,甚至可以用五线谱把它记下来。

我做了一次试验。

苏州的评弹非常有名,我就想用用科学的方法把它们记录下来,将来失传了,可以根据记录来恢复。

记录它的语言呢,要用汉字,要用国际音标,还要另外设计一种吴语拼音,可以方便打字;记录音乐呢,要用五线谱,用简谱。

每一句都有5个方法记录下来。

隔了许多年以后,完全失传了,学者可以根据这个东西把它恢复。

访:我们也可以做这个工作。

周:现在世界上语言共同化很厉害,许多语言都失传了,中国许多方言都失传了。

怎样来保留文化,保留古代的东西,很值得研究。

访:周先生,诗的体裁不一样吟诵就不同吗?律诗和绝句它们的吟诵是否一样?近体诗和古体诗是不是不同?
周:调子跟文字的内容没有绝对的关系。

文字的内容,你吟诵时,会感觉到对于这种意义有共鸣的时候,可以用调子表达。

可是你的表达人家不一定理解。

所以说吟诵主要是给自
己听的。

小时候,我父亲有个小书房特别雅致,常听到他一个人在那边吟诵古书啊。

他念给自己听,自己觉得舒服。

访:周先生,刚才您在吟诵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您这有摇晃,这个摇,是该前后的摇,还是左右摇?
周:是很自然的。

唱山歌的时候自己会手舞足蹈,就这个道理。

他的语言、手和脚、身体的运动啊,会发生共鸣的。

都是自然的现象。

访:现在的老师教学生读书,已经没有这个姿态。

已经不用了吗?
周:在课堂上面,老师念,很少摇。

可是,我们常常听到老师一个人他在房间里边念,摇头摆脑的。

所以这些都是自己表情的需要,自己发现里边情绪的需要。

不是给人看的。

访:中国古代私塾这种读的方法,只求把文章记熟,不去追求理解它的深意,就是您刚才说您小时候老师这样教你们读书的方法,您说好不好?
周:我们那时候念书就是老师怎么教,就怎么学,这是一笔糊涂账。

那时几乎没听到教学法这个名字,反正是你跟着我学就算了。

还有个有趣味的事情。

我们的中学有个同学从小就读古书,会背许多古书。

我很羡慕他,我家里没有古书,他会背,我不会。

他很用功,早上五点钟就起来吟诵念书,我也五点钟起来跟着他学,我好多古书会背就是跟他学的,现在也忘不了。

那时候教育跟今天完全不一样。

我们那时候中学校上午上三课,九点钟上课,每课是五十分钟。

下午没有正课,有许多课叫作游艺课,你可以去学,可以不去学。

你今天学这个,明天可以学那个。

游艺课什么都有,有古文,有历史,有写字,有音乐。

音乐有中国音乐,外国音乐。

还有打拳。

打拳还有南拳和北拳。

随便你去学,你高兴学什么都行。

就这随便学的当中出了许多人才。

有一个叫储师竹的,他就是把精力放在下午的游艺课上面,去学胡琴,变成“胡琴圣手”。

还有一个叫刘天华,是音乐家,那时他已经在我们那里教书了,可是他下午还是跟游艺课去学。

游艺课这个制度很有意思,这里面出了很多人才。

所以现在用强逼方法叫学生考试,不一定好。

随便他自己学,会学出好东西来。

(摘编自《我读书时如何学习中国古诗文——周有关先生访谈实录》)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吟诵是文学、音律和肢体语言的结合,为防止其失传,可用科学的方法把它记录下来。

B.周有光读私塾时吟诵是没有规则的,也不用专门去学习,但他不反对给吟诵制定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