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急性肝功能衰竭
《肝功能衰竭诊治指南(2023年版)》要点
《肝功能衰竭诊治指南(2023年版)》要点
肝功能衰竭诊治指南(2023年版)要点
本文档旨在提供肝功能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以帮助医务人
员提供最有效的护理。
诊断要点
- 肝功能衰竭的诊断应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 实验室检查应包括肝功能指标、凝血功能和病因相关指标的
评估。
- 临床症状可以包括乏力、黄疸、腹水、肝性脑病等。
分级与治疗
- 肝功能衰竭可按其严重程度分为急性肝功能衰竭、亚急性肝
功能衰竭和慢性肝功能衰竭。
- 治疗策略应根据肝功能衰竭的分级决定,早期干预可以提高
治疗效果。
- 急性肝功能衰竭可考虑行肝移植手术,但选择适当的候选者
极为重要。
支持性治疗
- 适当的营养支持是肝功能衰竭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 药物治疗需要谨慎,应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
- 对症治疗,如腹水排除、凝血异常纠正等。
并发症预防
- 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肝性脑病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展。
-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 早期发现并处理腹水、宿便潴留等并发症。
随访和预后评估
- 对于康复的患者,应定期进行随访,评估肝功能和生活质量。
- 预后评估应考虑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情况和病因的持续性。
本文档的指南旨在为肝功能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些基本要点,但具体的决策还应将患者的个体情况和专业意见纳入考虑。
一
切决策应独立进行,并谨慎使用不确定性的引述内容。
请注意,本文档的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法律依据。
如有需要,请遵循当地法律和相关规定。
2024年肝衰竭课件
肝衰竭课件引言:肝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之一,负责多种生物化学反应的调节和维持体内环境稳定。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肝脏可能会受到严重损害,导致肝功能衰竭。
本课件旨在介绍肝衰竭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以帮助医疗专业人员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严重疾病。
一、病因:肝衰竭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病毒性肝炎、药物或毒素中毒、酗酒、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等。
其中,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是最常见的病毒性原因,而药物或毒素中毒和酗酒则是最常见的非病毒性原因。
二、病理生理:肝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主要涉及肝细胞损伤、炎症反应和纤维化形成。
当肝细胞受到损伤时,会释放出各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引发炎症反应,进一步损伤肝细胞。
同时,肝脏内的炎症细胞也会释放出更多的炎症介质,形成恶性循环。
肝细胞损伤还会导致肝内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纤维化,进一步影响肝脏的功能。
三、临床表现:肝衰竭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腹水、肝性脑病等。
其中,黄疸是肝衰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由于肝细胞损伤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使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
腹水是由于肝功能减退导致蛋白合成减少,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使液体从血管渗出到腹腔。
肝性脑病则是由于肝脏不能正常代谢氨,导致血液中氨水平升高,影响大脑功能。
四、诊断:肝衰竭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病毒性肝炎、药物或毒素接触、酗酒等。
然后,医生会进行体格检查,观察患者是否有黄疸、腹水等表现。
医生会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肝功能指标、病毒标志物、影像学检查等。
其中,血液肝功能指标如ALT、AST、总胆红素等可以反映肝细胞损伤的程度。
五、治疗:肝衰竭的治疗取决于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
医生会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抗病毒治疗、停用有害药物、戒酒等。
医生会给予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凝血功能障碍、控制感染等。
急性肝衰竭
黄疸出现后,消化道病症不断不缓解,而 且日趋严重。
偶见剧烈腹痛,酷似外科急腹症,有时误 诊为胆囊炎,但无外科急腹症的体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黄疸:
黄疸出现后,血清胆红素迅速上升,每日 上升幅度往往超过19~38 mol/L。
〔3〕内毒素血症与感染:
①内毒素血症:
63%~100%的患者发生肠源性内毒素血 症,加重肝脏进一步损害,形成恶性循 环。
②感染:
并发感染的发生率高达80%,有20%~ 25%的病人有菌血症,约40%的感染为 致死性。
〔4〕代谢紊乱: ①低氧血症/组织缺氧: ②低血糖:
③电解质平衡紊乱:
④酸碱平衡失调:
〔5〕高动力循环综合征与低血压: 高动力循环综合征是AHF的主要特征之 一,表现为心输出量增加,常高出正常 者2倍,外周血管阻力降低,由此引起平 均动脉压〔MAP〕降低。
〔6〕心肺功能异常: 心功能异常:
肺功能不全与肺水肿:AHF患者常伴有肺 功能不全或水肿。
〔7〕肾衰竭: AHF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30%~75
病,亦未出现腹水。 PTA≤40%~ 30% ②中期:有Ⅱ度脑病或明显腹水、出血 倾向〔出血或瘀斑〕,PTA ≤ 30%~ 20%;③晚期: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 综合症、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出血倾向、
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或 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 PTA ≤ 20 %。
七.治疗:
早期诊断、早期综合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 键。综合治疗包括:①根底治疗:维持 水、电解质、酸碱及热量平衡;②去除 致病因素;③减少毒物生成〔如内毒素、 氨〕,纠正代谢紊乱;④改善肝脏血循 环及提高供氧;⑤促进肝细胞再生;⑥ 防治一切可能或已出现的并发症,如出 血、感染、脑水肿等;⑦肝移植。
2024肝衰竭前期的人工肝治疗
2024肝衰竭前期的人工肝治疗肝衰竭前期是指患者肝功能急剧恶化,存在肝衰竭的风险,但尚未达到肝衰竭诊断标准的一种疾病状态。
若能对患者肝衰竭发生风险进行早期预警并及时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在我国等亚洲国家,肝衰竭的主要病因仍以HBV感染为主,目前多数肝衰竭前期研究主要集中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而在西方国家主要为酒精性肝炎相关性ACLF。
近年来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pre-ACLF)概念的提出及早期干预逐渐成为热点,本文将重点围绕pre-ACLF的研究现状及人工肝治疗进行讨论。
1、Pre-ACLF的概念及诊断标准ACLF是一类在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进展期具有多器官衰竭特征,患者的预后较差,病死率高达30%~70%。
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常见诱因包括HBV再激活、急性HAV/HEV感染、大量饮酒及急性细菌感染等。
在亚洲人群中,以上诱发因素均较常见,而在西方人群中,饮酒和细菌感染是常见的触发因素。
由于不同区域ACLF的基础病因、临床特征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对该病的诊断在我国、亚太地区及欧美地区尚未形成统一标准。
在现有的指南和共识中,AeLF的诊断是基于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表现出肝衰竭(亚太肝病学会共识及中国标准),或表现为肝及肝外多器官功能衰竭(欧洲肝病学会)的典型特征;无论基于何种诊断标准,晚期患者的短期病死率明显高于早期及中期患者,因此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对于改善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早诊早治的生存优势,及时判断肝衰竭前期的患者非常重要。
不同地区的肝病学者根据临床经验提出了各自判断pre-ACLF的标准。
《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提出了Pre-ACLF的概念及相应的临床特征:(1)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呕吐和腹胀等消化道症状;(2)ALT和/或AST大幅提高,黄疸进行性加深,TBil在85.5〜171μmol/L或每日上升217.1UmOI/L;(3)有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在40%〜50%且INR<1.5o该诊断标准强调了ALT、AST大幅升高是Pre-ACLF的标志,同时限定了TBiI升高和PTA下降幅度,与pre-ACLF的病理改变密切相关。
2024版肝功能衰竭ppt课件
MRI检查
对于肝脏病变的分辨率更 高,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 及鉴别诊断。
其他辅助诊断技术
肝活检
通过穿刺或手术获取肝脏 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是 确诊肝功能衰竭的金标准。
免疫学检查
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 抗体,如抗核抗体、抗线 粒体抗体等,有助于诊断 自身免疫性肝病。
遗传学检查
针对某些遗传性肝病,如 肝豆状核变性等,可进行 相关基因突变的检测。
ERA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肝功能衰竭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功能严重损害,导致肝 脏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 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 一组临床症候群。
发病原因
包括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药物或 毒物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缺血性损伤等。
率。
肝性脑病预防和处理方法
降低血氨浓度
通过药物治疗或饮食调整,降低患者 血氨浓度,减少肝性脑病的发生。
去除诱因
积极治疗原发肝病,去除导致肝性脑 病的诱因,如消化道出血、感染等。
纠正氨基酸代谢紊乱
给予患者支链氨基酸等营养支持,纠 正氨基酸代谢紊乱,改善肝性脑病症 状。
其他常见并发症应对策略
01
02
03
04
肝肾综合征
积极改善肾功能,避免使用肾 毒性药物,必要时进行血液透
析等治疗。
肝肺综合征
给予患者氧疗、机械通气等呼 吸支持,同时积极治疗原发肝
病。
凝血功能障碍
补充凝血因子、维生素K等, 改善凝血功能,预防出血倾向。
电解质紊乱
定期监测电解质水平,及时纠 正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
高钠血症等。
急性肝功能衰竭
④大量腹水者可取半卧位,以使膈肌下降,有利于呼吸运动,减轻呼吸困难和 心悸,同时应避免使腹内压突然剧增的因素,如剧烈咳嗽、打喷嚏及用力排便 等。阴囊水肿者可用托带托起阴囊,以利水肿消退。
护理措施
4.组织病理学检查 肝细胞呈一次性坏死,坏死面积超过肝实质的2/3;或亚大块坏死,伴存 活肝细胞严重变性,窦壁网架不塌陷或少量非完全性塌陷。由于肝衰竭 患者凝血功能严重降低,实施肝穿刺具有一定的风险,应慎重选择。
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2、消化道症状 3、凝血机制异常 4、肝性脑病 5、肝肾综合征
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
监测病情变化:
1.密切观察循环、呼吸情况,监测中心静脉压、有创动脉血压、无创心 功能以及脉搏指示持续心功 能监测; 监测血气分析。
2.监测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变 化,出现消化道出血给予血 流动力学监测。
3.监测血糖,提防低血糖
护理措施
避免诱因护理
(2)血清蛋白或前清蛋白明显下降。
(3)血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
临床表现
2.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15s)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降低(<40%)。血 小板<50×109/L,血纤维蛋白原减少(<1.25g/L),血清胆碱酯酶活力< 40%。
3.影像学检查:提示肝脏体积进行性缩小。
其他护理
1.做好皮肤的护理, 保持口腔、鼻腔和皮肤的清洁,及时更换被 污物污染的被褥、衣物,定时翻身,保持皮肤干燥,预防压疮发生 2.重视清洁肠道,保持大便通畅。 3.做好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
肝衰竭最新诊治指南
肝衰竭的分期
3.晚期 在肝衰竭中期表现基础上,病情进一
步加重,有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淤斑等 ),PTA≤20%,(或INR≥2. 6 ),并出现以下 四条之一者: 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大出血 、严重感 染、II度以上肝性脑病。
考虑到一旦发生肝衰竭治疗极其困难,病 死率高, 故对 于出现以下肝衰竭前期临床
标准。
(六)预后评估
肝衰竭尚缺乏敏感、可靠的临床评估指标或体系 。多因 素预后评价模型如皇家医学院医院(King’s College Hospital, KCH)标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 、序贯器官衰 竭评估(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Child pugh-Turcotte评分(CTP)等, 以及单因素指标如TBil、凝血酶 原时间(PT)、血肌酐 、胆碱酷酶、血脂、血清钠等对肝衰竭预 后评估有 一定价值, 可在临床参考应用。
≥1.5), 且排除其他原因; ④肝脏进行性缩小。
亚急性肝衰竭
起病较急, 2 ~26 周出现以下表现者: ①极度乏力, 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②黄疸迅速加深, 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正常值
上限 10 倍或每日上升≥17. 1 μmol/L; ③伴或不伴有肝性脑病; ④出血倾向明显, PTA≤40%(或 INR≥1. 5)并排除
• 妊娠急性脂肪肝/HELLP综合征(以溶血 、肝酶升高和血小板减少为特点, 是妊娠
高血压疾病的严重并发症)所导致的肝 衰竭建议立即终止妊娠, 如果终止妊娠后 病情仍继续进展, 须考虑人工肝和肝移植 治疗。
对乙酰氨基酚、抗结核病药物(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抗代 谢药、 抗肿瘤化疗药物、部分中草药(如土三七)、抗风湿病药物、乙 醇、毒蕈等 ✓ 妊娠急性脂肪肝 ✓ 自身免疫性肝病 ✓ 肝移植、部分肝切除、肝脏肿瘤 ✓ 先天胆道闭锁 ✓ 胆汁淤积性肝病、创伤、辐射等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处理和护理指导
定期随访:根据 病情和恢复情况, 制定合理的随访 计划
复查项目:包括 肝功能、血常规、 尿常规、腹部B超 等
注意事项:避免 剧烈运动、保持 良好的生活习惯 、注意饮食营养 均衡
心理支持:给予 患者心理支持和 鼓励,帮助其树 立信心,积极配 合治疗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诊断标准:符合 急性肝功能衰竭 的临床表现和实
验室检查结果
鉴别诊断:与其 他肝病、胆道疾 病、胰腺疾病等
相鉴别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03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紧急处理
药物治疗
药物选择: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如N-乙酰半胱氨酸、谷胱甘肽等 剂量调整: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药物相互作用: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 药物副作用:密切观察药物副作用,及时处理
病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脂肪性肝 病等。
发病机制: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肝脏细胞损伤、炎症反应、胆汁淤 积、肝窦阻塞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包括黄疸、腹水、肝性脑病、凝血功能障碍等。
疾病分期和临床表现
急性肝功能衰竭 分为三期:急性 期、亚急性期和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 处理和护理指导
汇报人:XX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概述 03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紧急处理 04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护理指导 05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康复指导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概述
定义和病因
定义:急性肝功能衰竭是指肝脏在短时间内严重受损,导致肝功能急剧下降,出现黄疸、 腹水、肝性脑病等症状。
肝衰竭诊断标准及分型
肝衰竭诊断标准及分型
肝衰竭的诊断标准:
1.肝功能急性失代偿,肝功能评估指标ABCD,即:
A(脑病):精神症状,谵妄、昏迷等。
B(出血):出血倾向、DIC、内脏出血等。
C(肝紊乱):低蛋白血症、乳酸性酸中毒等。
D(脏器衰竭):肾功能损害、呼吸衰竭等。
2.无肝硬化史或有肝硬化史但目前未处于退化状态。
肝衰竭的分型:
1. 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无肝病史或有慢性肝病史但在短时间内出现肝功能急剧恶化(1-26周内)的病情。
2. 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SALF):肝功能减退的时间长一些(4-12周内),多见于有基础性肝病的人群。
3. 慢性肝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CLF):慢性肝病长期累积导致损害、代偿和失代偿依次出现,最终进入失代偿期。
肝衰竭分为三期:代偿期、失代偿期和恢复期。
其中代偿期包括无症状和轻度症状时期;失代偿期表现为重症病因难以控制;恢复期即指失代偿期后,经治疗后出现恢复的表现。
急性肝衰竭诊断与治疗PPT
病毒性肝炎: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酒精性肝病: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损伤
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肝脏 导致的肝损伤
遗传性肝病:某些遗传性疾病导致的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某些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其他原因:如脂肪肝、肝硬化、胆道疾病等
肝功能急剧下降,表现为黄疸、肝 性脑病、凝血功能障碍等症状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功能衰竭, 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
注意事项:密 切监测电解质 水平,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急性肝衰竭的预防 与预后
避免饮酒过量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 惯
避免接触有毒物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定期进行体检,及 时发现并治疗肝病
预后评估的重要性:预测患者病情发展,制定治疗方案 预后评估的方法: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预后评估的因素: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肝功能状态等 预后评估的结果:良好、中等、差等,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调整
症状:意识模糊、行为异常、昏迷等 原因:肝脏功能严重受损,导致血液中氨含量升高 治疗:使用降氨药物,如乳果糖、谷氨酰胺等 预防: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饮酒、滥用药物等
原因:急性肝 衰竭导致肝功 能受损,电解
质代谢异常
症状:低钾血 症、低钠血症、
低钙血症等
处理方法:补 充电解质,纠 正电解质紊乱
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感染等
寄生虫感染:如疟疾、血吸虫病等
处理方法:根据感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或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接触感染源。
出血原因:肝功能受损,凝血功能障碍 出血类型:消化道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处理方法:输血、止血药物、内镜下止血等 注意事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急性肝功能衰竭治疗的研究进展
急性肝功能衰竭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急性肝功能衰竭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疾病,治疗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主要介绍了急性肝功能衰竭治疗的研究进展。
在药物治疗方面,最新研究成果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细胞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的创新技术也为患者带来了希望。
生物技术的发展为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提供了前景。
治疗中仍存在挑战,需要跨学科合作共同克服。
未来,急性肝功能衰竭治疗的发展方向将更加多样化和个体化,跨学科合作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总结与展望,读者能更深入了解急性肝功能衰竭治疗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关键词】急性肝功能衰竭,治疗,研究进展,药物治疗,细胞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生物技术,挑战,发展方向,跨学科合作1. 引言1.1 急性肝功能衰竭治疗的研究进展概述急性肝功能衰竭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常常导致严重的合并症和死亡。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也取得了新的突破。
本文将从药物治疗、细胞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生物技术等多个角度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进行全面探讨,以期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策略。
本文还将对急性肝功能衰竭治疗中存在的挑战进行分析,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2. 正文2.1 药物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药物治疗在急性肝功能衰竭中一直是重要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针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药物治疗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值得关注的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肝衰竭患者的治疗策略不断优化。
研究表明,通过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针对不同类型和病因引起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医生们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以提高治疗效果。
一些新型药物在急性肝功能衰竭治疗中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突破。
某些抗氧化剂在减轻肝细胞氧化损伤方面表现出了较好的效果,有望成为未来急性肝功能衰竭治疗的新选择。
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
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急性肝衰竭是肝病当中一种非常危重的类型,它是急性起病,既往没有慢性肝病的病史,两周内就出现两级或者两级以上的肝性脑病,并且有以下的临床表现:第一、极度的乏力,并伴有明显的厌食、恶心、呕吐、腹胀等严重的消化道症状;第二、短期内的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10倍正常值上限,或者每天上升>17.1μmol/L;第三、有明显的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活动度指标<40%,并且排除其它的原因;第四、肝脏进行性缩小。
如果有以上的情况就可以考虑诊断急性的肝衰竭。
急性肝衰竭起病急,在2周之内出现Ⅱ度以上的肝性脑病,出现以下四种情况下诊断为急性肝衰竭。
第一、患者高度乏力、高度腹胀。
第二、黄疸的进行性加重,在171μmol/L或者是每天上升17.1μmol/L 以上。
第三、凝血功能的恶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凝血酶原活动度<40%。
第四、患者出现肝脏进行性的缩小。
满足以上条件者,临床诊断急性肝功能衰竭。
急性肝衰竭是一种肝功能损伤,发病较急,主要表现出肝性脑病的症状,诊断的标准有以下四种。
一、症状,表现出极度乏力而且伴随厌食、腹胀的消化道症状。
二、黄疸加深,病人在短期之内表现出黄疸加深,而且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上限。
三、出血倾向,病人进行检查时表现出PTA小于40%。
四、肝脏缩小,病人在进行B超检查或是用手触摸时发现表现出肝脏进行性缩小。
急性肝衰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是没有慢性肝病的既往史。
其次是有明显的厌食、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还有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活动度≤40%。
最后是出现严重的黄疸,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或每日上升≥17.1μmol/L。
另外,急性肝衰竭患者还会出现肝性脑病、腹水等严重并发症。
首先我们讲一下,急性肝衰竭的诊断标准,它要求是急性疾病,十四天内出现二度及以上肝性脑病,并有以下表现者:(1)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2)短期内黄疸进行性加重。
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
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急性肝衰竭(ALF)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常常导致患者需要急救和肝移植。
ALF的诊断需要依据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ALF诊断标准,但根据临床实践和研究经验,可以制定一套相对合理的诊断标准,以便于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ALF患者。
一般而言,ALF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首先,患者需要有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表现,如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等。
其次,需要排除慢性肝病和其他慢性肝功能不全的可能,包括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此外,还需要排除药物、毒物和病毒感染等因素对肝功能的影响。
最后,需要进行详细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病毒学检查、自身免疫指标等,以确定肝功能的严重程度和可能的病因。
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ALF诊断标准包括美国急性肝炎研究组(ALFSG)的标准和欧洲急性肝衰竭联盟(EFALD)的标准。
ALFSG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患者需要有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表现,如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等;肝功能指标明显异常,如血清胆红素升高、ALT和AST升高等;凝血功能指标异常,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等;排除其他可能的肝功能不全原因,如慢性肝病、药物中毒、病毒感染等。
EFALD的诊断标准与ALFSG类似,但在一些细节上有所不同,如对病因的判断、实验室检查的内容等。
总的来说,ALF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排除其他可能的肝功能不全原因,以确定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判断,制定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加统一和规范的ALF诊断标准,以便于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ALF患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浆白蛋白↓,γ球蛋白↑ ,白/球蛋白比值下降或 倒置。
3、脂类代谢:游离脂肪酸增加 脂肪肝; 胆固醇酯化减少
甘油三酯合成增加
4、电解质平衡紊乱: 低钾:食欲不振、胃肠功能紊乱、醛固酮灭活减少 低钠:水潴留是形成稀释性低钠血症重要原因。(病情危 重)
(二)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 endoroxemia)
肝脏功能受损 枯否细胞功能抑制 内毒素吸收↑
五、生物转化功能障碍
1、药物代谢障碍 (1)药物半衰期延长 (2)肝血流改变使药物或毒物代谢异常:
分流 (3)药物与白蛋白减少→结合性药物↓→药
物毒性副作用↑。 2、毒物的解毒障碍 3、激素的灭活减弱 胰岛素、雌激素、皮质醇、醛固酮、ADH↑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
• 如果凝血酶原时间延长4~6秒或更多(INR≧1.5), 并伴随神志改变,则可考虑诊断急性肝功能衰竭。
• (1)病史采集:药物、毒物暴露及病毒感染危险 因素。
• (2)体格检查:评估意识状态并注意是否有慢性 肝病体征,多数有黄疸部分右上腹触痛。
• (3)实验室检查:凝血、常规生化(特别是血 糖),动脉血气、对乙酰氨基酚浓度、肝炎标志 物、Wilson病指标及自身抗体、妊娠试验、血氨。
血症。 (4)血内胆盐的积聚→ 动脉血压降低与心动过缓。 (5)胆汁酸有毒扁豆碱样作用 →血中胆碱酯酶活性
↓ → 神经系统的抑制症状。
三、凝血与纤维蛋白溶解障碍:
1、 肝在调节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中起到 重要作用: (1)肝几乎合成全部的凝血因子; (2)清除活化的凝血因子; (3)制造纤溶酶原; (4)制造抗纤溶酶; (5)清除循环中的纤溶酶原激活物。
1、糖代谢:低血糖 暴发性肝炎时常见。 机制: (1)大量肝C坏死→肝内糖原储备↓ ↘肝C内质网上葡萄糖—6—磷酸 酶破坏→肝糖原不能水解。 (2)白血症
(1)白蛋白↓:有效肝C总数↓和肝C代谢的障碍→白蛋 白合成↓→白蛋白↓ →腹水形成。
4 防治MODS:
(1)纠正酸硷失衡:硷中毒 :稀盐酸,Vc
(2)脑功能:脱水、降温(32~33度) (3)ARDS (4)ARF
5 肝功能直接支持
非生物人工肝:血液透析、血浆置换 生物人工肝
6 肝移植
并发症:
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一直被认为是急性肝功能衰竭最危险的 并发症,发展至颞叶钩回疝很快危及患者生命。
。
一 意识障碍—肝性脑病
意识障碍
扑翼样震颤
一期(前驱期) 轻度性格改变
可有
行为异常
二期(昏迷前期)意识错乱、睡 眠 有
障碍、行为失常
三期 (昏睡期) 昏睡、精神错乱
有
四期 (昏迷期) 昏迷
无发引出
脑电图
正常
特征性表现
异常 异常
实验室检查
1 血清转氨酶 胆酶分离 2 血清胆红素 3 血清白蛋白 4 凝血酶原时间 5 胆硷脂酶活力 6血氨或 7 BCAA/AAA 8 其他:肾功能;DIC
发病机理
1 肝炎病毒:免疫反应、淋巴细胞毒性 作用
2 肝 血管闭塞:缺血、缺氧 3 毒蕈(鬼笋蕈):肝细胞毒 4 部分不清
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缺乏特异性,恶心、 呕吐、腹痛、脱水等;
随后:出现黄疸、凝血功能障碍 、酸中毒或碱中毒、低血糖或昏 迷;
特征:意识障碍,凝血酶原时间 (PT)延长。
一、代谢障碍
(1)肠外营养:氨基酸:支链;脂肪乳 (2)新鲜血、血浆、白蛋白 (3)凝血酶元复合物、纤维蛋白元 (4)促肝细胞生长素(HCG) (5)全身抗感染治疗
3 抗肝昏迷治疗:
(1)减少肠道毒物生成和吸收:乳果糖;新霉素、 甲硝唑;
(2)促进毒物代谢:降氨药:谷氨酸钠(钾),精 氨酸
(3)纠正氨基酸失衡:支链氨基酸 (4)BZ受体拮抗剂:氟马西尼
颅内高压的防治: • (1)Ⅰ~Ⅱ度肝性脑病的治疗:如进展为Ⅱ度肝性脑病应转
入ICU,行头颅CT除外颅内出血,尽量避免使用镇静剂, 如过度躁动可给予小剂量短效安定类药物。 • (2)Ⅲ~IV度肝性脑病的治疗:头部抬高30度,并进行气 管插管以维持气道通畅,若需要用镇静剂,可考虑给予小 剂量异丙酚,可减低脑血流量,吸痰时可气道滴入利多卡 因。 • (3)应用乳果糖:血氨增高与脑水肿有关,可肠内使用 乳果糖降低血氨水平来治疗和预防脑水肿进一步加重。 • (4)控制癫痫发作:应使用苯妥英钠和低剂量苯二氮卓 类药物,预防使用苯妥英钠对脑水肿和死亡率均无影响, 不推荐预防使用。 当出现去大脑状态、瞳孔异常等,提示颅内压升高,应按脑 水肿处理,如使用甘露醇,过度通气等。
急性肝功能衰竭
概念:
原来不存在肝硬化的病人在一种或多种较 强的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的急性、大量 肝细胞坏死,或肝细胞内细胞器严重功能 障碍,在疾病发生的26周内出现肝功能迅 速恶化,并导致精神异常及凝血功能障碍 的一种临床综合症。死亡率高。
5 生物转化: 磺溴肽钠潴留试验(BSP) 吲哚氰绿试验(ICG)
病因
1 病毒性肝炎:甲、乙、丙 2 化学物中毒:
药物: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
吸入麻醉剂:氟烷 非类固醇消炎药:阿司匹林、水杨酸
毒物:四氯化碳、黄磷,剂量依赖。 3 严重创伤、休克、感染 4 其他:妊娠急性脂肪肝
病理
1 肝细胞大块坏死:见于各型肝炎
2 肝细胞急性脂肪浸润:妊娠急性脂肪肝、 四环素损伤
细胞低渗性低钠血症→脑C水肿。
二、胆汁分泌和排泄障碍(黄疸) :
1、高胆红素血症: 临床表现:黄疸。
2、肝细胞内胆汁淤积症:
3、对机体的影响: (1)胆汁积聚过多→肝细胞变性、坏死;胆盐可激
惹小胆管增生与炎症反应 → 引起肝硬化。 (2)胆汁不能排出肠腔, →VitK吸收障碍,凝血
因子Ⅱ、Ⅶ、Ⅹ↓ → 出血倾向。 (3)肠内胆盐缺乏→内毒素吸收↑→肠源性内毒素
预防及治疗
急性肝功能的临床过程为进行性多器官功能衰竭, 除中毒引起者可用解毒药外,其余情况均无 特效疗法。治疗目标是生命支持,期望肝功 能恢复或有条件时进行肝移植!
一 预防: 1.注意药物对肝的损害 2.肝手术前的肝功能评估 3. 休克、缺氧、脓毒症时注意监测肝功能 4 .积极治疗肝原发病
二 治疗 1 病因治疗 2 支持治疗
2、凝血功能障碍,易发生出血倾向 (1)凝血因子合成↓ (2)凝血因子消耗↑:DIC (3)循环中抗凝物质↑:肝素、FDP。 (4)易发生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 (5)血小板破坏↑与功能异常:脾功能
亢进
四、免疫功能障碍
(一)细菌感染与菌血症 严重肝病时→肝合成补体不足→细菌 的调理性作用减弱; 血浆纤维连接蛋白严重缺乏,枯否细 胞吞噬功能严重受损,易感染。 常见:菌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尿道 感染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