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变异试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的变异试验
由于细菌的突变所发生的表型变异必须在一定外界环境下才表现出来,因此对外界环境在突变中的作用曾发生过争议。
曾有学者认为细菌与其他生物一样,需经过突变与外界环境条件选择而出现突变株;然而也有学者认为细菌生长繁殖迅速,外界环境可直接作用诱导出变异株。
这一争论直到 1943年Luria与Delbruck 进行了有名的变异试验(Fluctuation test)后才初步获得解决。
变异试验是根据统计学原理设计的(图1)。
将一瓶对大肠杆菌噬菌体T1敏感的细菌培养后,稀释至1,000细菌/ml,分别分至两套试管系列。
一套仅将细菌接种至一支大管培养基中,经一段时间培养后,分别接种于数个平板。
在平板中加入噬菌体,(如果出现耐噬菌体裂解的突变细菌株则在该平板上应出现菌落)以筛选耐噬菌体的突变株菌落。
另一套试验为将细菌分别接种于数支小试管的培养基,经过一段时间后自每支试管吸取菌液各涂布接种一个加入噬菌体的平板,然后计数发生的突变耐噬菌体菌株菌落数。
如果耐噬菌体菌株是接触噬体而诱导产生的,两套平板上出现的噬菌体菌落数应大体相等。
如果系细菌自发突变则两套平板上的耐噬菌体菌落数应有显著不同,因为在后一情况下,细菌分别在各支试管中各自在生长繁殖周期或早或迟可发生突变。
突变发生早的突变株繁殖后出现的子代数必然多于突变株发生晚者,因此各平板上的菌落有的很多,有的则缺如。
实验结果证明两套平板上耐噬菌体菌落数差异很大,证实细菌变异可自身发生,而外界条件仅起选择作用。
然而,仍有学者对上述实验的统计学意义持异议。
1952年Lederberg设计了影印培养(Replica plating),这一试验证明细菌耐药突变不是由抗菌药物诱导产生,而在未接触抗菌药物前已产生耐药突变。
其方法为将对链霉素敏感的大肠杆菌大量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上,培养后细菌在培养基上均匀的长出菌苔层,然后用灭菌的丝绒复盖在一块与平皿同样大小的木块上轻轻影印,使细菌菌落全部转移到丝绒面上。
另取含有链霉素的琼脂培养平板,将丝绒面再印在其上,从而获得与原始平板完全相同的复制平板。
将此平板培养,耐药的菌落出现后,通过比较,可从原始平板的相应部位刮取菌苔转种至液体培养基中,增菌后,重复制备原始平板与影印平板。
经过数次重复后,则可获得一株完全没有接触过链霉素的高度耐链毒素的突变株,表现为原始平板上全部菌落与含链霉素平板上的菌落吻合。
这一实验雄辩地证明了链霉素仅起选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