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细菌的变异, 致病机理

合集下载

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可修改版ppt]

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可修改版ppt]
细菌的感染和致病 机理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正常菌群 正常存在于人体外表和同外界相通的肠
道、呼吸道等腔道中,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 对宿主无害,有些还有利的微生物。
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 生物拮抗作用 营养作用 免疫作用 抗衰老作用
健康壮年 粪便涂片
肠道的正常菌群
健康青年 粪便涂片
健康 中年 粪便 涂片
阴道 大肠杆菌、乳杆菌 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等
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鼻咽腔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表皮葡萄球菌 口腔 甲,丙型链球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 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 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皮肽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 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人体常见的正常菌群
部位 主要菌类
皮肽 口腔
葡萄球菌、类自喉杆菌、绿腋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丙酸杆菌、 白念珠菌
表皮葡萄球菌、甲型和丙型链球菌、肺炎球菌、奈瑟菌、类杆菌、 梭杆菌
鼻咽腔 葡萄球菌、甲型和丙型链球菌、肺炎球菌、奈瑟菌、乳杆菌
眼结膜 葡萄球菌、类自喉杆菌、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外耳道 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尿道 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肠道 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 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厌氧性细菌 真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
条件致病菌
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被 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成了 条件致病菌
致病条件 1、寄居部位的改变 2、免疫功能低下 3、菌群失调
细菌的致病机理
中和作用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感染的来源 外源性感染 病人、带菌者、病畜与带菌动物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精品PPT课件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精品PPT课件
n 接合性质粒主要包括F质粒、R质粒、Col 质粒和毒力质粒。
25
接合(conjugation )
►F质粒的接合
Donor
F+
F-
F+
F-
Recipient
F+
F+
F+
F+ 26
接合(conjugation )
27
接合(conjugation )
►F质粒的接合(高频重组株Hfr)
F+
F+
Hfr
8
细菌的基因组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 2、质 粒(plasmid)传物质,是环状闭合的双
链DNA。
有自我复制能力 编码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特征 ►质粒的特征 可自行丢失与消除 具有转移性
9
细菌的基因组
►几种重要的质粒:
F质粒
带有F质粒的为雄性菌,能长出 性菌毛;无F质粒的为雌性菌, 无性菌毛。
R质粒
转座子 Tn1 Tn2 Tn3
Tn4 Tn5 Tn6 Tn7 Tn9 Tn10 tn551 Tn971 Tn681
转座子的特征
携带耐药或毒素基因 AP(氨苄青霉素) AP、SM(链霉素)、Su(磺胺) Km(卡那霉素) Km (卡那霉素) TMP(甲氧苄氨嘧啶)、SM
Cm(氯霉素) Tc(四环素) Em(红霉素) Em (红霉素) 大肠埃希菌(肠毒素基因) 15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
第四节 遗传和变异
一、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二、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 三、细菌的基因组 四、细菌变异的机制 五、细菌遗传变异研究的意义
2
遗传和变异概念
1、遗传
指亲代的特性可通过遗传物质传递 给子代,保证物种的稳定性。

细菌的变异特点

细菌的变异特点

细菌的变异特点细菌作为微生物世界中的重要成员,其生物学特性及进化机制一直是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细菌的变异是其适应环境、克服挑战的关键因素,了解这些变异特点对于医学、农业以及生物技术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系统探讨细菌变异的主要特点,包括变异的机制、类型及其对细菌生存和进化的影响。

一、细菌变异的机制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细菌变异最基本的机制之一。

细菌基因组中DNA的任何变化都可以引起突变。

这些变化可以是单个核苷酸的替换、插入或缺失,亦或是较大范围的结构变异。

例如,点突变常常由DNA复制过程中发生的错误引起,这种突变可能导致氨基酸序列的改变,进而影响蛋白质功能。

基因重排基因重排涉及到细菌基因组中大规模的结构变化。

这种变化包括基因的转移、倒位、重复等现象。

重排可以通过染色体上的交叉、断裂以及重组等过程实现。

这些变异可以影响多个基因的功能,甚至导致新基因的产生或原有基因的丧失。

转座子插入转座子是能够在基因组中移动的DNA序列,它们的插入可以导致基因组的变异。

转座子插入通常会引起基因功能的丧失或改变,这种现象对细菌的基因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水平基因转移细菌之间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基因的水平转移,包括转化、接合和转导。

转化是指细菌直接吸收环境中的游离DNA,接合是通过细菌之间的直接接触传递DNA,而转导则是通过噬菌体介导的基因转移。

这些过程使细菌能够迅速获得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增强其适应能力。

二、细菌变异的类型点突变点突变是指在DNA序列中单个核苷酸的改变。

这种变异可能会导致氨基酸的变化,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功能。

点突变包括错义突变(氨基酸的改变)、无义突变(产生终止密码子)和沉默突变(氨基酸序列不变)等类型。

插入和缺失突变插入和缺失突变涉及到基因组中较长的DNA片段的增加或减少。

这类变异可以导致框移突变,即引起阅读框的改变,进而影响蛋白质的整体结构和功能。

插入和缺失突变通常由DNA复制过程中的错误引起,也可以是由外源因素导致的。

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

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

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
13/24
外毒素抗原性 外毒素含有良好免疫原性, 可刺 激机体产生特异性保护抗体, 这种抗体称为抗毒素, 可用于紧急治疗和预防。外毒素用0.4%甲醛溶液处 理脱毒后, 但仍保留原有抗原性, 称之为类毒素(疫 苗), 可用于免疫接种。
外毒素理化性 外毒素不耐热, 高温失去毒性。 少数例外, 如葡萄球菌肠毒素及大肠杆菌热稳定肠 毒素能耐100℃30min。
3.带菌现象:不论是隐性传染还是显性传染,动
物康复或痊愈后,病原菌在动物体内继续存在,
并不停排出体外,称为带菌现象。
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
21/24
三、病原菌在体内分布与排出
1.病原菌在体内分布
依据病原菌存在部位与性质,传染又分为:
1)局部传染:病原菌侵入动物机体后,局限于 一定部位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产物引发局部病理 反应,称为局部传染。
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
17/24
二、毒力减弱
致弱:若把强毒接种到人工培养基上连续传代,
或者经过非易感动物或加入一些化学物质,使其毒 力减弱过程。
作用:主要用于制造疫苗、菌苗。
方法:
1、长时间在体外连续培养传代
2、在高于最适生长温度条件下培养
3、在含有特殊化学物质培养基中培养
4、在特殊气体条件下培养
5、经过非易感动物 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
含有株特征。
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
3/24
一、细菌致病性确实定
1. 柯赫法则 是确定某种细菌是否含有致病性
主要依据,其关键点:
第一,特殊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可查见,在健
康者不存在;
第二,此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而得到纯种;
第三,此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造成一样病

医学微生物学PPT课件 细菌感染与免疫 细菌感染与致病机制

医学微生物学PPT课件 细菌感染与免疫 细菌感染与致病机制
超抗原 2:细菌侵入数量 3:细菌侵入部位
侵袭过程
• 黏附与定植 • 侵入 • 繁殖与扩散
黏附与定植
• 黏附现象:单个散在吸附
微菌落 细菌生物膜
• 黏附物质:普通菌毛/荚膜 • 黏附机制:静电吸引/疏水作用/
阳离子桥联作用/配体受体相互结合
• 黏附的组织趋向性
E. coli fimbriae
细菌的外毒素多数为A-B型分子结构,外毒 素的作用机制类型
• 5、其他梭菌外毒素:艰难梭菌可产生毒素 A(肠毒素)和毒素B(细胞毒素)。毒素 A和B的靶分子是Rho,其作用机制尚不清 楚。
• 外毒素的分子结构不是A—B型模式的尚有: (1)损伤细胞膜的毒素
• (2)激素样作用的毒素
内毒素
是G-在死亡裂解之后,释放出来的菌体成分
内毒素内毒素作用于肝枯否细胞、 中性粒细胞 等使之释放内源性热原, 再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 中枢所致。
(B)白细胞数目改变
早期白细胞减少,以后增加。减少可能与大量白细胞粘 附于毛细血管壁有关;继之白细胞数增多, 则与骨髓受内 毒素刺激后, 使白细胞大量释放入血有关。但伤寒菌内 毒素是例外, 始终使血循环中的白细胞数减少。
• 1、具腺苷二磷酸核糖基转移酶活性的 毒素:这类毒素都为A-5B结构,即每 一外毒素分子由1个A亚单位和5个B亚 单位组成。包括有霍乱肠毒素、大肠 埃希菌不耐热肠毒素、百日咳毒素等。
细菌的外毒素多数为A-B型分子结构,外毒 素的作用机制类型
• 2、RNA糖基化酶毒素:这类毒素的分子结构式 为A-5B。例如痢疾志贺菌产生的志贺毒素和大肠 埃希菌0157:H7产生的Vero毒素。
Type 1
mannose
P
• galactose – glycolipids – glycoproteins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和变异PPT课件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和变异PPT课件
➢ 外源性遗传物质:供体菌染色体DNA,质粒DNA及噬菌体 基因等。
➢ 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方式: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 转换、细胞融合。
1. 转化(transformation):转化是供体菌裂解游
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 的性状。
转化试验
2. 接合(conjugation)
✓ 转位因子有三类:插入序列(IS);转座子(Tn);转座噬菌 体或前噬菌体。
噬菌体
噬菌体
噬菌体(bacteriophage,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
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噬菌体具有病毒的一些特性:个体微小,可以通过滤
菌器;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构成的衣壳和 包含于其中的核酸组成;只能在活的微生物细胞内复制增 值,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 噬菌体分布极广,凡是有细菌的场所,就可能有相应的噬 菌体的存在。
▪ 非遗传性变异:是细菌在环境因素等影响下出
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因基因结构的变化而产 生的。
(一)、基因的突变与损伤后修复
➢ 突变(mutation):是细菌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突然而稳定 的改变,导致细菌性状的遗传性变异。
➢ 基因突变规律:突变率 突变常自然发生,但突变率极低。 突变与选择 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回复突变 细菌由 野生型变为突变型是正向突变,有时突变株经过又一次突 变可恢复野生型的性状。
质粒DNA的特征
➢ 质粒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 ➢ 质粒DNA所编码的基因产物赋予细菌某
些性状特征。 ➢ 质粒可自行丢失与消除。 ➢ 质粒的转移性。 ➢ 质粒可分为相容性与不相容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DNA分子上的一
段特异性核苷酸序列片段,它能在DNA分子中移动,不断 改变它们在基因组中的位置,能从一个基因组转移到另一 基因组中。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ppt课件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ppt课件
如: 淋球菌 (用第四代环丝氨酸)
结核
(耐异烟肼)
痢疾菌 (多重耐药菌株,药物依赖性菌株链霉素)
PPT课件 15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青霉素的菌株已从1946 年的14%上升至目前的80%。
A、金葡菌 —青霉素 B、耐药金葡菌 —甲氧西林 耐药金葡菌 —万古霉素
PPT课件 16
耐万古 霉素肠 球菌以 接合方 式传递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PPT课件
1
1、遗传 VS 变异
(1)遗传:生命体通过核酸的复制和分配使亲代的性
状传递给子代,致使子代与亲代的生物学性状基本相 同,且代代相传,遗传使细菌的性状保持相对稳定。
(2)变异:在一定条件下,子代与亲代、子代相互之间,
生物学性状发生不同程度的稳定性差异。
PPT课件
2
A、遗传性变异(基因型变异)
a金葡菌青霉素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以接合方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以接合方b耐药金葡菌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万古霉素式传递常见致病菌的耐药原因细菌药物耐药原因金葡菌青霉素产生b内酰胺酶甲氧西林合成pbp2膜结合蛋白降低药物对膜的亲和力膜结合蛋白降低药物对膜的亲和力四环素药物泵出肠球菌青霉素酶四环素核糖体改变绿脓杆菌青霉素酶或pbp改变氨基糖苷类酶或核糖体改变抗菌药物的作用靶位耐药性细菌在世界各地的分布二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大多为单倍体基因组细菌的基因组是指染色体和染色体以外遗传物质所携带基因的总称
• 两端的保守末端 • 中间的可变区:基因盒(多为耐药基因)
5`保守末端含有功能元件
• 整合酶基因,产物催化基因盒的整合与切除 • 重组位点 • 启动子
PPT课件
35
三、细菌变异的机制
——基因的突变与损伤后修复 ——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细菌遗传变异的机制

细菌遗传变异的机制

细菌遗传变异的机制细菌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并且具有惊人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

然而,由于它们的复制方式以及基因组的特点,细菌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率。

细菌的遗传变异是细菌种群适应环境变化、抵抗抗生素等逆境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以细菌遗传变异的机制为题,介绍细菌遗传变异的原因、方式以及对细菌种群和人类的影响。

细菌遗传变异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主要因素:突变和基因重组。

细菌的突变是由于DNA复制过程中的错误导致的基因序列的改变。

细菌的DNA复制速度非常快,大约每20分钟就能进行一次复制,因此复制错误的概率相对较高。

此外,外界环境的影响,如辐射、化学物质等也会导致细菌的DNA发生突变。

另一方面,细菌还具有基因重组的能力。

细菌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转座子、嵌合体等方式将外源性DNA或自身DNA插入到细菌基因组中,从而导致基因组的改变。

细菌遗传变异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点突变。

点突变是指细菌基因组中单个碱基的改变,包括碱基替换、插入和缺失等。

点突变可能导致细菌基因的功能改变,从而影响细菌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

此外,细菌还可以通过基因重组产生遗传变异。

水平基因转移是一种常见的基因重组方式,它允许细菌从其他细菌或环境中获得外源性DNA,从而引入新的基因进入细菌基因组。

此外,转座子和嵌合体等DNA序列也可以在细菌基因组中发生移动和重组,导致细菌遗传物质的改变。

细菌遗传变异对细菌种群和人类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对于细菌种群而言,遗传变异是适应环境变化和抵抗抗生素的重要途径。

在环境变化或抗生素压力下,细菌通过遗传变异来产生新的基因型,从而获得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这种遗传变异的速度非常快,使得细菌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环境,从而提高生存竞争力。

然而,细菌的遗传变异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细菌的遗传变异可能导致耐药基因的出现,从而使得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力增强,给人类的抗感染治疗带来挑战。

对于人类而言,细菌的遗传变异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细菌的变异第一节细菌遗传与变异的概念(concept of bacterial heredity and mutation)一,细菌的遗传性(bacterial heredity)。

二,细菌的变异性(bacterial mutation)。

第二节细菌的遗传物质一、细菌染色体(一)大小与形状双链、环状,109 Dal, 2.64χ109400kb(kilobase),1.36mm,400个基因。

(二)染色体的复制origin 复制起点replicating fork 复制叉replicon 复制子二、质粒 plasmid(一)质粒的大小和形状(二)质粒的复制少数杂合质粒超过一个replicon(三)质粒的共同特性1.具有自我复制能力2.决定生物学效应3.转移特性4.相容性( compatibility)5.自行丢失与消除( curing)细菌接合型非接合型质粒的区别接合型非接合型 conjugative nonconjugative 大小大,>40kb <7.5kb拷贝数少,1-几个/每个染色体多,>10个/每个染色体复制特性紧密型松驰型传递后代一分为二随机分配(四)质粒控制的性状1.抗生素抗性 R 因子2.毒素3.adherence or colonization 所需的表面结构4.细菌素 Col5.其它cryptic plasmid第三节细菌的变异现象一、细菌形态结构及菌落性状的变异(一)菌形及结构的变异细菌的L-型变异。

原生质体(protoplast): 革兰阳性菌,胞壁完全缺损。

球形体(spheroplast):革兰阴性菌,胞壁部分缺损。

(二),菌落性状的变异光滑型(S型),粗糙型(R 型),二.细菌的毒力变异强毒株:virulent strain弱毒株:attenuated strain无毒株:avirulent strain三,细菌的耐药性变异四,细菌的抗原变异五,细菌的酶活性变异第四节细菌变异的机理一、细菌变异类型:遗传型变异Genotypic variation:表现型变异Phenotypic variation:(一)致死突变型(二)条件突变型(三)抗性突变型(四)营养缺陷型二,基因突变机制突变(mutation)变异株(variant)(一)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自发突变率10-9--10-6(二)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 )比自发突变要增高10~10000倍1.碱基置换 (substitution)转换 (transition)颠换 (transversion)2.移码突变(三)突变与选择Darwinian evolution三,基因的重组与转移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基因转移转化(Transformation)受体菌直接摄取外源DNA,实现基因转移转导(transduction)通过噬菌体实现基因转移溶源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溶源噬菌体基因组转移给受体菌染色体接合(conjugation) 通过细菌间桥(性菌毛)实现基因转移(一)转化(Transformation)1928年,Griffith 转化实验1944年,Avery 证实转化因子为DNA(二) 转导(transduction)噬菌体的一些特性:基因组:双链DNA,单链DNA,RNA生活期: Eclipse, Latent period , Rise period分类: VirulentTemperate lytic growthLysogeny prophage 染色体整合λ噬菌体质粒样 P1噬菌体1.普遍性转导 generlized transduction流产转导 abotive transduction2.局限性转导 specilized transduction(三) 溶源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温和噬菌体含有一些基因对噬菌体的生活过程无影响,但赋予细菌一些功能,这些基因的表达称溶源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

细菌由溶源性转换产生的外毒素及性状改变Diphtheria toxin by 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rythrogenic toxin by Streptococcus pyogenesBotulinum toxin by Clostridium botulinumShiga-like toxin by E coliSalmonella O 抗原(四) 接合(conjugation)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简称为F factor或性因子(sex factor)F+菌Hfr菌F’质粒R’质粒(五)转座子(transposons)转座子: DNA片段,可以从DNA的一个位点转移到相同或不同DNA分子的其他靶位点。

转座(transposition)。

1.N onreplicative transposition2.R eplicative transposition转座与同源的重组的区别:转座涉及靶序列的复制,单个转座子有不同的靶序列。

R质粒中转座子的情况:1.一个转座子中含多个抗性基因2.多个抗性转座子分散在不同位置3.Composite transposon:由一个转座子插入另一个转座子形成。

第三节细菌变异的实际意义一,在检验诊断工作上应用二,在预防传染病上的应用三,在治疗中的应用四,在遗传工程中的应用第四章细菌的致病原理第一节概述致病性(pathogenicity)毒力(virulence):由产毒素性及侵袭性构成。

病原菌(pathogen):指能引起宿主疾病的细菌。

非致病菌:不能引起宿主疾病的细菌。

条件致病菌:第二节细菌致病机理1、侵袭性(invasiveness):指细菌侵范组织的能力。

① Clonization:黏附和起始增殖。

②逃避和克服宿主防御机制的能力。

③产生细胞外物质(invasins)帮助侵袭。

2、产毒性 (Toxigenesis)①内毒素:LPS②外毒素一、侵袭性(invasiveness)(一) Clonization:(二)帮助侵袭细胞外物质(invasins)。

1.扩散因子 spreading factors透明质酸酶 Hyaluronidase胶原酶 Collagenase神经氨酸酶 Neuraminidase链激酶和链道酶 Streptokinase and Staphylokinase2.引起溶血和白细胞溶解的酶PhospholipasesLecithinaseHemolysins3.金葡菌胶原酶 Staphylococcal coagulase4.细胞外消化酶 Extracellular Digestive Enzymesproteases, lipases, glycohydrolases, nucleases5.与侵袭有关的短距离作用的毒素anthrax toxin (EF)pertussis toxin(三)逃避宿主防御1.细菌逃避和克服宿主吞噬作用①避免与吞噬细胞接触。

②抑制吞噬细胞吞噬③在吞噬细胞内生存④杀死或损伤吞噬细胞吞噬前杀死吞噬细胞吞噬后杀死吞噬细胞2.细菌逃避和克服宿主免疫防卫①产生对细菌抗原的免疫耐受分子模拟抗原伪装免疫抑制②在免疫力达不到的地方存在③诱导无效抗体④分泌可溶性细菌抗体⑤抗原变异二产毒性 (Toxigenesis)二种毒素内毒素 endotoxin LPS外毒素 exotoxin(一)外毒素 exotoxin1.外毒素的性质和特点类毒素(toxoids):Ehrlich最早发现。

抗毒素A+B 亚单位的排列:A酶活性部分,B结合、转运功能。

毒素的结合与进入: 1, B结合形成小孔,A进入。

2, B结合受体,内吞进入。

大部分外毒素为质粒或溶源性噬菌体编码产物由溶源性转换产生的外毒素:Diphtheria toxin by 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rythrogenic toxin by Streptococcus pyogenesBotulinum toxin by Clostridium botulinumShiga-like toxin by E coliSalmonella O 抗原2.外毒素的作用机理表3:细菌外毒素的来源和活性毒素名称产毒细菌活性炭疽毒素(EF)炭疽杆菌水肿因子(EF)是一种腺苷酸环化酶,导致吞噬细胞cAMP水平升高并使细胞膜形成离子通透小孔(溶血)腺苷酸环化酶毒素百日咳杆菌引起局部吞噬细胞cAMP水平升高并使细胞膜形成离子通透小孔(溶血)霍乱肠毒素霍乱弧菌G蛋白ADP核糖基化作用,刺激CAMP生成,使肠道细胞内CAMP增高,导致水、电解质分泌大肠杆菌肠毒素大肠杆菌作用类似霍乱肠毒素志贺菌毒素痢疾志贺氏菌酶活性剪切rRNA,导致易感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减低内毒杆菌毒素内毒杆菌为一种依赖Zn2+的蛋白酶,抑制神经肌肉突触信号传导,导致松弛麻痹破伤风毒素破伤风杆菌为一种依赖Zn2+的蛋白酶,抑制抑制性突触信号传导,导致痉挛麻痹白喉毒素白喉杆菌延长因子-2(EF-2)ADP核糖化作用,抑制靶细胞蛋白合成百日咳毒素百日咳杆菌G蛋白ADP核糖化作用,阻断易感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的抑制作用葡萄球菌肠毒素*TSST-1 金葡菌广泛激活免疫系统,包括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可引起呕吐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金葡菌作用于血管系统,导致炎症、发热和休克红疹毒素(猩红热毒素)链球菌引起局部红疹反应*致热外毒素(pyogenic exotoxins)已被认为是超抗原,它们代表了一族能广泛激活免疫系统的物质,它们通过与APCs(抗原递呈)细胞上的MHCⅡ和T细胞受体特异性beta链作用刺激T细胞增殖,这一作用的显著特点是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淋巴因子,如:IL-1,TNF 等,这些淋巴因子在内毒素引起的致病过程起主要的作用。

(二),内毒素1.内毒素的存在部位2.内毒素的化学结构类脂体A, 核心多糖,O型特异性链①O型特异性链: 3-6个糖残基重复而成, 0-70个重复。

变异最大的抗原成分②核心多糖:7-11个糖残基,特征性成分:KDO 2—酮-3—脱氧-D-甘露辛酮糖酸及L-甘油型庚糖抗原性较为保守,不同类型微生物的具有交叉反应性。

③类脂体A:2个D-GlcN β1’,6-糖苷键相连,构成骨架。

内毒素细菌内、外毒素的比较━━━━━━━━━━━━━━━━━━━━━━━━━━━━━━━━━━要点内毒素外毒素━━━━━━━━━━━━━━━━━━━━━━━━━━━━━━━━━━来源革兰氏阴性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及革兰氏阴性细菌存在部位胞壁成分胞浆内综合,从细菌释放出或细菌溶溃后释出化学性质脂多糖蛋白质稳定性 160度2-4小时才破坏 60-80度,30分钟破坏毒性较弱,多样性毒性较强,特异性低强,单一性毒性,对特殊组织有选择性毒性抗原性能使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使机体产生抗毒素形成类毒素不能可形成类毒素致热原性能偶尔酶活性无有检测方法鲎试验及热原试验皮内试验,中和试验及动物试验检测方法鲎试验及热原试验皮内试验,中和试验及动物试验━━━━━━━━━━━━━━━━━━━━━━━━━━━━━━━━━━3.毒素有多种多样的生物活性作用,1,发热反应2,白细胞反应3,糖代谢紊乱4,斯氏现象(Shwartzman phenomenon)5,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6,内毒素休克7,能增加机体的非特异性抵抗力8.抗肿瘤作用:参与发热反应的细胞因子:TNF, IL-1, IL-6参与内毒素休克及致死的因子:TNF,IL-1,IFN-γ参与Shwartzman反应的因子:TNF,IL-1,IFN-γ参与抗肿瘤的因子:TNF,IL-2,IL-6,IFN-α, IFN-γ,CSF参与增强机体抵抗力的因子:TNF,IL-2,IL-6,IFN-γ,CSF鲎试验可用来检测内毒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