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方体育教育与近代体育教育的发展
【学科教学论】国内体育与健康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简要介绍国内外体育与健康教学论的发展历程1、近代中国体育教学理论(1840年—1949年)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由独立自主的封建专制的国家演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中国的教育也进入了近现代时期。
在体育教学思想领域中,各种教学思想、理论经过冲突、融合,出现了新的特点。
康有为有一套比较完整的体育教育理论,他是中国近代最早从资产阶级全面教育的意义来认识和阐述体育的。
在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比较系统地介绍西方文明到中国来,特别注重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全面发展教育学说,因而第一次从全面教育角度把西方体育教育引入中国,并且有了初步的实践。
改良派的体育教育思想与理论在当时对我国体育教育理论的发展起了非常有益的启蒙作用。
五四”运动期间,中国兴起了反封建主义,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的新文化运动。
一些进步的体育思想理论对我国体育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世纪后半叶,以美国为主的英、美各教派在我国创办了教会学校,并设立了基督教青年会,宣传西洋体育。
西洋体育在我国的广为传播,对我国体育教育理论产生了较大影响。
2、我国当代体育教学理论(1949年至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理论先是批判并全盘否定美国的自然体育思想,在学习前苏联体育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体育教育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理论不仅呈现出和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体育事业相对应的趋势,而且其自身也经历着不断深入与丰富发展的新进程。
结合体育与健康教学论的发展趋势,谈谈如何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对全国实行强身健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小学是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和强化的最好时期,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不怎么需要干重活,所以整体的身体状态不如从前。
所以,提高农村小学体育的教育水平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文对现在存在的问题做浅要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良措施,希望能对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中国体育运动背景及发展
中国体育运动背景及发展体育运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尚体育运动的传统,各种民间体育活动在各地广泛开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体育运动逐渐融入了世界体育大家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之路。
一、中国体育运动的历史背景1.古代体育: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有了射箭、驾车等体育活动。
战国时期,武术、养生术等开始兴起。
汉代以后,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如骑马、射箭、蹴鞠、养生等。
2.近现代体育:近现代,西方体育传入我国,如足球、篮球、排球等。
随着国人对体育的认识逐渐深入,体育运动成为国家民族振兴的重要载体。
3.改革开放后的体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不仅在竞技体育方面取得了辉煌成绩,而且全民健身运动也广泛开展。
二、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现状1.竞技体育:我国在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大赛上屡获佳绩,部分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在国际上具有优势地位。
2.全民健身:近年来,全民健身运动在我国得到广泛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广场舞、马拉松、瑜伽等各类体育活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3.体育产业:随着体育市场的不断壮大,我国体育产业逐渐形成了以体育用品、体育服务、体育场馆等为核心的产业链。
4.体育教育:体育教育逐渐受到重视,从小学到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不断完善,培养了一大批体育人才。
三、中国体育运动的未来展望1.深化体育改革:进一步优化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改革体育管理体制,提高运动水平。
2.全民健身普及:加大对全民健身的投入,引导人们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3.体育产业发展:培育体育产业市场,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4.体育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体育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华体育文化走向世界。
总之,中国体育运动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文化、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将继续推进体育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
概括近代中国体育运动发展历程
概括近代中国体育运动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近代体育的起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西方文化的
影响下,中国开始接触到体育运动,此时体育运动主要限于外国传教士和留学生的活动,同时当时的体育运动主要以体操和田径为主。
2. 国家体育发展与民族意识的兴起(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逐渐形成独立的体育组织和机构,同时也发展起国家级的运动员选拔和培养体系。
此时的中国体育运动主要以国际比赛为目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 社会主义改革与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这一时期,中国体育运动发展进入高峰期,国家开始大力投入体育事业,兴建了一大批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并且加强了体育教育和全民健身运动。
此时,中国在多个体育项目上取得了国际级的成绩,并且举办了重要的国际赛事。
4. 体育改革与全面崛起(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
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体育改革,包括改革体制、提高竞技水平以及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等。
中国获得了多次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的金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此外,中国还积极争取和举办重要的国际体育赛事,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与近代体育的兴起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与近代体育的兴起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发展过程,但也不同程度地促进了近代体育的兴起。
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和探讨:一、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渐认识到教育对国家未来的重要性,开始推行教育改革。
1898年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开始大力建设新式学堂,超过95%的学生学习中西合璧的新式科学,特别是物理、化学、农学、机械工程等。
随着学堂的发展,许多学生开始接触到西方的体育运动,比如田径、篮球、足球等。
这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了新时代的教育发展。
然而,近代初期的教育实质上仍然是以传授文化知识和入仕需要为主要目的,因此体育教育仅限于一些私人学校和学界活动,还没有形成体系化的体育教育。
此时,体育运动主要是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存在的,没有成为人们日常运动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近代体育的兴起到了20世纪初,随着国内外社会的变革,中国的体育活动逐渐步入正轨。
1904年,中国学生第一次赴美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参加国际性的运动会。
1908年,中国第一次举办学生运动会,此后学生运动会成为其它学校和社会团体模仿的标志。
此外,在近代的学校和俱乐部中,体育运动也成为了重要的活动。
1920年,上海成立了华中运动会,全国范围内第一次举办体育赛事,标志着中国体育活动开始向更广泛的群众推广。
1921年,清华大学建立体育学系,这是中国最早开设体育教育的学校之一。
随后,中国的体育运动越来越多地走向国际化,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比赛的运动员也逐渐增多。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推动了近代体育的兴起,促进了中国体育活动的广泛普及和深入开展。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现代体育活动的兴起,体育教育的实践也出现在众多私人教育和社会团体中,但真正的体育教育体系却远未建立,离现代化还有差距。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推动体育教育的现代化,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体育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精选)
体育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精选)1、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内江市体育高考生运动训练研究3、内江市轻体育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4、内江师范学院公体女生中体育“差生”成因及对策5、中学生健美操兴趣培养方法研究6、西部地区城市社区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7、剑阁县中学体育教学资源研究8、健美操教学教法探索研究9、健美操基本动作的分类研究10、竞技健美操训练方法的探索11、大众健身操评价标准的相关研究12、健美操特殊课种的范畴与挖掘13、武术竞赛规则的演变对套路发展的影响14、武术套路中侧踢抱腿的技术分析15、体育课对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16、传统武术在高校开展的可行性研究17、北京奥运会对我国武术产业发展的影响18、制约广安社区休闲体育发展的社会因素分析19、山东淄博市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分析20、软式排球在我省高校开展的可行性研究21、内江市中学排球运动现状分析22、体育社团组织在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功能研究23、四川省普通高校体育社团组织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24、四川省普通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调查分析25、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分析与发展研究26、普通高校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思考27、浅析我国户外运动的发展前景28、普通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对策研究29、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调查分析30、普通高校足球专业学生训练能力培养对策探讨31、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技术能力培养探讨32、现代足球比赛动态探讨33、内江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发展现状调查分析34、现代足球比赛快速反击打法特征的思考35、农村中小学足球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36、内江师范学院第九届大学生足球比赛的思考37、我院小型足球发展现状对策研究38、四十二式太极拳对老年人健身价值的探讨39、传统武术在学校开展的价值研究40、武当武术在十堰地区学校开展的调查研究41、08奥运后武术走向的研究42、淄博地区太极拳开展的现状及发展研究43、论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关系44、浅谈中学生篮球意识的培养与训练45、论篮板球在比赛中的作用46、内江师范学院健康教育课程调查研究47、内江师范学院公体太极拳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48、有氧健身操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分析研究49、论社区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关系及对策研究50、试论体育的商业化发展51、莲花十八项的开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以贵州铜仁地区为个案52、论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53、试论农村体育的现代转型,广安临水县御临乡的个案研究54、试论传统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以贵州德江第一中学为例55、内江老年体育活动研究56、内江师范学院体育社团现状调查与分析,以篮球协会为例57、中学体育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内江市龙会中学为例58、寿光市文家第二初级中学体育课中游戏活动的开展的`现状调查分析59、滨州市休闲体育的发展研究60、浅谈体育类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影响61、基层短跑运动员训练前准备活动的调查与分析62、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培养研究63、简阳市中学体育教育现状的调查及分析64、中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65、普通高校健美操协会功能的调查分析66、浅析中学体育教师性格对学生体育兴趣形成的影响67、阆中市中学田径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68、攀枝花学院学生余暇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69、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运用策略分析70、潍坊市潍城区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分析71、论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72、高中体育教学方法的探讨73、体育新课标教材的使用对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影响74、浅析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75、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76、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的研究;77、学校体育与健康的研究;7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体育与发展的研究;79、学生体育与健康状况及对策的研究;80、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81、“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的研究;82、《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学校贯彻和实施的研究;83、学生余暇体育的研究;84、我国学校健康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的研究;85、素质教育与(大、中、小学校)体育的研究;86、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的研究;87、素质教育与体育师资培养提高的研究;88、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途径的研究;89、学校体育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研究;90、学校体育课程与体育教材建设的研究;91、体育教学实验的实例分析;92、体育考试原则、作用、项目及标准制订与发展趋势的研究;93、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94、两类课程一体化的研究;95、学校体育与中小学生减负相关因素的研究;96、现代学校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97、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的研究;98、大、中、小学校竞技体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99、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研究;100、影响学生健康的环境因素及对策的研究;101、优化学校体育管理机构的研究;102、关于实施在、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研究;103、学校体育与体育产业化的研究;104、学校体育设施开发利用的研究;105、知识经济对学校体育发展的研究;106、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及体育锻炼中有关心理因素的研究;107、计算机在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及科研中应用的研究;108、学校体育科研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学校体育学》沈建华-高教版
第一章学校体育发展史一、世界体育:身体教育(体操科)、通过运动进行教育(体育科)、运动教育(运动科)(一)身体教育阶段(体操科时代)公元前1世纪:希腊化时期提出了“以发展学生身体使之健康为主要任务”17--18 世纪:工业革命,身体锻炼受到重视1952--1704:捷克-夸美纽斯,提出“适应自然”,被誉为“近代学校体育之父”1632--1704: 英国-洛克,最早提出学校体育的结构,简称“三育”1712--1778:卢梭,培养自然人,奠定了近代身体训练说基础,使体育成为学校的正式课程。
1724--1790:巴泽多,创办学校,创造“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1786: 古茨穆斯。
1 研究体操练习,配备器具2 系统阐述了已经发展的体操理论与方法3《少年体操》阐述了身体训练和体操的意义---“八项运动”4 被誉为“德国近代体育之父”1805年:丹麦政府指令中学开设体操课。
1814年:丹麦政府把体操课列为普通教育的内容。
,1820年:瑞典政府颁布了在男子中学实施体操的法令,公立学校都陆续施行了体操。
1842年:德国下令规定:体操是男子教育的组成部分。
1890年,几乎所有的高等学校都把体操列为必修课。
1894年,还规定了体操为女子学校的必修课1852年:斯皮斯,创建最早近代室内体操馆,设计了不使用任何器械的“徒手体操”1913年:日本,《学校体操教授细目》20 世纪初:美国设列“体育”为正式项目(二)通过运动进行教育(体育科时代)(主要是美国)1891 美国人发明篮球1895 美国人发明排球20 世纪60 年代末,通过运动进行教育是学校体育主流(三)运动教育的趋势(运动科)20 世纪60 年代:欧美------发展终身体育1965年,巴黎召开,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提出“终身体育”将学校体育纳入终身体育中,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系起来,学校体育既是教育的一部分,又是终身体育的一部分由“促进身心发展”-----到“促进身心发展”+“培养终身体育能力”重点:1.国外学校体育产生于奴求制社会,公元前八世纪,希腊开始步入奴隶制社会,希腊的教育是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的完整而典型的代表。
学校体育—第一篇 知识点
一,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启蒙。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启蒙于清王朝末年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从改良主义运动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思潮中,对学校体育再教育中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得到加强。
二,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移植与借鉴。
(一)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引入及其影响
1、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特征
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
(二)竞技运动教材化要遵循的原则。
1、简化性原则:简化竞技运动的技战术难度,适当降低负荷量。
2、普及性原则:改制的竞技运动要适合全体学生参与,以参加中体验乐趣,体会体育文化为要旨。
3、适应性原则:要适合学校场地器材和师资力量等条件。要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改变运动方式。
4、教育性原则:强调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1952年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明确指出我国学校体育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体质,并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使他们能够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
1952年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体育学院——华东体育学院(1956年改为上海体育学院)
1953年5月,教育部发出《关于中学体育成绩暂时考察办法的通知》。
4、基础性:身心基础(体质基础、心理素质水平);提高认识;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应试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反映。
1、面向少数学生的英教育。
2、应付考试。
3、智育至上,知识中心。
4、片面追求升学率。
(三)学校体育贯彻素质教育的对策。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2、树立全面的质量观。
3、加强体育课程与教材建设。
1954年参照苏联模式并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公布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
中国近代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演变
中国近代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演变中国在近代以来,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和演变,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它为教育体系的发展和推广,塑造了中国全民健康文化的基础,也为中国体育事业结构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小学体育教育几乎从未停止过。
从晚清时期开始,中国小学体育教育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这些变化对当时的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晚清时期,两清商学会发起了首批小学体育课程。
在这一时期,小学体育课程主要是受西方早期体育教育思想的启发,重视以体育活动训练学生的身体素质。
这些课程主要由游泳、徒步、野外探险和体能训练等组成,有助于学生增强体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新中国成立后,体育教育进一步得到了改革和建设。
1952年,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实施细则》和《全民体育大纲》,把体育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并将体育活动作为学校的公共课程。
此后,体育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也有了显著的变化。
在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小学体育教育受到一定影响,大规模的集体活动和社会运动被把握和强化,新兴的运动类以及军事训练等都有所实施。
1978年以后,中国小学体育教育又有了新的变化,这次变化更多地受到了社会和文化氛围的影响。
人们对体育教育的看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转变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
在这一时期,小学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有:篮球、足球、田径、羽毛球、排球、乒乓球、网球、棒球、游泳等。
这些体育项目,不仅丰富了小学体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而且推动了近代中国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当前的小学体育教育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在新的体育环境下,小学体育课程也更加多元化,更加注重学生体能、技能、思想和社会能力的全面发展。
在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实施的过程中,许多学校也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活动,让学生受益于国外体育教育的最新成果。
在近代,中国小学体育教育经历了众多变化。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整理]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一思想演变——体育教育化问题1、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洛克认为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但体育活动的人文教化作用更重要,从而推动了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进一步发展。
2、对当时绅士们来说教育只是使他们的思想和言语行为能与其绅士身份相称的最好准备,体育人文教化的作用同样重要,因此,体育人文价值而非单纯的增强体质或健康是绅士教育的基本取向。
从而体育成为培养绅士的基本内容,推动了体育教育化的发展。
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几位推进体育课程化的人物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认为“身体不独是推理的灵魂的住所,而且也是灵魂的工具”。
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卢梭主张在非自然中效仿自然的法则,采用自然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教育。
把洛克和卢梭的体育思想变为教育现实的是以巴赛多等人的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德意志博爱学校的德绍五项是学校体育课程的雏形。
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使体育课程走向成熟的代表人物。
他的要素主义课程思想可以认为是科学主义课程论的先驱,但他的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因为他的体育教育却格守着卢梭以来的自然体育传统。
三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对于人体及人体运动本质的科学认识,则是体育和学校体育得以形成并沿着科学轨迹发展得重要基础。
意大利安.维萨里在1543逐步形成发表的《人体的构造》中指出男人并不比女人少一根肋骨;1680年阿.波雷利在《论动物的运动》中,详细讨论了行走、跑、跳、滑冰、举重等运动时所发生的机械运动;《教育论:体育》说细讨论了体育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内容等。
这些学科基础为体育科学化奠定了基础;1909年,哥本哈根大学开设了解剖、生理与体操原理课程。
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一.中西方体育文化在源流上的差异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历史的连续性,现存社会是历史上社会的延续.现存的文化也是历史上文化的发展,人类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的文明都是在原有文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体育的发展也是如此.也必然具有长期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它是体育文化的源头,体育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历史传统的影响。
以美国为例,美国社会没有封建社会的历史,没有长期封建思想的影响及其所形成的传统习惯。
相反,它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组成。
由于交通较为发达,异族入侵和民族迁徙频繁,在其近二百多年的发展中,外受西方近代民主的熏陶,内受移民民族精神的影响,呈现出富于变动性和扩张性的多元文化杂交特征。
所以,在其不太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较好的民族传统,这或许是它之所以形成今天这种价值观、民族精神和体育思想的历史渊源。
我国社会存在着长达数千年的高度封建专制统治,这种传统至今仍然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社会。
在这种高度专制的社会结构中,君主决定一切,拥有统治天下的无限权利,臣民在君主面前只能绝对服从,而没有任何个人的民主权利。
在这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的长期压制下, 我国逐渐形成了一种与这一社会相适应的奴性文化,使得人们的创造活力、进取精神,严重受到了束缚。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缺少民主制的历史,却有太多专制的影响,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始终围绕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而转动,形成了重整体轻个体的价值观念,这使得中国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必须以“德、礼”等伦理道德标准为前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如果说民主传统产生出来的是个性、权利和自由这些特质的话,那么,专制文化遗留给今天的则是完全相反的东西,那就是不容置疑的权威和服从。
我们今天的体育中表现出来的集体精神、讲究整体和秩序,无不折射出历史留给我们的权威和服从的传统观念,其中的整体主义尤其压抑人们个性的发展。
这就是我们的体育为什么常常凸现这些东西的历史原因。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在历史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体育文化有着极其鲜明的历史阶段性. ,中西方文化各个不同的阶段表现出的特性也形象的显示了两者的差异。
近代中国体育发展的特点
近代中国体育发展的特点近代中国体育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 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文化交流的增加,西方体育项目和理念逐渐传入中国。
篮球、足球、田径等现代体育项目得到推广,体育教育也在学校中逐渐普及。
2. 民族意识的觉醒:在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对体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们认识到强壮的体魄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体育被视为培养民族精神和增强国家实力的途径。
3. 体育组织和赛事的兴起:各类体育组织和赛事相继出现,如全国运动会、远东运动会等。
这些活动促进了体育的专业化和竞技水平的提高,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运动员。
4. 体育与教育的结合: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渐得到重视,许多学校开始开设体育课程,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健康意识。
5. 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创新:在接受西方体育的同时,中国传统体育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承和发展。
武术、气功等传统项目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与现代体育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发展。
6. 社会参与度的提高:近代中国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政府、学校、社会团体和个人都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全社会关心和支持体育的良好氛围。
7. 地区发展不平衡:由于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差异,近代中国体育的发展存在地区不平衡的现象。
沿海地区和城市的体育事业相对发达,而内陆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则相对滞后。
8. 国际交流与竞争: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触增多,中国体育开始参与国际比赛和交流。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运动员逐渐崭露头角,展示了中国体育的实力和潜力。
总之,近代中国体育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和阶段性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发展为中国现代体育事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也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
日本学校体育制度的演变
日本学校体育制度自明治维新以来,经历了从传统体育教育到现代体育教育的转变。
这一过程中,日本学校体育制度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体育教育体系,对提高国民体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明治维新至二战结束(1868-1945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全面引进西方的体育教育理念,建立了近代学校体育制度。
这一时期,日本学校体育教育以军事体育为主,强调体质教育和纪律训练。
学校体育课程主要包括兵式体操、剑道、柔道等。
这一阶段的体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纪律性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二战结束至20世纪80年代(1945-1980年)二战结束后,日本学校体育教育开始反思战前体育教育的弊端,逐渐转向以身心健康为目标的现代体育教育。
这一时期,日本政府提出了“新体育教育”的理念,强调体育教育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体育课程逐渐丰富,增加了田径、游泳、球类等运动项目。
三、20世纪90年代至今(1990年至今)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学校体育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形成了以“体育与健康”为核心的体育教育体系。
这一时期,日本学校体育教育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强化体育课程设置,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日本政府要求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程,确保学生每天有足够的体育活动时间。
2. 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体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参与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3.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体育教育强调学生在团队中的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 强化体育与健康的有机结合。
学校体育教育将体育与健康知识融入课程,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
5. 重视体育教师的培训与提高。
日本政府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
总之,日本学校体育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从军事体育到现代体育教育的转变,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体育教育体系。
这一体系对提高国民体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中国近、现代体育史
论中国近、现代体育的发展及未来摘要:中国近、现代体育的发展是由1840鸦片战争开始至今,伴随着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也进入了近代体育发展史。
主要由于西方近代体育传入中国,外国近代体育的兴起与发展构成了中国近代体育的基本内容。
而中国现代体育的发展是由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到现在已经经历了60余年,这段时间的体育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中国由最初的体育弱国成长为在29届北京奥运会上取得金牌榜首这样的成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还有就是中国体育以后的发展道路以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近代体育现代体育体育发展体育科学化体育社会化学校体育正文:一、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中国近代体育,一般指从1840—1949年,这一时期内中国流行和实施的体育。
这一时期中国体育的主要特征是:西方近代体育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通过不同的渠道与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取代了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体育的主流位置。
为中国体育的的主要内容和模式,伴随这一过程中国体育与当时的世界体育的发展主流模式逐渐融合一致,成为近代体育国际化的组成部分,从而为中国现代体育的形成奠定基础。
【1】1、中国近代体育的发端: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以后,清朝政府统治集团中产生了“洋务派”洋务运动开启了西方近代体育传入中国的先声,近代体育的某些内容被作为军事训练的手段而首先引进中国从1862年起,清朝政府开始对部分军队实行西式编练当时的“兵操”俗称“洋操”实际上是西方仅是军队以列队的训练和基本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军事体操。
创办军事学堂,设置体操课程。
19世纪后叶洋务派引进西方科技,培养人才。
先后兴办了一些新式军事工业学堂和军事学堂,这些较早创办的新式学校大多仿照外国同类学校设置课程。
一般都开有体操课程,并聘用欧洲人担任教习。
以得、日两国居多。
派遣留学生学习近代体育为了培养军事工业人才及军官。
洋务派曾选送不少学生赴英、法、德、美、日等国留学。
这些学生回国后带回了一些西方近代体育,翻译西方书籍,传播近代体育知识。
概括近代中国体育运动发展历程
概括近代中国体育运动发展历程近代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进步。
以下为其中的相关参考内容:一、近代中国体育运动的萌芽(1840年-1919年)1.近代体育运动引进: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的近代体育运动开始传入中国,如足球、田径等。
2.近代体育运动发展的影响:随着西方近代体育的传入,中国开始出现一些传统体育项目的现代化创新,如传统武术与现代拳术的结合。
二、近代中国体育运动的萌芽(1919年-1949年)1.体育运动的革命意义:五四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中国体育运动的革新,将其与民族复兴联系在一起。
2.体育教育的推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体育教育得到重视,学校开始普遍开设体育课程。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体育运动(1949年-1978年)1.国家体育事业的兴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体育事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和推广体育运动。
2.体育运动体制改革:集体农场、工厂、学校成立了自己的运动队,培养一大批优秀的运动员。
四、改革开放时期的体育运动(1978年-现在)1.体育事业的市场化转型: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体育事业开始走向市场化,体育运动和产业相关领域得到了迅猛发展。
2.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体育组织和国际体育赛事,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体育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五、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现在-未来)1.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动:国家推动全民健身运动,鼓励全民参与各类体育锻炼活动,以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2.体育运动的多元化: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的多样性开始受到重视,不仅关注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还积极引入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
总结起来,近代中国体育运动经历了从引进西方体育运动到创新传统体育项目的阶段,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体育事业的兴起,以及改革开放时期体育事业的市场化转型,最后发展到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动阶段。
这一过程中,中国体育运动不断与国际接轨,并在国际体育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军国民体育思想
摘要:当西方体育逐渐完善并在学校蓬勃发展的时候,中国仍然处在落后的封建科举制度之下。
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之下,中国人被迫学习西方人的教育制度,中国近代体育就此诞生。
在强烈的功利主义面前,学校体育的发展完全束缚于统治者,因而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的体育思想。
但是,认清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脉络,了解学校体育的价值和意义,对当今学校体育的发展仍有着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近代中国;体育思想;学校体育一、中国近代学校体育诞生的背景1.西方国家近代学校体育逐步发展并趋于完善。
从十四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开始,欧洲人就开始痛斥天主教的禁欲主义,主张人的自然存在,提倡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后来对古希腊体育文化遗产的发掘,为近代体育的诞生提供了借鉴。
在宗教改革运动中,人们强调人体健壮的重要性,认为“灵魂与肉体不是矛盾的,只有健康的肉体才能为宗教理想服务”,主张把体操定为学校教育的固定课程。
经过维多里诺等人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最终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使体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英国教育家洛克,倡导英国实行“绅士体育思想”,并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使得英国的业余体育活动逐渐开展起来。
1774年,德国教育家巴赛多在德绍创办了第一所博爱学校,最早把体育列为学校教育的正式课程。
之后,体育在学校教育中逐渐实现课程化和体系化,体育师资得到迅速的发展,学校体育得以确立。
当时著名的体育课程主要有德式体操、瑞典体操和英国的户外运动。
西欧和北美的学校体育不断发展,体育思想也逐步建立起来,不但使他们的教育更加完善,也锻造了他们强健的体魄。
2.中国社会的历史和教育背景。
早在商朝时期,我国便有了学校教育,到西周发展迅速,但只有奴隶主贵族才有机会进入学校学习。
由于当时奴隶主的统治需要,奴隶主贵族学校进行的六艺教育中,射、御和乐中的舞蹈都具有体育的性质,当时的学校教育还是比较重视身体的练习和锻炼。
但是自西汉以后,在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时期,学校教育一般只重视德育和智育,而忽视体育。
试论我国古代体育教育的发展演变
试论我国古代体育教育的发展演变
中国的体育教育可以追溯到远古,较早的记载来源于先秦的《黄帝内经》,主要记载就是体育活动,包括柔道、太极拳、马术等。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古代体育教育也得到了飞速地发展,形成了规范的体育教育课程,兼容与谐了体育活动列入文化教育,在层面巩固了古代儒家文化体系。
西汉时期,体育活动如跆拳道、射箭等融入到文化教学中,被作为传承文化的教育形式,此类体育活动深受社会认可。
发展到近代,宋元明两代提出“在学校必须要有体育教学”的政策,对古代体育教育形成了一定的立体框架,从而规范学校的体育课,使古代的体育文化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从此,人们开始强调体育健康的概念,体育已经不再只是在军队内部才能体验到,而是普遍渗入到文化教学中,得到了更多学校及社会的关注。
古代的体育教育给后世带来了经典的体育教材,培养了一大批中华文化的体育爱好者,为带入社会的体育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近代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演变
中国近代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演变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不断人侵,广大中国人民为反对侵略,反对封建统治,不断起义,使清王朝内外交困,面临灭亡。
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大官僚、大军阀,为了挽救他们的灭亡,推出了具有进步意义的洋务运动。
在教育方面,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兴办西学,开始创办西方式的新式学堂,包括军事学堂。
并把西方体育引进到这些学堂中,把体操规定为学堂的学习课程,内容主要是瑞典式、德国式、日本式的普通体操,兵式体操和游戏等。
并在学校中开展了以西方近代体育为主的各种课外体育活动,从而使中国近代学校教育首次出现了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
虽然,当时洋务派办的西方式学堂极少,但对西方近代体育在我国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失败,继起的是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
虽然百日维新运动后来也告失败,但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积极提倡西学,大量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文化教育等知识。
认为各级各类学校都应重视儿童少年身体的发育与健康,强调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国民党统治区,国民党政府-度为加强学校体育的管理,成立了学校体育的领导机构,先后颁布了不少学校体育法令,并在此基础上于1940年3月公布了《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的学校体育实施方案。
与此同时,教育部还聘请国内外-部分体育专家,编写了各种体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培养了大批体育师资。
这对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由于学校体育从传统观念和政策制度上不被重视,所制定的一-些体育法令和措施并没有得到贯彻和实施,学校体育经费严重缺乏,运动场地器材设备简陋不堪,体育课被视为“小四门”可有可无,课上“放羊式”现象普遍存在,课外只注重训练少数选手去夺锦标,从而使学校体育发展缓慢,甚至畸形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也十分重视学校体育的开展。
在苏区和解放区内,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并经常举行各种类型的运动竞赛和运动会。
古代西方体育教育与近代体育教育的发展
古代西方体育教育与近代体育教育的发展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古代西方体育教育以及近代体育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进行论述。
通过研究西方体育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对于借鉴与批判性地继承体育教育历史文化遗产,把握体育教育发展规律,更理性地指导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体育教育古代近代一、前言人类历史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蕴藏着无数可供开采利用的宝藏。
同样,人们通过对15世纪以来古希腊、罗马体育这个巨大的历史宝库研究,才有了日臻完善的现代奥运会和学校体育。
当今,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方新未艾,体育教学改革何去何从,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
从纵横两方面对前人的教育成果研究,对于借鉴或批判性继承体育文化遗产,把握体育教育发展规律,更好地指导我国体育教育改革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古代希腊的体育教育1.斯巴达的体育教育斯巴达人口较少,为了强化国家机器,斯巴达教育只注重军事体育训练,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勇敢、服从、坚忍、强健。
他们实行彻底的全民皆兵,不重视文化教育。
每个儿童都属于国家,被元老视为孱弱畸形的新生儿被弃于荒野,合格者7岁前由母亲抚育,7岁男孩儿被送到公育机构,分成小组在青年指导员的指导下过集体生活。
学习五项运动(即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游泳、球戏、游戏和音乐舞蹈。
斯巴达的妇女与男子一样受教育,不同的是她们不离家过军营生活,女孩和男孩一样在运动场上练习五项竞技,她们跑步、角力、投标枪、掷铁饼、舞蹈、唱歌。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强健的母亲,以期生育健康的后代。
2.雅典的体育教育公元前338年,希腊被马其顿征服之前,雅典是当时教育和体育最发达的城邦。
雅典公民既是军人,又是社会和文化活动家,因而雅典教育注重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身体教育既着眼于军事准备,也很重视身体的健美匀称。
7岁以后,除上音乐学校外,学生还要入体育学校,男孩儿学习体操、玩球和游戏。
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进行斯巴达式的五项运动和拳斗、游泳、竞走等较正规的体育训练。
体育课程的沿革历程
一、体育课程的沿革历程) 必修作业模版内容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3.教学内容分析4.教学目标5.教学难点分析6.教学课时7.教学过程8.课堂练习9.作业安排10.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11.自我问答体育课程的沿革历程一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现代体育的思想基础。
由工业革命发端的一系列巨大社会变革,则造成了对体育特别是学校体育的现实需要和条件。
一、现代体育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体育”一词在汉语里既被用于专指学校体育(Physical educati。
n),也被用来指更大范围内的与人体发展有关的身体活动(physicaleducad。
nandsp。
n)。
这里所说的“现代体育”兼指二者,因为现代体育最初主要是在学校教育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现代体育的雏形在中世纪后期已初显端倪。
在11—15世纪的骑士教育中,骑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狩猎、下棋和吟诗)的内容和形式,与现代体育已十分相似。
现代学校体育形成的时代背景赋予早期学校体育以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
人们开始关心身体的娱乐与发展,一些民间游戏和军事训练活动开始被人文主义者用来作为培养绅士的手段。
在意大利的维多里诺创办的“快乐之家”学校中,按年龄及兴趣分组组织学生每天到户外跑跳、骑马、击剑、游泳、射箭或玩球类游戏,因此他被尊称为“第一个新式的学校教师”。
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有用”的、能“获取个人幸福”的知识;通过体育获得健康的身体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这是对于幸福人生的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述。
”“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先有强健的身体。
”虽然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但体育活动的人文教化作用更重要。
他认为:跳舞“使儿童在思想上和姿态上具有丈夫气概的作用比什么都强”,“击剑与骑马既然被认为是一个绅士的教养所必备的,要使任何绅士完全不去具备这种特色当然是很困难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西方体育教育与近代体育教育的发展作者:秦璐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年第06期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古代西方体育教育以及近代体育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进行论述。
通过研究西方体育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对于借鉴与批判性地继承体育教育历史文化遗产,把握体育教育发展规律,更理性地指导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体育教育古代近代一、前言人类历史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蕴藏着无数可供开采利用的宝藏。
同样,人们通过对15世纪以来古希腊、罗马体育这个巨大的历史宝库研究,才有了日臻完善的现代奥运会和学校体育。
当今,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方新未艾,体育教学改革何去何从,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
从纵横两方面对前人的教育成果研究,对于借鉴或批判性继承体育文化遗产,把握体育教育发展规律,更好地指导我国体育教育改革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古代希腊的体育教育1.斯巴达的体育教育斯巴达人口较少,为了强化国家机器,斯巴达教育只注重军事体育训练,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勇敢、服从、坚忍、强健。
他们实行彻底的全民皆兵,不重视文化教育。
每个儿童都属于国家,被元老视为孱弱畸形的新生儿被弃于荒野,合格者7岁前由母亲抚育,7岁男孩儿被送到公育机构,分成小组在青年指导员的指导下过集体生活。
学习五项运动(即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游泳、球戏、游戏和音乐舞蹈。
斯巴达的妇女与男子一样受教育,不同的是她们不离家过军营生活,女孩和男孩一样在运动场上练习五项竞技,她们跑步、角力、投标枪、掷铁饼、舞蹈、唱歌。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强健的母亲,以期生育健康的后代。
2.雅典的体育教育公元前338年,希腊被马其顿征服之前,雅典是当时教育和体育最发达的城邦。
雅典公民既是军人,又是社会和文化活动家,因而雅典教育注重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身体教育既着眼于军事准备,也很重视身体的健美匀称。
7岁以后,除上音乐学校外,学生还要入体育学校,男孩儿学习体操、玩球和游戏。
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进行斯巴达式的五项运动和拳斗、游泳、竞走等较正规的体育训练。
通过体育,使青年人身体健壮,肌肉发达,形态优美,具有顽强、坚忍的品质。
古希腊体育和古奥运会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世界体育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例如,关于体育的功能问题,德、智、体、美育的关系问题,运动生理学和解剖学基础问题,锻炼原理和方法问题,体育与优生问题,体育道德问题等,都可以在古希腊哲人的言论中找到它们的萌芽形式。
如德漠克里特认为:“人是自己健康的主人”。
苏格拉底认为:“保持身体健康,随时准备入伍是公民的天职,不能表现出身体的力量和美是一种耻辱!”柏拉图继承了“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教育理想,把体育视为精神健全和道德完善的途径。
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多方面和谐发展和分段教育的思想,主张在少年儿童阶段应特别重视体育,体育规程只能是一些“轻便体操”,训练儿童身体养成正常的习惯,避免过度训练。
三、近代西方体育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文艺复兴时期体育教育的产生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产生了对体育的新需要。
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十分重视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并尝试着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体育体系。
学校教育冲破了那种视肉体为灵魂监狱的天主教教义的束缚,把游戏、体育看作是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用以实现身心的健全发展,近代体育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第一个表达文艺复兴教育思想的是帕多瓦大学逻辑学教授弗吉里奥,他认为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在于对青少年施以通才教育以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
他重视体育,强调健全的身体是将来从事任何事业的前提,建议根据个人特点“恰当地选择运动”,并要注意“缓和而有节制”。
文艺复兴后期,法国人文主义者拉伯雷主张身心并行发展,他所列的体育活动的名目非常多,骑马、击剑、角力、跑步、游泳、射箭、登山、攀树等。
而蒙田在教育、教学方面,则提出反对强制压迫,主张自然发展,提倡身心并进,重能力培养,求实际效用,尚行动实践。
认为“一切运动和锻炼,都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
他重视体育,重视质朴的生活习惯和严格的身体锻炼,他的思想对洛克和卢梭都有一定影响。
人文主义者维多里诺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实践家。
1423年,他创办的贵族学校,第一个实现了“自然学校”的理想。
这所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的身体、智力和道德得到和谐发展,把身体锻炼和知识学习结合起来,注重发展个性,造就为社会服务的有高度责任感的公民。
夸美纽斯是文艺复兴以来伟大的教育家,他所著的《大教学论》,系统地论述了教育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某些西方学者称他为“学校体育之父”。
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作用,认为品德、体力和智力的缺陷都可以由教育而得到发展。
他提出了“适应自然”的原则,主张“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指导”,“人人都应该祈求自己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存在于一个健康的身体里面”。
在他的教学计划中,体育首次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2.文艺复兴以后体育教育的形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以后,欧洲的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人文主义思想获得广泛传播。
从洛克、卢梭到斯宾塞初步形成了近代体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开启了一个新的体育时代。
约翰·洛克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在体育方面,洛克第一次明确地把学校教育的任务区别为德育、智育和体育三部分。
他十分重视体育,认为健康的身体是满足个人幸福,获得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
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让·雅克·卢梭继承了夸美纽斯和洛克服从自然的思想,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
他主张直观教学,要求教育者在讲解知识时揭示知识的用途,重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不要教儿童这样那样的学问,而要由他自己去发现那些学问。
可见,卢梭早已经主张“发现法”教学法了。
在他的体育观中,认为体育是教育里最重要的部分,“不仅是为儿童健康强壮,尤其是为了对道德的影响。
”教学内容应授予儿童足够的运动技能和娱乐活动的知识,并给他利用自然环境和与同学一起游戏的本领。
3.近代学校体育的确定洛克和卢梭等人的体育思想大都限于对个别儿童进行家庭教育。
继承他们的思想并立足于学校教育的角度加以实施,则是以巴塞多为代表的博爱派教育。
1774年,巴塞多按照夸美纽斯和卢梭的学说,在德绍创建了一所博爱学校。
最早体育课的内容为击剑、舞蹈、骑马、腾越等,以后的教师又相继增加了所谓“希腊体操”,如跑跳、投掷、摔跤、德国民间游戏,以及滑冰、射箭、园艺、木工、远足等多项内容。
德意志各地先后办起了许多类似的学校,这些学校改变了传统的学校体育模式,使体育教学摆脱了旧的课外活动和游戏的方式,采取了根据学生年龄选用不同体育手段分组教学方式;各种身体活动开始在教育的意义上组成统一的体育手段。
正是在这些学校里出现了近代意义上最早的体育教师。
使学校体育彻底摆脱只为极少数人服务的贵族性质,是古茨穆茨和裴斯泰洛齐的功绩。
古茨穆茨在长达50多年体育实践中,在发表的最著名的《青年体操》体育著作中,把体操方法分为体操运动、手工劳动和游戏三大类,其核心是体操运动,包括8类基本运动。
裴斯泰洛齐继承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认为体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儿童的体力,增进儿童的健康。
同时可以促进儿童的智慧、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培养儿童勇敢、求实的精神。
这里裴斯泰洛齐就将体育与德育、智育联系起来。
主张体育要遵循人的力量自然发展规律,体育的要素是“关节活动”,关节活动是一切体操、游戏与身体练习的基本动作。
儿童的体育训练就是要从这些基本动作的训练开始,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进行较复杂的动作训练,以发展他们身体的力量和各种技能,促使儿童各种能力的协调发展。
裴斯泰洛齐比古茨穆茨更强调体操的基本化,他制定的“要素体操”(或自然体操)体系,把体操分为三组。
古茨穆茨和裴斯泰洛齐解决了体育手段的体系化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问题,实际上也就创造了普遍实施学校体育所必需的前提。
因此,他们的实验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注意。
4.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和牛顿力学等科学的提出,提供了体育科学形成的基础,体育分科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体育科学既是教育科学和近代医学等学科分化的产物,也是体育师资教育发展的要求。
随着学校体育的发展,19世纪初,各国陆续开办了一些体育师范学校,促进了体育师资培养的正规化、系统化,体育教学内容的整体化与合理化。
各种更加符合医学和教育原理的新体操流派大量涌现,竞技体操、艺术体操和医疗体操开始分化。
球类、田径、游戏以及民间舞蹈等体育项目,逐渐和传统的体操一起被用为学校体育的教材。
以伍德、郝塞林顿和威廉姆斯为代表的自然体育和新体育思想发展成为影响最大的学说,他们认为,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进行的教育,是为了通过体育教育形成全面发展的人。
在体育方法和手段上,主张采用更自然、自愿、活跃的运动方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地位上升,新体育思想对美国学校体育也产生了极大影响。
奥地利自然体育学说的代表人物是高尔霍夫尔和斯特蕾西,他们在批判德国体操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奥地利教育改革原则,在更加明确强调体育应以生物学和教育学原则为指导的基础上,提出体育要以人对运动的需要为基础,建立起“合自然性”的,能促进人体发育成长的身体锻炼体系。
在教学中,则强调充分适应儿童的智力和身体发育状况。
四、结语从古希腊到近代西方学校体育,体育教育经历了从产生到飞速发展时期,先哲们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概括。
随着近代教育科学的进步与体育本身的发展,学校体育理论的研究日趋丰富与完善,学校体育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自然体育和新体育思想对欧洲乃至世界体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内容、方法与手段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因此,在当前学校体育改革深入发展中,研究西方体育教育历史发展过程,剔除糟粕,吸取精华,找出对我们认识和实践有所启迪和借鉴的东西,以期更理性地指导我们的体育教育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1]初立光.东西方体育文化与中国高等体育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139.[2]张旭.中西方体育教育思想的比较[J].西北大学学报,2004,(4):132-134.[3]郝勤.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35-38.[4]潘绍伟等.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5]倪洽亚等.文艺复兴时期体育文化管窥[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40.[6]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