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的启示
[诺贝尔奖的启示随笔]关于诺贝尔奖的启示
[诺贝尔奖的启示随笔]关于诺贝尔奖的启示诺贝尔奖的启示-散文随笔十月五号这注定又是不平凡的日子,因为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世界的目光再一次聚集到了中国的身上。
屠呦呦首先发现了中药青蒿的提取物能够有效地抑制疟疾原虫的成分,这一重大的发现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为促进人类健康课减收疟疾的死亡率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
这不光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世界级最高的大奖,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
这获奖消息一出,举国同欢,都为中国感到骄傲和自豪。
然而这消息才轰动不久就被一场盛大的婚礼抢去了风头,夺取了群众的注意力。
这婚礼的盛大是无疑的,轰动了大半个娱乐圈,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而媒体们也争相报导甚至现场直播婚礼的全过程。
一时间,人们讨论的话题不再是屠呦呦的事迹而是王子与公主的梦幻婚礼有多么浪漫。
对于低调面对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和高调秀恩爱的明星,为什么两个娱乐圈明星的婚礼竟能抢过诺贝尔文学奖的风头,让媒体争相报导?难道诺贝尔奖的地位竟然连娱乐圈的两个小明星都不如?难道他们的贡献能比诺贝尔医学奖的贡献大?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还记得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社会掀起了一场莫言文学的热潮。
大家争相购买莫言的书籍,参观莫言的故居。
然而这些就能说明人们受到了启发,准备潜心做学问,尊重文学了吗?恰恰相反,这折射出了人们的肤浅,愚昧。
莫言的故乡高密也就是莫言作品红高粱的发生地,充分利用莫言热这一契机,抓住了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业,不管气候是否合适,强制规定村民栽种红高粱。
虽然是给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但是仅仅这样就是诺贝尔文学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吗?莫言热正和现在的屠呦呦事迹相似,对于人们来说只是一阵热风,过去后就过去了,并没有给人们留下什么。
但是有没有看到他们成功前饱受的争议?我们有没有看到他们潜心研究四五十年的艰辛与坚持?或许我们花了几分钟看他们的事迹,但这些成果却是他们一生的努力,一生的追求。
诺贝尔化学奖给我启示
诺贝尔化学奖给我启示
诺贝尔化学奖是诺贝尔奖当中分量最重最高的一项,我们知
道诺贝尔就是研究化学的,诺贝尔发明了炸药。
在我看来,没有
什么科学界的奖项可以媲美诺贝尔化学奖。
最近的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以色列科学界舍特曼,舍特曼
发现了一种叫做“准晶体”的物质。
我很好奇什么物质可以成为
是准晶体。
原来,准晶体是一种介于晶体与非晶体之间的物质,由于其
特殊性质结构可以应用广泛,可以给人类造福。
诺贝尔化学奖给我启示很大,核心关键就是我们做科学研究,最终目的就是通过科学发现造福人类,让人类生活变得更加便捷
舒适。
这样以来,即使你没有获得真的头衔,你的行为也体现了
诺贝尔奖的意义。
诺贝尔奖获得者给我们的启示
诺贝尔奖获得者给我们的启示作者:邹十践来源:《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2003年第01期对专业的浓厚兴趣一个青少年对所学专业感不感兴趣是其成才的关键。
获得192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瑞典科学家冯·奥伊勒·歇尔平,他从小喜欢画画,后来他到德国去进修美术,因其家庭经济原因,他不得不到慕尼黑大学化学系去做临时工,挣钱养活自己。
在做工时,他接触了化学,觉得化学奥妙无穷,故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种兴趣大大超过了他对美术的热爱,于是,他矢志不移地攻研化学,成就非凡。
他因“阐明了糖发酵过程和酶的作用”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也许是这位半路出家的化学家对专业的浓厚兴趣和苦钻苦研精神影响、感染、熏陶了他的儿子,其子也非常酷爱化学,这个小奥伊勒终于在1970因对“发现神经末梢部位的传递物质以及该物质的贮藏、释放、受抑制机理”作出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敢于向权威挑战青胜于蓝、后来居上是一条促进科学发展和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
英国科学家汤姆逊于1897年发现了电子,实际上这是对“原子不可再分”的一个挑战,他因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而获得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后他提出了一个原子结构的“西瓜模型”,假定“西瓜模型”中的瓜籽为带负电荷的电子,西瓜瓤是带正电荷的物质,这两者相加达到平衡后,产生一个中性的原子。
但汤姆逊的学生卢瑟福(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不同意老师的这种观点。
他用一个实验否定了“西瓜模型”。
他认为,原子应是一个像太阳系那样的行星模型。
卢瑟福因首先提出了“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理论”,因而获得了19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有趣的是卢瑟福的学生玻尔(丹麦的著名物理学家)对其老师的理论也产生了怀疑,是因为卢瑟福的行星模型有不足之处:若一个原子核在模型中间,电子绕其运转,电子的能量肯定会越来越小,最终就会落到原子核上面。
而卢瑟福的行星模型无法解释这种现象。
玻尔把量子论引进到原子模型,即当电子在围绕原子核运动时,只能在某些稳定的轨道上运行,只有当电子从能量较高的轨道跳到能量较低的轨道上时,才产生能量或耗损能量。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给我们的职场启示
获得诺贝 尔文学奖 诺贝尔奖委员会的颁 从一 个 中小 型的荧 光粉公 司摇身一 变成 奖词 中称 , 帕特里克 ・ 莫迪亚诺的作 品“ 唤 为世 界 最 大 的 L E D公司。 上世纪 9 0年 代 中村 的前任老板 因年纪 问题退休 , 他的新
老板思维较为传统 , 与 性格 勇于 挑 战 的 中 村 格 格 不 入 中村 的新 老 板 要 求 他 更 换研 究 题 目 ,停 止 L E D 的 研 究 ,改 做 电子 元
友们在塔利班政权 下的生活 。 后来赢得 巴 基斯 坦第一届全国青年 和平 奖。2 0 1 2年
1 0月 , 马拉 拉 在 乘 校 车 回 家 途 中 , 遭 到 塔 , 利班枪手 暗杀 , 头部和 颈部 中枪 。其后被 起 了对最 不可捉 摸的人 类命运 的记忆 ” 他 的作 品捕捉到 了法 国二 战被 占领期 间 转 送 到 英 国 治疗 , 出院 后 继 续 在 海 外 为 了 儿 童 的 权 益 而 斗 争 。为表 彰 马 拉 拉 不 畏塔
马拉拉: 奋 不 顾 身 ~胆 小 怕 事 =金 榜
题名
的 所 有 小 说 大 奖 这 使 他 的 知 名 度 很 高 , 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只是时间问题 了. . 职 场 的 人 们 如 果 想取 得 成 就 , 也 要 像 帕 特
里克 ・ 莫迪亚诺那样积小奖成大奖 ,先把
先进工作 者、 技 术标兵 、 科 技 发 明 奖 等 拿
2 0 1 4年诺贝 尔和平 奖授予印度儿童权 益
活动家卡拉什 ・ 萨 塔 什 和 巴基 斯 坦 女 孩 马 拉拉 , 以 表 彰 他 们 为 保 护 儿 童 和 青 年人 的 权 益 尤 其 是 受 教 育 权 利 而 进 行 的斗 争 。 马 拉 拉 成 为 诺 贝 尔 奖 史 上 最年 轻 的得 奖 者 。 马 拉 拉 曾 是 巴 基 斯 坦 西 北 部 开 伯 尔 普 赫 图赫 瓦 省 斯 瓦 特 县 明 戈 拉 城 的 一 名 学 生 从 1 1岁 开 始 她 就 为 争 取 妇 女 受 教 育的权利而斗争 , 并 通 过 博 客 介 绍 她 和 朋
诺贝尔奖历年书单
诺贝尔奖历年书单摘要:一、引言1.介绍诺贝尔奖的背景和意义2.书单的概念和作用二、诺贝尔文学奖历年获奖作品简介1.2021年:《尼罗河上的惨案》2.2020年:《红岩》3.2019年:《百年孤独》4.2018年:《战争与和平》5.2017年:《解忧杂货店》6.2016年:《追风筝的人》7.2015年:《平凡的世界》8.2014年:《雪国》9.2013年:《活着》10.2012年:《百年孤独》三、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启示1.反映人类社会和历史变迁2.探讨人性、道德和人生价值3.推动文学发展和文化交流四、结论1.总结诺贝尔文学奖历年获奖作品的特点2.强调阅读获奖作品对个人成长和文学素养的提高正文:诺贝尔奖作为全球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奖项之一,旨在表彰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以及经济学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个人。
其中,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设立以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不仅代表了世界各国文学的高峰,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尼罗河上的惨案》(2021年获奖作品)是英国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一部推理小说,通过描述一起发生在尼罗河游船上的命案,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纷繁。
2020年的获奖作品《红岩》则以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为背景,讲述了共产党员在敌后开展斗争的英勇事迹。
其他如《百年孤独》(2019年获奖作品)、《战争与和平》(2018年获奖作品)等作品,也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度赢得了全球读者的喜爱。
阅读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不仅能让我们领略到世界一流文学家的才华和风采,更能从中学到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
从历年获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家们对人类社会和历史变迁的关注,对人性、道德和人生价值的探讨,以及对文学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推动。
正是这些作品,让我们得以一窥人类文明的瑰宝,感受文学的魅力。
总之,诺贝尔文学奖历年获奖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自己。
诺贝尔奖读后感
诺贝尔奖读后感读完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后,我对获奖者的创新、努力和奉献精神深感敬佩。
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科学奖项之一,旨在表彰那些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以及经济学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通过阅读他们的论文和研究成果,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科研的艰辛和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
在物理学与化学领域,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们对于解开自然界的奥秘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创新实验,在原子结构、粒子行为、化学反应等方面探索了许多新的发现。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科学领域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前沿技术和应用。
我对于这些科学家们的智慧和毅力深感敬佩。
生理学或医学方面的诺贝尔奖,是为了表彰那些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医学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这些获奖者通过对人体机制的了解和疾病治疗的探索,使得人类的医疗水平显著提高。
他们提出了许多治疗方法和药物,帮助了无数患者重获健康。
我为这些科学家们的医学突破和对人类生命的关怀深感敬佩。
文学方面的诺贝尔奖,是为了表彰那些为人类文学做出卓越贡献的作家。
获奖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艺术性和文学价值。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被作者们深邃的思考和对人性、社会等主题的独到见解所吸引。
他们的作品不仅带给读者思考的启示,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和平奖的获奖者们为促进世界和平、消除战争和冲突作出了非凡贡献。
他们致力于通过外交、调解、人权保护等方式推动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
他们的努力带来了重要的转变和和解,为我们树立了和平、公正与包容的榜样。
经济学奖的获奖者们通过研究经济学原理和政策,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模型,对于经济学的发展和社会政策的制定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阅读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和获奖者的事迹,我深受启发和鼓舞。
他们的奉献精神、创新思维和执着追求让我深信科学与学问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我渴望能够像他们一样,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推动世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诺贝尔奖对经济发展的启示
诺贝尔奖对经济发展的启示诺贝尔奖,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奖项之一,不仅在科学、文学、和平等领域表彰了杰出的成就,其背后所蕴含的理念和价值对于经济发展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首先,诺贝尔奖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
在科学领域,获奖者往往是那些在基础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学家。
这些突破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们对未知的不懈探索和创新思维。
比如在物理学领域,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时空的理解;在化学领域,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为全球疟疾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推动了科学的进步,更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对于经济发展而言,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诺贝尔奖也凸显了知识和人才的巨大价值。
每一位获奖者都是在其所在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知识,并具备卓越的才能。
这些知识和才能的积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期的学习、研究和实践。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人才已经成为企业和国家发展的核心资源。
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丰富的高素质人才,就能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占据优势。
例如,美国之所以能够在高科技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吸引和培养了全球顶尖的人才。
因此,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以及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人才,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从诺贝尔奖的获奖成果来看,许多都具有跨学科的特点。
例如,生物学与化学的交叉产生了生物化学,物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的结合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和创新,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为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经济发展中,跨学科的合作也日益重要。
不同行业和领域之间的融合,能够催生出新的产业和商业模式。
比如,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的结合,诞生了智能制造;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推动了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
概括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主要内容
概括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主要内容【实用版】目录1.首届诺贝尔奖的背景和意义2.首届诺贝尔奖的奖项设置3.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奖者及其贡献4.首届诺贝尔奖的影响和启示正文1.首届诺贝尔奖的背景和意义首届诺贝尔奖于 1901 年 12 月 10 日颁发,这一天是瑞典发明家、工程师、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逝世纪念日。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设立了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和平五个奖项,以表彰在这些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才。
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标志着世界科学、文化、和平事业的重要时刻,激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创新和探索。
2.首届诺贝尔奖的奖项设置首届诺贝尔奖共设立了五个奖项,分别是:(1)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在物理学领域做出最重要发现的科学家;(2)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化学领域做出最重要发现的科学家;(3)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做出最重要发现的科学家;(4)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在文学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作家;(5)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为促进世界和平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
3.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奖者及其贡献首届诺贝尔奖共有 5 位获奖者,分别是:(1)物理学奖: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物理学家,因发现 X 射线而获奖;(2)化学奖:雅各布斯·亨里克·范托夫,荷兰化学家,因研究化学动力学和化学平衡而获奖;(3)生理学或医学奖:罗纳德·罗斯,英国医生,因研究疟疾和疟原虫而获奖;(4)文学奖:苏利·普吕多姆,法国诗人,因诗歌作品《孤独与深思》而获奖;(5)和平奖:亨利·杜南,瑞士人道主义者,因创立国际红十字会而获奖。
4.首届诺贝尔奖的影响和启示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激发了科学家、文学家、和平人士等各领域人才的创新和奋斗精神。
诺贝尔奖的设立也体现了人类对科学、文化、和平的追求,传递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正能量。
诺贝尔奖获得者成功启示
诺贝尔奖获得者成功启示诺贝尔奖获得者成功启示在普通公众的眼中,科学家是一群神秘人物:他们表情严肃讳莫如深,终日穿梭在实验室的瓶瓶罐罐中,常常为那些晦涩难懂的研究而放弃假日休息。
正在此间举办的前沿科学国际研讨会上,4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与百余位清华学子座谈,进行“零距离”接触。
在大学生们的眼中,大师们幽默机智,拥有充实而富有情趣的生活。
交谈间,他们时而认真倾听,时而开怀大笑,看起来更像是一群聪慧的“顽童”。
罗伯特·拉夫林说,“我们是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真理。
”父母不应该给孩子施加压力教育应该是顺其自然还是刻意雕琢,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中国父母。
诺贝尔奖得主们的经验是:孩子不是靠父母施压能成材的。
很多时候,父母无法预知什么道路才真正适合孩子。
朱棣文说,他从小绘画成绩很好,父亲认为他应该学建筑业,但是他喜欢的是物理。
父亲反对说,“学物理是无法生存的。
”朱棣文上高中时发现,有些思想可以通过物理实验来证明,然后进行调试,“这实在太有趣了,实验是最后的裁决者。
”可是父母并不看好他的未来。
家族中有着12个博士和硕士的朱棣文小时候学习成绩很差,家长警告说,等他拿到博士学位才准结婚。
他的弟弟更糟,甚至高中都没有毕业。
但是,朱棣文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弟弟则开了家律师事务所,是家中挣钱最多的人。
霍夫特说,父亲希望我当工程师,可是我从小希望当科学家,我想飞机轮船都有人发明了,没意思。
物理学的核子、原子没人懂,我觉得自己聪明,有能力了解那些是怎么回事。
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不要让父母的期望改变了孩子自己真实的想法。
罗伯特·拉夫林的父母希望他当大学问家,他们失败了。
“我想做科学家,我要走自己的路。
”回顾走过的道路,他们认为即使在选择目标的过程中遇到挫折也不要太在意。
康奈尔说,虽然学理科很好,可是我喜欢有挑战的事情。
上大学时,这位勇敢的年轻人中途休学,改学中文和东亚文化,还跑到台湾教英语。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带来的震撼与启示解析
躁风气已蔓延到科技界,使其“中毒”至深有关。 二、屠呦呦获奖理所当然 在此,笔者将屠女士应获诺贝尔奖与否这一命 题分成二部分来叙述:一是青蒿素发现本身应获奖 否?二是屠女士作为唯一的获奖人是否合适? 关于第一个问题笔者回答十分肯定,获奖是理 所当然、名副其实,甚至也可说是绰绰有余。诺贝尔 医学奖获奖原则有二大类,一是在人类知识的基础 理论方面有重大突破,二是对人类健康作出突出贡 献。青蒿素已拯救了数以万计的众多生命,特别是 在非洲等经济落后地区,所以当然应获奖。实际上 笔者认为中国应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者应远不止屠 女士一人,我认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还有第 一个在全世界合成牛胰岛素的专家(遗憾的是因历
刊发表过感想【2 J,有兴趣读者不妨找来重读。
获奖后陷入囹圄,遭众人攻击,说不定也是另一原 因。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青蒿素获诺贝尔奖理所当 然,屠呦呦也是最适当的、名副其实的获奖人。 青蒿素获奖过程发人深省,提示我们不要再搞 “吃大锅饭”,只要参与进去无论贡献有无与大小就 “人人平等”,阻碍科学发展与创新的老一套。由 此,笔者也进一步联想到,数十年前举世闻名的第一 个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晶体的问世,如果能有人及时 介绍到国际上,特别是也能推举出一位主要贡献者 的话,中国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肯定要提前数十年! 三、院士称号与诺贝尔奖得主的关系 屠呦呦被称为“三无科学家”,也就是无院士头 衔、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后2条是因历史原 因,笔者认为有无都无所谓。而前一条主要是人为 因素,是否是院士对现已高龄的屠女士已不重要,但 她没能入选院士对工程院、科学院来说应是重大损 失。如果一定要在诺贝尔奖得主与中国科学院或中 国工程院院士间比高低的话,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冷酷的事实是中国第一位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得 主,并非来自号称最高学术荣誉的千余名院士,而是 来自长期以来几乎默默无名的极普通的科学家,特 别是屠女士也曾连续数次申报中国科学院院士,却
诺贝尔物理学奖对我的启发
诺贝尔物理学奖对我的启发
诺贝尔物理学奖作为世界上最具有权威和影响力的科学奖项,对人类的科技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代表了物理学领域的杰出成就,更是对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肯定。
对于我个人而言,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诺贝尔物理学奖彰显了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科学研究是人类探索未知、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还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祉。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们通过他们的研究成果,为人类解决了很多难题,开创了很多新的领域,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其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启示我们要有创新精神。
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不断创新和突破,只有敢于挑战传统,勇于探索未知,才能在科学领域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而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们正是在不断的尝试和创新中,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三,诺贝尔物理学奖启示我们要注重团队合作。
科学研究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众多科学家和研究者共同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团队合作不仅有助于提高研究效率,还能促进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为团队做出贡献。
最后,诺贝尔物理学奖启示我们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研究者付出极大的努力和耐心。
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家常便饭,但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总之,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激励我们要在科学研究中不断探索和创新,还启示我们要注重团队合作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该时刻牢记这些启示,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不断努力。
2023诺贝尔化学奖的启示和感悟
202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将激励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将化学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已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启示和感悟。
一、化学在现代科学中的地位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通过对物质的研究和探索,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古至今,化学在医药、农业、工业等领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药品的研发、农作物的增产和疾病的控制都需要化学知识的支持。
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将成为化学界的杰出代表,为化学研究树立典范。
二、获奖成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获得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这些成果可能会推动新的科技革命,例如富集环境污染物、解决能源危机等。
获奖成果可能会改变人类生活方式,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环境保护水平,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获奖成果可能会对教育产生影响,激发更多人对化学研究的兴趣,培养更多化学人才。
三、对科研工作者的启示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无疑是对世界各地科研工作者的鼓舞和激励。
获奖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卓越的创新,成为了化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这给广大科研工作者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告诉他们只有不断求索,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和社会认可。
这也提醒科研工作者在科研道路上要保持初心,志存高远,始终以造福人类、促进社会发展为己任。
四、对科学普及的影响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将成为化学知识普及的重要使者。
他们的成果将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吸引更多人关注化学研究。
通过各种科普活动和媒体宣传,获奖者可以将复杂的化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让更多人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这将有助于提升公众对科学的认知和理解,培养更多对化学研究感兴趣的人才,为化学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对未来科研方向的指引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成果将为未来的科研方向提供重要的指导。
获奖成果可能会突破传统的科研范畴,拓展化学研究的新领域,引领未来科研的发展方向。
诺贝尔奖的启示
诺贝尔奖的启示生物化学报告题目:谈诺贝尔奖启示姓名:蔺雅洁班级序号: XX-02 学号: 202XXX 谈诺贝尔奖启示诺贝尔奖作为评价世界级一流科学家学术成就的最高标准, 作为科学家的最高荣誉, 而倍受世人瞩目;同时通过授予那些在科学上取得重要成就的个人以无上的荣誉而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偶像, 引无数来者竞相仿效, 致使诺贝尔奖百年辉煌、经久不衰。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自古以来, 要成就大事的人, 无一不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的,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也是如此,他们的作品或成就, 往往具有高度的思想性, 有着科学严谨的理性美。
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到帕慕克充满严谨逻辑的《我的名字叫红》, 无一不是其中的代表。
通过了解生物化学方面诺贝尔奖的实例,我得到一下几点体会:一、拥有足够的勇气让想象变成现实布洛贝尔( Gunter Blobel) 和萨巴提尼( David Sabatini) 于1971 年提出的极为大胆的“信号假说”是对自此之前的实验生物学的研究方式的一种偏离。
它纯粹是一种猜测, 是想象和直觉的产物。
这种执着的追求招致了众多的批评, 因为在这个时代, 越来越多的细胞生物学家已习惯于心安理得地从事由假说所推动的科学以及忙于对付由乙醇—亚硝基脲所处理过的大鼠肝脏和酵母培养物,布洛贝尔竟然不知天高地厚地在缺乏任何数据的情况下,提出这样一个猜测性的观点,这对许多人来说简直是傲慢到了极点。
在确切有利的实验证据姗姗来迟前的许多年间,他执着地坚信自己的理论也招来了辛辣的批评,宣称已经否证了他的假说的论文源源不断地出现,这些作者均怀有一种幸灾乐祸同时又有点自命不凡的神情,而他的论文以及意见却被无数次地拒绝。
然而最终证明他是正确的, 甚至在设想的细节上, 这就使那些诋毁他、怀疑他的人们更加苦恼和不知所措。
但这并不意味着布洛贝尔的才能和贡献仅仅是理论上的,相反,他有一种不屈不挠的决心要以实验来证实其假说中的所有预言,无论这将会遇到多少困难。
[生活]近十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及对我们的启示
近十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及对我们的启示一、近十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2010 年,罗伯特•爱德华兹(Robert G. Edwards),英国,因在体外受精等方面的贡献而获奖。
1950年代,Robert Edwards就预见到,对于不育者来说,体外受精是一个很好的治疗途径。
他于1960年开始学习体外受精技术,并在剑桥继续从事这项工作。
Robert Edwards与妇科医生Patrick Steptoe一起,顶住了众多的社会压力,一直进行人类体外受精的研究。
经过一系列的试验,他们成功使卵子在试管内受精。
当受精卵分裂至64细胞后(大约受精四天后),再将受精卵放置入母体子宫,但受孕结果总是失败。
1977年,当他们把受精两天半的受精卵放置于母体子宫后,胎儿开始顺利成长。
1978年7月25日,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顺利诞生了。
随后这一技术被优化,并传播至全世界。
2、200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的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H.Blackburn)、美国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美国哈佛医学院的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因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获奖。
早在1939年, Barbara McClintock注意到,染色体的断裂末端非常容易相互融合,但染色体的自然末端却不容易相互融合。
于是推测它应该有一个特殊的结构来避免染色体之间的相互融合。
20世纪70年代初,对DNA聚合酶特性的深入了解引申出了一个染色体的复制问题。
线性染色体DNA每复制一轮,RNA引物降解后末端都将缩短一个RNA引物的长度,而体内细胞似乎没有出现这种状况,这说明染色体的末端有着与DNA不一样的复制方式。
1978年,Elizabeth利用四膜虫这种特殊的模式生物纯化了rDNA,并以rDNA为模板通过体外合成掺入dNTP的实验,推断四膜虫的端粒是由许多重复的5'-CCCCAA-3'六个碱基序列组成的。
诺贝尔奖对教育的启示是什么
诺贝尔奖对教育的启示是什么诺贝尔奖,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其表彰的不仅仅是在各个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个人,更反映了人类对知识、创新和进步的不懈追求。
当我们深入思考诺贝尔奖时,不禁会问,它对教育究竟有着怎样的启示?首先,诺贝尔奖强调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往往都是突破传统、颠覆既有认知的创新之作。
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打破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为现代物理学开辟了新的道路。
这启示我们在教育中,不能仅仅满足于传授已有的知识,更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新的想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允许他们犯错和尝试。
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是引导者和启发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其次,诺贝尔奖凸显了跨学科研究的价值。
许多获奖成果都跨越了传统学科的边界,融合了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方法。
比如,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等交叉学科的发展,为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手段。
这就提醒我们的教育体系,不能过于条块分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一些综合性的课程,鼓励学生选修不同学科的课程。
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者,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通常都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科学的热爱。
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往往会遭遇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告诉我们,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耐挫力。
让学生明白,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塑造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
另外,诺贝尔奖也反映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当今许多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都是由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共同合作完成的。
这意味着在教育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合作精神。
学校可以组织国际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合作项目,让他们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合作中,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中国连续获得诺贝尔奖的几点启示
中国连续获得诺贝尔奖的几点启示作者:项晓东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年第22期■从2012年开始,中国打破了获得诺贝尔奖的零记录,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世人在欢呼,中国进入了诺贝尔奖的时代。
通过连续两次获奖,我们得到更多的是自豪与启示。
一、这是国力提升的体现,弘扬了国威,为祖国争得荣光通过研究114年来世界诺贝尔奖得主的分布排名,可以看出这与国力有关,与经济发展成正比。
美国总人口占全球的不到5%,获此奖人数超过70%,有321人次。
其次是英国97人次,德国76人次。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近年连续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在实现中国梦的大潮流中,这极大地振奋了国人,展示了中国人的学术精神和创新意识,体现了中国蒸蒸日上的国力,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二、获奖者具有兢兢业业的爱岗敬业精神据统计,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平均年龄为59岁。
莫言获奖时是57岁,屠呦呦获奖时是85岁。
莫言从1981年发表小说至今有30多年,屠呦呦从1969年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研究的艰巨任务至今有40多年。
他们都经历了中国三年自然灾害及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痛苦与考验,他们也经历了无数次的成功与挫折,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是坚韧的敬业精神使他们坚持不懈、呕心沥血几十年,最终获得世界最大奖。
屠呦呦实验191次才研制成功了青蒿素,还亲身试药,一度患有中毒性肝炎。
三、深受家庭文化的熏陶,获奖根源于中华本土文化他们的父母都是普通的中国人,没有大富大贵的家庭背景。
莫言父亲是山东的一位农民,读过4年私塾,对子女的管教非常严厉。
屠呦呦的父亲是浙江的一位老中医,当年以《诗经》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给小女起名。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潜移默化。
莫言将家乡高密东北乡的历史与现实搬进了作品,《红高粱》《丰乳肥臀》《酒国》等无不是本土文化的演绎与缩影。
诺贝尔奖的启示
诺贝尔奖的启示科学研究需要感性和直觉,而培养这种感性和直觉的最佳时期正是玩得满身是泥的少年时代。
陈力摄新华社发中国教育报记者:张贵勇从日本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善于自我反省和忘我工作之外,他们大多有着相对美好的童年,都喜欢亲近自然、探索自然,都喜欢阅读、善于阅读,而且父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启蒙和引导角色。
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这些获奖者无一例外地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保持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有优秀教师的引领和指导,得到了宽松而自由的学术政策的支持,并受益于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
“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修谈及自己为何走上科学之路时,说:“我做研究不是为了应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为什么会发光。
”应该说,对大自然和周围世界保持一颗好奇心,是引领诺贝尔奖获得者走进科研世界的直接原因。
197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江崎玲于奈有此感悟: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理应无比珍视、精心培育、不断激励和呵护。
从多位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他们亲近自然、观察自然的经历。
对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小柴昌俊来说,他最难忘的就是小时候在学校后山与同学追逐赛跑、拔农家蔬菜、肆意玩耍的那段时光。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益民告诉记者,虽然日本属于岛国,地理条件有诸多不利因素,但日本人往往对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怀有一种亲近感、自豪感,对各种自然现象也比较敏感,这不仅反映到日常民俗之中,也反映在日本的文学艺术之中,如川端康成的《雪国》等小说。
日本的学校教育也很重视让儿童亲近自然,很多幼儿园和中小学会结合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保留了当地的自然特色。
揭秘诺贝尔奖,给中学生的意义
揭秘诺贝尔奖,给中学生的意义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科学奖项之一,每年都会颁发给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和平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这个奖项的创立者是瑞典的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他在1895年去世时留下了一份遗嘱,将他的财产用于设立诺贝尔奖。
揭秘诺贝尔奖对中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揭秘诺贝尔奖可以激发中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诺贝尔奖是对科学家们长期努力和杰出成就的认可,这些科学家们通过不懈的探索和创新,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中学生了解到这些科学家们的故事和成就时,他们会被他们的勇气、智慧和毅力所感动,从而激发起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这种兴趣和热爱将会推动中学生们更加努力地学习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揭秘诺贝尔奖可以培养中学生的全球视野。
诺贝尔奖是一个国际性的奖项,每年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获奖。
通过了解诺贝尔奖的历史和获奖者的国籍,中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发展状况,了解到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学家们是通过合作和交流来推动科学进步的。
这将有助于中学生们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他们的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揭秘诺贝尔奖可以激励中学生追求卓越。
诺贝尔奖是对那些在各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的奖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改变了世界。
当中学生了解到这些获奖者们的故事时,他们会被他们的成就所鼓舞,激发起自己追求卓越的动力。
中学生们会明白到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追求卓越,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他们会学会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并付诸行动,为自己的未来奋斗。
最后,揭秘诺贝尔奖可以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诺贝尔奖不仅仅是对科学家们的奖励,还是对他们为人类社会做出的贡献的认可。
中学生们通过了解获奖者们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可以认识到科学的力量和科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他们会明白到科学家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荣誉和成就,更是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和解决社会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贝尔奖的启示
科学研究需要感性和直觉,而培养这种感性和直觉的最佳时期正是玩得满身是泥的少年时代。
陈力摄新华社发
中国教育报记者:张贵勇
从日本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善于自我反省和忘我工作之外,他们大多有着相对美好的童年,都喜欢亲近自然、探索自然,都喜欢阅读、善于阅读,而且父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启蒙和引导角色。
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这些获奖者无一例外地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保持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有优秀教师的引领和指导,得到了宽松而自由的学术政策的支持,并受益于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
“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
”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修谈及自己为何走上科学之路时,说:“我做研究不是为了应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为什么会发光。
”应该说,对大自然和周围世界保持一颗好奇心,是引领诺贝尔奖获得者走进科研世界的直接原因。
197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江崎玲于奈有此感悟: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理应无比珍视、精心培育、不断激励和呵护。
从多位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他们亲近自然、观察自然的经历。
对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小柴昌俊来说,他最难忘的就是小时候在学校后山与同学追逐赛跑、拔农家蔬菜、肆意玩耍的那段时光。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益民告诉记者,虽然日本属于岛国,地理条件有诸多不利因素,但日本人往往对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怀有一种亲近感、自豪感,对各种自然现象也比较敏感,这不仅反映到日常民俗之中,也反映在日本的文学艺术之中,如川端康成的《雪国》等小说。
日本的学校教育也很重视让儿童亲近自然,很多幼儿园和中小学会结合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保留了当地的自然特色。
“我一个人为了读书写下很多笔记,并且持续这种读书方式,成就了今天在此处的我。
”
从几位获奖者的言谈和著述中,明显可以感觉到阅读对于他们成长的重要意义,其中几位更是因为阅读而坚定了人生方向。
小柴昌俊在《我不是好学生》一书中坦陈,上小学时班主任金子英夫送他一本书——爱因斯坦著的《物理学是怎样产生的》,使他对物理产生极大兴趣,并最终走上物理研究之路。
福井谦一在《直言教育》中写道:“在我的整个初中、高中时代,给我影响最大的是法布尔,他于我可以称为心灵之师,对我的人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大江健三郎从小就有抄书的习惯,他在书中坦陈:“为了读书写下很多笔记,并且持续这种读书方式,成就了今天在此处的我。
”
“读书是自主学习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它可以拓展知识、提升理性、丰富感性,有助于培养人的创造性。
”据高益民介绍,日本政府现在非常重视儿童的读书活动,2001年,日本国会通过了《关于推进儿童读书活动的法律》,这部法律要求国家、地方、学校、家庭和
企业携起手来,为儿童读书创造条件,并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儿童读书日”,此后又两次制定具体的计划对该法加以落实。
日本之所以对推进儿童读书活动甚为急切,一方面因为目前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发展对纸媒体的阅读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另一方面阅读纸媒体确实可以作为课堂教育之外的有益补充,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养分。
现在日本各地都大力开展儿童读书活动,每年都要对推动儿童读书有贡献的单位进行表彰。
另外,日本有很多报社、研究所和社会调查机构坚持长期对儿童读书状况进行调查,比如《每日新闻》社自1954年开始就每年进行一次学校读书调查,向社会公布结果,引起全社会对读书的重视。
“父母一次也没有讲过…要好好念书‟之类的话。
但是,我家却经常笼罩着令孩子不由自主地想去学习的严肃气氛。
”
如果说阅读是诺贝尔获奖者之所以成功的内在因素,那么良好的家庭教育则是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表示,他之所以立志研究化学,就是父亲的影响。
12岁时,父亲带他参加了一家公司的新产品展示会,新发布的一种从水、空气和煤中提炼的黄色尼龙丝让他觉得“化学实在是太神奇了”,从那以后他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化学。
福井谦一受父亲影响养成了刻苦读书、勤于思考的习惯,他在书中写道:“至于学习,父母倒是采取了不干涉的态度,一次也没有讲过…要好好念书‟之类的话。
但是,我家却经常笼罩着令孩子不由自主地想去学习的严肃气氛。
”
“与中国一样,日本历来重视家庭教育”,高益民表示,但值得警惕的是,现在不少中国家庭的教育观念在退化,过于侧重对孩子物质上的满足,或包办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小事宜,孩子也常理所当然地认为父母的财产将来悉数归自己所有。
日本虽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问题,但社会风气和传统价值观还是促使家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从小灌输不依靠父母的理念。
日本学生考上大学后,学费由父母负责,但学费之外的生活费要靠自己打工赚取,否则会受到同学和社会耻笑。
小柴昌俊考上东京大学后,第一学期物理全班级倒数第一,就是过度做家教的结果。
“急功近利的科研评价模式,实质上是一种短视的表现,将削弱对基础教育的研究,而且也不利于青年学者搞科研和获得大项目。
”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高等教育主要照搬德国模式,重视科学研究。
据高益民介绍,日本1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全部是国立大学的毕业生,除2位以外,其余14位本科都出身于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东北大学这4所战前曾作为“帝国大学”的研究型大学。
日本政府和企业非常重视对科学研究的经费投入,其科研经费占GDP的比例为3.67%(2007年),是世界上最高的。
大学的研究经费虽然在整个科研经费中只占18.3%(2006年),但是,大学的研究经费的结构与企业和其他科研机构完全相反,基础研究经费占主要部分(约占55%),而基础研究正是无限接近诺贝尔奖的温床。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成同社告诉记者,日本的研究型大学始终是把目光投向世界前沿,并把它与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
日本高校教授在从事科研过程中,自由度也相当高。
在日本,高校老师不会因为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出科研成果而担心受到冷落或失去饭碗,在研究过程中,也很少受政府和社会的诸如考核、评价等干扰,可以长期潜心从事研究。
日本人获诺贝尔奖就是在这种体制下产生的。
“急功近利的科研评价模式,实质上是一种短视的表现,将削弱对基础教育的研究,而且也不利于青年学者搞科研和获得大项目,而这极易造成学术研
究的断档。
”成同社说。
“日本理论界倾向于强调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自由,实际上教师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开展课程设计和教学探究的空间也较大。
”
“日本教育与一些东方国家的教育一样,有灌输式、重应试等弊病,这是不容否认的,但过去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也不够客观,强调得有些过分”,高益民告诉记者,实际上,日本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就受到新教育运动、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民间也开展了大量的教育实验,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战后日本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吸收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理论与经验。
例如,日本的幼儿园、小学并不片面强调知识传授,而是特别强调儿童的生活经验;与基础教育相比,日本的中学有应试的倾向,曾一度比较严重,但高中却实行学分制,学生有比较大的选课自由。
高益民表示,日本理论界倾向于强调基础教育教师的教学自由,实际上教师在大纲的基础上开展因地制宜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探究的空间也比较大。
另外,日本的基础教育十分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很多学校动员近乎全校的教师都参加到课外俱乐部活动的指导之中,甚至有些学生活动(如全国高中棒球赛、全国学生与儿童发明展等)成为全体国民关心的盛事,这与我们全民高度紧张地关注高考,形成了鲜明对比。
日本也设立一些校外教育机构(如青少年之家等),旨在扩大青少年的视野。
企业也热衷于举办各种科技方面比赛等活动,激发儿童的创造热情。
而这一切制度或措施都有助于学生形成广泛的兴趣爱好,为未来的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做学问
对于如何学习基础学问、开展基础研究,福井在书中没有作更详细的介绍,但书中介绍了不少他自己在学习或作研究时的一些小方法。
比如,福井强调学习时要随时做笔记,要把“脑海中突然闪现的念头”记下来。
又比如,他不赞同死记硬背,但针对不同的学科和学习内容,他提出“背诵也是必要的”,“学习者应该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既需要用逻辑思维能力也需要通过背诵掌握基本知识”。
在强调夯实基础的同时,福井更重视教学科研中的独创,他说,“如果日本无法独自研发出自己的技术,其发展就会举步维艰”,因此“日本要力争成为创造科学技术的源泉,为国际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我确信这一点也是符合我们国家利益的”。
显然,这些看法也适用于我们,对于我国当前的发展更有促进意义。
为使独创成为教学科研的龙头与主流,福井强调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预见能力与选择判断能力。
他认为,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他们才能预测自己正在研究的和将要研究的那些学问的发展趋势,才能从大量信息中分辨出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信息,才能获得正确的课题、假说、模型及逻辑思维方法。
但仅凭传统教育模式显然无法满足上述要求,教育界亟待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塑造、发展学生的个性。
对此,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个性品行,然后因材施教,因为教师不能只是传授知识,还要高度关注着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而教育“正是被这种对学生的倾注支撑着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