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同步中考——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同步练习分层作业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含答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1.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A.炫耀明朝国力B.开拓殖民地C.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D.发展对外贸易2.电影《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中的故事发生在郑和大航海时代。
影片中的中国皇帝应是( )A.宋太祖B.元世祖C.明太祖D.明成祖3.郑和的足迹最远到达了(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B.地中海沿岸和非洲西海岸C.印度洋沿岸和好望角D.大西洋沿岸4.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诗中的“危”指( )A.东北地区遭到入侵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C.新疆地区遭受侵略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哥伦布每次航材料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1)根据材料一,请你谈谈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不得照抄材料)(2)郑和下西洋有何意义?(3)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一、二,指出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有什么本质区别。
1.7次昼夜星驰的行程,30多个陌生国度的停泊,郑和7下西洋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明朝出现这样的壮举的根源是( )A.海上交通发达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C.指南针用于航海D.造船技术高超2.2017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12周年,该壮举发生在公元纪年年代尺(下图)中的哪一时段( )3.某电视台准备拍摄一个纪念郑和下西洋的节目,打算重走郑和下西洋的航线。
他们不可能...经过的地方是( )A.印度洋沿岸B.红海沿岸C.非洲东海岸D.地中海沿岸★4.歌曲《奔赴索马里》中唱道:“铁血儿男,无畏征程,早有郑和六百年;英雄水兵……重任在肩,祖国会看到我凯旋。
”郑和7次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国家和地区分布在今天的( )①亚洲②非洲③欧洲④美洲A.①②B.①②③C.①③D.①②④5.右图中的历史人物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其远洋航行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他的航海活动( )A.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B.促进了我国与欧美国家的经济交流C.对非洲国家的财富进行了大肆掠夺D.与所到的亚非各国发生了激烈冲突6.图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小丽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测试+导学案
【知识梳理】部编历史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郑和下西洋1目的明成祖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时间规模1405--1433年,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
3航行地区郑和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地位及影响郑和的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1倭寇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惊现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抗倭经过在东南倭寇最猖獗之时,明朝派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进行严格训练,操练阵法,组建“戚家军”。
1561年,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地区的倭患。
此后,戚家军消灭了福建、广东的倭寇,倭患基本解除。
3性质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课前预习】部编历史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1、条件: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国力雄厚。
2、目的:提高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时间:从1405年到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4、到达地区: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东海岸和沿岸。
5、影响: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与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戚继光抗倭6、倭寇:元末明初,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时人称为“”。
7、戚继光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称为“”。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材料四 郑和,回族,出身于穆斯 林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和 郑和本人吃苦耐劳,勇于 佛教。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和英勇无 畏的气概。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 探索 赫战功,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 能。
郑和的船队为保证航行时的协调一致,采用了 多种通讯手段。白天升旗为号,夜间悬灯为号, 遇到天气恶劣视野不良时,则用吹喇叭、敲锣鼓 的方式。整个船队的进退、集合、升帆、抛泊等 行动,都在统一号令下进行。
结合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史书记载洪武末 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 明朝国力的强盛,提供 。”建文帝时:“家给人足, 了雄厚的基础。 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 , 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三 宋元以来,海船 造船技术的提高 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 指南针的运用 提高 ,如指南针的应用、 地理知识的进步 地理知识日见丰富等。
新课回顾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七下西洋 明中后期——国势衰落
友好 交往
戚继光抗倭
暴力 冲突
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 围内已经由强盛逐渐转向衰弱了 。
课后习题 1.自1405年到1433年间,一支船队历经亚、非 30余国,涉10万余里,七次英雄式的远航,远 及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这一世界航海史上 的壮举是 ( D ) A.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B.麦哲伦环球航行 C.鉴真东渡日本 D.郑和下西洋
1.背景(倭患)
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 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 弛。 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 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 所到之处,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 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当时称 “倭患”。 根除“倭患”是戚继光抗倭的原因。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精品课件(部编版)
“国家欲富强,不可置海上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 来自海上” 。
——(法)弗郎索瓦•德勃雷《海外华人》
郑和七下西洋之后,明政府越来越保守,开始实行海禁政
策,从此把辽阔的海洋拱手让给了西方探险者。然而,明政府
材料三:在台州九捷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荡平了浙江的倭寇……在福建、广东,
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 史》 材料四:戚继光个人军事著作
当地军民支持 ——鲁教版《中国历
戚继光个人军事才能
民族英雄戚继光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戚继光《过文登营》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韬钤深处》
中
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
国
东 洋
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
郑和下今西文莱洋以的西目的东南亚和印度
的是什洋么一带?海域及其沿岸地区称
为“西洋”。
素养探究一:郑和下西洋 1、思考:明朝前期经济繁荣之后,对外交往的主要目的?
材料一:成祖疑惠帝(注:建文帝朱允炆)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
4、依据材料归纳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材料一:大肆毁掠,……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满千船。——《倭变事略》
正义的反侵略斗争
材料二:戚继光组建了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在台州九捷中,得到了广大群众 的大力支持,荡平浙江的倭寇……在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
军纪严明,作战英勇
地位——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郑和与西方航海家比较
【历史】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戚继光抗倭
•D.鲁迅和拜伦的事例,旨在证明文化的交流互鉴只会使本民族的精神更加彰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世界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互鉴缺失,人类文化的繁荣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B.文明的交流互鉴,不仅能丰富各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将推动大同社会的到来。
•C.只有讲究方法,民族文化才不会在交流互鉴中失去特色,背离自身发展的需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之海寇,动计数万,皆托言倭奴,而其实出于日本者
不过数千,其余皆中囯之赤子无赖者入而附之耳。 材料二 倭寇一直闯到徽州、芜湖、南京、淮安和徐州、邳县一
带。他们到处杀人越货、掳人勒赎或出卖。
材料三
在福建有首歌谣流传至今:执法如山军纪明,出师矢志
灭胡尘。斩子励众并为囯,千秋共仰思儿亭。讲的是当年戚帅率 军抗倭时,一次临阵派兵,他的儿子做先锋,路遇大雾没有按时 赶到,军令如山,亲儿子被他无情地处以军法。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戚继光抗倭
一、戚继光抗倭
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 名将,字元敬,登州(今山东蓬 莱)人。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 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担负起 防御倭寇的任务。戚继光先后 在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沿 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 利,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 军”,他本人也与俞大猷等同 为抗倭名将,声名远扬。
•pMrUkz16l7zcvbm,mrtdpMrUkz16l7zcvbm,mrt长期发展进程中,中国国画还受到其他民族和国家绘画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受西方油画的影响要比受印度绘画的影响更大。但是,中国国画的民族特色并未因此荡然无存,而是在交流互鉴中更好保持了自身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再看 文学,鲁迅的《狂人日记》,名字来自俄罗斯作家果戈里的同名小说,但内容是中国人的灵魂和精神。世界文学作品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如英国诗人拜伦的《曼弗雷德》,显然受到德国文学家歌德《浮士德》影响,但作品中并没有一点德国精神,而是洋溢着英国精神。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说课稿一、课程背景分析本课是《七年级历史下册》中“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课。
该课是延续前一课“明朝的海外贸易”所讲述的内容,并围绕着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展开教学。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明朝时期国家的对外交往及其盛世的辉煌。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介绍东南亚各国与明朝的关系及保持明朝封疆大臣,维护对外关系的措施。
通过讲授本课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明朝对外交往的经验和成果,感受明朝盛世的辉煌,也让学生认识到保持良好的对外关系对国家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1. 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交往;2. 了解明朝时期的东南亚各国与中国的关系;3. 掌握明朝时期维护对外关系的措施。
能力目标1. 训练学生的信息感知和理解能力;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2. 培养学生的对外友好交往意识;3.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研究兴趣。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明朝时期的对外交往和疆域保护。
1. 明朝时期的对外交往明朝时期是我国对外交往的盛世,他们与外国友好交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教材详细讲述了明朝时期的对外贸易、海禁政策、朝贡体系,以及与周边国家的交往和中非、中东、欧洲之间的对外交往等。
2. 疆域保护为了保持对外关系的和平稳定,明朝通过多种途径来保护自己的疆界安全。
教材着重介绍了明廷收编蒙古兵、军事重镇边疆与交通要道的设立、朝鲜半岛的守卫及东南亚的战役等明朝维护疆域的具体措施。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 讲述明朝时期国家的对外交往;2. 介绍东南亚各国与明朝的关系;3. 讲述明朝时期维护对外关系的措施。
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明朝时期对外交往的意义;2. 帮助学生理解明朝时期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3. 帮助学生认识到保持良好的对外关系对国家的重要性。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分析1. 教师讲授法:对一个国家的对外交往讲述需要基于前置知识的讲解,同时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演示、对话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戚继光抗倭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戚继光抗倭
一、戚继光抗倭
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 名将,字元敬,登州(今山东蓬 莱)人。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 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担负起 防御倭寇的任务。戚继光先后 在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沿 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 利,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 军”,他本人也与俞大猷等同 为抗倭名将,声名远扬。
课堂小结 交往 郑和下西洋 明 朝 的 对 外 戚继光抗倭 关 系 冲突
国力强盛
国力日渐衰落
封 建 制 度 走 向 衰 败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征战东南沿 海荡平倭寇,实现“海波平”的英雄人物是 A.岳飞 B.郑成功 C C.戚继光 D.邓世昌
2.关于明朝时期的交往与冲突历史的陈述中,哪 一项是错误的 A A.明朝中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B.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历史上第一批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的包括葡 萄牙殖民者 D.戚继光抗倭过程中最著名的战役是台州大捷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 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 争,他是我国历史上 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 国主义者。
戚继光
分组讨论:戚继 光取得胜利的原 因。
连环画《抗倭英雄戚继光》
1、获得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 2、戚继光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治军严明。 3、得到沿海一带广大人民的支持,并且战争的性质 是正义反侵略的。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1) 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是什么原因导致 材料二中的倭患如此严重? 明朝中期,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 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中国沿海倭患严重。 (2)戚继光抗倭取得了哪些战果?
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接着率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同步测试包含答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基础训练1.(2019·福建厦门期末)南澳岛是历史上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史载:“郑和七下西洋,五经南澳。
”明朝之所以能实现大规模航海,其主要原因是明朝(B)A.海上交通发达B.前期国力强盛C.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D.造船技术发达2.“中国海军为和谐海洋亮剑,中华勇士,铁血儿男,无畏征程,早有郑和六百年,英雄水兵,勇往直前……”这首为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壮行的《奔赴索马里》歌曲,借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来激励将士们勇往直前。
那么,历史上郑和的足迹最远到达了(A) A.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B.地中海沿岸和非洲西海岸C.印度洋沿岸和好望角D.大西洋沿岸3.(2019·北京期末)随郑和岀行的马欢、费信等人著有《瀛涯胜览》《星楼胜览》等书,记载了沿途各国的自然和人文状况。
这说明郑和下西洋(A)A.丰富了国人的海外知识B.次数多且船队规模浩大C.提高了明朝的地位和威望D.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4.方寸之间记录着历史。
下图是以古代名将戚继光为主题的邮票。
他最主要的历史贡献是(B)A.统一了女真各部B.消灭了东南沿海的倭寇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D.打败了沙俄侵略军5.(2019·山东威海中考)“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槎。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这是1555年一代抗倭名将视察山东文登营时留下的著名诗篇。
该名将和生活的时代分别为(D)A.文天祥南宋后期B.郑成功明末清初C.戚继光明朝前期D.戚继光明朝中期6.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城崩20余丈,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终于击退倭寇。
这一史实说明(A)A.抗倭是人民的一致要求B.戚继光发动人民抗倭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D.人民起义,抗倭反明7.(2019·四川广安期末)明朝时期,中国对外交往中出现的新现象是(D)A.开始了与日本的友好交往B.开始了与朝鲜的友好往来C.开始了与欧洲强国的科技交流D.开始遭受外国的侵略8.在学习郑和下西洋时,老师要求学生用两句话评论郑和及其远洋活动,同学们积极发言。
七下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同步练习【知识管理】知识点1 郑和下西洋背景: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过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地位: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影响: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知识点2 戚继光抗倭背景:明朝中期,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
经过:戚继光统帅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
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后来,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基础过关】1.郑和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他第一次出使西洋时在位皇帝是()A.唐太宗B.宋高宗C.明太祖D.明成祖2.郑和率领的船队,就其性质而言,并不是一般的商船队。
他七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B.换取海外的奇珍C.开拓海外贸易 D.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3.郑和下西洋距今已经六百多年了,人们之所以缅怀他,依据是()A.民族团结,永载史册 B.航海壮举,促进交流C.祖国统一,丰功伟绩 D.抵抗外辱,扬我国威4.明朝中后期,倭寇侵扰盐城,东台人葛天民针对“倭刀”只宜近战,难以远攻的特点,组织家乡民众将长竹削成竹枪远刺敌人,打败倭寇。
下列人物与葛天民有同样贡献的是()A.戚继光 B.郑成功 C.郑和 D.康熙帝5.戚继光率军九战九捷歼灭倭寇一万多万的壮举发生在()A.杭州B.台州C.扬州D.南京6.“‘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转战于闽浙粤沿海诸地……”其历史功绩是()A.荡平东南沿海倭寇 B.从金军手中收复失地C.击败东、西突厥 D.统一了全国7.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创举,既是中国人的光荣,也是全人类的自豪。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背记要点清单 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备课(部编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背记要点【知识整合】明朝的统治1)时空定位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2)知识构建:明朝的对外关系【背记要点】知识点一、郑和下西洋1.前提:15世纪初,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成为世界强国。
2.目的:明成祖①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②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
3.时间: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4.路线: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形式:载丝、瓷、茶、漆器等访问当地首领,赠送物品,发展友好关系;开展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6.特点和地位:郑和下西洋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形式多、地域广,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7.意义:①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②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8.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③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④积累的丰富的航海经验。
⑤统治者的支持。
⑥郑和本人的坚毅勇敢的品质和卓越的领导能力。
知识点二、戚继光抗倭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走私和抢劫,称为倭寇。
2.倭患严重原因:①明朝商贸发达,距倭国近;②明朝中期,日本国内动荡加剧;③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④明朝官僚、奸商以及海盗等与倭寇相互勾结。
3.抗倭:①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②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知识点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易错易混】1.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
2.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不是明太祖。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说课稿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关系。
本节课内容较为丰富,涵盖了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历史事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认识我国在世界上地位的变化,以及对外交流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于一些具体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知识点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掌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感强的情感态度,认识我国在世界上地位的变化,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意义及其在世界上地位的影响;戚继光抗倭的策略和成果;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的过程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郑和下西洋的图片或故事为导入,激发学生对明朝对外关系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等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3.合作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共同解决问题。
2022年部编版历史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同步练习 1(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堂达标训练题一、选择题:1.随同郑和远航的费信在《星槎胜览》中这样描述一个国家:“木骨都束国,自小葛兰(印度的魁郎)顺风二十昼夜可至。
其国濒海,堆石为城,垒石为屋四五层。
”这则材料说明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了哪里?()A.印度西海岸B.美洲东海岸C.非洲西海岸D.非洲东海岸2.“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其中的“海波”指的是()A.起义的叛军B.西方列强的侵略C.新疆的叛乱D.倭寇的袭扰3. 如图是明朝前期一次远航活动的路线图。
这一“远航活动”是指A.鉴真东渡B.玄奘西游C.马可·波罗来华D.郑和下西洋4.“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
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
”这首歌谣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A.岳飞抗金B.文天祥抗元C.戚继光抗倭D.康熙帝抗俄5.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条件是()A.明朝国力雄厚B.船队配有完整的航海图和指南针C.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D.郑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6.印尼有个港口城市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印度有三宝石像在每年特定的日子里,当地居民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
这种文化现象与哪一历史人物及其事迹有关?()A.郑成功收复台湾B.郑和下西洋C.戚继光抗倭D.岳飞抗金7.电影《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讲述的故事发生在郑和大航海的时代,影片中的中国皇帝应是()A.宋太祖B.元世祖C.明太祖D.明成祖8.“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诗句中戚继光表明的志向是()A.荡平倭寇B.赶走荷兰殖民者C.击退沙俄侵略者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9.下面对郑和下西洋这一问题所做的知识卡片错误的一项是()A 条件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B 目的扩展对外贸易,增加政府收入C 影响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D 地位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A.AB.BC.CD.D10.下列有关戚继光抗倭的评价中,不正确的是()A.戚继光为扫清倭寇做出重大贡献B.戚继光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英雄C.其斗争使明朝从此免除外来威胁D.其斗争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二、综合探究题:11.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开展“郑和下西洋”学习与探究,请你参与以下活动。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部编版)
原名:马 和 小名:三宝,又作三保 生活时代:明 · 明 成 祖 民族:回 族 宗教信仰:伊 斯 兰 教事指挥才 能; ➢ 具有一定航海造船知识; ➢ 熟悉伊斯兰教地区习俗; ➢ 屡建战功,深得明成祖 的信任。
3.目的: 请根据材料思考: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3.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
导学目标一:郑和下西洋 1.西洋的位置
西洋
西洋是我国古代的地理概念。 今天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2.郑和
“身长九尺,腰大十围, 四岳俊而小 ”“ 齿若 编贝 ”“ 声音洪亮 ”,而且“ 博辨机敏、谦恭谨密、 知兵习战 ”。
材料1:成祖······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材料2: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伏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 材料3:西洋诸国,对明朝出品之陶瓷、丝绸等,都极喜爱……在返程中,郑和官船 亦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缺之香料,染料,宝石,象皮,珍奇异兽等等。
(1)政治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2)经济目的: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倭患加重原因 戚继光其人 戚继光抗倭概况、胜利原因及评价
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沿海地区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广东澳门居住权
课堂练习
1.(2022·湖北宜昌·29)王同学在整理明代的学习资料,
其目录中有“红海沿岸”“戚继光”和“三宝”等关键词,据
C 此推断他学习的主题应当是明代的( )
A.经济发展
B.文学繁荣
C.对外关系
D.科技成就
2.(2022·青海省·3)中国历史上涌现出很多维护国家主权
的民族英雄。“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封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及其影响2.了解明朝在海外扩张时的实践和经验3.熟练掌握相关词汇和知识点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为明朝的对外关系及其海外扩张实践。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朝的对外关系背景和基础2.明朝的海外扩张历程和主要功绩3.明朝的海禁政策及其原因和影响4.明朝的海禁政策和对外政策的转变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问答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回答明朝的“开国”皇帝是谁?明朝的封建社会有哪些主要阶层?2.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背景和基础(1)通过学生发言和教师引导,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背景和基础,包括明朝国土的局势、世界局势和中东欧、西欧、意大利、非洲等地区的政治形势、文化表现、经济状况等。
(2)学生观看多媒体介绍和图片展示,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背景和基础,形成直观的感受和认知。
3.了解明朝的海外扩张历程和主要功绩(1)通过学生发言和教师引导,了解明朝的海外扩张历程和主要功绩,包括明朝的正式海禁、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明朝海疆进一步扩张等。
(2)学生观看多媒体介绍和图片展示,了解明朝的海外扩张历程和主要功绩,形成直观的感受和认知。
(3)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明朝在海外扩张过程中的战略思路和策略。
4.明朝的海禁政策及其原因和影响(1)通过学生发言和教师引导,了解明朝的海禁政策及其原因和影响,包括明朝的海禁政策、其实施的原因和影响等。
(2)学生观看多媒体介绍和图片展示,了解明朝的海禁政策及其原因和影响,形成直观的感受和认知。
(3)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明朝的海禁政策对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5.明朝的海禁政策和对外政策的转变(1)通过学生发言和教师引导,了解明朝的海禁政策和对外政策的转变,包括海禁政策的解禁和国际局势的变化等。
(2)学生观看多媒体介绍和图片展示,了解明朝的海禁政策和对外政策的转变,形成直观的感受和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郑和下西洋
1.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4.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
2.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3.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狐。
所到之处,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4.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
5.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和矿工10000多人,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
他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6.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
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10000多人,烧毁倭船无数,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此后,戚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7.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1.(2018年湖南岳阳)与郑和下西洋相关史实不相符的是
A.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B.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C.对开发南洋作出了贡献
D.促进了我国与亚欧各国的友好往来
2.(2018年江苏连云港)史载,郑和船队在占城时,“其买卖交易,使用七成淡金或银。
中国青瓷盘碗等品……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
”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A.加强了经济交流
B.发展了航海技术
C.树立了明朝国威
D.促进了政治交往
3.(2018年江苏南京)他的足迹,“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他是
A.张骞B.郑和C.戚继光D.郑成功
4.(2018年四川南充)假如你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1405~1433”“七次远航”“刘家港”这三个关键词,最有可能出现的事件是
A.哥伦布发现美洲B.达•伽马到达印度
C.麦哲伦环球航行D.郑和下西洋
5.(2018年山东德州)“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首豪迈雄壮的《凯歌》的作者应是
A.岳飞B.郑成功C.戚继光D.康熙帝
6.(2018年福建)下图所示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郑和下西洋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D.左宗棠收复新疆
1.【答案】D
2.【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其买卖交易,使用七成淡金或银。
中国青瓷盘碗等品……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
”的信
息,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国力强大,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到达各国,大都受到热烈的欢迎,船上装载着大量金银宝货,以丝绸和瓷器最受当地人喜爱,他们从各国换回珠宝、香料和药材等特产,加强了经济的交流,A项符合题意;BCD项内容都不符合题干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A。
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
郑和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
故B符合题意;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戚继光是抗倭英雄,郑成功是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这三个人物和题干材料无关,由此可见,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的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其路线是从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ABC项是15世纪从欧洲开始的新航路开辟的事件,不符合题干信息,故选D。
5.【答案】C
6.【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杀尽倭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被称为“倭寇”。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威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他组建一支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戚家军,九战九捷,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尊为民族英雄,永远载入史册。
故B符合题意;郑和下西洋和“杀尽倭奴”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郑成功收复台湾抗击的是荷兰殖民者,和“杀尽倭奴”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左宗棠收复新疆与“杀尽倭奴”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