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必做1800题(18-2)
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大纲解析配套1600题(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圣才出品】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由于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并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这是因为变法的政令()。
[2019年真题]A.触及了封建制度的根本B.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开国会等政治主张C.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诉求D.带有彻底性和不妥协性【答案】C【解析】“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各项政令大多是接受了维新派的建议而制定的,旨在开放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自由,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因此,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但是,在光绪皇帝发布的新政诏令中,并没有采纳维新派多次提出的开国会等政治主张。
这些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所要推行的是一种十分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方案。
2.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洋务派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洋务派兴办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
[2018年真题]A.迎合帝国主义B.维护封建统治C.对抗顽固派D.发展资本主义【答案】B【解析】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首先是为了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维护封建统治,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对中国民族工业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作用,但并非洋务派的本意,而是洋务运动所产生的实际客观效果之一。
B项,维护封建统治符合挽救清政府危机的意图符合题意。
3.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迅速兴起。
考研政治必做1800题(18)
考研政治必做1800题(18)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特别提示】①10年来本章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辨析题、分析题的命题数量之比:0∶3∶1∶2②常考核心知识点及命题规律、趋势:选择题、辨析题、分析题都有,分量不大,但知识点分散,往往与邓论、政经原理以及当前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热点等相关材料联系起来考察,考生要特别注意关注新的信息。
重要的知识点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运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及哲学依据(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及创造者);科学技术与“全球问题”。
③2006年大纲新增知识点:社会规律及其特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
第1节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一、选择题Ⅰ1.由于社会历史是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着的人创造的,因此()A.社会规律是由人所创造的B.人们可以改造或消灭社会规律C.社会发展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D.人的活动都体现社会规律2.在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问题上,宿命论的错误在于()A.否认人的自觉活动,夸大社会规律的必然性B.否认社会规律的必然性,夸大人的自觉活动C.否认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D.承认社会规律的必然性3.经济基础是指()A.作为生产关系的总和的社会经济结构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地位4.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关系是()A.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B.相对稳定的因素。
C.决定生产力性质的因素D.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5."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说明()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C.资本主义社会普遍采用大机器生产D.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6.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7.列宁说:"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起义也创造不出社会主义来"。
考研政治必做题1800(二)
考研政治必做题1800(二)一、单项客观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伟大贡献是()A.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B.创立了唯物史观C.确立了辩证法的科学地位D.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A.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B.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C.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D.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3 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A.它的革命性B.它的能动性C.它的科学性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4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的特点是()A.实践性B.科学性C.革命性D.阶级性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古希腊、罗马哲学B.中世纪经院哲学C.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D.17、18世纪资产阶级哲学6 下列观点正确表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的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一门具体科学B.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C.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科学D.具体科学可以脱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7 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可以使人()A.掌握全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知识B.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C.正确认识自然现象D.妥善处理工作中的一切事情◆答案◆一、单项客观题1.【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变革。
【解析】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大变革。
A项:历史上曾经多次有哲学家恢复唯物主义的权威;C项不准确;干扰最大的是D项,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可以只在自然界中实现)并不一定能够创立唯物史观,但是创立了唯物史观则一定实现了它们二者的统一。
【拓展】做该题时,考生首先最应该想到的是初中语文教材中恩格斯写的那篇对马克思的悼文,其中提到:发现剩余价值与创立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这也是广大考生熟悉的。
研究生政治考试常见考试题目
1、如何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当代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
这个历史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只有通过革命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后,中国人民才有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逐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从而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无数爱国志士和革命先驱者为之献身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
而在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又面临三大主要任务:一是既要努力实现欧洲早已完成的工业化,又要追赶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二是既要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又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三是既要实现国内的可持续发展,又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必须做到:一,在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的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二,正确把握好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三,应当展望和把握未来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要理论?(1)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作出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2)提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指出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没有出路。
应当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3)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4)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
强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考研政治必做1800题
考研政治必做1800题(1)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提示①10年来本章单项选择题、多所属哲学派别、哲学内涵的认定。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特别是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认定)、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基本特性。
③2006年大纲新增知识点:无。
第1节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选择题Ⅰ1.一切哲学都是()A.智慧之学B.各门科学的总和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人们自发的世界观2.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指()A.将一切具体科学包括在内的哲学B.马克思主义哲学C.正确反映时代本质要求的哲学D.德国古典哲学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实践和认识的关系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D.物质和运动的关系4.哲学的党性是指一切哲学()A.作为意识形态都具有阶级性B.都不能回避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都不能超越进步阶级和保守阶级的对立D.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5.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D.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标准6.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指()A.思维和存在能否在一定条件下等同起来B.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C.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D.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问题7.能够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是()A.朴素唯物论B.庸俗唯物论C.机械唯物论D.辩证唯物论8."二元论"认为精神和物质同为世界的本原,但最终陷入()A.折衷主义B.唯心主义C.神秘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9.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10.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是()A.古代原子论、近代原子论、现代原子论B.庸俗唯物主义、自然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D.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11.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A.唯心主义B.经验主义C.不可知论D.二元论12.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A.辩证法和认识论相分离B.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离C.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离D.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相分离二、选择题Ⅱ13.下列观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A.物是感觉的复合B.存在就是被感知C.我思故我在D.世界不过是意志的表象14.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天下只是一个理B.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C.天下之物,皆实理之所为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15.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下列关系具有哲学基本问题性质的有()A.天人关系B.理气关系C.形神关系D.心物关系16.当今科学高度发展的时代,还有人相信唯心主义,这是由于()A.剥削阶级的偏见B.客观世界仍然存在着大量未知的领域和不解之谜C.私有制度的存在D.主观和客观永远存在着矛盾17.唯物主义历史观发现的伟大意义是()A.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B.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及其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C.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D.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理论武器三、分析题18.试分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的看法。
2023年大学生考研政治理论时政热点知识测试题库及答案
2023年大学生考研政治理论时政热点知识测试题库及答案(精选60题)1.( )作为产品创新的信息源,可以提供重要的提升产品价值的想法。
[2分]A. 企业B. 科研人员C. 用户D. 生产者我的回答:正确答案:C2.我国职称制度的弊端是( )。
[2分]A. 用的评不上B. 评的用不上C. 评用脱节D. 用人单位缺乏自主权我的回答:正确答案:C3.市场本身并不能保证造就一个最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结构,也不能自我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虽然高效,却带有一定程度的( )和局限性。
[2分]A. 任意性B. 随机性C. 规律性D. 开放性我的回答:正确答案:B4.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强化激励机制,给予科技人员更多的( ),使发明者、创造者能够合理分享创新收益。
[2分]A. 利益回报和社会荣誉B. 精神鼓励和社会荣誉C. 社会荣誉和经济收益D. 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我的回答:正确答案:D5.引进能够从事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 )。
[2分]A. 科技领军人才B. 海外人才C. 高校人才D. 科研人员我的回答:正确答案:A6.提高职业技术高校教学水平的重点是( )。
[2分]A. 教育培养模式建设B. 师资队伍建设C. 激励制度建设D. 人才流动机制建设我的回答:正确答案:B7.关于加大对科技人员的股权激励力度说法错误的是( )。
[2分]A. 放宽股权奖励对企业设立年限和盈利水平的限制B. 放宽股权出售对企业设立盈利水平和年限的限制C. 减少对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入的税收优惠D. 建立完事符合市场规则的激励方式我的回答:正确答案:C8.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要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推动力,科技成果只有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因此,要坚持产业化导向,加强行业共性基础技术研究,要以( )为主攻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18考研政治试题及答案
18考研政治试题及答案模拟试题:2018年考研政治(哲学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 精神B. 物质C. 能量D. 信息2. 下列选项中,哪一个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A. 矛盾B. 物质C. 实践D. 运动3. 辩证法的否定是()A. 简单的抛弃B. 绝对的否定C. 包含肯定的否定D. 绝对的抛弃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实践具有()A. 客观性B. 社会历史性C. 直接现实性D. 主观性5.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人与自然的矛盾B. 人与社会的矛盾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D.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6.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C. 扩大对外开放D. 实现共同富裕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A. 所有制结构不同B. 运行机制不同C. 宏观调控方式不同D. 竞争方式不同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属于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 改革、创新、协调、绿色9.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A.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B.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C.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D.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0. “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A. 和平发展道路B. 互利共赢战略C. 开放包容原则D. 独立自主传统答案:1. B2. A3. C4. C5. C6. A7. A8. B9. C10. 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下列哪些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A. 科学性B. 革命性C. 实践性D. 客观性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包括()A.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C.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D. 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A.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C.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D. 社会主义荣辱观14.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要求包括()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C.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D.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15.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的是()A.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B. 全面深化改革C. 全面依法治国D. 全面从严治党答案:11. ABC12. ABCD13. ABCD14. ABCD15. 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6. 简述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基础地位。
考研政治必做1800题(22-2)
◆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Ⅰ1.【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
【解析】马克思是从人的社会属性、从社会关系、社会的劳动实践出发揭示人的本质的,他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A项:人的自身需要、自然属性只是人的劳动实践的前提条件、生理条件。
2.【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抽象人性论观点。
【解析】抽象人性论将人性抽象、孤立起来,即脱离社会或人的生理基础和前提来谈论人性问题。
3.【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人的价值关系的客体。
【解析】人的价值关系的主体是人,而客体则应是实践活动,因为人的价值是创造价值的价值,人们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自己的规定和自身的价值;人的价值是作为客体的人对于自身、他人或社会的有用性,这种有用性以人的劳动创造为内在根据。
人的工具性只是人的社会价值方面,人的价值还包括个人价值这方面,所以D不全面。
4.【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主要特点。
【解析】资产阶级人性论以个体人的自由、价值、个性等为谈论对象,概括其主要特点就是脱离社会关系来考察人。
其他选项与B选项是总分的关系。
5.【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人的价值观。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两个方面。
人的社会价值就是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以自身的活动去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求,而不是只增强自身的主体性去摆脱社会的制约。
A、B两选项都只包含了人的个人价值这一个方面。
【拓展】把握历史唯物主义人的价值观要注意两点:一、人的价值是以其物质的实践活动为基础而实现的;二、人的价值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6.【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人的价值中的基本关系。
【解析】人的价值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它们分别是人的目的性和工具性关系的体现。
在人的价值关系的目的性和工具性关系中,都包含着反映和创造、为己和为他、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所以,选D项。
2018考研政治备考试题及答案
2018考研政治备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c)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2.实践的主体是(B)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D)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A)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二、多项选择题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AB)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C.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E.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操作系统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BC)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E.通过改造客观世界而支配主观世界的运行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D)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E.认识是否经历一个过程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bcde)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E.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ABCD)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E.主体与客体的统一6.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CD)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E.是否承认世界是可知的1.2018考研政治复习题及答案2.2018考研政治练习题及答案3.2018考研政治高效复习备考策略4.2016考研政治试题答案5.2018考研政治模拟练习题(含答案)6.2018考研政治答题技巧7.2018考研政治解题技巧8.2015考研政治暑期备考方法9.2016考研政治备考资料10.2006年考研政治试题答案(完全版)。
资格考试考研政治重点题1800
资格考试考研政治重点题单选题1、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指标提前完成的时间是()年。
A.1955B.1956C.1957D.1958答案:B[解析] “一五”计划(1953―1957年)期间,我国于1956年提前底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同时,在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大都提前完成了。
简答题2、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需要遵循的原则。
答案: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暂无解析简答题3、试从认识主体的含义和特征,阐述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怎样不断增强主体认识能力。
答案:(1) 认识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人。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特征。
(2) 认识主体是社会地、历史地形成的。
当代社会生活的急速变化,使主体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日益突现出来。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场新的革命,迫切需要增强主体认识能力,同时也为主体认识能力的增强提供了广阔的社会条件。
(3) 在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不断增强主体能力,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拓展自己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改善人的素质,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各方面潜能;以恰当的方式把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结合起来,使个人主体上升为社会主体,突破个体的局限性;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考研政治-18
考研政治-18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16.00)1.黑格尔说:“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这句话应理解为A.凡是现存的都是合理的B.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C.现实性仅仅属于偶然性D.现实的都属于人的理性这里黑格尔讲的合理不是说合乎人的理性,而是指合乎必然、规律。
现存的东西有现实与非现实的区分,只有现实的东西才是合理的,但现存的东西都会灭亡。
应选B。
2.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表现形式是A.金融寡头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真正统治者B.对垄断利润的追逐√C.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D.金融资本处于经济生活中的核心3.毛泽东说:“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
”这句话强调厂A.现象是本质的反映B.现象与本质的同一性C.感性与理性、现象与本质的对立√D.感觉与理论的相互渗透4.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其哲学寓意是A.环境是人之发展的根本原因B.环境好坏决定人们的品格C.环境是人之变化的主要条件√D.人们可以脱离具体的环境而存在5.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是A.知识分子政党B.劳动者的联盟√C.资产阶级政党D.各阶级的联盟6.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是A.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B.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C.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D.发展生产、繁荣经济7.2006年12月15日,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闭与中国国民党青年团共同主办的两岸青年论坛的主题是A.加强青年交流与合作,维护两岸同胞的利益B.加强青年交流与合作,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C.加强青年交流与合作,实现两岸双赢D.加强青年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共同繁荣√8.2006年12月23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了A.关于巴以冲突的决议B.关于伊朗核问题的决议√C.关于伊拉克问题的决议D.关于朝核问题的决议9.一切商品对它的生产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的购买者是使用价值。
考研政治-218.doc
考研政治-218(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Ⅰ(总题数:16,分数:16.00)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揭示(分数:1.00)A.事物前后相续、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B.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C.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D.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2.美妙的希腊神话,给了西方文化无穷的营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都曾引用希腊神话中的故事、人物和典故为现实服务。
这表明(分数:1.00)A.文化始终代表着人类的发展方向B.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是永恒的C.人类创造性活动是继承和发展的统一D.精神文明发展成果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是在(分数:1.00)A.遵义会议B.瓦窑堡会议C.党的四大D.党的六届六中全会4.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分数:1.00)A.生产剩余价值B.实现剩余价值C.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D.为剩余价值实现准备条件5.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分数:1.00)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B.党的先进性建设C.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6.中共八大确定的今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是(分数:1.00)A.建设规模必须和国力相适应B.即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C.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7.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的基本原则。
我国现阶段的最大实际是(分数:1.00)A.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不平衡B.自然条件差,资源相对短缺C.人口多,劳动者素质不高D.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8.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的宪政》中提出,当时中国最需要的民主形式是(分数:1.00)A.资产阶级专政的民主政治B.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政治C.中国所有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政治D.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联合体9.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分数:1.00)A.独立自主、不结盟B.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C.坚持和发展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D.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10.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分数:1.00)A.人民民主专政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1.“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是(分数:1.00)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旧唯物主义观点1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为(分数:1.00)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C.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13.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分数:1.00)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B.发展教育和科学C.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14.资本主义地租是由农业中的(分数:1.00)A.平均利润转化来的B.超额利润转化来的C.垄断利润转化来的D.企业利润转化来的15.资本是一种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Ⅰ1.【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社会规律的认识。
【解析】题干的意思是强调社会规律通过人而起作用并呈现出来。
A、B项:社会规律也是客观的,并非人的自由创造,更不能被消灭,只是通过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体现出来;D项:并非每个人的活动都体现出社会的发展规律,只有那些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潮流的才能够体现社会的规律。
【拓展】考生应仔细甄别各个选项,并深刻把握题干所强调的核心意思与准确含义。
理解此题及其各个选项可以从"人的活动"和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这两个方面把握。
2.【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宿命论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自由活动关系的认识。
【解析】A项准确表述了宿命论的核心含义,即夸大社会历史的决定性作用,而消极、悲观地否认人对社会历史的改造作用。
B项与A项正好相反;C项:宿命论就根本没有看到人的自由活动与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D项:承认社会规律的必然性并非宿命论的错误,夸大社会规律的必然性才是其错误。
3.【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经济基础的概念。
【解析】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C、D两项是生产关系的内容之一;B项是生产方式的概念。
4.【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解析】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决定生产关系的因素,所以A、C错误;生产工具才是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D错。
5.【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手推磨"和"蒸汽机"代表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水平,"封建主"与"资本家"则代表社会所采取的经济结构,即生产关系状况。
其他选项都从该题中可以找到影子,似乎都有其合理性,但是此话的结构是:生产力(生产工具)产生一定的生产关系(社会经济结构)。
所以,最符合题干的是D项。
6.【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
【解析】上层建筑的性质直接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而与生产力的性质有间接的关系,并不由生产力直接决定;A、C两项都是上层建筑的内容之一。
7.【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上层建筑的变革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物质生产力的状况。
【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变革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物质生产力的状况。
所以说,革命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前提的,B正确。
题干只是说强调需要物质前提,而不是说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发生和取得胜利,A错;C项有失偏颇,革命不仅需要经济力量,还需要政治、思想等多方面的力量;D项是比较容易被排除的。
8.【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原理。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
题干前半句涉及生产关系,后半句涉及生产力,整句话的意思是说生产关系的调节必须符合生产力的状况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A对。
B项与此题无关;C、D两项的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9.【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原理。
【解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最根本的矛盾,它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其他选项都是从属于A项的。
10.【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力的关系。
【解析】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它为先进的经济基础即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A项:当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符合的时候,还要看经济基础是不是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否则上层建筑还是不一定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B项:上层建筑通过经济基础间接影响生产力;D项本身是对的,但不是题干直接表明的意思◆答案与解析◆二、选择题Ⅱ11.【答案】ABCD【考点】本题考查对政治上层建筑的理解。
【解析】可以将"思想的物质附属物"分成这么几个层面:A项是侧重对"附属物"的解释;B 项侧重对"物质"而言;D项是对"思想"层面的侧重;C项则是对整句话的理解。
【拓展】当然,四个选项都是在整体上对这句话的阐述,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
12.【答案】ABC【考点】本题考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解析】A、B、C三个选项比较容易选出,关键是D选项,容易被误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即生产方式,它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都是属于哲学基本问题中第一性的范畴。
【拓展】考生不能够有这个误区:决定和被决定就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后者只是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使用的。
13.【答案】ABC【考点】本题考查社会规律的特点。
【解析】对于A、B两项比较好理解;C项:统计学规律揭示的是一种必然性和多种随机现象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它不仅不能忽视大量的偶然、随机现象,相反地正是在大量的偶然现象、随机现象中才能表现出规律性。
【拓展】社会事件的发生大多具有随机性,人们不可能准确地预见社会事件的发生,而只能预见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社会规律的统计学表现这一特点尤其表现出了它与自然规律的不同之处。
14.【答案】ABCD【考点】本题考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解析】这是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著名论断。
首先是说生产力是最终的决定性力量,其次是说生产关系的产生和灭亡有客观的生产力物质条件,再次是说社会形态的具体历史性。
15.【答案】ABCD【考点】本题考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拓展】考生要注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则不是。
经济基础属于生产关系层面、即物质的社会存在,而上层建筑则属于社会意识层面(政治设施是社会意识的"物质附属物",也属于社会意识层面)。
16.【答案】BC【考点】本题考查对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理解。
【解析】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也是判断进步与否的最终标准。
看上层建筑是否进步,主要是看它能否直接、间接为生产力服务。
B、C两项符合。
A、D两项只涉及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并不一定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当上层建筑为之服务的经济基础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时,上层建筑再适合其经济基础也是落后的。
【拓展】考生应从最终决定意义的生产力标准出发思考相关问题,要把握住最终的、最基本的原理、概念。
17.【答案】ABCD【考点】本题考查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把握。
【拓展】应从"基本"二字着手,它表明具有基本的、决定性的作用,具有控制客观趋势和方向的作用。
注意: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其发展的直接动力。
18.【答案】ABC【考点】本题考查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解析】D项是地理环境决定论,它本身的说法就是错误的。
地理环境只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
19.【答案】ABD【考点】本题考查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解析】C项只是局限于生产关系内部,并没有涉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
【拓展】依据题干,考生应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者的关系上出发。
◆答案与解析◆三、分析题20.【答案要点】(1)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要素和矛盾,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2分〕这些动力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构成一个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2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的矛盾,生产关系各方面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各部分之间的矛盾,都在各种不同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发展。
〔1分〕(2)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革命和改革可以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伟大动力。
〔2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1分〕(3)可见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是单一的,生产力只是各种动力中的最终动力。
〔1分〕21.【答案要点】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有效地保护经济基础,它的这种服务和维护的性质不能由上层建筑自身来说明,而要由它所服务、保护的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性质来确定。
〔3分〕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
上层建筑为这样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服务,有效地保护这样的经济基础,这时的上层建筑就是进步的,它对经济基础的服务和保护就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分〕如果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甚至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上层建筑仍然为这种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服务,运用自己的力量去保护这种生产关系,这时的上层建筑就是反动的,它对社会的发展就会起阻碍或延缓的作用。
〔3分〕22.【答案要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1分〕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方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1分〕(2)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1分〕生产关系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是否适合生产力。
〔1分〕(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两者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总是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
两者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基本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体现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趋势。
〔1分〕(4)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
它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哲学基础。
〔1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环节和具体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
这一规律指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根本目的。
〔1分〕我国的生产力是相对落后的、多层次的,我国的生产关系应当适合生产力的这种状况;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多层次经济结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必经阶段,要进一步完善它,充分发挥其作用。
〔1分〕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分〕23.【答案要点】(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和变革的方向。
〔2分〕(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并与有害于自己经济基础的现象作斗争;〔1分〕它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时,就起促进作用;否则,就阻碍自己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
〔1分〕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它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