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道德理想主义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政治哲学与社会观念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政治哲学与社会观念中国古代思想家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政治哲学和社会观念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家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的思想却有着共通之处,都试图通过思考人与政治、社会的关系来解决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首先,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政治的观念是非常重视的。
他们认为政治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关键,是人与社会互动的核心。
例如,孔子提出的"仁政"理念就强调了政治需要关注民众的福祉和国家的治理。
他认为只有贤能的君主才能够带来良好的政治局面。
孟子则主张君主应以仁爱为本,以民为重。
另外,韩非子则提出了法治的理念,认为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和规章可以有效地管理社会,维护社会秩序。
其次,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社会的观念也非常关注。
他们认为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复杂系统,其中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责任。
他们强调个体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平衡和互动。
例如,墨子强调了以爱为中心的社会伦理,指出人们应该彼此关爱、互助共荣。
荀子则主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竞争和利益,通过追求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感来维系社会的和谐。
这些思想家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提出了许多很好的社会伦理观念。
此外,中国古代思想家还对于政治权力的观念作出了思考。
他们不仅关注君主权力的合法化和行使方式,也关注着民众对政治的参与。
例如,孔子提出了君主必须有贤能和德行,并认为政治需要以德治国。
他也主张了君主应该重视民意和听取众人的建议。
墨子则主张政治需要包容不同的声音,使得政策更加平衡和公正。
这些思想家试图通过探讨政治权力的本质和运行方式来提出政治改革的方向。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政治哲学与社会观念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观念对于中国的历史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们关注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行使方式,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个体责任。
这些观念在中国历史中经久不衰,并且对于现代社会的政治改革和治理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doc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先秦时期虽然有百家争鸣,但实际上,世之显学,不过儒墨道法四家而已。
其他各家之言,要么在后世被融入这四家当中,要么思维体系不够精深,难以成家立说,以传万代。
一、儒墨道法四家政治哲学1.儒儒家在四家中生命力最强,几乎与贯穿了全部中国政治思想史。
究其原因,大概得益于其优秀的传承体系,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以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传承不绝。
儒家注重教化,所以历朝历代,不管儒学是是否为当政要学,始终不见其式微。
儒学昌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就是它极强的适应能力。
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儒生的治国理论都会有新的发展变化,不断吸收别家的观点为己用。
我们可以看到宋代近似于法家理论的功利主义大方光彩,维新的政见,却出于应该是守旧的儒生们手中,这些儒生还从儒家经典里找寻变法的理论支点。
使祖宗不足法,也变成了儒家的思想。
儒学本就循自周公之政,一直都是作为一种统治模式的传承而存在,既治民维君,又从天命、道德的角度限制君权。
但不管“先王”周公对儒家创立的思想影响如何大,“万世师表”、儒家“至圣”却是孔子。
儒家的政治哲学也已孔子的中心思想“仁”为立足点。
春秋时,人们把亲近尊长、爱众庶、忠君主皆称为仁。
孔子把春秋时期仁的观念发展为系统的仁学,从各个角度论述了仁的本质、含义、致仁的方法。
可总结儒家所倡导的王道政治,其要义在于修身先于政治,以美好的道德转化出有道的政治。
2.墨墨家的政治哲学主要是墨子的“尚同”、“天志”和“明鬼”。
墨子主张人性本恶。
与边沁的功利主义一样,以利害为出发点,认为人总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为出处事标准,为获得利益,不惜作恶。
因此需要统一百姓的行动标准,使个人不极端最求人私利,而是达到社会全体的公利,也就是边沁所说社会总功利的最大化的概念。
墨子提出的方法是选立一个贤者为天子,然后向下一级一级选立不同的贤者帮助管理。
然后以天子的标准为天下的标准,自下而上,一级一级绝对服从。
这样天下便可平治。
墨家与其说是一个学派,不如说是一个组织,社团。
当代中国政治哲学
当代中国政治哲学
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出现的一系列政治理论和思潮。
以下是一些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代表性思想: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在2012年提出了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方面。
这一理
念旨在强调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重要性以及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要求。
2. 新儒家思潮:新儒家思潮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通过重新解读和重新发掘传统儒家思想,试图为中国当代社会提供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新儒家主张“仁爱”、“道德自觉”、“治
理与道德相统一”等思想,旨在强调社会和个人的道德伦理建设。
3. 法治理念: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在国家治理中确立法治的重要性。
这包括加强法律体系的建设、推进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市场监管机构的法治化,以及尊重和保护个人权利和合法权益等。
法治理念旨在推动中国政治体制的现代化和规范化。
4. 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推行的一种政治理念,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且掌握市场经济的主动权,通过经济手段达到社会公平、公正和富裕。
这一理念强调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旨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公平正义。
这些思想和理念在当代中国的政治哲学讨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国政府的决策和国家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然而,当代中国政治哲学仍然存在多种观点和学派的争议,并且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政治哲学思想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儒家文化的精神价值解读
儒家文化的精神价值解读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主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各个方面,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东亚各国的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影响。
最近三十年来,由于中国及其他东亚国家显著的经济成就,儒家文化越来越多地引起世界的关注。
儒家文化对东亚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感兴趣的问题。
儒家文化的精神,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一、道德理想主义,二、普遍和谐观念,三、自律原则和内在超越。
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则以“三不朽”为集中体现。
一、道德理想主义所谓道德理想主义指以道德完美为人生的最高价值,最高追求,完成道德人格是人生的最后归宿,建立功业以道德修养为基础。
在哲学上,道德理想主义把道德性作为宇宙本体,作为宇宙间一切事物体现出的性质。
先秦儒家的著名文献《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日生”,“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生生不息是宇宙的自然法则,也是道德原理,是儒家最主要的道德范畴“仁”的形上根据。
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一些道德项目,但没有对这些项目作哲学学理上的发挥。
孟子从人的现实心理感受、心理经验方面论证了道德的本原地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把道德作为人本有的属性,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特点。
先秦儒家的另一位大师荀子提出“隆礼”、“重法”的主张,把道德作为政治纲领和立国根本,强调士君子的修身是施政的基础。
《中庸》提出“天命之谓性”,把宇宙的普遍法则“道”、“天命”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认为人性、物性是对“道”、“天”的获得,它有自然的和道德的双重含义。
《大学》提出“三纲领,八条目”,以格物致知为人格修养的最初步骤,以正心诚意为修齐治平的前提和根据,以“止至善”为修养的归宿。
先秦儒家的这些思想是后世儒家普遍奉行的原则和致思方向。
两汉是儒家经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
这一时期儒家和阴阳家结合,以阴阳五行为架构为范型笼罩一切方面。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伟大的文化,它含有许多深刻的政治伦理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对今天的中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仁政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政治伦理思想之一就是仁政思想。
在古代中国,仁政一直被看作是一个好的统治方式。
仁政的核心是“仁”,也就是仁爱,关心人民。
仁政不是以权力为中心,而是以人民为中心,它的目标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统治。
在仁政的思想中,儒家思想对它的建立有着重要的贡献。
儒家思想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首先具备仁德的品质,这些品质包括人爱、善良、公正等。
只有通过这些品质,才能建立一个真正的仁政。
孟子就曾经说过:“仁者爱人,治国者安人,天下为公,爱国为民。
”二、君子治国思想另一个重要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君子治国思想。
君子是指有高尚品质和道德观念的人。
在中国古代,君子被认为是一个好的统治者。
在君子治国思想中,君子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他们必须以身作则,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为人民做榜样,激发人民为善,并引导人民向善。
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发动的运动,覆灭了许多人的家庭,掀起了中国的社会动荡。
尽管毛泽东宣称他是“为人民服务的”,但事实上,他的行为并不符合君子治国思想,没有体现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三、公义思想公义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
公义是指公正,公道,无私等。
在公义思想中,统治者必须公正无私,管理国家事务,并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在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曹操和庄周,都以公正和公道的形象在人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人物被认为是坚守公义的代表,他们坚持秉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无论面对何种局面,都不会动摇。
四、中庸思想中庸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又一重要思想。
中庸指的是保持平衡和稳定的态度。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中庸思想被视为一个好的治理方式,它帮助统治者保持冷静和客观的态度,并平衡不同的利益,以保证国家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一、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政治哲学是对政治现象、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进行哲学性思考的学科。
它关注政治的本质、价值和原则,探讨人类政治活动的规律和目的。
政治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政治权力、公正、权利、自由、平等等政治概念。
二、政治哲学的主要思想家1.古代思想家–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概念,强调统治者的智慧和正义。
–亚里士多德:主张政治是为了追求幸福,探讨了君主制、共和制和威权制的优劣。
–孔子:强调仁政和道德的重要性,提出了君子治国的理念。
2.近代思想家–霍布斯:认为人性自私,主张通过社会契约来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卢梭: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并主张限制国家权力,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和制衡,以防止政府滥用权力。
3.现代思想家–马克思:强调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主张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提出了党的领导和国家的作用。
–孟子:提出了“天命立天子,品物致君子”的思想,主张君主的道德修养和仁政。
三、政治哲学中的重要概念1.政治权力:指对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控制的权力,包括管理、统治和领导等方面。
2.社会公正:追求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3.政治权利:个体在政治生活中享有的权力,如选举权、言论自由等。
4.政治自由:个体在政治领域中自由表达政治观点和追求政治目标的能力。
5.政治平等:主张人人应该在政治权利和机会方面享有平等的地位和待遇。
四、政治制度与政治哲学1.民主制度:主张人民参与政治决策的制度,强调公民的平等权利和民主程序。
2.专制制度:集权的政治制度,权力集中于一个人或者少数人手中。
3.共产主义制度:目标是建立一个无阶级社会,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平等。
4.社会主义制度:主张通过国家对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来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平等。
五、政治哲学的现实意义1.政治参与:政治哲学提倡公民积极参与政治决策,推动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主要包括儒家政治哲学和法家政治哲学两个流派。
儒家政治哲学强调君臣之间的道德关系和人治。
儒家认为,君主应该具备德行高尚、才德兼备的品质,以身作则,成为民众的榜样。
同时,儒家注重教育,特别是教育人民的潜在德行和政治能力,以培养有德才兼备的人才,使他们能够以智慧和道德的方式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法家政治哲学强调法治和权威统治。
法家认为,国家应该建立科学的法律体系,明确的规则和制度可以有效地约束人们的行为,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
在法家政治哲学中,强调法律的统治和君主的权威,而非人治和道德。
尽管儒家和法家在政治哲学上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强调的重点,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强调统治者的道德品质和才德兼备是治理国家的核心要素。
同时,中国传统政治哲学还强调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互动和互惠关系,注重和谐和稳定的社会秩序。
这些思想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和现代中国的政治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政治哲学
比较与参照中西传统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与道德意义一、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德治”与“法治”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是对治国方略的理论思考。
传统治国方略的主流是儒家的“德治”, 德治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德之人在位; 二是在位者推行道德教化; 三是实行利民惠民之政; 四是在统治集团内部实行有限的民主。
“德治”的人性基础是人性善良论。
人性问题在儒家内部系一重要问题, 儒家大师对此多有论述, 总起来看, “性善论”是其主流。
性善论是儒家治国方略的理论依据。
性善论自孔子肇其端, 孔子之言“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虽未明说人性是善是恶, 但根据其另外所谓“天生德于予”、“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吾欲仁而斯仁至矣”以及“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等言论,可推知孔子也是天赋性善论者。
孟子继承孔子, 对性善论进行了系统发挥与阐释。
孟子认为, 人皆有天赋善性, 即“善端”——善的萌芽, 亦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或“辞让之心”) 和“是非之心”。
(《孟子•公孙丑上》) 此“四端”属于“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它们决定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
由“四端”开始, 经过后天的道德修养, 可以逐步扩充至“四德”即仁义礼智, 如此理想的人格才得以呈现。
孟子又说:“口之于味也, 目之于色也, 耳之于声也, 鼻之于臭也, 四肢之于安佚也, 性也, 有命焉, 君子不谓性也。
”(《孟子•尽心下》) 这是说, 人的生理本能虽然可以称之为“性”, 但其属于自然赋予人的一种不可避免的必然性, 就此而言, 它更应该称为“命”(“莫之致而至者, 命也。
”) 而不是“性”。
而“仁之于父子也, 义之于君臣也, 礼之于宾主也, 知之于贤者也……命也,有性焉, 君子不谓命也”(同上) , 这是说, 仁义礼智虽也是上天赋予人的一种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就此而言可称之为“命”, 但实际上它是人的本质属性即道德性的体现, 故最好称其为“性”而不是命。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政治哲学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政治哲学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政治哲学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国人就开始思考和探索有关政治、社会和人性的课题,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哲学体系。
这一体系融合了儒、道、墨等多种思想流派,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儒家政治哲学儒家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主要派别之一。
儒家的政治思想强调“仁政”,即为民而治。
儒家认为,君子应该以自身的德行和能力去治理国家,而不是依靠法律或暴力。
他们主张以礼义为准则,从根本上改善社会道德风尚,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同时,儒家也提倡“君子不争”,主张君子在政治竞争中不应该以攻击对手为主要手段,而应该以道德和智慧去征服他人的心灵。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领袖的选举、教育和文化传承产生了重大影响。
道家政治哲学道家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形成也有着重要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即认为最好的治理方法是轻微干预而不是强制干预。
道家认为,一个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不是凭借人为的力量去反抗自然。
这种传统在中国古代政治理论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促进了中国古代政治治理方法的独特创新,并在全世界政治哲学研究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墨家政治哲学墨家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另一个主要派别。
墨家的主张强调“慈爱于民”和社会平等。
墨家强调整个社会应该追求平等、和谐,而不是根据各种不可见或无用的社会等级来划分人类。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这种思想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在社会发展和民族独立的过程中,墨家思想也曾起到推动和引领的作用。
总之,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道、墨三大政治哲学派别与其他诸多思想流派的交融发展,不仅指引和推动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进步,而且对世界政治哲学研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文化概观复习题(1)
中国文化概观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D )A 先秦时期B 秦汉之际C 西汉时期D 两汉之际2、、荀子认为,矫正人性的最好手段是( A )A“礼”和“乐”B兼爱C法治D无为3、唐代寒士崛起在制度文化上的保证是( B )A 太宗对道教的崇奉B科举制的实施C 武则天的圆融三教D 韩愈的排佛4、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对西学的态度出现差异,其中较为科学的是( B )A 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全面接受B 以方以智为代表主张以冷静的态度对待西学,吸取优点弃其伪妄C 以儒学为本兼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D 只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5、清朝后期,为了维护业已衰化的封建肌体,清王朝对外采取的政策是( D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 全盘西化C 对外开放D 闭关锁国6、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我们认为可取的科学态度应该是( B)A 像民族虚无主义者那样全面倒向西方B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对待现实和未来C像民粹主义者那样,死守着传统不放D 学习西方但不脱传统底色,取狭隘的民族态度7、在先秦跟儒学一样的显学,墨家思想中最强调的一点是( D )A术B仁 D 博爱 D 兼爱8、关于我国古代的法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B )A 历朝统治者都建立了健全的法制B 古代中国从没有实现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 封建法律只针对百姓而不对官吏D 封建法制是相当严密的,只是与现在相比显得落后了9、对“止于至善”,正确的理解是( C )A 在善地停止下来B 停下来即是至善C 不可能到至善之境,因此永不能停止D 到了至善之境就停止下来10、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如此稳定地延续二千多年,与( B )的哲学思想渗入到社会各个阶层,是密切相关的。
A 天人合一B 中庸C 阴阳D 无为11、先秦文化终至统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 C )A 诸子学术逐渐消失B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C 政治上的大一统D 汉武帝独尊儒术12.、独尊儒术以后,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教化论的国家B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C礼乐文明D外法内儒13.关于教化论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君民同体B行动主义C行善性恶两种人性论D法家思想14、儒家经国理论的核心是(A )A 教化论B 非攻C 兼爱D 农战15、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学”的主要内容是(B )A治国B礼乐C技能D诗词16、提出“性恶论”的人是( A )A荀子B孟子C孔子D韩非子17、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从( A )开始实行。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特质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特质及其现代价值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对政治生活的观念是如何理解的,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什么样的答案,这些答案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活有什么样建设性的意义,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学习学习吧!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特质及其现代价值01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基本特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源自古希腊的西方政治哲学分属不同的思想传统,从一般意义上可以认为,西方哲学是求知之学,中国哲学是求道之学。
由于地理自然环境与社会政治结构的差异,中国传统哲学长期以来形成了与西方哲学不同的特点,当古希腊人把目光投射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时,中国古人则将目光关注到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因此中国哲学一开始就表现出对历史对现实的投射,并最终体现为自身鲜明的政治哲学特质。
1.由价值取向看,对道德伦理的关注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根本基调自人类有能力对社会群体生活进行反思时起,应当存有什么样的政治生活就成为各民族思想家共同关心的主题。
在西方,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政治哲学认为,政治共同体的目的在于实现全体成员的幸福,而城邦幸福作为公共善,只有以正义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础,并以理想政体的客观制度架构加以安排,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我们应当考虑对于大多数的人类和城邦,究竟哪种政体和哪种生活方式最为优良这个问题。
” 与古希腊哲学不同,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除了早期法家那样极端主张君主专制的学派,大多数思想家都给优良社会政治赋予道德的内涵,特别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始终强调道德与伦理对政治生活起到的作用。
儒家倡导符合道义的政治并拒绝暴政。
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历来从“道义”的角度探讨治权的合法性问题。
“道”是政治活动的最高原则,“义”是政治活动如何达“道”的价值规范。
道义的核心是公平、公正,其实质是政治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和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即合道德性。
因此,在儒家看来,“道义”是社会政治生活运作的基本法则,也是评价政治善恶的根本标准。
中国历史中的政治哲学思想
中国历史中的政治哲学思想中国历史中存在着丰富而深邃的政治哲学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决策方向,还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篇文章将从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等不同哲学学派的角度,探讨中国历史中的政治哲学思想。
儒家一直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哲学学派之一。
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念,提倡君臣、父子、兄弟和夫妻之间的关系。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君主专制制度强调以仁德来治理国家,执政者应以贤德为依归,实现天下太平。
儒家学者如孔子、孟子等都致力于培养人才,倡导以“教育”来改变人心,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稳定。
与儒家强调仁德为核心价值观不同,道家的政治哲学思想追求无为而治,注重于自然和谐的状态。
道家强调君主应该保持低调,执政者应当尽量不干涉人民的生活,以保持社会的平衡与和谐。
道家学者如老子、庄子等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其自然,弃权势与权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法家则相对于儒家和道家的关注点略有不同。
法家学派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主张依法治国,以法律为依归。
法家学者如韩非子、李斯等倡导建立严密而有效的法律制度,以法律来约束君主和百姓,减少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
法家强调一切都应基于法律的规范,通过严厉的法律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墨家则强调“兼爱”与非攻的思想。
墨家学派主张放弃仇恨和战争,提倡普遍的人类关爱和和平共处。
墨子认为政府应该实施利益均沾、公平正义的政策,以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他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并主张通过公平的分配和社会福利来保护贫困者的权益。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哲学思想不仅在理论层面对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在实践中演绎出了各种不同的政治模式。
例如,封建时代的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君主制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强调天命与君权的合法性,维系了封建王朝几千年的统治。
而在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主义政治哲学,将人民利益置于核心,注重社会公平与正义。
从道德理想主义到政治现实主义
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政治现实主 义强调权力平衡和均势,对国际 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外交政策的影响:政治现实主 义强调国家利益和实力,对外交 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了直接影 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政治现实主义强调国家利益和权力平衡,有助于维护国际秩序和稳定。
政治现实主义主张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国际冲突,有利于降低战争风险和维护世界和平。
政治现实主义强调国家利益和实力,有助于推动国家间的合作与共赢。
政治现实主义倡导现实主义外交政策,有助于提高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汇报人:
道德理想主义认 为道德原则是构 建良好社会的基 础,只有当所有 人都遵守道德原 则时,社会才能 达到真正的和谐
与进步。
道德理想主义强 调对美好未来的 追求和向往,认 为只有通过实现 道德原则和价值 观,才能实现人 类社会的进步和
发展。
道德理想主义强调道德原则和价值观的普遍性和永恒性,认为这些原则和价值观是超越 历史、文化和社会的。
对全球治理的影响:道德理想主义强调全球治理和跨国合作,政治现实主义则更注重国内治理和 自主决策,这种转变对全球治理的进程和效果产生了影响。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非对立, 而是相互补充
理想主义是精神支柱,现实主 义是实现手段
保持理想与现实的平衡,才能 更好地应对挑战和机遇
在追求理想的同时,也要关注 现实,不断调整和优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道德理想主义强调个人道德和价值观的 重要性,政治现实主义则更加注重个人
利益和政治权力的追求。
简述中国传统哲学的政治伦理倾向
我国传统哲学的政治伦理倾向我国传统哲学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其中不乏对政治伦理的深刻探讨。
我国传统哲学的政治伦理倾向,既包括对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官吏的职责与行为规范的探讨,也包括对人文关怀、仁义道德的追求。
在我国传统哲学中,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学派都对政治伦理有各自独特的见解和阐发。
我们可以从儒家思想谈起。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道德,提倡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兄弟之道、夫妇之道、朋友之道等人伦之道,主张通过道德伦理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
《孟子》中提到“仁者爱人”,“义者讲理”,表达了儒家对于人伦之道的重视。
在政治层面,儒家强调君臣之道,主张君主应以仁义来治国,以明德来治人。
儒家也主张“民贵君轻”,即民众的利益应该被优先考虑,这体现了儒家思想对政治伦理的关注和倡导。
道家思想也对政治伦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主张追求自然、超脱世俗的境界。
在政治伦理方面,道家认为统治者应该“无为而治”,不应过度干预社会事务,而是顺应自然规律来治理国家。
这种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影响了我国的政治体制和统治者的治国思想,对我国古代的政治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墨家也对政治伦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墨家主张“兼爱”,反对战争,主张以兼爱为基础来维护社会秩序。
在政治伦理方面,墨家主张实行兼爱政策,不分贵贱,不分亲疏,主张平等的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
这种兼爱的理念,影响了我国古代社会的道德风气和政治伦理观念。
我国传统哲学的政治伦理倾向包括儒家的仁义道德、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政策等。
这些思想对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借鉴,以丰富的我国传统哲学为指导,建立起和谐稳定的政治体系和社会秩序。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我国传统哲学的政治伦理倾向体现了我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并且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儒家的仁义道德、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政策等思想,都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健康政治文明有很大启示和指导意义。
文科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一、政治哲学概述政治哲学是关于政治的哲学理论和思考的学科,它涉及了政治权力的起源、正当性和行使,以及政治制度、公民义务和权利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政治哲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与伦理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联。
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是政治的本质和目的,以及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在政治哲学的研究中,人们会探讨政府的合法性、政治权力的分配、政治参与的道德要求、社会正义的原则等诸多问题。
二、政治权力的理论政治权力的理论是政治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政治权力是指国家机构和官员行使的对人们行为的指导和控制,它是政治组织的核心。
政治权力理论主要涉及政治权力的来源、合法性和限制等问题。
1. 政治权力的起源政治权力的起源理论主要有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和实用主义理论等。
社会契约论认为政治权力是由人们自愿签订的社会契约所产生的,政府的合法性源自人们的自由意志。
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等哲学家都是社会契约论的代表人物。
天赋人权论强调人们的天赋权利,认为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应该受到人权的保护,政府应该受到人民的约束。
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等哲学家都是天赋人权论的代表人物。
实用主义理论认为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取决于其效用和实际结果,政府应该以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出发点。
孟德斯鸠、贝克利和伯克等哲学家都是实用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
2.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问题是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意味着政府行使权力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它是政治权力的基础。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可以从传统、理性和过程三个维度进行考量。
传统维度是指政府或政治权力受到历史传统和文化认可的合法性。
理性维度是指政府或政治权力受到理性推理和道德评价的合法性。
过程维度是指政府或政治权力受到正当程序和程序公正的合法性。
3. 政治权力的限制政治权力的限制是指对政府或政治权力行使的规定和约束,目的是保护公民的权利和利益。
政治权力的限制通常包括宪政、分权、权利保护等。
政治制度和社会正义是政治哲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它涉及了社会资源的分配、权力的平衡、公正和公平等问题。
国家哲学知识点总结高中
国家哲学知识点总结高中在高中哲学课程中,国家哲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国家哲学是对国家、政治及社会结构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的学科,它涉及到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社会哲学等多个领域。
在国家哲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接触到不少于以下知识点:1. 政治哲学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各种问题的哲学学科,它涉及到政权的来源、合法性、权力的分配和制度的建构等。
在政治哲学中,我们将学习到各种政治理论,包括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通过研究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政治体系的优劣势,并形成自己的政治理念。
2. 社会哲学社会哲学是研究社会各种问题的哲学学科,它涉及到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社会变革等诸多问题。
在社会哲学中,我们将学习到社会契约理论、社会正义理论、社会变革理论等,这些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现象、社会规律及社会变迁的原因和规律。
3. 法律哲学法律哲学是研究法律各种问题的哲学学科,它涉及到法律的本质、法律的价值、法律的适用等方方面面。
在法律哲学中,我们将学习到法律的基本原则、法律的适用方式、法律与伦理的关系等,这些知识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法律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4. 国家道德国家道德是研究国家及其成员的道德规范、价值理念等问题的哲学学科,它涉及到国家伦理、国家价值观、国家人格等。
在国家道德中,我们将学习到国家及其成员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国家人格的内涵等,这些知识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塑造自己的道德观念,提高我们的道德素质。
5. 政治伦理政治伦理是研究政治及其成员的道德规范、价值理念等问题的哲学学科,它涉及到政治参与者的伦理行为、政治体系的伦理根据等。
在政治伦理中,我们将学习到政治参与者应当遵循的伦理规范、政治体系应当具备的伦理基础等,这些知识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范政治行为,增强政治伦理意识。
在国家哲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将接触到很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学说,比如罗素的逻辑实证主义、孟德斯鸠的政治哲学、洛克的社会契约理论等等。
政治哲学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
政治哲学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政治哲学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评赵汀阳的《坏世界研究》政治哲学是当代中外学界的大热门,也是赵汀阳哲学研究的大主题。
多年来,赵汀阳出版了一系列政治哲学著作,其中《天下体系》(2005)和《天下的当代性》(2016)产生了国际性影响,后一本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天下体系”成为国内外许多学者讨论国际政治的背景知识和基本概念。
他的另一本书《坏世界研究》(2009)也跻身当代政治哲学经典,这本书在他的政治哲学著作中篇幅最长,学术含量和书卷气也最重,在我看来应该是他在这一主题上最重要的作品。
如此巨作,我不可能通晓和评论它的全部内容和成就,只能就我印象最深的几点谈谈自己的印象。
一、历史感《坏世界研究》给我的第一深刻印象是它的强大的历史感。
这本书在表面结构上像是一本政治制度和政治学说的分析史,它从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制谈起,依次经过罗马帝国的法治共和制度和基督教的精神政治,最后纵论现代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在这一制度史及其理论问题史的对面,耸立着中国古代的“天下政治”,赵汀阳详细分析了所有这些制度的得失及其留下的政治问题。
然而真正说来,《坏世界》既不是政治制度史,也不是萨拜因式的政治学说史,而是一本有着强大历史感的政治哲学,或者用作者自己的定位,它不是史学著作,而是哲学著作。
我个人认为,写哲学书难,写带有历史感的哲学书更难,后者的难度系数和思想价值要高于前者。
我们看到,彪炳青史的政治哲学名著不少,但有历史感的政治哲学著作却不多见。
我个人的有限见识所及,真正堪称有历史感的政治哲学著作,只有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列奥·施特劳斯的《自然权利与历史》,还有一本就是赵汀阳的《坏世界研究》。
历史感和历史研究对政治哲学之所以特别重要和珍贵,是因为最重要的政治问题都是在生活和历史中发生的,这些问题创造了历史进程并在历史中变得复杂化,“它们决定着人类的命运”,因此政治哲学必须面对现实的历史,而不能停留于纯粹概念的先验演绎。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政治思想探析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政治思想探析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的日益强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也逐渐成为广大学者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政治哲学的核心是经世致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诸如德政民本思想、无为而治思想、兼爱贵和思想和法治思想等对现代的社会发展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通过对传统政治哲学中主要思想的分析,探讨其时代价值。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政治思想一、中国政治哲学的产生及其发展历程“哲学”一词并不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它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目前有记载的中国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商朝,这取决于甲骨文字和金文的发现。
除此之外,《尚书》和《诗经》中也记载了一些商朝的历史事件。
在古代,官师不分,所有的文化都掌握在一国的史官手中,这里所说的史官并不是记载历史的专门官员,古者巫史不分,所谓史官指的是管理宗族事务的官员,后来才分化为加载一国之史的专吏。
所以,关于政治的记载,最早也是出自于史官之手,如上文提到的《尚书》。
《周易》相传是上古时期的伏羲画八卦,周文王演变为八八六十四卦,再加上彖辞、象辞等,但经现代学者考证,《周易》并不是一时一地之书,而是经过了多人之手,逐渐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版本。
《尚书》和《周易》代表古代政治哲学萌芽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政治哲学思想是“天命观”和“德治观”,如《尚书・大禹谟》中言“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一直到东周以后,官学下移,遂开私人著述之风,很多士君子开始探索救国之道并附之著述,比如《左氏春秋》《晏子春秋》等等。
此外还出现了诸子学说,各持己论,如儒家主张恢复周朝礼乐制度,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法家则主张严刑峻法,这是基于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自秦朝以严刑峻法的政治措施十五年而亡,汉朝吸取教训,在初期采用无为而治的休养方针,直至董仲舒上“天人三策”,使得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一直至于清末,儒家政治哲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思想出现,但始终都是在儒学的框架之下进行。
政治的道德化与道德化的政治
政治学专题研究班级:14级公共事业管理姓名:金鑫学号:1443102000203政治的道德与道德的政治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化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的出现很多政治与道德的冲突与矛盾。
那么我们来探讨一下政治的道德和道德的政治,换句话说,就是政治的道德化与道德的政治化。
政治与道德这本事两个毫无关系的词。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却一直纠缠在一起,像是千年宿命一样。
无法摆脱儒家传统的思想中提出要“以德治国,君师合一”。
到21世纪后人大代表提交的议案中《关于设立雷锋奖与时俱进弘扬雷锋精神的建议》。
“政治”与“道德”始终牵挂在一起。
政治与道德,一个依赖于强制,靠的是纪律。
一个是依赖于舆论与良心,主要靠的是自律。
这本来是两个相反的方向,却还是活生生的被人牵扯到一起。
近年代,各省的政府机构探索、创新、改革,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来增强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企图营造一个道德良好的社会氛围。
这个动机是好的。
可是,往往会适得其反。
人心是由道德来约束,如果人心由政府来管治,则必然会出现事实上的政治合一现象,与现代的宪政理想背到而驰。
这样会导致什么结果,是“焚书坑儒”还是“文化大革命”。
这个我们无从得知。
政治与道德产生的结果到底是好还是坏,主要看它的“教育功能”而不是“约束功能”。
政治能够对整个社会道德风貌产生重大的影响和巨大的辅助作用。
一个政府,公正、廉洁、高效,它的一言一行必然会引导人们朝着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迈近。
如果一个政府本身就存在许多问题,它拿什么去教育人们,拿什么去引导人们。
翻开博洛尔的《政治的罪恶》,我们就能知道政治对个体道德的作用窥其一斑。
其实最大的犯罪者是政治,为了争权夺利政治就会泯灭良知,成为最大的犯罪者。
恶劣的政府造成的后果就是人民道德水平普遍降低,最后导致社会的毁灭。
每一次丑恶的政治运动后的结果是道德滑坡、道德冷漠和道德虚无主义。
这样的惨重代价。
为什么政府还是要把政治与道德联系起来呢?难道真的是为了约束通知人心吗?“以德治国,君师合一”,虽然这个理念是有益与人民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道德理想主义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思想在世界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长河当中独具魅力,道德文化以独特的方式规范着人类的社会秩序,为人类提供精神理想和终极关切的信念力量。
从道德在中国的产生及发展来看,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道德文化是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社会规范和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今天,道德文化思想在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凝聚人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仍然不失其现实意义,需要我们以唯物史观对其加以分析和借鉴。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思想的形成及其主要观点道德文化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政治传统,历史相当久远,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这说明在中国政治文明的早期就对道德文化高度重视。
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继承了这种道德文化的传统,提出了以道德教化作为社会治理的主要手段,以政刑为辅助手段的国家治理思想,这种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一直是中国古代主流的政治统治思想。
道德文化思想渊源于尧、舜、禹时代。
从社会形态来看,这一时期是原始社会末期,道德文化思想的萌芽主要体现在“禅让制”的实行。
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的社会结构基础是宗法社会,其权力交接奉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度。
而儒家推崇的权力交接制度则是“禅让”制度。
“禅让制”是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
尧、舜、禹之所以能当上部落联盟的领袖,除了天分聪明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他们个人良好的品德修养树立起来的威信,取得了各部落首领的认同。
正如恩格斯所说:“酋长在氏族内部的权力,是父亲般的、纯粹道义性质的。
”① 道德文化思想发展于奴隶制社会时期。
这一时期着名的代表人物是西周初年的周公姬旦,他创立了“以德配天”的政治伦理观。
周公等人认为:“惟命不于常”,②“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③“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④这就是说,“天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
在他看来,夏商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敬德保民”。
基于此,他认为天命不可恃,惟有敬德才能保民、保天下。
周公姬旦的思想实际上已经包含了道德文化理论的几个重要问题,即对君主的要求,对道德规范——“礼”的重视,对民本意识的强调,等等。
当然,西周统治者提出的“以德配天”和“敬天保民”的主张,仍然是以“君权神授”说为思想基础的,神权思想仍然是他们统治人民的重要精神武器,他们提倡“明德慎罚”,也并不是要削弱刑罚,更不是要放弃刑罚,而是为了更有效地使用刑罚来维护其统治。
道德文化思想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从奴隶制衰亡到封建制社会兴起这段时间。
子产提出的“以宽服民”和“以猛服民”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较大。
孔子不同于鄙薄礼义道德的老聃,而是从“礼”与“仁”相结合的思想出发,极力提倡“德治”,认为统治者如果能“为政以德”,人民就会心悦诚服地接受统治。
儒家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子产的“以宽服民”思想,强调“德主刑辅”;法家主要继承了他的“以猛服民”思想,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一套轻罪重刑和“以刑去刑”的理论。
这一时期,儒、墨、道、法等诸子伦理思想的争鸣,当首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
孔子继承周公的思想并加以发展,成为儒家道德文化思想的创始人。
他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耐众星拱之。
”⑤ 孔子倡导“仁”,并从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各方面对“仁”作了阐释,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⑥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⑦作为实践“仁”的方法。
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
孟子认为,在政治生活中,老百姓是最重要的因素,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⑧荀子则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⑨至此,儒家道德文化思想基本上趋于成熟。
到了汉代,由于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学说在所有思想领域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赋予儒家思想理学的思辩形态,把正统的儒家思想发展到了最高阶段,并提出了一系列的伦理纲常,但他们的基本理念都来自孔孟。
中国古代传统的道德文化思想不仅在理论上不断演进,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的推行,成为统治者约束社会成员思想与行为的一种手段。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思想的政治哲学观点及其分析中国封建社会自汉代以来,基本上都尊崇儒家学说的治国方略。
宋代至清代,儒家学说更稳居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地位。
“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意识形态影响最大的书是儒家的书。
”⑩儒家治国思想是“以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所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形成了既有哲学理论基础又有伦理准则的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伦理政治观”。
道德文化思想在儒家治国思想的整体之中,居于核心地位。
儒家哲学思考的主题是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易经》、《系辞传》明确提出:“易之为书,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
”三者之间,以人为重心,所谓“人者,天地之心也”;以天地为根本,所谓“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
儒家不是孤立探究哲学,而是把宇宙本体和社会人事紧密结合起来。
“孔子十五而志于学,即志于道。
求道而有得,斯为德。
仁者心德之大全,盖惟志道笃,故能德成于心。
惟据德熟,始能仁显于性。
故志道、据德、依仁三者,有先后无轻重。
而三者之于游艺,则有轻重无先后,斯为大人之学。
”这就说明“道”在《论语》当中具有本体含义,是孔子主张“仁”的深层基础。
儒家通过其哲学观为道德观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这在后世研究儒家学说的学者当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这样的哲学视阈合乎逻辑地塑造了儒家哲学观的两大特点。
其一是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所谓以人为本;其二是主张协调差异和冲突,讲究以和为贵。
儒家典籍体现着以人为本思想的论述不少,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政治哲学上就转换为民本思想,即视民众为社会、国家的价值主体的思想。
孔子说:“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鲜明地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定位于百姓生活的安定。
其后,孟子、荀子对民本思想亦多有发展,经历代儒家大师的继承,民本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特征之一。
孟子把儒家重民的思想推进了一大步,他向当时的诸侯国统治者陈述民众对于统治的重要作用,提出“保民而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等仁政主张,提出“与民同乐”、“安天下之民”的政治统治目标。
中国哲学特别重视和谐,强调“以和为贵”。
春秋时期的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万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所谓“以他平他”,就是指各种事物的配合与协调。
“和”是指不同事物之间协调、平衡的稳定状态,指多样性的统一。
而“同”的基本含义是指单一性的完全一致。
“和”意味着生生不息的创造性,“同”则丧失了生长的力量。
孔子接纳了“和”的思想,他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其他一些儒学经典当中,这一类思想同样得到重视。
《周易》记载:“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意为天道自然运行,公正无私地对待各种事物的生命,保持着完满的和谐,是万物生长、万国安宁的保障。
《孟子》记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指的就是人与人的团结合作、齐心协力。
总之,儒家以和为贵的哲学精神,一方面承认差异,另一方面又促成协调,以“允执其中”、“发而皆中节”来规范矛盾对立面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解决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道德与生命三种关系,这也是我们认识儒家道德文化思想的重要前提。
儒家施行的仁政涵盖了仁治、德治、礼治三个方面。
从孔子开始,儒家就注意到礼制对于实现其政治理想的作用,他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要求严格依照礼制规范言行,他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的论述清楚地表明了通过制度实现其政治理想的道德文化方针。
荀子则更加重视通过制度化手段对社会加以道德文化的问题。
他把仁义与礼结合起来,以仁义为礼制的精神,以礼制为仁义得以实现的规矩。
荀子说,“将原先王,本仁义,礼正其经纬、蹊径也”,“礼者,政之挽也”。
他认为,仁政需要以礼制为制度依托,礼制是道德的载体和实施道德治国的有效工具。
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礼为为政的基础,原是儒家一贯的主张,礼与治国的关系几乎是不可分离的”,“国之治乱,全系于礼之兴废”。
这种寓道德于制度的礼制就是儒家道德文化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
儒家的仁政是以爱利民生为内涵的。
孔子讲“富之”“足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择可劳而劳之”“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对民众生计给予高度重视,认为这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面。
孟子明确地要求统治者保障民众基本生活条件,使民众“养生丧死无撼”,他深刻地指出,只有在民众生计得到基本保障的前提下,实施道德教化,才能够确保统治者的地位,实现其统治的目的。
孟子为仁政的落实提出了具体措施,他提出,“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
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要把解决民众土地问题作为实现仁政的制度化的落脚点。
在解决了土地问题的前提下,“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即举办专门的学校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从而规范社会风俗。
儒家主张在全部政治活动中都要贯彻道德文化,推己及人,爱利民生,即把仁政作为儒家整个道德文化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仁政是指儒家将仁德推行于国家政事,实行以仁德治国的政治思想主张。
在儒家治国思想中,仁政、德治、礼治都属于仁政观的范畴体系”。
广义的仁政居于儒家全部政治理想最高原则的地位,这是把道德关注于整个政治制度的社会治理活动,因而属于对制度实施道德文化的范畴。
统治者的道德修养和民众的道德教化。
在道德和国家强制力之间,孔子特别突出统治者道德修养的作用,这是贯穿儒家思想的历史脉络。
孔子赞美舜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他把天下太平归结于最高统治者完善的道德修养。
孟子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一正君而国定矣。
”所以要“格君心之非”。
《大学》记载:“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先秦儒家正是在以平治天下为根本出路的意义上来看待统治者的道德修养问题的。
孔子高度重视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的作用。
他主张对民众要“道之以德”,认为道德教化比政刑措施优越,它能够实现社会秩序,所谓“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它还能够唤醒民众的廉耻心。
在孔子看来,道德教化促使民众从内心归服政权,这就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德治最高境界。
孟子特别强调“得民心”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性,而得民心就要凭借道德教化。
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荀子从人性恶出发,认为道德教化就要使人们闻道,从而化其恶性。
他说:“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贰,所以成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