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蒲城县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试题
2017年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7年陕西省普通⾼中学业⽔平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2015年陕西省普通⾼中学业⽔平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部分(选择题共50分)⼀、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计5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要求的)1.春节是中华民族阖家团聚的传统节⽇。
在“家国⼀体”的古代社会中,中华民族就已形成了重⾎缘、重亲情的观念。
这种观念的制度源头是A.禅让制 B.宗法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2.依据右图漫画中的信息判断,它反映的历史时期最有可能是A.秦朝 B.汉朝C.唐朝 D.明朝3.1943年1⽉,中英签署新约,取消英国在华诸多特权。
⾄此,英国在中国获得的“关税协定”等特权在百年后最终消失。
与“关税协定”特权最初取得有关的事件是A.鸦⽚战争B.第⼆次鸦⽚战争C.中⽇甲午战争D.⼋国联军侵华战争4.1923年,有⽂章评价四年前发⽣在北京的⼀场运动,说其“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在此运动中最努⼒的⾰命青年,逐步接受世界的⾰命思潮,由空想⽽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命之新的⽅向。
”此⽂最有可能评价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亥⾰命C.五四运动D.北伐战争5.新中国成⽴之初,⽑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出访苏联,双⽅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这⼀⾏动表明,新中国执⾏的外交政策是A.多边外交 B.“⼀边倒” C.“求同存异”D.不结盟6.右图所反映的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是A.⼈民代表⼤会制度B.民族区域⾃治制度C.村民⾃治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7.古罗马⼀法学家认为,罗马初建时期“没有任何固定的法律和权利”,但通过平民与贵族的⽃争,公元前5世纪古罗马第⼀部成⽂法形成。
这部成⽂法是A.习惯法 B.《⼗⼆铜表法》C.《⼤宪章》D.查⼠丁尼法典8.马克思在1848年发表的某⼀著作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个联合体,在那⾥,每个⼈的⾃由发展是⼀切⼈⾃由发展的条件。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开始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将选择题答案填在相应的答题卡内,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认真作答,仔细审题,答题规范,书写美观,卷面整洁。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荀子?富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材料旨在强调当时农业生产的特点是A.作物丰富 B.自给自足 C.牛耕普及 D.精耕细作2.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
《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
这表明汉代A.发明冶炼生铁技术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铁制工具广泛使用3.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一土地制度:“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该土地制度应是A.井田制 B.屯田制 C.均田制 D.租佃制4.汉代民谣:“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
” 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A.重农抑商观念 B.丝织业兴盛 C.农民生活贫困 D.追商逐利风气5.“自1063年起,开封取消宵禁,晚上居民可在城中自由走动,商场和娱乐场彻夜开业……店铺、工场设于全城,坊里已去掉原先的围墙……乡村的‘草市’被允许存在。
”材料表明当时A.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B.小农经济丧失主导地位C.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D.商业发展打破时空限制6.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则占到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
2017年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一历史答案
2017年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一历史参考答案26.毛泽东(2分)意义:在根据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2分)广大农民翻了身,革命积极性高涨。
(2分)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生产。
(2分)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
(2分)三、探究题(10分)27.(1)政治设计:君主立宪制;(2分)《权利法案》(2分)确立和完善: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2分)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2分)18 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2分)四、材料题(2小题,共30分)28.(1)制度:察举制。
(2分) 标准:①西汉以德才为主;(2分)②东汉逐渐发展为注重门第。
(2分)(2)看法:①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2分)。
②但考试科目缺乏实用性,尤其是到了近代,无法经世致用。
(2分)③总之,利大于弊。
(2分)(3)看法:①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②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会影响到国家的治乱兴衰。
(3分)(只要言之有理,任答一点给3分)29. (1)说明:伤:①20世纪50—70年代初,美国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的政策,中美对抗。
(2分)造成了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阻碍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分)美国失去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不利于经济发展。
(2分)利:②70年代后,中美关系正常化。
(2分)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2分)改变了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所处的不利地位;有利于两国贸易往来和经济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
(2分)(2)最大障碍:台湾问题。
(2分)怎么做: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②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精神。
(4分)(3)基础:有共同的国家利益。
(3分)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陕西省西安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历史期末试卷注意:本试卷共7页,32题,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为评”。
该工具是A B C D2.“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诗句中纺织产品的主要用途是A.自我消费 B.对外出售 C.交纳赋税 D.捐赠礼品3.六朝商人诗,只及富商,无视中小商人的存在;心羡商人财富,以欣赏的笔触述商人寻花问柳。
唐代商人诗既写富商,也写中小商人,对中小商人,则重在同情。
此现象表明当时A.抑制商业政策趋于严密 B.政府放松对商业的控制C.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豪门世族地位日益攀升4. 宋代大城市设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都城出现了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宋代A.开始出现商业服务机构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D.官府鼓励经商5. 《福建史志》记载:南宋建安、瓯宁两县(今建瓯)共有进士994人,占全国进士总数的三十四分之一,为全国之冠。
其最主要原因是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闽北书院教育兴盛C.经济政治重心南移 D.建安雕版印刷发达6.1693年,康熙患疟疾,服御医药无效。
欧洲传教士献上原产美洲的金鸡纳,康熙服用后疟疾速愈。
这反映了A.地理大发现后洲际间物种的交流 B.闭关锁国下的朝贡贸易繁荣C.殖民扩张使美洲社会遭到破坏 D.传统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7.下图反映了西欧部分国家商船队运载量变化情况,图中折线①所代表的国家是A.西班牙 B.荷兰 C.法国 D.英国8.下表中英国棉纱售价的变化反映出英国棉纱售价简表(单位:先令/磅)A.经济危机发生导致产品滞销 B.国内市场饱和激化供求矛盾C.工业革命导致生产成本降低 D.政府加强调控降低商品价格9.据相关资料统计,19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生产的汽车每年只有几千辆,但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世界的汽车年产量已猛增到50万辆以上。
陕西省西安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
西安中学2016—2017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
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A.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B.天文历法科学严密C.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D.农学研究因循守旧2. 徽商讲究商业道德,讲道义,重诚信,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取利,成为明清著名的商帮。
从中可以看出徽商发展壮大的原因是A.艰苦创业的进取精神 B.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C.惠而不费的勤俭作风 D.团队经营的乡土意识3.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
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A.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B.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C.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D.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4.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5. 中央电视台在《探索·发现》栏目中曾播出“徽商之儒商”节目。
节目中说“徽商”一个鲜明的特点是“群贾而好儒”,“贾儒结合。
”……“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我们由此可以推断徽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B.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C.旧式商贾与封建权势的钱权结合 D.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6. 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这段话反映了陈亮A.重视商业的作用 B.提倡重农抑商C.重视农业的作用 D.提倡农商并重7. 光绪年间的《嘉善志•风俗类》记载:“乾嘉时风尚敦朴,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旧喜新”。
2017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统测历史参考答案
2017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统测历史参考答案24-25:C C26-30:A B C C A31-35:D D B B A40.(25分)(1)特点:历史悠久,不断发展;书写统一规范;统治者重视,官方推广;全国使用;促进少数民族汉化;对周边国家民族语言产生重要影响。
(8分,答对4点即可)过程:商甲骨文-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小篆-汉隶书-魏晋楷书、草书、行书。
(4分,答对4点即可)(2)原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近代中国人的抵御、自保和反思;西学东渐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近代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新文化运动主张批判传统文化,要求改革汉字汉语;知识分子的推动等。
(9分,答对3点即可)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字伴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不断改革;汉语言文字的改革就有语言文字发展的自身规律,也深受时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现状的影响;汉语言文字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改革中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汲取精华,去其糟粕;面对全球化发展,要处理好与外来文明的关系,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吸收优秀的世界文明成果等(4分,答对2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酌情赋分)41.(12分)参考示例:(“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示例一:主题: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不同特征(3分)论证: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达,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英国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法治取代人治。
经济上:中国古代是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在明清时代发展到顶峰,耕耘图表明传统农业并无质的突破;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蒸汽机带来了工业文明,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力出现质的突破。
科技文化上:以《天工开物》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注重实用和经验技能的总结,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和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西方近代科技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更注重科学的概念、定律及推理。
陕西省蒲城县高一化学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试题(无答案)
陕西省蒲城县2016-2017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试题(无答案)第I卷(共48分)可能要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Fe-56 Cu-64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共48分)1、原电池中,正极是()A.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 B.电子流出的电极2、 C.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 D.与负极相比较,金属性活泼的一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乙烯的电子式为B. 乙烯的球棍模型为C. 乙烯分子在空间上呈平面结构D. 乙烯的结构简式为3、下列变化中发生取代反应的是( )A.苯与溴水混合,水层褪色 B.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C.甲苯制三硝基甲苯 D.苯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环己烷4、如图所示,电流表G发生偏转,同时A极逐渐变粗,B极逐渐变细,C为电解质溶液.则A、B、C分别为( )A.A是Zn,B是Cu,C是稀H2SO4B.A是Cu,B是Zn,C是稀H2SO4C.A是Fe,B是Ag,C是稀AgNO3溶液D.A是Ag,B是Fe,C是稀AgNO3溶液5、下列不可能是乙烯加成产物的是A.CH3CH3 B.CH3CHCl2 C.CH3CH2OH D.CH3CH2Br6、下列关于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苯在催化剂作用下能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B. 在苯中加入酸性溶液,振荡并静置后下层液体为紫色C. 在苯中加入溴水,振荡并静置后下层液体为橙色D. 在一定条件下,苯能与氯气发生加成反应7、甲烷中混有乙烯,欲除去乙烯得到纯净的甲烷,可依次通过盛有下列哪组试剂的洗气瓶( )A. 澄清石灰水、无水B. 酸性溶液、浓硫酸C. 溴水、浓硫酸D. 溶液、无水8、按下述实验制备气体,合理而又实用的是()A、锌粒与稀硝酸反应制备氢气B、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碳C、二氧化锰与稀盐酸反应制备氯气D、氢氧化钠与氯化铵反应制备氨气9、在用Zn片、Cu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工作一段时间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锌片是正极,铜片上有气泡产生B.电流方向是从锌片流向铜片C.溶液中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D.电解质溶液的酸性保持不变10、下列烷烃在光照下与氯气反应,生成的一氯代烃种类最多的是( )A. B.C. D.11、为验证甲烷分子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将其燃烧产物通过①浓硫酸;②澄清石灰水;③无水硫酸铜。
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2016~2017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以下各说法中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A. 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B. 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 小农经济非常脆弱D. 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答案】B【解析】据材料“一锄、一镰……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小农经济以一定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力、土地相结合即可开展生产,体现了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稳定性是指自给自足、长期持续,材料无法体现小农经济稳定性的特点,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脆弱性是指其规模小、生产力低下,容易破产,材料也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劳动工具是小农经济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的含义,这是指小农经济很容易生存,要求的条件并不苛刻,学生据此即可区分稳定性、脆弱性、顽强性的概念,进行正确判断。
2. 下列哪一项发明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耕犁的基本定型A. B. C.D.【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的是唐代的曲辕犁,他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B项是汉代的播种工具耧车,C项是曹魏时期的灌溉工具翻车,D项是灌溉工具筒车。
所以本题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曲辕犁。
3.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 公田变为私田B. 铁犁牛耕的推广C. 国家走向统一D. 封建制度的确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陕西省西安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西安中学2016—2017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的补充历法。
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A.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B.天文历法科学严密C.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D.农学研究因循守旧2. 徽商讲究商业道德,讲道义,重诚信,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取利,成为明清著名的商帮。
从中可以看出徽商发展壮大的原因是A.艰苦创业的进取精神B.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C.惠而不费的勤俭作风D.团队经营的乡土意识3.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
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A.经济结构出现转型B.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C.农产品商品化加速D.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4.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5. 中央电视台在《探索·发现》栏目中曾播出“徽商之儒商”节目。
节目中说“徽商”一个鲜明的特点是“群贾而好儒”,“贾儒结合。
”……“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
我们由此可以推断徽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B.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C.旧式商贾与封建权势的钱权结合D.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6. 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这段话反映了陈亮A.重视商业的作用B.提倡重农抑商C.重视农业的作用D.提倡农商并重7. 光绪年间的《嘉善志•风俗类》记载:“乾嘉时风尚敦朴,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旧喜新”。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学月考试题(高新部)(2021年整理)
陕西省黄陵县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学月考试题(高新部)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黄陵县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学月考试题(高新部))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黄陵县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学月考试题(高新部)的全部内容。
高新部第三学月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为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列不属于这一政策内容的是()A.把大中企业全都收归国有 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D.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三年国内战争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3. 1921年苏俄暴动者提出“拥护苏维埃,但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口号。
一个红军战士在信中说:“不是富农的暴动,而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农民的暴动.”导致农民丧失希望的原因是( )A.农民对苏维埃政权不满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C.新经济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D.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4.下面是1919年某地几个长工的闲谈,他们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A.张三:还是人家俄国好,吃、穿、用国家统一发给,不用自己花钱去买B.李四:说的也是,听说人家俄国的农民,有自己的土地,可我们还要给地主干活C.刘五:我觉得俄国不好,农民虽然有自己的地,可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余粮都得给国家,不许卖D.王六:谁说余粮不准卖,听说人家列宁专门通过了一项法令,鼓励自由买卖5.实行余粮收集制后,粮食征购量有较大幅度的上升.1917~1918年度征购粮食7 340万普特(1普特=16.38千克),1918~1919年度为10 790万普特,1919~1920年度为21 250万普特。
陕西省蒲城县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试题(无答案)
陕西省蒲城县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试题(无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按产品用途,可将农业分为()A.种植业和畜牧业B.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C.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D.混合农业和种植业2.下列各要素,属于农业投入的有()A.长绒棉、化肥B.粮食、蔬菜C.橡胶园、甘蔗D.改革耕作方式、光照3.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的区位因素是() A.市场需求量 B.交通运输条件 C.国家政策D.光热和降水4.亚洲的水稻种植业是一种()A.能量密集型农业B.技术密集型农业C.劳动密集型农业D.资金密集型农业5.下列关于潘帕斯草原大牧场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候干旱,植被稀疏 B.大牧场土地租金昂贵C.具有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 D.牧羊业占重要地位6.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带主要分布在()A.西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B.大分水岭东部C.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D.大自流盆地7.美国中部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越的区位条件是()A.气候炎热,终年湿润多雨 B.地势平坦,土壤肥沃C.劳动力资源丰富 D.临太平洋,便于商品经营8.随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下列变化正确的是:() A.工厂规模越来越大B.产品销售批量越来越大C.投入劳动力的数量越来越多D.工业部门越来越细9.下列工厂与其影响的主要区位因素的连线,正确的有()A.炼铝厂—科技B.啤酒厂—消费市场C.砖瓦厂—劳动力D.精密仪器厂—原料11.下列工厂中特别容易污染水源的是()①电镀厂②皮革厂③水泥厂④酿造厂⑤发电厂⑥纺纱厂A.①②B.③④ C.⑤⑥ D.③⑤12.影响(①海南岛的橡胶生产②大城市郊区的菜、肉、蛋生产③新疆的绿洲农业④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四地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要素,排列正确的是:( ) A.①地形②热量③市场④土壤B.①水源②政策③市场④交通C.①土壤②交通③热量④水源 D.①热量②市场③水源④地形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土地利用图。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本
陕西省蒲城县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游记》,别样的经典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才写定的。
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故事的濡染。
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
这种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相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
《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说,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
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认同,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加牟尼,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和诸路神祇就更不在话下。
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对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
陕西省西安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卷,无答案)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试题A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疏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 ( )A.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执行2.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这两种耕作方式( )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3.“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
”(《荀子•王制》)这里的“工师”是()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负责管理工匠的官员C.私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4. 18世纪,欧洲流行一句格言:只有他们中国人拥有双眼,欧洲人是独眼,世界上所有其他的居民均是瞎子。
这句话强调的是 ( )A. 中国闭关锁国,中国人盲目自大B. 中国经济发达,技术先进C. 世界各地彼此隔绝,了解困难D. 中国人素来有远见,长期领先世界5.宋代大城市设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都城出现了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宋代 ( )A.开始出现商业服务机构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6.“三角航程”持续了数百年,给非洲和美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主要因为是 ( )A.欧洲的剩余资本得以大量输出B.进一步促进世界各地的商品流通C.开始连通欧、亚、非三大洲的贸易D.刺激了美洲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畸形发展7.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经济的时代,而古希腊的战略家狄米斯•托克利也曾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蒲城县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试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 分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每题2分)1.自由放任主义认为,社会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是指()A. 市场的自我调节B. 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C. 政府刺激消费的措施D. 政府大量增发纸币2.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发生时,美国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方式是()A. 整顿财政体系B. 加强计划指导C. 调整农业政策D. 兴办公共工程3.1929年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全世界,这主要是() A、世界市场的作用 B、资本主义在全球占据优势C、美国是头号资本主义大国D、经济规律在起作用4.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
”这里所说的“改良主义”是指( )。
A.实施固定粮食税 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C.允许资本家经营 D.扩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5. 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1991年12月25日辞职时发表的电视演说里谈到:“……所有局部的改革(已为数不少)均先后以失败而告终。
”这些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
A.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与美国争霸拖垮了苏联经济 C.历次改革在政策上缺乏延续性 D.历任国家领导人专断独行,政治生活僵化6. 20世纪20年代,美国普遍推广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
1924~1929年,美国分期付款销售额增长了3/4。
对此一现象认识错误的是()A.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B.使得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扩大C.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D.促进了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7.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
加剧这一矛盾的因素有()①国民收入分配不均②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过多③股票投机活动猖獗④工商企业大量破产倒闭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8.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拯救了资本主义制度,使资本主义再次充满活力。
这主要是指“新政”()A.阻止了法西斯上台,维护了世界和平B.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C.更多地运用科技成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D.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资本主义9.罗斯福在1933年就职演说中说:“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把那种大权授予我。
”这主要说明()A.罗斯福推崇专制主义B.美国面临着外敌的入侵C.罗斯福要加强政府的经济职能D.美国受危机打击特别严重10.美国“罗斯福新政”在农业上采取的措施,实质上是为了()A.加强美国内部的农产品竞争B.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以使市场复苏C.保障农民的权益以缓和阶级矛盾D.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稳定农产品价格11.在罗斯福推行的新政内容中,美元贬值成为摆脱经济危机的重要措施。
这一措施()A.稳定了世界经济形势B.是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最核心措施C.推动了美国对外贸易的发展D.直接提高了美国国内人民的消费能力12. 1929经济危机由美国很快波及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这主要是因为()A.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决定的B.资本主义世界联系加强,已经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C.美国掌握了世界政治经济霸权,对世界市场有重大影响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各国经济联系加强13.罗斯福新政与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共同点不包括()A.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管理得到加强B.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C.进行社会改革,缓和社会矛盾D.大规模推行国有化政策14.英国著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由政府采取赤字财政政策,扩大开支以弥补个人消费和私人投资的不足,弥补那只看不见的手──市场经济自动调节的缺陷。
在这一经济思想的指导下,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A.积极推进新技术革命B.扩大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C.谋求建立经济区域集团D.努力扩大财政支出15. 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兴起的主要背景是()A.美国的新科技革命刚刚兴起B.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C.美国参与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D.美国重视教育事业发展16.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它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B.它对保障苏俄在军事上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C.它的许多措施超越了战时需要的限度D.它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之一17.从十月革命至20世纪20年代,苏俄(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A.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要为工农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D.要把市场和计划结合起来18.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A.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B.目的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C.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D.加强了无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管理19.有人称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看问题②没有看到政策仅在一定限度内调整③只看到政策引起的表面变化④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看问题A.①②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20.苏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本质上一致的地方是()A.国家政权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B.都是依据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对生产关系的调整C.都奉行自由的经济政策D.都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国有化政策21.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到新经济政策,其主要的社会根源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农民的坚决反对B.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发生了转变C.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D.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完成22.在苏俄新经济政策中,最能体现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的是()A.农业领域B.流通领域C.工业领域D.分配领域23.列宁说:“在苏联政权下,国家资本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入口,是社会主义取得可靠的胜利的条件。
”对列宁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有()①是新经济政策的具体体现②苏联的无产阶级政权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先决条件③采用国家资本主义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④社会主义国家可以照搬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方面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24.斯大林说:“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
”对上述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①斯大林开始放弃列宁有益的探索②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的方向不是社会主义③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是错误的④对于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斯大林和列宁的看法不一样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30.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A.在历史上没有起过积极的作用B.注重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C.导致对斯大林个人的崇拜达到严重程度D.成为战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模式二.材料题(共2题,50分)26.(26分)阅读以下摘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的有关材料:材料一:当时美国的流行说法是:“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
”据统计,1924——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额从20亿美元增加到35亿美元。
那时,农民贷款购买土地、化肥和农用设施;城里人贷款购买汽车、收音机、洗衣机;投资者贷款购买股票。
1926年约有70%的汽车,是用分期付款的形式购买的。
材料二:罗斯福在一次演讲中说,一个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轻人注入工业体系之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
”材料三:有的学者指出,新政的意义远远超初经济领域,也超过一定意义的改革,不论提出者自己是否意识到,它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或者是一种再生。
材料四: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涨”现象,经济增长停止或者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
各国立即进行调整。
请回答:(1)20世纪20年代的分期付款方式对美国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罗斯福是如何保障阴影笼罩下的每个家庭走出困境的?(8分)(3)“它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的含义是什么?(6分)(4)20世纪70年代,“各国立即进行调整”的具体做法是什么?(6分)27.阅读下列材料(24分)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材料二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选集》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材料四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全集》回答:(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2分)(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的目的是什么?(6分)(3)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6分)(4)材料四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6分)(5)结合材料归纳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么结论?(4分)高一年级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考试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每题2分)二.材料题(共2题,50分)26. (1)在初期有利于刺激美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但当时分期付款过度发展后,造成了经济繁荣的假象,为经济危机埋下了重大的隐患。
(6分)(2)在社会福利方面,政府加强救济工作,对失业者、老人和残疾者发给一定的救济金;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
(8分)(3)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干预取代了传统“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调整(或国家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的责任);美国经济从此进入一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6分)(4)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步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6分)27.。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分)(2)推进社会主义,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