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工程学院传播学教程知识点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知识点.doc
传播学定义: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的研究体系:八大理论板块:传播科学论、传播过程论、传播主体论、传播客体论、传播载体论、传播对象论、传播方法论、传播环境论。
Laswell 5 W模式衍生:传播者研究、传播内容研究、受众研究、媒介研究以及效杲研究.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根本原因:1、传播媒介发展迅速,大众报刊和电影高度普及,广播事业发展也十分迅速。
2、经济层面:企业为推销产品、树立形彖而做的大量广告与传媒相互依赖。
3、政治层面:政党利用媒介作为斗争的工具,如政党报纸。
4、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是战争的影响5、这一时期,与传播学密切相关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等充分发展,为英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直接原因:1、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
2、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纳粹迫害流亡到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A欧洲源流塔尔德“模仿理论”和齐美尔“传播网络理论”B美国源流杜威:实用主义(目的)、实证主义(方法)库利:“镜屮我”通过他人对自我的评价,评估自我。
帕克:芝加哥学派领袖“社会互动理论”米德:主我和客我理论,对理解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
李普曼:“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 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1、拉斯韦尔:模式、3项基本功能2、卢因:提出“把关人”的概念3、霍夫兰:说服效果实验4、拉扎斯菲尔德:经验性传播学研究(影响最大)5、施拉姆:传播学科的创立(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不仅在研究中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理论问题,而且为传播学勾画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并使Z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1)香农:提出“噪音”和“冗余信息”等问题(2)威纳:控制论与传播。
福建工程学院传播学教程知识点汇编
传播学教程题型:单项选择题:1*10=10分判断题:2*5=10分名词解释:3*5=15分简答题:8*5=40论述题:12+13=25第一章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双重偶然性性。
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传播学诞生时间地点: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5、传播学两大学派:(1)经验学派(empirical school)(2)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6、四大奠基人与集大成者①Harold Dwight Lasswell,拉斯韦尔(1902-1980) 是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创始人之一。
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学5w模式《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②Kurt Lewin,卢因(1890-1947)德国犹太人。
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的概念,“把关”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3、 Carl Hovland,霍夫兰(1921-1961)耶鲁大学的实验心理学教授。
把心理学实验方法引入了传播学领域,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
《大众传播实验》4、 Paul zarsfeld,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奥地利籍犹太人。
罗杰斯指出,拉扎斯菲尔德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多的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核心知识点: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社会传播的特点精神交往理论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社会符号 /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 (消费文化人内传播 5W 模式传播总过程研究人际传播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为霍桑实验企业识别系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李普曼 /拟态环境极权主义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 /民主参与理论大众传媒的特点“把关人” 麦克卢汉“电视人” 与“容器人” 理论受众大众社会理论“拷贝支配” 理论传播权 /知晓权 /媒介接近权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意见领袖” /两级传播《个人影响》 /《创新与普及》 :多级传播“有限效果” 理论“说服性传播” 研究 (耶鲁研究“休眠效果” /“ 一面提示” 与“两面提示” /“ 免疫效果” /“ 警钟效果” 自信心假说“使用与满足” 研究“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分析”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传播学的形成与诞生杜威 /库利 /帕克 /米德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卢因 /霍夫兰施拉姆香农 /维纳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第一章★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
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 (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 (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员与研究人员之争。
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
早期的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与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影响的芝加哥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发展。
《传播学教程》重点知识点背诵(word文档物超所值)
(二)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 非正式渠道是指制度性组织以外的 1 信息传播渠道。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组织内的人际传播,如:组 织成员工作之余的交谈;二是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如:各种在的兴趣小组等。 非正式传播的特点有: 1:交流信息的广泛性(其内容不仅涉及工作任务本身,而且包含个人私事,兴趣等广泛的话题) 2:交流的双向平等性(在非正式渠道的传播中,上司和部下都作为普通成员参加,没有地位高低,交流 大都以面对面方式进行,每个人都有机会阐释观点) 3: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成分多(非正式渠道传播具有自由和平等性。人们倾向于说真话;同时非正式渠道 中有大量充满人情味内容,是组织成员相互沟通感情的重要纽带)
人际传播:
定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信息传播系统。 特点:1:人际传播传递信息渠道多,方法灵活。(传播者不仅可以使用语言,而且还可以运用表情、眼神、 动作等多种渠道或手段来传达信息,同样受传者也可通过多种渠道来接收信息)
2:人际传播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在面对面情况下,多种渠道和多种手段的配合,会形成 特殊的传播情境,这种特殊的情境会产生新的意义)
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
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
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 点?
传播学教程新版分章节重点
传播学教程分章节重点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3)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0)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5)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9)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22)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25)第七章大众传播 (30)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33)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38)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41)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46)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53)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58)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61)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68)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完整word版)传播学教程知识点,推荐文档
第一章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章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息系统最根本的特征。
人类传播活动发展阶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是依次叠加)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第三章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符号的基本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2、传达功能;3、思考功能第四章传播过程构成要素(完整):1、传播者;2、受传者;3、讯息;4、媒介;5、反馈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5W模式(英国麦奎尔作图)单向直线模式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这个模式没有解释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香农—韦弗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传播的直线模式有两种: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数学模式)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传播过程有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最早起源于日本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示是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第五章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也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内省是人对自己的一种反思活动,一种是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活动,它以完善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为目的,具有明显的长期目标性和连贯性。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Summarized by CYYS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一) 传播概念的把握1. 起源 communication1) 库利: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空间上得到传递、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2) 皮尔士:通过“像”(icon)或符号对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3) 施拉姆: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2. 实质:社会互动行为(二) 传播与信息1. 信息定义:物质的普遍属性,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2. 信息分类:1) 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2) 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3. 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1) 生理反应→伴随精神心理活动,态度,感情,价值,意识形态2) 符号系统本身→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三)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四) 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共享,关系,双向,共通,行过系)(五)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1. 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大众传播特点:专业机构,对象,技术,内容公开,反馈2. 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开放性,子系统,双偶,双自)P103.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Eg制度合理,渠道畅通,系统功能正常4. 传播隔阂: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5. 传播学的任务: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的良性循环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六)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1. 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1) 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2) 精神交往关系与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3) 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得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2.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1) 精神~→起源于→物质~2) 物质生产力→制约→精神~3) 精神~→反映→物质~3.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1) 精神~发展→推动→物质~2) 物质生产力发达到一定程度,精神生产状态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3) 精神~&物质~→不同的特殊规律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1) 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2)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3) 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1.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2. 动物传播的局限P243. 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P26-274. 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1) 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2) 无限的灵活性3) 发音的经济性4) 能动性和创造性(二)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 口语传播时代:1) 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加速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P29;2) 口语的局限:空间&时间,小规模&近距离P29-302. 文字传播时代:1) 文字的出现P302) 文字发明的意义[巴勒克拉夫]时间,空间,传承P313. 印刷传播时代:1) 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登堡印刷机)P31-32;2) 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社会经济的推动,信息经济的主要部分4. 电子传播时代:1) 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2) 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三)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1. 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P352. 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再现,示现,机器)P35-36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P36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具体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传播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传播(chuánbō)与传播学第1节传播的含义(重点(zhòngdiǎn):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一、传播的特性(tèxìng)与本质传播学,研究(yánjiū)“传播(chuánbō)”的学问。
特性:1.形态多样性 2.时空遍布性 3.行为伴随性 4.极端重要性(本质)二、传播与communication相同:两者均含“传达”、“传染”之义相异:后者含“运输”及“交流”之意,而前者不含。
传播学最基本概念的传播:精神内容的传布。
三、传播的定义——所谓“传播”,即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2.“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3.“符号(信息)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四、“信息”视野中的“传播”信息:什么都是信息。
即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信息(本质):与物质和能量并列,从而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传播=信息的运动;信息=传播的材料A.与“信息”形影相随的“传播”,同样遍布整个自然界B.“传播”同样可分为“物理传播”、“生物传播”和“人类传播”C.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这种广义的“传播”,而只是其中一部分,即“人类传播”。
D.“传播”的定义应作两个层面的理解:广义——系统传授信息的行为;狭义——人传授信息的行为(即人类传播)。
第2节传播的类型(重点:每类传播的特点)一、两种分类方法①二分法: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②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二、自我传播三、人际传播四、组织传播五、大众传播六、各类传播的特点各类“社会(shèhuì)传播”的特点(tèdiǎn)之比较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手段(媒介)人自身+机械化、电子化媒介人自身+机械化、电子化媒介机械化、电子化媒介规模少数人特定、较多数人不特定、多数人空间小中大周期不规则较规则规则角色随时交替有所限定固定(网络正在引起变化)反馈灵活有点困难十分困难(网络正在引起变化)信息(表达)不规范较规范规范第3节传播学的诞生和发展(fāzhǎn)(重点:施拉姆)一、传播(chuánbō)研究的起源二、传播学诞生(dànshēng)的条件美国的媒介背景和学科背景三、传播学的形成1.新闻学可视作传播学的前身2.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是由众多相关学科奠定的四、奠基人的生平和贡献1.H·拉斯韦尔(1902-1977)美国政治学家。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人类社会传播的特点:(1)信息共享活动;(2)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并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3)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前提是传受双方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5)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一种系统。
传播活动的几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其特点为:①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②劳动力主体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③信用成为主要的交易手段;④经济全球化(贸易、资本和技术的全球化)。
代表作: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传播情境: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他人在场等等;在广义上,传播情景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
在很多情况下,传播情景会形成符号本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本身的意义产生制约。
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性社会互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首先是一个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因此,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在本质上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社会互动的效应。
象征性社会互动通常具有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
*象征性互动理论:开创者为米德,集大成者为布鲁默。
1、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关系。
2、基本前提是:①人根据“意义”行动和交往;②“意义”产生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③“意义”由人来解释。
【因而“意义”、“社会互动”和“解释”是该理论的核心概念】'3、内容:象征性社会互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象征符或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象征符或意义的互动产生于社会关系,并体现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形成的纽带,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1.传播学基本概念:复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例如传播定义、传播过程和传播媒介等。
这些概念是理解传播学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石。
2.传播理论:掌握传播学中的主要理论框架,包括传播学经典理论和现代传播理论。
回顾传播学经典理论如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型、威冯提德的态度变迁模型以及符号互动主义等,并了解现代传播理论如传播生态学、演化传播学以及社交媒体传播等。
3.传播过程和效果:了解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和变量,包括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和媒介等。
同时,考虑传播的效果,包括认知效果、态度效果和行为效果等。
复习量表和方法,如问卷调查、实验设计等,以评估传播过程和效果。
4.传播媒介:复习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于信息传播的作用。
回顾传统媒体的特点和影响力,如电视、广播和报纸,同时了解新兴媒体的发展和特点,如社交媒体、在线视频等。
衡量媒介对于传播的效果和变化。
5.社会媒介环境:复习社会媒介环境对于信息传播的影响。
考虑传播自由、媒体所有权集中、信息多样性等社会因素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同时了解传播伦理和法律的规范,以及社会媒介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6.文化和传播:理解文化对于传播的影响。
考虑文化差异和传播的适应性,以及文化创意和文化认同的传播。
复习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理论和实践。
7.传播研究方法:了解传播研究的常用方法和技术。
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内容分析和调查等。
复习研究设计、样本选择和数据分析等。
8.传播技能和实践:回顾传播学所提供的实际应用和技能,如传播策划、媒体写作和公共关系等。
了解传播行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趋势,并思考如何将传播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在复习传播学教程时,可以结合课本、课堂笔记和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学习。
同时,可以积极参与讨论和小组学习,以促进对传播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传播学的复习资料.doc
一、填空:1、传播学通常会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所经历的发展阶段有: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
3、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
4、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里程碑。
5、传播学一般也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
6、传播的基本过程包括/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有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反馈。
7、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
8、社会信息由符号和意义组(构)成。
二、名词解释:1、信息一一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2、符号一一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3、选择性接触一一是指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 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
这种“选择性”接触活动的结果, 更可能在加强原有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的改变。
4、拟态环境一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物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三、简答:1、与其他类型的传播活动相比,大众传播具有哪些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现代社会责任理论包括哪些原理原则?(1)、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一、名解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二 7、,卜f j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 I |X ' % ■ I%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 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1、传播的基本特点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r--."%*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7 \ \ I H答:(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斗1」H 'J7<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题型:1.名词解释5*4=20′(第六、十一、十二章、库利、选择性原理、第八章麦克卢汉)2.简答题4*8=32′(都是最后一堂课讲到的重点关注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涵化理论米德、麦克卢汉、库利的研究风格和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大众传媒的赋予功能3.案例分析题2*14=28′(1.用框架理论分析案例2.至少用三个维度解释一个传播事件)4.论述题1*20=20′重点章节:14章其他:把关人传播流容器人第九章媒介规范理论考一个自由主义理论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中非语言传播的某一个概念(姿态)传播学研究的五个要素:①一种观点一种态度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代表方法②两个流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③三个行为(行为科学理论信息科学理论控制理论)④四大奠基人⑤五个阶段一、名词解释1.第六章:群体群体传播群体意识群体感情集合行为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模仿流言和谣言组织组织传播2.第十一章:传播效果子弹论(皮下注射论)传播流有限效果论诉诸理性诉诸感情警钟效果意见领袖3.第十二章:议程设置功能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框架媒介框架新闻框架知沟数字鸿沟媒介素养第三人效果4.库利:“初级群体”镜中我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人的延伸冷媒介与热媒介电视人和容器人(P118)二、简答题1.经验学派/批判学派2.涵化理论3.米德4.麦克卢汉5.库利6.使用与满足理论7.大众传媒的赋予功能背诵内容1.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2.群体传播: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3.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4.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5.群体暗示:群体暗示是社会影响的主要形式。
个人或群体通过语言、表情、行动或某种符号,使群体成员在无批判、不自觉的情况下盲目接受某一意见、观点并产生与之相符的行为。
6.群体感染: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传播学》重要必背知识点100条
《传播学》重要必背知识点100条传播学是研究信息在人类社会中传播和影响的学科。
传播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媒体、技术、公众等。
传播学可以分为多个分支领域,如传媒学、公共关系学、广告学等。
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传统媒介理论、计算机媒介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
传播学研究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验研究等。
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的规律和影响,促进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传播学理论对于媒体行业、公共关系、政治宣传等领域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传播学的研究范畴包括人们获取信息、传播信息、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过程。
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视角包括发送者视角、媒介视角、接受者视角等。
传播学中的重要概念包括信息、传播、媒介、接受、反馈等。
传播学中的信息可以包括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的内容。
传播学中的传播可以分为单向传播和双向传播两种形式。
单向传播是指信息由发送者传到接收者,没有反馈的过程。
双向传播是指信息由发送者传到接收者,并且接收者也会产生反馈的过程。
传播学中的媒介包括传统媒介和新媒介两种形式。
传统媒介包括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传播渠道。
新媒介包括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设备等新型传播渠道。
传播学中的接受可以分为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两种形式。
主动接受是指接收者主动寻求信息的过程。
被动接受是指接收者在无意识状态下接受信息的过程。
传播学中的反馈是指接收者对发送者的信息进行回应的过程。
反馈可以帮助发送者了解接收者的需求和反应,进而调整信息的传播策略。
传播学中的传播效果是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
传播效果可以包括认知效果、态度效果、行为效果等。
认知效果是指接收者对信息进行理解和记忆的过程。
态度效果是指信息对接收者的态度产生的影响,如态度变化、态度巩固等。
行为效果是指信息对接收者的行为产生的影响,如购买行为、参与行为等。
传播学中的传播者可以包括个人、组织、政府、媒体等多种形式。
传播者的角色包括信息源、信息编码者、信息传递者等。
新版传播学教程增加的重要知识点全面整理(完整)
《传播学教程》最新版本*新增知识点现在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大多是基于专业书的版次问题,复习的时候我们用的都是旧版,但是现在很多学校,身边的朋友们用的都是新的版次,所以大家都有些模糊需不需要再去买新的版次。
但是现在再去看新书就有些耽误时间,所以我把传播学教程新的版本增加的重要知识点和理论整理一下,方便大家记忆和背诵,这样对于复习旧版本的朋友们就不用再迷惑和焦虑了~一、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补充在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一章)1、概念:所谓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导引结构,日本学者稻叶哲郎称之为人们在处理新信息或认知判断新事物之际所使用“知识的集束”。
换言之,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信息或新事物、遇到一个新事件或者进入一个新的场所的时候,我们过去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会导引我们迅速地对新的状况作出认知、推理和判断,并及时地做出态度或行为反应。
2、特点:1)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
2)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一个树形图。
3)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
基模中包含着知识、经验以及对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也包含着价值甚至情感倾向。
4)基模的功能是在我们遇到新的信息时,通过动员和组织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补足新的要素来进行处理、对新信息的性质作出判定,预测其结果,以确定我们对新信息的反应。
因此,一般也认为基模具有预测和决策控制功能。
3、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1973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在他的《认知与信息处理过程的基模理论》一文中,提出一个信息处理过程模式:1)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的事件或者信息时,我们头脑中的相关基模就会被激活,参与到信息处理的每个环节中。
2)当新信息的各项特征与我们认知基模相吻合的时候,我们倾向于按照原有的解释和态度来对待它。
3)当新信息与我们的认知基模有不吻合之处时,我们会对新旧信息的各种特征进行比较,补足新的信息,确定新的解释和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教程题型:单项选择题:1*10=10分判断题:2*5=10分名词解释:3*5=15分简答题:8*5=40论述题:12+13=25第一章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双重偶然性性。
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传播学诞生时间地点: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5、传播学两大学派:(1)经验学派(empirical school)(2)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6、四大奠基人与集大成者①Harold Dwight Lasswell,拉斯韦尔(1902-1980) 是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创始人之一。
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学5w模式《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②Kurt Lewin,卢因(1890-1947)德国犹太人。
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的概念,“把关”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3、 Carl Hovland,霍夫兰(1921-1961)耶鲁大学的实验心理学教授。
把心理学实验方法引入了传播学领域,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
《大众传播实验》4、 Paul zarsfeld,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奥地利籍犹太人。
罗杰斯指出,拉扎斯菲尔德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多的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
“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5、 Wilbur Schramm,施拉姆(1907-1988)美国人,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主编了第一批德传播学教材。
开辟了如:电视对少年儿童的影响等几个新的研究领域。
他被认为是集大成者第二章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①口语传播时代②文字传播时代③印刷传播时代④电子传播时代⑤数字传播时代2、口语传播时代意义和局限性意义:口语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
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局限性:①口语是靠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类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
②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
因此,口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
第三章1、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2、能指也叫做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或联想。
所指也称为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达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意义)。
3、语言符号产生歧义的原因①能指和所指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②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差距以及现实情况的差距。
第五章1、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自我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是个体系统内的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2、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或要素:1)感觉---人内传播的出发点2)知觉---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3)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4)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5)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6)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3、“主我与客我”米德,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象征互动理论创始人《心灵、自我与社会》1)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2)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3)“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体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社会关系方方面面的影响),“客我”促使“主我”发生新变化,“主我”反过来改变“客我”,二者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在不断的互动中形成自我。
4)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与社会。
因此,个人必须适应社会;同时自我又是社会创造的主体,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制约关系。
作为自我传播的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
4、“自我互动”布鲁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象征互动理论集大成者《象征互动论》1)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即自我互动。
2)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身作为认识的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对自己采取行动。
3)“自我互动”本质上是与他人社会互动的内在化4)“自我互动”理论有助于理解社会传播与个人的自我的关系。
自我传播也具有社会性,它是与他人的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自我传播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和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
5、“内省式思考”(米德)内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活动,它以完善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为目的,具有明显的长期目标性和连贯性。
另一种是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地的自我反思活动,称为“内省式思考”。
6、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是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人际传播大致分为两种:面对面的传播、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
7、人际传播的动机1)首要动机和目的就是获得信息。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4)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8、人际传播的优势1)传统、自然,有人情味,参与关系的各方完全平等;2)现场感,直接性,直接为其提供了交流场。
9、人际传播的特点1)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3)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4)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第六章1、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日本,社会学家,原岩勉)2、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3、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4、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产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等形态出现,往往造成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5、群体暗示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即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6、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7、流言流言是自古以来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信息传播现象,也是人们在价值判断上有着分歧和争议的一种现象。
所谓“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设计人们新年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与伯特斯曼)第七章1、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的特点:1)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大众传播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3、关于社会功能的代表性理论观点1)拉斯韦尔“三功能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①环境监视功能——及时了解和把握内外环境的变化,以适应此变化,保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②社会协调功能——联络、沟通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③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2)赖特“四功能说”《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①环境监视②解释与规定③社会化功能④提供娱乐3)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功能观①社会地位赋予功能②社会规范强制功能③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人们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4、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以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
代表性事件是“人人都看的报纸——廉价“便士报”的出现。
(以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和《先驱报》的创刊为标志)5、大众报纸特点:1)内容以新闻、信息和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主,贴近普通大众生活。
2)发行量大,一般为几万到几十万份。
3)读者不限于特定的阶层或群体,而是面向“分散的、异质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大众”。
4)广告收入成了报纸经营的主要财源。
6、大众报纸的意义1)在此过程中大众报纸完成了两个转变:(1)“观点纸”→“新闻纸”,(2)政党经费运营市场→市场化和企业化运营。
2)到这个时期,报纸成为以“报道新闻、传播知识、提供娱乐”为宗旨的信息产业,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
7、1838年,塞缪尔·莫尔斯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电报机。
8、电视的媒介特性及其发展1)特性: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给受众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提供新闻和信息,也提供文化和娱乐。
德国社会学家W.林格斯就把电视与原子能、空间宇宙技术的发明并称为“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大事件”,认为电视是“震撼现代社会的三大力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