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科学化进程中的表征研究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教师学术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教师学术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教师学术研究报告引言小学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阶段,而语文教师则是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因此,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水平,培养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教师的学术研究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对策。

学术研究现状分析小学语文教师在学术研究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工作繁忙和资源匮乏,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缺乏进行系统化的学术研究的时间和机会。

其次,在教师培训和教材编写方面,也缺乏紧密结合学术研究的实践。

另外,小学语文教育的学术研究相对较少,研究内容也比较简单,缺乏深入和创新性。

这可能是因为小学语文教育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对于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的需求相对较低。

解决方法和对策为了改善小学语文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和对策:提供学术研究培训学校和教育部门可组织相关学术研究培训,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

培训内容包括研究方法、文献检索技巧、学术论文写作等,以帮助他们进行系统化的学术研究。

加强教材研究与编写教材的研究和编写应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借鉴最新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成果。

培养小学语文教师参与教材的编写工作,鼓励他们将实践经验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提高教材的质量和实用性。

鼓励创新与实践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参加教育研讨会、发表学术论文等方式,与同行交流和分享经验。

同时,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创新,积极探索适合小学语文教育的新方法和新模式。

建立学术研究平台学校和相关机构可以建立小学语文教师学术研究平台,提供资源和支持,鼓励教师开展学术研究工作。

通过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和成果展示,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和学术成果的分享。

结论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提供培训、加强教材研究与编写、鼓励创新与实践以及建立学术研究平台,可以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为语文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语文学科大概念研究国内外研究述评

语文学科大概念研究国内外研究述评

语文学科大概念研究国内外研究述评摘要:一、引言1.语文学科的重要性2.国内外研究现状二、国内研究综述1.研究主题与方法2.主要研究成果与应用三、国外研究综述1.研究主题与方法2.主要研究成果与应用四、比较与分析1.国内外研究的异同2.国内外研究的优缺点五、展望与建议1.未来研究趋势2.对教学实践的启示正文: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一种工具,语文不仅关乎个人的素养,更关系到国家的文化传承和创新。

因此,对语文学科的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国内外语文学科大概念研究进行述评,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和教学提供借鉴。

一、引言语文学科大概念研究旨在探讨语文教育的核心理念、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这一领域的研究既有共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异。

1.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语文学科不仅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础。

在全球化背景下,语文学科更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使命。

2.国内外研究现状二、国内研究综述在国内,语文学科大概念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主题与方法、主要研究成果与应用。

1.研究主题与方法国内研究者围绕语文教育的本质、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展开探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分析、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等。

2.主要研究成果与应用国内研究在语文学科大概念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提出“语文素养”概念,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推行课程改革等。

这些成果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有效提升了语文教育的质量。

三、国外研究综述在国外,语文学科大概念研究也有着相似的关注点。

1.研究主题与方法国外研究者关注语文教育的核心理念、教学策略、评价体系等方面,注重跨文化比较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理论建构、案例分析等。

2.主要研究成果与应用国外研究在语文学科大概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强调语言能力的培养、注重思维能力的提升、倡导多元化评价等。

2024年度小学语文教研汇报课件pptx

2024年度小学语文教研汇报课件pptx

2024/3/23
学生朗诵比赛视频,呈现了学生们在朗诵方面的天赋和努力,彰显了语文教育的育 人功能。
13
教师获奖情况
X老师获得市级小学语文优质 课比赛一等奖,展现了较高的 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2024/3/23
X老师获得省级小学语文教学 设计大赛二等奖,体现了对语 文教学的深入思考和创新能力 。
X老师获得国家级小学语文教 育论文评选三等奖,彰显了较 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和理论素养 。
合运用能力。
考试评价
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和考试成绩 ,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
和指导。
2024/3/23
10
03
小学语文教研成果展示
2024/3/23
11
优秀课例展示
《秋天的图画》一课,通过引导 学生观察、想象和表达,培养了 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情趣

《小蝌蚪找妈妈》一课,运用多 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 快的氛围中学习生字词、理解课
20
05
小学语文教研改进措施建议
2024/3/23
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定期 开展小学语文教师职业技能培训 和研修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
学能力。
2024/3/23
鼓励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教学 观摩等活动,拓宽视野,增强专
业素养。
加强对新教师和转岗教师的培训 和指导,使其尽快适应小学语文
18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问题
缺乏专业培训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导致教学理念和方法陈 旧落后。
科研能力不足
部分教师缺乏科研意识和能力,无法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 升教学质量。

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

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

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从古代经典文化到现代语言学科的发展,探讨语文学科的演变和进步。

一、古代经典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古代经典文化是中国语文学科发展的基石。

在转变为文字社会之前,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存在。

随着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古代经典文化逐渐形成。

《尚书》、《易经》、《论语》等古代经典著作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经典文化到古代教育的过渡古代经典文化的传承与普及需要一定的教育手段与机构的支持。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中国逐渐形成体系完备的教育体系,其中语文学科逐渐成为了重要的课程内容。

古代的文人学士通过对古代经典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深化对语文学科的理解与传承。

三、近代语文教育的发展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教育观念的引入,语文学科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得到了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发展。

清末时期,各类西式学校相继出现,提供了更加规范和系统的语文教育。

新式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语文学科也开始强调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四、建国以来的语文学科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改革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得到了广泛重视和推进。

《新编语文课本》等一系列教育教材的编写推陈出新,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培养学生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阅读能力。

同时,改革开放的浪潮也给语文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五、现代语文学科的发展与前景展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语文学科也在适应时代需求进行转型与创新。

语文教育不再局限于纸质媒介,借助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等方式得到了拓展。

此外,对语言学习的研究也为语文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总结起来,语文学科从古代经典文化的孕育到现代语言学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它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学科研究方法与途径知识点总结

语文学科研究方法与途径知识点总结

语文学科研究方法与途径知识点总结语文学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帮助我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以及进行有效的沟通。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研究语文学科,我们需要了解一些研究方法和途径。

本文将总结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文学科的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的文献来获取信息和知识。

在语文学科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历史书籍、语言学论文等来增加对语文学科的了解。

通过文献研究法,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时期和地区的语文学科发展情况,探讨语言的演变与发展规律。

二、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一种基于观察和实验的研究方法,它通过收集并分析实际的语文学科数据来验证或推翻研究假设。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方式收集学生对不同文学作品的评价和喜好,进而分析学生的语文学科兴趣和学习动力。

通过实证研究法,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因素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影响,为教育实践提供依据。

三、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一种通过对比不同事物的异同和相似之处来分析问题的方法。

在语文学科研究中,我们可以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和语言使用方式。

通过比较研究法,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对语文学科的影响,理解语文学科的多样性和变化。

四、逻辑研究方法逻辑研究方法是一种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进行研究的方法。

在语文学科研究中,我们可以运用逻辑思维来分析和解释文学作品的情节、角色、主题等要素。

通过逻辑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揭示文学作品的内在逻辑结构,理解作者的用意和意图。

五、实践研究方法实践研究方法是一种基于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的研究方法。

在语文学科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教学实践、创作实践等方式来积累实用的语文学科知识。

通过实践研究方法,我们可以不断改进和完善语文学科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六、综合研究方法综合研究方法是一种将多种研究方法结合起来,综合应用的研究方法。

在语文学科研究中,我们可以结合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综合评价。

语文学科“有效教学”缺失的基本表征及评判标准

语文学科“有效教学”缺失的基本表征及评判标准
容选择 的“ 潜规则 ” : 是 考什么 , 就教什么 ; 不考 , 就不教 。 目标 ” } 维 来设计 , 依葫芦画瓢 。就连一些实用性文章的教 在这样的逻辑 预设下 ,实际的语文教 学将 会丢却很 多东 J , 也要想方设法搞个“ 学 情感 、 态度 、 价值观 ” 目标 。 的 再如

4 ・ 7
屠锦红 : 语文学科“ 有效教学 ” 缺失的基本表征及评判标准
3 本本主义” . “ l“ 本本主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在语文 』 一定比传统教学手段好。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显得很狭隘,基本上以教科书 l 确实可以使一些语文教学内容更加直观、 形象, 但一味地
《 教学与管理 》
2 1 年 1 月 1日 00 0
语文学科 “ 有效教学 ’ ’ 缺失的
有专家指出,我国目 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 I 价值观等等都是无法呈现与反馈 的。因为在语文教师 的
眼里 ,分数” “ 是最 能说 明问题的 , 因此 , 新课 程倡导的 旨 出的问题 , 那就是: 教师很辛苦, 学生很痛苦, 然而我们的 I 在全面诊断 与反 馈学生发展的“ 档案袋评价 ” 方式 , 对于 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便是当今教育界普遍关 l 注的热点课题即“ 有效教学” 缺失 的问题 。基 于新课程改 。 线语文教师 而言 , 事实上仅仅是 一个美丽的 “ 概念 ” 而

已 革的背景, 具体到语文学科,有效教学” “ 缺失的现象普遍 1 。 存在。 本文主要立足于教师“ 的视角 , 教” 审视近十年语文 f 2“ 式 主 义 ” .形
学 科“ 有效 教学 ” 缺失 的基 本表征 , 试图构建 一种判定 I 并

语文性质形成、发展、论争的五阶段

语文性质形成、发展、论争的五阶段

语文性质形成、发展、论争的五阶段语文性质形成、发展、论争的五阶段2014-02-17 10:01:40张悦群建国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界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探索与论争一直没有停止过。

有人说1903年语文单独设科以来,对其性质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那是主观臆断。

建国前语文学科名称叫“国文”“国语”,意义都很明确,教学目的任务从来未曾有过分歧。

虽然有过几次大讨论,如文言白话问题、中学生国语程度低落的问题,但没有讨论过语文性质问题。

不过,关于“工具”的说法倒是较早的。

为了全面了解“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等语文性质特点的演变,不妨回忆一下语文性质,形成、发展与论争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工具”播种期,从上世纪初到建国前后。

1898年《马氏文通》建立语法系统,开创形式主义的“语文”研究之后,杜威的得意弟子胡适师承其工具主义语言观,首先提出“工具”一词:“一个中学生至少要有一个自由发表思想的工具。

”其后叶圣陶发展胡适的思想,在1924年发表的《说话训练——产生与发表的总枢纽》一文中说:“儿童的情感正被培养,同时要使他们能利用适当的工具来表于外,感受满足的快适……所谓适当的工具,当然语言独占重要,因为它最能把人与人的心联锁起来”。

从那时起,“工具”之说就已平静地种植在语文教育的田地中了,一旦遇到适时的季节便会发芽,拔节,开花……第二阶段为“工具观”意识期,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80年代初。

这个时期以1954年叶圣陶发表《关于语言文学分科的问题》和1963年“语文”教学大纲的出台为标志,前者提出“语言是形成思想的工具,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后者以国家法规的形式规定“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

在那特殊的历史时期,教学大纲直接向缺乏“学科性质”意识的人们输入了“工具观”。

第三阶段为“工具性”明确期,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1987年。

1980年12所院校中文系编写的《中学语文教学法》一书,在学术层面上明确提出“语文科是兼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基础学科”。

浅谈语文学科中的过程性评价

浅谈语文学科中的过程性评价

浅谈语文学科中的过程性评价四川省成都市桐梓林小学黄志宏赞科夫说:“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发展他的才能和禀赋。

”融入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小学语文教学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但长期以来,小学生评价一直沿用终结性评价,期末“算总账”,这种评价方法把本身并不科学的评价结果视为教学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强调的是对人的甄别、选拔的功能,其目的是选择适宜于更高一阶段学习的人,在淘汰、选拔的过程中,使大多数学生无法尝试学习的成功,无法发现自己的潜能。

因此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评价是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发展性评价,具核心特点是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要求达到的“三化”是:1.评价主体互动。

2.评价方式动态化。

3.评价内容多元化。

语文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如何才能最有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焕发出生命活力呢?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准确定位评价的性质,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目标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进行评价,必须首先准确定位评价的性质。

我们所说的“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是指对小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的一种综合性评估。

这一综合性评估,既可以是针对学生某一学期或某一学年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等状况的阶段性测查,也可以是针对学生整个小学阶段语文知识水平、语文能力层次等状况的总结性测查;这一综合性评估,是对学生某一学期、某一学年或整个小学阶段语文知识水平、语文能力情况等的显示,因而也是一种目标参照性测查,即主要词查学生在一学期、一学年或整个小学阶段对语文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

目标是评价的依据,又是评价所致力于达到的终极结果,因而可以说,没有评价的目标也就无法进行评价。

我们所构建的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的目标体系,既应包含每一课、每一单元的目标,更应着力构建好每一学期、每一学年和整个小学阶段的目标,使之包含小学阶段各学期、各学年直至整个阶段的学习要求,全面反映小学阶段各个时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质要求,成为一个知识结构层层递进、能力发展螺旋式上升的完备型整体系统。

语文课在中职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及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语文课在中职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及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学 科 ,有 人 戏 称 为 “ 脚 料 ” ,成 了 一 个 无 足 轻 重 甚 至 人 的 事 儿 。然 而 , 事 实 上 ,对 于 中 职 生 的毕 业 就 业 而 言 , 垫
可 有可 无 的 “ 空 ”式 的角 色 ,课 时量也 因此 由中小 学 语文 知识绝不 是个 可有可无 的事 儿 ,有 时候甚 至 比专业知 填
惯性地 抱着基础 教育阶段 的教学观念 ,沿袭基础 教育阶段

线生活,对外界一无所知 ,对所选学 的专业也是从未接触
的 教 法 。 表 现 在 : 一 是 教 材 的 编 写 只 重 “ 础 性 ” ,而 缺 过 ,头脑 里 完 全 是 “ 片 空 白 ”。 而现 行 的 专业 课 教 材 却基 基 一 乏 与 专 业 课 相 衔 接 的 内容 。 当 前 中 职 学 校 所 采 用 的 语 文 本 上 一 开 篇就 立 即 “ 进入 角 色 ”、 “ 入 状 态 ” ,张 口闭 口 进 教 材 在 内容 上 除 了 插 入 了 一 些 启 事 、通 知 等 几 篇 常 用 应 用 都 是 一套 套 的 “ 内话 ” 。而 学 生 却 尚未 “ 行 入行 ” ,能 不懵 文 和 说 话 训 练 等 一 些 七 零 八 碎 的 小 知 识 外 ,授 课 所 选 用 的 么 ?最令 学生 望 而 却 步 的是 那 些 专业 术 语 和 专业 性 词 汇 。现 课 文 仍 然 还 是 记 叙 文 、说 明 文 、 议 论 文 、 诗 歌 、 小 说 和 剧 不 妨 以电 子专 业 的 教 材之 一 《 电子 电工 技 术 基础 》为 例 , 随 本 ,几 乎 与 普 教 的 教 材 无 异 , 体 现 不 出 职 业 教 育 的 特 色 ; 便 翻 开 几 页 ,就 有 如 :热 效 应 、 等 效 电 阻 、 动 势 、 闭合 回

课改以来周一贯对语文教育研究的学术贡献

课改以来周一贯对语文教育研究的学术贡献
三方面 :
“ 悠着点” 是追求“ 无痕教学 , 无为而治 ” 之必须。 教 ④ 师“ 悠着点” 是反思 “ 欲张反敛 , 欲取反与 ” 之必须 。 ⑤
教师“ 悠着点 ” 是体现 于“ 无为 ” 处而 “ 无不为 ” 之必须。
周先生的每一个观点 , 都会把人们的思考引向深入。
综观 周一贯 先生 的论著 , 一个不 可忽视的特点 ,

《 儿童作文教 学论》 以三十几万字 的篇 幅 , 当深入 相
地讨论 了重建儿童作文教学的理论体 系和具体的实
施策略。 的《儿童作文 ”呼唤儿童精神 》《 他 “ : (语文教
学通讯} 0 4年第 7 8期 )等 多篇文章更强调 关注 20 、
习作 者 的生命状 态 和精神 自由。 文章 主张 以“ 童 儿 观 ” “ 童作 文” 他认 为 , 儿童观 ” “ 看 儿 , 以“ 看 儿童 作 文” 是关 系到儿童作文 的指导理念、 教学体 系和 评价
旁默默 陪读的现 象并不鲜 见。 别是 那些有 着极 特
大影响 力的形形式式 的公开课 , 更是不遗 余 力地把
“ 生命 课 堂 ” 化 为追 求 功 利 、 示 教 师 才 艺 的 形 式 异 展
化的 “ 唯美课堂 ” 课堂教 学的主流价 值正 在遭遇 遮 。 蔽和 消解。 他还认 为 , 课堂应 当是为学生设置 的 , 生理所 学 当然是课 堂的主人。教 ” “ 只是为学 生的“ ”为 学生 学 、 的发展服 务的。 实现 “ 学于生” 还 的教与学 的统一 , 其
和反思 。
他认为 , 新课改的新理念确实改革 了课 堂 , 优化
了课堂 , 也 出现 了一些新 问题。 但 他指出 , 当下 , 人们
太 多地关注课堂上那些 出新 的理念 、 出色 的亮点、 出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危机、表征及对策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危机、表征及对策
建构主义者又到处宣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种种美好之处将认识主体的主动性科学知识学习的困难性夸大为科学知识的不可传授性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成是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本身表现出一种将自己的话语看作永恒真理的倾向与意图
福 建 论 坛 ( 科 版) 21 第 期 社 教育 0年 4 1
・3 ・ 1 1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危机、 表征及对策
【 作者简介 】 鄢静(9 2一 ) 女 , 16 , 福建永泰人 , 福州二十 四中中学语文高级教 师, 究方向 : 研 中学语文教育教学。
20 0 4年 1 2月, 人文学 者钱理群 先生在~ 次语文教学 思 想研讨会上曾说 : 中国的改革常常 遇到三种 情况 , “ 我理解就 是 ‘ 部 曲 ’ 刚开 始 提 出改 革 的 时 候 , 会 受 到 权 力 的压 制 三 。 你 和 习惯势力的抵 制 , 所以非常 困难 , 以说是举步维艰。到压 可 不住的时候 , 权势就纷纷改变 态度与 策略 , 变成支持改 革了。 突然之 间 , 改革就成 为一 种潮流 , 成为 了一种时尚。改革的旗 帜插过 去 , 插过去 , 查遍全 中国 。但在鲁迅看 来 , 这时 候恰恰 就孕 育着危机了 。 现在我们面临的情况 是什 么呢?第一步 …‘ 大概 已经走过来了 , 改革 已经成为潮流了 , 全中国大概没有一 个人会说我反对改革 , 而且 都 自称是 中国语文教 育改 革的支 持 者。但是 , 在这热闹之 中我们出来很 多很 多的问题 , 甚至发 生了某种混乱 , 如果我们不能正视这些问题 , 搞不好就会出大 问题 。 …在 钱理群先生看来 , ” 当前热热 闹闹的教育改革 下面 掩藏着某种危机 , 如果不能正视这种危机 , 我们的教育改 革可 能会出现问题乃至 出现混乱 。那么 , 到底有 没有这种危机 的 存在?如果存在 , 那么这种 危机 呈现为何 种表征呢?这种 危 机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危机?这似乎是 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较为紧迫的问题。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综述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综述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综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综述钱进摘要:从调查研究、教改研究、理论探索等方面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现状,认为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领域呈现出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在调查研究、教改实验和理论建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但也存在着研究方法滞后、经验色彩较浓等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综述1978年3月,吕叔湘在《人民日报》上批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指出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严重问题”。

他还说:“十年的时间,2 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这个尖锐而中肯的批评震动了整个语文学界,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此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吕叔湘的号召下,进入了一个反思、实验、探索的新阶段。

80年代以后,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领域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在调查研究、教改实验和理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一、调查研究概况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建国以来的教育史上较大规模、多层次的语文教学调查研究工作,其中,规模较大、组织严密、目标明确的两次调查,主要侧重于中学阶段。

(1) 1979年冬,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到福建、四川两省进行“中学生语文状况调查”。

结果表明,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学语文教学拨乱反正,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还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学生语文水平过低,不能适应升学和就业的需要。

这次调查材料切实、条理清晰,有一定的代表性,对语文教学研究和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1987年,国家教委委托华东师大组织实施了“全国初中三年级语文教学抽样调查”。

结果表明,初中语文教学是有成绩的,学生语文水平也有所提高,在字、词、句教学方面有较大进步,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大大低于1979年调查统计数。

语文教材的表征审视和价值反思

语文教材的表征审视和价值反思

理念性 的规定转化为体现课程标准 指学校语文学科 的教科书 ; 也可 以是 全方位 的、 元化的 、 多 五彩 缤 纷 的具体 的文本 , 体现与 目 标相适应 的 个 特指 的概念 , 与语 文 教学 活 动 的信息渠道 , 指 使学生的视线已不再仅 语 文知 识 和能力 的训 练 体 系 , 让学 生 相 关 的材 料 , 包括 教科 书 、 习册 、 练 教 仅停 留在课堂和书本 , 也使学生的思 通过对文本 的阅读感悟 、 理解把握和 学挂 图、 多媒体软件 、 教学指导书 、 辨能力和语言行为能力与以往相 比, 对 语 文能力 的应用 迁移 , 贯 彻课 程 参 来 考书等 ;还可以是个泛指的概念 , 有 了质的变化 。 指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 标准 , 达成语文教育任务 。 这样 , 语文 所 有能对学生语 言文字修养产 生积 作 为受教育者 的学生究竟该给语文 教 材 ,一方 面 具有 一定 的 规定 性 、 权 极作用的材料 , 无论其是否是书面材 教材 怎样 一个 定 位 , 才能 使 围绕语 文 威 性 。 教材 内容设 计 、 教材 篇 目涉 及 、 料, 都可以成为进行语文教育的重要 教材 展开的语文教育活动跳 出孤立 教材系统构建等受 课程标准的限定 内容 。语 文 教材 范 围的 不确 定特 性 , 的课堂的局限、 课本的局限以及传统 和约束 , 不可随意更改和偏离 。另一

【 基金项 目】本 文系全 国教 育科 学规划重 点课题“ 一般 生源高 中‘ 面向全体 , 特长发展 ’ 办学模 式的研究” G A 9 0 5 江苏省教 育科 ( H 035 ) 学规划课题 “ 新课 改背景下 , 在 突出学生在语文 闼读教 学中主体性地位的研究” D2 o ,2I3 研究成果。 ( ,o 90/l )

语文教育科学化进程中的表征研究

语文教育科学化进程中的表征研究

映 到教 育 领 域 , 而 促 使 中 国传 统 教 育 从 以“ 从 四 程》 在 小学 中设 置 了“ , 读经 ” 初等 小学设 置 “ , 中国
书五经 ” 为主 要 内容 和 以培 养 朝廷 官员 为 主要 目
文字” 高等小学设置 “ , 中国文 学”语 文课程 由此 与 ,
的 , 渐 向 以西方 科学 技术 为 主要 内容 和 以培 养 读经读 史分道 , 逐 从综合 学科 中独立 出来 , 管此 时 尽 社 会各 种 实用人 才 为 主要 目的维度 转 变 。 当清政 府 废 除 了在 中 国延 续 10 3 0多年 的科 举 制 度 后 ,
来, 承受 了巨大 耻辱 的中 国人 , 寻求 自强 图存 的 种综合性教育 , 在 以儒 家经典为学习典范 , 集伦 理 、 文
路径 。 师夷 之长技 以制夷 ” “ ,中国 自上 而下 对 西 化知识 于一体 ,人文教化 占据更大分量 。9 3年颁 10
方科 学 技 术 的这 种 基 于 实 用 主 义 的 认 识 必 然 反 布的《 奏定初等小学堂 章程》 奏定高等小学 堂章 和《
逻 辑理 论 、科学 方 法及 实验 科 学在 中国 的传 播 ,
私实用 。 圄 ” 从此 , 本课 程就独 担起对 学生进 行母语
引起 了哲学 、 学及 文 学诸 多领 域 科研 方 法 的变 教 育之任 。 史 独立设科 百年 间 , 尤其 在 “ 四” 五 新文化
革 。 乎 同时 , 几 教育 界 也对 此作 出 回应 。 到新 文化 运 动的推动下 , 科学精神 、 内容 、 科学 科学方法对教
口 茹红 忠
( 安 市 楚 州 中学 , 苏淮 安 淮 江 2 30 ) 2 2 0

在语文课程中的科学美教育初探

在语文课程中的科学美教育初探
l 沿思考
0 75 河 北省 广 平 县第 ~ 中学 560 赵玉 民
【 摘
要】 在语文学 习中感受科学之关 , 提升审关境界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是《 实验 )的新理念之一 , 》 是跨领 域学习的重

要表征 , 是学科渗透、 课程整合 的具体体现。 在语 文课程 中实施科学美教育 具 有 鲜 明 的特 点 、 特 的优 势和 特 殊 的 功 能 。 整和 改 独 调 进科普类作 品的教 学策略 , 是落 实这一新理念的关键所在 。
文采 飞扬 ,一 方 面 反 映 了他 们 非 凡 的 艺 术 才 华 和 深 厚 的 人 文
把 科 学 美教 育纳 入 语 文课 程 ,作 为 科 普 类 作 品 教 学 的 主 要任 务 之 ~ ,还 因 为语 文课 程 的性 质 及 目标 与 科 学 类 课程 不
同, 这使得在语文课程 中实施科学 美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 先 , 文 课 程 的 特 性 是 工具 性 与人 文性 的统 一 , 文性 语 人 是 语 文课 程 的 一 个 重 要属 性 ,语 文 课 程 中 呈 现 的 科 学 内容 较
素养 , 示 我们 科 学 与 人 文 之 间 没 有 天 笙鸿 沟 , 者 是 可 以也 启 二
应该走 向融合统一的 ; 另一方面 , 还折射出他们元与伦 比的精 神境界和人格魅力 ,元不给人积极的审美感受和巨大的精神
为主的高中阶段 ,除了课程设置 的整合与科 目内的整合这两
条 基 本途 径 外 , 领 域 学 习是 实 现 课 程 整合 的~ 条 重 要 途 径 。 跨
语 文作 为基础性 的课程具有 巨大 的包容性和 开放性 ,注重 跨 领域 学习 , 普通 高中语 文课程标准( 是《 实验 )( 》 以下简称高 中

义务教育统编版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表征

义务教育统编版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表征
举办以“我心中的民族英雄”等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鼓励学生表达对民族英雄的崇敬和对 民族的自豪。
多元文化交融法
在教学中引入各民族的文化元素,让学生了解和欣赏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增强对民族大 家庭的认同和自豪。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 能力。
05
总结与展望
统编版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表征的总体评价
精选经典名篇
教科书注重选取经典名篇,让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提 升语文素养。
强化实践活动
教科书设置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如阅 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旨在提高学 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注重多元评价
教科书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包括考试 、作业、课堂表现等,全面评价学生 的学习成果和进步。
02
国家形象在统编版语文 教科书中的体现
拓展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收集相关案例和素材,丰富 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国家形象有更直观、深入的认识。
THANKS
感谢观看
教师与教学研究人员
教科书也可作为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为他们提供教学 支持和研究素材。
家长与社会人士
教科书的内容丰富、观点鲜明,也可作为家长和社会人士了解语文 教育、中华文化的途径。
教科书的整体结构与特点
以人文主题为主线
统编版语文教科书以人文主题为主线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 安排学习内容。
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
爱国故事
通过选入一系列描写爱国英雄人物和爱国事迹的文章,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和忠诚,培育其爱国主义情怀。
祖国山河
教科书中的课文描绘了祖国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民族特色,让学生更加了解和热 爱自己的祖国。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初中语文教育研究2023年度报告

初中语文教育研究2023年度报告

初中语文教育研究2023年度报告作者:李金云蔡雅宁来源:《语文建设·上半月》2024年第03期【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研究;年度报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一、2023 年度《初中语文教与学》转载概况(一)论文来源期刊转载数量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23年共转载论文175篇,分布在46种刊物上。

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来源期刊及转载篇数依次为:《中学语文教学》19篇、《语文教学通讯》17篇、《语文建设》15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5篇、《语文学习》9篇、《课程·教材·教法》8篇、《教学月刊(中学版)》7篇、《语文教学与研究》7篇、《基础教育课程》6篇、《教育研究与评论》5篇、《中小学数字化教学》5篇、《江苏教育研究》4篇、《中国教育学刊》4篇、《中小学教材教学》4篇、《江苏教育》3篇、《教学与管理》3篇、《新课程评论》3篇、《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3 篇、《中学语文》3 篇。

以上19 种刊物共被转载论文140 篇,占比80%;其他27种刊物被转载论文35篇,占比20%。

(二)论文内容所属栏目分布《初中语文教与学》全年常设《理论》《专题》《课程》《教学》《教师》《学生》《评价》七个专栏。

各栏目论文统计显示:《理论》栏目18篇,占比10.3%;《专题》栏目51篇,占比29.1%;《课程》栏目16篇,占比9.1%;《教学》栏目61篇,占比34.9%;《教师》栏目6篇,占比3.4%;《学生》栏目6篇,占比3.4%;《评价》栏目17篇,占比9.7%。

(三)论文作者所属地域与机构以被转载论文第一作者统计,从地域分布看,来自江苏、浙江、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吉林、山东、重庆的作者分别占比23.4%、16.6%、14.9%、9.1%、6.9%、3.4%、3.4%、3.4%、3.4%,合计占比84.5%。

从作者所属机构看,71位作者来自中学,占比40.6%;62位作者来自高校,占比35.4%;25位作者来自教科研院所,占比14.3%;14位作者来自其他单位,占比8.0%;3位作者来自出版机构,占比1.7%。

发掘语文教学中的科学元素

发掘语文教学中的科学元素

渗透融合SHENTOU RONGHE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科学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所有学校都比较重视科学课程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学生可以从科学课程当中接受有关科学精神的教育,在语文课上,教师同样也可以向学生传递科学精神。

语文教材中涉及了很多与科学相关的知识,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并且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

这样,学生就能全面、科学、客观地看待生活,正确处理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有利于未来的学习和发展。

一、科学精神内涵及体现(一)科学精神内涵科学精神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因素,它可以结合小学科学、语文、数学等科目来培养。

科学精神结合小学语文所传递的教学方式就是,要让小学生在掌握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发挥科学精神,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用科学的方法去追求真理,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并发挥个体创造力、主动性以及丰富的想象力,以此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保障。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不仅能为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语文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提供有力帮助,判断所运用的知识是否正确,还能提高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突破一些难题。

(二)科学精神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如何判断小学生是否具有科学精神,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小学生对于世界有什么样的态度,学生是否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有没有探寻事物本质的欲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有了这些好奇心的驱使,学生就会不断地去探索发现未知的世界,促使他们尽力思考,不断提升观察能力与创造能力。

第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小学生保持什么样的态度,那些具有科学精神的小学生会对问题多加思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

他们还会冷静对待、认真分析这些问题,积极应对困难。

这些,都有利于思维的发展。

第三,具有科学创新意识的人,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个人的作用会影响团队,同时团队也会深深影响个人的发展。

小学生在团队共同努力中,也体现了科学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语文项目化学习的问题表征及推进思考

语文项目化学习的问题表征及推进思考

语文项目化学习的问题表征及推进思考
李凌云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教学》
【年(卷),期】2024()3
【摘要】语文项目化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缺乏挑战性、成果缺乏公开意义、教师代为设计方案等问题。

这主要是由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与项目化学习方式割裂、教师观念陈旧及实践技术落后造成的,教育缺乏项目化实施的大环境也是客观事实。

项目化学习的规范实施,需要在加强文本统整、内容融合上下功夫,也需要给予学生
充分的自主性。

【总页数】4页(P15-18)
【作者】李凌云
【作者单位】江苏省震泽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持续推进项目化课改必须思考的几个关键问题——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培训学习体会
2.信息技术融合推进项目学习的实践与思考\r ——以\"与蝴蝶相约\"项目学
习为例3.以区域评价促项目化学习真实发生——金山区小学推进项目化学习的行
动与思考4.开展项目式学习推进法治教育——以一体化视域下初中法治项目式学习为例5.当前语文学习情境创设的主要问题表征与辨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文教育科学化

语文教育科学化

语文教育科学化一、提出语文教育科学化的历史功绩志公先生在新时期率先提出“语文教学科学化”的主张,承前启后,震聋发聩。

“语文教学科学化”主张的提出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改良派康有为首先从日本引进了“科学”这个概念。

五四新文化运动请进了“赛先生”和“德先生”,自然给当时的国文教学带来了“科学”和“民主”的信息。

1922年现代教育家邰爽秋首先提出“科学化的国文教授法”的设想。

1935年叶圣陶、夏丐尊在《国文百八课》的“编辑大意”中提出“给与国文科以科学性,一扫从来玄妙笼统的观念”的思想。

1955年“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的“决议”中提出了“语文教育必须放在科学的基础上,这方面也需要进行研究”的号召。

从此,志公先生对“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意识日益清晰与强烈。

1962年,他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就指出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不科学”及其所表现的诸多弊端,并指出:“进行语文教育有两个重要之点,一是要符合本国语言文字的特点,一个是要符合儿童和青少年学习本国语言文字的规律。

”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鉴于语文教育被歪曲与破坏,由此造成当时语文教育界流行“语文教学无科学可言”的言论,志公先生率先提出了“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问题,他在1977年8月写的《语文训练问题需要加紧研究》中提出:“很需要把语文训练作为一个科学问题加以研究。

”这之后,志公先生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研究与论述了这个问题。

如果说,当时吕叔湘先生提出的语文教育存在着的两个问题“像是放了重型炸弹,震动了语文教育界”的话,那么,志公先生的“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这一主张,犹如一个路标为处于迷惘与困惑之中的广大语文教师指明了方向,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志公先生对“语文教学科学化”所作的全面而深入的理论探索成绩卓著,前无古人。

他提出“语文教学科学化”的主张,并非只是一般号召性的话,而是作为一种深刻的语文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教学研究现代化的方法论原则。

正因此,他自己对“语文教学科学化”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建构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是前人所无法比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育科学化进程中的表征研究一部中国百年语文教育史,从特定角度看,就是语文教育科学化进程的探索史。

自鸦片战争以来,承受了巨大耻辱的中国人,在寻求自强图存的路径。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国自上而下对西方科学技术的这种基于实用主义的认识必然反映到教育领域,从而促使中国传统教育从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和以培养朝廷官员为主要目的,逐渐向以西方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和以培养社会各种实用人才为主要目的维度转变。

当清政府废除了在中国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后,这种转变进程更加迅速。

伴随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各种思潮、理论蜂拥而至,西方培根以后的逻辑理论、科学方法及实验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引起了哲学、史学及文学诸多领域科研方法的变革。

几乎同时,教育界也对此作出回应。

到新文化运动前后,一批留学生,尤其是比较系统接受过近代西方教育科学训练的欧美留学生献身于教育界,在引进西方近代教育科学理论的同时,致力于语文教育问题的实验和改革,从而在上世纪20年代前后,掀起了一次语文教育科学化的浪潮。

20世纪20年代前后是中国语文教育的转型时期,从教学内容的变革、语体的转变,到新的教学方法的引进与实验,语文教育逐渐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轨道迈进。

此后数十年间,语文教育科学化的进程就几乎没有停止过。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的读与写结合的实验,特色鲜明,那就是语文教育科学化的大趋势。

纵观中国语文教育科学化的百年探索进程,中国的语文课堂凸显如下的表征。

一、理智性:价值趋向从人文教化到母语教育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与读经读史融为一体,是一种综合性教育,以儒家经典为学习典范,集伦理、文化知识于一体,人文教化占据更大分量。

1903年颁布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和《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在小学中设置了“读经”,初等小学设置“中国文字”,高等小学设置“中国文学”,语文课程由此与读经读史分道,从综合学科中独立出来,尽管此时尚未以“语文”命名。

“中国文字”的课程价值趋向自不待言,“中国文学”的初衷也重在学习母语,同年颁布的《学务纲要》指出:“中国文学一科,并宜随时试课论说文字,及教以浅显书信、记事、文法以资官私实用。

”从此,本课程就独担起对学生进行母语教育之任。

独立设科百年间,尤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科学精神、科学内容、科学方法对教育产生了极大影响,人们更以工具价值观看待语文课程。

1950年,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开始使用“语文”名称。

叶圣陶先生指出:“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但是,积习难改,千百年的课程价值取向影响根深蒂固,习以为常的做法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根本改变,新的课程价值取向并未转变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就阅读教学而言,“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目,以母语教育为价值取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

“加上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权和国民党的反革命政权同时并存,语文的内容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被强化。

国统区在语文教学中极力进行反民主教育和奴化教育,解放区的课本,编进大量宣传抗日和反映生产的内容。

上述做法,给建国初期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带来了政治化的影响。

”针对语文教育的目的、任务模糊成为普遍现象,中共中央召开教育工作会议,研究语文在中小学课程中的性质和地位。

1959年6月,以《文汇报》牵头,开展了“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讨论”。

1963年5月,《全日制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颁布,指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遗憾的是,这部大纲尚未得到全面实施,“文革”开始了,语文教学被过多地赋予政治思想教育功能,成为政治课。

“文革”之后,理论上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努力突出、落实语文课程核心或主体价值;但是,或者由于不少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认识不清,或者由于思维定势的作用,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依然偏重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思想教化和情感熏陶,而轻视母语的学习,使语文教育核心或主体价值打了折或落了空。

在具备此种思想的教师的课堂上,人文教化是主要的、外显的,母语学习退居次要,是潜移默化的、不知不觉的,因而课堂教学的效率必然是低下的。

新课程实施以来,母语教育居于最主要的位置,人文教化则交融于母语教育过程中。

此时,母语学习是外显的、突出的;人文教化是内隐的、渗透的。

语文课堂以母语教育为价值取向显而易见。

2003年颁布的课程标准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这一创造性的价值取向,真正还语文课堂以本来应有的面目,体现了语文的本色,凸显出语文课堂价值取向:从人文教化到母语教育的理智性表征。

二、确定性:教学内容从全面具体到突出重点语文课程综合性强。

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

此话形象而精辟地道出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的不同特点。

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教材中的文本,经过精挑细选,大都符合文质兼美的要求,可学可练之处为数甚众;文本内容涉及百科知识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文本的形式涵盖各种语文知识。

纵然以母语学习为核心价值取向,以学习文本形式为主,而每个文本既包含字、词、句、语、修、逻、文等知识,也包含各种语文能力训练点。

点多而无序,自然就“模模糊糊一大片”。

面对这“一大片”,应如何着手进行教学?若贪多求全,面面俱到,结果必然眉毛胡子一把抓,浅尝辄止,走马观花,效果不言而喻。

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突出重点,精讲多练,才能省时高效。

因此,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必须一个文本突出一个重点,对文本中重点部分,要求当堂做到会理解、会品评、会复述、会背诵、会运用。

对一些典型的美文,采取一文多次教、多次练,每教一次,重点就转换一次,力求领会和掌握文章的特色。

在学生有一定自学能力的基础上,采取一篇带几篇的组文教学法。

以上这些课堂教学方法可以综合交叉运用。

苏教版高一课文《我与地坛》情文并茂,但在文章形式方面,就有太多可学可取之处。

除了字、词、句、修、逻以外,还有文章结构方法,尤其在表达方式上,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颇具特色。

但在语文教师的教学中,只突出具体、真实这一重点。

这样,学什么、练什么,就从“一大片”中凸显’,变得明确而清晰。

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在有效的时间里,围绕重点,删繁就简,逐层深入,不仅使学生明白文本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而且懂得如何做到真实具体。

学得透彻,学得深入,学得实在,学以致用,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益。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道理也就有了。

“本”也可以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是重点。

主大计者必须执简以御繁。

语文课堂教学也然。

突出重点,不等于不要非重点。

非重点对重点起着丰富和补充作用。

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文本怎样写得真实、具体时,让学生对文章有层次地描写进行研究,对关键词语的运用展开深入细致的品味,既有助于学生认识文章内容的具体、生动,又有助于对文本语言的吸纳和积累,情感熏陶也渗透其中。

着力于解决重点问题,非重点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因而,突出重点是高举其纲,纲举目张。

这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从面面俱到到突出重点的确定性表征。

三、逻辑性:能力培养从渐次感悟到掌握原理传统语文教学不重视语文原理(法理)知识的学习,凭借多读多写多实践,逐渐感悟摸索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格言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鲁迅说:“我们先前的学古文也用同样的方法,教师并不讲解,只要你死读,自己去记住、分析、比较,弄得好,是终于能够有些懂,并且竟可以写出几句来的,然而到底弄不通的也多得很。

”“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

”叶圣陶说:“杂乱地把文章给学生读,不论目的何在,是从来国文科教学的一大毛病。

”朱自清也说:“那时的国文教师对我们帮助很少,大家只是茫然地读,茫然地写。

”可见传统普遍的做法,就是采用让学生多读多写并在其中自我渐次感悟的模糊策略。

从某种角度看,它们符合语文教学的一些规律,因而采用这种策略,也能取得一定成效。

鲁迅说:“但偶然之间,也会不知怎么一来——真是‘偶然之间’而且‘不知怎么一来’,——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的少下去,留下的,而且有密圈的处所多起来了。

”从“暗胡同”里,有人终于摸索出来了,鲁迅、叶圣陶、朱自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但费时低效却是不争的事实,鲁迅反复强调“偶然之间”,就是强调这种“暗胡同”摸索的局限性。

莘莘学子,头悬梁,锥刺骨,寒窗苦读,但没有从“暗胡同”里摸出来的不计其数。

建国后的语文教育,对语言层面即字词句的原理知识总体上比较重视,教材的设计此较注意系统性,也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语文教材中的读写知识,或留白或随意。

阅读教学实践中,理性分析和师生谈话得到普遍运用,不再单纯倚重机械地、茫然地读,学生似乎不用“暗胡同瞎摸”,但那也是局限于理解内容方面,因此,也只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或培养思维能力有一定作用。

由于教材的先天不足和传统语文教育的影响,我们阅读教学很少关注文本的语言运用、技巧表达,即忽视了读写方面的原理知识,加上读写分离,对提高写作能力作用甚微。

新课程改革以来,从语文课程的所有文本中,从语言结构、文章结构与思维逻辑等方面进行研究,侧重文章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法两个方面,归纳出文章读写的规律性知识,即关于读写的法理知识,并让学生以此为抓手,研读文本。

掌握了它们,便构筑了培养读写能力的基础。

读中悟法,读中学法;读写结合。

此时的法理知识虽抽象于文本,但与生动、真实、具体的实例相联系,易于内化;由读到写,及时迁移,利于强化巩固法理知识,使之转化为能力。

这是与“暗胡同瞎摸”告别的核心步骤,是语文学习从混沌走向清晰的关键所在。

因此,语文教育科学化进程中,能力培养从倚重感悟到掌握原理。

即语文课堂表现出来的逻辑性是语文教育科学化的重要表征之一。

四、操作性:训练体系从孤立随意到系统有序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从文本中学读写的理法知识,围绕某个语文能力点展开训练,并非某位教师的教学所独有。

无论是教材,还是其他教师的教学,都或多或少有所表现。

但是,学生某学段需要那些法理知识,应进行哪些能力点训练,这些知识和能力训练点应怎样合理安排先后顺序,编进了哪个年级段的教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项工作如果不说还是空白,至少,还没有系统深入地进行过。

”因此,无论编者还是教者都心中无数,使之随意盲目而杂乱无序,从而造成了教学的挂一漏万和无谓重复,成为制约语文教学效益提高的瓶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