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六年级上册练习第5课时 圆周率的历史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圆周率的历史渊源;2.掌握圆周率的概念及符号;3.学会计算圆的周长及面积。

二、教学重难点•圆周率的概念及符号的学习;•计算圆的周长及面积。

三、教学过程1. 热身通过童谣“圆周率,圆周率,是个很神奇的数,最重要,最流行,是π、π、π”进行热身,让学生对圆周率有些了解。

2. 讲解1.圆周率的历史渊源圆周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早在公元前2000年,埃及人就已经开始运用圆周率。

在古巴比伦,圆周率也有发现。

而在中国,圆周率就在《周髀算经》中被使用了。

2.圆周率的概念及符号圆周率是圆的周长和直径之比,用希腊字母“π”表示。

即:π = 周长÷直径。

3.计算圆周长及面积当直径为d时,圆的周长C和面积S的公式为:C = πd,S = πr ^ 2(其中,r是圆的半径)3. 操作练习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形,并告诉学生这个圆的直径是6cm。

要求学生用π来表示圆周率,并计算这个圆的周长和面积。

4. 小结1.圆周率的历史渊源;2.圆周率的概念及符号;3.计算圆的周长及面积。

5. 作业出一道练习题:“一个直径为14cm的圆,它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要求学生用π来计算。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圆周率的历史、概念及符号,以及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及面积。

热身环节通过童谣的形式将圆周率的知识点与学生联系了起来,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更具有主动性。

在练习环节,教师运用了问题导引的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圆周率的运用,并帮助学生训练了计算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之后的课堂应用中,教师应该增加学生对圆周率知识的理解,提出更高层次的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

同时可以将这一课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5《圆周率的历史》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5《圆周率的历史》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5《圆周率的历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圆周率的历史》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概念,以及圆周率的历史发展。

教材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周率的值。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让学生了解圆周率是如何被数学家们逐渐理解和计算出来的。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圆的概念和周长的计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周率的概念和历史发展,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这一节内容时,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定义,并通过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定义,了解圆周率的历史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探究圆周率的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家的敬仰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周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难点:圆周率的历史发展,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圆周率的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圆周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圆周率的历史发展,以及圆周率的计算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圆的概念和周长的计算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圆周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圆周率的历史发展,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讲解与展示:教师讲解圆周率的历史发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圆周率的计算过程。

5.练习与反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圆周率的概念历史发展定义: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历史:逐渐被数学家理解和计算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小组合作的情况,评价学生对圆周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的理解,以及对圆周率历史发展的了解。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1.5圆周率的历史ppt课件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1.5圆周率的历史ppt课件

谢谢大家
刘徽用这种方法不断地“割圆”,一直算到圆内 接正192边形,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是3.14.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使用“缀
术”计算圆周率。可惜这种方法早已失传。
据专家推测,“缀术”类似“割圆术”,通
过对正24576边形周长的计算来推导。计算
相当繁杂,当时还没有算盘。
22
最后得出了 的 两个分数形式的近似值:约率为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2021年5月10日 星期一 **21.5.10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21年5月 *21.5.10*May 10, 2021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 *5/10/2021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 21.5.10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 **5/10/2021 7:43:15 PM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1.5.10**May-2110- May-21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Monday, May 10, 2021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1.5.1021.5.10** May 10, 2021
第 1 单元 圆
第 5 课时 圆 周 率 的 历 史
独立阅读,想一想你知道了哪些有关圆周率的知识?
最早的圆周 率
阿基米德和圆周 率
刘徽的割圆术
祖冲之算圆周率
计算机出现以后
最早的解决方案是测量。人类的祖先在实 践中发现,不同粗细的圆木,用绳子绕上一 圈,绳子的长度总是圆木直径的3倍多一点。
在我国,现存有关圆周率的最早记载是2000多年 前的《周髀算经》。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课时练习(一课一练、附答案)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课时练习(一课一练、附答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课时练习第一单元圆 (2)第1课时圆的认识(一) (2)第2课时圆的认识(二) (3)第3课时欣赏与设计 (4)第4课时圆的周长 (5)第5课时圆周率的历史 (6)第6课时圆的面积(一) (6)第7课时圆的面积(二) (7)第二单元分数混合运算 (8)第1课时分数混合运算(一) (8)第2课时分数混合运算(二) (9)第3课时分数混合运算(三) (10)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12)第1课时搭积木比赛 (12)第2课时观察的范围 (13)第3课时天安门广场 (14)第四单元百分数 (15)第1课时百分数的认识 (15)第2课时合格率 (16)第3课时营养含量 (17)第4课时这月我当家 (18)第五单元数据处理 (19)第1课时扇形统计图 (19)第2课时统计图的选择 (21)第3课时身高的情况 (22)第4课时身高的变化 (25)第六单元比的认识 (26)第1课时生活中的比 (26)第2课时比的化简 (27)第3课时比的应用 (29)数学好玩 (31)第1课时反弹高度 (31)第2课时看图找关系 (32)第3课时比赛场次 (33)第七单元百分数的应用 (34)第1课时百分数的应用(一) (34)第2课时百分数的应用(二) (35)第3课时百分数的应用(三) (37)第4课时百分数的应用(四) (38)总复习 (39)第1课时数与代数 (39)第2课时图形与几何 (41)第3课时统计与概率 (43)第一单元圆第1课时圆的认识(一)一、填空题。

1.圆中心的一点叫作(),用字母()表示,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

2.()叫作半径,用字母()表示。

3.()叫作直径,用字母()表示。

4.在一个圆里,有()条半径,有()条直径。

5.()确定圆的位置,()确定圆的大小。

二、选择题。

1.圆是平面上的封闭的()。

A.直线图形B.曲线图形C.无法确定2.圆中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A.一定是圆的半径B.一定是圆的直径C.无法确定3.圆的直径有()条。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单元《圆》第5课时 圆周率的历史 教案(表格式)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单元《圆》第5课时 圆周率的历史 教案(表格式)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圆第5课时圆周率的历史教学目标1.阅读圆周率的发展简史,感受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了解圆周率研究史上的相关知识及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和研究方法。

2.通过自主搜集圆周率的相关资料、交流体验,培养收集信息、整合信息,提高质疑、理解的能力。

3.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体验数学研究方法发展的过程、极限思想等,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有关圆周率的历史。

难点:了解历史上测算圆周率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有关圆周率历史、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圆周率的历史。

教学步骤教学内容一、交流信息师:回忆一下,怎样计算一个圆的周长?师:在计算圆的周长的时候,需要用到圆周率。

说到圆周率,我们知道它是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固定的倍数关系,这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这么复杂的一个数,它是怎么来的呢?是一个人研究的结果吗?都有哪些研究方法呢?人们什么时候就发现了圆周率?圆周率发展的历史是怎么样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许多同学早就阅读了课本上的关于圆周率的历史资料,在课外也搜集了关于圆周率历史的信息,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大家搜集到的各种信息,共同了解关于圆周率的研究历史。

学生分小组交流信息,教师板书课题:圆周率的历史。

二、分享信息师:圆周率的研究历史经历的时间是很长的,我们搜集到的信息也是很丰富的,老师建议让我们这样来分享这些信息吧:把圆周率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测量计算时期、推理计算时期、新方法时期,可以吗?师:那大家先分小组商量一下怎么汇报,推荐代表,比一比,哪个小组汇报得清楚。

学生分小组商量,教师板书:测量计算时期、推理计算时期、新方法时期。

师:在汇报的时候请介绍清楚代表人物、基本方法、大约年代、主要成就。

1.测量计算时期。

轮子是古代的重要发明,由于轮子的普遍应用,人们很容易想到一个问题:一个轮子滚一圈可以滚多远?轮子越大,滚得越远,那么滚的距离与轮子的直径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最早是通过测量的方法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

圆周率的历史(课件)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圆周率的历史(课件)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1500多年前,我国南北朝 时期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得到 π的两个分数情势的近似值: 约率为 ,密率为 ,并且 算出π的值在3.1415926和 3.1415927之间。这一成绩在 世界领先了约1000年。
新知探究
用正多边形逼近圆,计算量很大, 很难再向前推动,在向前推动,必 须在方法上有所突破。
新知探究
知识拓展
最后,他们在那个大圆里画出了24576边形,并计算 出它的周长是3.1415926。俩人看看摆在地上密密麻麻的 小木棍,再看看画在地上的大圆的图形,兴地笑了。 后来,祖冲之推算出49152边形的周长不会超过 3.1415927。所以他得出结论,圆周率是在3.1415926和 3.1415927这两个数之间。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
1-5 圆周率的历史
核心素养
1
阅读圆周率 的发展简史, 了解祖冲之 对圆周率贡 献,感受数 学知识的探 索过程。
2
搜集圆周率 的相关资料, 交流体验数 学文化的魅 力。
3
体验数学与 日常生活的 密切联系, 了解圆周率 的发展史, 激发民族自 豪感和探索 精神。
导入新课
什么是圆周率? 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 把它叫作圆周率,一般以π来表示,计算时通 常取3.14。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带来了计算方面的 革命。
2000年,圆周率已经可以计算到
小数点后12411亿位。
新知探究
与同学交流阅读后的感觉,你又知道了哪些有关圆周率的
知识?
电子计算机的威力
我知道了刘徽用 真大,能算到这么
割圆术得到π的
多位!我再去查查
近似值。
资料。
新知探究 收集其他有关圆周率的历史资料,在班上进行展示。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5《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5《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5《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圆周率的历史》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定义,以及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过程。

学生将了解到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用π表示。

同时,学生还将了解到圆周率的历史渊源,以及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贡献。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圆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周率的定义和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来理解圆周率的定义,以及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圆周率的定义,知道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过程,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周率的定义,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过程。

2.难点:理解圆周率的定义,以及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过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探究式学习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来理解圆周率的定义,以及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过程。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圆周率的历史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

2.教学用具:圆规、直尺、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圆周率的定义,引导学生回顾圆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圆周率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等对圆周率的贡献。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圆规、直尺、笔等教学用具,画出几个不同大小的圆,测量它们的周长和直径,计算出它们的圆周率,并记录在表格中。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汇报各自的测量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圆周率的定义,以及圆周率的特点。

圆周率的历史

圆周率的历史

圆周率的历史圆周率,一般以π来表示,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普遍存在的数学常数.它定义为圆形之周长与直径之比.它也等于圆形之面积与半径平方之比。

是精确计算圆周长、圆面积、球体积等几何形状的关键值。

圆周率是一个常数(约等于3.1415926),是代表圆周长和直径的比例.它是一个无理数,即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圆周率在生产实践中应用非常广泛,在科学不很发达的古代,计算圆周率是一件相当复杂和困难的工作。

因此,圆周率的理论和计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数学水平。

圆周率π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是个与圆的大小无关的一个常数,人们称之为圆周率。

巴比伦人最早发现了圆周率。

1600年,英国威廉奥托兰特首先使用π表示圆周率,因为π是希腊之“圆周"的第一个字母.1706年,英国的琼斯首先使用π。

1737年,欧拉在其著作中使用,后来被数学家广泛接受,一直沿用至今.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常数,一位德国数学家评论道:“历史上一个国家所算得的圆周率的准确程度,可以作为衡量这个国家当时数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古今中外很多数学家都孜孜不倦地寻求过值的计算方法。

从埃及到巴比伦到中国一直都在对圆周率的精确值做出研究。

早期的测算中人们使用了很粗糙方法.古埃及、古希腊人曾用谷粒摆在圆形上,以数粒数与方形对比的方法取得数值。

或用匀重木板锯成圆形和方形以秤量对比取值……由此,得到圆周率的稍好些的值。

在我国东、西汉之交,新朝王莽令刘歆制造量的容器--律嘉量斛.刘歆在制造标准容器的过程中就需要用到圆周率的值。

他得到一些关于圆周率的并不划一的近似值,分别为3.1547,3.1992,3.1498,3。

2031,比径一周三的古率已有所进步。

人类的这种探索的结果,当主要估计圆田面积时,对生产没有太大影响,但以此来制造器皿或其它计算就不合适了。

转图为汉莽新嘉量铭文公元前200年间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首先从理论上给出π值的正确求法。

他专门写了一篇论文《圆的度量》用圆外切与内接多边形的周长以大小两个方向上同时逐步逼近圆的周长,巧妙地求得π.这是第一次在科学中创用上下界来确定近似值,公元前150年左右,另一位古希腊数学家托勒密用弦表法(以1的圆心角所对弦长乘以360再除以圆的直径)给出了π的近似值3。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圆周率的历史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圆周率的历史
收集其他有关圆周率的历史资料,在班上进行展示。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谢谢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圆周率的历史
独立阅读,想一想你知道了哪些有关圆周率的知识?
最早的圆周 率
阿基米德和圆周 率
刘徽的割圆术
祖冲之算圆周率
计算机出现以后
最早的解决方案是测量。人类的祖先在实 践中发现,不同粗细的圆木,用绳子绕上一 圈,绳子的长度总是圆木直径的3倍多一点。
在我国,现存有关圆周率的最早记载是2000多年 前的《周髀算经》。
刘徽用这种方法不断地“割圆”,一直算到圆内 接正192边形,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是3.14.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使用“缀
术”计算圆周率。可惜这种方法早已失传。
据专家推测,“缀术”类似“割圆术”,通
过对正24576边形周长的计算来推导。计算
相当繁杂,当时还没有算盘。
22
最后得出了 的 两个分数形式的近似值:约率为
355
,7
密率为 1 1 3,并且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
3.1415927之间。
这一成就,使中国在圆周率的计算方面在世界领先1000 年。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带来了计算方面的革命, 的小数
点后面的精确数字越来越多。
到200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圆周率已经可以计算到小数点后 12411亿位。
与同学交流阅读后的感觉,你又知道了哪些有关圆周率的 知识?
用测量的方法计算圆周率,圆周率的精确程度取决 于测量的精确程度,而有许多实际困难限制了测量的 精度。
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发现: 当正多边形的边数增加时,它的形状就越
来越接近圆。
223<圆周率<22
71
7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教学建议及课后习题解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周率的历史》教学建议及课后习题解析

圆周率的历史学习目标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编写说明教科书安排数学阅读“圆周率的历史”,目的是挖掘圆周率蕴含的教育价值,让学生了解自古以来人类对圆周率的研究历程,领略与计算圆周率有关的方法(测量—正多边形逼近—近代的一些方法),从而了解数学的悠久历史和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窥视数学文化发展史的窗户。

同时,结合刘徽、祖冲之等数学家研究圆周率取得的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科书不仅仅提供了一些史实资料,更希望通过文字叙述展现人们探索圆周率的过程及方法的演变。

第一个资料,说明由于轮子等的广泛应用,人们自然想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由此使学生感受到许多数学问题都来源于生活。

还介绍了最初的方法是测量,通过测量得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一定的关系,同时也指出了测量方法的局限性。

第二、第三个资料,分别介绍了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和我国古代的刘徽想到的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这两个人的方法从本质上都是一致的,都是用正多边形逼近圆,不同的是阿基米德的方法是从两个方向同时逼近圆,而刘徽的方法是从一个方向逼近圆。

这种正多边形逼近圆的方法的介绍,也可能为后面学生探索圆的面积提供思路。

第四个资料,介绍了广为人知的祖冲之的贡献。

教科书不仅仅介绍了他所取得的成就,还列举了这一成就获得的国际声誉,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五个资料,首先说明了用正多边形逼近圆这个方法的局限性,然后介绍了后来的人们一直在不断对计算圆周率展开探索,产生了不少方法。

第六个资料,介绍了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导致了计算方面的根本革命,以此带来的计算圆周率的突破进展。

·与同学交流阅读后的感受,你又知道了哪些有关圆周率的知识?教科书呈现了以圆周率的探索过程为主线的阅读内容,以体现圆周率的文化价值为主格调。

但是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借助此问题的提出,意在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学会分析问题、提出问题。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同步备课教案-第1单元 圆-5 圆周率的历史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同步备课教案-第1单元 圆-5 圆周率的历史

5圆周率的历史课时目标导航圆周率的历史。

(教材第12~13页内容)1.让学生阅读圆周率发展的历史,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不断探索的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2.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历史,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探索精神。

重点:了解圆周率的历史。

难点:体验数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过程,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参考价值。

一、情景引入同学们,在研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时,我们知道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作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计算时通常取3.14。

关于“圆周率”你还想了解什么呢?比如:人类是怎样发现圆周率的?圆周率的值究竟是多少呢?计算圆周率的方法有哪些……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圆周率的历史。

二、学习新课1.测量的方法计算圆周率。

认真阅读教材上面的文字,看看人类解决关于圆周率问题的最早方案是什么?从中你了解了什么?跟大家分享一下。

示例:①由于轮子等的广泛应用,人们很自然想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可见很多数学问题都来源于生活。

②最早的解决方案是测量,通过测量得到了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③在我国,现存有关圆周率的最早记载是2000多年前的《周髀算经》。

④用测量的方法计算圆周率,圆周率的精确程度取决于测量的精确程度,而许多实际困难限制了测量的精度,这就是测量方法的局限性。

……2.正多边形逼近圆的方法计算圆周率。

除此之外,后来的人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吗?请继续阅读,可以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收获?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和我国古代的刘徽想到的计算圆周率的方法,从本质上都是一致的,都是用正多边形逼近圆的方法。

这两种方法不同的是阿基米德的方法是从两个方向同时逼近圆,而刘徽的方法是从一个方向逼近圆。

……3.祖冲之的贡献。

在研究圆周率的问题上,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他算出了π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一成就在世界上领先了约1000年。

祖冲之取得的这一非凡成果,正是基于对刘徽割圆术的继承与发展,他自己是否还用了其他的巧妙办法呢,这已经不得而知,祖冲之的这一研究成果享有世界声誉,巴黎“发现宫”科学博物馆的墙壁上介绍了祖冲之求的圆周率,莫斯科大学礼堂的走廊上镶嵌有祖冲之的大理石塑像,月球上有以祖冲之命名的环形山……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在研究圆周率方面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圆周率的发展历史|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圆周率的发展历史|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圆周率的发展历史|北师大版一、引入1.1 教材背景本教案适用于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1.5节圆周率的发展历史。

教材要求学生掌握圆周率的基本定义、计算方式以及历史变迁等内容。

1.2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了解圆周率的基本定义;•理解圆周率在数学中的运用;•掌握圆周率的计算方法;•了解圆周率的历史发展。

二、知识讲解2.1 圆周率的定义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的比例,通常用希腊字母π来表示。

圆周率是一个无理数,其值约为3.14(以小数计)。

2.2 圆周率的计算方法•直接测量:使用软尺、卷尺等仪器对圆的周长和直径进行测量,然后求出它们的比值,即可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

•利用几何关系:根据几何原理,可以推导出圆的周长与半径或直径之间的关系式,从而计算圆周率的值。

2.3 圆周率的历史发展圆周率作为一个常数,早在古代就已知道它的大致数值。

但直到欧几里德时期,才证明了它是一个无理数。

在数学史上,圆周率的计算方法也有很多变迁。

在古代,人们主要使用近似值进行计算,直到16世纪,莱布尼兹等人才发现了一种快速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三、学法指导3.1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讲授法,辅以举例说明和讨论互动,鼓励学生在课上积极思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2 学习建议•认真听讲,务必掌握圆周率的基本定义和计算方法;•多加练习,掌握圆周率的计算技巧;•多了解圆周率的历史发展,了解数学知识的演变。

四、课堂练习4.1 练习1已知一个圆的直径为8cm,求它的周长和面积。

4.2 练习2有一张直径为20cm的浮标,用一根2.5cm长的绳子将它拴在绳子的一端,求这根绳子的长度。

4.3 练习3圆周率的科学记数法是多少?五、课后作业5.1 作业1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复习圆周率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历史变迁。

5.2 作业2请自行测量5个圆的周长和直径,计算它们的圆周率并作出数据统计。

5.3 作业3仔细观察教室里不同的圆形物体,比如圆柱、圆锥、圆球等,尝试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概念,了解圆周率在数学发展史中的重要性,掌握圆周率的近似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圆周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圆周率的定义和性质2. 圆周率的历史发展3. 圆周率的近似计算方法4. 圆周率的实际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圆周率的定义、性质和近似计算方法。

难点:圆周率的无理性和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投影仪、圆周率发展史资料。

学具:圆规、直尺、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圆周率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介绍圆周率的定义、性质,并通过历史资料讲解圆周率的发展史。

3. 演示:现场演示圆周率的近似计算方法,并让学生跟随操作。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圆周率的测量和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圆周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案例分析。

6. 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强调圆周率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板书设计1. 圆周率的历史2. 定义: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的比值。

3. 性质:圆周率是一个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4. 近似值:π ≈ 3.141595. 历史发展:从古代的粗略估计到现代的计算机计算。

6. 实际应用: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领域。

作业设计1. 测量并计算圆的周长和直径,求出圆周率的近似值。

2. 研究圆周率在某一具体领域的应用,撰写简要报告。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引入、详细的讲解、实际的演示和练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概念和重要性。

学生在分组练习中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能够较好地掌握圆周率的近似计算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入更多关于圆周率的趣味知识和复杂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圆周率的近似计算方法”。

圆周率的近似计算方法圆周率(π)的近似计算方法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涉及到数学知识的应用,还涉及到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的培养。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5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5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1.5 圆周率的历史 -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圆周率的概念,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及其在数学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圆周率历史的探索,培养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待数学问题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圆周率的概念、圆周率的历史以及圆周率的近似值。

具体内容包括:1. 圆周率的概念:圆的周长与其直径的比值。

2. 圆周率的历史:从古至今,人们如何计算和逼近圆周率。

3. 圆周率的近似值:π的值及其在数学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圆周率的概念。

- 圆周率的近似值及其应用。

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历史及其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圆模型、多媒体课件。

-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圆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进而引入圆周率的概念。

2. 新课:介绍圆周率的概念,讲解圆周率的历史,引导学生了解圆周率的重要性。

3.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利用计算器计算圆周率的近似值,加深对圆周率的理解。

4. 巩固:通过实例讲解圆周率在数学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圆周率的实际意义。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圆周率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圆周率的历史- 正文:- 1. 圆周率的概念- 2. 圆周率的历史- 3. 圆周率的近似值及其应用- 图片:圆的模型、圆周率的计算过程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给定圆的周长和面积,使用圆周率的近似值。

2. 提高题:探究圆周率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3. 拓展题:研究圆周率的计算方法,了解更多的圆周率近似值。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了圆周率的概念及其在数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1.5 圆周率的历史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1.5 圆周率的历史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1.5 圆周率的历史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概念及其在数学和科学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历史发展,包括古代的近似值计算方法和现代的计算机计算。

3. 培养学生对数学历史和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教学内容1. 圆周率的定义和意义2. 圆周率的历史发展- 古代近似值计算方法- 现代计算机计算方法3. 圆周率的性质和应用4. 圆周率的数学证明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圆周率的定义、历史发展和性质。

2. 教学难点:圆周率的数学证明和现代计算机计算方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圆周率的历史资料、计算机、投影仪。

2. 学具:笔记本、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故事或实例引入圆周率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圆周率的定义、历史发展和性质,结合教具进行演示。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圆周率的应用和意义,分享他们的发现。

4. 实践: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自己计算圆周率的近似值。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回答学生的问题。

板书设计1. 圆周率的历史2. 定义和意义3. 历史发展4. 性质和应用5. 数学证明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自己查找一些圆周率的历史资料,写一篇短文。

2. 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计算圆周率的近似值,并比较不同方法的结果。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和实践,让学生了解了圆周率的概念、历史发展和性质。

学生们积极参与,表现出对数学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圆周率的更多应用,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以上教案中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这个部分涉及到课程的核心知识和学生可能遇到理解障碍的地方,对于教学效果的达成至关重要。

教学重点与难点详细补充教学重点圆周率的定义和意义: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的比值,用希腊字母π表示。

这个常数在数学、物理学、工程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