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布尼茨与孟子道德哲学中的“本能”问题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莱布尼兹

莱布尼兹

莱布尼兹一、年轻时代(1646—1667)哥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vonLeibniz)于1646年7月1日出生在德国的莱比锡。

他是德国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是一位罕见的多才博学的人。

莱布尼茨的父亲弗里德里希・莱布尼茨(1597——1652)是莱比锡大学的道德哲学教授。

其母卡塔琳娜・施莫克(1621——1664)是老莱布尼茨的第三个妻子。

莱布尼茨有一个异母兄弟约翰・弗里德里希和一个妹妹安娜・卡特琳娜,她的儿子西蒙・洛夫勒后来成为他的唯一继承人。

莱布尼茨的早期教育鲜为人知,只有他自己偶然的一些回忆。

他说的经历可能有点夸张,以至把他自己说成完全是自学成才的了。

但有一点是很明确的,他确实不像同时代的科学巨人牛顿那样受过良好的数学以及其他科学的训练。

莱布尼茨在少年时代接受的主要是文科的知识。

据莱布尼茨回忆,他在7岁上学前就跟着父亲学习阅读,8岁时就如饥似渴地学习他那已经去世的父亲的书,我们几乎难以想象他如何能读懂那些艰深晦涩的拉丁文、希腊文的著作。

但这些著作还真的为他后来在古典哲学、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方面的广博学识打下了基础。

除此之外,他的学校的教学大纲本身还要求学习德国文学和历史、神学以及逻辑学。

他对最后一门功课特别感兴趣,在他以后的生涯中,始终对逻辑学的研究保持浓厚的兴趣。

1661年冬天以后,莱布尼茨来到莱比锡大学,当时他只有15岁(这确实非常年轻,但在他的那个时代并非罕见之事)。

在这里,他开始显露出了才华,开始在学习上名列前茅。

各门课程,其中包括哲学、修辞学、数学、拉丁文、希腊文和希泊莱文,他都深入研究,而法律、哲学是他的主课。

更令人惊异的是,他对数学和自然科学表现出强烈的兴致,大学期间就博览了当时流行于世的各种科学著作。

根据当时的教育法规,莱布尼茨在大学毕业后必须到“高一级”的学院如神学院、法学院或医学院进行学习才能拿到博士学位。

他选择了法学,但是在开始法学课程之前,他到附近的耶拿大学过了一个短短的暑期。

莱布尼茨对中国文化的抑制

莱布尼茨对中国文化的抑制

莱布尼茨对中国文化的抑制莱布尼茨的政治哲学长期以来未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莱布尼茨没有系统地论述其政治哲学思想的著作,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主要继承了西方古希腊、中世纪以来的古典政治哲学,不像霍布斯、洛克等反传统的政治哲学家们那样富有独创性、影响巨大。

不过,莱布尼茨的政治哲学是很值得去研究的。

17世纪的保守主义政治思想向来为学术界所忽视,对其重要代表莱布尼茨的了解,可使我们对17世纪错综复杂的政治思潮有更好的把握。

与中国学者尤为相关的是,莱布尼茨从青年时代起就一直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莱布尼茨与中国现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不过,不了解莱布尼茨的政治哲学思想,就很难深入理解莱布尼茨为何如此推崇中国的政治和道德文化,以至于建议要请中国派传教士到欧洲传授实践哲学。

一、普遍法理17世纪的欧洲处于混乱之中,中世纪的神权统治遭到了宗教改革和世俗君主的严峻挑战,业已日薄西山。

天主教和新教的尖锐对立使得欧洲处于严重的冲突之中。

1618一1648年的30年战争更使德国几乎成为一片瓦砾。

而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国虎视眈眈,随时可以置一盘散沙的德国于灾难的深渊之中。

更糟糕的是,貌合神离的欧洲正遭受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强大的军事威胁,历史名城维也纳一度面临着被攻陷的危险。

面临着种种时代的危机,莱布尼茨自青年起就与他所崇敬的政治哲学家格老修斯一样,具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即只有在天主教与新教的和解及统一的基础上欧洲才能真正实现和平和繁盛,因而在欧洲恢复基督教政治统一体就成了他毕生的努力目标(无论是政治活动上还是学术思想上)。

这就使得莱布尼茨的政治哲学与霍布斯、洛克以及普冯道夫等人的强调世俗的独立主权国家的政治理念大异其趣。

莱布尼茨并非没有意识到世俗主权国家的兴起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他坚信只有在欧洲重建中世纪般的宗教政治统一体才能避免欧洲陷入无尽的混乱和纷争。

这颇类似于孔子、孟子于春秋战国诸侯争霸之际顽强地捍卫着周代的典章制度。

读《中国近事——为了照亮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有感

读《中国近事——为了照亮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有感

读《中国近事——为了照亮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有感莱布尼茨著《中国近事》,时已至今300多年。

而今翻阅300年前国外学者对中国(清王朝)的认识,甚觉惊讶!先看其人,在评其书。

G.G莱布尼茨(Gottfrido Guilelmo Leibnitio),德国人,1646年6月23日出生在萨克森的莱比锡。

其家庭环境还比较可以,算是小贵族。

他的父亲是莱比锡大学的道德教授。

母亲年幼时失去双亲,由两位教授抚养成人,深受他们的影响。

不可否认,莱布尼茨还是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然而,遗憾的是他的父亲在他年仅六岁时去逝,母亲也在十二年后与他永远分别。

童年时期,就已涉猎历史读物,在探索知识的路途中始终保持着质疑的精神品质。

在其十二岁生日之前就已掌握了拉丁文,并阅读了父亲留下来的丰富藏书。

十五岁时,步入莱比锡大学,独立探讨知识。

对笛卡尔的著作抱以兴趣,并将自己诱入“经院哲学的‘实体的形式’和近代机械论哲学之间的困难选择之中”。

①之后又到耶拿大学跟随数学家、道德哲学家魏格尔学习六个月。

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期间,成绩优越,顺利获得哲学硕士学位,但因多方面的原因被取消了作为莱比锡大学博士候选人的资格。

也因此,他离开了莱比锡去了纽伦堡,进入阿尔特多夫大学学习,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获得了该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

后来他辞去了“玫瑰十字架兄弟会”秘书一职,结识了博尹内堡男爵,并为其法国天主教的宽容态度所吸引,其个人的基督教全世界联合的路德主义及其个人的才华也给博伊内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之后也因为博伊内堡男爵的介绍而认识了约翰·菲利普,从此他与政治结缘,开始了漫长而复杂的政治生活。

1672年,莱布尼茨旅行到巴黎。

此趟巴黎之行,他再科学技术多有建树,比如改进了帕斯卡尔的手摇计算器、航海术、钟表制造等,被誉为“奇才”。

1673年,莱布尼茨来到伦敦,其目的是查理二世呈递美因茨选帝侯的建议书,但不为查理二世所重视。

年轻的莱布尼茨并没因为政治上的任务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而气馁。

多才多艺的莱布尼茨

多才多艺的莱布尼茨

多才多艺的莱布尼茨莱布尼茨(Gottfriend Wilhelm Leibniz)是17、18世纪之交德国最重要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一个举世罕有的科学天才,和牛顿同为微积分的创建人。

他博学多才,涉猎百科,对丰硕人类的科学知识宝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

生平事迹1646年7月1日,莱布尼茨诞生于德国东部莱比锡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弗里德希·莱布尼茨是莱比锡大学的道德哲学教授,母亲凯瑟琳娜·施马克身世于教授家庭,虔信路德新教。

莱布尼茨的父母亲自做小孩的启蒙教师,耳濡目染使莱布尼茨从小就十分勤学,并有很高的天赋,幼年时就对诗歌和历史有着浓厚的爱好。

不幸的是,父亲在他6岁时归天,却给他留下了丰硕藏书。

莱布尼茨的父亲在他年仅六岁时便归天了,给他留下了比金钱更宝贵的丰硕的藏书,知书达理的母亲担负起了儿子的幼年教育。

莱布尼茨因此得以普遍接触古希腊罗马文化,阅读了许多闻名学者的高作,由此而取得了坚实的文化功底和明确的学术目标。

8岁时,莱布尼茨进入尼古拉学校,学习拉丁文、希腊文、修词学、算术、逻辑、音乐和《圣经》、路德教义等。

1661年,15岁的莱布尼茨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一进校便跟上了大学二年级标准的人文学科的课程,他还抓紧时刻学习哲学和科学。

1663年5月,他以《论个体原那么方面的形而上学争辩》一文获学士学位。

这期间莱布尼茨还普遍阅读了培根、开普勒、伽利略等人的高作,并对他们的著述进行深切的试探和评判。

在听了教授教学的欧几里得的《几何本来》的课程后,莱布尼茨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爱好。

1664年1月,莱布尼茨完成了论文《论法学之艰巨》,获哲学硕士学位。

是年2月12日,他母亲不幸归天。

18岁的莱布尼茨从此只身一人一辈子活,他—生在思想、性格等方面受母亲阻碍颇深。

1665年,莱布尼茨向莱比锡大学提交了博士论文《论身份》,1666年,审查委员会以他太年轻(年仅20岁)而拒绝授予他法学博士学位,黑格尔以为,这可能是由于莱布尼茨哲学观点太多,审查论文的教授们看到他大力研究哲学,内心很不乐意。

莱布尼茨《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大意--桑靖宇

莱布尼茨《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大意--桑靖宇

莱布尼茨的宗教通融主义——莱布尼茨《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大意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桑靖宇[内容提要]:在欧洲近代思想界关于儒学与基督教是否具有通融性的争论中,莱布尼茨是持肯定性观点的少数派的代表。

在《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中莱布尼茨对于儒学中的“理”、“鬼神”和灵魂观做出了别具一格的解释,深刻的洞见与明显的误解并存。

为当今的中西文化的互相理解和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关键词]:理、上帝、单子、鬼神、灵魂Leibniz’ religious accommodationism——Introduction to Leibniz’s Discourse on the natural theology of the ChineseSang JingyuSchool of Philosophy, Wuhan UniversityAbstract: Leibniz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minority who hold a positive notion on the disputation that whether Confucianism is compatible with Christianity. In his Discourse on the natural theology of the Chinese, Leibniz provides a very interesting interpretation of Li, Genii and soul of Confucianism, where profound insight mixed with some obvious misunderstanding. Leibniz’ religious accommodationism offers a important perspective to the cross –culture understanding and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world .Key words: Li , God, Monad, Genii, Soul十七世纪到中国传教的基督教传教士们关于中国文化是否与基督教相通融产生了尖锐的冲突,这具体表现在两个问题上:中国文字中是否有与基督教的上帝相应的概念,即“语词之争”,以及中国人所普遍实行的各种祭祀礼仪是否与基督教教义相冲突,即“礼仪之争”。

心灵是“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莱布尼茨对笛卡尔“天赋观念说”的修正

心灵是“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莱布尼茨对笛卡尔“天赋观念说”的修正
性 受到 当今 国际学术界越 来越 多的 关注 。如 果我 们在 双 向互释 的过程 中对朱熹 和 莱布尼
茨思想有了更好的理解, 我们便会使莱布尼 茨更好地理解“ 和朱熹。在 莱布尼 茨后半 理”
生, 他从事于建立一个“ 有机的” 哲学, 这种哲学拒斥笛卡 尔二元论的理念 , 即把世界看成

个生命 和理性 的统一体 。他 为什 么这 样 想呢 ?他 为什 么拒 绝 笛卡 尔主 义呢? 中国的 自
里是太极、 理和气。莱布尼 茨哲学存在着三方面矛盾: 必然与偶 然、 理论和 实践及启示神
学和 自然神 学之 间的矛盾 。朱熹 的 太极 、 与 气思 想 能很 好 地 弥补 和校 正 莱布 尼 茨哲 学 理
的 矛盾 和 悖谬 之 处 。
莱布尼茨作为西方哲学史上为数极 少的对 中国哲学情有独钟的哲 学大家, 其思想 自 然也受到 中国学术界的高度重视。2 1 年 7月 1—1 01 6 8日, 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 国汉 德 诺威大学莱布尼 茨中心、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 究会协办,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和
然 宗教 ( 儒 家、 新 朱熹 理 学) 他 的吸 引是 一种 来 自中 国的 影 响 还 是 一 种理 论 上 的认 同? 对
莱布尼兹对新儒 家“ ( 范、 理” 规 原则) 的理解是他有 关神 的想法的表达。莱布尼茨是否被 笛卡 尔哲学和牛顿学说打败 了 很难说 , 因为即使到今天这两种 立场也仍存在 着棘手的 问 题 。莱布 尼 茨是 一位提 出基本 问题 并 以逻 辑 方 法对这 些 问题进 行观 念化 和 理论 化 阐释 的 分析哲学家, 是推崇只用理性去理解世界和人类的启蒙运动先驱 , 是认识到 中欧文化相互
山 东师 范 大学 学 报 (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 U N L O H ND N O MA I E ST H m ̄i e n o i c n e ) O R A F S A O G N R L UN V R I Y( u t sa d s ca S i c s i l e

从中德混血莱布尼茨说起:西方哲学来源于中国,并非来源于古希腊1

从中德混血莱布尼茨说起:西方哲学来源于中国,并非来源于古希腊1

从中德混血莱布尼茨说起:西方哲学来源于中国,并非来源于古希腊1从中德混血莱布尼茨说起:西方哲学来源于中国,并非来源于古希腊。

18世纪之前,现代德语尚未形成体系,还只是当地的方言土语。

由于词汇的匮乏,尚未有精确的语义,这种语言根本无法表述抽象的哲学概念。

莱布尼茨有个学生,名叫克里斯蒂安·沃尔夫(Christian Wolff,1679-1754,德国博学家、法学家、数学家、启蒙哲学家)是第一位使用德语表述哲学思想的人。

沃尔夫本人曾明确表示,其哲学思想来自于中国,但也因此被驱逐出境。

谁也没有料到,这一驱逐却产生了相反的效果,导致中国哲学思想在德国名声大噪,从此更加深入人心。

好了,该康德出场了。

康德其实就是沃尔夫的再传弟子,只是此人站在了种族主义的立场上,故意给中国哲学戴上了一顶所谓古希腊的帽子。

由此,开始形成所谓西方中心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所谓的古希腊哲学。

尼采曾经嘲笑康德,说其是德国乡下孔尼斯堡的一位“中国佬”,还透露了他盗取中国哲学、并将西方哲学的中国源头改头换面、伪装成古希腊这一历史事实。

其实,只要多翻翻18世纪以前的书,就不难发现一个事实:在18世纪以前,欧洲学者都有一个共识,即西方哲学来源于中国。

夏威夷大学教授帕金斯在其著作中透露:直到18世纪下半期,所有的西方学者都同意哲学存在于欧洲以外的文化当中。

其中,莱布尼茨将中国视为哲学的土地。

德国教育家赖希维说:18世末,随着中国国力渐衰,中国与希腊的角色发生了互换。

原先,中国一致被认为是人类智慧的发源地,没有之一,然而,随着角色互换,西方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们改为将古希腊人尊为“世界最伟大的导师”。

英国哲学杂志总编科恩在谈到这一问题时十分诧异,他惊讶地表示:竟然没有人质疑苏格拉底的存在,苏格拉底留下任何书面记录了吗?有留下类似《易经》《道德经》这样包括许多哲学思想的著作或文献吗?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则认为,《易经》才是一本充满了智慧的书。

[实践]数学家莱布尼茨

[实践]数学家莱布尼茨

2.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年-1716年),德国哲学家、数学家。

他的著书约四成为拉丁文、约三成为法文、约一成五为德文[1]。

莱布尼茨是历史上少见的通才,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

他本人是一名律师,经常往返于各大城镇,他许多的公式都是在颠簸的马车上完成的,他也自称具有男爵的贵族身份。

莱布尼茨在数学史和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数学上,他和牛顿先后独立发明了微积分。

有人认为,莱布尼茨最大的贡献不是发明微积分,而是发明了微积分中使用的数学符号,因为牛顿使用的符号被普遍认为比莱布尼茨的差。

莱布尼茨还对二进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哲学上,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最为著名,例如他认为,“我们的宇宙,在某种意义上是上帝所创造的最好的一个。

”他和笛卡尔、巴鲁赫·斯宾诺莎被认为是十七世纪三位最伟大的理性主义哲学家。

莱布尼茨在哲学方面的工作在预见了现代逻辑学和分析哲学诞生的同时,也显然深受经院哲学传统的影响,更多地应用第一性原理或先验定义,而不是实验证据来推导以得到结论。

莱布尼茨对物理学和技术的发展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且提出了一些后来涉及广泛——包括生物学、医学、地质学、概率论、心理学、语言学和信息科学——的概念。

莱布尼茨在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神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诸多方向都留下了著作。

莱布尼茨对如此繁多的学科方向的贡献分散在各种学术期刊、成千上万封信件、和未发表的手稿中,截止至2010年,莱布尼茨的所有作品还没有收集完全。

[2]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图书馆的莱布尼茨手稿藏品——Niedersächische Landesbibliothek 2007年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世界记忆项目。

[3]由于莱布尼茨曾在德国汉诺威生活和工作了近四十年,并且在汉诺威去世,为了纪念他和他的学术成就,2006年7月1日,也就是莱布尼茨360周年诞辰之际,汉诺威大学正式改名为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

【作者简介】葛力中共中央党校本文...

【作者简介】葛力中共中央党校本文...

莱布尼兹温和的认识论思想莱布尼兹温和的认识论思想【作者】葛力【作者简介】葛力中共中央党校本文认为,莱布尼兹在分析批判洛克经验主义的认识论的基础上创建了温和的理性主义认识论。

他倡导内源主义,断定观念、概念都导源于内部经验,外部经验只能提供机缘;天赋观念不是现成的,天赋只有倾向性的意义。

他推崇理智、理性,同时又重视经验和实验,并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十七世纪西方哲学认识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集中地表征为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之争,代表人物是莱布尼兹和洛克,他们分别继承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培育自己的观点而形成彼此对立的体系。

莱布尼兹是通过分析批判洛克的认识论而实现认知理论上的抱负的。

没有洛克作为一个经验主义者,在探索认知问题的征途上首先迈出一步,很难设想莱布尼兹随后提出解剖、调整的意见,从而展现一幅理性主义的认知图景。

莱布尼兹在回复S夏洛蒂交给他、请他品评的J托兰德的一封信中,注意到两个问题,其一是我们思想中是否有非来自感觉的东西,其二是在自然中是否有非物质的东西。

第一个问题属于认识论的范畴,第二个问题归诸本体论的领域。

他不同意托兰德关于这两个问题的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的阐述。

仅就我们在这里所关注的第一个问题而言,托兰德把认识归结为观念关系,间接地揭示了观念的来源。

他说,所有我们的全部认识,实际上,只不过是我们的观念或多或少的一致或不一致的知觉。

而每一个观念都有一个被反映的完善的原型。

〔1〕不言而喻,他相信认识的总体根据是观念,凡是观念都有外部事物作为它源泉,否则就不能产生观念,为认识提供基本材料,这自然是对人类认识所作的唯物主义的解释,表明托兰德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感觉主义者,尽管他充分肯定理性的作用。

他继承了英国经验主义的传统,和洛克一样,走上经验主义的道路。

莱布尼兹概括地表述了洛克的经验主义思想,认为洛克是根据伽桑狄体系的精神来写作的,而伽桑狄的体系归根到底则是德谟克利特的体系;洛克赞成有虚空和原子,相信物质能思维。

莱布尼茨道德哲学预定和谐体系的理论阐释

莱布尼茨道德哲学预定和谐体系的理论阐释

莱布尼茨道德哲学预定和谐体系的理论阐释【摘要】莱布尼茨道德哲学预定和谐体系的理论阐释探讨了他对上帝、存在论、道德、和谐论以及心灵的理解。

莱布尼茨认为上帝是绝对完美的存在,万物都是按照他预定的和谐体系运行的。

他强调存在的合理性和秩序,认为一切都是按照上帝的智慧和目的发展的。

在道德方面,莱布尼茨强调自由意志和善的选择,认为人应该通过追求道德完善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他的心灵哲学强调心灵和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及唯心主义的立场。

莱布尼茨的道德哲学预定和谐体系体现了他对世界的理解和对人类道德行为的指导。

【关键词】莱布尼茨、道德哲学、预定和谐体系、上帝、存在论、道德、和谐论、心灵、理论阐释1. 引言1.1 莱布尼茨道德哲学预定和谐体系的理论阐释莱布尼茨的道德哲学是其整个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对宇宙的理解和上帝的存在进行思考的关键。

在莱布尼茨看来,上帝是一个完全善良、完全智慧的存在,他创造了这个世界并且根据他的智慧和善意的计划使它达到最完美的状态。

莱布尼茨认为,上帝根据他的完美性原则,在创造世界的同时也预先规定了一切事物的发展和发展方向,这就是著名的"预定"理论。

莱布尼茨的道德思想也深受他的预定理论影响。

他认为,上帝在创造世界时就已经设定了人类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并通过他的预定使人们在遵循这些规范和准则的情况下实现最终的和谐与幸福。

莱布尼茨的道德哲学强调道德的普遍性和不可抗拒性,认为道德是宇宙发展的内在法则,只有遵循道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莱布尼茨道德哲学预定和谐体系的理论阐释是对他对于上帝、存在论、道德、和谐和心灵等问题综合思考的结果,是他哲学思想中的重要部分。

在这一体系中,莱布尼茨展现了他对人类命运和宇宙意义的独特见解,并试图探索人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和价值。

2. 正文2.1 莱布尼茨对于上帝的理解莱布尼茨对于上帝的理解可以从他的哲学体系中得到深入的阐释。

在莱布尼茨看来,上帝是一切存在的最高原因,是整个世界的根源和支配者。

莱布尼茨及其科学观

莱布尼茨及其科学观

莱布尼茨及其科学观“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在传统科学哲学的研究进入瓶颈阶段,追寻前人的科学观,可能会赋予今人以新的启迪。

为此本文选取了历史上罕见的通才,有着“十七世纪亚里士多德”之称的莱布尼茨为研究对象,探寻其科学观,找寻启示。

莱布尼茨哲学是哲学史上最深文奥义的哲学之一,其内容非常丰富玄奥而有广博的阐发空间。

对莱布尼茨科学观的研究就是对莱布尼茨的科学成就及其著述中关于科学的论述进行哲学的反思与阐发,这是对莱布尼茨研究领域的新拓展,有助于全面理解他的哲学体系,探讨科学发展与人类进步的互动关系,并为近代思想家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莱布尼茨生活的近代之初,欧洲的自然科学(主要是数学、力学、天文学)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科学逐渐进入哲学家的视野,对于科学的划界、标准、发展模式等一系列问题,莱布尼茨的回答是:可以用普遍字符确定并表达的系统化的知识就是科学;科学可以利用推理演算证明和推导;其原则和标准是逻辑上没有矛盾。

莱布尼茨普遍主义科学观表现出一种超前的技术倾向,他主张科学与技术普遍结合,将技术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的地位。

对于莱布尼茨来说,科学发展与文化交流存在着普遍一致性,持有这种信念的莱布尼茨重视异质文化,提倡东西方文化的互补。

莱布尼茨一生都从事与科学相关的研究或社会活动,对他来说科学得以存在或者说世界可以被理解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是由上帝所创造的。

莱布尼茨的上帝不是超自然的人格化上帝概念,出于自己哲学体系的需要,莱布尼茨将上帝改造为理性化的存在者。

上帝被道德必然性和理性所束缚,上帝的智慧就在于对数学、力学原理的最精确把握。

科学作为上帝的创造物,与造物主一样遵循着秩序、理性,差别只是在于程度上的不同。

这样,科学研究通过成为认识上帝的中介和手段,获得了合法的权利和地位。

莱布尼茨认为科学的最终目标是以科学知识来达到他所憧憬的完善境界。

科学不仅是为了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认识来寻求人的自由、正义和幸福。

将莱布尼茨的科学观与同时代的哲人科学家的科学观相比较,可以发现他们的科学观存在着一些共同点。

乐观者莱布尼茨

乐观者莱布尼茨

75人与事·阅读巨匠乐观者莱布尼茨文/本刊记者 杨皓思想。

然而,他的著作也是围绕着许多关键主题展开的。

或许莱布尼茨的思想中最重要的当属伏尔泰在《老实人》中讽刺的哲学乐观主义。

莱布尼茨认为,现实世界是最完美的。

在现代人看来——包括以伏尔泰当时并不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一观点有些难以置信,但是莱布尼茨认为可以根据理性主义神学来进行推理。

简单来说,本体论论证表明,上帝作为最完美的事物是存在的。

既然他是完美的,那么他就不可能创造出比他自身更完美的事物。

因此,现实世界是最完美的。

不用说,这一推理过程迅速引发了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

即便暂不考虑本体论证明问题,它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很可能并不存在完美世界,因为上帝很可能只能从无穷多个世界中选择一个,而每次选择的世界都会比上一个更完美。

针对这一批判意见,莱布尼茨给予了反驳,理由是这样一来上帝会被迫做出任意选择:如果认为上帝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不是根据自身意愿,这就不符合上帝的荣耀,即便不考虑这一行为是否可能。

或许莱布尼茨乐观主义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罪恶问题”。

它认为世间的罪恶表明无所不能的慈爱上帝并不存在——虽然这一观点有很多不同表述。

莱布尼茨在此面临的问题是:他认为完美的上帝会创造完美世界,问题是,世界显然并不完美。

举个例子,只需要考虑黑死病产生的影响即可。

因此,按照他的推理,不可能存在完美上帝。

莱布尼茨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而且对此做出了大量回应。

比如,他指出,有可能在不做出任何改变的前提下将世间所有罪莱布尼茨出生于1646年7月1日,父亲当时在莱比锡大学教授道德哲学。

他6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因此之后他主要由母亲抚养。

母亲在养育他的过程中非常细心,鼓励他发挥非凡的智力才能。

他小时候为了看懂李维的作品,自学了拉丁文。

由于可以自由进出父亲的私人图书馆,他得以系统地阅读了古人的作品,包括西塞罗、希罗多德、塞内卡以及柏拉图。

莱布尼茨15岁就上大学了,一开始去了莱比锡大学,后来又上了阿尔道夫大学,毕业时取得了法学与哲学双学位。

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

论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学说传媒学院美学1401 胡娜学号:1415123006摘要:在近代西方哲学的研究中,莱布尼茨的认识论思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

莱布尼茨作为唯理论的代表,在与经验论者洛克的相互论战中,将近代哲学界认识论的“天赋观念之争”推向了高潮。

他在与经验者论战的过程中,也逐渐意识到了唯理论的不足之处,他在批判地继承以往哲学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天赋观念学说,并赋予了天赋观念新的内涵和形式。

本文希望通过对莱布尼茨天赋观念学说的综合梳理、分析、总结,并试图对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学说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进一步理清认识论发展的历程,加深我们对认识论发展历史的理解,进而对我们研究西方哲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莱布尼茨;笛卡尔;天赋观念;真理;理性十七世纪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认识论问题。

关于观念的来源问题,唯理论和经验论形成了不同的认识。

经验论者认为一切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强调感觉经验的基础作用。

唯理论者强调理性思维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理性思维能确保知识的合理性。

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论就产生于这种哲学氛围中。

一、莱布尼茨天赋观念学说的思想来源(一)天赋观念学说的源起“天赋观念”一词最早出现在唯理论者笛卡尔的著作中,但是天赋观念作为一种理论早在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哲学中就包含了着天赋观念的思想。

尽管柏拉图没有明确使用“天赋观念”一词,但就其哲学思想的形式而言,他是当之无愧的天赋观念学说的最早倡导者。

拉图将世界分为可感世界和理念世界,理念通过“分有”和“摹仿”两条途径派生万物。

理念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所有理念在人生前就是存在的。

柏拉图认为灵魂是存在的,不朽的,灵魂在进入我们肉体之前,在理念世界里居住,灵魂只是改变它寄存的肉体,灵魂本身不会消亡,灵魂早就包含了对理念的认识。

知识是天赋的,灵魂自身就含着知识,知识来自于心灵内在。

拉图认为灵魂囚居在肉体中有两个弊端,一个是灵魂进入肉体后,不能获得纯净的知识。

人性本善一辩稿

人性本善一辩稿

人性本善一辩稿篇一:一辩稿人性本善谢谢主席,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能有幸跟如此优秀和善良的4位辩手在这里讨论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问题。

我方的观点是人性本善。

现在,我将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述我方观点。

第一,正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说“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每个人都带着善根而来,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性格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的自制力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就导致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会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为人处事的方式也出现了多样化,所谓的恶行也由此得来。

被称为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曾说:恶是由于反常的不正当的乞求一个低劣的事物,这就是说,意志不再去追求比他自己更优越的事物,而是去追求比他低下的事物,恶是后天在一定条件下,包括主观和客观条件下形成的,至于那些恶人,只是由于浸染了恶习的缘故。

这不正是恶缘的由来么?。

再有德国一家人类进化研究所致力于寻找人类大脑发育的过程,以及人类协作精神产生的源泉。

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研究一群婴儿面对各种环境时如何反应协作。

他们意外地发现,婴儿竟然个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天真无邪的婴儿,难道不是人性本善的最佳引证吗?。

第二,让我们来看看由人性本恶的人们组成的世界吧,我相信那将是一个可怕的世界。

甚至都不敢在这里跟对方辩友在这里讨论了,假想万一我们一不小心说错了话,激怒了对方辩友,使对方辩友本性大露,那我们将何去何存啊?。

怕是有冤无处说了吧。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那对方辩友是不是用实际行动论述了我方观点呢。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一些社会现象,有的人无私奉献一生,至善至美一世,难道不是性本善的完美诠释?。

有的人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临死前才翻然悔悟,如果不是性本善的指引,又怎么会手抱经书跪佛前,祈求宽恕呢?。

还有的人做尽恶事还不知悔改,这真是丧尽天良,灭绝人性啊,难道对方辩友觉得那是本性使然,顺乎天命么?。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人性本善。

攻辩小结谢谢主席,大家好。

莱布尼茨数学家故事

莱布尼茨数学家故事

莱布尼茨数学家故事德国有一位被世人誉为“万能大师”的通才,他就是,他在数学、逻辑学、文学、史学和法学等方面都很有建树。

生于莱比锡,6岁时丧父,但作为大学伦理学教授的父亲给他留下了丰富的藏书,引起了他广泛的学习兴趣。

他11岁时自学了拉丁语和希腊语;15岁时因不满足对古典文学和史学的研究,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同时对逻辑学和哲学很感兴趣。

思想活跃,不盲从,有主见,在20岁时就写出了《论组合的技巧》的论文,创立了关于“普遍特征”的“通用代数”,即数理逻辑的新思想。

还与英国数学家、大物理学家牛顿分别独立地创立了微积分学。

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数学的,他终生奋斗的主要目标是寻求一种可以获得知识和创造发明的普遍方法,他的许多数学发现就是在这种目的的驱使下获得的。

牛顿建立微积分学主要是从物理学、运动学的观点出发,而则从哲学、几何学的角度去考虑。

今天的积分号∫(拉长的字母S)、微分号d都是首先使用的。

值得一提的是,他发明了能做乘法、除法的机械式计算机(十进制),并首先系统研究了二进制记数方法,这对于现代计算机的发明至关重要。

17____年11月14日,卒于汉诺威。

德国著名的数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兹,对帕斯卡的加法机很感兴趣。

于是,莱布尼兹也开始了对计算机的研究。

1672年1月,莱布尼兹搞出了一个木制的机器模型,向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们做了演示。

但这个模型只能说明原理,不能正常运行。

此后,为了加快研制计算机的进程,莱布尼兹在巴黎定居4年。

在巴黎,他与一位著名钟表匠奥利韦合作。

他只需对奥利韦作一些简单的说明,实际的制造工作就全部由这位钟表匠独自去完成。

1974年,最后定型的那台机器,就是由奥利韦一人装配而成的。

莱布尼兹的这台乘法机长约1米,宽30厘米,高25厘米。

它由不动的计数器和可动的定位机构两部分组成。

整个机器由一套齿轮系统来传动,它的重要部件是阶梯形轴,便于实现简单的乘除运算。

莱布尼兹设计的样机,先后在巴黎,伦敦展出。

莱布尼茨的哲学

莱布尼茨的哲学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莱布尼茨通晓古希腊罗马哲学、经院哲学,熟悉他所处时代的哲学学说和科学成就。

他认为,不论是古希腊罗马哲学家,还是笛卡尔、斯宾诺莎、培根、洛克等人都没有解决“一”与“多”这一哲学家们始终面临的问题。

莱布尼茨倾向于原子理论,但他不接受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构成万物的不可再分的物质实体。

而在莱布尼茨看来,作为物质实体的原子无论多小,都是空间的一部分,而占有空间一部分的东西是不可能不可分的,而可分的东西必定由部分组成,所以不可能是终极的实在。

因此莱布尼茨认为,万物由原子构成,但不是德谟克利特的物质的原子,而是精神原子,莱布尼茨称之为“单子”。

他说:“我们在这里所要讲的单子,不是别的东西,只是一种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单纯,就是没有部分的意思……在没有部分的地方,是不可能有广袤、形状、可分性的。

”他认为,单子才是万事万物真正的原子,因为单子没有部分,不占有空间,是绝对不可分的,这样的原子才是终极的实在。

莱布尼茨认为单子具有以下基本性质:1.由于单子没有部分,是不可分的,因此,它不能以自然的方式,通过各个部分的结合而产生,或通过分解而消灭。

他认为,单子的开始和终结只能一下子发生,它只能通过被创造而获得开始,只能通过被消灭而告之终结。

他说,单子只能“突然产生,突然消灭,这就是说,它们只能凭借创造而产生,凭借毁灭而消灭”。

2.单子是非物质的精神性的东西。

他认为,精神实体不具有形体,因而是单纯的、不可分的。

3.单子的数目是无限的,单子有质的区别。

他认为,只承认惟一无限的实体,是无法解释其与杂多的样式之间的联系,因此,必须承认实体的杂多性。

单子在性质上还具有多样性。

他说:“每个单子必须与任何一个别的单子不同。

因为在自然中决没有两个东西完全相似,在其中不可能找出一种内在的差别或基于一种固有特质的差别。

”在莱布尼茨看来,样式的差别来自单子的差别。

4.单子有知觉。

他说:“一切单纯的实体和被创造出来的单子都可以称为灵魂。

欧洲思想家对中国法律文化的认识 ——史彤彪

欧洲思想家对中国法律文化的认识 ——史彤彪

欧洲思想家对中国法律文化的认识史彤彪【内容提要】欧洲思想家主要对中国的专制主义制度及其刑罚、法律与道德的结合、中国衰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尽管认识对象相同,但其所持观点和得出的结论又使他们分成两派。

批判派认为中国政府的形式必然是专制主义,把法律与道德混在一起是极大的错误;辩护派则坚持与任何其他政府相比中国更接近于理想模式,中国人正是依靠道德政治获得了成功。

需要注意的是,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出个性自由的缺失导致东方大帝国悲壮落伍。

一、思想家对中国法律文化的基本态度在欧洲,对中国法律文化有较深刻和一定认识的思想家包括: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近代经济思想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亚当•斯密,哲学家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法国启蒙思想家、社会学家、资产阶级国家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孟德斯鸠,经济学家、重农学派的领袖魁奈,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伏尔泰;德国近代哲学家、杰出的数学家莱布尼茨,哲学家、数学家沃尔弗,历史学家、哲学家、文艺批评家赫尔德,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辩证法大师黑格尔,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韦伯。

他们没有到过中国,主要是凭靠着传教士、商人和游历者的描述,并参照西方版本的中国经典来完成自己的认识过程的。

英国人对中国法律文化的研究,在总体上无法与法国、德国相比,大师级的霍布斯、洛克可能出于“革命”的原因,根本没有谈及曾经使西方人激动的中国法律,仅有斯密提出中国的停滞与法律制度不无关系,密尔发现个性自由的缺失使中国由辉煌而衰落。

法国启蒙运动的大师们对中国文化几乎无一不知晓、关注和评说。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写下了大量讨论中国政治、法律问题的文字,其中对中国专制政体的批判,对法律、风俗、礼仪、宗教混合一起的赞赏,至今仍不失其意义;伏尔泰长期为中国文化所倾倒,认为中国道德与法律结合成了公正和仁爱的典范,于是大力宣扬德治主义法律文化;魁奈则代表重农学派直接把目标与中国的法律体制联系在一起,尤其他为维护中国的形象专门与孟德斯鸠进行了激烈的争辩,实在是一件值得玩味的事。

对理性问题的批判性思考

对理性问题的批判性思考

对理性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对理性问题的批判性思考摘要:从古至今、从西方到中国,有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哲学派别都对理性问题进行过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仍没有明确地定义到底什么是理性。

究其原因,理性是一个比拟复杂的概念,需要从多角度去理解,而各个哲学家、哲学派别都只从某一方面来论述。

因此,我们应该用批判性的思维来认识各哲学家、哲学派别的观点。

关键词:理性批判性思考哲学派别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理性概念源于古希腊时期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逻各斯〞说,它兼有客观规律和主体理性思维的双重含义。

理性的另一个词源是希腊语“nous〞,其最初含义是通过看突然领悟到一种处境的全部意义。

但是,到底什么是理性,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家、哲学派别的看法各不相同。

一、西方哲学史中各哲学家及不同哲学派别对理性的看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有关理性问题的探讨由来已久。

斯多葛学派认为,理性是神的属性和人的本性,将“理性〞看作与自然、人类的普遍法那么、主宰万物的神是一致的――它就是至善,就是普遍存在的事物的秩序本身。

这种解释并没有揭示出理性与其他概念的种差,神的属性和人的本性不只有理性,因此这样定义理性不适宜。

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德性就是知识,德性就是理性。

他认为,知识来自于理性,认识事物就是用理性推理确定事物的概念,到达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柏拉图认为,“理性〞是一个由独立于各种事物、代表着各种事物的本质的概念所构成的理念体系,它自在于宇宙,也潜在于人的灵魂中,构成人的灵魂的理性局部。

笛卡尔认为:“只有那种被认为具有绝对必然性的、而且不会被质疑的东西,才属于理性认识的范围。

〞【1】理性是指人的一种理解力、判断力,它使人能透过混杂的、歪曲的、错误的感官映象、感性认识而洞察事物的本相、本质,获得真理性知识。

问题在于有没有“具有绝对必然性的、而且不会被质疑的〞东西?而且每个人的观点想法不同,要让所有的人都相信、都不质疑似乎不太可能。

莱布尼茨提出,理性是一种天然禀赋,是一种发现真理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 mp a r i s o n o f hu ma n i n s t i nc t be t we e n Le i b ni z a n d Me nc i us
Z HANG l i a. . x u n
( C o l l e g e o f P h i l o s o p h y ,B e i j i n g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B e i j i n g 1 0 0 8 7 5 , C h i n a )
h u ma n’ S i n s t i n c t ma d e t h e t w o mo r a l t h e o i r e s li a k e t o s o me e x t e n t . Ho we v e r .t h e g r e a t d i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C h i n e s e a n d We s t e n r c u l — t u r e,e s p e c i ll a y i n t h e t h o u g h t o f p h i l o s o p h y,d r o v e d t h e mo r a l t h e o i r e s f o t h e t wo p e o p l e t o wa r d s d i f e r e n t d i r e c t i o n s ,w h i c h p r o v i d e d
张 佳 殉
( 北京 师范大学 哲 学学院 , 北京 西城 1 0 0 8 7 5 )
摘 要: 莱布 尼 茨在 《 人 类理智新论》 中对 人 类本 能 与 “ 道德 科 学” 的 关 系提 出 了独 到 的 见 解 , 认 识 到 人 类 本 能
对普 遍 道 德 原 则 之 确 立 的 重 要 性 。而 在 中 国 古代 哲 学 家 中 , 孟 子 同样 也 在 人 类 本 能 中找 到 了通 往 道 德 彼 岸 的
U S t wo d i s t i n c t i v e i d e a s t o e s t bl a i s h t h e u n i v e r s a l mo r a l p i r n c i p l e s o f ma n k i n d .
Ke y wo r ds: Me n c i us; Le i b ni z; mo r a l p hi o s o p h y; h uma n i n s t i n c t
“ 道 德” 问题似乎一直是 中西 哲学史 上一个 长论不 衰 的
焦点话题 , 而 有 关 道 德 的 哲 学 也 随 着 哲 学 史 的发 展 而不 断 变 迁, 由对“ 道德 ” 问 题 的 原 初 反 思 活 动 发 展 到 对 具 有 普 遍 性
ma n’ s i n s t i n c t a n d mo r a l s c i e n c e t h a t h a d r e c o g n i z e d t h e i mp o r t a n c e o f h u ma n i n s t i n c t t o t h e e s t a b l i s h me n t o f u n i v e r s a l mo r a l p i r n c i p l e s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Q i q i h a r U 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S o c S c i )
2 0 1 5年 1 O月
Oc t ., 2 01 5
菜布尼茨与孟子道德哲学 中的“ 本 能" 问题 对 比 研 究
门径 。这种对人类本能的 关注, 使二人的道德学说呈现 了某种 程度 上的相似 性 ; 但 中西 文化、 尤其是 中西哲 学
的 巨大思想差异 又使二人 的道德 学说 朝向不 同的方向发展 , 为我们提 供 了建 构人类普 遍道德 原则 的两种 不 同
思路 。
关键词 : 莱布尼 茨; 孟子 ; 道德哲 学; 本能 中图分 类号 : B 5 1 6 . 2 2 ; B 2 2 2 .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2 6 3 8 ( 2 0 1 5 ) 1 0— 0 0 2 1— 0 4

An d i n a n c i e nt Ch i n e s e ph i l o s o p he r s ,Me nc i us a l s o f o un d t h e wa y t o t h e mo r a l i t y f r o m t he h u ma n i ns t i n c t . Th e s a me c o nc e n r o n t h e
Ab s t r a c t : I n t h e Ne w Es s a y s o n Hu ma n Un d e r s t a n d i n g,L e i b n i z p u t f o r w a r d a n o r i g i n l a o p i n i o n o n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h u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