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1课时) 教案
1、通过图示展示地震波,并且指导学生读图,提问:
(1)、地震波有哪两种类型,它们在传播速度上有何差异?
(2)、假设某次地震发生后,横波和纵波都传播到地面,人的感觉会不会有差异?请说明原因。
(3)、地震产生的破坏主要是由地震波对地面的冲击造成的,你认为横波的破坏大还是纵波?请说明原因。
学生根据提供的图片,获取有效信息,并在立体空间中应用,在填、画图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再现,构建地球内部圈层的空间模型。
借助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探究讨论,从物质形态、空间分布、相互联系等方面了解地球外部的同心圈层,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最后.绘制地球圈层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加深学生对教材的把握与理解。
当堂检测
有效练习
1、在莫霍界面以下(A)
A.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增加
B.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传播速度增加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下降
D.纵波传播速度增加,横波传播速度下降
2、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B)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石圈
3.岩石圈是指(B )
A.地壳
B.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C.地壳和上地幔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教法
与
学法
教法:读图分析比较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地图册
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
活
动
设
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批注
(导入)上天、入地、下海是人类向自然界挑战的三大壮举。目前,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太空遨游,可谓上天有路,但对于我们脚下的地球却是入地无门。那么地球内部到底什么样子呢?是否像传说中那样有十八层呢?今天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人们面对庞大的地球,要想得知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物质组成,逐步揭示地球内部的秘密。目前人们主要通过哪方面的研究来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还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的信息?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Word版含解析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组成;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运用比较法学习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通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1、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征。
2、用图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三、教学难点1、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四、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引导辅助法、小组竞赛形式五、设计思路本节从微观角度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此部分除了地震波等涉及物理知识迁移稍有难度外,其余知识较为直观简单,因此以分小组竞赛形式穿插,以活跃课堂、重点分析疑难点,这些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有限知识探索无限的未知世界。
六、课时安排。
1课时七、教具设计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
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
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
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问题讨论探究:1、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2、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分为几类?它们各有哪些特性?3、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4、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又是不透明的,所以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学生回答】略。
高一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一、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教材分析地球是由不同物质组成和不同状态的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构成的,《地球的圈层结构》这节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介绍地球圈层结构内容之前,教材安排了地震波内容,向我们介绍了地震波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方法。
内外部圈层结构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地震波与内部圈层结构内容与之后第六章自然灾害内容息息相关;而外部圈层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并且外部圈层涉及的地理要素为后面四章自然环境不同要素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还处于简单的认识层面,缺乏对地球圈层的透彻理解。
在学习能力上,他们刚进入高中阶段还缺少自主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不强。
本课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图片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比较难掌握。
从心理上,他们自主性强,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渴望动手学习。
四、教学目标素养目标一: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地震波类型及特点、地球各圈层的特点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素养目标二:通过对不同圈层的认识,了解不同圈层结构的范围、组成物质及状态,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通过举例说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明确人类活动应与自然和谐统一,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岩石圈及软流层的范围。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七、教学过程3.结合课本P23“地球的外部圈层”内容,列表归纳地球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探究归纳】1.图示景观(九寨沟)涉及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四个圈层。
构成该景观主体要素的是水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回顾和梳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引导学生总结人类活动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影响,并归纳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3.强调地球圈层结构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保护地球环境。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引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度。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气候变化、水资源利用等,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圈层结构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圈层结构的图像和视频,创设生动直观的学习情景,帮助学生建立地球圈层结构的概念模型。多媒体的运用能够直观地展示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和相互关系,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3.问题驱动教学: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人类活动与地球圈层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深入探究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类活动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创新,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性,它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过程的设计,努力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对于内部有圈层内容的教学,关键要使学生抓住地震波、横波、纵波的概念和特点,知道不连续面的含义、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及原因,再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的图划分出地球的内部圈层。
岩石圈概念的教学要据图讲授,划出范围,强调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
对于外部圈层的讲授则要重点讲各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物质形态,知道外部圈层是同心圈层。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地球内部及外部圈层图的阅读,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读图分析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3.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实况以及各圈层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1.区分岩石圈与地壳、地球各圈层的特点.2.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图文结合法、提问法、举例法、探究推测法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并不是一个均质的物体,而是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有自己的特点。
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内部和外部圈层。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板书)地球的圈层结构(板书)师:我们先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推进新课)我们生活在地表又怎么能知道地球的内部圈层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是不是需要我们传说中所说的遁地术才能钻到地下去看个究竟呢,当然这只是个玩笑。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必修1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1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地球的圈层结构”是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知识内容由“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两部分组成二、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1)知识与技能1、观察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2、掌握两个不连续面、各圈层物质组成特点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训练,培养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树立辩证的联系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2、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学生的环保意识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界限及各层主要特点。
2、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难点: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法、对比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大家在平时吃鸡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鸡蛋是分几层?对,鸡蛋有蛋壳、蛋白、蛋黄三层。
师:那么地球内部有几个圈层?我们又该如何知道呢?对于地球的内部圈层,我们不能向鸡蛋那样剥开来看,但我们知道,夏天挑西瓜的时候,我们会用手来敲一敲,通过敲击发出的声音来判断,所以人类可以用地球内部产生的振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主要是通过地震波来研究。
2、新课讲授师: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P)和横波(S)之分。
(板书)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液体、气体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师:在地球内部地震波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呢?我们一起来看图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
教师画图从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图上,我们可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了突然的变化。
我们把波速发生突然的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13: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材分析这节课是第一章最后一节课的内容,在前三节学习了行星地球的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学习地球的内外圈层构造,使学生对地球有一个由内而外的了解。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纵波与横波的区别;掌握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依据;(2)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深度、厚度、物质状态等;(3)了解地球外部各圈层定义、组成、相互联系;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读图分析问题的方法。
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热爱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横纵波的区别与各自特点;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组成和特征;地球外部各圈层的划分、组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想要知道一个鸡蛋是否煮熟,怎么办?那神奇的地球内部,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科学家是靠什么探测到地球内部的结构的?『设计意图』用是否煮熟的鸡蛋引入地球内部结构,将抽象事物转变为具体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一)划分依据--地震波问题:什么是地震波?『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物质受到强烈的冲击会发生的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就叫地震波。
问题:地震波可以分为哪两类呢?有纵波(P波)、横波(S波)之分。
讨论:那么纵波(P波)和横波(S波)各有什么特性?(提示:地震波特性——速度、通过介质)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纵波到达地面,人们感觉上下颠簸;横波到达地面,人们感觉左右摇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1)章节:第二章第四节一、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地震波的类型及传播特点,地震波在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点;2.理解并掌握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各层的特点;3.明确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及各圈层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重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知识回顾]: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1.研究地球历史的途径2.地层(1)定义(2)地层的特点3.化石4.地层和化石的关系5.生物与环境6.地质年代表二、地球的演化历史1.前寒武纪2.古生代3.中生代4.新生代[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完整的鸡蛋、打开的鸡蛋。
观察鸡蛋的蛋壳、蛋清、蛋黄。
[新课教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
科学家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多媒体展示】课本22页图1.34 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思考】(1)图中有几种地震波?它们的传播速度随深度发生什么变化?(2)图中有几个界面?在界面附近,地震波的速度发生了突然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地震波(1)定义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这种波叫地震波。
(2)分类:横波、纵波。
(3)特点:横波:传播速度慢,只可以通过固体传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和纵波的共性: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性质而变化;均是弹性波且都是能量载体和传递形式。
(4)波速变化①在大陆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3.不连续面(1)定义波速突然发生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4《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设计思想】本课设计通过创设一系列具有探索性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地走进地理课堂,去探知未知的地理世界,感受地理价值。
背离现实生活的课堂只能让学生索然无味。
因此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创设学生熟悉的“鸡蛋剥壳”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设置“地球内部究竟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了探究的动机,通过阅读地理图表,让学生发现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发生了突然变化,进而推知地球内部可以分成三个圈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拓展思维,提出“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获得地球内部的信息?”等问题,让学生主动地探究。
整节课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精神的探索主体,一个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研究者。
师生之间是合作关系,共同投身于问题的研究过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从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教材内容及分析】课程标准对学习本章内容的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3.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如地震、火山喷发等,让学生思考这些地质现象与地球结构的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讲授新知
1.通过地球仪、地质图等教具,详细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及各自的特点。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如各圈层的组成、性质、厚度及物理状态等。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球圈层结构知识解释地质现象的能力,如地震、火山、地热等。
4.引导学生通过地球圈层结构的学习,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实பைடு நூலகம்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相关知识。
2.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模型等辅助工具,直观地了解地球圈层结构,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培养探究精神。
4.请学生观察身边的地理环境,发现并记录至少三种与地球圈层结构相关的现象,如地形、地貌等,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5.针对课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请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错题分析,总结自己在地球圈层结构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并制定相应的提高措施。
6.建议学生关注我国地理学科的前沿动态,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研究的新进展,以拓宽知识视野,提高科学素养。
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模拟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球圈层结构,提高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3.开展小组互评,让学生学会客观评价他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定期组织教学反馈,了解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步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地球圈层结构的学习状态:
1.完成教材相关习题,巩固地球圈层结构知识。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撰写小论文,探讨地球圈层结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3.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分析其与地球圈层结构的关系。
-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地理现象,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通过实例讲解,说明外部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3.讲解地球圈层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地震预测、火山监测等。
-案例分析:以我国某地区的地震预测为例,介绍地震预测的方法和原理。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针对一个圈层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3.小组合作,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本案例注重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不同的观点,形成了良好的沟通氛围。
人教版必修1高中地理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目的]:1、了解地球自身的结构特征。
2、要求学生能正确说出地球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重点难点]:大气圈层的垂直分层[教具设计]:[讲授过程]:前面几节,我们由远及近地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这一节我们将视角拉近到地球本身,学习一下地球自身的结构。
[问题]前面提到过四大循环,哪四个循环?几个循环都是在特定的范围内进行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具体的圈层划分:内部:地壳、地幔、地核外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内部圈层:[自学]问题:1、各层的划分依据是什么?2、各层的范围和基本特征是什么?地壳 地表至莫霍面(17、7、35KM ) 坚硬、由岩石组成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的速度变化 地幔 莫霍面至古登堡面(2900KM )分上下地幔、软流层地核 古登堡面至地心 分内外地核,铁镍组成 内:固态 外:熔融态二、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1、大气圈 (1)组成:大干洁空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地球内部构造400030002000 5000 60001000 深度(2)垂直分层:2、水圈:[问题]水圈有哪些组成?海洋水、陆地水(湖泊水、河流水、冰川水、地下水、矿物水)[问题]水在地理环境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1)水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2)水分与热量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
(3)水为满足生物需求创造了前提。
(水自身、水溶解营养物质)(4)水循环调节气候、净化大气。
(5)水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和演化。
3、生物圈:[问题]生物圈在地球上的范围?(最高到达哪里?又可以深入至哪里?)[描述“宇宙环境——地球——地球圈层”]分析:什么是自然环境?它应该包括多么大的范围?自然环境的定义: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范围和能够影响到人类的范围自然环境的五大因子: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
因此自然环境应该包括这些内容。
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1: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辨证唯物主意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的内部圈层。
『教学过程』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1)地震波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2)分类及其特点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
其传播速度及所能通过的物质不同。
如下表所示:分类特点所经物质状态传播速度共同点地震波纵波固体、液体、气体较快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横波固体较慢(补充)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地震波,速度较快。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地震波,速度较慢。
(提问)地震发生后,陆地上的人们有何感觉?这与在海洋中的航行的人们的感觉是否一致?——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液、气三态物质,而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
所以地震发生后,陆地上的人们首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又感觉到地面摇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4地球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
4.人文性: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圈层结构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人地协调观念。通过学习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观念。
2.教师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3.鼓励学生进行互评和小组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教学案例将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通过人性化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帮助学生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4.引导学生掌握人地关系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2.通过展示地球圈层结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气候变化、资源分布等,让学生感受地球圈层结构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3.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地球有四季变化?”、“地球内部圈层如何划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地球圈层结构的奥秘。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1.4【教学设计】《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本节课是在前面我们了解了普通行星地球在宇宙中所处位置以及太阳与地球关系的基础上,从第三节我们将眼光移向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通过了解地球运动的规律认识了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一系列地理现象。
当然我们知道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是非常纷繁复杂的,而我们要认识这些地理现象和规律,我们必须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每一个层次的特征,地球是一个具有圈层结构的天体,这是地球经过长期演化形成的,也是地球最显著结构特征。
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就必须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本节教科书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1、一是内部圈层,二是外部圈层。
2、内部圈层部分首先介绍了对地球内部探测的主要手段——地震波,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差异和变化,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在这三个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地壳。
3、外部圈层部分主要介绍了大气的垂直分层,这是因为大气的垂直分层是地球大气最主要的特征,大气的分层结构与大气的热量、运动以及许多大气的现象都有密切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是我们学习后面内容的重要基础,因此这节课在我们高中地理的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掌握、分析和运用地理图表的能力,包括“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绘制“地球内部结构图”,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讲述有关地球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特点,提高学生表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地球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和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及其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地幔,地震波及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教学课件、煮熟的鸡蛋一个,地理图片(转换成幻灯图片展示给学生)。
【导入新课】上天、下海、入地是人类的三大梦想,人类还没有达到“入地”的梦想,那么我们如何了解地球内部的状况呢?钻探取样研究;通过地震波的传播情况推测。
人教高中地理 必修一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设计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设计
——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目标预览
◆教学重点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地壳厚度变化规律;
2.外部圈层的划分、特点与重要性;
◆学生学习过程可能出现的难点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幔及软流层和岩石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工具
PPT、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
◆主要教学技能:
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绘图法◆教学过程
渺小,如果把地球喻成一个水煮蛋(PPT展示图片),那么这些方法所能研究到的深度相当于蛋壳的厚度.,所以,这些方法都不能把地球最深处的地心的信息传递出来!
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
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圈层的研究主要借助于地震波。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课标解读课标分析: 对比两版课标要求可以发现,相比于实验版课标,2017年版课标更强调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要求学生学会读图析图、对比归纳总结; 从“说出”到“说明”的转变,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做到“了解”的程度,更要达到“理解”的高度。
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旨在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是学生学习和将来步入社会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
上节课介绍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而本节课要“走进”地球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是对上节课的深化,同时也为后面在空间范围内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由于高一学生刚进入高中生活,可能还不太适应高中的学习,容易产生失落感。
这个阶段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律意识也比较薄弱,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类比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利用示意图和比较法,培养学生读图绘图、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给学生动手操作、研究讨论的机会,促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学目标区域认知:读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说出地球外部圈层的名称、位置、主要成分和相互关系。
举例说明各外部圈层的特点。
综合思维:读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图,说出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
说明“两圈”“三圈”位置关系、岩石圈、软流层位置。
说出外部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理实践力: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人地协调观:体验地球内部结构的优美,以及外部圈层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形成人类生存在外部圈层内,要具有保护地球的意识。
六、教学重点地震波的分类及传播特征,横纵波的异同;地球内外圈层的划分情况和各个圈层的主要特点。
七、教学难点地震波的特点,如何用地震波分析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分,软流层的位置; 自然环境与外部圈层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读图说出地球的各个圈层名称。
2.阅读材料和相应的图表,概括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结构及相应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
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
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
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
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 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
【讨论】啄木鸟如何知道哪种树生病了?哪棵树里有虫子?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内部?
【学生回答】
啄木鸟是通过敲击树木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实心树木与空心树木发出的声音不同。
人类可以用地球内部产生的振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讲解】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
【学生回答】地震波。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板书】
一、划分依据──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即地震波。
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
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
当地震发生时,震中的人先是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
这就是纵波、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同而造成的。
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
【过渡】虽然人类限于岩石圈阻挡,目前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仅是皮毛,但人类的认识潜力是无限的,人类会日益深入地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从而和谐地与之共存。
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从了解宏观结构到逐步深入分析微观结构。
对地球内部认识就是如此,首先通过研究地震波变化曲线了解其结构。
【板书】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地震波通过性质完全不同两种物质的分界面时,波速会发生突然变化,出现不连续界面。
【探究】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互动探究
读教材图1.2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不连续面?
(2)据图分析第一个不连续面在何处?在此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有何变化?此面名称是什么?
(3)在地下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有何变化?这个不连续面叫什么?
(4)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分成哪几个圈层?
(5)画一画:读“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在图中合适的位置标出地球的内部圈层。
【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
(1)地震波传播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2)在地面以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与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面。
(3)在地下2900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叫古登堡面。
(4)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5)【板书】(板图边讲边绘边讲述)
通过分析图表总结(利用表解对比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备注:此部分可以用投影或电脑投到黑板上)
【注意】总结知识点时特别要落实岩石圈、软流层范围。
【难点讲析】
(1)地壳的特点
地壳的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就好像建房子,高楼必须挖深地基一样。
(2)岩石圈是否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地壳?
不是。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两部分,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3)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
误区:软流层给人“液体”印象,但为什么能通过横波?
解析: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
(4)内核为何是固体?
误区:外核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从课本图中也没有见到横波通过,为何是固体?
解析:①纵波在地下5 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
②图上未表现出,横波在5000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微弱,进一步证明内核为固态。
【小结】
可以用半熟的鸡蛋来形象直观地记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物质组成。
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是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
【过渡】要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地球整体面貌,除了需要对地壳结构的了解外,还需要对地球外部结构的层次。
那么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有哪些层次?它们各自范围和作用是什么呢?
【板书】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看大气圈有什么特点?
【板书】1.大气圈
(投影)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的主要物质组成是气体和悬浮物。
主要成分:氮和氧。
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16000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
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
体。
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千米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千米高度左右的对流层范围内。
再来看水圈有什么特点?
【板书】2.水圈
水圈由地球表面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
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水圈的水在不断地循环运动之中。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
从离地球数万千米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
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
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生物圈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3.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
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
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亿~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
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
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小结:地球所有的外部圈层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甚至相互重叠的,在太阳和人类生活的参与下,整个地球生机盎然;同时,它们起着保护地球的作用,可以减弱太阳和宇宙辐射对地表的影响,减少宇宙中的陨石对地球表面的撞击。
外部各圈中的物质运动和循环,是促使地表物质和形态演变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