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

合集下载

中医熟记100句名言

中医熟记100句名言

中医熟记100句名言1. 医不难於用药,而难於认证。

解释:治疗疾病并不难,难点在于诊断病情。

这句话强调了准确诊断病情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准确地诊断出病情,才能针对性地开出药方进行治疗。

2.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

解释:作为医生,必须具备仁爱之心,能够关心、体贴患者,才能真正地治疗疾病。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的人文素养和医德的重要性。

3. 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

解释:医生必须熟悉医书,才能够理解医学原理,从而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的专业素养的重要性。

4. 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刑。

解释:治疗疾病需要像用兵一样讲究策略和方法,医生需要像用刑一样严格遵守医学原则和规范。

这句话强调了治疗疾病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5.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解释: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治疗疾病时医生应当怀有崇高的道德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6. 药能活人,亦能杀人,生死关头,间不容发,可不慎欤!解释:药物既能治疗疾病也能带来副作用甚至致命危险,因此在使用药物时必须十分谨慎。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在用药时的严谨性和责任心。

7. 世无难治之疾,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解释:世界上没有难以治愈的疾病,只有不善于治疗的医生;药物没有难以替代的品种,只有不善于使用药物的人。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对于治疗疾病的重要性。

8.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

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

解释: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症状或抑制疾病的发展,而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疾病。

因为大多数疾病是由不良的生活习惯或环境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是导致疾病的根源。

因此,要彻底治愈疾病,需要消除这些不良因素。

9. 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

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中医100句名言

中医100句名言

中医100句名言古代中医的智慧不可小觑,本文收集中医名言100句,医理详明,句句恳切发人深思,送给热爱中医的你。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5、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学中医必背的122条经典格言

学中医必背的122条经典格言

学中医必背的122条经典格言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9.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0.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1.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2.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3.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4.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5.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7.亢则害,承乃制。

18.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19.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0.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1.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2.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汇总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汇总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汇总学医者必须记住中医经典语录,这些语录是中医理论的基石,能够指导临床治疗。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中医经典语录的汇总: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德经》这句话强调了中医实际操作中所推崇的温和、柔软的治疗方式。

中医强调保持人体的平衡,而不是强迫性的干预。

2.“从天而下,治未病。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这句话强调了中医的预防治疗观念,中医注重维持人体健康的平衡状态,通过关注原因而不是症状来预防疾病。

3.“形寒者病,法温;形热者病,法寒。

”,《伤寒杂病论》这句话讲的是治疗的基本原则,即根据患者体质的寒热,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4.“治未病,要以未病防治。

”,《古代医书汇编》中医强调将治疗的重点放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等方式,做到预防疾病的发生。

5.“未病先防,已病治其根。

”,《金匮要略》这句话强调了中医预防与治疗的综合观念,治疗应该从疾病的根本原因入手,而不只是关注表面症状。

6.“当与之通,乃可得天和。

”,《内经》中医强调医患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只有医患之间有良好的相互理解,才能够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7.“病虽同名,治之多端。

”,《素问·行论》这句话强调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观念,同一种疾病的治疗可以因人而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8.“以荣筋而害骨,严肃而失和。

中医强调人体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治疗时需要兼顾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平衡与和谐。

9.“不通则痛,痛则不通。

”,《外科正宗》这句话强调了中医的通则治疗原则,身体的不通常会导致各种疼痛症状,故治疗要通过调通经络来达到治疗目的。

10.“以静治动,以淡治烈。

”,《伤寒论》中医注重平和治疗,避免过度干预,以免加重病情。

以上是一些中医经典语录的汇总,这些语录都是中医治疗思想的精髓和指导原则,学医者应该牢记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最经典的医德名言

中医最经典的医德名言

中医最经典的医德名言1. “大医精诚,医者仁心呐!”就像孙思邈那样,一心为患者着想,倾尽全力去救治,这才是真正的中医呀!比如面对一个贫困的病人,医生不仅精心治疗,还自掏腰包为其买药,这就是在践行大医精诚啊!2.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哇,这得多高尚的情怀呀!想想那些为了预防疾病而努力宣传的中医们,不就是希望大家都健健康康的嘛,就像小区里义务给大家讲解养生知识的老中医,真的让人敬佩!3. “医乃仁术,无德不立。

”可不是嘛,一个没有医德的医生怎么能算好医生呢!就好像那个只想着赚钱而不顾病人感受的医生,能让人信任吗?而那些真正有仁德的中医,总是能赢得患者的心啊!4.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这话说得太对啦!人的生命多重要啊,就如同那千金般珍贵。

当医生全力抢救一个濒危病人时,不就是把人命看得比什么都重吗!5.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

”哎呀呀,这要求可真高呀!就像那位对每个病人都充满耐心和关爱的医生,真的如同佛一般慈悲,这样的医生才是大家需要的呀!6. “术不近仙者不可为医。

”哇塞,医术要像神仙一样高超才行呢!你看那些妙手回春的中医大师,他们的医术可不就是接近仙了嘛,能把那么多疑难杂症都治好!7. “悬壶济世,医者本分。

”对呀,医生就是要济世救人呀!就如同那个奔波在乡村为百姓看病的中医,不辞辛劳,这就是在履行医者的本分呀!8.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这是多好的志向啊!就像那个放弃从政而选择从医的人,一心想着为人们解除病痛,多么伟大呀!9. “行医一时,鞠躬一生。

”真的是这样啊!医生一辈子都要为病人负责呢。

像那位老中医,即使退休了还经常回医院指导年轻医生,这就是鞠躬一生的体现呀!10. “敬畏生命,尊重患者。

”这绝对是必须的呀!想想如果医生不尊重患者,那怎么能行呢?只有像那些认真倾听患者诉说的医生,才是真正敬畏生命的好医生啊!我觉得中医的这些医德名言真的太重要了,它们体现了中医的高尚品德和对患者的关爱,是中医传承的宝贵财富,应该被每一位中医铭记和践行。

学中医必背的122条经典格言

学中医必背的122条经典格言

学中医必背的122条经典格言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9.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0.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1.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2.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3.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4.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5.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7.亢则害,承乃制。

18.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19.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0.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1.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2.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中医经典名句60条

中医经典名句60条

中医经典名句60条1. 上工医未病,中工医欲病,下工医已病。

2. 阴阳失调,百病乃生。

3. 气血调和,百病不侵。

4.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5.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生殖。

6.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

7. 肝主疏泄,开窍于目。

8. 肺主气,开窍于鼻。

9. 脾主运化,开窍于口。

10. 肾主水,开窍于耳。

11. 阴阳互根,互为其根。

12. 阴阳消长,相互制约。

13. 阴阳平衡,健康之本。

14. 寒热虚实,八纲辨证之纲。

15. 标本缓急,四诊合参之要。

16.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之法。

17. 治病求本,标本兼治。

18. 扶正祛邪,阴阳并调。

19. 攻补兼施,治病之要。

20. 调理气血,固本培元。

21. 内外合治,标本兼顾。

22. 调和阴阳,平衡气血。

23. 疏经通络,气血畅通。

24. 扶正祛邪,恢复平衡。

25. 固本培元,增强体质。

26. 食疗养生,治未病之先。

27. 情志养生,心身和谐。

28. 运动养生,强身健体。

29. 导引养生,吐纳调息。

30. 中医养生,健康长寿。

31. 药食同源,药补食疗。

32. 食药兼用,调理身体。

33. 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34. 分清寒热,用药之要。

35. 因人而异,辨证施治。

36. 调和阴阳,固本培元。

37. 扶正祛邪,增强体质。

38. 治病求本,标本兼治。

39. 疏经通络,活血化瘀。

40. 调和气血,阴阳平衡。

41. 平心静气,调畅情志。

42. 劳逸结合,保持健康。

43. 戒烟限酒,健康之基。

44. 适时进补,增强体质。

45.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运动。

46. 预防为主,治未病之先。

47. 早睡早起,顺应天时。

48. 心静自然凉,清心寡欲。

49. 养心安神,睡前静心。

50. 中医养生,健康之宝。

51.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52. 病理从内,正气为主。

53. 内外合治,标本兼顾。

54. 扶正祛邪,阴阳调和。

55. 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56. 食药同源,药补食疗。

医术要言-中医名言

医术要言-中医名言

医术要言-中医名言1.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素问·至真要大论》)2.综观医学大纲,不外理法方药四字。

(谢利恒《中国医学源流论》)3.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4.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5.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汉·张机《金匮要略》)6.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7.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南齐·褚澄《褚氏遗书·除疾》)8.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10.知常达变,能神能明,如是者谓之智圆。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11.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当思人命至重,冥报难逃,一旦差讹,永劫莫忏。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12.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13.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

(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14.有医术,有医道。

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明·赵献可《医贯·伤饮食论》)15.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明·周之幹《慎斋遗书·辨证施治》)16.不知天、地、人,不可与言医。

(明·汪绮石《理虚元鉴》柯怀祖序)17.夫不知《易》者,不可以医。

(清·屈大均《翁山文外·卷二》)18.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中医必看名言50则!

中医必看名言50则!

中医必看名言50则!展开全文踏雪无痕,韩愈后裔12:23中医必看名言50则!1、医者,意也。

善于用意,即为良医。

——孙思邈《千金翼方针灸上》2、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3、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汉张仲景《伤寒论·序》4、医能治一病谓之巧,能治百病谓之良。

是故良医服百病之方,治百人之疾。

——(汉)王充《论衡别通》5、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唐)孙思邈(见《旧唐书本传》)6、凡为医者,须略通古今,粗守仁义。

绝驰鹜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

如此则心识自明,神物来相,又何戚戚沽名,龌龊求利也。

——(宋)张杲《医说》7、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8、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

——(宋)《医工论》9、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止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

——(宋)《医工论》10、或以医来见者,未尝不以葆精毓神开其心。

至于一语一默、一出一处,凡有关伦理者,尤谆谆训诲,使人奋迅感慨激励之不暇。

——(元)戴良《丹溪翁传》11、夫以利济存心,则其学业必能日造乎高明;若仅为衣食计,则其知识自必终囿于庸俗。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序》12、学问无窍,读书不可轻量也。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13、人身疾苦,与我无异。

凡来请召,急去无迟。

——明江瓘《名医类案医戒》14、医之为道,若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15、与吾不合之人求治,予以活人之心,不记宿怨。

——(明)万全《幼科发挥》16、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世,道则流芳千古。

——(明)赵献可《医贯》17、至重惟人命,最难却是医。

病源须洞察,药饵要详实。

当奏万全效,莫趁十年时。

死生关系大,惟有上天知。

叮咛同志者,济世务加思。

学中医的短句

学中医的短句

1.学习中医,为健康把脉,为生命注入活力!
2.中医之术,博大精深,药食同源,身心兼顾。

3.德艺双馨,中医养生,健康生活,从中医开始。

4.中医之道,德润人心,千年传承,养生之源。

5.中医治本,固本扶元,身心兼治,健康长伴。

6.学习中医,善待自己,善待家人,善待生命!
7.掌握中医技能,开启美好未来,实现人生价值!
8.掌握中医知识,远离疾病困扰,享受幸福生活!
9.医者仁心,中医金典,治未病,促健康。

10.中医锦句: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

11.气血调和,百病不生,中医调理,健康无忧。

12.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13.中医金典,健康之选,传承国粹,福泽万家。

14.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顺逆进退,存乎其时;神圣工巧,存乎其人;君臣佐使,存乎其用。

中医名人名言100句

中医名人名言100句

中医名人名言100句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尊重中医的国家,而中医名人也是不胜枚举。

在这些名人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名言警句。

下面,我将为大家列举100句中医名人名言,以供大家参考。

一、黄帝内经篇名言1. 听善言,扬善行,此医道之要义也。

2. 夫医者,能工巧匠也;尽其技,不自失也。

3. 胜者之策,治人为治己,治己为治人。

4. 安忍为身主,真防为心本,心本安忍,而病安从。

5. 心不惊,神不惧。

神不惧,即无事。

6.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7. 不念居何世,不问志何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二、扁鹊天下名言8. 夫乐队之不偏,声调乃正。

9.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0. 由于养生,以待病之不来;及病之至,则已防范。

三、华佗名言11. 把握全局,循序渐进。

12. 以病论病,以人论人,方能制治有方。

13.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14. 尽可能地严格要求自己,同时尽可能地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

15. 非我之人,其心不我;不我之人,虽举案如山,不亦轻乎?四、张仲景名言16. 不畏病之来,但畏病之久留。

17. 惟形劳之所生病,皆可以形劳之所除。

18. 上工者有治未病者,中工者有治已病者,下工者有治已死者。

19.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20.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五、葛洪名言21. 良医所以治病者,以其道自在也。

22. 虚虚实实,道之所藏;深深浅浅,道之所成。

23.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万虑,必有一失。

24. 行道者不行过,言道者不出口。

25. 逆境之所以为神仙,顺境之所以为凡人。

六、雷公炮名言26.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27. 独卧寝息之时,为姓名实无分别。

28. 治病先静心,用药须谨慎。

29. 病在千头万绪中,治病只求一个确实。

30. 不求全责备,但求有建设性的批评。

七、朱震亨名言31.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32. 未病先防,已病先治。

33. 中国有养生之道,老有养老之路。

中医经典名句格言

中医经典名句格言

中医经典名句格言(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治病先治本,不治本无末治。

注意膳食,安心调养,立体审治之策。

扶正防邪,以阴阳两利为方。

把握阳性,调和阴寒,保持气血调和。

顺天理,延寿立品,遵守阴阳者德。

药补不如食补,健康养生最关键。

以上帝之道,关注脏腑之调和。

调摄元气之水,活血活络之气。

施以温补而健脑,以养生而益寿。

行余补气,余力治血,气血两虚皆可服。

血旺则活,诸病浮现,三焦之火伤心劳。

诸邪惊逆,以气镇留,失调无常皆得防。

元气较低,邪气容易袭,如此调升药事皆宜。

若不补血,不��未足,无以强健体魄。

大抵兴安而调和,中抵处有充实。

饮食宜安,情志宜止,耳聪眼明皆及时补。

补血行气,顺机息歇,前症诸病尽收其穷。

俞彰用药以愈病,分离其病以调康。

参禀两气,处定四象,上元以若而足康。

八十四候晦明显,谨慎乎动辄有损。

再也未及于乱,上元则专下而求康。

叁日三十六机,体安常静而运转。

调理阴阳守常规,养生护身亿古传。

否则气性不佳,血液与气不及,激荡虚中之气,伤害阴阳之病。

何以致此?当知以养神补血为本,以经穴证病为末。

术临手眼,脉象难测,良方可以补血活络、收气安神,以达调节脏腑、平衡阴阳之最。

中医经典格言

中医经典格言

中医经典格言中医经典格言100句导语: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1.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2. 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3. 上燥治气,下燥治血4. 补肾不如补脾,补脾不如补肾5. 邪气内陷,当逆流挽舟;津枯便秘,宜增水行舟6.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7. 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8. 人身小天地9.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10. 梦失封金柜,形衰守玉关,鼓呵消积滞,兜礼治伤寒11. 肺主治节,心主血脉,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肾主水液12.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13. 肾者胃之关也14. 七节之旁,中有小心15. 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16. 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17.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18. 胃为五谷之府,胆为中精之府,小肠为受盛之府,大肠为传导之府,膀胱为津液之府,三焦为中渎之府19.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20. 头为诸阳之会,四肢为诸阳之本21.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22.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23. 六腑以通为用24. 齿为骨之余,发为血之余,爪为筋之余25. 脾为胃行其津液26. 八脉丽于肝肾,冲脉丽于阳明27.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28.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29.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30.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31.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32.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33. 肺为水之上源34.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35. 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36. 气有余便是火37. 形寒饮冷则伤肺,饮食劳倦则伤脾38. 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39. 胃不和则卧不安40.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41.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42. 聚于胃,关于肺43.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44. 久痛入络45. 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46. 上工治未病47. 五脏藏而不泻,六腑泻而不藏48. 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一身之根49. 肺朝百脉50. 肺为娇脏,心为火脏,脾为土脏,肝为刚脏,肾为水火之脏51. 脏寒生满病52.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53. 气伤痛,形伤肿54. 怪病多痰55. 治痿独取阳明56.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57. 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58. 小儿纯阳、稚阴之体,易虚易实,易寒易热59. 多诊识脉,屡用达药60. 临病人问所便61. 至虚有盛候,大实有赢状62.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63.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64.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65. 能合色脉,可以万全66. 肥人多痰,瘦人多火67. 热深厥深,热微厥微68.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腆胀69. 尝贵后贱名日脱营,尝富后贫名目失精70. 肝为女子先天71. 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72.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73.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74.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75. 治病必求于本76.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77.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78.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79. 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荃80. 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81.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檠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82. 气乱于卫,血逆于经83. 脾胃虚则阴火升84. 亢则害,承乃制85. 金实不鸣,金破不鸣86. 二阳之病发心脾87. 肺热叶焦,发为痿躄88.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89.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90. 诸病在脏,当随其所得而攻之91. 气化则精生,味和则形长。

中医古籍名句

中医古籍名句

中医古籍名句
1.食饮有度,无病之基。

2.三分治疗,七分养成。

3.若食伤身,便是药石无用。

4.不治已病,惟防未病。

5.良药苦口,忍耐得人。

6.一食一寐,无疾病。

7.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8.病从腑开始,久则归于胃。

9.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10.气和则生,气郁则死。

11.脉存则生,脉绝则亡。

12.祛邪则通,通则不病。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4.害己之毒,非人所加。

15.病人不知病,医者为上。

16.病由口入,诸恶由口出。

17.心地善良,药到病除。

18.寿命天注定,保养自可延。

19.以和为贵,以和为定。

20.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1.医者以情受命,患者以德报恩。

22.知音难遇,直教必行。

23.无病无灾,真乃福康。

中医经典一句话,搞中医的一定要看(精)

中医经典一句话,搞中医的一定要看(精)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5、痢、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胞。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扶正即所以祛邪,祛邪即所以扶正六腑以通为补少年进补,老来吃苦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暴怒伤肝,五志化火上工(高明的医生)治未病,不治已病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岳美中风为百病之长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六腑以通为用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于此知无药之不偏矣……何必朋参芪而仇硝黄哉。

--莫枚士《研经言?用药论二》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程杏轩《医述?药略》必先岁时,勿伐天和氣聚則塞,氣散則通是痛之休作由氣聚散也故治疝必先治氣--金翼匱邪在脾胃,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中寒腸鳴腹痛------靈樞?五邪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大医精诚.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证多,更要熟读王叔和。

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

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卧伤气。

养生在动,养心在静修和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疾虽久,犹可毕也。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

药为治病之器,可以除疾,亦可杀人。

若知之不详,用之不的,小错则贻误治疗,大谬则关系性命。

故医者于药不可不精。

读仲景书,须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方可谓之能读。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用药难,识证难。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医名人名言100句建议中医人收藏

中医名人名言100句建议中医人收藏

中医名人名言100句建议中医人收藏体悟医者仁心,传承大家风范。

这100句中医名人名言,建议大家熟读成诵,在脑海中多思考,说不定能让你受益终生▍全文共4921字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1、医病非难,难在疑似之辨。

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误人匪浅。

——王肯堂《肯堂医论卷中杂记》2、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

——杨泉《物理论》3、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

——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4、医不难於用药,而难於认证。

——温载之《温氏医案咳嗽》5、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扁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

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王叔和《脉经序》6、盖医出于儒,非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变化。

——李梃7、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8、尝思用药如用兵。

善用兵者必深知将士之能力,而后可用之以制敌;善用药者亦必深知药性之能力,而后能用之以治病。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9、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

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

——吴谦等《医宗金鉴凡例》10、世无难治之疾,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褚澄《褚氏遗书》11、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

——陈梦雷12、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倪士奇《两都医案北案》13、人必有天赋之才而读破万卷,庶可以为医矣。

——王秉衡《重庆堂随笔卷上论治案》14、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张机《伤寒论原序》15、大约心细则眼明,而理名则心细,多读书辨证则理明识广。

——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一》16、医者,意也。

善于用意,即为良医。

——孙思邈《千金翼方针灸上》17、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

——王叔和《脉经序》18、药能活人,亦能杀人,生死关头,间不容发,可不慎欤!——刘昌祁《白喉治法要言白喉症最忌服表药》19、夫医诚难知,知之不精,则罪更甚于不知。

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

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

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11、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2、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3、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4、气聚则塞,气散则通5、百病挟痰6、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7、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8、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9、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10、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11、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

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12、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13、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14、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15、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16、久病先针足三里17、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18、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19、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20、养心莫过于寡欲。

——《医学入门》21、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22、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善医者,法门广阔无边。

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2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26、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27、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28、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29、善嚏者,肺病也。

善噫者,脾病也。

呵欠者,胃病也。

30、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31、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32、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33、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

34、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35、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36、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37、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38、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干货...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干货...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干货...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干货>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久病和慢性病的注意事项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疏肝和胃,理气养阴)保护胃气和阴气。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肝脾的关系,胆胃的关系。

●百病挟痰
凡病多有痰湿。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引起眩晕的病机。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理气和活血的重要性。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和血的关系。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肝和脾的关系。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大多病痛都因淤血所致。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荊芥和木贼不能用太新鲜的。

●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所有的花类植物的中药都是往上升气的,唯有旋覆花是往下降的。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
脾和胃的特性。

●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

脾和胃的特性
●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理气和祛痰的关系。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正气与驱邪的关系。

我是一名中药执业药师,每天普及医药健康知识,关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收藏关注,一般健康每一天!。

古代中医名言

古代中医名言

古代中医名言1.医以济世,术贵乎精。

(清吴尚先《理渝外治方要略言》)2.医不难於用药,而难於认证。

(清温载之《温氏医案咳嗽》)3.学医总须多读书,多看各家书籍,自然腹中渊博,胸有准绳。

(清张畹香《张畹香医案卷上》)4.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

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凡例》)5.读书而不临证,不可以为医;临证而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李冠仙仿寓意序》)6.学问无窍,读书不可轻量也。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一眩晕》)7.夫医学之要,莫先于明理,其次则在辩证,其次则在用药。

理不明,证于何辨?证不辨,药于何用?(清吴仪洛《本草从新原序》)8.夫医官用药,如将帅之用兵。

(明赵宜真《秘传外科方总论》)9.良医医病,病万变药亦万变。

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草本典卷二十二》)10.夫以利济存心,则其学业必能日造乎高明;若仅为衣食计,则其知识自必终囿于庸俗。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序》)11.盖医者人命所关,固至难极重之事,原不可令下愚之人为之也。

(清徐灵胎《医贯砭卷上伤寒论》)12.学医业者,心要明天地阴阳五行之理,始晓天时之和不和,民之生病之情由也。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运气要诀》)13.尝思用药如用兵。

善用兵者必深知将士之能力,而后可用之以制敌;善用药者亦必深知药性之能力,而后能用之以治病。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14.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

(清徐廷祚《医粹精言卷一胞以为怀》)15.人必有天赋之才而读破万卷,庶可以为医矣。

(清王秉衡《重庆堂随笔卷上论治案》)16.盖医学通乎性命,知医则知立命。

(清赵学敏《串雅内编绪论》)17.知其浅而不知其深,犹未知也。

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犹未知也。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18.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

必精而专,始能由博而约。

(清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序》)19.术日以精,怀日以虚;名日以高,行日以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风为百病之长。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气聚则塞,气散则通。

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故治疝必先治气。

--金匮翼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卧伤气。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朱丹溪〈格致余论〉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十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

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

--〔清〕陈修园《医学实在易》土虚木必摇--〔清〕尤在泾《静香楼医案》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内经》"至真要大论"无虚不能作眩。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无痰则不作眩。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

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

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张仲景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清〕章虚谷《医门棒喝》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

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寒热》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三消》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症者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症瘕类》症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症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积?聚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积血聚气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第二部分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心肾.;虚寒虚热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表&.里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四总穴歌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

--〔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

--〔清〕徐灵胎《杂病源.虚实》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清〕唐容川《血证论》血不利则为水。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明〕李宗梓《医案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引语后天资生,纳谷为宝。

--〔近代〕张锡纯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别阴阳于疑似之间,辨标本于隐微之际;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论治》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医宜通变论》百病多因痰作崇。

--〔清〕汪昂《汤头歌诀.礞石滚痰丸》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怪病是痰,十居***。

--〔清〕裴一中《言医》引朱丹溪语湿邪为病,缓而难知。

--〔清〕吴刊安《伤寒指掌.湿症合参》不明脏腑经络,伸手动手遍错。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

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

--〔金〕张子和《儒门事亲》第三部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王旭高《王旭高医案》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

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

--〔清〕宝辉《医医小草》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

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清〕喻昌《寓意草》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

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

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清〕周学海《读医随笔》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

--〔清〕程杏轩《杏轩医案》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先秦〕扁鹊见《医述》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唐〕孙思邈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

--〔金〕张子和《儒门事亲卷十四治病》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

--〔元〕朱震亨《局方发挥》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清〕刘仕廉《医学集成》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词组,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苟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

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大约功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

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苟同,始为有味。

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凡看病须要格分寸。

谅病之分寸,而定药之分寸,格成一方,看去增减一味不得。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而后止。

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

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大凡名家亦有偏处。

当日雨田先生善用凉药,非无用温处,用至七分止矣;性天先生善用温药,非无用凉处,用至七分而止。

两家对待,各具至理。

雨田先生曰:一分热邪不除,便为不了之病,易戕正气。

性天先生曰:一分阳气不亏,不受阴邪为病。

当时两家论治最好看,然亦须有学问去领会,无学问者安能识此奥旨,而两家亦终不相通。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

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明〕孙一奎《赤水玄珠》临病人于饿顷便处汤剂何敏捷乃尔,要惟有定识于平时,乃克有定方于片刻。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学医一道,既不能离开书本,也不能专靠书本,既要凭些经验阅历,也要懂得经籍要义。

--〔近代〕冉雪峰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定;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滋阴则阳脱。

如是者,可将以甘药。

--《灵枢.终始篇》"上下交损,当治其中"--〔清〕叶天士阴虚之甚者,先回其阳,继而渐加补阴之药,是无阴则阳无以化也;阴虚之甚者,先补其阴,继而渐加补阳之药,是无阳则阴无以生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